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茅台镇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茅台镇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茅台镇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茅台镇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茅台镇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贵州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位于大娄山脉一处低洼地带的马鞍山谷斜坡上,依山傍水,清澈舒缓的赤水河自西向东绕镇半圈,在镇头打转,形成一处宽阔深遂的回水沱,再调头北下,沿铁蛇岭流经习水县、赤水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

仁怀市位于北纬23o33ˊ30″~28o10ˊ19″,东经105o59ˊ49″~106°35′50"。市境座落于赤水河畔,大娄山西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北向南向西弯曲,呈弧状三级台阶。最高海拔1681.4米,最低海拔329.4米。地跨平距:南北长61.2公里,东西宽17公里,市政府所在地中枢镇,海拔898.4米。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西北部13公里处,坐落在赤水河峡谷东岸南北走向的河谷斜坡上,北部主要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南部为贵州茅台酒厂厂区。镇域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7.26公里,国土总面积约87.2平方公里。北邻二合镇,东靠中枢镇,南接鲁班镇,西与四川省古蔺县交界,距遵义市1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60公里。

赤水河盐津滩至岩滩段两岸,长约7.5公里,赤水河茅台段有小型航运。公路交通是镇境对外的主要交通。主要有遵义至中枢公路,中枢至茅台至习水公路及遵义县枫香镇青坑至仁怀市中枢镇公路,可通遵义、四川古蔺、习水、金沙等地。有通往三合、鲁班、中华、交通等地的四条县级公路,通往沙滩、渡口、兴群、新田、立英等地的8条乡级公路,交通方便,茅台镇建成区车流量较大。

仁怀市历史悠久。据仁怀市博物馆图片文字介绍:“从仁怀市怀阳洞、罗村、后山、茅坝等地发掘发现的磨制石器石斧、石刻刀等,证明这片土地上在公元前10000年-4000年间已有人类频繁活动。

史料载,在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仁怀为鬼方疆土。殷代和周初的鬼方在荆地(今湖北)外的西南,包括现在湖南西北、四川东南、连接贵州大部,旁涉桂北、滇东地区。

春秋为蜀国东南(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今贵州东部属楚国黔中,其余部分属蜀国、鳖国、习国、巴国、牂牁国,其中牂牁国最大。

战国时期,属夜郎辖境(公元前475年-前222年)。史料记载今贵州包含两部分:从沿河至榕江以东仍为楚国的黔中地,一度曾为秦国的黔中郡,其它地方属大夜郎国。当时贵州境内居住着许多濮人部落,他们以部落聚居。《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以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农业的发展,粮食有盈余,为酿酒业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仁怀地区在蜀汉、晋、南北朝时期属益州(公元221年-581年)。在北周、隋朝属泸州合江县(公元581-618年)。

唐朝,仁怀地区属珍州(643年)、元和二年为溱洲(807年)。仁怀地区与遵义市接壤,行政上隶属遵义市辖内。《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三):“遵义,汉武开西南夷,置牂牁郡,秦夜郎郡之西南境也。贞观九年,置恭水县属郎州,十一年省,十三年复置,属播州。十四年,改为罗蒙。十六年,改为遵义。”

宋代隶属播州,宋大观三年(1109年)乐源西设仁怀县,仁怀县名始于此。嘉定二年(1209年)仁怀县境始列入播州杨保版图。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隶四川行省。《明史?地理四》载:“遵义军民府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1382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

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于乌江。”

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划归贵州。

中华民国1912年,仍属贵州。1932年,设仁怀县茅台镇。

1949年11月27日,仁怀县解放。1950年1月20日,建立仁怀县人民委员会政府。1950年2月,茅台镇解放,名称仍称为茅台镇,隶属遵义专员公署(遵义市)仁怀县。

1995年11月30日,仁怀县撤县建市仍隶属遵义市,茅台镇为仁怀市茅台镇。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遵义地区西部,仁怀市城西13公里处的赤水河东岸,地处黔北川南交界,东倚遵义县境,南接金沙县境,西邻四川省古蔺县,北控习水县、赤水市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世界名酒茅台酒的产地,酒以产地而名,地因产酒而闻名。

关于茅台镇名称,在历史阶段上有过不同的演变。据说最早的年代

叫马桑湾,是因赤水河东岸长满马桑树得名。后又叫四方井,是因为河东岸的一股清澈纯净的泉水,世居那里的濮人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因此而改名。到了宋代才叫茅台。据考查是因其后街背后有一个很宽大的土台,是历代濮人祭祀祖先、神灵的圣地,上面长满了茅草,当地人们称此地为茅草台,简称茅台。元朝以后,州县以下设寨、村、坪、部,叫茅台村。由于茅台街上修建起万寿宫大庙,在庙内有一座少有的半边桥,因此茅台也叫半边桥。后赤水河西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这三个寺庙因得此三鼓而闻名,茅台村又叫云鼓镇。清代中叶,因商业发达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终因当地群众长期习称难改,因而仍更名茅台镇。

茅台镇在清代乾隆时期,已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程转运全省各地。乾隆八年(1743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命当地官员对河道进行调查,渡夫吴登举闻讯,赶到仁怀县城献开河之策,提出一些“确凿可行”的开河措施,在谈到开河成败时,竟刺指血书一家兄弟子侄18人名,誓言如工程失利“一并连坐”,于是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发赤水河。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经工部议准施工,赤水河上游共68滩,工程上起毕节县境的天鼓岩,下至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附近的鸡心滩,长400余里。上段自天鼓岩至新滩27 滩,由大定知府王允浩负责;下段自盐井河至鸡心滩共41滩,遣遵

主持,毕节、遵义、凯里等地20多名官员参与施工管理,

吴登举被委派负责招募民工。河道治理工程从十月初一日动工,于次年

三月初一日竣工,耗银38040两。至此,盐船抵达茅台镇,舟行700里。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张广泗视察工地,拟对吴登举授以官职,为吴谢绝,张广泗深受感动,手书“忠耿过人”四字赠吴,吴病卒后,后人立庙塑像纪念,赤水河上的文公滩亦改名为吴公岩,沿称至今。茅台镇亦成为水陆交通物资集散地,与打鼓、永兴、鸭溪并称黔北四大重镇。茅台酒亦远销海内外而名声大振,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名酒,茅台镇因此而闻名世界。

从省城贵阳市到仁怀市,经遵义、鸭溪、五马、必须经过距仁怀市约5公里的盐津河大桥(头桥),大桥驾于深谷之上,全长316米,宽9.5米,高189 米,主孔净长174米,在同类桁式组合拱桥之中,雄居亚洲之首,世界之季。桥头是国酒门,国酒门高18.6米,宽23.8米,为中国古典牌楼样式,有一主门,两辅门,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的一殿、两亭,上下共四重琉璃瓦飞檐。主门高7.8米,宽9 米,仁遵公路穿门而过。前后各立一对绿豆石雕成的蟠龙华表,两边是玉阶石梯等辅助建筑。桥旁是长满松林的山峰,国酒门北面山巅,耸立着一尊高 31.25米,直径10.2米的巨型茅台酒瓶,此瓶按实物比例立体造型,酒瓶上设有观景窗。作为中国实物广告之最,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定。南边山头上矗立着中国长征火箭发射后回收的卫星外壳实物和战斗机实物模型,象征贵州省航天工业的发展。2008年,遵义白腊坎至仁怀高速公路开通改道新桥,旧桥改为游览区,车辆不能通行。过了盐津河大桥,穿过仁怀市所在地中枢镇,沿盘山公路再过13公里,就到达茅台酒的生产基地茅台镇。

茅台镇从1950年2月解放到2008年,经过58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茅台镇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茅台镇行政区辖杨柳湾、国酒街、河滨街、南坳、观音寺五个社区和岩滩、桂花、中华、椿树、元木岩、杨湾、太平、上坪八个村,国土面积约87.2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4.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8万人。根据《仁怀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资料,2001年,茅台镇城区总面积约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2.3万; 2005年,城区总面积约2.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2.5万; 2008年底,城市人口达4万余人(不含临时暂住户口),城区总面积约 3.21平方公里。

茅台酒厂位于茅台镇南部、赤水河东岸,地理坐标在北纬27°15′至27°51′,东经106°18′至106°22′,平均海拔423米。沿河修建的生产车间连绵数千米,依次是制曲车间、包装车间、依山而建的酒库群,还有气势恢宏的进厂立交桥。茅台酒厂酒文化城总占地3万多平方米,各朝代馆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修建;办公大楼高22层,还有科研楼、苏式园林、停车场、职工活动中心、职工医院、河滨西苑宾馆、体育馆、三星级的茅苑宾馆、子弟学校……厂区占地约3554亩,全厂绿地率达30%以上。

茅台镇北部为居民区,也是商业中心。城镇不大,但其民居建筑依地形修建,鳞次栉比,因其风格中西合璧,其造型各式各样,各具特色。茅台镇大桥连通四川省古蔺县、泸州市公路,成为川南黔北的

交通要道。茅台桥横跨赤水河,河西为茅台镇白酒工业区和居民区,工业区含金士(力)酒业及上百家私营酿酒厂,河西岸桥北渡口处有红军四渡赤水茅台渡口纪念碑。桥南侧沿河是花园广场、太和号仿古亭、三栋20层带电梯的员工住宅楼、9栋8 层员工楼和蔬菜、水果市场,桥右侧沿河是一栋20层安装了进口电梯带旋转厅和钟楼的员工楼,有花园小径,有“毛泽东在此过河”的碑记和长亭、还有一栋整体设计为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型公寓,供来茅台酒厂工作的大学生住宿,并设有停车场。

茅台镇上有仁怀市第二中学和3所公立小学,两所封闭式私立学校;有上百家私营酒厂和外来企业,这些企业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茅台镇的繁荣。

仁怀县因茅台镇特产茅台酒而闻名遐迩,于1995 年 11月30日撤县建市,于2004年7月18日获“中国酒都”称号。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

收稿日期:20060212 作者简介:黄进(1971)),女,博士,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6年7月第4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 l of Nanji ng Nor m 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Ju.l ,2006 No .4 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 黄 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玩具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是由它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双向构成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存 在合一的状态或者分离的状态,它们构成了游戏共同体。传统玩具是传统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同时也将儿童从一个自然人纳入到传统文化之中;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玩具的制作者成为儿童游戏强有力的控制者,技术因素与商业因素的结盟催生了现代玩具。从传统到现代,游戏共同体的瓦解导致了传统玩具价值的衰落。 关键词:玩具;游戏共同体; 传统玩具;现代玩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6)04009506 一、传统玩具的价值 玩具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工具的历史同样古老,或者说,它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工具。工具是人类肢体和器官的延伸,有了工具,人类开始拓展生存的空间,占有丰富的资源,征服和改变这个世界。人类创造和利用它是为了去达到一个合目的的结果,而且追求一种经济性和有效性,它的意义附着于活动外部结果。而玩具之特殊则在于:它作为物,并非是达到外部结果的手段,它的意义充满了整个活动过程。有些时候甚至离开了它,活动本身都会丧失意义。 由此可见,玩具和工具虽是物,却不仅仅是物。同样是动作的对象,它们规定了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关系,蕴涵着人不同的态度和意义感。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游戏的揭示和研究,到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游戏原始形态的探索和描述,可以证明,态度和意义上的/玩具0产生应该比专门的玩具产生得更早,树枝、泥土、石块以及自己的身体成为玩具比专门的玩具制作要产生得更早。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玩具与工具的产生并无孰先孰后,第一把石刀、第一只石锤,它们在追求行动有效的同时,也追求着感官的效果,例如线条的流畅、材质的光滑)))这种最为原始的/美的尺度0,也就意味着一种态度 上的/玩味0。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专门的玩具就是为儿童而产生的。1958年,考古发现的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墓葬文化遗址,墓葬区内有许多儿童的遗骨,这是死去的原始先民的子女。在这些小尸骨的周围有许多陶球和石球,被认为是当时的儿童玩具,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类似的玩具在其他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四川清水滩遗址、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等。这些陶球从形式到功能,很大程度上能被确认是儿童玩具。再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北天门石家河等出土的各种陶质小动物,其神情姿态生动可爱,洋溢着愉悦的情感和稚拙的趣味。至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民间传统玩具,布老虎、泥娃娃、七巧板、弹弓,,则更是多不胜数。如果对玩具史做一个详尽的考察,我们会发现,玩具是物,是态度和关系,更是一种文化。玩具文化与其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处于同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形态上互生共生,价值上相互印证。 传统玩具这一概念与现代玩具对应,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精确,传统和现代是一对非常模糊的概念,依照什么来划分这二者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在哲学界就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更何况,哲学概念和日常生活概念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总的说来,传统和现代主要是依据生产力发 ) 95)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 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②1984年~1992年。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 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 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③1992年~2003年。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 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经过30年的探索与改革、曲折与发展,我国村镇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认识和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集中表现为三大矛盾: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薄弱的矛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机制缺失的矛盾、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小城镇服务两头的要求与小城镇发展动力依然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发展思想,对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与政策措施,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乡村建设事业的目标、任务与要求,为 我们做好新时期村镇建设工作增添了无限活力。展望未来,村镇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①推动农村与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逐步确立在同一法规基础上的城乡分层施治管理。②保护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化与特色化,城乡实现差别化的协调发展。③农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水平逐步现代化。④小城镇功能多样化,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突出。⑤适应农村特点和村民自治要求的农村建设管理模式不断自我完善。 新时期,促进农村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宜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加强和改进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动农村与城市有差别的协调发展。②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建造技术研究,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③继续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④深化村 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建设与管理方式转型。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篇一 历史沿革:1959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中专区行署批准,晋中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在祁县成立,后定名为晋中专区戏剧学校。1960年至1965年,根据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政策,结合1962年省政府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压缩编制、减少经费、适当补贴”的原则办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了第一批学生,1965年学校撤销。1975年9月,经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重新组建,更名为晋中地区“五七”艺术学校。学校重建初期,坚持边教学边建设,先后借居于榆次市郊聂村、车辋、省轻工业纺织学校等地,1977年初择校址于榆次市安宁村南(即现址迎宾街282号)。1978年6月,学校新校址正式落成,同年,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中文艺班”,学生编制纳入省统一招生计划,办学经费有了保障,学校业务活动受省文化厅统一指导。1981年,学校归属晋中地区,更名为“晋中地区文艺班”。1984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山西省晋中地区艺术学校,1985年4月,晋中地区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县处级建制,校党支部升格为校党委,学校各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2021年随着晋中地区撤地设市,学校更名为山西省晋中市艺术学校,面对国家招生并轨政策,学校实行“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中等艺术人才”的办学方向。

2021年更名为晋中市艺术学校至今,简称“晋中艺校”,是一所全额事业单位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66平方米。 学校现状:晋中艺校是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管理“四星级”学校,戏曲表演专业为“全省重点示范专业”。学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本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秉承“自立、自爱、勤学、苦练”的校训,沿着“以人才求突破,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路径,坚持“遵循办学规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思路,按照“思想围绕学校转,工作围绕教学转,教职工围绕学生转”的工作方法,朝着“努力把艺校打造成为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园地、传承革命文化的熔炉、发展先进文化的窗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艺术潜质、技能过硬、素质优良、德艺双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篇二 琴潭实验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重建、合校的多次变革,依然屹立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中不倒。她的前身分别为祝圣庵私塾和秀峰农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学校于2021年合并,取名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她在曲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 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一目了然,国人必看!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 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 民族,这时还尚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 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 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 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 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刺和鞑靼两个部 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康熙二十 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 (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 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 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 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 江、图们江为界。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

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 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 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 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 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 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 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 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总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比,与亿万农民对成为城镇稳定居民的渴求相比,我国存在严重的城镇化滞后。 我国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使农业和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 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 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玩具的发展历程 若态一路走来: 2004-10 诺亚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 2005-03 交付清华大学精仪系月球车车体系统开发项目(全地形不倒变形车) 2005-09 成功申请五项机器人领域的国家专利 2006-08 交付863项目—家用保安机器人的总成单元电机驱动控制部分 2006-11 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2007-07 成为世界三大知名玩具公司的研发提供商 2007-10 获得首轮风险投资,成立苏州若态,打造玩具类目自主品牌 2008-02 玩具新品酷龙系列成德国纽伦堡玩具展上最大亮点 2008-10 参加上海国际玩具展,酷龙捧回中国玩协会主办的“创星大赛”教育益智类玩具最高奖项金奖 2008-11 与美国Outrageous/瑞士Joker AG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10 参加苏州数码嘉年华展览,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 2010-02 进驻玩具反斗城ToysRus(德国、美国、中国等),山姆会员店Sumclub,日本代理商(IWAYA),BJ,JVC电视购物以及国内外各大商超卖场 2010-04 扩大生产经营,搬迁新厂区,全面进驻国内市场 2010-08 公司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开始全方位进驻天猫、京东、亚马逊、易迅、当当、一号店等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启了Robotime E-business Plan。 2011-01 获得凯风创投第二轮风险投资,从此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且Robotime Tank玩具荣获2011年美国玩具协会年度拼图玩具大奖。 2011-05 登陆北京卡酷卫视,北方玩具市场刮起了一场“若态木艺风” 2012-02 若态进驻“江苏优漫”,“上海炫动”,强势辐射了整个华东玩具市场。同月在湖南金鹰卡通等各大电视媒体上亮相展播,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瞩目。2013-01 若态首次参加大型图书展会,引起儿童图书出版界一致好评 2013-04 产品线迅速拓宽,国内外市场全面开花 2013-10 首次参加礼品类展会,成为礼品展上独树一帜的品牌标签 2013-11 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合作项目,标志着若态得到国内最具权威性出版社的肯定与支持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问题和趋势_图文.

特稿部地区 " 三 ! 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发展方式 , 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 , 涉及经济结构 ! 产业布局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为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作为后发国家要认真处理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 以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 " : 一是建立有效推进城镇化的新的体制与机制 "要在恢复和加快设市进程基础上 , 努力促进城市政府要从 / 经营城市 0向 / 规划城市0并 / 监督规划实施 0的理念转变 , 让市场去 / 经营城市 0, 营造一个市场化的推进城镇化的机制 "在监督规划实施中 , 强化对 / 城中村 0的及时和统一的改造 ;要提高城镇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建设水平 ,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有效扩大城镇人口吸纳能力 " 目前 ,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模式 ,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也主要由市政工程管理机构与其他专业公司(或局直接经营管理 "今后 ,应逐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 在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管理机构下 ,按照城市基础设施性质的不同 , 分别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 " 二是完善规划体制 "要进一步强调城镇规划的硬约束 ,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和政策 , 搞好新一轮城镇规划并严格监督

规划的实施 "要加强城镇体系的规划工作 , 尽快制定我国重点城镇群的规划方案 "大城市要防止 / 空洞化 0;中小城市要防止盲目扩张 ;小城镇则避免遍地开花 " 城镇基础设施要统筹规划 , 地上地下基础设施要全面兼顾 , 少搞形象工程 "城镇规划要强调各主体的参与 , 具体制定城镇规划和建设各阶段社会主体参与的形式 ! 范围和作用 "要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土地征用和使用制度 " 三是改革人口迁移体制 "按照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的要求 ,改革人口迁移体制 " 首先 , 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 , 建立新型的按居民居住地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 ;其次 , 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定 ,探索城乡社会保障 ! 子女上学和升学 ! 就业等方面一体化的具体途径 ,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 , 优先在 / 城中村 0推进这方面的改革 ;第三 , 在推进土地集约经营的基础上 , 逐步放弃 / 土地换城市户口 ! 换社保 0的思路 , 建立城乡居民身份自由相互转换的可行办法 " 四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国家统一管理土地资源的行政机构 , 建设管理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分别是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 , 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着未来我国土地资源全面 ! 高效和集约的开发利用 "基本思路是 , 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职能,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行政管理机制 "具体内容包括 :淡化土地所有权管理 , 突出土地利用权的确权 ! 规范和管理 ,相应地进一步明确国土部门对土地使用权的行政管理职能 , 建设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只行使使用权 ;强化和改进土地用途管制 , 如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 !明确城镇边界 ! 分各类农业用地 ( 主划要是耕地基本保护范围 ! 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变更审批制度等 ;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 ! 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符镇建设规划要求的 ! 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 增加土地资源的流动性 , 扩大空间配置的范围, 促进土地开发利城用效率的提高 ;等等 " 五是改革城市财税金融体制 ,变 /卖地财政 0为规范的 / 土地财政 0 "税收上 , 要尽快及时地开征房地产税 , 有效控制土地出让价和房价 , 以改革土地利用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 ,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 降低土地交易成本 , 促进土地市场和房地市场健康发展 " 开征房地产税 , 只要税率合适 , 土地价格将应声而落 " 同时 , 开征房地产税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理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行政管

传统习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传统习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发生着巨大变迁。从近些年情人节、圣诞节的盛行,到最近几年“双十一”、“双十二”等中国特色创造性“节日”的出现,人们对节日的喜好、过节的方式和习俗发生了广泛的变化。 这里以春节为例。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春节有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习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有了变化,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比如今年的“手机抢红包”,人们在低头“抢红包”过程中获得欢乐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可用于体验民俗、风土人情,或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间,同时,“红包纷飞”的现象背后,还暗藏着无声无息的商业大战。 为什么感觉“年味儿淡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图方便、图省事儿,过年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不如去餐厅吃,自己包饺子不如去买超市的速冻水饺,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减少了。最后,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所以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比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止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仅仅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有着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涵义,然而鞭炮的燃放又会给城市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春节文化仍在传承,在各种观念、价值观冲突剧变的今天,它依然是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仍然是所有中国人心灵的一个归宿。虽然春节习俗在变化,但是春节合家团圆、好友欢聚、祈福新年等文化内涵一直没有变。核心内涵传承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赋予春节以新的内容。无论形式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不会变。 时移世易,传统习俗的变迁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历史必然。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变迁必定带来社会意识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和传统文化发生变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此外,生产发展、现代人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科学知识水平和观念的不断提升,让人们过节时有了新选择、新方式。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现代元素,这是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炎黄子孙能宽容、大度地接受一切新事物,与时俱进的精神。 传统节日在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怀旧或者复古,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更具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创新节日形式,丰富节日内容,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程斌(财务管理专业) 41315085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资料讲解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摘要] 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衣着服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开始了本次调查。我们的调查范围是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和满清旗袍;到民国的中山装、新式旗袍和长袍马褂;再到新中国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70年代的“绿色的海洋”,以及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服饰。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服饰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我们可以证实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服饰。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爷爷奶奶所穿的衣服和我们穿的衣服有很大不同。他们穿的衣服叫马褂,这些衣服分为长襟和短襟,无领和矮领两种,布料的颜色都为素色,一般没有什么花纹。而我们的衣服花花绿绿,并且样式多样。我们父母的服装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们开始对这些服饰的研究。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爷爷奶奶到我们间服饰的演变有了初步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一、清代服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⑴长袍马褂中国清代官服。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