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第1章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 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 法中的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1、“q p ∧”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A 、 B 、 C 、 D 、 5、当p 真、q ?也真时,下列为真的公式是 (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6、和“并非: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 ( ) A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 B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 C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 D 、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 7、“出席会议的人有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 ( ) A 、可同真,可同假 B 、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C 、不可同真,可同假 D 、可同真,不可同假 8、以MAP 为大前提,SIM 为小前提的有效三段论推理,其结论是 ( ) A 、SAP B 、SEP C 、 SIP D 、SOP

逻辑思维与推理期末考试题

逻辑思维与推理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2、关系命题 关系命题:就是陈述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 3、划分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4、逻辑方阵中的差等关系 等差关系:AI/EO之间的真假关系: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 5、矛盾律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即对同一事物不能既肯定它是什么,又否定它是什么,其中必有一假。公式:A不是非A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运用命题时前后不能自相矛盾)。 二、简单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简述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可能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 2、简述明确词项(或概念)的逻辑方法 3、简述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4、简述三段论的定义、要素及三段论推理的基本规则 5、简述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 三、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 1、对“十月份放映的影片都不是进口大片”进行对当关系推理,写出推演的逻辑形式;然后进行换质换位推理,写出推演的逻辑形式。 2、请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自然语言还原成三段论形式,然后转换成用逻辑语言表达的三段论格式,判断该三段论是什么格什么式,判断该三段论推理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3、已知某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否定命题,请证明该三段论的大前提只能是全称肯定命题。 4、请证明:若第三格的三段论有效,其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命题。 5、根据S与P的外延关系,求证:(1)SIP假,则SAP假;(2)SOP真,则SEP可真可假。 6、请用自然语言编写一个第三格AEO式的三段论,并验证该三段论的有效性,请用逻辑语言写出推理过程。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命题、充分与必要条件

命题、充分与必要条件 命题的基本概念: 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非p ,则非q ;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非q ,则非p; 1、下列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为: (1)“若xy=1,则x,y 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2)“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 (3)“若02,12=+-≤m x x m 则有实数解”的逆否命题; (4)“若xy=0,则x=0或y=0”的否命题; 2、命题“若4 π α= ,则1tan =α”的逆否命题是: 3、命题“若x 、y 都是偶数,则x+y 也是偶数”的逆命题是: 4、下列三个命题其中真命题为: (1)“若x+y=0,则x,y 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 (2)“若1≤q ,则022=++q x x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3)“直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的逆命题; 5、在原名题及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可以使

6、判断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若x>1,则-3x<-3 ; (2)若x=1,x 2-3x+2=0; (2)若()3 x f x -=则()x f 为单调递减; (4)若2121,k k l l =则平行; (4)若02,12-x 2>-+1,则0log )2(2 1<+x (7)若q>1,则{}n a 为递增数列; (8)若集合φ=???B A C C B C A 则u ,; 7、已知p:02082>--x x ,)0(012:22>>-+-a a x x q 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a 的范围; 8、已知026)1(3:,12:22≤+++-+≤≤a x a x q a x a p ,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求a 的范围;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 第二章性质命题 一性质命题的四种形式 1 全称肯定判断 形式:所有S是P,写作SAP,简称A判断 2 全称否定判断 形式:所有S不是P,写作SEP 简称E判断 3 特称肯定判断 形式:有些S是P,写作SIP,简称I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 形式:有些S不是P,写作SOP ,简称O判断 三词项的周延性:主谓项概念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1、周延性是对主谓项外延情况的形式断定,而非实际存在情况的断定。单称命题的 周延性与全称命题同。 2 、“是”P 则P不周延,“不是P”,则P周延 主词相同和谓词相同称同素材性质命题。 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着某种真假关系,这种关系亦称对当关系。 二同素材性质命题的逻辑方阵 刻画“对当关系”的图示,俗称“逻辑方阵”,逻辑方阵假词主词对象是存在的。 四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 1 换质法:换质不换位,谓项正负反 换位法:换位不换质,主谓莫扩展 是通过调换主谓词项的位置得到一新命题。换位不改变命题的质。 根据源命题和换位命题的量项是否相同可把换位法区分为单纯换位和限量换位两种。 1 单纯换位:换位命题和原命题的量项相同的换位法,为单纯换位 (1)所有S不是P 换位所有P不是S SEP PES (2)有的S是P, 换位:有的P是S SIP PIS 2 限量换位:改变原命题的量的换位法 (1)所有S是P,换位:有的P是S SAP PIS (2)SAP PAS (3)SOP命题不能换位 SOP POS 3 换质位法:先换质后换位,也可先换位后换质 有的S是P,换质为有的S不是非P ,这SOP 不能换位 换位法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若前提是真的,推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真的。

命题逻辑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1.某地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经过公安人员的努力侦破,作案嫌疑人锁定在A、B、C三人中,并且摸清了以下情况: ①只有01号案件成功告破,才能确认A、B、C三人都是作案人。 ②目前,01号案件还是一起悬案。 ③如果A不是作案人,那么A的供词是真的,但A说自己与B都不是作案人。 ④如果B不是作案人,那么B的供词也是真的,但B说自己与C是好朋友。 ⑤现已查明C根本不认识B。 根据上述线索,问:A、B、C三人中谁是作案人? 解:令p:01号案件成功告破;q、r、s分别表示A、B、C作案;t:B与C是 好朋友。据题意有: 1. {1} ┐p→┐(q∧r∧s)P 2. {2} ┐p P 3. {3} ┐q→(┐q∧┐r)P 4. {4} ┐r→t P 5. {5} ┐t P 6. {4.5} r T4.5否定后件 7. {1.2} ┐(q∧r∧s)T1.2肯定前件 8. {1.2} ┐q∨┐r∨┐s T7德摩根 9. {1.2.3} q T3.6否定后件 10. {1.2.3.4.5} q∧r P6.9组合式 答:AB作案,至于C尚待侦查。 2.综合分析题(要求写出推导过程):某班有学生61人,下面有三句话: ①该班有些学生会使用计算机。 ②该班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该班班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已知上述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试问:哪一句话是真话?该班有多少学生会使用计算机? 解:①②分别为I命题和O命题,二者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或许都真;但据题设只有一句真话,可知③为假,真实情况是班长会使用计算机。既然这样第一句话“该班有些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就是真的,而第二句话就是假的。O命题假,根据矛盾关系可知,A命题即“该班所有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就真,所以,全班61个学生都会计算机。 3.下面有三句话: ①如果甲是篮球队员,则乙就是足球队员。 ②如果乙是足球队员,则甲就是篮球队员。 ③甲不是篮球队员。 已知上述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问:甲是不是篮球队员?乙是不是足球队员?哪一句话是真话? (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解:令p表示“甲是篮球队员”,q表示“乙是足球队员”,再令③即“┐p”真,据题设有: ①{1} ┐(p→q)P ②{2} ┐(q→p)P ③{3} ┐p P ④{1} p∧┐q T①等值关系 ⑤{1} p T④合取分解

逻辑推理讲义

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解读2010年高考大纲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关系 ①理解命题的概念. ②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③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 “简易逻辑”.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二、本章知识框图

逻辑学基础测试

一、填空题 1.在“并非‘p当且仅当q’”中,逻辑常项是( )。 2.在“并非要么p,要么q”中,变项是( )。 3.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4.在“□p→◇p”中,逻辑变项是( )。 5.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 )。 6.“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和“甲不当班长而乙当班长”所具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若用p,q作变项,可表示为( )。 7.“要么p,要么q,要么r”这一命题形式的逻辑变项是( )。 8.在“[A()B]→B”的空括号内,填入逻辑常项符号( ),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9.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 );在“(p∧q)→r”中,逻辑常项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两个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相同,是指()相同。 A.前件和后件B.前件和联结词 C.后件和联结词D.联结词 2.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常项B.变项 C.语言表达形式D.思维的内容 3.“只有q才p”与“如果q则p”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C.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 D.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 基础测试(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并非,当且仅当。 2.p,q。 3.常项;变项。 4.p。 5.并非,如果……那么…… 6. p∧q(也可表示为p∧q)。 7.p,q,r。 8.∧。 9.S,P;∧,→。 二、单项选择题 1.D.2.A.3.B.4.C.

命题推理法律概念

第三节法律概念 一、概念的外延与归类活动 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指的各个对象,法律上通常称为使用范围。例如,笔的外延,就是各式各样的笔,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粉笔、粉笔等。 二、归类与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 (一)归类与司法归类。归类,确定某一对象是否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思维活动。比如,乌鸦,白色的乌鸦是不是乌鸦;换妻是否属于聚众淫乱。归类活动在司法中的应用,就是司法归类。司法归类:将确认的案件事实归属于某一特殊的法律构成要件,以确定某一行为或或事件是否属于某个法律概念的外延范围。法学方法论中统称为涵摄或归摄。比如,对某甲的行为致某乙死亡这一法律事实进行归类,它可能属于意外事故(交通事故),也可能属于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也可能属于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合法的职务行为等)这一概念的外延。 (二)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就是一个概念的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灰色地带,其实质在于,客观对象中存在着有难以界定的是否属于某个概念外延的两个情形的对象。一个概念的中心也许是清楚的,明确的,但当我们离开这个中心地带是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而这正是概念的这一性质所在。 假设有ABC三个概念,在其外延的中心区域,某个对象X是否属于某一概念的外延很清楚,若X出于ABC的边缘地带,则很难分清X属于哪个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外延的模糊性,就导致司法归类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例如,某甲拾得某乙的遗忘物,数额巨大,拒不返还的行为,在司法归类,可能是不当得利,或者是侵占罪。 三、概念的分类 1.实概念与虚概念:实概念就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外延有所指的概念,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外延非空的概念,例如,山脉、水果、河流、动物等。虚概念就是指空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外延无所指的概念,也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外延没有任何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一个空集或空类。例如,孙悟空、上帝、永动机,等。

命题逻辑小结与例题

命题逻辑 小结与例题
一、命题与联结词 1、基本概念 命题与真值;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命题常项和变项;五个联结词?, ∧, ∨, →, ? , 真值表。 2、应用。 (1) 选择适当的联结词将命题符号化。 (2) 判断命题(简单或复合)的真假。
二、命题公式及分类 1、基本概念 命题公式的定义;公式的赋值; 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 2、应用 (1) 求给定公式的真值表,及成真赋值, 成假赋值。 (2) 用真值表判断给定公式的类型。
三、等值演算 1、基本概念 两个公式等值的含义;等值演算。 2、应用 (1) 灵活运用24个重要等值式。 (2) 用等值演算判断公式的类型及两个公式 是否等值(也可用真值表)。
五、范式 1、基本概念 简单析取式,简单合取式; 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小项,极大项; 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
、应用 求给定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2) 用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判断两公式 是否等值。 (3) 用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求公式的成真 或成假赋值。 (4) 用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判断公式的类型。
2 (1)
1

六、推理理论 1、基本概念 推理,推理规则,推理定律;构造证明法。 2、应用 真值表法 (1) 判断推理 是否正确: 等值演算法 主析取范式法(主合取范式法)。 (2) 用8条推理定律构造推理的证明。
例1、判断下列各语句中,命题,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真值待定的 命题各有哪些? (1) 2 x + 3 > 0 。 (2) 2是素数或是合数。 (3) 若 2 + 2 = 4,则5是偶数。 (4) 只有4是奇数,5才能被3整除。 (5) 明年5月1日是晴天。
例1、判断下列各语句中,命题,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真值待定的 命题各有哪些? 解:命题有(2)-(5), 其中(5)是简单命题,(2),(3),(4)是复合命题, (2),(4)为真命题,(3)为假命题,(5)真值待定。
例2、 设 p、q 的真值为0, r 、s 的真值为1, 试求下列命题的真值。 解: p ∨ ( q ∨ r )
? 0 ∨ (0 ∨ 1)
(1) p ∨ (q ∨ r )
?1
例2、 设 p、q 的真值为0, r 、s 的真值为1, 试求下列命题的真值。 解:( p ? q) ∧ (?r ∨ s)
? (0 ? 0) ∧ (?1 ∨ 1) ? 1 ∧ (0 ∨ 1) ? 1∧1 ?1
(2) ( p ? q ) ∧ (?r ∨ s )
例2、 设 p、q 的真值为0, r 、s 的真值为1, 试求下列命题的真值。 解:( p ∧ (r ∨ s)) → (( p ∨ q) ∧ (r ∧ s))
? (0 ∧ (1 ∨ 1)) → ((0 ∨ 0) ∧ (1 ∧ 1)) ?0→0
?1
(3) ( p ∧ ( r ∨ s )) → (( p ∨ q ) ∧ ( r ∧ s ))
2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一、必然性推理概念间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三段论推理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模态命题 智力推理 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 ①四种概念间关系(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范围概念的外延)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A B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无重合) A B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部分,也有不重合部分) A B 真包含(于)关系 A B ②用概念间关系表示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 所有A是B.......................反对..........................所有A不是B 推出推出 矛盾 有的A是B.........................下反对.............................有的A不是B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结论) ①换质推理(换一种说法)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 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所有A是B 有些B是A 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A

中考数学命题研究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与三角形、四边形第二节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全等

第二节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全等三角形 ,贵阳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题号考查点考查内容分值总分2016 解答18(1)全等三角 形的判定 以正方形 为背景考 查全等三 角形的判 定 5 解答24全等三角 形 性质的应 用利用全等 三角形的 性质探索 线段之间 的数量关 系 1217 2015选择8三角形全 等的判定 添加条件 判断三角 形全等 33 2014未考2013未考 2012选择4三角形全 等的判定 添加条件 判断三角 形全等 33 命题 规律纵观贵阳市5年中考,考查本节内容共4次,2016年两次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应用,都是综合命题,其中18题第

11问判 定三角形 全等难度 不大,第 24题阅 读理解题 利用三角 形全等的 性质探索 线段之间 的数量关 系难度较 大. 命题 预测 预计 2017年 贵阳市中 考,三角 形全等的 判定仍是 考查内 容,重点 训练及等 腰三角 形、直角 三角形相 结合的内 容. ,贵阳五年中考真题及模拟)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次) 1.(2012贵阳4题3分)如图,已知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B ) A.∠BCA=∠F B.∠B=∠E C.BC∥EF D.∠A=∠EDF (第1题图) (第2题图)

2.(2015贵阳8题3分)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B ) A.∠A=∠C B.∠D=∠B C.AD∥BC D.DF∥BE 3.(2015贵阳适应性考试)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标有A,B,C,D,E,F六个格点,根据图中标示的各点位置,及△ABC全等的是( C ) A.△ACF B.△ACE C.△ABD D.△CEF 4.(2016贵阳模拟卷)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边AB,BC,CD,DA上,AE=CG,AH=CF,且EG平分∠HEF.求证: (1)△AEH≌△CGF; (2)四边形EFGH是菱形. 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在△AEH及△CGF中,AH=CF, ∠A=∠C,∴△AEH≌△CGF(SAS);(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B=∠D.又∵AE=CG,AH=CF,∴BE=DG,BF=DH,△BEF及△DGH中,BF=DH, ∠B=∠D,∴△BEF≌△DGH(SAS),∴EF=GH,又由(1)知,△AEH≌△CGF,∴EH=GF,∴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HG∥EF,∴∠HGE=∠FEG.∵EG平分∠HEF,∴∠HEG=∠FEG,∴∠HEG=∠HGE,∴HE=HG,∴四边形EFGH是菱形. ,中考考点清单) 三角形分类及三边关系 1.三角形分类 (1)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类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边互不相等的三 角形 __等腰__三角形__等边__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大于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__a+b__>c,|a-b|<__c__.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内外角关系 3.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180°__. 4.内外角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__等于__及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中的四条重要线段 5.

逻辑推理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逻辑推理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此种题型是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请你根据这段陈述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逻辑判断主要考察的是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从作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逻辑判断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逻辑判断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做这种题目。 解题技巧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逻辑推理类解题规律总结 A判断:全称判断,所有s都是p例如“一切鲸都是水栖哺乳动物”。 E判断:全称否定,所有s都不是p例如“所有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 I判断:特称肯定,有些s是p例如“有的水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 O判断:特称否定,有些s不是p例如“有的鸟不是会飞的”。 1.A命题(所有S是P)与E命题(所有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决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但二者可以同假,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逻辑上叫做“反对关系”。 2.I命题(有的S是P)与O命题(有的S不是P)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我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二者不能同假,即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但二者可以同真,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可真可假。这种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 逻辑上叫做“下反对关系”。 3ASPOSPSPISP .命题(所有是)与命题(有的不是),正命题(所有不是)与命题(有的是)之间的关系,例如:

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从概念定义与命题理论看莱精

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一一从概念、定 义与命题理论看莱布尼兹的逻辑哲学观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莱布 尼兹 的逻辑思想,了他的逻辑学对 他的 形而上学的意义,指出了泛逻 辑主 义解释的局限,探讨了他的概 念、 定义理论和命题理论的基本 及其对 逻辑哲学的贡献。 莱布尼兹是近代普遍语言计划的真正实施者 辑的三大,而且提出了逻辑演算的七条公理 S .205]他继亚里斯多德之后对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了二者在根本上一致的思想。他对概念、定义、命题的论述 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成了康德哲学和胡塞 尔现象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下面 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莱布尼兹的逻辑哲学观。 逻辑学对形而上学的意义 自亚里斯多德以来,逻辑学便与形而上学、认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而上学一直被视 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被视为追求世界的第一原理和最终根据的学问 ,而逻 辑学一向被看作思维形式和规律的学问。近代哲学所实现的认识论转折不仅为逻辑学 与形而上学的内在联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机会 ,而且扩大了两者的论域和视野。在十七 世纪哲学家中,莱布尼兹最为明确,最为完整地表述了逻辑哲学的基本思想。在他那里 , 逻辑既是理智的伟大工具,又是表达哲学真理 的根本,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因为在 他看来,“通过理智创造的一切可以通过完善 的逻辑规则创造出来”。 布尼兹试图通过确立逻辑理性的价值把传统意 义上的哲学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发现哲学缺乏一种明晰性和确实性。因此 念、命题和推理具有确实性。在《人类理智新论》中他赞同这样一种观点 用,就是造成一些语词 理。” [3 — p 375] 按莱布尼兹的分类观念 重,各有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主谓项逻辑学 泛逻辑主义 定义理论命题理论 ,他不但用符号化的方式重新表述了形式逻 ,从而开始了逻辑数学化的工作。[1 — ,并首次提出 ,对逻辑的有激励作用,他 ,我 [2 — S .523]莱 ,因为他 ,他希望对哲学进行逻辑化改造从而使哲学概 :“哲学的功 ,以求给人确切的概念,并求其在一般命题中表达确定的真 ,对所有学说的真理有两种主要处理方法 ,每种处理方法各有所 ,但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们结合起来,因为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 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不研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普遍概念,量省。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 (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 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形式中,如果陈述了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 外延,那么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直言直接推理:就是前提只有一个命题的直言推理。 A:全称肯定 E:全称否定 I:特称坑定 O:特称否定 反对关系:A与E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同真,得以同假。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必假;当一个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AO、EI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必真。

定义与命题

定义与命题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3、课时划分: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设想如下: 关键是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 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建议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 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离散数学答案命题逻辑

第二章 命题逻辑 习题2.11.解 ⑴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⑵x 取值不确定,所以不是命题。 ⑶问句,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⑷惊叹句,不是陈述句,所以不是命题。 ⑸是命题,真值由具体情况确定。 ⑹是命题,真值由具体情况确定。 ⑺是真命题。 ⑻是悖论,所以不是命题。 ⑼是假命题。 2.解 ⑴是复合命题。设p :他们明天去百货公司;q :他们后天去百货公司。命题符号化为q p ∨。 ⑵是疑问句,所以不是命题。 ⑶是悖论,所以不是命题。 ⑷是原子命题。 ⑸是复合命题。设p :王海在学习;q :李春在学习。命题符号化为p ∧q 。 ⑹是复合命题。设p :你努力学习;q :你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p →q 。 ⑺不是命题。 ⑻不是命题 ⑼。是复合命题。设p :王海是女孩子。命题符号化为:?p 。 3.解 ⑴如果李春迟到了,那么他错过考试。 ⑵要么李春迟到了,要么李春错过了考试,要么李春通过了考试。 ⑶李春错过考试当且仅当他迟到了。 ⑷如果李春迟到了并且错过了考试,那么他没有通过考试。 4.解 ⑴?p →(q ∨r )。⑵p →q 。⑶q →p 。⑷q → p 。 习题2.2 1.解 ⑴是1层公式。 ⑵不是公式。 ⑶一层: p ∨q ,?p 二层:?p ?q 所以,)()(q p q p ??→∨是3层公式。 ⑷不是公式。 ⑸(p →q )∧?(?q ?( q →?r ))是5层公式,这是因为 一层:p →q ,?q ,?r 二层:q →?r 三层:?q ?( q →?r ) 四层:?(?q ?( q →?r )) 2.解 ⑴A =(p ∨q )∧q 是2层公式。真值表如表2-1所示: 表2-1 ⑵p q p q A →→∧= )(是3层公式。真值表如表2-2所示:

(完整word版)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基础+复习+习题+练习)

课题:命题及逻辑连接词 考纲要求: ①理解命题的概念. ②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③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④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⑤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教材复习 1.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为:;否命题为:;逆否命题为: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中真命题或假命题的个数必为个. 3.常见词语的否定:如:“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多一个、至少一个、任意的、所有的、至多n个、任意两个、或、且”的否定分别是: 4.复合命题形式的真假判别方法; 5.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全称性命题的否定为存在性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为全称性命题. 基本知识方法 1.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2.存在,任意的符号表示法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典例分析: 问题1.把写列命题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否命题, 并判断真假.()1 当2x =时,2 320x x -+=;()2 对顶角相等。 问题2.分别写出由写列命题构成的“p 且q ”、“p 或q ”、“非p ”形式的复合命题 并判断真假。 ()1:p 3是9的约数;:q 3是18的约数; ()2:p 菱形的对角线相等;:q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 :{,,}p a a b c ∈;:{}{1,,}q a b c ü; ()4 :p 不等式2221x x ++>的解集是R ;:q 不等式2221x x ++≤的解集为?. 问题3.试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2,20x R x ?∈+>; ()24,1x N x ?∈≥; ()33,1x Z x ?∈<; ()42 ,2x R x ?∈=.

考试命题理论知识

第一章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 1、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改革课堂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考试命题的原则 考试的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 命题中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明确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e、独立性原则 f、合理性原则 g、开放性原则 h、适切性和公平性原则 3、考试命题的方法 a、概括法 b、逆向法 c、综合法 第二节应试—人生道路上必经之途 1、什么是考试 考试是根据考核的目的,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完成事先所编制的题目,并按解答的结果给予评分。 2、考试的主要特点 a、考试是一种抽样测量 b、考试具有保密性和时效性 c、考试具有严肃性 d、考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考试的积极作用 考试的意义:根据学习效率,分析总结学习过程的成败及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借鉴或调节的依据。它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特殊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考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证明和预测作用 b、诊断与调节作用 c、激励与促进作用 4、现代考试的弊端 a、分数不能十分准确、全面地说明学生的学业情况 b、分数往往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压抑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c、分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分数在一定的程度上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5、正确对待考试 a、不做分数的“奴隶” b、把考试作为提高的新起点 c、加强对自己能力的培养 d、以科学的态度参加考试 第二章考试命题的操作过程 第一节考试命题的作用、类型及内容 1、考试命题的作用 a、导向作用 b、调控作用 c、激励作用 d、管理作用 设计试题和评价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和引导 2、考试命题的类型 a、诊断性测评:诊断性测评是在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测评。 b、形成性测评:形成性测评是在教育方案实施、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评,其目的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育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c、终结性测评:终结性测评是指为了对已制定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整体效益作全面鉴定所进行的测评。 3、考试的内容与基本方式 考试的内容:我国各学科的教育目标一般是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布鲁纳教育目标分类中关于知识领域的6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作为选取考试内容的依据。 考试的基本方式:笔试、口试、操作测试(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测试 第二节考试命题的一般过程 1、制定考试大纲 2、制定编题计划 3、确定双向细目表(设计一份能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教育目标分类与题型构成的二维表) 4、草拟试题 5、筛选修订 6、组卷 7、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