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20—1940年代美国建筑教育史概述 ——兼论其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1920—1940年代美国建筑教育史概述 ——兼论其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1920—1940年代美国建筑教育史概述——兼论其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1920s-1940s —With Discussion of its In?uences on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钱 锋 QIAN Feng

摘 要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在美国建筑院校学习的主要时期,当时的美国教育体系对于留学生后来在中国创办的建筑院校具有很大影响。本文试图在理清早期美国建筑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该时期美国教育状况的整体图景,阐释当时多种教学思想和方法相互交织渗透的情况,并审视其中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几所学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建筑教育体系多层次多角度交织影响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奠定基础。

关键词 美国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教育Abstract: In the early stage of modern China, a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went to American schools to pursu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from the 1920s through 1940s. During that time, diversified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co-existed in various schools. They influenced thos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fter the students returned to their homeland, they established architectural schools and adopted the methods they were taught overseas.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produced a profound effect upon the Chinese system.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as well as establish an overview of it during that period, aiming to set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f its influences on China.

Keyword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1920-1940年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在美国建筑院校学习的主要时期,他们分布于从东海岸到中西部不同地区的院校中,最为集中的是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还包括一些学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伊利诺大学、俄勒岗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等。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中国创办了数个建筑院校,将其所接受的美国教育体系移植转译到中国,建立起中国早期的建筑教育制度。中国当时的建筑院校在体系设立、教学方法和建筑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了这些留学生所在学校的直接影响。因此,了解这一阶段美国各建筑院校的教学情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建筑教育的起点很有意义。

对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美国建筑教育,以往我们将其主要理解为源自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Beaux-Arts)体系的盛行。由于中国留学生多集中在深受“布扎”体系影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因此对其教育起点的理解也多建立在这种体系的基础上。事实上,美国当时各建筑院校的教学状况是十分丰富的,并非一种或两种体系的简单运作,而是不同体系和思想交织、多种方式并行。因此,这些教学体系通过留学生们引入中国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并非某一种或两种体系的简单植入,而是有多重起点而之后又有多样的融合和发展。

本文试图在介绍20世纪20年代之前早期美国建筑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展开对其1920至1940年间建筑教育特点的阐述,并审视对中国有主要影响的几所建筑院校,对于这些影响中国建筑教育的源头体系初步建立起全景认识,为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系统考察这些体系是如何多方位影响中国建筑教育的具体情况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 TU-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4)01-0006-06

作者简介

钱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qianfeng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4332190.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321)

1?1920年代之前美国的建筑教育背景

美国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的,建筑技艺主要通过“学徒制”(Apprentice)的方式传递,当然也有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这样通过阅读书籍和在欧洲旅游自学成才的设计者①。1860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逐渐出现了“大学”(University)这种新型教学机构,转变了之前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学院”(College)的状况。“学院”(College)是一类带有某些中世纪留传的宗教性质、强调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本的研习、偏向“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的教学机构。南北战争后,逐渐兴起的科学精神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扩张促使美国知识分子想要开创一种在质量上能与欧洲同行抗衡的教育体系,同时希望新体系与欧洲体系有一定的区别。“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与此相应,建筑院校及其教育体系也逐步开始建立。

当时欧洲主要存在两种建筑教育模式:一种是德国的综合理工学院(Polytechnical Schools),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综合理工学院(French Ecole Polytechnique),这一教学体系建立在“科学”(Science)的基础上;另一种模式是以法国的美术学院(The French Ecole Des Beaux-Arts)为代表的学院派体系(或称为“布扎”体系),该体系建立在“纯艺术”(Fine arts,或译作“美术”)的基础上。这两种体系都是知识理性化的结果。对比之下,在英国——这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整个19世纪建筑技艺的传授一直依靠“实习制”(Pupilage,也译作“学生期”②)的方式——学徒在事务所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实习,另外再补充一些私人课程。因此,德国和法国的两种方式是欧洲早期比较体系化的教育模式。

此时的美国想创造出能抗衡欧洲却又与之有一定区别的教育体系,受此思想推动,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大学”(University)概念[1]。第一种将高等教育看成为公共服务进行实践准备的机构;第二种强调科学研究,类似德国的工业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第三种旨在提

高公众的品味和传播人文文化,比较接近

“College”的性质。这些思想综合反映在

美国后来的各所大学及其院系之中。

1860年之后,美国陆续出现大学建筑

教育,如1860年的麻省理工学院③(简称

M.I.T)。1868年的伊利诺(Illinois)大学、

1871年的康奈尔(Cornell)大学、1873年的

锡拉丘兹(Syracuse)大学,1881年的哥伦

比亚(Columbia)大学,之后还有几所大学

设立了建筑系④。早期的建筑学院多设置

在大学工程学院中(Engineering schools),

采用综合理工学院的模式,具有德国式注

重“科学”和“研究”的特点。

1.1 德国综合工业学院教学体系的影响

德国的建筑教育体系进入美国时间比

较早,整体影响也比较大。1848年欧洲革

命后,德国的邦国(States)受到破坏,国

家成为建筑师的主要雇佣者,不少德国建

筑师在国内找不到业务,于是来到美国,

在纽约、费城、芝加哥、匹兹堡等地区工

作。不少建筑师毕业于“柏林建筑学院”

(Berlin Bauakademie)或“卡尔斯鲁厄综

合理工学院”(Polytechnische Hochschule

in Karlsruhe)。这些学校的教学体系比较

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卡尔斯鲁厄的教

学计划中,五年的课程,前两年主要学习数

学、物理和机械制图,第三、四年主要为技

术课程(第三年课程:地理、化学、职业素

质、人体写生;第四年课程:机械设计、道

路建设、美学和基础法律)。设计课程是

逐渐被引入的,只有最后一年才完全都是

设计训练[2]。

相比美国原有的“学徒制”,德国的

建筑师职业化训练更加体系化和正规化,

逐渐受到尊重,推动美国也开始尝试按

其模式创办综合理工性质的建筑学校。

1849-1850年间的雷瑟里尔(Resselaer)

综合理工学校是最早的此类现代学校,而

最早创立这种建筑教学体系的是1853年的

宾夕法尼亚综合理工学院(Polytechn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此后逐渐出现

的美国几所大学建筑系也受到德国体系的

很大影响。综合理工学院的教学方式在美

国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东海岸及中

西部都有发展。在法国学院派建筑师及其

教育方式兴起之前,它在美国一直占据主导

地位。不仅如此,这段时期在美国的实践领

域也以德国建筑师为主要设计力量。

1.2 法国“布扎”式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各校建筑教学广泛采用德国方式

的同时,来自法国“布扎”体系的“画室

制度”(Atelier)逐渐出现在美国。理查

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

1827-1895)是首批前往法国接受了画室训

练的建筑师。回到美国后他于1855年在纽

约开办了个人“画室”,培养了一批学生,其

中W·R·威尔(William R. Ware)后来在麻

省理工及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开创了建筑学

院。之后有越来越多从法国巴黎接受过训

练的建筑师回到美国。“画室”越办越多,

“布扎”体系的影响也在美国逐渐提升。

到19世纪最后10年,“布扎”训练体系已逐

渐超越了“综合理工学院”,成为北美占

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这一倾向在1893年

有突出反映。这一年,72个留学巴黎回国

的建筑师组织了“布扎建筑师协会”(the

Society of Beaux-arts Architects,简称

SAID),旨在“保存‘美术学院’所要求的

品味(Taste)”,并且在新一代正在成长的

建筑师和公众之中传授这种原则⑤。一年

之后,该协会仿效法国的“罗马大奖”竞赛

体系,举办了第一届竞赛。参赛者来自其成

员所在的三个城市、六所学校及绘图俱乐

部。广泛覆盖的竞赛体系使得此时的美国

建筑教育逐渐出现统一的评价标准——主

要源于法国美术学院式的设计标准。

除了在法国接受训练的建筑师成立

的“布扎建筑师协会”之外,美国建筑师

及其教育组织的出现也是影响建筑教育

的重要因素。1912年,“美国建筑院校协

会”(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简称ACSA)成立,是美国建

筑教育制度化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

件。这一组织由美国建筑师的职业团体酝

酿形成。早在1857年,13位纽约著名建筑

师组成了“美国建筑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即AIA),希望“推

进成员在科学和实践方面达到完美并且

提升职业的标准”⑥。理查德·莫里斯·亨

特也是其中成员之一。这个组织立刻任命了一个“教育委员会”(Com mit tee on Education),试图同时考虑教育的问题。十年后,AIA一度设想成立一所受它监管的中央建筑学校,但由于资金问题没有成功。后来,AI A将重点放在逐渐出现的一些建筑院校的教学计划管理上。随着建筑职业及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12年,在AIA的46届年会上,8位教授相聚讨论,一致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解决教育问题。会上选举了管理人员,并商议了第二年的会议计划,由此,这一组织初步形成。第二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十所院校⑦加入新成立的教育组织并成为其会员。当时美国共有27个建筑院校,协会囊括了这些建筑院校约75%的学生。在其早期会议中,协会产生了统一基本课程的想法,即要求所有入会院校都必须具备这些课程。这些“最低课程标准”(Standard Minima)后来几乎一直相当于判定学校是否合格的标准,直至1932年[3]。“美国建筑院校协会”在美国建筑教育的国家体制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不仅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协会,此时法国学院派建筑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更加巩固。在原来“布扎建筑师协会”这个具有某种绅士团体特征的组织的基础上,美国成立了更加强有力的“布扎设计研究院”(Beaux-Arts Institute of Design,简称BAID)。BAID统一组织竞赛,收取参赛作品,选定评委评判作品,并颁发奖励。它类似某种指挥棒的作用,全面控制了全国大多建筑院校的建筑教学和设计指导思想,使法国学院派方法成为了一种标准。

有关这些教学体系的具体特点,将在下一部分展开。

2?20世纪20至40年代的美国建筑教育概况

整体看美国20世纪20年代各大学的建筑教育,东海岸主要盛行“布扎”教育体系;而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学校虽然也参加竞赛或遵照一定的“最低课程标准”,具有某些“布扎”体系的印记,但这些学校更多延续了之前德国综合理工学院的方式,呈现出与东海岸不同并具有一定抵抗性

的特征。此外,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

代,美国逐渐受到欧洲正在兴起的现代建

筑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学新探

索,其中既有应对现实需要的调适,包括对

其早期自身特色的再发展,也有来自欧洲

的影响。由此,“布扎”体系、“综合理工学

院”体系以及具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各种教

学新探索相互抗衡和渗透,共同存在于这

纷繁变化的二、三十年中。

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留学生在美

国比较集中留学的时期,因此这些不同体

系的教学思想,对于分布在各个学校的他

们产生了直接影响,为中国早期建筑教育

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多样的基础。

2.1 “布扎”主流体系的盛行及其基本

特点

20世纪20年代源自法国的“布扎”体系

在美国的影响达到了顶峰,大量受教于法

国美术学院的留学生回国参与教学,甚至有

一些毕业于“布扎”体系的法国建筑师直接

加入教师队伍,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 克瑞

(Paul Cret)等。同时19世纪最后十年逐渐

强盛起来的学院式建筑教育体系此时也培

养出不少毕业生,他们逐渐成长为教学的核

心力量,推进了此类教学方法的扩展。再加

上这时在教学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布

扎设计研究院”(BAID)及“美国建筑院

校协会”(ACSA)的完善和成熟,共同促成了

“学院派”教学体系的强大地位。

ACSA的定期活动为美国多所建筑院

校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组织推进了一定的

教育研究,包括对历史的总结和对当前教

学的探讨。协会为建筑训练的四年制课程

制定了基础标准,强化了教学体系的统一

管理,某种程度上增进了“学院派”体系的

传播和发展。

“布扎设计研究院”(BAID)对于竞

赛的管理成为教学的导向更直接地推动

了学院体系的扩展和强化。它从1894年开

始的仿效巴黎“罗马大奖”的国家设计竞

赛体系逐渐覆盖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到

1920年,已经有120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

至1922年,有91个城市和43所大学参加了

竞赛或具有它所导引下的“画室”或“俱乐

部”。到1928年,提交的参加竞赛作品达到

9500份。为公布信息和计划,BAID于1924

年开始发行简报⑧。BAID专门指定了评委,

为各地提交来的竞赛作品建立了统一的评

判标准,各个学校均以作品获奖为主要目

标。由此,学院派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成为

了权威和主流。

采用学院派教学最为典型的学校是

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890年,由巴

黎画室训练出的建筑师钦德勒(Chandler)

在宾大成立了建筑系。第二年,W·P·莱尔

德(Warren Power Laird)取代前者主持该

系。他是一位建筑师教育者,在投入教育

和管理的同时开展私人实践业务。他运行

教学大约四十年,完成了由钦德勒开始的

建筑教育的学院式再造。这一过程于1903

年由于P·克瑞(Paul-Philippe Cret)的到

来而达到颠峰。克瑞是首位在美国建筑院

校工作的从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人,

是一位极富才能的艺术家,一位天生的教

育者。他尝试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同

时不阻碍学生的想像力。连续四年,每年

他都有一位学生获“美国布扎建筑师协

会”的“巴黎大奖”,这一记录没有其他学

校可以匹敌⑨。他在宾大的教学,特别是设

计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法国学院体系

的传统,使这所学校成为美国学院派建筑

教育的重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

法国体系的借鉴主要是在设计课方面,美

术课也有一定影响,而其它的人文和科学

类课程仍然基本沿用了美国原有的体系。

总体看来,宾大的学院派教育具有这

样一些特征:在基本思想上将建筑和绘

画、雕塑等共同视作“纯艺术”(或“美

术”,Fine Arts)的门类,强调建筑设计能

力的培养扎根于绘画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并以其它艺术能力的培养相辅助;在方案

设计方面,强调运用古典美学原则,关注

图案的布局、韵律、比例等原则,重视二维

图纸表现;在设计程序方面要求严格,强

调先定主题(Parti),一旦确定后就不能改

变,一直发展至最后全套方案;在教学上,

侧重设计和表现,相对弱化技术课程,将

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掌握转移至毕业后的

实践工作;教学涉及领域主要以建筑方案

为主,其它如规划、景观等未纳入教学体

系;课程强调历史,开设中西方建筑史、美术史、雕塑史等众多课程,辅助设计教学;同时设计课程加入了“竞赛体制”,学生相对比较独立,气氛比较严肃紧张。

在课程设置方面⑩,设计、绘画表现等课程比较多,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设计课,与绘图和建筑画的练习同时展开,并一直延续到四年级,显示其训练重点是建筑的构图能力和美学素养;技术课程比重相对比较弱,介入时期也偏后,相对于图案设计来说,它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一教学程序基本思路与“综合理工学院”有很大区别。

2.2 “综合理工学院”体系的并存及其持续影响

20世纪20年代,“布扎”体系并非在美国各地都平行发展,在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来自东海岸的“布扎”体系的一定影响,但由于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其建筑文化更多由动态的、投机为基础的房地产经济塑造,另外也有不少来自于德国地区的建筑师移民,因此在建筑方面受德国的影响更大,建筑教育也多倾向于“综合理工学院”的方式,强调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伊利诺大学。该建筑系早期由毕业于“柏林建筑学院”(Berlin Bauakademie)的教授哈罗德·汉森(Harold M. Hansen)主持。“柏林建筑学院”是由普鲁士政府于1797年k 建立的建筑学校,目的是训练高效率和有条理的设计者,在他们当时吞并的波兰未开发地区工作,因此比较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后来汉森前往芝加哥从事实践业务,他的学生N. C.·里彻(Nathan Clifford Richer)接任了他的工作。里彻在欧洲游历学习了一段时间,在“柏林建筑学院”学习了三个月,参观了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及一些建设项目,包括一些受德国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支持的项目等。他回到伊利诺大学后创建的课程体系同样传承了德国特点,非常重视实践。[4]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20世纪20年代。

从1925年伊利诺大学的建筑课程计划及其简介l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材料和技术的重视,每学期都有大量技术方面的内容,而对于绘图和设计的要求相对于东海

岸一些典型的“布扎”体系院校来说较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中真正的设计课

程在第四年才开始,之前伴随系列技术和

科学基础课的主要是制图类课程,如一年

级的建筑制图、阴影以及素描等,二年级

的门、窗、屋顶、柱式等建筑要素的绘制以

及石膏模型的水彩和炭笔绘制,三年级的

平面渲染和徒手画,到四年级才有原创性

的设计作业出现(Original Design)。这一

体系的基本思想认为“建筑技术和相关科

学”是学科的基础,而独立的设计只有在

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可以展开。这与学

院派体系将建筑设计主要看作“纯艺术”、

“美术”(Fine Arts)的基本观念很不一

样,也由此决定了两种教学体系的展开序

列和侧重点均不相同。

2.3 具有现代建筑新思想的教学探索

源自法国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与源自

德国的“综合理工学院”两种教学体系在美

国长期共存,而19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欧洲逐

渐兴起的各种探索新建筑运动也在建筑、

教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渗入

美国建筑院校,加上美国本身也有某些根

据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应对和创新,因此不

少院校都出现了十分活跃的探索活动。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建筑院校都

参加了由“布扎设计研究院”主持的竞赛。

在受到“布扎”体系控制的同时,一些学校

对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尝试新方法。如密歇

根大学没有严格遵照“布扎”方式,提出了

“纯设计”(Pure Design)理念,强调模仿

历史样式基础上的抽象形式训练;而辛辛

那提大学则将手工操作和大学训练结合,

注重职业实践项目。这些院校都根据新时

期和新环境的要求,作了某种新探索。

在对“布扎”体系的突破方面,俄勒冈大

学和哈佛大学有较突出的表现。而这两所学

校后来对中国建筑教育都有较大影响。

2.3.1?俄勒冈大学

在俄勒冈大学,劳伦斯(E i l i s F.

Lawrene)于1914年创立了“建筑与综合艺

术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llied

Ar ts)。学院的名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

它曾受英国始于19世纪中期的“艺术与手

工业”运动的影响。劳伦斯在学院中带领

学生进行多种手工业尝试,相对于“布扎”

体系将建筑看作“纯艺术”(Fine Ar ts)

的倾向,他将建筑更多地与“综合艺术”

(Allied Arts)相联系,即运用具体材料的

实用手工艺术[5]。

在教学中,劳伦斯对于当时主导的

“布扎”方式有所反叛。他带头拒绝竞赛

体系,将设计作业看成是学生个人进行探

索的过程,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作

为评判其成绩的基础。他在设计中反对抄

袭,大大降低了图纸表现的重要性。他明

确要求从第一学期开始,设计课就要做建

筑纸模型,让学生尽早体验到建筑的“第

三维度”m。学院提倡多种层面的合作,而

不是严格的竞争。在这里,建筑师、雕塑

家、设计者和工匠在注重现实的基础上进

行项目合作,并在校园中实施。事实上,当

时校园的主要建筑都是由劳伦斯负责建造

的,他将教学与校园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很

好的结合。

劳伦斯于1922-1947年聘请的系主

任威尔·考克斯(W. R. B. Willcox)与他

具有同样的教学思想,他们都强调学生个

人创造性的发挥,并且认为建筑必须表

达它所在社会的愿望(Aspiration)、价值

(Values)和特征(Character),并强调最

后一点是建立在对当代文化的广泛理解的

基础上n。以上思想反映在该校所开设的

文化史和艺术史课程中,这些历史课将建

筑看作是社会、文化、时代和环境的反映,

而并非只是展示给学生某些供参考的历史

样式。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关注还促使该系

开设了城市设计、居住设计等课程,体现了

建筑应关注更广阔环境领域的基本思想。

2.3.2?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对于“布扎”体系的突破在

历史上就有一定的传统。早在其1895年成

立建筑学院时,便实行了各学科专业之间

的合作[6];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学院派教

育方法开始盛行的时候,哈佛所引进的毕

业于巴黎美术学院的法国人度肯(Eugène

J. A. Duquesne)也并未完全强调学院派构

图能力的培养,而是更多强调形式要与其

真实的结构相符合,并且将构图的学习放

在结构和历史等其它课程完成之后。随着

20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影响,哈佛在现代建筑教育探索方面达到了更高的程度。它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教学活动成为后来许多美国建筑院校的教学样板,影响持久而广泛。

1935年起,在新院长赫德纳特(Hudnut)的带领下,哈佛出现了一系列激进的变革。赫德纳特1934年时先受聘至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作院长,在此进行了不少改革。1935年,受哈佛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委任,他担任了由原建筑学院、景观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学院共同组成的新研究生院的院长,并继续了之前的改革尝试。赫德纳特的基本思想是摈弃之前过度流行的比较僵化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使教学“适应职业的新条件,并为美国的建筑问题提供一个更为现实的方法”。他认为未来的建筑由“提高人类环境的急切愿望而推动”,倡导教学采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回到受到法国影响之前美国所流行的一些比较实际的方法o。

赫德纳特在报告《向往现实主义》(Obsession For Realism)中宣称:“建筑学生不该设计那些他们不能建造的建筑,我们的建筑学失去了她的生命力,失去了她控制想像和解释我们文明的力量,她需要这两种要素的结合”p。同时,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懂得建筑同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呼吁关注职业商务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设计需要联系社会机构的创新,如公共设施和大规模住宅项目,而不是宫殿和教堂。

在教学中,赫德纳特尽可能使设计与现实条件相联系,同时结合建造和造价方面的学习;废止竞赛和武断的学院派标准,倡导将设计看作一个创造的过程,按照自然和逻辑的方式展开;建筑要综合表达现代的材料、科学的建造技术以及当代生活的实际需要。此外,他也宣扬人文教育是建筑师训练所必须的,学院的目标是造就能适应多种工作的“多面手”。教学鼓励学生结合多种公共设施进行独立实践。

他引导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建筑技术和设计过程的基本知识,协助学生养成适应实践工作的良好思维习惯。为了将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于设计训练,他于1936年停止了建筑历史课程,在研究生院中主要只教授一门课——设计。不过设计的各方面

内容很全面,包括结构、职业实践和相关

社会要求q。

赫德纳特在完成了哈佛学院的基本

机构建设后,着手为建筑系寻找合适的

系主任,并在1936年夏季去欧洲面见了他

所设想的候选人:密斯·凡·德·罗,奥德

(J.J.R.Oud)和格罗比乌斯。最后出于多方

面的原因,他聘请了格罗比乌斯。

格罗比乌斯当时由于德国纳粹当政而

到了英国。他接受了赫德纳特的聘请,并于

1937年4月来到哈佛,成为了当时的明星,

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学生,轰动一时。之

后二人共同进行了一系列新教学方法的探

讨,如适应实际需要的团队合作方式等。

但二人的基本教学理念仍有一定不同,赫

德纳特比较强调应对美国的现实需要,而

格罗比乌斯更坚持他比较抽象的源自德国

包豪斯的理想做法,并尝试开设包豪斯重

要的“基础课程”(Vorkurs)。两人在具体

的团队合作运作方式及某些教学思想方面

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分歧,最终格罗比乌

斯于1952年离开了学校。

虽然二人的合作起起伏伏,但这段时

期的哈佛教学确实有突破性进展,其基本

思想和方法影响了一大批建筑师以及后来

的教育者。哈佛的教学模式也逐渐扩散到

美国众多其它建筑学院,影响深远,成为

美国建筑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结语及后续课题

20世纪20-40年代间美国建筑院校的

教学呈现了多种特点,既有宾夕法尼亚大

学这类比较纯正的法国“学院派”教育阵

地,也有伊利诺大学这类深受德国“综合

理工学院”影响的院校。而同时,俄勒冈大

学受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及现代主

义思想影响所出现的一系列抗衡和突破性

的教学实践以及之后哈佛更为激进和彻底

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共同构成了当时建筑

教育丰富多元的状况,共同影响了在各校

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并进而对中国早期教

育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有关美国众多建筑院校及教学体系更

为具体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留学生与他

们回国后教学的影响等,仍是需要进一步

深入的课题。这里试图对后者做一概要性

叙述。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有

着相对最为集中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包括

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童寯、陈植、王

华彬、谭垣等,这些留学生后来在中国的建

筑教育思想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梁思成夫妇在1928年于沈

阳创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几乎移植了宾大

的基本做法,他们的一些宾大校友也在该

系工作,促成了其典型的“学院派”特征。

其他留学生如杨廷宝和童寯在中央大学、

谭垣在中央大学和之江大学、王华彬和陈

植在之江大学等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中国最早的大学建筑系——中央大

学建筑系(1927年)的首位系主任刘福泰

毕业于俄勒冈大学。他在最初的教学和计

划制定中延续了俄勒冈大学的一些课程特

点,如关注社会、文化、时代和环境,倡导

多层面的合作等,这些特点都出现在该系

初步成立的时候。而随着进一步发展和人

员的调整,该系逐渐融入了更多来自“学院

派”的思想r。

另一位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鲍鼎毕

业于伊利诺大学,伊利诺大学对于建筑技

术和实用性方面的重视对他的教学有一定

影响。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黄作燊于1942年在

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最早在中

国全面倡导现代建筑,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性的教育探索。他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和时

代,提倡团队合作,重视社会建设方面的

现实问题,并积极引入城市规划的教学和

实践。这些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哈佛

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1946年,哈佛建筑

系还影响了当时在美国的梁思成,回国后

他在清华大学实施了有关“体型环境”的

具有现代思想的一系列改革。

以上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

代建筑院校影响中国早期建筑教育者的概

述,有关美国建筑院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

点及其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中国留学生

在创办中国建筑院校时所吸收美国体系的

特点以及他们在应对中国实际情况时所作

的调适和转化等,仍是今后需进一步深入

的论题。

研究当时美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多样特征,梳理它们对中国早期教育的多层次多方面影响,将有助于我们看清源自西方的建筑教育甚至学科体系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中国在吸收借鉴这些体系时的多样化特点,进而理解有关世界整体现代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一些突出特征。

注释:

①托马斯·杰弗逊(T homas Jef ferson)

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设计了弗吉尼亚(Virginia)大学的校园和建筑,开创了美国古典主义建筑时期。

②单踊在著作“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中,将其翻译作“学生期”。参见单踊.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③有些文章认为1853的宾夕法尼亚综合工科学院(Polytechnica 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可以算第一所建筑院校,下文也将提到这所学校,但通常认为MIT最早成立建筑系。

④如1890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893年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以及1895年的哈佛大学等。

⑤R 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Permanen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Building 18, no. 167(1895); 引自Arthur. Clason Weatherhead. The History of Collegiate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 PH.D. diss. Columbia Un ive r sit y(L os A ngele s: p r iva t ely published, 1941), 77.

⑥关于A I A的建立,见H e n r y H.Saylo r, T he A.I.A.’s Fi r st Hu nd r e d Ye a r s (Washington, D.C.: The Octagon, 1957), 1-9,109-10.转引自:Jo a n O c k m a n. Architecture School: 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

The MIT Press, 2012. 16.

⑦这十所建筑院校为:卡内基理工学院、哥伦

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

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伊

利诺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建筑系。

⑧同⑤,第93页。

⑨同⑤,第81页。

j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1925

课程介绍总结。参见A n n o u n c e m e n t

1924-1925, School of Fine Arts, Univer-

sity of Pennsylvania Bulletin, 宾夕法尼亚

大学档案馆。

k

M ichael J. L ewis在文章T he Bat t le

between Polytechnic and Beaux-Arts i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中指出为1797年,

参见Joan Ockman, Architecture School:

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 The MIT Press, 2012,

84;另一研究指出为1799年,出自Ulrich

Pfammatter, Mak ing of the Moder n

Architect and Engineer, [Translated

into Engl.: Madeline Ferretti - Theilig].-

Ba sel·Boston·Berl i n: Bi rk h?user-

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2000.

l

根据伊利诺大学建筑系1925-1926课程介

绍总结。参见Curriculum of Architecture,

1925-1926,伊利诺大学档案馆。

m

俄勒冈大学1921年教学课程,参见Yea r

Schedule a nd Regist ration Ma nua l,

1921-1922, 俄勒冈大学档案馆。

n同⑤,第96页。

o同⑤,第102页。

p

O bituary, James Fairman Hudnut, globe,

January 19, 1968, HUG 300.,转引自⑤, 第

102页。

q同⑤,第103页。

r

参见拙著:移植、融合与转化:西方影响下

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体系的创立//纪念宁波

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

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 宁波,

2013. 8: 450-457.

参考文献:

[1] V eys ey L.T h e E m e r ge n c e of t h e

A mer ica n Univers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2] L e w i s M J.T h e B a t t l e b e t w e e n

Polytechnic and Beaux-A r ts i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 Ockman J.

Architecture School: 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

Cambridge, Mass., London: MIT Press,

2012: 68.

[3] O ckman J. Architecture School: 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M]. Cambridge, Mass.,

London: The MIT Press, 201219.

[4] G eraniotis R.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Germa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1984- )[J]. 1985, 30(04): 15-21.

[5] S hellenbarger M. Harmony in diversity:

The Architecture and Teaching of Ellis

F. Lawrence[M]. Eugene, O regon: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9.

[6] A lofsin A. Struggle for modernism: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at Harvard[M].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Ltd.,

2002.

收稿日期:2013-12-10

(责任编辑:袁李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