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答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答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答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答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能了解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及特点,认识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能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能知道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理解海外活动对英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意义;能通过探究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西欧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概括早期殖民活动的方式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的崛起;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霸权的争夺; 难点:殖民霸权变化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海上马车夫” 1、兴起的有利条件:A 、地理条件: (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

B 、政治条件: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 、技术条件: (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

D 、对外贸易发达: 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2兴起的途径:A 、成立殖民公司: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B 、建立海外殖民地(美洲、亚洲、非洲)如北美的 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

3、结果:1588年西班牙被英国打败,丧失了海上霸权, 商业资本发达 的荷兰取而代之。17世纪,

凭借一支强大

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 海上马车夫 ”。

知识点二:英国的崛起

1、崛起的原因: A 、地理优势: 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

B 、政策优势:推行 重商主义 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

C 、军事保障:1588年击败 西班牙无敌舰 ,确立海军优势,大力发

D 、经济优势:通过 圈地运动 ,英国 资本主义性质 的租地农场

发展起来。农业生产的 商品化 ,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E 、制度优势: 君主立宪制度 确立完善

2、殖民霸权的角逐:A 、与西班牙(16世纪):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 、与荷兰(17世纪):1652年,三次英荷战争(导火线: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跳咯》 ,

直指荷兰)

C 、与法国(18世纪):1763年,英法 “七年战争” ,签订巴黎条约,英国不仅

获得 法属北美殖民地 ,还确立了 在印度的优 ,掌握了 海上霸权 ,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帝国 ,号称 日不落帝国 。

知识点三:强盗的贸易

1、野蛮的掠夺:殖民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掠夺大量的财富。

2、残酷的屠戮: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屠杀 印第安人 。

3、罪恶的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 是许多殖民主义者致富的途径。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黑奴贸易贩卖国 。

殖民者利用 特权 垄断殖民地贸易,并进行 欺诈性贸易 。

知识点四:世界市场初具规模(初具雏形)

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的 殖民扩张 ,一方面 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迫使 这些地区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

程 。 新航路的 的开辟和随后的 殖民扩张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 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在此后的二三百年时间里, 商业活动 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 粗具规模 。

【资料补充】

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资本的原始积累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等。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约,有权组建军队,发动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

★荷、英两国殖民扩张对比

【当堂测试】

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是

( A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2、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确切的是

(B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3、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B )

①新航路开辟使英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②英国经济.海军实力强大③英国政治制度先进.政治稳定

④英国政府极力保护和促进商业.航运和工业的发展,并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 A )

A.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黑人身体强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C.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5、在黑奴三角贸易路线中,“中程”的起讫点是指

( C )

A.欧洲到非洲 B.美洲到欧洲 C.非洲到美洲 D.美洲到非洲

6、下列关于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C )

A.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

B.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C.推动殖民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4世纪以来,英国曾陆续制定过一些航海条例,目的都在于使英国的航海商船垄断英国和它的属地的贸易,但未获得预期的效果。

――摘自蒋孟引《美国史》材料二自公元1652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英国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摘自《航海条例》(1651年10月)材料三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的敌对……竞争越来越

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对方……克伦威尔利用英国业已完成一个共和国这个事实,建议缔结一个几乎把两国连在一起的盟约。英国将从这种合并占更大的便宜,可是不仅这个建议遭到拒绝,连英国的使节也被奥伦治派侮辱……反击迅速作出……

——莫里斯·布罗尔《荷兰史》回答: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航海条例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⑵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制定的?主要针对谁?

⑶材料三所指的战争是何战争?这一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答案:⑴①相同:都要求垄断英国及属地的贸易。②不同:材料二还企图垄断英国殖民地的贸易

(2)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②荷兰。

⑶①英荷战争。②争夺殖民地。③荷兰战败,丧失海上霸主地位。④商业资本不敌工业资本,工业资本主义战胜商业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作家斯塔尔在1907年撰写的《刚果真象》一书中说到刚果土著人的遭遇时说:“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白种人向来就是在那里从事剥削别人的;他们认为,白种人天生来就是为着剥削。”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材料二西班牙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不到一个世纪就被灭绝了。除了屠杀和苦役的摧残外,欧洲殖民者还带来了传染病……长期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大量死亡。

材料三 1562年,普利茅斯商人之子约翰·霍金斯最先从几内亚购买了400个奴隶,连同英国制造品一块运到海地出售。返程时,霍金斯运回了海地出产的食糖、金银等,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初的“三角贸易”。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三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同时,随西、葡殖民者而来的天主教也在拉丁美洲传播开来。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活动。

答案.⑴欧洲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实行了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并将传染病带到美洲,给美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⑵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空前的灾难,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⑶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也产生了一定的客观进步作用。殖民者把欧洲的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欧洲和美洲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增多。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是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是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世界文明史》第二卷材料二几乎每一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他们中拿不出一大捆货物者就拿出一小箱……几乎

每个阶段对几内亚的买卖都兴趣浓厚.。这真是一股浪潮,无怪利物浦的小船多如牛毛.

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又是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1837年,活跃号货船首次处女航,装载了价值1307英镑货物,运来了殖民的产品和总额为3080英镑的汇总支票,其中还未把随后提交的棉花和蔗糖计算在内。

――《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利物浦商人的贸易特点。

⑶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⑴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业、农业发展的需要。获得高额利润。

⑵三角贸易:装载货物的船只从利物浦出发,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把黑人奴隶贩到美洲殖民地;再把殖民地的物产和贩卖黑奴所得的金钱运会利物浦。

⑶奴隶贸易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解决导学方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综合测评一

综合测评一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20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锃.(zèng)亮不逊.(xùn) 颔.(hàn)首低眉 B.粲.(càn)然诘.(jī)责 杳.(yǎo)无消息 C.阻遏.(è) 摹.(mù)画 广袤.(mào)无垠 D.禁锢.(gù) 解剖.(pāo) 锐不可当.(dāng) 2.下面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藏污纳垢 B.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 C.粗制烂造无可质疑麻木不仁 D.名门望族郁郁寡欢美其名曰 3.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空缺词语依次应为()(2分)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______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______了。 (2)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______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______。 A.(1)牢固攻破(2)简单气质 B.(1)巩固突破(2)简陋气质 C.(1)牢靠突破(2)简陋器质 D.(1)巩固攻陷(2)简单器质 4.在下面句子后面的括号中,注明其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这一本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如说是由于这一本书的内容吧。从字面上讲 ......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的意 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的描写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1)文中的“这一本书”指的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文中的“我”即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过程】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探究案 【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1.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达标测试】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星期(7天)跑多少米? (3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归纳小结 我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学习目标】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 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公开课导学案_0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左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

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为了美化校园,我校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用线段图设计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2、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明理由。 (二)、课件演示植树方案(线段图),加深认识。 1、老师也设计了几种植树方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边出示课件边叙述,线段上有几个点,就代表栽了几棵树:在10米长的小路一端栽上一棵,接着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小路的另一端也栽一棵,一共栽了3棵树有2个间隔。 2、接着课件演示总长15米、16米、20米的植树方案,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我们能不能请出我们的宝贝小手来帮助我们记住刚才的植树规律。(让学生说在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的植树规律棵数 = 间隔数 + 1) 4.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课题:《解决问题》NO.3-4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3321251.html,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 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 钢笔,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四月教育随笔) 我校实施导学案教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开学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导学案的相关理论,并在日常教学中大胆实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大多学生由厌学转向了乐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在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摸索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现就导学案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与大家交流。 一、在实施过程中,表现积极、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多,而不善言辞、动作迟缓的学困生得到的机会少,不但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均衡,而且势必影响优者更优、劣者愈劣的让人最不愿看到的教学局面。每位教师心里都明白,这一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做的: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教学理念,然后刻意地多给学困生机会,并且刻意地把容易完成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学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其在这种快乐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融入到学习的大气氛中去。最后使他们甩掉后进的帽子。这样做至少体现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可行的。 二、当进行到展示环节时,一组展示完毕,需其他小组评价,这时要么没有评价,要么只是对字迹工整与否,或是个别错别字进行点评,几乎没有对答案内容深层次的评价或质疑。这反映出学生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评价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还表现在只评他组、不评本组,只评缺点、不评优点等方面。其实评价不仅仅是区分和甄别的功能,它所反映的是人对问题的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产生疑问,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问之后,产生属于个体的见解。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去点拨、去循循善诱,带着学去撬开冰山的一角,并故意去挑起对问题的争执、怀疑、质疑、反质疑,从而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在学习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必然要懂得评价对象的内涵,也是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三、当打开导学案后,一个又一个问题会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对于这些问题,是让所有学生做所有的问题,还是让每个小组去做指定的题目呢?如果让每个小组都去把所有问题做一遍,然后再进行展示、评价、整理,显然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让每个小组去完成指定的一个问题,势必会造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片面性,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实践中,我的做法是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使用导学案时,能都做的就都做,不能都做的就分解到各组。在展示和评价后,要让学生按题序把解答的相关内容连起来读几遍,以形成整体印象。 四、按导学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会生字词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进行,不经意间四十分钟会悄然流逝,此时才会发现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于是便出现了拖堂现象。众所周知,效率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这样一拖堂就变成了低效课堂,实施高效课堂,时间不可能再由教师独自把握,而是由学生学习的动态来决定。如何能在较短的四十分钟时间来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呢?两个多月以来,我发现小组展示时如果全部使用板书展示,确实浪费时间。能不能全部使用口头展示呢?也不行,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把不需板书展示的变为口头展示,确实能节省较多的时间。另外,在编制导学案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来设定题目也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充分预习也可达到省时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还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导学案教学中如何促进朗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被导学案所限制、如何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优势等,我还在摸索中寻找对策。只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什么样的办法我都愿意尝试。 以上所谈的就是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突出一个“实”字,全是自己的粗浅做法,谈得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教。

植树问题(一)导学案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间隔”的含义。 (1)感知“间隔” 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两个指头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2)一只手有( )指头 ( )间隔 (3)怎样表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认真观察下图,把规律填在表里。 把公路看做一条线段,画图看一看。线段图如下:【— 表示间隔】 2棵树:— 3棵树:—— 4棵树:——— 5棵树:———— 6棵树: — — — — — 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比间隔个数 。 二、合作探究 1、读一读课本117页的例1,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教材117页左上图一个同学通过计算说: 一共需要( 20)棵树苗?你认为是否准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验证一下:(温馨提示:假如路长是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要栽几棵呢?(画线段后解决) 3、 在这条20米长的路上,每隔 5米栽一棵树,相当于把路平均分成了( )段,一段 看成一个间隔,那么4段就是( )个间隔,每一个间隔点处种一棵树,那要种 ( )棵树,种的棵树比间隔数( )。 4、请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117页的例1,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种的方法 间隔数 棵树 两端都种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漫洼学区对实施导学案学校 在导学案编写与使用方面的总体要求 为了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学区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在漫洼小学、红庄小学、百花小学推行集体备课,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编写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学期初由实施导学案的各学校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学校各教师,并上交学区教研室一份。 2、由各学校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一般每两周轮换一个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学区教研室一份。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过程为“六备” ①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四段八环”。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②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定时间:每周星期日晚(周头会之后) 定地点:各学校教研室(每组划定一个固定区域) 定人员:该组所有教师,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兼教两科的教师以主科为主,两头兼顾。 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备课组长做好人员出勤登记和会议记录。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如何利用“导学案”有效导学

如何利用“导学案”有效导学 我校开展“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它的优势明显: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在导学案中,教师事先本节课的要点、难点等知识链接和一些练习题都印好,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 然而在这一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学校的学情所暴露的问题也渐渐出现。 一、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问题化。 数学导学案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导学案问题化。导学案不杜绝问题,但如果单纯题目的罗列,就成了课堂练习题或学生预习题,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导学案简单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一个问题是导学案简单化。单纯问题的罗列,违反了导学案的固有规律,抹煞了导学案的本来面目。 3.思维训练浮泛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思维训练浮泛化,它直接影响了导学案教学倡导的“思维训练为主攻”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课前预习导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个科目的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粗制滥造的现象,导学案中的题目量多,难度值偏大,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加上一些不自觉学生本身的惰性,学生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导学案抄袭严重。 三、课堂探究导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因而在课堂上所提的很多问题不具典型性,甚至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__植树问题第1课时植树问题1导学案人教版.doc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植树问题(两端栽树)、植树问题(两端不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实际上是设置等分点的计算问题,可以是知道总长和几个点求分成几段,还可以是知道几段和每份的长度求总长。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探索让学生进一步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培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探索、交流的实践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1)植树问题(3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重点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先猜测——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1课时植树问题(1)

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直观易懂。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体会到了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了两端都栽的一种模型。及时的巩固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与使用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不允许一案多课。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是不符合课时性原则的。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 3.导学性原则。 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4.问题性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防止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5.层次性原则。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8课时解决问题(2)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搜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反思: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山西省问题导学解决方案答案

山西省问题导学解决方案答案篇一:第4课导学案(答案) 高二历史LS--15-02-04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导学案 编写人:柯尊国审核人:高二历史备课组编写时间:XX-9-9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2、能说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 3、会运用探究的方法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

评价。 【学法指导】 本课原始资料较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 结合人物图像,学会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性知识,做到论从史出。同 时,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 品质。 【知识链接】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 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 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

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 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 三、李贽的代表作:李贽著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四、李贽的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 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 是非的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

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教导处《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检查通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后练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张扬个性,巩固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帮助我们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和矫正教学状态的有效途径。本着这样的工作思路,按照我校本学期教导处工作安排,教导处于2012年10月30日和2012年10月31日分别对七、八年级所有学科的《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进行了抽查。抽查方式为:每班随机抽查5本。现将检查结果通报如下: 一、本次检查发现的优点 1、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利用《导学方案》作为自己上课或课后练习的有效工具。及时布置相应的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方案》书写整洁、无乱涂乱画现象。 2、所有任课教师批改符合制度要求,且大多数教师批改质量较高,体现对学生和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 3、有部分教师在评价中能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采用评语或简笔画评价和激励学生,且以《导学方案》作为平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二、存在的不足 1、个别学科《导学方案》运用的较少,作业次数不足,作业量不够。 2、一些教师对《导学方案》的批改、督促不力。 3、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以客观题为主,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后不能得到培养与加强。

三、针对本次《导学方案》检查情况,教导处建议如下: 1、《导学方案》作业量不足的教师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及时补齐。 2、严格督促检查:一是要加强检查,对拖拉、缺交、马虎、抄袭现象要及时批评教育,对故意遗漏、潦草凌乱等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应退还补做或重做。二是凡做必批。布置的作业,必须做到全面批改或有选择、有重点地批阅。应用一定符号或文字标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并记录和分析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和性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要恰当评价,评语应写在适当位置上,字迹工整,明确具体,实事求是,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缺点。提倡批改多元化,可采用师生共批、轮流面批、自评互批、随堂批改等方式,切实提高批改效率。不要在作业上只批个日期或“阅”、“查”字了事。 4、有改必评,反馈要及时,不可拖拉。讲评要科学,突出讲解重点内容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失原因。要正确对待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拓展学生思维宽度与理解、分析问题的深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望大家能够利用好学生手中的《问题解决导学方案》,让其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经历知识的回顾与应用过程,体验事物之间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巩固“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3.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这三单元的知识.(板书课 题) 2.自己看看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并归纳. 4.你们认为三个单元中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5.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二、重点复习,强化巩固 1.位置. (1)行和列的含义. 在队列中,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 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

列和行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 (3)完成教材第114页第4题,第115页第1题. 2.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冬天会出太阳.() ③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2题,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可能性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第11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植树问题. (1)出示复习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常见类型: 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②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③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④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m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m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②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全班交流.

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心得体会.doc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心得体会 朱国斌 导学案,对我来说既是个新事物,又不是个新事物,说它不是个新事物,因为它和我们以前用的教学案有着相同之处既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说它新事因为它又和教学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这样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切实落实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我 校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师生配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更有效,更充实;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减少无效或低效活动,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导学案的使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3、发挥集体校研的力量。通过本组内各位教师的出谋划策,不断创新,不断修改,我们群策群力,配合设计出了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为了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将学案的编写分为“预习学案”、“导学案”、“达标反馈学案”三个环节。 主要环节“导学案”的设计,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分为七大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小结等。 实行个人划分任务原则,我们每个人负责一周的备课,为了设计好导学案,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绞尽脑汁,仔细认真的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完善的设计。 三、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指导课前预习:每节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有的放矢,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有所了解,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2、课堂引导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把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说明,按照具体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师生配合圆满完成问题的解决。可以适当开展各种竞赛,让须生在愉悦、进取、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 3、作业的布置:作业要求稳固课堂学习内容之外,还要为下一单元的导学案做充分的准备。让课堂的内容能够有序的联结起来,便于学生梳理知识。 四、有待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