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涵义: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3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4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6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8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9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10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11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定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哲学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围绕它们形成的一套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随时间不断丰富、完善。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体系的精髓

2、发展:理论体系的主题

3、以人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制定一切政策一定要以国情为出发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种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要吸收国外的资金科技、管理经验,也要吸收人类文化成果。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建设小康社会。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邓提出军队建设总目标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江泽民提出科技强军的战略,加强军队的科技建设,走社会主义精兵之路。胡提出党指挥枪,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关键;江提出三个代表。

1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要实现社会全方面的现代化。

19、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不是敌我矛盾。正确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党内矛盾、新时期出现的各层次的矛盾

20、科学发展观理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思维、新观点、继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重大而长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通过学习如何认识马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与时俱进)(从创新和不创新两方面回答)

答案也是三个飞跃,但要加具体内容。

每个经典作家的表现用三句话来概括:

马克思:1、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上;

2、对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的科学分析上;

3、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列宁: 1、对帝国主义的科学分析;

2、对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国情分析上;

3、对小农国家如何过渡问题的探索。

斯大林(不是与时俱进的典型):

理论与实践中没有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

没有对现实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

没有对传统模式及时进行改革。

邓小平:1、对和平与发展的这一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

2、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3、“三个有利于”创新标准的形成。

江泽民:1、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分析;

2、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科学分析;

3、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的科学分析中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

简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作为一种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必然产物。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也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所产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1.理论上:(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解决方法有: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或者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基本性质不变范围内的自我表现调整和完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而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成为社会主

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社会主义制度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途径,即“经常变化”和“改革”。

2.从实践意义看:(1)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形成起就存在了。但在过去其适应的一面是主要方面,这个矛盾并不突出。50年代以后,其不适应的一面逐渐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从而导致社会主义走向低潮,改革传统体制已是刻不容缓,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改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

时代已经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加快改革的能力和条件:逐步建立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途径;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经济稳定,实力增长,为加快改革提供了基础;改革积累的经验日趋丰富、改革理论日趋成熟和深入人心,为加快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改革正逢其时。

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共同点是本质的,主要的,不同点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当代理论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共同点:

1)、两大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理论。

2)、理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

3)、理论的精髓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理论的内容是一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上是一致的,例如: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根本目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本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体的价值的本质要求。

2、不同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主题、社会性质、劳动者主体地位、国家任务、职能等不同,表现在:

1)、研究的重点不同:马克思是以政治改革为重点,邓小平则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

2)、研究社会化的角度不同: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共性,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理论基础,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运行的角度解决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更具有可操作性;3)、涉猎的学科范围不同:马克思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当代理论涵盖了更多内容;

4)、研究方法不同:马克思注重演绎、归纳、推演法,当代理论则注重实证、比较、研究等;

5)、理论内容上有明显差异(但根本问题是一致的):当代理论涉及很多马克思理论中没有的问题。如:对时代主题的论述、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当代中国和十年文革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对落后国家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及俄国成为第一的政治条件分析理论。

1、背景:列宁运用对帝国主义的分析,结合落后国家的实际,在探索和回答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

2、内容:

1)、一国先胜论的特定内涵:无产阶级夺取、保卫政权,在此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并不矛盾:既指夺权也指经济革命。列宁重点论述的是前一个。

2)、结合俄国“二月革命”所出现的两个阶级并存现实,得出结论,认为俄国的可能性。

3)、经济落后国家取得成功的主客观条件特征:

客观条件:革命形势。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旧政府的革命行为。

4)、实现率先突破的必然性。表现在:

(1)、俄国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的最薄弱环节;

(2)、俄国民族资产阶级无力继续统治,无产阶级力量具备战胜资产阶级;

(3)、二月革命期间,工农建立同盟,并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提供了政治保证;

(4)、国际条件:帝国主义分成两大集团,无暇顾及俄国现状,使新生政权得以建立,初步站稳脚跟;(5)、由于俄国特殊地理条件,能长久地同干涉国进行抗争。

3、意义:

1)、为十月革命的爆发提供理论依据,解决人类社会历史在二十世纪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为落后国家开辟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成功道路;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