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题库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题库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题库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题库

1食品感官评定:利用人体内外感觉器官,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方法来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技术。2感觉:感觉神经传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再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的印象。

3知觉:感觉的综合产生的对物质的认识。

4感受器:人和动物身上专司感受各种刺激的特殊结构,通常是一些感觉神经末梢。

6感觉器官:部分外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7评价员的选择:实际上主要就是对候选评价员感觉敏感性的测定。针对不同试验,挑选不同评价员。

8感觉阈限: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9敏感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每种感觉既有绝对敏感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又有差别敏感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10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11差别感觉阈限:当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强度发生微小的变化,人的主观感觉能否觉察到这种变化,就是差别敏感性的问题。

12适应现象: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对比现象:两个刺激物同时或持续存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使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叫作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

14协同效应(相乘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5拮抗效应(相抵效应):指因一种刺激的存在,而使另一种刺激强度减弱的现象。

16掩蔽现象: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的感觉发生了改变。

17味觉:可溶性呈味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官便产生味觉。

18味觉感受器:覆盖在舌面的味蕾。

19味蕾的结构:味毛,味孔,支持细胞,感受器,神经纤维。

20味蕾分布在不同的味乳头:茸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上。

21味觉的相互作用:(1)味的对比(2)味的消杀(3)味的转换(4)味的相乘作用

22四种基本味:甜、酸、咸、苦。

23我国一般分为七类:酸、咸、甜、苦、辣、鲜、涩。

24味觉适应:一种有味物质在口腔里维持一段时间后,引起感觉强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25食品滋味的评价: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

26嗅觉: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并在中枢神经引起的感觉。

27嗅觉感受器:嗅粘膜。

28嗅觉的特性:(1)人的嗅觉相当敏锐;(2)人所能标识的气味物质种类相当多;(3)嗅觉强度的区分能力相当差;

(4)不同人嗅觉差别很大,即使嗅觉敏锐的人也因气味而异;(5)嗅觉易于疲劳而处于不灵敏状态;

(6)嗅觉阈值受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实际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尤为明显。

29嗅觉适应: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一定时间后,嗅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30嗅觉物的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气味呈现时,可引起下列几种类型的感知觉:(1)可以清楚地确认出来;

(2)可以产生一个完全新的气味;(3)与某单一成分有相似之味,但却有不同;

(4)一种气味可能占优势,而不易闻出其它气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5)气味彼此抵消以致无味,即中和作用。

31食品气味的评价:从食品香气的正异、强弱、持续长短等几个方面来评价食品香气的好坏。

32视觉:是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33视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位于视网膜中。

34视觉的特性:(1)明暗视觉:当光线暗到一定程度时,就只有杆状细胞(视杆细胞)起作用,人眼不能分辨光谱

中各种颜色,整个光谱带只反映为明暗不同的灰色条纹。

(2)彩色视觉:主要由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视锥细胞)完成,在明视觉产生。

视锥细胞类型:红敏细胞、绿敏细胞和蓝敏细胞。

根据三种光敏细胞的光通量比例来决定彩色感觉。

(3)眼睛的适应性:暗适应一般要经历4~6分钟,完全适应大约需经30~50分钟。

明适应:人眼感受性慢慢降低的过程,开始几秒钟内感受性迅速降低,大约

30秒以后降低速度变得缓慢,经60秒钟达到完全适应。

(4)对比效应:包括亮度对比效应;饱和度对比效应;色调对比效应;面积对比效应;同化效应。

(5)视觉疲劳与残象

(6)亮度感觉差异

(7)视觉分辨率:健康人的视觉在50厘米处能分清0.15毫米的间隔。

(8)眩光效应:当物体表明亮度过大,人眼的瞳孔会缩小,且观察物体模糊。

(9)视错觉:观察物体形状所得的印象与实际形状有差异,称为视错觉。

(10)视觉运动规律。

35物质呈色原理:物质吸收的光,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物质就是无色的;

物质吸收的光,波长在可见光区域内,那么这种物质就出现不同的颜色,其颜色与可见光中未被

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的颜色相同,即被吸收光的互补色。

36颜色的分类:无色彩系列:黑色、白色和由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而产生的灰色。

彩色系列:除无彩色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

37色调: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指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即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

38色彩的表示方法:色调、明度、饱和度。

39食品的色泽:从外观上看,食品的变色有褐、红、蓝、绿、黄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褐变的结果。

分类: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及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两大类。

酶促褐变:影响氧化还原作用的平衡,发生氧化产物的积累,造成变色。

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含有多酚类物质、存在多酚氧化酶和氧。

非酶促褐变种类:迈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和抗坏血酸氧化。

40食品色泽的评价:评价食品色泽的好坏,必须全面衡量和比较食品色泽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对食品的色泽影响最大,因为肉眼对色调的变化最为敏感。判断食品的真伪。

明度:和食品的新鲜程度关系密切。

饱和度:和食品的成熟度有关。

41食品形态及评价:食品的形态:包括食品的外形、表面纹理或图案。

外观:为判断对食品的感官质量占很大的比重,果实蔬菜可由外观的评价决定。

以眼判断食品除了色泽,尚包括食品形态、压溃、崩裂等许多复杂问题。

42食品的质构:食品的质地和组织结构。

43食品的质构包括食品的机械特性和流变特性

具体有:(1)硬度:即常说的软硬,或者使食品变形所需的最小力。

(2)粘性:包括粘滞性和粘附性。

(3)弹性:即去掉外力时食品恢复原形的能力。

(4)凝集性(内聚性、凝结性):a.食品的脆弱程度(脆性),即食品内部结合力的大小。

b.咀嚼性,即破碎食品所需的力。

c.胶性,即咀嚼固体、半固体食品所需的能量。

44风味:食品入口前后对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刺激引起综合感受的食品特性。

45食品特性的感官评定要素:

(1)食品的任何一种感官特性都很重要,如果其中一种在标准以下时,即其食品的价值降低颇多。感官评定通常以味、香、外观、质构为中心,评价、鉴定各种食品的固有特性。

(2)人的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神经——体液系统的协同作用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风味是一种综合感觉现象。

(3)食品的色泽、形状属于外在感官质量;食品的香气、滋味、口感(质构)属于内在感官质量。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应该同时兼备、不可偏废。

46评价小组:以感官评定为目的选定的具有特定资格人的团体。

评价员:评价小组的成员。

47经验:非计划性的实际从事感官评定的知识积累。

培训:为了提高评价员的能力而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的训练。

48分析型评价员分类:初级评价员:具有一般感官评价能力的评价员。

优选评价员:具有较高感官评价能力的评价员。

专家:对某种产品具有丰富经验,能独立或在评价小组内进行该产品感官评价的优选评价员。49分析型感官试验人员的考核内容:感官灵敏度考核、复现性考核、相容性考核和标准性考核。

50位置效应:试料的摆放位置影响了对试料的分析判断。

为了避免产生位置效应,可将试料按圆形摆放或拉丁方格摆放。

顺序效应:由于试料的提供顺序的先后对感官评定产生的影响。如在比较两种以上的试料滋味时,往往对最初的刺激评价过高,这种倾向称为正顺序效果,反之称为负顺序效果。

51标度的作用:(1)感官体验(刺激)的量化方式。

(2)通过数字化处理,使感官评价成为基于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等理论的定量科学。

便于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统计学处理,为评价提供理性依据。

(3)标度技术基于感觉强度的心理物理学模型,即增强物理刺激的能量或增加食品组成的浓度或量,会导致其在感觉(视觉、味觉、嗅觉)方面有多大程度的增强。

52标度分类:(1)命名标度;(2)顺序(序次)标度;(3)等距标度;(4)比率标度。

53感官评定方法分类:按性质分类:分析型、嗜好型。

按操作技术分类:差异识(辩)别(分辨);特性区分;特性描述。

54分辨试验:比较辨别同类两种食品的感官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的方向以及消费者对哪种食品有偏爱。

分类:二点识别试验法:两种试样成对地提供给评价员,要求评价员按某些规定和两点识别检定表确定之

间的差别。

特点:(1)评价员每次得到二个样品,要求回答样品是相同或不同。

(2)样品呈送顺序:AA、BB、AB、BA。

(3)呈送给评价员的样品中,相同和不同样品数是一样的。

二点嗜好试验法:比较两种试样,判断哪一种更好,并利用两点嗜好检定表对判断结果进行检定。

特点:(1)可给出样品间指定属性存在差别的方向;

(2)结果检定应用二点嗜好试验结果检定表(双侧)。

一对二试验法:先将对照样提供给评价员,让其对特征充分记忆后,再提供两个已编码(号)的样品,

其中一个与对照品相同,要求评价员识别与对照样相同的那个样品。

特点:(1)结果检定仍可用二点识别检定表。

(2)样品有四种提供方式:A·AB、A·BA、B·AB、B·BA。

三点识别试验:同时提供三个编码的样品,其中两个相同,要求评价员挑选出不同的一个。然后再用

三点识别试验检定表对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检定。

特点:(1)同组内3个样品的排列应随机化。

(2)样品的可能组合是:ABB、BAA、AAB、BBA、ABA、BAB。

(3)猜测概率1/3。

三点嗜好试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的样品,其中两个相同,要求评价员挑选出不同的一个,并表示

喜好程度。然后再用三点嗜好试验检定表对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检定。

特点:(1)可给出样品间指定属性存在差别的方向;

(2)结果检定应用三点嗜好试验结果检定表(双侧)。

“A”-“非A”试验法:评价员熟悉样品“A”以后,再呈送一系列样品,样品中有“A”也有“非A”。

要求评价员对每个样品作出判断,哪些是“A”,哪些是“非A”。

五中选二试验:同时提供五个以随机顺序排列的五个编码的试样,其中两个是同一个类型,另三个是

另一种类型。要求评价员按类型将其分成两组的一种识别方法。

特点:(1)可识别出两样品间的细微感官差异。试验中单纯猜中的概率是1/10,统计上更

具有可靠性。

(2)人数不是要求很多,通常只需10人左右或稍多一些。

(3)试验易受感官疲劳和记忆效果的影响,并且需用样品量较大。一般只用于视觉、

听觉、触觉方面的试验,而不是用来进行味道的实验。

(4)每次评定试验中,样品的呈送有一个排列顺序,其可能的组合有20个。

选择试验法:从三个以上的样品中,选择出一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样品的试验方法。

特点:(1)试验简单易懂,不复杂,技术要求低。

(2)不适用于一些味道很浓或延缓时间较长的样品,这种方法在做品尝时,要特别强调

漱口,在做第二试验之前,都必须彻底地洗漱口腔,不得有残留物和残留味的存在。

(3)对评价员没有硬性规定要求必须经过培训,一般在5人以上,多则100人以上。

(4)常用于嗜好调查,出示样品的顺序是随机的。方法比较简单。

配对试验法:将数个样品分成两组,逐个取出各组的样品,进行两两归类的试验法。

特点:(1)此方法可应用于检验评价员识别能力,也可用于识别样品间的差异。

(2)试验前,两组样品的顺序必须是随机的,但样品的数目可不尽相同,如A组有m个

样品,B组中可有m个样品,也可有m+1或m+2个样品,但配对数只能是m对。

55排序试验:比较三种以上样品的某特性强度(识别试验)或偏好程度(嗜好试验),排出顺序并比较其显著性的方法。

56分级试验:按照特定的分级尺度对食品进行评判,并给以适当的级数值。

类型:评分实验:(1)直接评分法:先将产品中需要作感官评定的项目一一列出,然后按其性质与内容的

主次关系进行归并。性质相互独立不能归属的主要项目,称为“母项”,

从属于母项的各项内容,称为“子项”,从而组成感官评定的指标体系。

(2)加权系数法:先将需要评分的各母项,子项按其在产品,母项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加

权系数b和a。

(3)子项分档评分法:将子项的赋分值再按质量要求分档,或是一个固定值,或规定一个

给分的范围。

特点:(1)该方法不同于其他方法的是所谓的绝对性判断。即根据评价员各自的评价基准进行判

断。它出现的粗糙评分现象也可由增加评价员人数的方法来克服。

(2)此方法可同时评价一种或多种产品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的强度及其差异,所以应用较为

广泛,尤其用于评价新产品。

方差分析步骤:(1)求离差平方和Q

(2)确定自由度

(3)列方差分析表(MS、F、F0)

(4)检定(F检验、q检验)

模糊数学法:在加权评分法的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关系对食品感官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

判的方法。

评定步骤:(1)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 u1,u2,…,u n}

(2)给出评语集V={V1,V2,V3,V4}

(3)建立权重集X

(4)确定模糊评判矩阵R

(5)模糊变换Y=X·R(最大隶属度原则)

“∧”表示二值比较取其小,“∨”表示二值比较取其大。

(6)归一化Y’

(7)综合评判(求的峰值)

57阈值试验:通过稀释样品浓度,确定感官分辨某一质量指标的最小值。

58分析或描述试验:全面比较试样间质量差异,给定准确的评定。

简单描述试验:用特定的词汇(指标)尽量确切地表述食品整体感官特性。

描述的方式通常有自由式描述和界定式描述。

感官剖面描述试验:用一种特定的可以复现的方式表述和评价食品的感官特性,并估计这些特性的强度,然后用食品的感官剖面图表达食品的整体感官特性印象。

方法:一致方法和独立方法。

检验内容:特性特征的鉴定;感觉顺序的确定强度评价;强度评价;余味和滞留度的测定;综合印象的评估;强度变化的评估。

59消费者试验:由顾客根据个人的爱好对食品进行评判。

=-CF

CF ==

修正项CF==(评分总和)2/评分总次数

总变差平方和(SS T)=各评分值的平方-CF=-CF

食品间变差平方和(SS食)=—CF

评价员间的变差平方和(SS评)=—CF

误差变差平方和(SS E)= SS T—SS食—SS评

食品感官评分方差分析表(单因素)

变异来源离均差平方和(SS)

自由度()

均方差(MS) F值总

食品间误差

SS T

=

SS A =

SS E = SS T—SS A

=N—1

=k—1

=N—k

MS A =

MS E =

MS A/MS E

N ——评分总次数;K ——食品种类数;——第i种食品的第j次(人)评分值。

食品感官评分方差分析表(二因素)

变异来源离均差平方和(SS)

自由度()

均方差(MS) F值

食品间评价员误差

SS T

=

SS食

=

SS评

=

SS E = SS T—SS食—SS评

=N—1

=k—1

=b—1

=——

MS食=

MS评=

MS E =

F食=MS食/MS E

F评= MS评/MS E

N——评分总次数;K——食品种类数;b——评价员人数;

——第i种食品的第j次(人)评分值。

感官评定特点:使用性强、灵敏度高和结果可靠,还解决了一般理化分析琐不能结局的复杂生理感受问题。

食品感官与仪器分析的关系?

只有通过仪器与感官分析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食品信息。用高端一起来分析食品的感官特性是完全可行的,可以作为评定员感官评定结果的补充。

制备食品感官评定的样品应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进行样品的编码和呈送?

考虑因素:器皿、样品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样品的混合、样品的温度

编码:所有呈送给评定员的样品都应按照一定的规则编码。一般来说在感官检验中,能够代表产品公司的数字、字母和地区号码都不适合用来给样品编号,推荐采用随机的3位数字编码。

呈送:样品的呈送要坚持平衡和随机的原则,是每一个样品出现在某个特定位置上的次数是一样的。

味觉产生的过程: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经过一个搜集和传送信息的神经觉得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经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剖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在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理性也降低。

嗅觉的产生:嗅觉是刺激物刺激了嗅觉细胞使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从而产生嗅觉。

对比效应:当两个刺激同时或连续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官时,由于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称为对比增强现象(效应)

变调效应:当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时的现象。

相乘效应:两种或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称为相乘效应。

阻碍效应: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导致另一种刺激的减弱或消失。

味的派生效应:两种味的混合,会产生出第三种味。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一、名词解释 1、风味:指食品在嘴里经由化学感官所感觉到的一种复合现象,它不包括外观 和质构;作为食品的一种属性,可定义为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2、气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入鼻腔时,能被嗅觉系统所识别的味道。 3、交叉—适应:也称感觉疲劳,感觉疲劳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心的 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感觉疲劳的结构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灵敏性逐渐下降,随刺激时间的延长甚至达到忽略这种气味存在的程度。 4、协同:由于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增强了对两种物质混合强度的感知,这样使得 对混合物的感觉要比每种组分的感觉总和更为强烈。 5、组群效应:一个好的样品在一组劣质产品中会降低它的等级,反之亦然。 6、对比效应:在评价劣质样品前,先呈送优质样品会导致劣质产品的等级降低 (与单位评定相比),相反情况也成立,优质样品呈送在劣质样品之后,它的等级将会被划分得更高。 7、极限阈值:指刺激水平远远高于感官所能感受的刺激水平,或是物理刺激强 度增加而反应没有进一步增加所涉及到的区域,通常也称为最大阈值。在这个水平上,感官已感受不到强度的增加,且有痛苦的感觉。 8、质地剖面方法:这是一种感官分析方法,它根据食品的机械、几何、脂肪和 水分特征,每个特征表现的程度以及从咬第一口到咀嚼完成的全过程中感官属性表现的顺序情况,对食品的综合质地进行分析。 9、快感标度:在接受性检验中有一个概念叫快感标度,也就是已知的对样品喜 爱程度的标度。 10、适应性:是由于持续地接受相同或类似物的刺激而对所给刺激物感觉的减少 或改变。(在感官评定中,此因素会导致感官阈值和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必须要避免的因素) 11、属性差异试验:是指检验一种样品与另一种样品或其他几种样品间某种属性 之间的差异。(两样品间属性差异试验可根据两样品的特性强度的差异大小来判断)

食品感官评定重点

Friedman 检验 ⅰ先用下式求出统计量F: 则F值为: ⅱ查Friedman检验表找临界值,若计算出的F值大于或等于表中对应的P、J、α的临界值,则有显著差异。 ⅲ而当样品数P大于5或者评 定员数J较大, 超出Friedman检验表的范围时, F值近似服从自 由度为P-1的χ2的值(附表2)。 ⅳ当两种样品排序相 同, F 需矫正为F′: 令n1、n2、… nk为第1,2,…k 个评定员评定结果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若没有相同秩次,nk=1,则: E=(n13-n1)+(n23-n2)+…+(nk3-nk) 本例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有: n2 =2,n3=3 所以: 又F=10.25,求得 F′=11.17 查表得出在1%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0.20,可以判定在1%显著水平下,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

绪论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概念 是指利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眼、耳、口(包括唇、牙和舌头)、鼻、手)和一定的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二、食品感官评定包含两方面内容 (1)以人的感官测定物品的特性。分析型(感官评定):对食品固有质量特性(色、香、味、形、质)的分析称为分析型感官评定。(这些特性是食品本身所固有的,与人的主观变化无关,故不受人的主观影响。)(2)以物品的特性来获知人的特性或感受。嗜好型: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的分析。它以食品为工具,来测定人的感官特性。 它受人的感知程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如食品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香气是否诱人,滋味是否可口,形状是否美观,质构是否良好等都依赖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觉。 三、食品感官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关系 (1)食品的感官分析不能单纯地代替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检测。 (2)分析型感官评定,理论上有可能被理化分析(仪器)取代,但短时间内取代不了。 (3)嗜好型感官评定是人的主观判断,用理化方法代替感官评定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食品感官质量特性 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食品的色泽 2、食品的香气 3、食品的滋味 4、食品的形状和质构 5、食品的风味 食品颜色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首要因素。食品的颜色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购买欲望。(食品呈现的色泽主要来源于食品中固有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调色) 1、颜色的分类: 无彩色系列:指黑、白色和由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而产生的灰色; 彩色系列:指无彩色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 2、颜色的基本特性(三点为颜色的三个属性) 1)色调: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2) 亮度:颜色的明暗程度。3)色饱和度:指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即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4)颜色对人的心理、生理作用非常显著 红色为主的食品使人感到味道浓厚,有愉快感;黄色食品给人清香、酥脆的感觉;绿色给人明媚、鲜活、清凉和自然的感觉;淡绿和葱绿能突出食品(蔬菜)的新鲜感;白色则给人以质洁、嫩、清香之感。 5)食品中的色素 (1)天然色素 植物色素: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动物色素:血红素;微生物色素:红曲素天然色素化学稳定性差。 (2)人工调色 脱色剂:利用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进行漂白,还具有防腐功能。 发色剂:将食品的色泽显示出来。如利用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使肉制品发色。着色剂:利用天然或合成色素给食品上色。(此外,食品的褐变也是食品带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香气 6、香气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食品的香气是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反映。食品中香味物质含量极微,大约含0.001-1g/kg。香味物质的气味与其化学结构有着极复杂的关系。食品香气的强度与食品的成熟度也有关。 食品的滋味 1)甜味:甜味的高低称为甜度,一般以蔗糖为标准,其他糖和甜味剂与蔗糖比较,定出相对甜度。2)酸味:凡在唾液中能解离出H+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3)苦味:典型的苦味物质是生物碱;一些电解质,一些氨基酸等也有苦味。 4)咸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咸味,其他盐带有碱味或苦味。 除此之外,食品还有鲜味、涩味、辣味等。 7、形状和结构 食品的形状:外形、表面纹理或图案。 食品的质构:指食品的质地和组织结构。包括食品的机械特性和流变特性。具体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弹性等。(如饼干要求脆性大,面条要求有弹性,口香糖要求黏性好,东坡肉) 8、声音:声音产生在食品的咀嚼过程。 感官评定时咀嚼产生的声音有助于判断食品的质量(是否受潮、疲软),并促使评定员形成饱满的感官印象。 第二章感觉基础 第一节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个别感官的刺激效应,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 感觉敏感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的能力。感觉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食品感官鉴评作业题

食品感官评价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3.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4.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5.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6.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7.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8.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9.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0.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1.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变。 12.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3.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4.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5.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6.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7.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0.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1.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2.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3.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4.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5.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6.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7.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28.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29.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0.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 而变化。 31.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2.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3.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4.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个样品 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5.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员挑 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6.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37.A-非A检验法:鉴评员学会了识别样品A 以后,再将一系列样品提供给鉴评员。这些样品有A 和非A , 要求鉴评员指出那些是A 和非A 的检验方法。 38.五中取二检验法:同时提供五个以随机顺序排列的样品,其中两个是一种类型,另外三个是一种类型,要求 鉴评员将这些样品按类型分成两组的一种检验方法. 39.选择检验法:从三个以上的样品中选择出一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样品的检验方法。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

1食品感官评定:利用人体内外感觉器官,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方法来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技术。2感觉:感觉神经传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再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的印象。 3知觉:感觉的综合产生的对物质的认识。 4感受器:人和动物身上专司感受各种刺激的特殊结构,通常是一些感觉神经末梢。 6感觉器官:部分外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7评价员的选择:实际上主要就是对候选评价员感觉敏感性的测定。针对不同试验,挑选不同评价员。 8感觉阈限: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9敏感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每种感觉既有绝对敏感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又有差别敏感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10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11差别感觉阈限:当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强度发生微小的变化,人的主观感觉能否觉察到这种变化,就是差别敏感性的问题。 12适应现象: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对比现象:两个刺激物同时或持续存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使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叫作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 14协同效应(相乘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5拮抗效应(相抵效应):指因一种刺激的存在,而使另一种刺激强度减弱的现象。 16掩蔽现象: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的感觉发生了改变。 17味觉:可溶性呈味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官便产生味觉。 18味觉感受器:覆盖在舌面的味蕾。 19味蕾的结构:味毛,味孔,支持细胞,感受器,神经纤维。 20味蕾分布在不同的味乳头:茸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上。 21味觉的相互作用:(1)味的对比(2)味的消杀(3)味的转换(4)味的相乘作用 22四种基本味:甜、酸、咸、苦。 23我国一般分为七类:酸、咸、甜、苦、辣、鲜、涩。 24味觉适应:一种有味物质在口腔里维持一段时间后,引起感觉强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25食品滋味的评价: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 26嗅觉: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并在中枢神经引起的感觉。 27嗅觉感受器:嗅粘膜。 28嗅觉的特性:(1)人的嗅觉相当敏锐;(2)人所能标识的气味物质种类相当多;(3)嗅觉强度的区分能力相当差; (4)不同人嗅觉差别很大,即使嗅觉敏锐的人也因气味而异;(5)嗅觉易于疲劳而处于不灵敏状态; (6)嗅觉阈值受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实际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尤为明显。 29嗅觉适应: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一定时间后,嗅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30嗅觉物的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气味呈现时,可引起下列几种类型的感知觉:(1)可以清楚地确认出来; (2)可以产生一个完全新的气味;(3)与某单一成分有相似之味,但却有不同; (4)一种气味可能占优势,而不易闻出其它气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5)气味彼此抵消以致无味,即中和作用。 31食品气味的评价:从食品香气的正异、强弱、持续长短等几个方面来评价食品香气的好坏。 32视觉:是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33视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位于视网膜中。 34视觉的特性:(1)明暗视觉:当光线暗到一定程度时,就只有杆状细胞(视杆细胞)起作用,人眼不能分辨光谱 中各种颜色,整个光谱带只反映为明暗不同的灰色条纹。 (2)彩色视觉:主要由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视锥细胞)完成,在明视觉产生。 视锥细胞类型:红敏细胞、绿敏细胞和蓝敏细胞。

食品感官评定

4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感觉是由感官产生的,具有如下属性: 人的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感官是感觉事物的必要条件; 人的感觉不只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感觉虽然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①对周围的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感觉阈值: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既有绝对感觉阈值,又有差别敏感阈值。 食品感官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对比现象、协同效应和掩蔽现象、变调现象 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水溶性、介质、温度、不同味道本身的感受时间不同、身体状况 嗅觉的生理特点: (1)嗅觉对气味的适应性 嗅觉适应会产生3种反应: ①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嗅感减弱到消失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 ③嗅觉对某种刺激产生疲劳后,嗅感灵敏度再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嗅味的相互影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味混合到一起时,可能产生下列结果: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从而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产生中和作用; 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他的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性,同时又产生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气味。 (3)不愉快气味的掩盖 各种气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 (4)嗅觉的敏感性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可感觉到一些浓度很低的嗅感物质,这点超过化学分析中仪器方法测量的灵敏度。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含答案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附答案)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 3.鉴评小组:参加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 4.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5.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6.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7.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8.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9.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10.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11.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2.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3.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 变。 14.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5.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6.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7.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0.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1.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2.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3.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4.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5.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6.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7.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8.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9.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30.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31.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2.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 地不同而变化。 33.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4.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5.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6.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 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7.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 员挑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8.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食品感官鉴评试题及答案

试卷二(A): 一、填空:(30分) 1、食品感官检验中,根据检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和两 大类,按感官检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 为:、和三 类。(P8页、P 21页) 2、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人类的感觉划分成、、、、 和五种基本感觉。除上述的五种基本感觉外,人类可以辨认的感觉还有、、口感等多种感觉。(P10页) 3、在生理上,人的味觉有、、、四种基本味觉。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几种味道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最易感觉甜味和咸味,对苦味感觉灵敏,则容易感觉酸味。(P14-15页) 4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布置有:、、和三个独 立的区域。(P18页) 5、影响样品制备和呈送的外部因素有:样品温度、、和。 (P19页) 6、差别检验的目的是要求评价员对的样品,作出是否存在感官差别的 结论。其结果是以做出不同结论的的数量及检验次数为基础进行概率统计分析。(P21页) 7、描述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和。(P33页) 二、名词解释:(30分) 1、感觉(P9页) 2、感觉阈值(P10页) 3、对比现象(P11页) 4、掩蔽现象(P11页) 5、、食品感官评价(P12页) 6、口感(P17页) 7、规范的感官实验室环境(P18页) 8、“A”—“非A”检验法(P25页) 页)P29、分类检验法(9. 10、简单描述性检验法(P33页) 三、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15分) 1、引起嗅觉的刺激物,必须具有挥发性及可溶性。(P13页) 2、味觉与温度无关。(P15页) 3、咸味的感觉比苦味慢。(P15页) 4、分析型感官检验和偏爱型感官检验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一样。(P18页) 5、感观检验宜在饭前进行。(P20页) 四、问答题:(15分) 1、简答影响味觉的因素有那些?(P15页) 2、简述两点检验法的定义和具体试验方法。(P21页)

食品感官评定期末试卷3

食品感官评定期末试卷3 出题审阅批准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XX /20XX学年第一学期 《食品感官评定》课程食品监管13A1 班期末考试卷一、名称解释 1. 刺激阈 2. 三点检验法 3. 感官剖面检验法 4. 感觉疲劳 5. 后味 二、填空题 1. 感官评价常用的三类方法分别是:、 _________ 、 _______ 。 2. 基本味觉分为___、___、___、___。 3. 量化感官体验的最常用方法有 ______ 、___、 ___、 4. 感官检验必须做好三方面的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 ____ 。 5. 视觉主要是对食品的_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评价。 6. 感官检验分为________ 型感官检验和________ 型感官检验。三、单选题 A. 形状 B. 大小 C. 脆性 D. 弹性 3. 罐头的

1. 在食品的感官评价中,找出下列与触觉有关的术语 A. 硬的 B. 弹性 C. 脆性 D. 粘性 2. 在食品的感官评价中,找出下列与视觉有关的术语( ) A. 形状 B. 大小 C. 脆性 D. 弹性 3. 罐头的

感官检验至少要进行四方面检验,除外观外,还有( ) A. 手捏罐盖 B. 上下振摇 C. 敲打听音 D. 漏气检查 4. 鲜乳质量的感官检验,除色泽检验外,还应包括( ) A. 组织状态检验 B. 滋味检验 C. 煮沸检验 D. 气味检验 5. 感官评价是建立在多种理论综合的基础上的,主要与( ) 密不可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生理学 D. 统计学 6. 食品感官评价中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六种:除差别试 验、排列试验、分级试验外,还有 ( ) 。 A. 阈值试验 B. 消费者试验 C. 匹配试验 D. 分析或描述试验 7. 定量描述检验可单独或结合地用于品评食品的香味,还可品评食品的( ) 。 A. 风味 B. 余味 C. 外观 D. 质地8. 要求参加性描述 试验的品评员,必须具备( ) 。 A. 语言理解能力 B. 词汇恰当使用能力 C. 观察能力 D. 综合归纳能力9. 食品的风味特性,要通过人的( ) 以及口腔的冷、热能感受得到. A. 味觉 B. 嗅觉 C. 视觉 D. 听觉10. 差别检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 ) 。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答案.doc

一、简答题(本题总分55 分,每小题 5 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答:是用于揭示、测量、分析和说明食品或材料在为人的视、嗅和触等感觉器官所接受时的特性的一门 学科或是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即嗅、味、触、听、视)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 2 分)理化分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分析型感官分析( 1 分),其原因如下( 2 分):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如感官分析方法简单、应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可以感知,但其理化性能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2、感官评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 1)分析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将人作为测量仪器来测定试样感官质量性质及其差别,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只有具有一定感觉灵 敏度的人才能参加此类试验;评价结果不反映评定员主观喜好或接受性。( 2 分) (2)偏好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以物品为工具来测定人对物品的感受官嗜好性,市埸研究时常用;对参加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灵敏 度无要求;对试验方案,参加试验者的人群特点有许多要求,如年龄、性别、生活水平、文化素养、 地区、生活习惯、嗜好和宗教习俗等。( 2 分) 3、什么是感觉阈?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感觉器官所能感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的灵敏程度。( 2 分) 感觉阈可分为: 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 (分) 差别阈:是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分) 4、什么是味觉?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是如何分布的(见下图 )? 答: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人的味觉感受器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2 分) 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的分布见下图( 3 分) 5、视觉对感官评定有何影响? 答:( 1)食品处于正常颜色才会使味、嗅觉评定正常,否则灵敏度下降或不能正确感觉( 2 分) ( 2)色泽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的作用( 3 分) ☆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质量 ☆ 影响对该食品的食欲 ☆ 有助于判断该食品所应具有的特征 6、试述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和嗅觉的基本特性。 答: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 2 分): 空气中气味物质分子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黏膜表面→ 进而被嗅细胞所感受→ 嗅细胞将所感受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基本特性( 3 分): ⑴嗅觉疲劳: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气味刺激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特点: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或嗅感消失有一段时间间隔;产生嗅觉疲劳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刺激疲 劳发生后嗅觉灵敏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⑵气味的相互影响 两种或两种以上气味混合时可能产生:主要气味特征受压制或消失,无法辨认混合前气味;混合后无味而发 生“中和作用”;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它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原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新气味;保 留部分原气味特征,同时产生新气味。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总分55分,每小题5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答:是用于揭示、测量、分析和说明食品或材料在为人的视、嗅和触等感觉器官所接受时的特性的一门学科或是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即嗅、味、触、听、视)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2分)理化分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分析型感官分析(1分),其原因如下(2分):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如感官分析方法简单、应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可以感知,但其理化性能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2、感官评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1)分析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将人作为测量仪器来测定试样感官质量性质及其差别,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只有具有一定感觉灵敏度的人才能参加此类试验;评价结果不反映评定员主观喜好或接受性。(2分) (2)偏好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以物品为工具来测定人对物品的感受官嗜好性,市埸研究时常用;对参加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灵敏度无要求;对试验方案,参加试验者的人群特点有许多要求,如年龄、性别、生活水平、文化素养、地区、生活习惯、嗜好和宗教习俗等。(2分) 3、什么是感觉阈?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感觉器官所能感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的灵敏程度。(2分) 感觉阈可分为: 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分) 差别阈:是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分) 4、什么是味觉?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是如何分布的(见下图)? 答: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人的味觉感受器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2分) 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的分布见下图(3分) 5、视觉对感官评定有何影响? 答:(1)食品处于正常颜色才会使味、嗅觉评定正常,否则灵敏度下降或不能正确感觉(2分) (2)色泽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的作用(3分)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质量 ☆影响对该食品的食欲 ☆有助于判断该食品所应具有的特征 6、试述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和嗅觉的基本特性。 答: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2分): 空气中气味物质分子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黏膜表面→进而被嗅细胞所感受→嗅细胞将所感受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基本特性(3分): ⑴嗅觉疲劳: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气味刺激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特点: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或嗅感消失有一段时间间隔;产生嗅觉疲劳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刺激疲劳发生后嗅觉灵敏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⑵气味的相互影响 两种或两种以上气味混合时可能产生:主要气味特征受压制或消失,无法辨认混合前气味;混合后无味而发生“中和作用”;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它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原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新气味;保留部分原气味特征,同时产生新气味。

食品感官评价作业

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方法 感官评价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消费品公司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逐步延伸到了食品、纺织、化工、印刷、医药等各个领域, 其中以食品行业最为突出,通过感官分析不仅可以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 而且为产品研发者、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关于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为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所以目前一些大的食品企业正逐渐完善该项技术的应用。而要进行一项食品的感官分析检验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本文对食品感官评价体系的确定与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 感官指标是描述和判断食品质量最直观的指标。科学合理的感官指标能反映该食品的特征品质和质量要求, 直接影响到食品品质的界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 目前, 在我国的产品标准中, 感官指标大多采用定性描述。这种描述方法在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 导致感官指标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对已设置的感官指标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 不能像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那样得到检验和监查。因此研究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是制定我国不同类型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 也是我国感官分析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完善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食品的感官特性被分为五类: (1)外观:颜色、透明度、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碳酸饱和度; (2)气味、香气、香味; (3)粘度、粘稠与质地; (4)风味:香气、味道、化学感觉; (5)声音。 针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描述、定义而制定的指标为食品的感官指标。对不同的感官特性可制定不同的感官指标。所有感官指标的集合构成了感官指标体系。对于某种特定的食品, 无需对其所有的感官特性制定指标, 只需选择和确定那些能够反映该食品感官品质特征的感官特性并加以描述、定义和评价, 即为该食品的感官指标, 并构成其感官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感官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1)特征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应能反映该食品的特征感官品质和其特有的感官特性。 (2)相关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应与其理化指标相互关联,能够互相解释、补充与支持。从感官特性、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3 个方面定义该食品的品质技术要求。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不仅需要定性的描述,还需要可量化的参数定义,以方便感官指标的检验。 (4)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执行。 依据上述的四个原则,来确定食品感官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如图所示。

感官评定教案

第一章食品感官属性及其识别 教学目得要求: 了解常用得一些食品感官属性以及识别这些属性得途径 重点: 感官属性得识别途径 难点: 嗅觉与味觉得识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品感官评定得概论 一食品感官评定得定义得概念与意义 1 定义 食品感官评定就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与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与听觉对食品感官品质所引起反应得一门科学(1975年美国食品科学技术专家学会) 1)唤起:它提出了感官评定应该在一定得控制条件下,制备与处理样品,以使偏见因素最小这一原则。它指明样品应就是随机得,感官评定应在专门得检验室完成,所有评价程序尽可能不影响鉴评人员感觉器官得正常发挥 2)测量:感官评定就是一门定量得科学,通过采集数据在产品性质与人得感知之间建立起合理得、特定得联系,应考虑精度、准确度、敏感性,而避免错误得结论。 3)分析:适当得数据分析就是感官检验得重要部分。通过人得感官而产生得数据有时不完全一致,同时检验人员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数据统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4)解释:这一过程就是对结果得解释。它就是基于数据、分析,所作出得合理判断。 感官评定就是一门不精确得学科,实验后得到得结果也可能有多种解释。 2 食品感官评定得意义 1.在食品得质量标准与卫生标准中,第一项内容一般都就是感官指标。通过感官指标不仅能够直接对食品得感官性状做出判断,而且还能够据此提出必要得理化与微生物检验项目,以便进一步证实感官评价得准确性。

2.通过对食品感官性状得综合性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评价出食品品质有无异常,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避免对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3.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与专用、固定得检验场所以及专业人员。 4.感官评价方法能够察觉其她检验方法所无法评价得食品品质某些特殊性污染得微量变化。 二食品感官评定得起源与发展 自人类开始评价食品、水以及其她使用与消费物品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感官评价。贸易得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较正式感官评价得发展。希望通过抽样检验代表整个物品质量得买主,其仅检验整船货物得部分样品。卖主开始根据对物品质量得评价确定其价格。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发展了酒、茶、咖啡、奶油、鱼类与肉类等项目。任何一门学科得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其她学科,食品感官评价得发展历史足以证明这一点。要获得令人信服得感官评价结果,就必须以统计学原理作为保证,而人得感官生理学与心理学得原理就是进行感官评价得基础,这三门学科构成了现代感官评价得三大支柱。另外,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发展也必将影响与推动感官评价得发展。 三食品感官评定得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四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得营养要求,具有相应得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第七条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得食品,其中第一项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她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得食品”。 四食品感官评定得应用与方法 1 食品感官评定得应用 (1)应用于市场调查 (2)用于新食品开发 (3)用于食品生产中得质量控制 2 食品感官评定得方法

食品感官评定作业

班级:贮运111 姓名:高兵学号:010******* 食品感官评定发展现状 摘要:食品感官评定在食品质量评估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生产与食品研究中越来越得到更多的人的重视。本文从感官评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及国内感官评定现状总结了感官评定的历史;由感官评定的定义出发,通过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五个方面对感官评定常用的方法手段等相应状况进行了概述;概述了感官评定人员、食品基质、食品加工处理对食品感官评定及食品感官的影响。 关键词:感官;质构;评定;评价;食品基质 1、感官评定的发展历史 感官评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发展必然以其它学科的发展为基础。而由于与感官评定相关的相应学科及知识体系发展不完善,感官评定当前仍处于发展之中。随着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与感官评定相关的、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感官评定的大至发展历程如下:20世纪40年代未到50年代初,Hansen、等人建立并完善了“区别检验法”;1957年Arthur D. Little公司创立了“风味剖析法”,推动了正式描述法的形成及专业感官评定员群体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质地剖析法”出现;20 世纪70 年代,公司创立了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系统描述分析法;1984年,Williams与创立自由选择剖析法(Free choice profiling, FCP);1992年,《感官评价在品控当中的应用》出版;1996年至今,感官评价着重研究感官评价中的细节性问题[3];2000年后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 .编著了“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并对感官评定进行了定义。 2、食品中常见的感官评定及其方法 2.1感官评定的定义与方法 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编著的“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感官评定定义如下: 感官评定是一种测量、分析、解释由食品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能通

食品感官鉴别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等单位对感官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感官分析方法一成对比较检验、三点检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风味刻面检验、排序法、“A”-“非A”检验、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等 7项国家标准(GB 12310~12316—90),为感官鉴别的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指南。在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按这些国家标准无一例外地参照执行。 对于实施质量感官鉴别的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鉴定人员自身感觉器官必须机能良好,对色、香、味、形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非食品专业人员,还要求对所鉴别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其色、香、味、形有常识性的知识和经验。具体的要求在下文中还要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基本鉴别方法 (一)视觉鉴别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人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二)嗅觉鉴别法

食品感官鉴评试题及答案.doc

试卷二(A): —、填空:(3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感官检验中,根裾检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 大类,按感官检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三 类。(P8页、P21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人类的感觉划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和__________ 五种基本感觉。除上述的五种基本感觉外,人类可以辨认的感觉还 有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口感等多种感觉。(P10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理上,人的味觉有____ 、_________ 、、四种基本味觉。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几种味道的灵敏度是不同的, _________最易感觉甜味和咸味,_____ 对苦 味感觉灵敏,___________则容易感觉酸味。(P14 —15页) 4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布置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三个独 立的区域。(P18页)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样品制备和呈送的外部因素有:样品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__ 。 (P19 页)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别检验的目的是要求评价员对的样品,作出是否存在感官差别的 结论。其结果是以做山不同结论的 ___________ 的数量及检验次数为基础进行概率统计分 析。(P21页)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和。(P33页) 二、名词解释:(30分) 1、感觉(P9页) 2、感觉阈值(P10页) 3、对比现象(P11页) 4、掩蔽现象(P11页)

食品感官评定

绪论 1.食品感官评定是食品分析的一种。食品分析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以下几方面的需要:安全、高质量、有营养、有益健康、美味可口 2. 对食品营养成分分析(一般成分的分析) 食品中污染物的分析 食品分析 食品辅助材料及添加剂的分析 感官评定 3.感官评定的定义 传统的感官分析(感觉测试):利用一些敏感的感觉器官和长年经验积累的某一方面专家担任评价和判别工作(香肠颜色和味道评价、烟丝质量优劣的划分、茶和香味比较) 弊端:导致可信度低--- 主观的、无统计意义 现代感官评定(感官测试):是测量、分析和解释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对物料特性所引起反映的一门科学 包括: (1) 以人的感官测定物的特性 (2) 从物料来获知人的特性 4.食品感官评定的定义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和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对食品的色泽、气味、风味、组织状态、硬度等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克服以前缺点,在评价员的选择、实验环境的布置、实验方法的评定、结果处理等方面不在依赖经验和权威,而是依靠科学,是心理学、生理学、食品科学和统计学的统一,最终的结论是评价小组中评价员结果的综合,并不看重个人的结论如何。--- 客观的、有统计意义、结果可重复

注:食品感官评定、食品感官分析、食品感官鉴定、食品感官检验、食品感官评价 5.食品感官评定的发展简史 引入统计学、心理学、生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历史 6.科学的膳食标准+精美的食谱≠可接受的食物 7.食品感官评定的意义 现代感官评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食品、机械、电子、纺织、印刷、化工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肉的色泽、香味、酒的勾兑到评价、彩电的色彩、电风扇的噪音、布的手感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首推食品行业,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感官评定日益引起食品界人士的重视。 8.食品感官评定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新产品开发:对新产品的感官特性、可接受性进行评估。 质量控制:分析比较操作人员、设备、原辅料、工艺、环境及时间对食品感官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感官质量标准及其相应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等提供依据。 市场调查:调查实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食品感官质量的要求。 产品评优领域 9.食品感官评定与理化分析 感官评定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实验,而人的感官状态又常受环境、自体、感情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尽量避免各种因素对感官评价结果的影响。 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用理化分析—仪器测试的方法来代替人的感觉器官(如电子鼻、电子舌、食品感官机器人),以其将主观的定性化语言描述转化为客观的定量化表达,可使评价结果更趋科学、合理、公正。 理化分析方法无法代替感官评定的主要原因: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及感官分析方法简便、实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