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_赵敏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_赵敏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_赵敏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_赵敏

收稿日期:2015-06-

26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2

013GZ012)作者简介:赵 敏(1970-),女,济宁医学院,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

赵 敏

(济宁医学院,山东济宁 272067

)摘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对医学生及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及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亟需改进,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

DOI:10.13555/j

.cnki.c.m.e.2015.05.021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5)05-0789-04Streng

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Enhance Medical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

ZHAO Min

(Jining Medical College,Jining 

272067,China)Abstract:The human attributes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and medicineitself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medicalstaff,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of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

roved,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humanistic spirit of medicine,should b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of medical 

students.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edical students;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受医学人才影响的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如何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有时甚至成为影响其成才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人文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

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内化于医者个体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它更加强调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包括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方法、道德理性等方面。

个体素质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当知识被个体所掌握,并且内化为能力和习惯,就成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文化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并影

响其行为,就成为素质。

[1]

而教育是促使文化传承并内化为个体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成为十分必要和紧迫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

·

987·

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医学对象的人文性、致病因素的社会性、医学研究工具的人文性都决定了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了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作为医学作用对象的人类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其健康与疾病、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自然和社会等错综交杂的因素,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健康也更多地受到人类行为方式、自然环境、卫生保健以及生活节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医学不仅要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要关照人的心理健康,而且要注重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医疗技术及医学模式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的渗透,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异化,这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医务者专业范围越来越小,容易造成医务者将患者看做医疗技术适用的对象,当成工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只关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关心患者的切身感受,把“病”与“人”分割看待。出现过于关注和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属性,对患者的人性不关注和尊严不维护等现象,间接导致了医患之间的冷漠。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安乐死等,这些医学技术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如果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引导,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将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促使医学对人文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现代医学不能仅把患者当作自然个体看待,而且要从社会角度、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因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医学人文修养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全民医保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健康保障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三级以上医院,因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对公立医院拨付经费不足,使得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公益性的关注不足,一些医务人员的过度医疗、开大药方、拿医药回扣等现象,也损害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使医患矛盾成为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有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也迫切需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

打下深厚的医学人文基础,才能逐步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良医。

第四,在我国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亟需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首先,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推动医学生个体理性精神与价值判断的和谐统一,促使更好地运用医疗技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其次,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彰显医学生个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弱化造成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医学院校重医疗技术传授、轻医学人文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式单一和教学创新力度匮乏等。医学人文研究相对偏弱,研究深度不够,学科发展乏力,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起不到很好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最高9.3%,最低4.6%,

多数院校占7%-8%,

平均占7.45%[2]

,据麦可思公司对某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2

014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63%、61%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提升较少的方面为“人文美学”(占22%)。济宁医学院“儒家文化与医德教育”课题组对济宁医学院等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的1 200名医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65.8%和24.1%的医学生认为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很有必要”和“有点必要”,二者之和达到89.9%,但受访者并不认同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有45.2%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德教育的“教育形式枯燥、内容陈旧,缺乏活力”,有23.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注重“对书本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医德的要求,其余的受访者则表示医学生“平时到医院实践太少,带教教师对于医德的要求不高”。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 中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道、释三家思想交融而成的文明形态,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官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医学文化,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精神。

第一,儒家“仁”的思想,为医者仁术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的医德宗旨是医乃仁术,“

仁”是中医的总原则,医乃仁术是·

097·

“仁”的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儒家“礼”的观念为医德的追求、优良医患关系的确立设定了目标和规范。“礼”是孔子及儒家非常重视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人应当“立于礼”。孔子所谓的“礼”指周礼,“礼”与“仁”密不可分,“仁”是向内求,靠内在的自觉性,“礼”是向外求,有外在的约束性。“礼”来自于对人性欲望的节制,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中医提炼出学医习业规范、行医施治规范、医患关系规范、医际关系规范、著述道德规范等条文,并强调医患信和、同道谦和,这些引导了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中医拥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追求既治标又治本、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对人整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情感与情绪的关照,与西方医学有时过分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有根本的不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和“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等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非孤立,而是与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识和防治疾病上,既注重躯体又考虑精神,既重视机体本身又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第四,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医学人文思想。中国自古注重的人文精神培养,在医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周朝建立了病案、医事考核等制度,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促进了古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扁鹊提出“济命扶危者,医也”,《论语》等著作问世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认为“生命乃至重之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系统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开篇即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

3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路径

第一,确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医学是兼具科学与人文属性的学科,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新医改方案指出,要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物品向全国人民提供,充分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我们应在继承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欧美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为主旨,坚持在医学生培养及医学文人精神培育中的以人为本,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去关怀患者。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注重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医学教育应构建“全程化、内省式、全维度”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全程化”指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入校至毕业,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并延续至其从医生涯;“内省式”指将医学人文知识通过课程、讲座等显性教育,以及感悟、体验等隐性教育的成份,内化为医学生为自身的人文素质;“全维度”指从医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以及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入手,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第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

中国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两次大的反思,第一次反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以科学与民主反对中国以“三纲”为代表的政治儒学,所崇尚的西方的自由也主要是政治层面上的,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较多地归结为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对儒学传承带来较大的打击,尽管当时的新儒学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帜,对儒学的现代转化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与实践相脱离,使儒学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继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第二次反思,经过与西方文化更进一步的交流碰撞,使我们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我们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大医精诚”、“医者怀仁”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应深入解读新医改精神,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价值

·

·

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把医学人文精神注入到医学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把救治生命和维护健康作为最高宗旨,主动抨击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丑陋现象,自觉抵制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第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内涵。各国在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美国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融合,普遍开设“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英国以“课程群”方式建立合理人文知识结构,一类以文史哲、艺术为代表的“医学相关人文课程群”,一类是以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为核心课程的“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课程群”,还开设了“医患沟通”,“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等课程,人文类课程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15%。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包括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承担了部分医学人文教育的职能,但总体看来,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医古文》、《儒医文化》、《道家与医学》等课程,以限选课或公选课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第四,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促进形成合理的教师结构。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来看,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中,既有文人社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也有内科、外科、神经科等医学背景的教师,这样从教师本身学科结构上形成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交叉,有利于传授给学生较全面的医学人文理念。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师资主要是具有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背景的教师,他们的医学知识较浅薄,较难将人文课程与医学有机融合,而医学专业的教师人文底蕴不雄厚,而且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也不愿意承担在短期很难见效的医学人文课程。建议让医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参加文化沙龙、人文课程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文素养,适当吸收有医学背景的教师讲授《医患沟通》

、《医生职业精神》等医学人文课程,同时可以通过让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到医院见习、多接触医生与患者、学习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管理知识等方式,使其达到医学与人文知识的兼具,从而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注重环境育人,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医学特色,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医学人文特色,并且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在硬

件建设中,学校的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和道路的命名可以体现对中华医学大家的纪念,如扁雀楼、华佗路、仲景路等。在学校的文化软件建设中,如校歌、校训等,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至善,又要融入医学的求真、求精、求是、博学等特色。学校的宣传栏、校报等更要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主要阵地。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制作成标语牌、横幅、宣传画等,悬挂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走廊等,或将儒家思想凝练成警语等。制作成校园道路中的路牌或镌刻于校园景观中,让学生生活于其中,耳濡目染。通过大学校园的特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医院文化,传播人文情怀、熏陶健康情感,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任何教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更深刻地理解医学人文的内涵与要求,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养成优秀的从医行为习惯。将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品牌活动,如邀请著名的学者到校为医学生做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会,或举办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文化月、文化周等,或开展中华传统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活动,

“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我与患者”、“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征文、辩论赛,使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见习、实习,使医学生多接触患者,了解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将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感情与职业责任感,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慧星,卿涛.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

[2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66-68.

[3]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12:35-37.

[4]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J].道德与文明,2012(4):14.

(编辑:张梦华)

·

297·

名人名言之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双效叠加,医患关系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考验着公共治理者,同时考验着医务工作者。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其宗旨就是弘扬和彰显医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向大众宣传医学,让大众理解医学。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作为一名守护人类健康、承担救死扶伤职责的准医生,更应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医学院校的“时效性教学”使医学生脱离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轨道,片面强调所谓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全面发展变成了智育的片面发展,导致医学院校中相当部分学生常常感到迷茫,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2004 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中国为7.54%,而美国为20%,德国为26%。2012 年《柳叶刀》发布的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医学人文占1%,历史人文占 4%,加起来只有5%,由此看出,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十分薄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提出,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医学知识、病人照护、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以执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共6项,其中3项均与医学人文有关。 (二)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 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得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鲜有时间、有兴趣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医学院校大多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不浓,医学生的视野较为狭窄,文、史、哲等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对古今中外治学行医的至理名言、高尚的医德也知之甚少。 (三)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功利化 医学专业课程繁重,学业周期长,学习压力大,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如果缺少人文科学的引导和缓冲,学生容易产生失落、迷茫情绪。有的学生奉行享乐主义;个别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医学生的医术,体现着医学生的医德。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够;教师队伍庞大,但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时数不少,但课程体系落后;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等现实境遇。为此,可以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构筑合理的教材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等维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实境遇出场路径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文、史、哲、艺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制约到医学生的医术问题,也体现着医学生的医德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注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医学生独特职业品质的内在要求,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出现了尴尬的现实境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独特的职业品质 21世纪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医学教育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功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①即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医学人才。其实,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人文素质的教育。 2.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蓬勃发展,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容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哲学、心理、社会、伦理等的复合模式发展,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而且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2年第35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专业的 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即 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而言,提高人文素养无疑更有着深刻 的意义。1人文素养的含义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1]。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包括知识、理性、情感、意志、思维等多个方面沉积而形成的品质,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以及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素 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 能力,能与人和谐相处[2]。人文属属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医学的 人文属性与自然科学属性共同存在于医学活动之中。医学从诞生的那 一刻起,就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大医 精诚”的道德观,纵观古今凡成大医者,无不具有“妙手回春”的高超技 艺与“济世救人”的博大胸怀。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古代医 学家同样认识到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并把医生的人文修养作为重要素 质之一。古罗马医学家盖仑更是认为“最好的医生应当是将哲学和多 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医学的人”。2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很多工 科专业、理科专业都已经开设了人文教育的课程,渗透了人文教育的 内容。然而,医学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显得有些滞后,不适应高等教育 改革的大趋势。由于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这就使得医科学生必须把大 量的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而偏废人文精神的培育,这一点,在 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尤其突出。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的 课程都是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较少,这导致了我国医学 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欠缺。 根据对西北某综合大学临床专业二年级162名学生人文素养认 识的调查显示,认为人文素养对以后的发展有益,但不知道怎么提高 的同学占到调查总数的60.8%;3.3%的同学认为人文素养毫不重要, 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人文服务知晓度很低,真正了解医学 人文素质和医学人文服务者仅占到3.3%和1.3%[3]。 结合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医学生人文素养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知识结构失调,人文素养匮乏。按照目前医学传统教育模式,大部分医 学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 践上,很少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些医学生科研论 文写作水平较低,病例书写能力差,对古今中外治学行医的至理名言、 高尚的医德知之甚少。在李宇阳的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知识结构中 最缺的:经济类占44.5%,法律、管理类占43.2%,艺术、美学类占 42.2%[4]。(2)道德观念淡化、功利主义至上。尽管在高等院校,已高等 重视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医学生品德有所提升,但在社会不良风气以 及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存在着金钱至上观念、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某高等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赞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者达20.1%,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者为18.4%,认为“重义轻利”不合潮流者达31.9%,反对“以德为优而不为贫所忧”者达54.5%,还有33%的学生认为应“考虑个人利益,追 求实惠”,仅有21.1%的学生赞成“无私奉献”的精神[5]。以上调查就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 的现象。(3)社会适应能力差。学习人文科学是医学生间接了解社会、 改造自我的重要途径。由于医学生缺乏必要人文教育,使一些医学生 在走入社会或工作岗位时,缺乏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准备,不能正 确认识和对待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协作、效 率与公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不知所措,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社会角色转换时间长。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中自学能力差者占30%, 文字表达能力差者占80%,信息处理能力差者占60%[6]。3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3.1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过重,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类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校,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东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出人文功底过弱,甚至写简单文章时文辞不通、滥用错别字等现象。3.2缺乏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即将从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职业的医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感和责任感,但现在一些医学生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功利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对社会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心,甚至对健康和生命极端不负责任。3.3心理素质欠佳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医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4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道:“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医疗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医务科研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和经济利益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广泛的人文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探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 4.1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方面功不可没。人文社科知识不仅可以扩充医学生的知识范围,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而且可以改善他们的品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职业礼仪、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艺术欣赏、人文修养等,并列(下转第718页) 浅议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李佳莉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云南楚雄675005) 【摘要】通过描述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不足。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含义、现状和表现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养;现状;途径 Discussion on the T ultivation of H umanistic Q uality of M edical S tudents L I Jia-li (Chuxiong Medical College,Chuxiong Yunnan,675005)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pointed out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medical students'humanities quality deficiency.This article from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mean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erforma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Humanistic;Literacy;Approach ○高校讲坛○702

医学人文素养辩论稿

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一辩立论 主席好,各位评委、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我方认为: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辩题中的关键字。医学专业知识是指医学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医学人文素养则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它包含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对善与恶的甄别,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而今天在场的是医生和医学生,为了让我们的辩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也针对这一类人拥有人文素养还是专业知识更重要展开。下面我将具体解释。 其一,对个体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对人和人性的关注。首先人文素养是医学的根基,医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是由于人们探索生命与人性,相互帮扶而产生的,救死扶伤减轻病痛正体现了“敬畏生命、尊重人权”。其次,人文又是对医学的最高要求,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与动力,调查显示,超过80%的医疗纠纷可以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得到避免,而非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引起,现如今医学人文素养已成为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技术型关系中萨斯-荷伦德模型就强调了共同参与,而非技术关系中,更认为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平等信任、高度和谐”,强调了人文关怀。 其二,对社会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对善与恶的甄别。一切知识与科技都是双刃剑,医学中,既有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也不乏“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医生,既有白求恩,Teresa 修女,也有731部队,生化毒素战剂、感染性病毒战剂以及基因武器。才疏学浅的好人或许只是无法登顶医学的巅峰,无德却有才的人可是足以危害一个时代啊! 其三,对时代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领域中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没有人文素养就没有我们仁济精英的援XXX队伍,就没有“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羽毛般的请命书,正是人文素养让医学精神得以升华。 反观专业知识,人类所面临的所有疾病只有约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约十分之一可对因治疗。所以我们才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更何况专业知识不等于专业技术,更不等于专业素养,在治愈上的作用更加局限。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医学这门艺术中,人文素养之重要在于它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对善与恶的甄别、对民族精神的发扬,而在实际临床中发挥的作用更远远超过专业知识,我方坚持认为: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谢谢大家! 提示点: 1、自由辩论当中回答完对方的问题之后不要立即坐下,要抛出来问题。 2、德才兼备是双方的交集,我们都明白这是终极目标,但今天讨论的是两者哪个更重 要而非有专业知识是否重要。(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从而得出人文素养和专业知 识哪个重要。) 3、就平台而言,已经划定范围是医生和医学生,这些人经过层层培训考核必然具备基 本知识,而且医德出众的人,也会为了更好服务患者提升综合专业能力。 4、新型医学目的:一是预防疾病、预防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二是解除疾病带来的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目的:培养新世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方法:加强和改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医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意义等谈几点看法。 1当代医学生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包括3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精神),6个方面(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素质本身是整体的,多方面的,内在的故有综合素质一说,而人文素质是指人身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的“科学至上”思想甚为流行。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身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全球性的“人文危机”,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赢得服务者的信任。 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尽然趋势医学即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医学模式目前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加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全面地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卫生的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患者之中。我国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与外国相差并不大,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人文关怀与人性沟通上,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医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是由于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的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了生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入学后更加局限在重视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医学主普遍人文素质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学常识。 2人文素质教育和内涵及意义 2.1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医学全面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下,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调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判断力强、知识丰富和不迷信。世界卫生组织90年代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是指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健康的教育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显然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必须重视患病的人,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只有做到了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清晰、人格高尚,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掌握精湛技艺的基础,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年代,更需要医生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航向;其二,较高人文素质是医生理解病人的基础。如果医生理解、关注患者的感受,就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患者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三,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赢得患者信赖的重要前提。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令人担忧。表现为:(1)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不耐烦倾听病人的讲诉,只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2)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整体自然力与复杂性。(3)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院趋利行为膨胀,药商、医院经营者与医生形成商业联盟,医学“沿着用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少数人疾病的方向发展”。(4)医患关系紧张、物化,不少时候、不少人视医患关系为消费关系、合约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成立,必然造成不负责任的医生与不信任医生的患者。 “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感”,道出了医学的职业特点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应有境界。如何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这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近年来,“以人为本”、“医术乃仁术”的呼声渐高,但也需注意,提

浅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的转变以及医患关系的日渐紧张,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养要求,医学不仅要探寻人机体病变的生物学原因,而且要对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心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因此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医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及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 到目前为止,各个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很少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些医学生科研论文写作水平较低,病例书写能力差,对古今中外治学行医的至理名言、高尚的医德年级医学生1-5名599黄学勇对河南医科大学例如,知之甚少。.

的人文知识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占63%以上,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为缺乏,医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在李宇阳的调查中,学生认为自己知识结构中最缺的:经济类占44.5%,法律、管理类占43.2%,艺术、美学类占42.2%。 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功利化及现实化。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所提升,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医学生中道德观念淡化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的。某高等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赞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者达20.1%,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者为18.4%,认为“重义轻利”不合潮流者达31.9%,反对“以德为优而不为贫所忧”者达54.5%,还有33%的学生认为应“考虑个人利益,追求实惠”,仅有21.1%的学生赞成“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上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现象。 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学习人文科学是医学生间接了解社会、改造自我的重要途径。由于淡化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使一些医学生缺乏走向社会或工作岗位的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准备,不能独立正确认识和对待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不知所措,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社会角色转换时间长。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中自学能力差者占30%,文字表达能力差者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进程中作用重大。却面临着严重失落的局面。赋予医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治本之策。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粱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题中要义。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此进行丁有效的实践。 面对如火如荼的医疗改革局势和急剧转型的医疗机构运作情势,社会期望医疗过程能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医生行医的期望已上升至以人为本的层面.而且对医学人文教育更寄予热切的期待。为此,汕头大学医学院在课程致计中.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必修课程巾,并通过宁养服务、扶贫计划、健康使者,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探索出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途径. 医学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医学人文如同这两者的胶合剂,无处不在。医学人文是一种围绕陕学发展、与医疗现象密不可分、并且与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精神、价值取向.具体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独特价值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只要它具有可以证明的合理性)的宽容,对群体台作生活的真诚态度,还应有科学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满^性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在现代医疗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虚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景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而且,除了生物、分子和遗传方面的原冈,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越来越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艟医学中的人文部分比以往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口。会时医学人文精神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高。另外,就陕务人员来说,人文精神在其职业成就的创建过程巾电起着小可替代的作用.如古代名医华佗、扁鹊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与其医术有关.更与其高尚的医德有关。 走不出半个人的时代,医学人文严重失落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物质史明的发展,高尚的医学人史精神却随之迷失。病人往往被符号化、机器化。医院和医生在对待疫病和病人,以及实施的治疗方案中,考虑疴隋病种的多、关照病人切身感受的少.考虑跃院经济利益的多、关照病人利益的少。医院和医生的威信下滑,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人文失去其往日的光辉。早在20世纪早期,粱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凡当前,这种缺乏医学人文素养的空心人仍然严重威胁着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赋予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治本之策重建医学人文精神,可从法律法规、医疗体制等制度层面人手,更有必要侣导氍生自身医学人文品质的养成,并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而高尚的医疗理念和人文修养是必须经过学习、体验、规范和考验的。这有赖于医学教育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因为医学生大多是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医学教育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将极大地改善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之成为德术兼优的人才,并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由此可见.赋予医学生深厚的联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更是医学教育的题中要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医学必须向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应是内涵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 寻求有效途径,赋予医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构建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梁 更新医学课程观念,让医学课程富含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轻人文重专业的现象严重,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把人文教育整合到医学教育中,让医学科学的教育富含人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doc

医学生人文素养 1英语教学中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 1.1整合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甄选自国外优秀的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值得学习,且每一篇都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饱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背景进行整合与分析,找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提升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拓宽渠道。以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课文内容大多涉及社会焦点问题、成功之道以及教育、文化、工作、情感等内容,这些课文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例如,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成功之道题材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更是受益匪浅,他们可以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并努力内化成自己应有的能力。总之,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1.2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能靠说教来实现,而是要在浓厚的人文环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有了这种美好的体验和

愉快的感受,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获得自我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同时教师要变自己的“教”为“导”,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会分工协作,在小组之间学会竞争与反思,并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品评权威,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另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要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带动学生。 1.3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语言教学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性。因此,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在指导学生驾驭这门语言时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焦点问题,英语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合理整合,在予人文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得心应手。另外,英语教师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接人待物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变成自己的身体力行,学生就会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尊重生命、关心病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医务工作者。 2结论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仅是大学英语深化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这一有利平台,将医学生的人文素

医学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医学人文概论》心得体会 精品

医学人文素养心得体会《医学人文概论》心得体会医学以人为根本主要体现在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上,照顾病人,治愈病人,医学所做的不仅是救治病人,更重要的是抚慰病人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内心.而医学人文即是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所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一种仁爱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诸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道德观念,索贿受贿损害患者的违法行为,对医学院校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当更加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把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博爱之心,面对人世的疾苦,我们必须能正视它,必须去治愈它,必须帮助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也许我们不能做到起死回生,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妙手回春,但是我们能保持一颗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仁心,只有拥有的这样的一颗仁心我们才能展现我们的仁术. 所以,现在我们接受医学人文的洗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为我们将来怀有一颗仁心打. 基础.记得老师在开课后不久给我们介绍过《大医精诚》这本医学著作,回来之后特地在上查阅了一下,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之书,此书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作为一名医学生,必读此书.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连个问题: 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拥有精湛的艺术,认为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之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总结起来就是说行医治病救人的人,不仅要技艺精湛,还要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诚心救人而不是用贫富来衡量病人.看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文中关于为医的一些观点十分值得我们医学生学习,比如文中提到,凡是品德医术兼具的医生,在治病时一定无欲无求,心无杂念,首先表现出一种同情的心情,救治时也不会管他贫富贵贱,老幼美丑,对待病人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看到病人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 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增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 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 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 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 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 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 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 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 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 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 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 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 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准确 认识和准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 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 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 与医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准确认识 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准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 之中,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 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 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 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 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 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模式-文章

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模式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行为处事的方式,它犹如木桶中短板决定了个人的发展空间。人文素养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德医风的建立和医生的奉献服务精神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希波克拉底语中所讲“医生有二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医生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笑容、一句耐心的解答,都能够给患者带来无限的温暖。有效的医患沟通是解决现在社会中突出的医患关系紧张的良方,而医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却成为制约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所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项目旨在通过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提升活动,激发学生重视人文素养提升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开展提升活动的行为习惯,构建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人文素养提升模式。人文素养提升活动旨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调研学生需求,设计适应不同研究对象的各类学生活动,如为新生推荐文史哲艺四个学科的医学生人文书目,医患情景模拟活动,各个年级根据班级特色召开不同形式的读书讨论会,邀请校内外人文方面的专家举行讲座,制作“读书记录卡”等,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渠道和平台。 本项目以高校医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围绕提升模式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构成提升模式各个环节、模式运行中优点和不足、提升模式实施后的成效、有推广意义的提升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流程、及时的反馈、不断的修正、再次尝试和总结。本项

目在效果反馈环节中设计了多个对比,如开展和未开展人文素养提升方案的院系间的横向对比,因学识和年龄限制导致研究对象内部的对比——研究生和本科生,研究对象自身在接受人文素养提升前后的纵向对比,研究对象接受人文素养提升时间长短的导致人文素养情况的对比,不同的提升方案间的对比等。力争用问卷调研、座谈、个体访问等形式收集全面、客观的信息。并且通过走访等形式向其他高校学习经验,完善本校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案,以便将其进一步推广影响和帮助更多的学生。 本项目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打破医学生培养以技能为核心,忽视医学生人文素培训的传统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关怀精神。首先项目中结合研究对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设计出匹配度高、可操作性强的提升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不断修正和再实践,力争形成系统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模式,实现医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项目希望能够促进医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其自觉自发地开始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活动,并且将人文素养提升视为终身活动一直坚持下去。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主要成效及经验 本项目从2010年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三个多年头,主要选取高校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调研后开展一系列满足学生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提升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和受益。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四项。 1.针对新生推荐医学生人文书目,制作“读书记录卡”。 从2010年开始实施为医学生推荐人文书目活动。联系文学、历史、哲学、

附属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

附属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8-07-26T14:33:59.52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张群峰阳勇邓宏军言彩红吕毅 [导读] 医患矛盾越来越激化。从医生收受“红包”、“药品回扣”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新兴职业。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阐述了附属医院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应规范其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要求,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临床实习;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生 明代裴一中《言医·序》:“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一语道出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于偏重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调整和完善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医学人才。 1.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1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 目前,医患矛盾越来越激化。从医生收受“红包”、“药品回扣”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新兴职业,这些纷扰的现象足以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医学生感到不解和迷茫。而临床实习阶段使实习生身临其境,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风缺失监管,“潜规则”横行而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并逐渐适应和接受这些“潜规则”。因此,为防止医学生未出校门就开始出现道德准线的偏离,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2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深入人心,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多数患者所表达的不满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服务细节,尤其是冷漠和沟通不良所带来的对患者心理上的伤害。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从生物、心理、社会多途径对待病人和疾病。 1.3 医学职业崇高性的必然要求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寥寥数语揭示了深厚的医学人文内涵,也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温暖病人。医生的第一品格是敬畏生命,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手术刀和屠宰刀没有任何区别。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抽去了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 2、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2.1 缺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 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忽略了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其他医学人文核心类课程常常作为选修课开设,而选修课的开设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差[1],导致课程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等现象,严重地削弱了课程间协调互补的合力作用。除此之外,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2],人文教育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严重削弱了医学生人文教育效果。 2.2 临床指导老师缺少人文素质 临床指导教师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3],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医务人员要具备人文素质和具备怎样的人文素质,也就无法向医学生进行示范。同时,极个别医务人员身上体现的行业不正之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2.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体现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薄弱。 3、附属医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解决途径 3.1 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2 观摩临床工作程序 学生初涉临床,既感新鲜,又觉陌生,正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时刻。由一位专门的教师负责带领他们参观临床工作程序,包括日常查房、诊疗方案制定、重患抢救、医护配合、医患沟通等,让学生看到医生、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勇于探索的工作热情,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身教胜于言传,观摩后,教师可提点学生什么是人文素养及其与医疗工作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观摩简单易行,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却意义重大。 3.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医学院校人文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类和人文类教师专业素养的互融互通,人文类教师可通过参加医学课程听课加强自身的医学知识的补充,增加人文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对于医学专业教师应通过定期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