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显色类实验: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mLA液,再加4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2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重要操作: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试剂:吡罗红(RNA,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甲基绿(DNA,细胞核被染成绿色)(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的成熟细胞(不能选用根尖分生区和动物细胞)【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细胞壁;第二有成熟大液泡】课本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茎外表皮(其液泡含有紫色色素,易观察);

通透性比较:细胞膜、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故而质壁分离时,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液体为——外界溶液;

重要概念: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与渗透装置相比,原生质层就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而非细胞膜

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

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细胞外液>细胞液,故而细胞原生质层失水皱缩。

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①细胞仍具有活性;②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此时细胞吸水膨胀。

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归纳:

①细胞已经死亡(死亡原因——实验中试剂的浓度、处理的时间)

②细胞外液仍大于细胞液

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应用:①判定细胞死活;②在不破坏细胞结构的前提下,测定细胞液的浓度;③比较不同溶液的浓度;④比较不同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8)细胞膜的提取实验:

材料: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原因:排除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影响)

处理方法:将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其破裂,释放出内容物

(9)酶的特性:

Ⅰ.酶具有高效性:

底物:H2O2溶液(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之一,在试验中需遵循等量原则)

实验组:在一定量H2O2中滴加适量肝脏研磨液

对照组:在等量H2O2溶液中滴加等量(相对肝脏研磨液而言)FeCl3溶液

结果描述:实验组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或者单位时间产生气泡的数量更多)

Ⅱ.酶的专一性:

实验一:底物:淀粉溶液

实验组:淀粉酶

3

对照组:蔗糖酶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实验二:酶:淀粉酶

实验组底物:淀粉

对照组底物:蔗糖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特别提醒:】实验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Ⅲ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降低酶的活性,高温导致酶失活(不可恢复)

②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失活(不可恢复)

③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的判定:必须是曲线图的“折点”

④实验流程:

探究酶的最适pH值或者温度时,要注意相应的梯度设置,即遵循对照组原则;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始终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在操作顺序上应先设置好相应的条件——即温度梯度、pH梯度之后,再添加酶

Ⅳ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酶量反应温度pH值生成物的积累量Ⅴ可逆反应的判定: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为可逆反应,其原因是相互转化过程中用到的酶不同(10)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Ⅰ.实验装置:

Ⅱ.试验中常采用的无氧操作:

煮沸的蒸馏水(除去水中溶氧)、滴加植物油(隔绝空气)

Ⅲ.对无氧呼吸产物的检测:

CO2:Ca(OH)2溶液(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溴麝香草酚兰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4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由橙黄色变为灰绿色

(11)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实验原理区分:分离实验原理: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无水乙醇(可用什么代替)

提取实验原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的扩散的快,溶解度小的扩散的慢提取实验中所加试剂及其作用:

CaCO3 的作用:保护色素【不加的结果:提取液颜色变浅,分离得到的最下面的两个条带变窄或者缺失】

SiO2的作用:使研磨充分【不加的结果:提取液颜色变浅,分离得到的条带均变窄】

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提取色素(注意:考试时喜欢在这个地方将其错误的改为分离色素)

分离实验的操作细节:①滤纸条须剪去两个角,目的是使层析的前沿线保持水平;

②层析划线须细、直、齐;

③层析过程中层析液不得浸没滤液细线;

④层析过程中需加盖,目的是避免层析液的挥发;

分离及提取实验易混点:

混淆两者的原理、试剂及作用搭配。如试题选项里将层析液的作用描述为提取色素,考试须看清再作答。

(12)色素的光吸收图谱:

叶绿素a、b: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叶黄素、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以上色素对绿光的吸收值最低,故大棚不宜选择绿色薄膜,而最好选择无色或者白色的薄膜。

(13)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增大;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变小

【拓展:】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注意看清效率、速率】(14)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材料:根尖分生区【区别:根尖成熟区】

操作流程:根尖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染色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特别提醒】:1.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根尖细胞持续进行的分裂;

2.本实验中盐酸的解离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而非固定;固定是探究低温诱导染色

5

体加倍试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以便于观察;

3.注意实验流程:解离后是先漂洗,以避免盐酸处理时间过长破坏细胞结构,然后才染色,而非先染色,再漂洗。

(15)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材料:豌豆【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豌豆异花传粉的流程:母本去雄——套袋——采集父本花粉——人工授粉——再套袋——获得成熟个体或种子;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①选用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

②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统计学;

③先研究一对性状,再进一步研究多对性状;

④提出了假说,并设计了适当的方法予以验证——测交。(16).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说明:1.当Ⅰ、Ⅱ两组实验中,每个小球代表一个基因,则每次从其中某一个桶内抓取一个小球,可以模拟基因的分离,两个小桶内各拿出一个小球,则表示的是配子间随机组合;

2.Ⅲ、Ⅳ组实验模拟的是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在抓取过程中,抓取的小球须放回原小桶;

4.在本实验中,每个小桶内的小球D、d所占比例相等,即各占50%,小桶内小球

数目可不等,因为基因分离的前提是抽取D、d概率均等,跟数目无关。

6

(17).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注意实验材料:精母细胞(生殖细胞)【注意: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而不可能出现四分体联会等现象】

(18).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试剂: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

【拓展:】1.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低温、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幼苗;

2.诱导染色体加倍作用时期:有丝分裂前期;

3.作用机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9)调查人类遗传病:

【注意区分:】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的是遗传方式,在人群中调查的是发病率。(20)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材料选取:枝条上的芽数目需均等

对照组的设置:浓度梯度

(2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方法:1.五点取样法: 2.等距取样法:

【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2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要操作:】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先加盖——再滴加菌液。

(2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4)关于常见课本生物学史实:

Ⅰ.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①欧文顿: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②荷兰科学家用丙酮将人的红细胞中的磷脂提取出来平铺在水面上,其表面积为细胞

膜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必然排列为两层。

【拓展:】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和流动性这一结构特性,其中功能特性是由结构特性决定的;

2.胞吞胞吐(如神经递质由前膜的释放、分泌蛋白分分泌)体现的是流动性而非选

择透过性

3.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的层数及磷脂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的计算

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普利斯特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萨克斯:通过曝光叶片与遮光叶片的对照,证明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实验前需黑

暗处理植物,目的是消耗掉植物叶片残存的淀粉,碘蒸气处理前需用酒精除去叶片中

7

的色素,目的是避免色素的干扰】

③鲁宾、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O2中的O来自于H2O

④卡尔文通过标记C18O2 探明了CO2 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小鼠)——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没有“主要”】

③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④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是其遗传物质

【拓展:】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所有生物而言的;对于具体的某种生物,不能说其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Ⅳ.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①达尔文的实验:尖端能够产生某种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伸长部位在下部。

②詹森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④温特的实验:命名了生长素【但是不知道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25)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实验归纳:

Ⅰ.同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Ⅱ.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O2中的的O的来源于H2O【鲁宾和卡门】Ⅲ.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Ⅳ.噬菌体侵染试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分别用35S和32P标记蛋白质和DNA,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Ⅴ.沃森和克里克用放射性同位素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物理模型】(26)实验中HCl的作用归纳:

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试验中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HCl的作用:解离,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便于我们观察

(27)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真核细胞三维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数学模型:种群密度的调查及研究

(28)根尖的归纳:

8

①、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培养根尖长度是5cm,剪取根尖

长度是2-3mm(不是cm,千万注意啊!!!)

②、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不定根的培养长度是1cm左右,

剪取根尖长度是0.5-1cm。

③、分生区细胞的特点:细胞呈正方形(特别注意!),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进行

细胞分裂,可以合成生长素,并由此通过极性运输至整个根部。

(29)涉及到显微镜的实验归纳:

①、只用到低倍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②、不用显微镜的实验:可以目测的实验,如观察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结果

③、用到的电子显微镜:要求学生操作的实验均不要求电子显微镜(因为高中学校买

不起啊!!哈哈哈!)

④、其余的实验均会用到高倍镜。

9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方法总结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直接观察类应选有颜色的材料;染色观察类应选取无色的材料 ①滴水或染液→取材→盖片

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细胞分裂) ①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②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始终用低倍镜 依据原理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盐酸在实验中的应用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五个鉴定类实验(填表) 2.熟记常用化学药品及作用(填表)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 | 应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 | 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 ? ? 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 ? ? 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2.关于颜色反应的实验归纳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模拟调查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1.列表比较几种调查类实验(填表) 2.模拟尿糖检测实验的原理(填空) (1)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的。 (2)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氧,氧可以将滤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对,即可知道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1.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349681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考备考“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 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重要操作: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试剂:吡罗红(RNA,故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甲基绿(DNA,故而细胞核被染成绿色) (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的成熟细胞(不能选用根尖分生区和动物细胞)【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细胞壁;第二有成熟大液泡】课本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茎外表皮(其液泡含有紫色色素,易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1.1明确实验目的;1.2分析实验原理;1.3选择材料用具;1.4设计实验步骤; 1.5预测实验结果;1.6观察收集数据;1.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而在高考中相对稳定。由于学生缺乏实验设计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导致考试中严重失分。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题型等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名称或课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问题或事实); (三)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隐含着实验假设和预期); (四)实验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完成该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药品等);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测量或观擦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观擦指标与准确的记录); (七)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八)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科学的

结论。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依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 原理,不能主观臆造。如: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实验的顺序等。 (二)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易错点总结5篇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易错点总结5篇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1 1、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1)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①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 (2)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

①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②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 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 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 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2 细胞的基本结构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实验汇总--复习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分类 教 材 实 验 考 纲 要 求 显微观察类 (1)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6)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显微镜 的基本操作,特别是高倍镜的使用 2.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等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了解这些实验所需材料的特点、试剂的作用 3.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实验进行恰当评价并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验证鉴定类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理解实验原理,明确相关试剂的作用 2.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模拟类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 系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4)模拟尿糖的检测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掌握模拟实验和调查实验的实验目的,开 展实验的步骤及方案,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掌握调查、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和种群丰富度等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技能 探究设计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学会从实验目的中寻找相关的实验变量 2.学会依据原理来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类(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 生根的作用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6)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的方案设计 3.学会分析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以及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4.学会分析每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5.学会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观察核酸死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线粒体活健那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死 龙胆紫溶 液(或醋酸 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死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叶绿体活 无 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 表皮)、藓类的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 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 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重点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重点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作者:————————————————————————————————日期: 2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显色类实验: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mL A液,再加4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3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必修一、P54)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必修三、P65)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 提出假说(必修一、P66) 提出假说:莫得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事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控制变量(必修一、P79)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认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其余因素(如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都没有变化。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出来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4. 对比实验(必修一、P93)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 同位素标记法(必修一、P102)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归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答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能体现膜结构特点。(信息交流功能) 2.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3.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起始密码子。(启动子) 4.植物细胞内的色素有四种。(还有花青素等) 5.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氢键的形成。(磷酸二酯键) 6.加热使H2O2分解,是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提供了反应的活化能) 7.大肠杆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原核细胞无高尔基体) 8.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为热能和ATP。(ATP中的化学能) 9.A与a基因的本质区别是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遗传信息不同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10.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RNA是生物大分子,有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故也有许多碱基。只不过有三个碱基充当反密码子) 11.若半透膜两侧质量分数分别为10%蔗糖溶液与10%葡萄糖溶液,且半透膜不允许此两种物质通过,则两侧液面持平。(由于蔗糖分子量大,分子浓度小,渗透压低,所以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蔗糖溶液一侧扩散到葡萄糖溶液一侧的多,葡萄糖一侧液面高) 12.显性基因A与隐性基因a区别是所含的遗传密码不同.(遗传信息) 13.将酵母菌培养条件从有氧条件转变为无氧条件,葡萄糖的利用量会减慢(加快) 14.ATP与ADP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的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酶的催化作用) 15.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有一种,无主次之说) 16.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1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15题) 18.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定有叶绿体。(原核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无叶绿体) 19.癌细胞的产生仅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 20.有丝分裂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异源二倍体或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植物有丝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显色类实验: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mL A液,再加4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名称作用实验应用 酒精溶液 50%的酒精洗去浮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5%的酒精杀菌、消毒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95%的酒精迅速杀死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 有丝分裂15%的盐酸解离 无水乙醇(丙酮) 提取色素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层析液分离色素 8%的盐酸水解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注意下列药品的用途(熟练记忆,灵活应用)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②Ca(OH)2溶液:鉴定CO2; 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 提取DNA;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归纳 (答案)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能体现膜结构特点。(信息交流功能) 2.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3.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起始密码子。(启动子) 4.植物细胞内的色素有四种。(还有花青素等) 5.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氢键的形成。(磷酸二酯键) 6.加热使H2O2分解,是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提供了反应的活化能) 7.大肠杆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原核细胞无高尔基体) 8.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为热能和ATP。(ATP中的化学能) 9.A与a基因的本质区别是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遗传信息不同或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10.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RNA是生物大分子,有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故也有许多碱基。只不过有三个碱基充当反密码子) 11.若半透膜两侧质量分数分别为10%蔗糖溶液与10%葡萄糖溶液,且半透膜不允许此两种物质通过,则两侧液面持平。(由于蔗糖分子量大,分子浓度小,渗透压低,所以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蔗糖溶液一侧扩散到葡萄糖溶液一侧的多,葡萄糖一侧液面高) 12.显性基因A与隐性基因a区别是所含的遗传密码不同.(遗传信息) 13.将酵母菌培养条件从有氧条件转变为无氧条件,葡萄糖的利用量会减慢(加快) 14.ATP与ADP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的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顺利进行。(酶的催化作用) 15.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有一种,无主次之说)

16.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1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15题) 18.能进行光合作用一定有叶绿体。(原核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无叶绿体) 19.癌细胞的产生仅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 20.有丝分裂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异源二倍体或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植物有丝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 21.胡萝卜素位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层析液) 22.纸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较浅,可能原因是用丙酮代替了无水乙醇。(可能是没加碳酸钙或二氧化硅, 丙酮比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的效果还好) 23.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性状。(传递的是遗传信息) 24.多糖及二糖无需水解成单糖就能被细胞吸收。(必需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25.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留在酒精中。(还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6.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不属于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有利,属于细胞凋亡) 27.豌豆、玉米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雌雄同体无性染色体,雌蕊、雄蕊的出 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8.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基因控制相对性状。(可能控制的是相同性状) 29.性染色体上有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都与性别相关联) 30.核孔便于核质之间有选择的交流大分子,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能体现) 31.卵细胞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一半来自父方。(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人体卵细胞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为0-23条之间)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总结 考纲要求: 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 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 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 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 节、镜臂、载物台(上有 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 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 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 头越长,放大倍数; 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 长,放大倍数。 成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 是的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意: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 10×)

2.对光。转动,使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和,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关键: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或装片(约0.5cm),左眼从目镜内观察,(反时针)旋转,使镜筒慢慢上升,看清物像时则再稍稍转动,直到物像更清晰。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关键: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转换高倍镜。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此时只准用和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关键顺序:移装片→转动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和反光镜(或光圈)。问题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物镜未转到正确位置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看到的细胞数目,视野,工作距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看到的细胞数目,视野,工作距离。故装片不能放反。 5.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移动: 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方移,才能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污点位于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污点位于;换物镜后消失,则污点位于。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放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摆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