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 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 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 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性学习方案

2008-10-15 13:13

[课题]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课题的提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站、网页制作技术也成为热门话题。如何诱导学生走进网络生活,如何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生创作个人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是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课题的价值]

1.了解网页制作的概念、技术,以及相应软件的使用。

2.网页制作中的设计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统局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网页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制作软件的功能,也网页有关的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课题的理论依据]

1.FRONTPAGE软件的安装与使用,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软件环境。

2.校园网络与因特网的接轨,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硬件保障。

3.FLASH、PHOTOSHOP等相关软件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美化意识,从而使

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题研究目标]

1.与网页有关的软件的深入学习。

2.网页的欣赏。

3.个人网页的建立。

4.网页的上传与发布。

[课题研究的方法]

1.参观研讨:观摩著名网站,诱发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3.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个人网页设计与制作大家谈

4.综合运用:设计与制作个人网页

[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发布。向四年级学生推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

自主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生自主选出组长、副组长等,明确分工。

3.实施课题。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汇报总结。展示研究成果,促进全校师生制作个人网页的兴趣和爱好,使个人网

页走进网络生活。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些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quot;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电视教材设计案例:

《信息素养》专题片电视教材设计表

以活动为链,以“支架”为锁——小学英语案例一则

[摘要]

本文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来对小学英语三年级的一节课进行了案例设计和分析,在案例分析中,提出以活动为链,以支架为锁,利用支架分解难点,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观点。

[关键词](2-4个)活动支架

一、引言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的新旧连接,以旧带新,通过不断的复现滚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安排大量的趣味性强又具有操练性的活动,既要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运用已有单词句型等,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新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又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对“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在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2 , Unit 4 Part A Let’s talk 的设计中,正是通过各项活动的逐次展开,学生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渐次掌握,使教师所提供的“支架”逐渐自然地撤去,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二、案例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2 , Unit 4 Part A Let’s talk

课题名称:Do you like peaches ?

设计说明

1、话题:Fruits

2、适合级别:1级

3、课题说明:本课题选择了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2 , Unit 4 Part A中的Let’s talk ,承续了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1中Unit 5 中的关于食物的话题,在运用简单的句子诸如:“I like …..”“Have some ….”“Can I have some …..?”来实现表达自己对某种食物的喜好,邀请招呼他人享用食品,以及提出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用“Do you like…?”“What about …?”等语句来与他人就对食品水果的喜好等进行交流,实现如用英语购买水果、招呼客人享用水果的简单的交际任务。

4、课时说明:1课时

5、学生情况说明:本案例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Do you like peaches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对话学会运用“Do you like ……?”“What about ……?”

来与人交流询问别人对水果的喜好,并能用“Yes, I do”“No, I don’t.”

“I like …very much.”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能用“Let’s have some……”

来招呼别人一起享用食品。

2、通过听说感知了解“Do you like ……”“What about ……”以及“Let’s have some ……”等句子后接水果等单词时用复数形式,并能正确发音。3、懂得尊重他人的喜好,有礼貌地待人接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Do you like…?”“What about…”的实际运用及其回答;

教学难点:自然运用“Do you like…”和“What about …”以及“Let’s have some ……”;“Do you like…”、“What about …”以及“Let’s have some ……”后接名词复数形式及其读音。

课前准备:

各种水果如西瓜、桃子、梨、橘子、苹果、香蕉等若干,其中每种水果切成片放入盘中各一,完整的放入篮中各一,餐桌布大小各一块,,篮一只,教学用配套VCD一盘,相应多媒体设施,时钟式纸制圆盘,调查表,

板书设计:

Do you like …… ?

watermelon apple group 1

peach banana group 2

pear ( grape ) group 3

orange ( ) group 4

group 5

group 6

教学步骤及说明:

板块1检查复习单词(使用句型:I like …):

活动1:摸摸猜猜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竹篮,内有水果watermelon ,peac

h pear, orange, apple, banana 等,以布覆盖,请学生上前摸一摸,猜

一猜。此步骤目的为复习和巩固已知单词,并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熟练的单词,以便随时调整步骤,加强训练。

活动2:听音涂画教师提供一张表格,如图,要求学生在第一行表格内,根据单词画出听到的单词(图片位置)。教师使用句子例:N0.1,Do you

like peaches? Yes,I do. No.2,I like oranges. Me too. No.3, I li

ke apples very much . No.4, Let’s have some pears. Etc. 此步骤目

的是复习巩固单词的音形对应,并练习听力,锻炼学生听音信息捕捉能力,

并使学生接触所有对话中将要学习的新句式。同时,这个表格也为将要进行的活动“完成调查表”做好准备。

(表格如下)

活动3:幸运许愿游戏“what will be?”教师准备一个分格绘有不同水果的时钟式纸制圆盘,学生做猜测和许愿的游戏,用上教师转动圆盘,看指针会指向哪幅图,看哪位学生幸运许愿成功。此步骤目的是为了熟练运用水果单词和句子“I like …”,并能掌握“I like …”后接水果单词的复数形式。

板块2 句型准备阶段(使用句型:Do you like…?)

活动1猜测游戏教师示范猜测学生最喜爱的水果“Do you like…?”,学生猜测教师最喜爱的水果。此步骤目的是引入练习句型“Do you lik

e…?”。并使学生明白该句型的交际功能。

活动2调查表学生小组内互相调查对水果的喜好,对一名同学调查时,组内其他同学轮流发问,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各小组完成后,教师汇总,请各小组汇报结果。如:“Four like apples.”或者“One likes apple s.”等。找出全班同学的最爱水果。此步骤为了熟练掌握该句型和单词,并使学生能用该句型做事——完成调查同学对水果的喜好的任务。

板块3 学习运用对话:

活动1 传水果竞赛(使用句型:Do you like…? What about…?)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传水果竞赛,例: A:Do you like peaches ?

B: Yes, I do.

A: What about pears?

B: Yes, very much.

此步骤是为了复习“Do you like…?”,并练习使用“What about…?”。

活动2 学习对话配音比赛通过观看课文对话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对话,小组练习后,再进行配音比赛。

活动3水果自助餐会设计自由活动和小组活动两项活动供随机选择,自由活动的安排为:教师分配切成片的水果拼盘给学生小组,作为奖励:“H ave some…”,小组之间自由活动,使用句型:“Do you like …?”“C

an I have some…”“I like …”“Have some …”;小组活动首先邀请各组推荐一名同学来猜一猜教师所说的一种水果,猜对了就请他来当这个水果代表充当接待员,然后以2-3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商量,并派代表领取水果,最后,大家一起享用水果。

根据教学板块1的反馈,如果发现学生对句型“Do you like…?”和单词“watermelon”的复数形式的掌握仍有困难,教学中就将板块3的活动1提前至板块1活动3之后,改为分组传水果询问;板块3活动3选择小组活动,分解为:1、四人小组完成调查表(原为板块2活动2);2、小组代表汇报(使用句型:Let’s have some…,…and…)3、组内分享水果(使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Have some …;Can I have some…?

)。

板块拓展:评价与课后巩固

1)课后完成每人一份的调查表,调查家庭成员对水果的喜好。

2)小组表演对话,并做适当展开。

三、案例分析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以三大板块中的共8

□ 阅读全文(2065) | 回复(1) | 引用(0)

回复:以活动为链,以“支架”为锁—

—小学英语案例一则

□ azalea发表评论于2006-9-29 21:21:00

三、案例分析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以三大板块中的共8项活动为教学组织的流程安排,各项活动的设计展开都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所有活动安排都遵循了“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学生通过体验、合作、实践能够达到的新的发展区,教师引导支持学生感受理解新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小组、同伴的协作下,达到新发展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为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利展开,使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得以融合。在活动设计中,“支架”——教师对学生以有语言基础的了解与准备,以及教师为了让学生的这些语言基础更好地在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中起到支持架构的作用而采取的设计思路就是更好地保证这条链完整完美地呈现的那把“锁”。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体现不只是体现在完整一节课的流程中的,每项活动的展开都是一次支架式教学流程的体现。

(一)支架式教学环节的体现

1、搭脚手架:围绕主题:水果,根据对话句型,在已经掌握常见几种水果名称以及“I like …”句型基础上,用“Do you like…”和“What about …”以及“Let’s have some ……”;“Do you like…”、“What about …”以及“L et’s have some ……”等句型来达到选购、分享水果的功能。设计三大教学板块以及其中安排的活动,都为学生逐步通过感知、操练、体验、运用的学习过程达到既定学习目的提供了支持。

2、进入情境:学生感受了解了学习的主题后,进入问题情境的学习。对整节课而言,本节课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会用上述的简单的英语语句与人交流表

达对水果的喜好”,为了达到该目的,设计了会听懂句子中的水果单词(听音涂画)、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幸运许愿游戏“what will be?)、询问别人对水果的喜好(猜测游戏)等环节。

3、独立探索:在教师示范如何询问别人对水果的喜好后,独立完成调查表,初步理解形成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4、协作学习:在最后的水果自助餐会的环节,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用所学英语语句来进行现实交际的目标,知识架构完成。

5、效果评价:课后的拓展运用即达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的作用,达到预计学习目的的同学就可以有符合要求的教学成果展示表现。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本案例中的作用

1、分解难点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过目标分析,可知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为:学会运用“Do you like ……?”“What about ……?”来与人交流询问别人对水果的喜好,并能用“Yes, I do”“No, I do n’t.”“I like …very much.”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能用“Let’s have so me……”来招呼别人一起享用食品;通过听说感知了解“Do you like ……”“What about ……”以及“Let’s have some ……”等句子后接水果等单词时用复数形式,并能正确发音。在这么短短一节课中,要达成这些目标,显而易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各项活动就分散这些教学要求,分别达到教学目标。比如:板块一中安排的三个活动表面看来只是“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阶段,但是在其中,却安排了在原有语言基础上的两个新知识点的感受与学习。如活动2:听音涂画复习巩固单词的音形对应,并练习听力,锻炼学生听音信息捕捉能力,并使学生接触所有对话中将要学习的新句式等。活动3:幸运许愿游戏“what will be?”此步骤目的是为了熟练运用水果单词和句子“I like …”,并能掌握“I like …”后接水果单词的复数形式。

2、循序渐进

设立的支架,搭起的脚手架是对教学难点的分散处理,同时,这些难点的安排又不是随意的,它们的设计完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解决的语言点又成为了下一步的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了一个适当引导的作用。比如板块1活动2的安排,教师让学生对将要在下一个板块中出现的语言点提前感知,就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中搭了一块支架;又如:复习巩固了水果单词后,引入“I like…”,在此基础上学习问句“What do you like…?”,熟练运用“What do you like…?”,才能继续深化扩展语言点,练习使用“What about…?”,前面的语言点一项项解决,才能为后面的“配音比赛”“水果自助餐会”等活动提供语言支持。预设的支架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撤去,教学内容也循序渐进呈现完成。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体现“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常见的语言情景中,借助外来的支持(教师提供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去感受和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各个活动组成了一条任务链,完成了这些环环相扣的任务也就是找到了打开这些任务链上的“支

架锁”,撤消了这些支架,学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用英语做事,实现了新

课标所提出的英语教学的目的。

万里长城》一文拓展阅读教学案例——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践

探究

文:王建忠录稿:xiaoyuer 日期:2005-10-23 阅读:1786次与本资源相关的教材有:

小学语文(浙教版)第九册>> 万里长城

【内容摘要】

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本课以《万里长城》一文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学习网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网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总结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

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

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龙游西门小学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网。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网,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网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全文按“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1)气魄雄伟。(2)年代久远。(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文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学生们在学习本篇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网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名胜古迹的求知欲;

2、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专题,培养学生体验景点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对之产生喜爱之情;

3、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名胜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俗;

4、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自我反思的精神。

(二)阅读目标

1、通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世界名胜,粗知文章大意,并能用文中关键词句来概括描述1-2个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通过深入阅读,学

生能找到与研究专题相符合的资料,并能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等2-3个方面,选择、摘录相关的语句、段落,按照顺序整理,并写上1-2句自己的感受,做成读书卡片。有重点、有选择地用不同方式向大家介绍读书卡片;

2、根据景点的特征,参考例文,以导游、游客及其他社会角色,完成有关某一景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历史故事的导游报告、游记,并以此内容为依据,制成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3、通过展示反思,请学生以各种形式、不同角色进行流畅表达、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质疑评价能力。

(三)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的能力,能较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工具;

2、提高学生应用BBS发帖子的技能;

3、提高学生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卡片、演示文稿,并能用上2-3个超链。

三、教学资源

(一)网络资源:为使学生能较快地查询资料,教师为学生在校园网(http://www.lyxmxx.co m)超链了许多相关网络资源以便于他们寻找资料。这些资源中不仅有丰富的导航资源,还有便于学生结合专题查找的具有搜索引擎功能的泛在资源,如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新浪(www.sina.co m)、搜狐(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goog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等。具体导航资源见下:

巴黎: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home/french/culture-2.htm

奥地利: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chiV ersion/world/general/general/at.html

维也纳:http://www.a4c.at/40000/42000/1/right_gb.htm

意大利: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kilo/kilo4-7.htm

英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gwly/yg/yg.htm

新加坡: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leader/dl/a1461.html

日本:http://202.99.23.246/leader/dl/a1381.html

泰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

韩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kr/

(二)文字资源:为了能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了许多文字资源,如:《失落的文明》、《走进非洲》、《世界名胜大观》等等。

(三)人力资源: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同时,青年语文教师、计算机教师甚至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都可作为人力资源,辅导他们顺利开展专题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已事先请家长或老师指导,大人们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索研究,并作适时适度点拨。

四、设计思路

本课例的教学活动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概念。主题式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广读。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广泛阅读、快速浏览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提出自己的研究意向,并确定相应专题。

2、深读。学生就自定的研究专题,搜寻相关资料深入阅读,在感悟与理解的基础上制作读书卡片进行归类与整理。

3、协作。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专题信息分析比较、提取要素,形成观点,小组同学合作构思并完成作品设计。

4、反思。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作品、表达观点,并反思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五、课前准备

1、设计好实用美观的读书卡;

2、搜集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的信息资料,做好超链,建立主题学习资源库;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唐老鸭小组、米老鼠小组、史努比小组、奥特曼小组)

六、探究过程

(一)导读——广读阶段

1、学生根据已供的信息源点击自己喜欢的网页进行浏览。

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的名胜古迹?为什么?

2、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发帖子告诉大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

(二)分工——深读阶段

1、研究成员开始从不同社会角色的角度担负起专题研究,进行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资料。

例如:唐老鸭小组的同学分别担任了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社会角色。如担任考古学家的许楠针对埃及木乃伊的作用、制作过程等展开了资料的搜寻;担任地理学家的洪泽浚一头埋进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的资料中,把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划分区域、金字塔的坐落位置以及为何这样分布等了解得清清楚楚;担任历史学家的洪梦求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金字塔的构造之谜上,不仅从网上找到了许多建造金字塔的传闻,还从别处觅到一本本相关的文字资料。

2、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

(三)整合——协作阶段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尤其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过于烦琐复杂,建议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质进行介绍。如北京故宫里的艺术品有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只能有选择地展示。

2、除了筛选,还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如:史努比小组把收集到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编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讲解的同学还能模仿赵忠祥主持人娓娓讲述,音色甜美,很吸引人;奥特曼小组还把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感受汇编成诗歌进行朗诵,学生们沉浸虚拟的旅行中。

3、个别有特长的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合后,制作成读书卡或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有的甚至制成简单的网页。

(四)汇报——反思阶段

1、各小组将本次网络之旅的收获以专题研讨会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汇报形式有:朗诵、唱歌、小品、演讲等。

2、全班同学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评出“最佳网虫”“最佳表演”“最佳制作”三大奖项。

3、获奖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介绍相关经验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 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 作者:贡学青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06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一堂课仅有45分钟,教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微视频制作》一课为例,运用翻转课堂在“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套适当的概念支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借助支架,学习者能够逐步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 创设主题,进入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主题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这里的主题不是指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指文化主题,指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 的走向,使他们自发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在课前推荐学生观看精彩视频《人类地球生活史》,视频中用诙谐的表现手法向大家讲述了人的一生要使用很多纸张、制造很多垃圾,风趣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查阅了北极发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等相关新闻,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课堂成了学生进入情境、寻求知识的殿堂,他们自发地制作了环保题材微视频,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笔者诱发学生创设主题,引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这种教学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使其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 “搭建支架”,明确目标,引领学生探究方向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内容,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 笔者在教学活动前,先制作了相应的学习网页传到校园网服务器上,为学生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搭建了框架,同时方便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使用,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该网页具备“学习目标”“导学材料”“学习视频”“作品园地”“BBS论坛”“与我联系”等功能。学生利用该平台,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导学材料”中设计的任务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厘清了知识点的脉络,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视频”把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碎片化处理,方便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使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在“BBS论坛”中,师生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教师通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精选教育文档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 支架式教学的由来及内涵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即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 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平台、柱子等。[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等人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支持。[2]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 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描述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建筑,其学习是不断积极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的必要支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 建造新的能力。[4] “支架式教学”概念自提出就受到极大关注,很多研究者对其展开探讨,但目前还未形成关于概念的统一认识。迪克森、罗 森赛恩、伍德、斯南文等学者及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 目”的有关文件等[5]都对其概念做出过表述,如欧共体“远距 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界定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 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 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

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直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 区”,他将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分两部分:“实际发展水平”和 “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由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 水平和能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 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更有能力的同伴”和学习者分享知识来搭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一旦学习者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最近发展区”则随之转移,因此支架式教学需要不断转变,以适应学习者需求。 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导的教学,关注学习者水平的确定, 并让学习者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努力去做。支架式教学也强调教师只在超出学习者当前能力时提供帮助,当学习者自己能承担任务或掌握知识时,教师开始“淡出”,让学习者独立完成。 由此,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的三个环节[7]:预热,探索和独立探索,也有学者提出五个教学环节[8]: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教师为学习者搭建支架,通过支架把监控学习和探索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随着教师的逐渐淡出,学生达到独立探索的地位。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

支架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名:羽毛球的基本技术 对象:初中生 1.搭脚手架 围绕如何打好羽毛球这个主题,按照培养兴趣和锻炼身体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1 如何击球又高又远 2 如何提高击球速度 2.进入情境 脚手架搭成以后,教师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和部分视频(图中显示,羽毛球的持拍要领和击球的方法和动作)看完后我们来一起进行模仿练习。 3.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击球更加有力,更高更远。 支架2:引导学生如何发力,如何找到击球点。 支架3:让学生观察专业运动员的击球慢动作。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和小组共同得出结论: (l)要想把球打的又高又远,击球点必须要在最高点。 (2)想要提高球的速度,就要增加挥拍的速度。 5.效果评价 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要在最高点击球? 2 如何提高挥拍的速度? 6.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生。体育的运动技能有不同的差异,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也各有不同,总体上基础属于一般。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当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也给课程安排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好好安排上课内容。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促

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7.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羽毛球技术特点安排不同的活动辅助学习羽毛球高远球技术,难点在于学生对球的控制,结合腰、腹等身体力量击打高远球。 8.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正确的正手握拍姿势,明确羽毛球高远球的基本动作要领,了解羽毛球的基本常识。 2.技能目标: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高远球技术,能运用所学技术击球,75%以上的学生能利用所学技术击球到后场区;通过体能训练,发展速度柔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并在往返跑、来回跑、压步走等游戏中培养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支架式教学简介

支架式教学简介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发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特别注意建设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所示: 1.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2.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3.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4.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

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5.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二、支架式教学建立的形式 支架式建立的形式有多种,下面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为例简单提纲说明。 1.设置情境支架,借助悬念导入新课。 2.设置问题串支架,建立能量流动过程概念模型。 3.设置模型支架,合作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4.设置范例支架,体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三、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

支架式物理教学论文

支架式物理教学论文 一、创设问题支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激发起来',因此,创设结构严谨、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支架就变得非常重要.“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位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DIS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直接的作用.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通过问题支架层层递进,获取知识,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创设实验支架,引领学生感悟探究过程 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的分析方法,对获取自然规律以及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创造良好的实验支架可以使学生原本对实验仪器一筹莫展到积极主动要求上台操作演示实验,而且在设计实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分析实验现象时具备判断能力.笔者以探究“楞次定律”的规律为例.交给学生问题支架后,可以创设实验支架,用如图装置来实现实验支架的目标,用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在实验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结论与表述更为简洁、对两者关系认识更深刻的“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再通过进一步协作、交换、探讨,最终肯定能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被激发起来,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协作交流提供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 S c a f f o l d i n g I n s t r u c t i o n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 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 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 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 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 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 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

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物理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 2、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2004~2005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实例分析 4、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5、试论计算机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途径 6、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7、五步实验教学法——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8、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原始物理问题 9、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的知识可视化 10、体验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中学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角色分配问题探讨 12、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13、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4、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15、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16、对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 17、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 18、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19、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6813269.html, 20、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对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 2、试论思维定势、学习迁移与中学物理教学 3、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 4、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精加工策略的探究 5、例谈“原始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6、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自主学习与网站开发研究 7、对“大、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相互衔接”的研究 8、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9、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量化研究(四)——例举:高一学生物理归纳能力的差异研究 10、谈谈美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 11、中学物理教学应该融入天文学的知识 12、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量化研究(二)--中学生的物理能力教育目标 13、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证研究 14、浅谈自制教具与中学物理教学效果 15、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作用研究 16、试论低成本实验在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7、中学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 18、解决地方院校物理教学难的问题——关注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精选文档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1支架式学习理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①简而言之,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利用支架式理论,推进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用教学该案例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是从教多年 经验丰富的一名优秀教师。 2.1确定最近发展区 通过前测学生已经认识了这六种平面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特性,也会计算 能够计算六种图形的面积。该课的复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应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建立统统的知识网络图,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教师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在回忆再现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整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比较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2.2支架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背景支架。 本节课教师提供的支架为:支架第一层:根据提纲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围绕5个问题独立探索、整理知识、沿着支架逐步攀升);支架第二层:小组合作,建构网络,内化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知识系统整理);练习(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 英语教学设计

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A Let’s Talk&Play B1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一班第四组 小组成员:刘苗苗朱世欣马潇潇刘晓艺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Unit 4的Let’s talk & Let’s play。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动物卡片或多媒体使学生们能够听懂并会说出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例如bear、duck 、dog,并能在实际对话What’s this/that? It’s a ......中运用。教学重点是学生看到动物的图片时能通过对话来说出这些小动物的名称。 【学情分析】 1.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正式学习英语,英语功底比较薄弱。但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英语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会简单的打招呼,认识几种常见的颜色与身体部位,这时再让他们学习所感兴趣的动物,并且可以将其和前两单元学过的颜色与身体部位结合在一起,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 2.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模仿,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比较感兴趣,但是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力差,所以应该通过生动多样

的活动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时让学生们学习喜欢的动物的单词,会继续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英语不久,有的学生会害怕说不好而不敢说,所以课堂上应以表扬为主,注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并且要勇于开口说,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目标】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It’s a…, 并能在语境中运用该句型简单交流 动物信息。(达成率90%) 2.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扮演。 3.能听懂会说单词dog、duck、bear。(达成率85%) 4.学生喜欢、爱护小动物。 【学习重点】 1.运用句型What’s this? It’s a…, 交流相关动物信息。 2.掌握单词dog、duck、bear的发音和意思。(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一、创设情境(导入) T: Today we will learn Unit4 We love animals Part A Let’s Talk&Play. Now please watch a video. T: Do you like this video?(看两遍) Ss: Yes! T: Do you like animals? Ss: Yes! T: How many animals in this video? Do you know what’s this? 你们知道视频里面有几个动物吗?它们分别是什么? Ss: 猪、狗、鸭子(有的学生可以用英语说出来) 二、搭建支架(呈现新知) T: Today I take you to visit Old Macdonald’s Farm.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和化所学知识技能,而网络给了支架式教学更大的发挥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步: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 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搭脚手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本文以小学语文《题西林壁》为例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学界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着许多争议。近年来,这种争论有统一的趋向,即建构主义者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又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所以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建构主义有三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在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支架式教学加以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涵与理论依据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3] “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学生的适应性和学科特征的适应性。支架式教学的发展给我国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教学 1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指的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暂时性支持的平台、架柱等,并且当建筑物建好后就拆掉的一种支持。后来被引用到教育中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不断的积极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就如同修建建筑物一样;教师的“教”则是“修建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要支持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建造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给学生的“支架”帮助直至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建构意义。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国外近二三十年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很多。例如,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1976)

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1]。 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3]。这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 2.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在《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最近发展区”也可译成“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独立解决问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有两种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亦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显示的水平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亦即儿童在成人的指点、协助或同伴合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在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他人指点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能够创造最邻近发展区。所以教学不应消极地适合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理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持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由此,维果斯基引出了辅助学习的理念,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如对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最初往往受外在因素的调节、辅助,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工具。概言之,儿童的自主、自律水平,是外部调节、辅助或者是他律逐步内化的结果。孩子之所以在某方面学会自律,是因为外部表现的行为规范被他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孩子之所以能够解答某道数学题,是因为教师示范的解题步骤内行成他自己的运算规则。 认同这些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合适的教学应该因循从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这个顺序实行。教师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详细说来,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协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协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最后再逐步撤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 当前国外流行的支架式教学,实际上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观点,它以理论整合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自主为旨归,因而典型的教学环节如下: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出问题的实质,本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4)协作学习——实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方位、准确的理解,即完成对所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水平,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亦即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实现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我们能够从下述教学情境中更为直观地把握住支架式教学的实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无论…还是…都…”这个句型的使用。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亦即实际发展水平)的分析,首先表现这样的句子: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认真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把两个句子用“无论…还是…都…”组合成一个句子,并把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指出来。如: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认真学习。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材料相关)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以“超重与失重”一课为教学案例,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超重与失重搭建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支架式教学概念及理论基础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把“支架式”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好比学生是建筑物,教师的“教”是为建造新建筑物提供的“支架”,引导学生不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更高水平。当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及时拆掉“支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和总结反思。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第二种是学生不能独自解决,但在更有能力的支持者的帮助下,能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的就是介于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1]。因此,支架式教学是基于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通过搭建不同支架,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导向。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与学,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2]。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以下是笔者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一课尝试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二、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实例案例——鲁科版必修一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分析问题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宇航员在太空舱里生活的视频,如宇航员在太空的无床休息状态;宇航员在太空如何喝水;宇航员如何用一根手指头将下班者“举”离工作岗位,进行交接班等。学生完全被太空里神奇的现象吸引。然后趁热打铁地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太空失重。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引入某一概念,进入课堂正题。 2.搭建支架——确定目标 (1)搭建问题支架 教师让学生在台秤上快速上下蹲,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①观察台秤示数有何变化?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

支架式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原有水平及能力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具备初步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能力,能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支架式教学模式:搭脚手架→ 进入支架→ 独立探索→ 合作学习→评价效果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型支架): 1、搭建脚手架:围绕自由落体运动这一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么样的? ( 1)实验中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的增量X 有什么规律?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3)大家用不同的重锤做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4)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是怎么样的? 2、进入支架: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 3、独立探索: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位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电子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

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的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 的联系。 4、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实验,小组教师在一旁协 助,学生遇到问内部成员进行分工,搜集资料,选择器材,进行实验。小组成题是引导他们解员分析自己的能力,看看完成实验还需要用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决问题,并与学 生讨论,展开交每个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流 围绕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每个人都将 实验数据和结果拿出来,集体讨论,师生共同得到:自由落体老师和学生一起运动的加速度是始终不变的,与运动的物体无关,大小为讨论 9.8m/s2,方向竖直向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 式。 实验课后,学生可以到网上搜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资料,进 一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 MSN 等聊天工具进行网上讨论,也可以在网上留言,与全世界 网友进行交流 5、评价效果:老师给出几道题,小石块A自塔顶自由落下2m时,小石块B 自塔顶下面 8m 处自由落下,两块石头同时着地,求塔的高度( g 取 10m/s 2);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他在落到地面前1s 内共下落35m,求物体下落是的高度及下落时间。老师、小组给出评价,且要自我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