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袁东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相应的更新。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强调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学生和促进知识传递积累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适应现实的教育教学和考试升学要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当作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指导精神,视其为教师的金科玉律。为此,采用题海战术、知识灌输、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吕静、杨丽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2013年4月)诚然,教师这种“霸道”的教学观存在,其一是由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但也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理解偏差有直接联系。所以,正确理解行为主义理论,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1.行为主义理论梳理

西方的行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在实际工作中,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对个人或社会性问题的行为治疗,至今仍有其影响。

约翰·华生(John ,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

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这一术语由约翰·华生提出,他认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应该关注外在的、可测量的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人们外在表现出来的变化,包括可观察的行为和可观察的行为变化。一些旧派行为主义者在对后者的解释中坚信,我们无法在思维和情感中看到变化,所以他们不考虑在学习中思维或情感的变化。

作为一种早期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之后斯金纳又对它作了总结和发展。(周成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性与信念基础,2011)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托尔曼、班杜拉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按行为主义的发展脉络可以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桑代克,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托尔曼、班杜拉为代表。(闵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6)

早期行为主义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

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两个基础概念:

联结律:如果两个事件不断地同时出现,它们将产生一种联系,以至于当只有一个事件出现时,另外一个没有出现的事件也会被记起。

强化: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一种强化或一个强化物就能够使反应增加。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超链接视频)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内容,见视频。

一些基本概念

经典条件反射:一种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自动化的情绪或生理反应和新刺激建立的联结,也被称为“S—R学习模式”。(陈允成,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非条件刺激(US):一种自动引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非条件反应(UR):一种自然产生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NS):一种条件作用之前的,无法引发生理或情绪反应,或者引发其他不同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CS):一种条件作用或配对后的能诱发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CR):一种对先前中性刺激所习得的反应。

思考:非条件反应与条件反应结果一样吗?

值得注意的是,非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看似相同,实际上他们是不同的。条件反应在强度或呈现方式上与非条件反应不用。它或许是一种对最初非条件反应的细微适应。(比如,当我们第一次突然听到烟花爆炸时,我们会为之一惊,然而,接下来我们会条件反应地使肌肉绷紧,从而避免害怕。)

恐惧形成实验,内容,见视频。

一些重要概念

刺激的泛化: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思考:泛化的程度是否与自己的年龄、经历、认识有关)

刺激的分化: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从而对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效应。

消退: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用于解除经典条件联结的策略。(例如,习惯化:一种用于消除条件反射的策略,具体通过反复呈现条件刺激,直到条件反应减轻(习惯了得到就忘记了感恩);对抗条件反射:一种用于消除条件反射的策略,具体通过把条件刺激与新刺激配对,从而干扰原来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联结。)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超链接视频)

试误说,内容见视频。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预备定势什么意思?)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来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

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任何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都将被重复的法则。(后来,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至此,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他们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联想。并且,我们还看到,他们之间存在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出现进行的;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到奖励而进行的。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指出,早期的行为主义只能解释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他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时操作的。和桑代克一样,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上。

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内容见视频。

反射学说(可用表格整理)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究学习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无条件反应是一种应答性行为,因为它们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应答性行为包括所有的反射在内。

在日常生活中,操作性行为是我们行为中的大部分。请注意,斯金纳这里并不是指操作性行为不依赖于刺激作用而产生,而是说刺激引起这种行为是不知道的,而且去了解原因也是不重要的。操作性行为不是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所控制。

与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发射相应,又称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二是反应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①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斯金纳认为操作学习与反射学习是不同的。反射学习是S—R的过程,而操作学习则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及其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就是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发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强化学说

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部分强化作了一些研究,但是斯金纳却对强化问题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在斯金纳的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在斯金纳的体系中,他使用强化而不是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而强化则是一个中性术语,可简单定义为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

和消极强化(即正强化和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惩罚即操作条件反射中使用的,用来减少不良行为力度的后继刺激,分为呈现式惩罚和移去式惩罚。呈现式惩罚:添加厌恶的后继刺激,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移去式惩罚:收回满意的后继刺激,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强化与惩罚

强化分类: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分数等。

普雷马克原理:在偏好强化物和非偏好活动间建立“如果—那么”的强化策略,又被称为“祖母定律”。

行为的学习(塑造和矫正不良行为)

塑造:奖励接近目标行为的每一个小步,直到最终达到目标的强化策略。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矫正不良行为的策略,比如,消退策略(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忽视不良行为,或不良行为后不跟随任何刺激的策略);反应代价法(每次出现不良行为就减少一些强化物的策略);关禁闭(把表现不良的学生转移到无强化环境中的策略,慎用,1.学生必须理解正在发生什么;2.教师也应该知道;3.紧闭区应该是人性

化的和安全的;4.紧闭区应该是无强化的;5.关禁闭不应该使用太长的时间;6.不应该为了使用关禁闭而拒绝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结合消退和强化(把消退或忽视不良行为和正强化所期望行为配对的策略);餍足或消极练习(强调让学生持续某一不良行为,直到这种行为失去吸引力的策略,部队戒烟)。

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如何解释学习

新的行为主义者承认S—R和R—S学习模式中的外显行为在学习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也相信有时候一种与机体有关的干预变量也会影响学习。而且,他们认为这些个体、主观体验或认知信息加工过程是解释人类在社会情境中如何学习所必需的。S—O—R行为模式不仅考查刺激(S)和反应(R)的影响,也关注内部机体过程(O)对学习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观察学习:强调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的社会学习策略,又被称为“模仿”。

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①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②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

仿行为。

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复制过程(动作再现)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除了这种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而自我奖励或自我批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相反,它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因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被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练习律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停地重复乘法口诀,并且不断地提供奖励,形成刺激(3×7)和反应(21)的联结。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进行大量的做题练习,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便可以迅速提出大脑记忆库中存储的方法开始做题。

普雷马克原理在小学课堂的运用:首先,学生在课堂上毎注意听讲1分钟,

就可以得到5分钟的额外休息时间;然后,每注意听2分钟,得到4分钟的休息时间;毎注意听3分钟,得到3分钟的休息时间;如此等等。

对抗条件反射策略在儿童认知教育中的运用:根据对抗条件反射,通过把黑色与积极词汇配对,矫正了幼儿的种族偏见;通过把女性图片与积极词汇配对,女孩对女性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对小学生性格和行为养成的应用: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老师等)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所以老师、家长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对老师而言,①为人师表;②中小学男女老师的比例协调;对家长而言,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老师说:读哪个学校都不如家长重要。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所以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3.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反思

①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有的甚至不把学生当人看;

②有些老师机械地套用行为主义,一手拿棒棒一手拿糖,如驯兽师一般;

③“熟能生巧”也可能是“熟能生笨”,警惕隐形负向功能;

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批而不倒,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某一种理论,应多种学习理论综合。

参考文献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陈允成著,何洁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吕静、杨丽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2013。

周成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性与信念基础,2011。

闵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6。

问题与讨论

1.桑代克的“饿猫开箱”实验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吗?

2.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片面研究行为而忽视心理,什么原因?有没有其时代背景?

3.桑代克的准备律(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到底该怎么理解?

4.强化就可以理解为奖励吗?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只强调知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 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出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缺点 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 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 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用这种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缺点 学生还是被刺激的对象,只是比行为主义好一点,注意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只有使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 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行为主义以客观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是自己的头脑创建的,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就不同,即原有知识基础不同。是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迥异的。 缺点 受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的限制。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这显然又走进另一个极端。 我的看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

教学反思行为的自我认识

教学反思行为的自我认识 在推动新课改的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提高 教学水平的阶梯,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这种反思也是强化教研意识的催化剂,它会使教师变得成熟起来,从 而改变凭经验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逐步地把自己锻炼成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深入的思索,那么既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当学校刚要求每位教师每2周写出一篇教学反思,学期末拿出自己最好的教学反思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交流时,我总觉得麻烦,总是流于形式,后来慢慢的认识到了它的作用。写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确实感受到了写好反思的作用。 一、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曾经有人向一位特级教师问道:“在教学这个岗位上许多人都平平凡凡地度过了一生,而你却成绩卓著,您有什么密诀吗?”老师回答道:“我没有什么密诀,只不过每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运一下神”。我想这种“运神”应该就是通常所讲的反思了,正是因为他坚持反思,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引起质变,从而成长为人人仰慕的特级教师了。这个事例较好地诠释了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有一个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经常听到有老师讲:我也想 写一点东西,但就是没发现有什么好的素材。其实并不是缺少了好素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目目标的反思,科目内容的反思,科目组织的反思,单元目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在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课后反思,及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虽然行为主义者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反馈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教后反思,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

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心得-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心得 高一英语邓燕沅江一中 这学期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外语素质培养概论》的书籍。自从研究生毕业以来,很少能看到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市场上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书见得最多的,无外乎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类的书籍。而这些也基本上在读研时详读过很多遍。但三年过去了,发现很多理论都变得模糊了,于是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时,顿时感觉很亲切,有种遇见老熟人的感觉。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回顾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介绍了英语中听说读写的方法、第一语言和外语习得理论、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还着探讨了师范生外语素质培养的问题,对于在高中英语教学岗位上摸索前进的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从外语的价值定位切入,首先明确了外语素质培养的目的,提出了外语素质的外在标志,确定外语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然后,通过逐步分析,探索外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教学主体的相关活动、语言学习的背景制约,以及学习效果的检测手段等,来构建一个外语素质培养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语素质培养的未来走向加以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教学方法、语言习得理论以及未来教学手段的变化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影响的6种教学方法。它们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情景法和交际法。具体说来,语法——翻译法的目的是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外语,重视语法教学和语言的准确性,重翻译,用母语上课。情景法和听说法把口语放在第一位,以句型为主的反复操练,在句型操练中学习语言,以听说带动读写,很适合初学者。交际法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句为单位教学。交际法不排斥语法,合理利用母语,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又有吸收各家之长的优点。 在详细看完各种教学法的特点之后发现,每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学习已经证明的先进经验,但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否则外语教学的质量都难以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立足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 1.行为主义 一.华生: 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斯金纳: 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 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 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已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三十个春秋,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为此,自毕业以来我不断进修学习,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2、对学生能倾注全心的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对学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对学生尽心尽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学生也喜欢学习数学。 3、落实课堂常规,关心学困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平时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优辅差。在每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学困生,充分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辅导,使这些学生的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注重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4、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语文课。 5、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反思与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 1)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2)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要场所,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

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西方福利国家危机而盛行的老年歧视主义,到八九十年代因西方学者在寻求应对老龄化之策过程中发现老龄化自身的潜能而相继提出的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理念,人类现代老龄化视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从歧视到平等、从消极到积极、从危机到发展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西方社会老年学领域涌现了许多老龄化理论,包括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及行为影响的宏观理论,如年龄分层理论、现代化理论、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关注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过程两个层次同时发生老龄现象的中观理论,如生命进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活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等;关注个人及个人间互动的微观理论,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超老化观感、选择-优化-补偿理论、智慧等。这些老龄化理论有争议更有价值,整体上推动了老年教育学的产生,并为老年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渊源。然而,通过对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人类老龄化理论视野的积极转换,或者说对上述现代老龄化理论的理解与接纳产生了偏差与误解,因而客观上造成了老年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模糊不清,也制约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实践发展。本文将以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为基础,对老年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与重构,以期为我国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一、活动参与或精神发展:老年教育目标何在? 国内外老年教育理论主要形成了社会参与和丰富老年人生活两类体系。前者是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论,它从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成果的分享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强调社会参与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成功老龄化目标的核心内容。而后者是我国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更注重老年人的休闲活动与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参与活动(个人或社会活动)为目标。这一取向应该是受哈维格斯特提出的活动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成功老化的人是那些仍保留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

教师实践案例自我反思与总结

总结一: 本学期,我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各个方 面不断完善自己。现总结如下: 一、不断加强学习,夯实业务能力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 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1.自主学习: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我进行了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 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 读书笔记。 2、勤思考,多动笔 每天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 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 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 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常规与教学科研一起发展,往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 1、观摩研讨:以语文、数学组为单位,定期参加教学观摩并上好公开课。同时围绕 一定的主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思”等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本 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实践能力,一学年开设1堂研究课。本学期上了一节关于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市级公开课《从现在开始》,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 好评。 2、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 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其他的老 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 感悟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学期我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 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 育方式。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为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

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

《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

《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2班葵花向日张伟玉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即使做不到雪中送炭,也要做到锦上添花,但是几乎每个成年人都在落井下石。”这段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深刻反思。 面对问题,我经常苦于没有办法,费了很大力气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学习如何的重要,对未来影响多大,可谓煞费苦心,但效果极不明显,学生的成绩或心理上的问题仍然问题着。 培训中李元昌教授的讲座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我与专家的最大不同是:面对为题时,他们能结合实际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原因,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去找理论的支撑点,让自己的方法和理论碰撞产生新的理论,最后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真知”。 如:面对差生,李教师提出“学科管理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他从差生的心理出发,选择能让差生看到进步的促进其发展的评价方式,而且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按年级分别设为:“提高率计分法”、“虚实计分法”、“目标追赶法”。大多数后进生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强,当受到教育和启发的时候,时常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决心下功夫把学习赶上去;另一方面,他们的持久性差,几堂课听不懂,题目做不好,马上就心灰意冷了。他们感叹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信心不足是提高后进生成绩的最大障碍。他通过不断地调查,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

自己的方法,最终形成了指导教学的一套好理论。 作文是一项艰辛而繁杂的劳动。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动笔起草,到文章形成,都要仔细斟酌。学生们经常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有的干脆一挥而就,“交上皇粮不怯官”。李教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放—收---放”作文法,也是实用易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经过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经过了从学生出发,最后落脚在学生的检验;经过了实施、反思、改进、再实施的整合。这样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该进,最后服务与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仅仅做做思想工作而已,那对孩子来讲只是锦上添花,我们要像李教授那样去研究、去反思、去分析、去整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做到雪中送炭。 第二篇: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 为了学生写好作文 新学期,我接手了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课。面对一张张新鲜稚气的面孔,我也觉得年轻了好多,从心里愿意和他们接近。我也暗下决心:努力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发展。开学第二天,我上了第一节作文课,为了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环境,我建议学生们先到学校各处去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的一草一木,用自己的头脑对观察所得进行整理,对学校的花草树木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学生们兴致很高,我刚布置完,便一窝蜂般同拥出教室。不一会,校园里便到处是他们的影子。我也饶有兴趣地和他们边看边说,乐在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回顾这一年来本人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努力做好自己所担任的教学工作,现将这学 期自己做过的一些工作总结、反思如下:一、搞好教学教改。 这一年来开展“双效”活动,始终把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学生 能力作为重中之 1、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本学期开始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素养、理论水平。 2、加强教研工作、追求实效。 语文采用“四读”法,“从读中学,学中读,读中悟”。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升华。从而受到区语文教研员赵祥好评。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本学期自始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 必须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当自己的事情与集体发生冲突时首先服从集体。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随着教学改革,自己越来越感到跟不上教学新理念的要求。这一年来,自己加强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真正明确了以课堂为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活,少讲多学,改变了原有的旧理念。一年来做了1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加强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组织和课堂水平一年来自己始终抓住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首先从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研究教学内容,请保留此标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活动。做到了无备课不进课堂。其二,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研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 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作为重中之重,培养了学生能力。自己所担任的五年级数学科在期末期中三次测试中都在前2名。这与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关系。 3、重视对特殊生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特长,自己把优生优培工作贯彻在始终。学期开始在摸底的基础上找资料进行辅导和自学,并把星号题、思考题让他们钻研,教师加以指导。为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建立了后进生档案,分析每一位后进的原因,制定了辅导计划及措施。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采用“一帮一”,教师从后进生的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持续不断帮扶,逐渐缩小了差距。 4、单元过关考试是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好方法。这一年来,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并进行针对性练习,杜绝了漏洞。对每次测试进行质量分析,平日教学从课堂教学、总体评价、改进思路每周进行一次反思。有利于扬长避短。本学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学校的要求还差的远,教改的力度还不够,学法指导还是今后的一个重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努力工作,把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2007-01-31 20:07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学说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即刺激须对主体有意义。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会

减弱,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其它的还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但在1919年出版《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中, 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准备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