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

2、现代农业: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也就是说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特征: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

3、无公害农业: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限制外源污染物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出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产品,同时生产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4、作物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生产率目标、可持续性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经济高效目标。

5、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按作物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类的各级单位。采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这种名称称为学名。命名的方法是:名称的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姓氏的缩写。

二、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按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分类:耐寒作物、喜温作物、热带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短日照作物、长日作物、中间型作物(中日性作物)、定日照作物。3)喜光作物、喜阴作物、耐阴作物。4)按作物对CO2的同化特点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酸代谢途径作物) 。

三、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香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豆科中主要有苕子、苜蓿、紫云英、草木樨、柽麻、田菁、三叶草、沙打旺等,禾本科中常见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其它如红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作物(人参、当参、黄芪)、调味品作物(花椒、胡椒、小茴香、辣椒、葱、蒜、生姜)。

6、作物的分布: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主要分布:

(1)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降水多、温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印度面积为最大,其次是中国,再次为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泰国,上述5个国家水稻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68.3﹪。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北方由于水源所限,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畔两岸或有水源灌溉的地区。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

(2)小麦:全世界作物中小麦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占世界小麦面积的85.4﹪;其中又以印度、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分布为最多,占世界小麦面积的37.6﹪。中国小麦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冬麦区以及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的春麦区和淮河以南的南方冬麦区。分布最多的省是河南和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3)玉米: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占世界玉米面积的58.5﹪,其次为非洲,再次为南美洲和欧洲,大洋洲分布最少。其中,以美国面积为最大,其次为中国,再次为巴西。中国玉米主要分布于自东北黄淮海平原至西南的一条狭长型的地带上,主产区为东北和华北地

区,占全国面积的48.5﹪,主要分布于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

7、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或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因此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生育期长短与产量的关系:1)一般来说,作物单株产量表现为早熟品种低,晚熟品种高。所以,一般高产品种都是晚熟品种。但就日产量来看,早熟品种不一定低于晚熟品种,甚至高于迟熟品种。2)早熟品种和迟熟品种生育期长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上,不同熟期类型的作物品种,生殖生长期(禾谷类作物自幼穗分化至籽粒成熟)的长短基本一致。

8、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的量变过程,即作物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数量、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作物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分枝(分蘖)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作物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以营养生长为主的生长阶段为营养生长期。以生殖生长为主要特征的生长阶段为生殖生长期。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只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在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

9、分化:这种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的过程,就是分化。

10、发育(转变):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作物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具体表现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作物发育(转变)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这表现为发育(转变)必须以生长为基础,没有生长不可能有发育。

(2)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照条件。如短日喜温作物只有在满足其必要的短日照条件同时满足适宜的温度条件时才能顺利完成发育转变,否则发育转变延迟甚至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而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1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组织或细胞,通过人工无菌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有效物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环境条件容易控制,不受季节、区域的限制,可以大量繁殖,便于工厂化生产。缺点是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12、种子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期限,以半活期为标准。所谓半活期是指种子从收获起,至发芽率下降至50%时所经历的期限。

影响种子寿命长短的因素:种子寿命的长短具有种和品种间的差异性,同时受贮存环境条件和休眠特性的影响。即种子寿命的长短取决于遗传、休眠特性和环境条件三种因素。

种子寿命的分类:①长寿命种子②中寿命种子③短寿命种子。

13、种子萌发过程的3个阶段:①吸胀:是指种子吸收水分达到饱和,贮存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质的过程。②萌动。是指胚的生长过程。胚的生长最早是胚根,当胚根生长突破种皮时,萌动过程结束。

③发芽。在这一阶段,胚继续生长,直到幼芽或子叶露出胚芽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种子发芽。

14、作物根系:一株作物地下部分根的总称。根据根的形态和生特性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两种类型。

15、作物的授粉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如稻、麦、大豆、豌豆、花生等。

异花授粉作物如玉米、白菜型油菜等。

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异交率在5%以上,如棉花、高粱、蚕豆、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等。16、作物的产量:1)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干物质量。生物产量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2)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栽培目的不同,不同作物形成经济产量的器官也不同。

17、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8、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产量=单位面积产品器官的数量(重量)=株数×单株产量=穗数×穗粒数×粒重。

产量形成的特点:1)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2)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作物。

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作物产量和光合作用: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消耗(呼吸、脱落等);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a光合面积是指作物上所有的绿色面积,包括所有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个部位,但主要是叶面积。b光合强度也称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毫克数[CO2,mg/(dm2h)]。c光合时间d光合产物的消耗。(2)作物群体和群体光能利用率:a作物群体的概念:是指同一地上作物个体的集合体。个体是作物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个体组合的整体。b群体内部关系。c群体结构。d群体分布是指群体内个体以及个体各个器官在群体中的时空分布和配置。分为时间分布、垂直分布(可分为光合层、支持层和吸收层三个层次)。

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产量因素的相互制约2)产量因素的相互补偿。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降低呼吸消耗、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19、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大气污染、土壤)。3)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和播种期、施肥、灌溉、生长调节剂、收获)。4)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病害、虫害)。

2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