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治疗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治疗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治疗

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心衰的治疗

1、醇化吸氧。

2、控制输液速度在30滴/分左右,如心衰不加重适当增加滴速并严密观察心衰情况。

有条件应监测CVP。

3、强心:用西地兰等快速洋地黄类制剂;用多巴胺、阿拉明维持血压在80-90/60

mmHg左右。

4、用茶碱类药缓解支气管痉挛并可起轻度强心利尿作用。

5、皮质激素治疗:如在休克早期并发心衰可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不仅有利于纠正休克还可解除支气管痉挛,但不宜超过48小时,以免发生应激性溃疡。6、在纠正心衰的同时积极控制感染,监测血气,纠正酸碱平衡。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12T11:01:06.9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贾建峰 [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影响大而且往往互相影响,导致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国内外诊治现状有利于更好的防治心功能恶化、恶性心律失常,进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衰病程“慢”而不“乱”。 贾建峰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心内科一区;河北巨鹿055250) 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生率越来越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 A)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影响大而且往往互相影响,导致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国内外诊治现状有利于更好的防治心功能恶化、恶性心律失常,进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衰病程“慢”而不“乱”。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is growing up.As a result,the incidence of CHF complicating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V A) is higher.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licating with heart function is seriou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re increased when CHF and V A complicated with.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CHF and V A will induce the following interests: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reducing V A incidence, decreasing the rate of the mortality and the disability ,improving patients living quality,control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Keywords: heart falure; chron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慢性心力衰竭(CHF)和室性心律失常(V A)有着共同的易患基质和因素[1]。易患基质:神经内分泌激活及随后发生的交感重构、心肌重塑是发生CHF和V A的共同病理机制;易患因素:病因方面如各种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诱因方面如电解质紊乱、感染等。故CHF病人往往合并V A,容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猝死(SCD)等。本文综述两者合并存在的特点、治疗,希望能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提供参考。 1.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有研究显示,约有87%的CHF患者可出现室性早搏或呈二联律,30%~60%可记录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伴LVEF降低的患者,V A发生率随着合并症的增多而增加。正因如此,CHF与V A往往相互依存,但又不全相同,比如,有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CHF的心肌纤维化和重构、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却不能降低持续性V A或SCD风险[2]; Friedman等 [3] 对4项 ICD 一级预防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可以显著降低NYHA 心功能Ⅱ级患者的死亡风险达45% ;但是对于Ⅲ级的患者, ICD 虽有降低死亡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以上研究可以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同慢性心力衰竭并不平行,而且心力衰竭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黄丽华等[4]对2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住院1周内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RDW)水平分为<13.6、13.6-15.0、≥15.0 三组,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依次递减,心力衰竭恶化、恶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在三组中逐渐递增,(P<0.05)。马宁等[5]对32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随访18个月,观察心力衰竭情况,发现血浆脑钠肽(BNP)与血清胱抑素C(Cys C)随着心力衰竭发生而升高,(P<0.01)。 张娟等[6]对睡眠不足与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做了详细的综述,睡眠不足可以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激活、电解质紊乱、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增高)改变等,从而引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肌浆网 Ca 2 + - ATP 酶(SERCA2a)功能降低和数量下调后,导致胞浆内钙超载和钙储备减少,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有学者[7]利用人工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家兔心衰模型,手术10周后观察心脏大小和检测 SERCA2a 活性,结果显示心衰组左室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SERCA2a 活性显著减弱(P <0.05)。 窦伟等[8]对160例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显示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占67.50%,非心律失常患者占32.50%,而发生的心律失常患者中房颤占35.19%,房早占20.37%,室早占17.59%。说明舒张性心衰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但室性早搏也并不少见。 另外,左心室增大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关,路海棠[9]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55 mm 的心力衰竭患者 121 例进行室性心律失常分析,结果显示,LVEDd≤65 mm的A组(82 例)以单一室性早搏为主,而LVEDd > 65 mm的B组(39 例)以多源或多形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R- on - T 室性早搏等复杂性V A为主。以上研究说明了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与心脏扩大程度正相关。 冯伟等[10]对65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利用心率减速力(DC)检测方法,区分DC 值>4.5 ms为低危值;DC值2.6~4.5 ms为中危值;DC值<2.5 ms为高危值,观察24h、2周和随访1年,结果显示病死率在高危值组明显升高,于1年后随访,高达15.38%。(p<0.05)。 2.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HF合并V A的临床治疗关键在于对原发病以及诱发病因进行寻找和控制,陈涵坤[11]报道 60 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经积极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治疗,有 42 例患者被治愈,治愈率70.0%。 针对心力衰竭治疗可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张燕[7]报道,利用家兔人工心衰模型,导致室颤阈值降低,然后给于姜黄素提高左室心肌肌浆网 Ca 2 + - ATP 酶活性,心衰功能改善后,室颤阈值显著升高(P <0.05)。 常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当属胺碘酮,其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降低窦房结、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性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泵血;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12]。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小型研究[13]{14}[15][16][17][18]均支持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可以高效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抑制血管收缩,阻止血管增厚,逆转和延缓心室重构,并能抗心律失常。两者联用,均显示心功能显著改善(有效率90%)和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有效率90%),并且不良反应并不增加。 有关中成药联合标准西药治疗方案的研究也较多,如梁蕴瑜等[19]对5 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 472 例病人的Meta 分析显示:与单纯应用西

心衰合并房颤治疗策略解析

心衰合并房颤治疗策略解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汤日波马长生“律”与“率”较量不止 近期公布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心房纤颤与充血性心力衰竭(AF-CHF)研究,纳入1376例有充血性心衰症状的房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节律控制组和室率控制组,给予标准心衰治疗和抗凝治疗。受试者的左室射血分数≤35%。平均随访37个月的结果显示,两组心血管病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卒中及心衰恶化发生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AF-CHF研究再次颠覆了医学传统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不高,并且有增加死亡的风险,是AF-CHF研究未能获得预期结果的关键。节律控制未能降低死亡率的其他可能原因如下:①两组间抗凝药物的应用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节律和室率控制组的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比例分别为88%和92%;②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死亡率,心衰猝死研究(SCD-HF)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可增加纽约心功能Ⅲ级患者的死亡率,而AF-CHF研究中,八成节律控制组患者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③两组间窦性心律比例相差不大。 然而,AF-CHF研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应用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节律效果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并不能证明窦性心律与房颤对心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事实上,在AF-CHF研究中,一成室率控制组患者因心衰加重被交叉至节律控制组进行治疗,反映了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意义。 对于阵发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无论采取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策略,均应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进行抗栓治疗。此外,对于老年、活动量不大及症状不明显的房颤患者,可采取室率控制策略。然而,研究显示,即使将心室率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也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仍是应予考虑的治疗策略。 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摆脱宿命? 胺碘酮是心衰合并房颤的一线抗心律失常药物,但AF-CHF研究发现,应用胺碘酮控制节律并不能使心衰患者受益,加之长期应用胺碘酮副作用明显且不能降低死亡率,使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失去了立足之本。 近年来,胺碘酮的改良药物决奈达隆开始崭露头角并被寄予厚望。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决奈达隆维持窦性心律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并且不增加肺脏和肝脏的毒副作用,一时间决奈达隆声名鹊起。然而,最近发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决奈达隆对中重度心衰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降低死亡率研究(ANDROMEDA)却使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希望破灭。 ANDROMEDA研究纳入627例收缩性心衰和左室收缩功能严重障碍者,给予其决奈达隆或安慰剂治疗2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间全因死亡与心衰住院复合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决奈达隆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8.1%对3.8%),此外,决奈达隆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大于安慰剂组。因此,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ANDROMEDA研究提前终止。至此,决奈达隆折戟沉沙,并未摆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宿命”,即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确保安全、高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优越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前,多项观察性研究提示导管消融治疗可降低死亡及卒中发生率等,但尚待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意大利一项研究对1171例症状性房颤患者随访900天后发现,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者相比,接受导管消融治疗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衰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房颤复发率均显著降低,且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美国一项研究对635例高危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后836天内,八成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美国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房颤效果比较研究(CABANA)正在百余家中心进行,该研究纳入3000例患者,旨在探索在降低总死亡率方面,导

关于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

关于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 发表时间:2017-05-02T15:33:18.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作者:黄仁勇 [导读] 与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相比更具优势,临床治疗无过敏与其它不良反应,是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安全有效药物。 (资中县中医医院四川内江 641200) 【摘要】目的: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取72例我院2014-2015年接诊的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接受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与服用碘胺酮治疗的观察组,将本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24h内AF转复率为86.1%高于对照组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治疗中效果肯定,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24h内AF转复率。 【关键词】胺碘酮;左心衰;房颤 【中图分类号】R5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232-02 肺循环瘀血的缺血、缺氧,呼吸困难是重度左室心衰的主要症状表现。房颤是重度左室心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重度左室心衰合并房颤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抗心衰与控制心律失常[2]。本文对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部分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获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72例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收集齐全,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7.4±7.8)岁;12例心功能Ⅱ级,17例心功能Ⅲ级,7例心功能Ⅳ级。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9.1±7.4)岁;11例心功能Ⅱ级,19例心功能Ⅲ级,6例心功能Ⅳ级,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使用抗心衰药物治疗,于7min内静脉注射70mg普罗帕酮与20ml葡萄糖混合液,在未见转复的情况下静脉滴注200mg 普罗帕酮,注射速率控制在0.5~1.0mg/min,辅之每天口服450mg普罗帕酮,待心律稳定后每天坚持口服300mg普罗帕酮。 结合观察组患者病情,于10min内静脉推注150mg胺碘酮与20ml葡萄糖混合液,视情况而定,在首次给药10~15min后可追加75~100mg,之后维持长达6h静脉滴注,滴注速率控制在1.0~1.5mg/min,然后维持长达18h静脉滴注,滴注速率控制在0.5~1.0mg/min,将24h治疗总剂量控制在1200mg以下,辅之每天口服600mg胺碘酮,待心律稳定后每天坚持服用200mg胺碘酮。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0d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AF转复判定指标[3] ①AF停止;②AF偶尔呈阵发性发作,阵发后能自行停止,无具体临床症状表现,未见血液流变学改变; ③AF发作为得到显著改善。 1.3.2心功能改善心功能改善评估标准以《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建议》作为参考依据,结合两组患者用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对心功能进行分级。结合用药后患者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改善达到Ⅱ级、心功能改善Ⅰ级或未达到Ⅰ级、心功能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AF停止10例(27.8%),偶见AF阵发21例(58.3%),AF无改善5例(13.9%),AF转复率为86.1%。对照组AF停止4例(11.1%),偶见AF阵发性发作16例(44.4%),AF无改善16例(44.4%),AF转复率为55.5%,观察组AF转复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心功能改善Ⅱ级11例(30.6%),改善Ⅰ级19例(52.8%),无改善6例(16.7%),心功能改善率为83.4%。对照组改善Ⅱ级5例(13.9%),改善Ⅰ级16例(44.4%),无改善15例(41.7%),心功能改善率为58.3%,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种因素造成心室负荷过重或心肌收缩降低心排量减少继发机体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晚期并发症较多,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为房颤,房颤是一种严重心律失常表现,在心衰进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可能增加脑卒中和栓塞发生的风险性[4]。对于房颤转复与维持窦性心律稳定临床常采取药物治疗[5]。 临床常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控制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方面效果显著,抑制心脏钾、钠、钙等多种离子通道,其次发挥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率、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6]。药物作用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到有效调节,是治疗各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本文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室心衰合并房颤取得86.1%AF转复率与83.4%心功能改善率远优于采取抗心衰药物治疗所取得55.5%AF转复率与58.3%心功能改善率。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疗效肯定,与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相比更具优势,临床治疗无过敏与其它不良反应,是治疗重度左心衰合并房颤安全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白帆.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竭并房颤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0):143-144. [2]韩冬.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竭并房颤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10):142. [3]黄千晓.探讨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竭合并房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6):64-66. [4]江波,江挺.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竭并房颤56例临床报道[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9):86-88. [5]钱东初.胺碘酮治疗重度左心衰竭并房颤患者56例的临床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8):136-137. [6]林新宇,黄丽斯,吴卓红.胺碘酮在重度左心衰竭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145-146.

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现阶段医务人员的日常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针对心理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延伸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要分析延伸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案,希望提供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帮助。 标签:延伸护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 1 延伸护理简述 护理在传统概念中通常指对住院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当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办理手续后,相应的护理服务也将结束。虽然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是针对慢性病或特殊病患而言,仍有医务护理和健康照顾需求,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够协助出院患者在恢复和保健期间的健康保健,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避免由于护理不当造成再次住院质量的状况,有效环节医院体系的救治压力,提升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益。 延伸护理的关键在于针对患者的病情设计一系列护理事项确保患者能够在不同的健康场所得到充分的照护,是医院住院护理的家庭式延伸,确保不同医疗水平的连续性和协作性,有助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减缓病情发展,提升医院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延伸护理是医院到家庭的延续,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护理计划,并连续性、有针对性的随访和指导,优化护理效果。 2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延伸护理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心脏疾病造成心室或射血能力的损伤,属于综合病症范畴。患者的病症表现为气短、心悸、疲乏无力等症状,属于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病症的主要特点在于反复发作,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治疗结合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减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命。 2.1 日常护理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安静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环节患者的病症。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和协助患者采用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辅助休息。对于急性期的患者需采用四肢轮扎和下肢下垂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减少回血量,改善肺部淤血状况,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生活护理方式,减缓患者心理焦虑,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影响护理效果。

高血压合并左心衰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4109769.html, 高血压合并左心衰竭 作者:贺耀宗 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3期 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是很危险的急症。当因某种因素使血压急速升高或显著持续升高时,极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成为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在血压持续较高水平或血压急速升高时出现急性肺水肿,气喘、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咯血、咯粉红色泡沫状痰、疲劳,特别是病人不能平卧,非坐着呼吸不可(医学上叫“端坐呼吸”),或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病人表现明显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肺部可布满水泡音;照胸片可见心影增大、心尖移位、肺水肿征。临床上,凡是血压很高特别是突然血压升高,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时,应立即想到合并左心衰竭,必须紧急处理。 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关键是选用有效的快速降压药,把血压在短时间内(数分钟至1小时内)降至安全范围,使衰竭的心脏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与恢复。必须注意,降压的目标是“安全”范围而不是“正常”!应根据靶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程度,决定血压降到什么程度为安全水平。切记不能追求单纯快速降压,一定要全面考虑患者病情。 实际证明,迅速将血压降到安全水平比使用强心剂更为重要。首选的药物为乌拉地尔(优匹敌、压宁定)或硝普钠。 乌拉地尔有抑制交感神经、中枢性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在降压同时不增加心率,不影响心肌收缩力,不增加心肌耗氧量,降压作用明显。尤其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可降低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减轻肺水肿,改善心功能。特别对于高血压左心衰竭伴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更适合。急性期应静脉滴注,在静滴过程中要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度降低,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量和速度。 硝普钠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使心功能恢复。特别适合于高血压伴左心衰竭患者。应避光滴注,在滴注过程中要监测血压、心率,避免血压降低过度,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量和速度,使用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 对顽固性重度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体液潴留的心衰病人,应加用螺内酯、依普利酮或托拉塞米。依普利酮是一种新的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小,对心、脑、肾有保护作用;托拉塞米是一种新的髓袢利尿剂,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对代谢影响小,可较好改善心功能。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21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3例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变。结果胺碘酮注射液能缓解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87.3%、对照组的有效率58.62%。两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且能够有效控制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率低。 标签: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疗效 心力衰竭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心衰和心律失常为多见,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疾病受到了医生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住院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内科住院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1例,患者依从性好,将121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63例平均年龄(65.3±10.8)岁,其中男36例,女27例,有高脂血症病史39例,糖尿病史26例,冠心病史34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28例,Ⅳ级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4.1±13.9)岁,其中男32例,女26例,有高脂血症病史36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27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29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的基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用常规的给氧、利尿、强心、扩张冠状动脉、解痉平喘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胺碘酮,胺碘酮0.2g口服,3次/d,连续服用7d后改为2次/d,连服1w;以后以0.1~0.2g/d 维持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指标NT-proBN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试剂盒购自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VEF:采用美国HDL-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心功能改善 2 级或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缓解或心功能改善 1 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恶化:心功能恶化 1 级以上[2]。 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10 分钟掌握房颤合并心衰治疗策略

10 分钟掌握房颤合并心衰治疗策略 近年来,房颤和心衰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未来50 年,这两种疾病将会占据心脏病监护病房的半壁江山,两者高危因素和病理反应过程均存在相似点。而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症状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近期,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的Kotecha 教授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上发表了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演变方面的综述,总结了心衰和房颤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治疗方案。 随着寿命及总体心脏死亡事件的下降,心衰和房颤成为21 世纪的主流疾病。在未来20 年内,房颤的发生率会发生翻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房颤类型有33% 是阵发性房颤,44% 是持续性房颤,56% 的患者为永久性房颤。 病理生理学 房颤和心衰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危险因素紧密相关。房颤可导致心衰,同时也可能是心衰继发并发症。房颤可增加心衰发生风险,心衰引起的心脏结构、神经反应紊乱会加剧房颤的发展。合并心衰和房颤的患者预后更差。 发生机制 心衰与房颤患者之间存在有共同的病理过程。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睡眠呼吸暂停、冠脉疾病都会增加心衰和房颤发生风险。 在心衰患者中,神经调节紊乱、RAAS 系统激活导致个体生理条件改变,增加左室充盈压和后负荷,使得左房延伸和纤维化,导致电生理传导异常从而引起房颤。RAAS 系统激活导致心脏重塑,引起左房纤维化和心律失常。在心衰患者中发现存在钙超载,可以导致后除极和心律失常。 房颤可加剧心衰的发展。房颤患者左房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充盈受损,心脏输出量可减少25%,特别在舒张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更为明显。房颤患者心室传导异常或者过快可引起左室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心动过速相关心肌病。窦房结功能恢复的患者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及左室排空能力增加,这解释了为什么心衰患者在恢复窦性心律后可快速提高血流动力学。 预防措施 Framingham 研究中发现,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有41% 患者首发为心衰,38% 首发为房颤,而剩余的21% 则同时发生。 目前在房颤患者中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可以预防心衰的发作。对可逆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特别是高血压,有效的控制率、相关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对确诊的心衰患者进行房颤预防。对大量RCT 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提示ACEI 和ARB 均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CHARM 研究表明ARBs 可减少射血分数保留或减弱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β 受体阻滞剂能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布新洛尔可以减少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生率。 治疗手段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合并房颤治疗 HFrEF 合并房颤的治疗目前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CAN-TREAT 治疗是指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紧急给予复律(C),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A)、利尿治疗维持体液稳定(N) 和减轻心衰症状。随后治疗(T)需将心率控制< 110 次/min,并且进行RAAS 拮抗治疗(R)、难治性心衰患者早期进行心律控制(E)以及进一步心衰治疗(A)。例如心脏同步化治疗以及对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T),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抗凝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打印版)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 (2010年08月19日于大连第二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常可合并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恶化心衰,甚至导致心脏性猝死。Framingham研究显示50%—60%的心衰患者死于猝死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已严重影响着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负。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并可能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因此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长期困扰着广大临床医生。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为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可信服的依据。国内外先后发表了多个慢性心衰、心律失常诊断治疗指南和共识。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在2005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基础上更新,发表了《成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Associa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发表了《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 HRS)/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律失常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 ECAS)发表了《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患者选择、治疗策略、手术操作和随访建议的专家共识》,2008年ACC/AHA/HRS发表了《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2006年ACC/AHA/ESC发表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2009年美国胸科协会基于临床试验发表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2008年美国ACC/AHA发表的《威尼斯心房颤动消融治疗共识》,200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表了《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2007年发表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6年发表了《心房颤动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这些指南和共识反映了慢性心衰和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多方面进展,但或侧重于慢性心衰,或侧重于某种心律失常或某个方面治疗。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因此有必要制订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专家共识。写作组参照最新欧美指南和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起草了我国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权衡治疗得益和风险的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和机制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与高血压关联最密切的并发症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心衰的发生率递增;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2~3倍;高血压是导致心衰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患者心衰的发生率为28.9%,与脑卒中相当(30.0%)。中国心衰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率达54.6%。 长期血压升高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促使心肌细胞肥大和损伤,导致心室重构和舒张期松弛受损,后者又引起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激活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最终发生心力衰竭。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分类 诊断性评估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①确定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②确定心衰的诊断:对于疑似心衰患者,通过利钠肽(NT-proBNP≥

125pg/mL、BNP≥35pg/mL,低于此水平可排除心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心衰;③判断心衰的类型。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速度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EF减低的心衰(HFrEF,LVEF<40%)、EF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和EF中间的心衰(HFmrEF,LVEF 40%-49%)。高血压主要导致HFpEF,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者也常发生HFrEF。 LVEF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公认的指标。对于HFpEF和HFmrEF的诊断,除了LVEF标准外,还需要反映左室舒张功能(LVDF)受损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证据。超声心动图是目前临床上唯一用于评价LVDF的影像技术,但尚无单一的指标得到公认,需要多参数综合评估。反映结构异常的指标包括: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4mL/m2)、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性≥115g/m2、女性≥95g/m2);反映功能异常的指标包括: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平均<9cm/s)、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13)、三尖瓣反流速度峰值(TRV,>2.8m/s)。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探讨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针对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延伸护理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方法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该类患者100例,观察组的患者50例,以常规方式治疗,为对照组,另50例则辅以延伸护理,为观察组。针对治疗效果间差异加以对比。结果对照组的卧病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等医疗效果明显高于观察组中卧病时间、胸痛时间、住院时间(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通过延伸护理的护理方式得到有效的降低,拥有较大的推行和应用的价值。 标签:延伸护理;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xtended car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LIU Yue-hua,WANG Zhen-xia,JIA Ying-ying (Qingzhou people’s Hospital,Shandong Qingzhou 262500,China) 导致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心脏病,其特征是心功能不全,常常表现的症状为心跳过快、心室颤动等[1]。导致心律失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心律紊乱,常常表现的症状为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分别属于心血管内科、心内科,都是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该类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以常规方式治疗,为对照组50例则辅以延伸护理。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为(58.57±7.5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13±1.57)年。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59.05±7.5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73±1.47)年。本论文中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所患疾病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心力衰竭,综合针对上述各方面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依照以往治疗对策进行护理,即给予饮食指导,健康知识讲解等,而观察组则辅以延伸护理的护理方法: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蔡廼绳 2009-7-28 15:52:54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30619 关键词:蔡廼绳高血压心衰 心力衰竭(心衰)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高血压增加心衰的危险2-3倍,而心衰患者2/3以上现存高血压或既往有高血压的病史。因此,临床上无论高血压是心衰的病因,或者心衰由其他原因引起而高血压只是心衰的并存疾病,高血压均需积极的处理。 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 高血压导致心衰的机制复杂,但主要的过程是心肌重构。这包括两个方面:①慢性压力负荷,使心肌张力持续升高,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肥厚,长期作用心肌间质细胞增生,纤维化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②心肌重构导致心肌功能障碍,伴随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后果是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心肌细胞的肥大和间质组织的增生,进一步引起心肌重构,并形成恶性循环。水钠潴留和心脏后负荷的增加最终导致肺血管床液体积聚,引起心衰。心衰、特别是急性心衰发作时,伴随的交感神经系统、RAAS的进一步激活使心肌收缩增强、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会导致血压急性升高。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后负荷,加剧心衰的进展。 治疗 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共5大类药物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原则上说,这些药物均可以用于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但考虑到心衰的特殊性,其治疗不同于普通高血压人群,因此具有循证医学证据能减少心衰死亡率的药物,特别是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应在治疗时首先考虑应用。但在不同类型的心衰,选择的药物也存在不同。 一、急性心衰 一项心衰患者的注册研究发现,约30%的急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收缩压>140mmHg,50%以上的舒张性心衰患者收缩压>140mmHg,可见急性心衰时血压升高是常见的现象。该注册研究随访发现心衰发作时收缩压>160mmHg的患者,不论心功能状态如何,院内和出院后随访死亡率均较低。该结果这一方面提示对急性心衰伴随的高血压,考虑治疗方案时还应考虑到血压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心衰的“血管反应”特性,提示临床处理应首先考虑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急性心衰合并血压升高时一线药物是硝酸甘油,通常采用持续静脉点滴的方法,滴速根据血压调整。通常情况下心衰时硝酸甘油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剂量要高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时使用的扩张冠脉的剂量。 硝普纳也是常用的药物,用法同硝酸甘油。有报道使用亚宁定(α受体阻滞剂),奈西立泰,血管加压素拮抗剂,腺苷拮抗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急性心衰伴高血压的研究,但临床价值尚待证实。 二、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是目前研究最多且疗效最为明显的心功能不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可显著改善该部分患者的预后。由于心衰的临床研究入选病例不以血压升高为条件,而这些药物也可以同时降低血压,研究也未比较合并与不合并高血压心衰病人的疗效,因此临床很难确定这些药物降低血压对心衰获益的贡献程度。 不论高血压治疗对心衰获益的贡献程度如何,不可争辩的事实是高血压会损害衰竭心脏的充盈状态。有研究发现在心衰患者后负荷的小幅度增高即会导致心搏出量的显著降低,因此对该部分人群,2008 ESC心衰指南推荐的血压目标值是小于140/90mmHg以下,在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患者小于130/80mmHg以下。从理论上说,该目标值更低一点,可以进一步减轻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衰患者预后的改善,但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证据,但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随访2年中,舒张压越高的患者心衰入院和死亡危险也越大。笔者认为在保证重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血压应尽可能的降低。ACEI和ARB ACEI和ARB和高血压治疗的2大类重要药物,在心衰患者可以减轻室壁张力、减轻或预防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大量研究表明,这2类药物可以减轻左室功能不全,包括心肌梗死后心衰和无症状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的危险。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4)要点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 国专家共识》(2014) 要点 心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或心脏性猝死(SCD),而后者50%~75%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 1 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V A)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等。 慢性心衰患者的室早多为潜恶性室早,或恶性室早。室速可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和不稳定的室速,也可分为非持续性(<30秒)室速和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大于30秒或虽持续时间小于30秒,但因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紧急终止者)。 2 流行病学 慢性心衰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发病率为30%~80%。与心衰患者猝死相关的常为持续性室速、室抖、室颤。 对于曾患心梗的患者,频繁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是SCD的高危因素(不考虑射血分数)。室早>10次/小时对于心脏病患者发生SCD的风险更大。 3 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包括折返和局部自律性/触发激动。 4 临床症状和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与基础心脏病、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心室率、持续时间等有关。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衰加重,也可出现黑懵、晕厥、甚至猝死等。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频发室早或室速可恶化心功能,产生心动过速心肌病。持续性室速可使心衰迅速恶化、引起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5 诊断和评估 心律失常确诊需心电记录(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初次评估包括判断基础心脏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对血动学及心功能影响。猝死风险评估包括T波电交替、心率震荡、心率变异等,必要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评估。 6 治疗 6.1 一般原则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如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依然

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赵晓薇

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赵晓薇 发表时间:2019-08-20T10:32:45.0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赵晓薇 [导读] 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可以提升康复质量,获得患者的好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塔城 834601 摘要:目的:分析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4月,我院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照出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出院管理和延伸护理,持续6个月。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HR、BNP低于出院前,两组EF、6-MWD高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R、BNP低于对照组,观察组EF、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可以提升康复质量,获得患者的好评。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延伸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4月我院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度过急性期;(2)病情相对稳定,心功能恢复到Ⅱ-Ⅲ级;(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高血压未获得控制、急性期;(3)其他严重的器官衰竭,如慢性呼吸衰竭;(4)有严重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熬夜。退出标准:(1)出现心血管事件;(2)主动退出;(3)病情不稳定。共纳入患者80例,按照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9.5±11.4)岁;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平均时间(2.7±1.2)年。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0.4±12.6)岁;确诊慢性心力衰竭平均时间(2.6±1.1)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心力衰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参照指南用药,控制心律,给予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抗剂、他汀类药物等。出院前医嘱规范用药的重要性,进行出院前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基本的疾病管理策略,包括规范用药、定期复查、适量运动,我院在第2周采用电话随访,第3个月后复查。 1.2.2观察组 (1)档案管理、跟进式服务 ①每位患者每次随访都需要有记录,采用档案式管理,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是否取得联系、联系内容,可供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自行阅读,护士本身也可以回顾这些记录,调整随访计划;②建立微信群,让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加入微信群,每月至少1次家庭访视或者来院复查。 (2)运动康复 ①普通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慢走训练,1次/d,20~30min/次,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②心律失常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超过8周,可以进行一定的抗阻训练,目标心率为(最大心率-静息心率)×60%+静息心率,训练包括慢跑、踏车功率等。(3)分阶段性的健康教育 ①出院前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重视程度、疾病管理行为落实情况,经济状态、居住情况选择合适的疾病管理内容,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阶段性的健康教育;②建立指导访视登记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家属及看护者对压疮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针对评估结果对家庭护理者进行个体化培训,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4)护理干预①依从性干预,采用自我记录的方式进行干预,2名进行组队,相互比拼,下载用药APP,智能机可以提醒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药;②心理护理,可以开展病友团体活动、病友讨论,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特殊的”、“自己并不是不幸的人”,从疾病管理质量较高的患者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前、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HR)、浆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EF)、6min步行距离(6-MWD)。两组患者对延伸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量表指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对延伸护理的满意度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整体护理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