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1976年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内地上小学,在台湾上中学,在美国上大学、研究生,对中西教育感受较深。与西方教育相比,丁肇中认为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而不是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而科学研究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国科学和世界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意义重大。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温总理2006年针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由此,做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1.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保守、封闭和僵化是举世罕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实际上不是吸收人类普世文明、激发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桎梏、压抑、磨灭人的灵性和创造;不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和需求,而是教育部以行政指令和长官意志,规定和制约着一个庞大教育系统的运行。不太可能按照教育规律来做事,而把精力用在管理具体专业、课程、招生计划等微观层面。考虑到如此这般的体制制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好的体制,不可能有杰出的人才。

2.教育模式僵化墨守成规

中国解放六十年,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思想家”的人物,更不说像孙中山、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而这些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所造成的。

3.教育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衡

首先,教育设施落后,例如:教育教学设施电子化、现代化进程缓慢,使教师的教学有些捉襟见肘。其次,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名校,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基础不稳固。再者,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所先进的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