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闫河教育志

闫河教育志

闫河教育志
闫河教育志

一、闫家河镇教育概况

1.历史沿革

闫家河镇地处麻城市东郊10公里处,是一个有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古镇。晋朝时,大将军麻秋曾筑城于闫河古城畈,“麻城”因此而得名;明朝时,著名思想家李哲曾讲学于钓鱼台芝佛院,并开创女子教育先河;境内钓鱼台桃林春色柏子秋荫等人文景观均在麻城“三台八景”之列,还有太子庙文昌阁等古人诵经读书之地,也有燕子塞石城塞等刘邓大军战斗过的遗迹,被列为麻城旅游开发重点乡镇。其中,始建于唐朝的柏子塔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芝佛院已成为“李哲与麻城”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活动场所。这些,都是闫河教育的自然人文底蕴。

到2007年,闫河中心学校有公办中小学29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4448人。其中初中一所,在校学生2157人;初小及高小28所,在校学生1973人;教学点19个,在校学生318人。注网民办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96人。全镇现有教师316人,其中公办教师294人,返聘民师22人,中学124人,小学192人。2002年,闫家河中心学校被黄冈市政府教育局确认为黄冈市级示范学校。2006年被黄冈市教科院评为科研先进集体;2006年被麻城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麻城市爱委会评为学校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清光绪32年(公元1905年),在座落于闫家河镇南正街尽头的火王庙文昌阁(建于道光五年,民国23年重修。上书“天下文集”四字,是当时文人聚会之所。)成立东乡闫家河高等小学堂。学生立修经史伦理算学等学科,学制四年,堂长曾鲁达。1933年以前,闫家河的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私塾是当时的主流。自1933年开始私塾办学的局面被打破。本年度,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闫家河镇创办了一所完全小学---闫家河第六中心小学,校址就选择在文昌阁。学校开设1-6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课程有:国文数学音乐自然社会历史地理等。第一任校长丁德清,名誉校长郑端甫(时任闫河区区长)。自然课教师兼校医陈雪门,国文老师吴汉臣还有田老师,音乐课教师王礼仁,社会课教师胡伯良。1935年秋,吴汉臣教师被杀,其他教师因惊恐各自还乡。自此,第六中心小学在创办两年后停办,各处私塾又陆续开班。1939年,第六中心小学在停办三年后复办,更名为闫河小学。校长郑朗清,主任丁茂光,还有国文老师夏仕进,数学老师陈习同,历史老师夏秀清等,郑斐然为事务长。当时,麻城县督学余笔峰长住闫河小学,因而学校屡创佳绩,多次受到县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1948年(民国37年)闫河小学迁到闫河古城畈圆通庵,校长丁功渡。

新中国成立以后,闫家河镇在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方针指导下,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当时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兵开门的方针,努力创立人民教育制度。在此期间,新学制改革了不合理的年限和制度,对学校进行了调整,使不同程度的学校更好地衔接起来。政府非常重视新教材的建设,取消了学校的训导制度和《党义》《公民》等课程。规定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由国家统一供应,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统一编写,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这一时期,闫家河镇陆续创办完中心小学,初小,教学点等各类小学达21所,初级中学1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促使半工半读(半耕半读)和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主要的;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是与全日制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那时候,半耕半读在我镇的中小学发展很快。1965年,当时的闫河区创办

区农中(耕读中学)1所,学制2年。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3人,专职教师3人。校址选在太子庙村境内,建有教室、学生宿舍、教师住房一体化的平房1栋。其时,各村小学都相继开办半日制的耕读小学班;区政府还创办了成人职业培训性质的短期蚕桑班、机电班、农业班、林业班等。这时学校的倾向是以劳动代替学习。

“文革”期间,宣扬“读书无用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同其他各地一样,闫家河镇的教育教学事业受到了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政府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对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我镇的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家加强基础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精神,从1994年起,闫家河镇对各中小学学校布局先后作出调整。布局调整工作的思路是:镇办初中,管理区办高小、村办初小或教学点。1994年秋季学期撤并李家楼中学、白塔中学山、水垸中学合并到原麻七中,改办为闫家河镇第二中学,将原镇中学改为闫家河镇第一中学,实行镇二中、古城中学划片招生,镇一中全镇择优招生。同时,将李家楼中学、白塔中学山、水垸中学改办为管理区高小,招收六年级学生,各村招收1-5年级学生。1997年秋季学期,继续撤并古城中学,改办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停办重点中学,实行镇一中、镇二中划片招生。同时,3所高小开始招收五、六年级学生,1999年秋季学期,镇一中、镇二中合并,改办一所初中,从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镇办初中、管理区联办高小、村办初小”的格局。

2001年,随着适龄儿童入学人数的减少,各村小学的在校学生数也随之减少。学生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开始逐年增多。由于村小学按行政区划开班布点,造成村小学班额小,师资浪费严重,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麻城市中不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闫家河镇教育组报请上级,继续调整了我镇小学布局。古城片、桃林河小学的五六年级并入石桥小学;凉亭小学、闫河小学的五六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其他村小学保持原体制不变。李家楼片:除林岗小学外,其他村小学的四年级并入李家楼高小。白塔片:除鸟雀林、黄秀畈村小学外,其他村小学的四年级并入蔡岗小学。其他村小学的五年级并入白塔高小。山水垸片:各村小学的五年级并入李贽小学,叶家垸小学的四年级并入丁家寨小学,荣家山、铁甲小学的四年级并入山水垸小学,实行寄宿制。

从2003年开始,闫家河镇中小学布局又先后作出调整。这次调整的原则、目标是:按照行政区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人口密度、学生来源、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坚持初小就近就便、高小适度规模、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采取集中办初中、联片办高小、改造完善初小、延伸开发幼教等方式,形成镇办初中和幼儿园、联村办高小、村办初小或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新格局。这次办学思路、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分三步走:第一步,调整压缩学生不足40人的村小学,改办1-2年级复式教学点,时间为2003-2004年。①将李家楼片李家楼、大周垸、坡上垸、袁畈等4所村小学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6年级集中在李家楼高小开办,实行寄宿制。②将古城片桃林河、凉亭村小学分别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6年级分别合并到石桥小学和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③将白塔片的钓鱼台村小、白塔村小、万家垸村小、鸟雀林村小分别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习点,其3-6年级集中合并到白塔高小,实行寄宿制。④将山水湾片的叶

家垸村小、太子庙村小、山水垸村小、荣家山村小、铁甲村小分别改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6年级集中合并到山水湾高小(李贽小学),实行寄宿制。第二步,继续调整学生不足60人的村小学,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时间为2005-2006年。①将林岗小学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6年级合并到李家楼高小。②将闫家河村小改办为镇幼儿园,其1-4年级合并到中心小学。③将蔡家垸村小改办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4年级合并到白塔高小。④将丁家寨村小、桂花村小、凤凰山村小分别改为1-2年级复式教学点,其3-4年级全部合并到山水垸高小(李贽小学)。第三步,集中调整初中和高小布局,时间为2007-2008年。①将中学分部并入了本部,实行一校一址,其分部改为镇办高小。

②将古城片的古城小学、石桥小学、喻家楼小学的4-6年级和李家楼高小的5-6年级集中到镇高小。

附表二:新中国成立后闫家河镇中学教育发展变迁概括表

2.基本情况

①学校软硬件设施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闫家河镇教育面临双峰并起。一是时势需求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二是“普九”迎省检。这种形势,不仅仅是使闫河的教育、学校面临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1991年,闫河镇中本部利用省“普九”项目工程,投资72万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学生宿舍楼,这是闫家河镇中小学的第一栋楼房。1995-1998年,全镇新建教学楼16幢,开辟运动场18个,装备2类实验室2个,三类实验室30个。1999-2001年,全镇又新建教学楼2幢,宿舍楼3幢,食堂兼礼堂1幢,新开辟标准运动声2个,硬化校园主干道6000平方米,绿化校园8500平方米,添置电脑84台。这样,闫河镇中就达到了“三区”分设,“八室”配套,环境优美,合理的校园建设要求。

2006-2007年,中心学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规范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学分部利用省危改资金4万元,维修教学楼1600平方米;中心小学利用省危改资金4万元,改造学生宿舍500平方米;2007年,利用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的项目资金,向市教育局项目办提出申请,捆绑使用几年的项目资金,投入100余万元,在镇中本部兴建1栋面积1400余平方米,设计规范,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综合楼。接着投资20多万元购买实验仪器,高标准地装备了实验综合楼理、化、生实验室,安装了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的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目前,实验综合楼的各室已投入正常使用。这极大地缓解了中学“硬件”不“硬”的矛盾,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实力。可以肯定,闫河中心学校的这座实验楼,机器,装备,设施在全市是绝对一流的。同工同酬上,中心学校还争取到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个(全市仅两个),准备改建军分部的学生宿舍。另外,正争取到一北就老板援建李家楼高小教学楼,自筹资金维修闫河

改造、迁建了钓鱼台、荣家山、铁甲三个教学点,使学生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教室。

附2:闫家河镇中小学教学装备简明统计表(2006年)

附3:闫家河镇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装备简表(2008年)

②教师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教育、兴校办学、由散而整、从小而大,空前发展。虽然通过清查整理,接受了大部分的从旧社会过来的教师,还有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但闫家河地区的教师同全国各地都一样,依然缺口很大。在这种急需的局面前,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即应运而生。下面的这张表格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比较早的闫河地区民办教师(含代课教师)基本情况的历史记载。

附:1972年3月麻城县闫河区在册民师简明情况一览表

整个七十年代,从教数量上看,民师最多;从担当的任务来看民师唱主角。其分布主要在村办小学、村戴帽初中。结合闫河具体情况,以上是民师形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直到1982年的民师整顿。1978年,清退一批不合格名师;1982年,民师整顿定编,不采取多种途径,压缩一批,稳定一批。

第三阶段,1986年,民师整编、发放民师任用证书、建立民师办教师档案。在此期间,1995年持有任用证书的民师有143人;1997年,年持有任用证书的

民师有157人。

第四阶段,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2001年省教育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厅、省编制办公室提出了关于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的实施意见。2004年7月,麻城市委办公室也提出了关于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的实施意见。同时,中共闫家河镇委员会发出文件,通知成立闫家河镇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领导小组。主要精神是:全面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转一批、辞退一批、退养一批的办法,一次性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在这个阶段,闫家河镇民办转公办教师13人、退养39人、辞退84人。至此,2004年8月,民办教师退出历史舞台。到2007年秋季学期,全镇公办教师294人(含资教8人)。

教师队伍素质状况。附表:

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的举措:①每学期定期表彰评选出来先进教育工作

者,每学期都培养发展2—3名教师入党组织。②在政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中心学校将选拔培养年轻骨干教师入党和进入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层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③结合闫家河中小学领导班子有较大调整的具体情况,按照《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中学和各学区小学都召开了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工会换届。一批思想素质好,服务意识强,深受教工信任的同志被充实到各单位工会委员会。④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拨乱正反,平反、纠正冕假错案。当时的教育支部,教育组积极组织落实上级精神,内查外调,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40余名教师恢复工作,转正定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⑤1979—1980年,麻城县文教局首次组织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转为公办教师。闫家河文教组用群众推选、文化考试、业务考察的方法推选出5名教师赴县应试。5名教师全部录用,于1980年转为公办教师。⑥在1988年的职称评定起步工作中,按当时的国家政策,凡取得中级职称及以上者,全家可以免费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样,闫家河镇教育组执行此项政策,有30余名教师全家转为商品粮,在社会上震动很大。⑦1990年前后,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有政策规定,夫妻一方凡取得中级职称及以上者,另一方是民办教师的可转为公办教师。闫家河镇教育组认真落实了这项政策。

教师的经济地位:①1990年,麻城市人事局、麻城市财政局、麻城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发文,印发《民办教师福利基金管理细则》。该“细则”的“总则”指出:根据国家和有关文件精神,为了鼓励民办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使之年老病残、退休退岗人员在生活上能得到适当照顾,特制定本细则。本细则用于本市范围由民师福利基金经费的收取、支付以及享受补助人员条件,经费标准的规定和审批办法。这里,根据1990年所造闫家河镇民事福利基金会员花名册,全镇有218名民事入会。1989年全镇上缴会费8720元,1990年10890元,两年共交会费19610元。②解决医疗保险问题。中心学校于2007年4月理顺补交了医疗费,重新续保了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③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中心学校作出明确规定,教师工资必须在上面拨来的两天之内,及时下拨到教师个人账户。从2007年4月开始,教师工资全部按月上卡,直达个人账户。④1965—1969年,小学属于集体办学,教师待遇由当时的区政府统筹解决。1970—1985年,教师工资分三种形式:师范毕业生每

月29.5元;以工代干的教师试用每月20元;民办教师国家给予生活补贴,标准由4元∕月逐步提高到30元∕月。公办教师还享受每月29.5斤的粮价补贴、2两油和0.5斤豆腐的待遇。公办教师人手一本公费医疗手册,生病就医可按不同的比例报销药费。1985年以后教师工资随地方经济同步增长。1993年,国家第一次套改,平均工资达到300元。1996年工资第二次套改,平均增长300元左右。2006年7月,国家再次进行工资套改,教师工资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方补差、绩效工资四部分,工资再次大幅上调。

3教育、教学成绩

4.历任领导

①闫家河镇教育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名录

②中学历任校长名录

5、大事要事

1588年,明朝伟大的哲学家、世界级的思想家李贽定居闫家河钓鱼台龙潭湖芝佛院讲学,著书立说;

1905年(清光绪32年),东乡闫家河高等小学堂在闫河街南头文昌阁成立、堂长曾鲁达:

1933年,民国政府在闫家河创办完小——闫家河第六中心小学,第一任校长丁德清;

1943年,县立初级中学(现麻城一中前身)由龟头河整体搬迁到李贽当年著书讲学的闫家河镇钓鱼台。同年,麻城简易师范科一个班在闫河镇横山冲开办;

1949年冬,吴德厚筹建“闫河中心小学”,1950年春,闫河中心小学在文昌阁正式挂牌;

1958年,麻城县政府在闫家河开办初中教育——麻城县第十二中学;

1976年暑期,成立闫家河区文教组,首任组长曹行鼎;

1982年秋,三河高中、闫家河高中两校合并,在闫家河镇成立麻城市第七中学(高中)。1994年七中撤并;

1987—1990年,全镇民办教师全员参与卫电中师函授学习;

1990年,撤并李家楼中学、白塔中学、山水湾中学。三校合一,在原麻七中校址组建闫家河镇第二初级中学;

1994年,原李家楼中学、白塔中学、山水湾中学分别成立李家楼高小、白

塔高小、山水湾高小;

1995年,石桥村小学建教学楼,台胞徐志忠捐款3000元人民币;

1995—1997年,香港贤义中央妇女联合会主席曾慧芳女士向黄秀畈村小学教学楼捐资14万人民币,并参加竣工剪彩;

1996年11月,闫家河镇通过了省政府验收团“普九”验收,2003年10月,中心学校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

1997年,湖北省财政厅领导到闫家河镇中学调研;

1997年,湖北省副省长王少阶、省广电局局长、麻城市市长刘志田等到石桥村小学观察,调研农村教育工作;

1997年,撤并古城中学,成立闫家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01年,闫家河镇中学被黄冈市教委授予“学校体卫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李家楼高小参加麻城市第三届“希望杯”小学生运动会,荣获团体第3名;

2002年7月,撤销教育组,成立闫家河中心学校(乡镇所在地初中为中心学校),首任校长张继潮;

2002年7月,原山水湾高小更名为“李贽小学”,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为其题写校名;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

2002年,实行新课程标准;

2002年,闫家河镇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基础教育先进镇;

2002年,闫家河中心学校被黄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确认为“师范学校”;

2002年,闫家河中心学校被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确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李贽学术研究会成员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佐藤炼太郎、国家图书馆关任继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李贽研究会筹委会会长张建业等一行来李贽小学考察;

2003年,闫家河中心学校“七化思维教学模式”被列为黄冈市农村课程综合改革教学研究子课题,并被湖北省教科院批准立项;

2003年8月,神州数码公司捐资20万元,建成李贽小学教学楼;

2003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涂猛、神州数码集团公司副总裁于立山、团委副书记肖菊华、黄冈市团委书记陈新武、麻城市委副书记黎胜国、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同海等来李贽小学举行教学楼竣工典礼;

2004年秋季学期,政府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有三种去向:辞、转、养;

2004年,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来闫家河中心学校观察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作;

2005秋季学期,国家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2005年10月,中心学校30余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16人过关;

2006年,镇中心小学“关注留守儿童”,举办以“渴望”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麻城电视台教育频道就此作专题报道;

2006年3月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心学校8名学生获国奖、21名学生获省奖、30名学生获市级奖;

2006年4月,北京小学来李贽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并赠送书包、图书等;

2006年,中心学校编排的舞蹈《新韵秧歌》被评为麻城市一等奖,后代表麻城参加黄冈市黄鹤美育节选拔赛,获黄冈市二等奖;

2007年春季学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007年秋季学期,中心学校作出决定,停办实验班,刹住暑假补课风,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2007年,神州数码公司为李贽小学捐建藏书达4000册的图书馆;

2008年3月,麻城市离休干部、享受副县级待遇、原麻城市第七高级中学书记兼校长、中共闫家河区委委员亓建国同志因病去世。

2008年11月,汕头爱校人士查发明,先后两次向中学捐赠价值19万元的图书;

6、办学特色

①在操作层面上

树立育人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崇尚生命至上—突出后勤保障

②在管理层面上

用革命理论武装人,用职业道德规范人,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引导人。

活水乡中心学校关于上报陆良县教育志的有关材料

活水乡中心学校关于上报陆良县教育志的有关材料一、市级先进个人民名单(2人) 马正芳优秀教师 周德生优秀教师 二、县级先进个人名单(17人) 资谷良李海香资红梅梁琼珍谢文生杨琼仙刘文慧资琼芬李小七戚文平李翠娣刘丽芬刘所平周四国保齐开梁家良戚关娥 三、县级以上先进单位名录 1、市级(1所) 鲁依小学: 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绿化美化甲级学校 曲靖市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2、县级(4所) 鲁依小学: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示范学校 石槽河小学:文明学校先进集体 沙锅村小学:先进学校 雨麦红小学:文明学校 四、教师名单(177人) 徐晔琼刘建开康国宝资玉苹资来桥张鸭丽张小三段国云张金文李谷仓戚红德李甜仙李东红刘丽芬谢奇良梁琼珍方五平资琼芬陈光红俞萍李艳

闻红坤段菊花资雄桃李关粉李见华刘焕萍吴关平郑昆波资慧莲李海香念家全邹自兵彭坤李丽芬王群刚资谷良杨琼仙张粉花邵建友王乔花方富国邢红芬胡晓绍秦翠仙胡正兰李留昌张春丽戚玉宝保家凡胡国云金万红资家红太鸭丽牛连平段佳生张祥林周德生方琼丽李吉昌段石云王云东张柱生柏雪英马正芳刘乔文李建华刘翠萍张捷胡平华李小生刘文慧资红梅李国生刘云岭戚文平刘所平李竹良资忠明吴彦军张华生高艳汤忠生刘七平徐建波资谷珍郭学英蒋乔红刘小双王光华资芬玲戚关娥马正娥李国贤陈家富汤树宏周四国李赶年徐飞资丽萍李树德刘贵东梁绍生保齐开张飞凤王翠翠冯艳玲李鸭柱李明强杨兵资有忠孙正岗李春娥资艳芬杨家顺张俊平段小芬刘竹英周鸭富杨竹花王洪张慧琼李小七梁陆美资佐芬高俊莲方晓克赏石观刘石锁刘国云周德见周德生梁志强潘文清谢文生赏小存周学林张培良资应红陈小飞保正平梁霞李建红李斌阮高良吕文斌赵会会杨宝全资所慧胡小友唐自荣刘小克李翠娣张鹏艳钱玉琼陈红坤马丽张俊雄方燕资应华 李乔虎许宁资红梅刘文坤陈红文李俊文 梁家良陈洁张焕宁张志海牛谷林汤所见

【知识学习】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展现我县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客观系统地反映我县各级各类教育历史与现状,总结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发挥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经研究决定,启动第二轮教育志的续编工作。为确保教育志的续编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汲取教育类志书编纂经验,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遵循依法修志,实事求是,质量第一,述而不论,寓论于述,生不立传的编纂原则,客观系统记述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为存史、资政、育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组织机构 成立第二轮教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XX 副组长:孙XX雷XX党XX张XX宁XX 成 员:局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工作职责】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保障、督促指导等工作。

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孙XX 常务副主任:秦XX 成 员:党XX 雷XX 【工作职责】负责落实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处理日常事务,指导各中小学完成校志的编纂,研究编纂工作中的政策和技术性问题。完成教育志的总纂任务和终审、出版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主要任务 第二轮教育志作为续志,完成从1991年至XX年的教育史编纂,时间跨度为25年。《XX县教育志》分为学校分布图、照片、序言、凡例、目录、概述、管理机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人物、教育大事记、附录、编后记等共四篇十八章。《XX县教育志》由县教育局教志办承编。各股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负责提供材料与图片,撰写部分初稿(具体任务见任务分解表)。 各学校同步编写校志。校志起讫时间、篇目设置由各校

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2 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展现我县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客观系统地反映我县各级各类教育历史与现状,总结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发挥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经研究决定,启动第二轮教育志的续编工作。为确保教育志的续编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汲取教育类志书编纂经验,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遵循依法修志,实事求是,质量第一,述而不论,寓论于述,生不立传的编纂原则,客观系统记述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为存史、资政、育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组织机构 成立第二轮教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周XX 副组长:孙XX 雷XX 党XX 张XX 宁XX

成员:局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工作职责】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保障、督促指导等工作。 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孙XX 常务副主任:秦XX 成员:党XX 雷XX 【工作职责】负责落实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处理日常事务,指导各中小学完成校志的编纂,研究编纂工作中的政策和技术性问题。完成教育志的总纂任务和终审、出版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主要任务 第二轮教育志作为续志,完成从1991年至20XX年的教育史编纂,时间跨度为25年。《XX县教育志》分为学校分布图、照片、序言、凡例、目录、概述、管理机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人物、教育大事记、附录、编后记等共四篇十八章。《XX县教育志》由县教育局教志办承编。各股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负责提供材料与图片,撰写部分初稿(具体任务见任务分解表)。 各学校同步编写校志。校志起讫时间、篇目设置由各校拟订,《***学校校志》由各学校负责编纂。撤并学校由并入学校负责编纂。

教育志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三灶小学教育志征集材料 一、褒扬类: 1、学校 (1)1997年10月,被盐城市教育委员会评为“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2)2008年6月,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盐城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 (3)2008年12月,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盐城市小学特色学校(德育—孝心教育)”; (4)2013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 (5)2014年2月,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盐城市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学校”; (6)2010年12月,在2010年全省少先队“红领巾寻访江苏创造”活动中,学校小记者团寻访的“航天育种助推现代农业”主题活动被省少工委评为优秀活动,并编入《红领巾寻访江苏创造》一书。 2、个人 (1)1999年1月,吕华兵同志被县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 (2)2003年9月,祖艾芬老师被县政府表彰为“阜宁县十佳教师”; (3)2004年9月,祖亚平同志获县政府颁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银奖; (4)2005年2月,惠为义同志被盐城市关工委、市教育局表彰为“盐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吕华兵同志受县委县政府嘉奖; (5)2006年2月,嵇昕阳老师受县委县政府嘉奖; (6)2007年2月,惠为义同志被盐城市文明委、市教育局表彰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7)2008年9月,李晓凤老师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百佳教学标兵”,徐强老师被表彰为“百佳师德标兵”; (8)2009年9月,徐建华老师被盐城市教育局表彰为“盐城市优秀教育工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新蔡县教育志第七编德育

第七编德育 德育,包含有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等内容,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在育人过程中,既位于智育、体育、美育之首,又相互渗透,各有其宗。1988年以后,新蔡县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1988年以前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中小学校长根据教育方针和本校实际,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主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实施《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 第一章任务和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特别关心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安排有相应的内容,提出明确的任务。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德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教育,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1986年至1988年,各级各类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反对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教育。 1991年,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1992年,按照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在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中小学生中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的再宣传再学习,提高学雷锋的自觉性。

2020年教育志编写工作总结范文

教育志编写工作总结范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教育志编写》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我室的主要工作是编纂第二轮《广西通志?教育志》,同时积极完成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布置的地情书任务。 xxxx年,我室工作重点是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修改、审核第二轮《广西通志?教育志》,做法是: 内容的全面性是志书的基本要求,我们认真审查篇目、适当调整篇章和补充重要内容,防止“硬伤”;认真编写、修改重点篇章,体现本志特色。一是根据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审核的编写提纲、第一轮教育志的情况和广西教育的实际,对前志没有的“教育人物”、“民办教育”、“教育法制与政策”、“语言文字工作”等独立设篇,前志没有的“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篇中单独设章,在“少数民族教育”篇中把广西11个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设立章节分别记述,在这些方面花费了很大力量,认真编写和修改,有所突破,反映本志特色;二是根据教育工作实际,“普九”是本志时限内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于xxxx年通过了国家 __检查验收的情况,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章的下限调至xxxx年,使该项内容体现完整性,是本志的亮点之一;范文写作三是针对前志很少反映教育

人物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活动和作用,在本志有关篇章中注意贯彻“以事系人”的原则,反映教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四是对办学条件内容整合为“”篇,把“教育工程”、“教师队伍”、“教育技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设章记述,体现本志的时代性和特点,是本志又一亮点;五是在本轮修志年限内进行了多次学生体质调查,主编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很有价值,打算编入《附录》。 资料真实性是志书的灵魂,我们一直重视和抓住这个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有如下几种方式: 1.将初编志稿反馈给作者再审核,全面审核一次。 2.编写人员到有关事件、资料发生地再核实,关于少数民族教育志稿由覃盛裕到罗城、环江、三江等县调查、审核、补充。 3.将有关志稿咨询相关人员审核,如“高校科学研究”志稿由教育厅科研处撰稿,请曾经从事过这项工作的覃少华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又如“教师教育”篇由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审核;再如“教育技术”章由从事该项工作的广西电教馆教研室潘志诚撰稿和审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章由从事该项工作的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撰稿和审核;等等。

民国时期江口县志略:学校志(文刚 整理)

(文刚根据《民国时期江口县志略》整理) 民国时期江口县志略 江口县志略卷二 学校志·书院、义学、学堂 书院 光绪初年,以江口县城中大佛寺为基址,创建卓山书院。年久倾圮(pǐ,毁坏、倒塌),光绪十七年(1891),邑绅周文翰、梅古香等呈请新建,更名双江书院,合小试考院为一所其新旧基址,仅间过术一道耳。是时,铜仁县治已移设江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胡瀛涛乃于此门棚考试。前后延聘举人唐仁沛、拔贡杨世衣任书院主讲。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张建遵章改书院为学堂,遂庆。 义学 光绪九年(1883),署铜仁知府恭怀因卓山书院停办,设江口义学一岁,奉索修谷十二石,由大佛寺支取。光绪六年,噌苗氏义学,四设苗地。奉索修钱三十千文,田培文局给发。 学堂 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县级),在原双江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劝学员熊兆文创办。经费由各区杂捐,暨培文局分疑,以及原捐卷费提充,庙产各租谷等项取资。 桃映场小学堂,在团防公所(桃映)。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三人,学生六十余名。经费由本场杂捐取资。 闵家场初等小学堂,在闵家场万寿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三人,学生八十余名,分甲、乙、丙三班。经费由地方杂捐取资。 凯德场初等小学堂,在凯德场关帝庙。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二人,学生四十余人。经费由该场杂捐

取资。 狗牙场初等小学堂(民和),在狗牙场禹王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一人,学生二十余名。经费由杂捐取资。 溪口场初等小学堂(桃映溪口),在溪口万寿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一人,学生二十余名。经费由该场杂捐取资。 骆象场初等小学堂(怒溪骆象),在悴街用场后佛庵。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一人,学生十余名。经费由杂捐取资。 德旺场初等小学堂,在德旺场万寿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一人,学生二十余名。宣统元年,知县邓澍(shù)委梅萼(è)任区劝学员,整理经费加添教员。分学生为甲、乙二班,约四五十名。 坝盘场初等小学堂,在坝盘场万寿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二人,学生四十余名。经费由杂捐取资。 太平场初等小学堂,在太平场万寿宫。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张键委劝学员长梅咸创办。教员二人,学生四十余名。经费由本场杂捐取资。 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县级),在已废史司署。宣统元年(1909),知县邓澍(shù)委劝学员长梅咸、劝学员熊兆文等创办,经费与男校同一取资。第一期,职教员五人,学生二十四名;第二期,职教员八人,学生二十六名。 (文刚,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坝盘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2020年9月14日

龙山县文化志

《龙山县文化志》 概述 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区。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来凤县交界,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接壤,东连桑植、永顺,南与保靖隔河相望。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边沿,武陵山脉西北段,属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区。县区西起东径109°49′,东西宽约32.5千米;南起北纬28°46′,北至北纬29°38′,南北长约106千米;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47%,是湘西州第二大县。耕地面积41.28万亩,其中稻田24.59万亩,旱地15.76万亩。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设47个乡镇,两个国营林场。2002年底人口总数为534907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360146人,占总人口的%。 龙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敦,人物俊秀。据原里耶前街(今保靖清水坪)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早在10至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那些以石斧辟地、用木棒猎食、筚路篮缕的土著先民,当是长期活动在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区、自称为“毕兹卡”的中国土家族主要发祥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了以土家族歌、舞、乐、剧和织锦等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县域文化特色。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民族文化只能以语言为载体世代口碑相传。近代以来,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大部分土家族的语言日趋汉化,其民族文化流失较大。而龙山地处湘省边陲,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封闭,使之减缓了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机,在南半县的洗车、里耶等地区至今还普遍使用土家语,是中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区。所以,这一带的土家文化传承丰厚,在土家族摆手、茅古斯、土家梯玛、土家织锦、挑花及打溜子、咚咚喹等民族民间文化中,都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信息。 清雍正七年改土设县以后,建文庙,设学署,文运新开,风化渐染。清道初年,以戏曲为代表的汉文化渐次传入,县内出现了本偶戏班和汉剧科班;清光绪二十年,知县李智俦为县购书五万多卷,以兴教化。民国二十七年,县设民众教育馆,以期开民智、裕民德、正民风,但因馆舍偏僻,设施简陋,其效甚微。

清涧县教育续志

《清涧县教育续志》(1990—2010) 概述 清涧县教育局 2013-5-25

《清涧县教育续志》 (1990—2010) 概述 世纪之交20年,是清涧教育从困顿中改革,低谷中崛起,快速发展的20年。 20世纪末,地域经济发展滞后、“文革”破坏、改革阵痛等诸多因素所致,建国后曾走在陕北教育前列的清涧教育一度陷于困顿。 80年代中叶起,清涧教育面对投入不足,设施落后,教师外流,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体制、管理、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掀起集资办学热潮,教学研究、教育督导、成人(继续)教育、招生、勤工俭学等教育教学机构相继扩充和成立,教育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清涧县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教育放在战略重点地位,清涧教育面貌有了根本性改变。 进入新世纪,全县实施“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工作。2006年,清涧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评估验收。全县“两基”攻坚总投入10776万元,其中校建工程投入9895万元,教学仪器、图书等内部设施投入881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89145平方米。全县12所中学理、化、生仪器设备全部达标,38所小学仪器设备达标。3所中学建起了语音室,11所中小学装备了计

算机教室,10所中小学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至2010年,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工作。大力度改善高中、重点中小学、教直单位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总投资达4772万元,其中职业中学投资720万元。2008年,国家教育标准化考点、高考电子监控平台建成。 2009年7月,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市验收。9月,电教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省市验收。11月,教研室通过市级标准化评估验收。2010年,全县普及实验教学通过省市评估验收。 200?年起,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国家各项助学政策,强化贫困学生资助工作。2010年9月,全县22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实施了“蛋奶工程”,8936名学生受益。2007至2010年,累计发放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3466人次,金额2092.1万元。 新世纪10年,清涧教育狠抓高中、提升初中、巩固小学、扩大职教、注重学前,抓住“双常规”管理和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关键环节,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新课程改革、普及实验教学、阳光师资培训四项工程,逐步达到了布局合理化、条件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队伍优良化、教学质量优质化和重教氛围常态化目标。 2007-2009年,清涧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制定《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局3次修订《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等四个常规文件,坚持每年度“双常规”管理大检查,召开“双常规”管理现场会。严格执行岗位规范,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采取综合、专项、专题、随访等多种督导形式,形成了切合本县的督导评估体系。2009年,开始实施《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推进了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2005年,起动新课改实验。通过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清涧县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等导向性文件和各学科课程标

新蔡县教育志竞技体育

第十六编竞技体育 第一章体育训练 新蔡县体育训练工作始于1959年,训练项目单一,只建一个篮球专业队,定期训练。1972年,范围扩大到县直机关,县体委举办为期两个多月的职工篮球队员训练班。1973年,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成立,训练项目增加了乒乓球、排球、武术三个项目,范围扩大到城关。1980年后,县体育中学成立,训练项目陆续增加了举重、柔道、田径、摔跤、射击、赛艇、皮划艇、跆拳道等,范围扩大到全县,逐步形成了“县体中—项目学校—一般学校”一条龙的训练体制。 一、培训体育专业人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学习国际、国内体育运动发展的新知识、新信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地区、县每年都有计划地对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组织短期培训。每次综合性运动会或单项运动会之前,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每年平均参加地区培训的教练员5人,裁判员7人,运动员25人;参加县培训的教练员9人,裁判员30人,运动员150人。对教练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通报近期体育发展的动态、信息;传授新的训练方法,总结交流经验;对裁判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及项目规划的实地操作;对运动员的培训内容则是从提高技术、技能入手,加大运动量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培训形式多样,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集中讲授与现场观摩、学习讨论与演练实习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1981年4月,为发展全县农村学校体育运动,解决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兼职体育教师多、体育教学与训练水平低的问题,县体委与教育局联合,组织教练员先后到龙口公社、练村公社分别举办为期16天的大队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有47名兼职体育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有广播体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所规定的有关动作要领,以及田径、篮球、排球等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规则,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从此,每年都举行一期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班,至2000年,全县358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上都能胜任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工作。

红安县教育志

《红安县教育志》 36面校内外活动 县、区还成立了学生联合委员会。县、区学联由各级学生代表会选举产生。陂安南县学联主席是汪精华,副主席张国松,继任副主席柳树林,柳还兼任宣传部长和二程区学联主席。 1945年5月,郑位三给第六中心学校师生作报告时说:“……”不要看到日寇这么凶,他们不能在武汉过六月“。于是,“日寇不能在武汉过六月”的标语,不久遍及全县各个角落。 37面四、陂安南县第六中心学校简介 陂安南县第六中心学校创办于1943年夏,系陈氏天台小学改办,校址在二程区的上彭家村。校长陈石清,教师有汤振寰(女)、陈贤炳、陈贤璜、陈希贤、陈荫吾、柳长祚、柳温翘、吴恒宜等人。该校为六年制完小,一至六年级各1班学生320多人,内含远道住读生60余人。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均以鄂豫边区《小学教育实施办法》为依据。在管理方面,学校设有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下分教导、事务两处,各配主任1人,协助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学生中成立有学生会、儿童团,二程区学联亦设办事机构于此。当时,该校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工作抓得扎实,其教学经验(见前)被县教联总结推广全县。 该校教学质量较高。1944年秋,高年级8名学生到庙咀湾参加县学联举行的小学语、数两科联赛,人平成绩居参赛学校之冠,其中6人获得名次,柳树林等2人分获得第一、第二名。学校生活较为活跃。学生中成立有唱歌组、文艺宣传队、体育代表队。这些组织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歌咏比赛及踢毽、跳绳、踢线足球、打乒乓球等文体活动。 当地党、政、军领导,对第六中心学校非常重视。县教育科长(陈贤璋)曾在该校兼课,县督学亦经常到校具体指导工作,新五师师长李先念、团长石坤山也到校讲过课。并在办学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教职工待遇同干部一样,实行供给制外加少量津贴。 该校师生由于受到党的教育和抗日活动的锻炼,不少老师学生参军参干走上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其中高小学生陈贤钰参军时,当众把一块石头扔进水塘里,大声说:“石头、石头,你能浮起,我就回来”,以表示决心。该同志后来壮烈牺牲于桐柏山区。 38面二、教师队伍 二程区的陈贤璜都是从边区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育才学校和第六中心校任教的。二程区高中毕业生陈贤炳、陈彰家也是被吸收后分配到实验中学和第六中心校任教的。 陂安南县教育科长刘达可先后兼实验中学和姚氏祠短师班语文课。继任科长陈贤璋兼第六中心学校高年级语文课……。 1943年夏新五师师长李先念在第六中心校讲有关抗日形势的时事课;新五师某团团长石坤山也在该校讲过军事课。 39面教师队伍 1944年春,陂安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县长魏天一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县教职工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了县教职工联合委员会,主席陈贤炳,各区都选有“教联”委员。59面二、私立小学 民国24~26年,黄安私立小学进一步发展,其中24年正式备案的校数为27所,主要学校有启人、石氏、竹林、天台……等小学。 1950年春,县教育科接办天台陈氏族立小学,1951年春接办二程延陵小学,到1952年9月,全县私立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为公立小学。 165面 陈贤璋黄安教育科长民国31年陂安南县抗日民主政府

简介教育志

弋阳县弋江镇一小简介 弋阳县弋江镇第一小学,位于弋阳县城西信江河畔,创办于1902年7月,其前身为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建立,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年)与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合并,校址 迁至女子小学校址春秋阁,学校先后再次改名为康伯镇中心国民学校(又称春秋阁小学),县第一区中心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更名 为“弋城区完全小学”。1956年,学校从春秋阁迁至城西新建街。1957 年改名为“弋江镇第一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弋江镇第一小学是弋阳县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从初创到逐渐发展,学校历经坎坷,却也挫折中不断奋进。从学校走出了无数让母校、也让全县人民自豪的精英人才,如方志敏,邵式平等。近百年来弋江镇第一小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现占地面积9795平方米,校舍面积6315平方米,目前校在校学生2468人,34个班级,教职工8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小学特高级教师3人,小教高级教师60余人,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良好,微机室、自然仪器室、实验室、英语语音室、图书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等专用教室齐全。 学校注重以德育塑造学生的心灵,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了象棋特色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在涵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以“雏鹰之星卡”为激励导向,实行家校联合,学生乐学、好学,养成习惯良好。学校还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扎根于校本教研,以课例研究和课改为突破口,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以提高。

近几来,学校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多次获得上级褒奖,相继被评为:“上饶市小学体育教育示范学校”、上饶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上饶市“青年文明号”、“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全省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县教育评估先进单位。学校还参与《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小学创新作文研究》《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等着多项全国、省、市级课题。 新的时代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弋江镇第一小学将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办学声誉,为了学校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

2017上屯镇一初中校志编纂完整卷

上屯镇第一初级中学2017年5月

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1) 教育志制度建设 (2) 教育志编纂计划 (4) 学校概述 (6) 学校大事记 (8) 学校校建、发展变化情况 (9) 学校领导班子变更 (10) 中高级职称教师名录 (11) 获得荣誉(评比、表彰) (12) 学校管理措施 (13) 县《教育志》文件复印件 (21)

唐河县上屯镇一初中校志编纂工作 领导小组 组长: 李伟 副组长: 曲森郑晓 成员: 乔永普曲书强龚合成 刘昌宇郭惠森申晓

上屯镇一初中教育志制度建设 一、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政治业务素质。 学校坚持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召开班子会,共同研究决策学校工作。坚持班子成员任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坚持班子成员分包教研组制度,校长及班子成员全部担课,起到了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以教学领导教学的作用。坚持班子成员值日制度,加大常态化管理力度。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文化,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如《教学常规》、《听评课制度》、《教研制度》、《教案检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领导班子值日制度》、《领导班子会议制度》、《领导班子分包教研组制度》、《班级量化考核方案》、《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课改顺利推行。 以“三生教育”“道德礼仪进校园活动”为抓手,实施理想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以开展国旗下讲话、书法绘画比赛、作文比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经典诵读、评选学习标兵、评选先进班集体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把学校打造成同学们愉快学习的乐园、健康成长的家园。 三、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尊重、信任、发展、激励教师,充分确立每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对教师在生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政治上培养,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努力促成全校教师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的合力。 倡导学习风尚,创建学习型学校。倡导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流团队,实现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鼓励教师更新观念,追求新知,创新改革,学校秉持“教师培训是给教

关于编纂教育志的相关事项

关于编纂教育志的相关事项 第一,充分认识编纂《玉田县教育志》的意义 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教育志属于地方志,我局早在1990年就曾出版了第一部教育志。对指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历任局领导都很重视教育志的编写工作。20年来,教育局常年设有专人收集整理教育史料,除保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外,也为第二部教育志的成书做了积极的准备。 第二,关于这次《教育志》编纂任务 县局编写的第一部《教育志》,距今已有20多年,因当时出版的数量所限,多数学校此书已经失存。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书,校长和教师希望有一部贯穿古今的县域《教育志》。为此,县局决定在《首志》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合订本的《玉田县教育志》,约100~120万字。现在这部志书的书稿现已构成基本框架,但多数单位尚需修订、补充,少数单位需要重拟草稿。从今天起,各单位要力争在6月底之前,圆满完成相关书稿的提供任务。 第三,确实保证教育志的高质量 《教育志》具有资政、存史等功能,因此,它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内容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形式要有现实的可读性,文字语言要简朴,切忌空话、套话、

假话,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文字要简练、通俗、生动、流畅,让人爱读、爱看。要学习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精神,力争为后世留下方志精品。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方志的时代性特点。 第四,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从总体上看,我们对这项工作已经准备了近十年,史料收集、梳理任务已基本完成,各基层地工作任务已不是很大。但是,教育志非同一般性的文字资料,它具有相对不变性的特点,一旦出版,其所记史实往往成为后人引用、借鉴的依据,它对历史或多或少将会产生影响。因此,不仅文字资料要有极强的客观性,内容、形式、语法、修辞,乃至标点符号等,都要保持严肃性。稍有疏忽,就将留下千古遗憾。因此,这次修志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各级校长、园长既是领导者,又是直接编纂人员。校长、园长要亲自谋划撰稿方案,亲自确定撰稿人员,亲自把好文稿修改、审定环节。各单位要借此机遇,对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建校史、建园史进行回顾、总结,从中提炼出认为在全县独具特色,确有慰藉先人、服务今人、激励后人的办学闪光点,让这些闪光点像永远闪烁在玉田教育的长河。相信各单位一定不负使命,一定能向县局送交一份优质的答卷。

萝北县教育志编纂方案1

《萝北县教育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编纂教育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志是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县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让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教育工作实际,就首部《萝北县教育志》编纂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以萝北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主线,全面真实地反映萝北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创新精神,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编志质量,努力使《萝北县教育志》真实地记录历史、服务当代、垂鉴未来,为全县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现代化教育强县,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二、主要任务 志书名定为《萝北县教育志》,时间上限追溯萝北教育有史记载始,下限为2010年。预计2011年12月完成初稿,2012年5月正式出版,字数约20万字。 三、工作步骤 编纂工作分组织准备阶段、收集资料阶段、编写初稿阶段、修订总纂阶段、定稿出版阶段。其主要步骤如下: 1.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4月11日—5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班子,制定方案,拟定篇目,召开萝北县教育志编纂启动工作会议,落实任务,举办各校相关人员业务培训等。 2.收集资料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主要工作是:按篇目及分工广泛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考证,形成汇编材料(附电子文本)。 3.编写初稿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 主要工作是:编纂各章节初稿,开展交流讨论、自审评议等活动,不断提高初稿的水平和质量。 4.修订总纂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 主要工作是:组织专门力量对初稿进行深度加工,开展修订、总纂、评审工作。

紫阳教育志序

紫阳教育志序 盛世修史撰志,皆因志有鉴故而知今、彰往而察来之效。今国泰民安,教育勃兴,我县教育局历经寒暑,广征博咨,躬自磋磨,三易其稿,方修成此志。付梓之前,批阅再三,抚今追昔,万千感慨。 紫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然因地处秦巴腹地,湖广迁徙,故人文教化举步维艰,幸得紫阳教育同仁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后来之势,可追先贤。本志承前启后,述二十余年教育发展,篇宏著巨,蔚为壮观。 古人云“学政之修否,关乎时运之盛衰”,可知教育实为民族基石、治国良方。时代更迭,社会发展,教育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日益凸显。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于历史长河仅浪花一朵,而于我县之教育,实具里程碑意义。其间历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之洗礼,筚路蓝缕,高歌猛进,可记可述之事不绝,可歌可泣之人载途。历届政府情系教育,谋定而动,举全县之力,实施“科教兴县”之策,坚持优先发展,稳步提高。自“普六”至“普九”,办学条件日渐改善;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教育质量逐年升攀。管理与科研,教育风雷两翼腾飞;投入及培训,教育源头活水不断。科学布局,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益趋合理;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名师俊贤层出涌现。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做强,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高中教育如火如荼。城镇乡村,书声琅琅。紫阳大地,翰墨飘香。立大志,学子蟾宫折桂,喜报频传。培栋梁,英才鱼跃龙门,美名远扬。党政关爱,师生同感;社会助学,动地感天。办人民满意教育,人民满意;促社会和谐发展,紫阳更有和谐明天! 二十载风雨兼程,虽栉风沐雨,但奋斗不止。 二十载沧海桑田,纵历经沧桑,仍前行高歌。 成就昭昭,彪炳史册。 硕果累累,百世流芳。 今修教育志,为感悟、为明志,可存史、可资治、终为育人。修志乃浩大之工程,有诸多难事。1994到2013年,时间跨度20载,管理体制多变,领导班子更迭,干部人事变化,档案资料残缺。修志工作者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群策群力,终告成志。教育志纲目清晰,史料丰富。处处匠心,全景展现我县教育之全貌,字字务实,真诚回顾二十年教育历程。足见修志者劳动之艰辛。感激之情,不在言表;感动之意,不尽言表。 国运兴衰,唯系教育。愿紫阳教育同仁,秉承前人崇文重教光荣传统的渊源,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扬“知难而上,苦拼实干,敢为人先,精诚团结”的紫阳精神,圆中国梦,报父老恩,表赤子心,无怨无悔助力家乡快发展,同心同德共铸紫阳新辉煌。 是为序

上海县地方志

上海县地方志 目录: 一.概述 P1 二.总述 P2 (一)概况 (二)历史 (三)经济及近代史 (四)新中国的上海县 三.近代以前上海县(上海地区)大事记 P6 四.参考文献 P13 一.概述 上海县已经走过了700年的路程。上海县的700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上海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走了出来,到近代,则孕育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解放后,又发展成为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经济实力居全国2000多个县前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上海县。 当我们把视线从历史转向现实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县更加充满生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变化既是80年代以来变革的延续,又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经历一场“蜕变”,迅速城市化的蜕变。这是时代的使然,势不可当。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或在稍长的时间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上海县这片土地,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里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成片的住宅,宏伟的工厂,先进的市政设施,舒适的文化场馆,美丽的校园,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上海县位于上海市的腹部,几乎把市区的西部和南部包了起来。解放后,就成为上海市区的延伸地,建造了大批的工厂、住宅、市政和文化设施,近年又开辟了虹桥、漕河泾和闵行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地区划入浦东开发区。今天,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大和走向国际化,面积几乎相当于上海市区一半的上海县370多平方公里土地,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宝地。 其次,拥有完备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信手段,投资环境十分优越。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和吴淞江流经县境;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沪杭铁路及外环线纵横贯通全县;公路四通八达,两条国道是连接上海市和外地省市的交通要道。电话装机容量2 万余门,又有微波通信设施,国内首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也设在县内。 第三,工农业生产先进,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199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22.5亿元,社会总产值68.7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以副食品和瓜果、花卉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生产手段较为先进,商品率很高,在全市居有重要地位。今正进一步以城市和外贸出口市场的需要调整生产结构,这一领域将大有作为。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固定资产原值达17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千万元、利润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61家,县、乡镇正在规划和建设工业小区,企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技术将日趋先进,企业等级和产品档次将迅

修水县教育志

《修水县教育志(1986-2010)》资料 征集目录与提纲 一、人物 1、名录 ⑴历任校长、副校长、书记、工会主席(分撤区并乡前后两个阶段); ⑵系统内历届县、市、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其他类代表以及民主党派人士; ⑶市级以上优秀校长、班主任、教师、教工、少先队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等先进个人; ⑷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 ⑸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特高); ⑹连续从教40周年教师(含时段内退休、已故); ⑺硕士以上学者、专家。 2、简介 ⑴特级教师、国优教师(500字内); ⑵教师世家(3代以上,含内外亲,以现任教师为轴心而展开,200字内); ⑶典型人物(500字内): A、受到县委、县政府发文表彰、号召学习的;

B、著名专家、学者、有较大成果的; C、在市级以上有较大影响的; D、在高等院校任院长以上领导干部的。 3、传记(1000字内) 已故者,立传对象可参照⑶典型人物中的A、B、C、D。 二、乡镇教育(每个乡镇撰写一份,字数5000字左右) 1、乡(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沿革、目前 行政村数、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现状。 2、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概述:1986、1996(撤区并乡后)、2010年下半年学校数、教师数、在校学生数的变化情况(分年度),教育管理体制变更情况,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情况,办学条件改善情况(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育技术装备),本乡镇教育工作主要成果。 分述:⑴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沿革、发展情况、办园条件、现状(幼儿园所数、在园幼儿园数、幼儿教师数及学历、资格情况),幼儿园选介1-2所。 幼儿园选介内容:名称、性质、创办时间、投资人、投资总额、教师数及学历、资格、班数及在园人数、办园条件(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学制课程、园务管理、教学情况、办学成果。

会东县志

会东县志 第三节土壤区划 第二次土壤普查,根据地貌组合,母质及土壤组合,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j 及改良利用方向的相似分区原则,将全县分为五个土壤区。 一、金沙江干热河谷燥红土区 该土区河谷涛拔640—1300米,包括大崇、野牛坪等12个乡所属的31个村 217.二1平方公里,折合32.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2黟懑中,耕地4·14 7 均耕地1.37亩。该区气候高温干燥少雨,焚风效应明显。全年夏季长196雹’, 半,无冬季。年均温21.3"C一23℃,~7526.3℃一8287·3℃。降水量586·5苎鲞_ 毒米,蒸发量2376.9毫米,相对湿度62%。本巨主产甘蔗、水稻、玉米。甘蔗种 名列全县首位。 二、河谷平坝紫色土区 包括姜州、鲣鱼、嘎青、大桥等22个乡所属125个村,面积1011·03平方么 合151.65万亩。耕地18.70万亩,人均耕地1.46亩。该土区年平均气温1 1 16.6℃,积温5000"(]一600.0"C,降水量900--1000毫米,蒸发量1996·7毫米'桂65%,.但春早旱象重,是水稻、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并种植蚕桑,烤烟等经济作物 三、中山深切割红壤土区’ 境内东南部及中部海拔1300—2450米为中山山腰地带,包括黑嘎、老口等 所属105个村,面积1187.34平方公里,折合178·10万亩,耕地18·75万亩’夕 2亩。土区年均温仅15.4~C(北部略低)。年降水量北部1000毫米,南部753·8星 蒸发量低于一、二类土区。是玉米、杂粮、水稻土区,以种植旱地粮为主,产童 宜种烤烟蚕桑及果树。 四、深切割中山黄棕壤土区 为海拔2450-2900米的山原。包括堵格,岩坝等20多个乡所属43个村,面积485.2平方公里,折合72.77万亩,其中,耕地6.21万亩,林业用地39.09万亩,森林覆盖率36.5%。该土区气候严寒无夏,年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年降水量1150毫米;积温2700摄氏度至2900摄氏度,湿润。易于草本植物生长。为县内林木业较为发达地区,农作物适宜于种荞麦,马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