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自己 论据

认识自己 论据

认识自己 论据.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的观点。

苏格拉底是一位不倦的哲学传道者。他常常出现于街头巷尾、公共场所或宴会上,他佯装无知,不断地向人们提出问题,找人“请教”,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后因势利导,从相互矛盾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概念定义。通常,他与人辩论的问题是与人类有关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是伦理学问题,例如,关于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公道的,什么是不公道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刚毅的,什么是怯懦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治人者的品质,以及其他的题目。总之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极力寻求答案的问题是:美德是什么和如何培养美德?

一次,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生动的谈话。当苏格拉底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拿出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人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他继续发问:“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认识正义、美德的方法呢?对于正义、美德和善有知的人和无知的人比,哪一种人更能做得更好一些呢?”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只能作肯定的回答。这样,苏格拉底就得出了

“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接着,苏格拉底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这种自我认识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并强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的理性、内在于人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照顾自己的灵魂”,而这种自我认识是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或“回忆”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把先天地存在于心灵中关于“善”的理念发掘出来,就像助产婆把胎儿从母腹中接生出来一样。

苏格拉底对人自身的探讨是从理性主义的原则出发的,它主要探求的是人的道德本质。在他看来,美德不是一种从外面强加于人的东西,它是合乎人的理性、人的本质的。但是人的理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极力想寻找贯穿诸如正义、公平、虔诚、勇敢、节制等美德中的一种共同的原则,他不断地向同他讲座问题的人提出这个问题,然而,似乎并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

中国自先秦诸子开始的古代哲学,研讨的对象主要也是以人为本的人伦政治问题,孔子的仁学,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贵柔守雌的人生学说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探讨了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问题,而且进而探析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以及人伦道德的本质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之心乃人所固有,非后天的外加,人伦教化就是弘扬人的本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趋乐避苦乃人之本能,仁、义、礼、智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虽然他们各执已见,但这场争论却涉及到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关系问题。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企图把性善说和性恶说统一在辩证的合题中。他认为,人性本是人心和道心的统一。所谓道心,就是禀天地之性的仁义礼智之心;所谓人心,以天理统驭人欲。朱熹的这种人性理论把先秦的性善说和性恶说以扬弃的形式统一起来了。对人性的这种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是高于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苏格拉底在苦思冥想贯穿于各种具体美德中的共同原则是什么的时候,我国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比苏格拉底早出生近一个世纪)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孔子指出,人伦道德的核心是仁而实质就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孔子对他的仁学所作的一个最简洁、明确的说明。爱人,是指不但要把人当人看待,而且要关怀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种爱是一种博大无边的对全从类的爱,它超越了等差和种族的界限。在孔子看来,即使对于奴隶,也要把他当人看待,博施爱心。所以,当孔子马厩失火的时候,孔子先问人,不问马。在孔子的言论集《论语》中,他从未把奴隶排斥在“爱”的范围之外,而是始终强调“泛爱众”,把一切人包括奴隶在内都当作自己的同胞,而在同时代的雅典奴隶制国家,奴隶却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在哲学家的眼中,奴隶也被当作异类,剥夺他们爱与被爱的权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古希腊的这种野蛮奴隶制度下,不可能产生孔子这样的博大的人类之爱,这就是爱好思辨的苏格拉底为何找不到普遍的人类理性原则的历史根源。

岁月悠悠,天地不老。尽管苏格拉底、孔子都去世2000多年,但是,“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的箴言却永久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的哲人们也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向前行进,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两个方面不断开拓通向自由的智慧之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