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版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

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

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

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

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

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

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

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其

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

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每个模块2学分。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1、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

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

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

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

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

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

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

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

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

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

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

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

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

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

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

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

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

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

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

分别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 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1) 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息意识,

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

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

趣方面。

●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

要矛盾。

●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

度。

●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

关键。

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

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任务。

●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

互尊重、相互合作。

3)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

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

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二、综合性

三、实践性

四、创造性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概论

一、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1、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信息技术教练人员

3、信息素养的培育员与评价者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任务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

2、学校信息技术系统与应用的支持人员

3、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者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修养

一、本身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2)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3)信息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先进的教学理念

2、熟练的教学技能

3、教学研究能力

三、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1、继续教育的意识

2、继续教育的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一、自我学习

二、定期培训

三、参与课题研究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内容

3.1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念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而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设计,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目标控制原理

●要素分析原理

●优选决策原理

●反馈评价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教学对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3.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分析处理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教案

作业设计

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类别:

1、按教学内容的范围

2、按教学内容

认知领域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操作领域目标: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情感领域目标:采用愿意接受、感兴趣两级学习水平层次。

1、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客观依据,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使目标切合实际,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飞速发展

2、广泛应用

3、高度综合

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文化性(2)应用性

(3)发展性(4)模块性

2、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2整体性3弹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2、行为观的描述方法

3、内外结合法

分析和处理教材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

2、研究教材的系统性

3、研究教材的思想性

4、研究教材的“双基”

“双基”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它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

“难点”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

“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教学策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钻研教材的要求:

1、明确目的

2、把握精要

3、巧妙组织

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2、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选择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声学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统一。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生实际

(4)依据自身特点

2、教学方法的分类

●基本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

2、启发式

3、课堂讨论

4、探索式

5、实验操作

6、巩固复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是指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用到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中。在这种教学形式中,计算机主要是被用来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控制学习进程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并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探讨式(或称协作学习式)

(2)讲解演示

(3)操作与练习

(4)个别指导

(5)对话

(6)教学游戏

(7)模拟

(8)计算机辅助测验

(9)问题解答

(10)发现式学习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课时计划

(1)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

1)教材分析

2)学生情况

3)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务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5)进行教学改革的规划

6)教学进度表

(2)课时计划——教案

1)概况: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

2)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3)板书、板画设计

4)教学后记: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

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型:

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的课——复习课

训练技能、技巧的课——练习课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课——考试、测验课、实验课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要做好上课开始的组织工作

2

~

3分钟组织教学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

要按时结束一堂课

2)复习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5分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3)讲授新课20

~

25分钟

克服“平均主义”“主观主义”

4)巩固新课5

~

8分钟

5)结课小结

3

~

5分钟活动

布置作业

常用课型结构:

1、新授课

2、复习课

3、练习课

作业的类型

1、巩固型作业

2、铺垫型作业

3、发展型作业

七、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考察进行。检查方式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验

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4.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1、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原则

(3)授人以渔的原则

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1)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

(2)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和调节

(3)学习者与教师互补的特点

(4)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与联系的特点

3、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练法

(2)问题解决方法(任务驱动法)

(3)案例学习法

(4)合作学习方法4、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5、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

6、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

7、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各自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并且及时交流---小组讨论与汇总,完成任务或者作品,准备汇报---交流与评价、总结。

4.2信息技术基本模块教学

一教学任务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熟练掌握。

2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应用软件常见的操作,通过应用软件的学习具有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集成和发布、信息交流能力。

3网络应用技术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应用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序设计部分的教学任务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技能、过程和方法、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与意识情感

二、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法、提问法

2、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常用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归纳法

3、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文化熏陶法、迁移法、任务驱动法、支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4、网络应用技术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

5、程序设计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练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第五章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

(2)、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

(1)、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

(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

(4)、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

3、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法

(1)试卷评价

(2)机器评价

4、成果的评价方法

(1)权威评价

(2)学习小组评价

(3)学习的自我评价

5、过程的评价方法

(1)诊断性评价方法

(2)形成性评价方法

(3)总结性评价

6、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2)可以提高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

(3)可以促使学生信息科学知识的积累

(4)可以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

(1)系统化知识的作用

(2)理论和实践正确结合的作用

8、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的作用

(1)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

(3)调整和改进学习过程

9、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内容

(1)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2)常用软件的安装和操作

(3)信息技术操作时的基本操作规则

10、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评价内容

(1)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的评价

(2)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的评价

(3)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

11、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能力

(1)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性

(2)信息系统开发的简明性

(3)信息系统开发的健壮性和完备性

1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内容

(1)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评价

(2)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评价

1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内容

(1)社会责任感的评价

(2)合作精神的评价

第六章说课

6.1说课概述

一、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作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良好的说课能力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2、理论性与科学性

3、交流性与示范性

(一)说课与备课关系

1、相同点

(一)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二)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主要做法相同,都是要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4)形式不同。(5)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法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检查和深化,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

6.2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简析教材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情况:

1、说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三)说教法——介绍选择哪些教法和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手段,以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四)说教程——介绍教学程序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能看出说课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6.4说课的类型

一、研究型二、专题型三、示范型四、评比型

6.5说课的评析

一、评析的内容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

(四)评析教学程序和设计是否科学

二、评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

评析说课最好是当场说,当场评。

(二)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实事求事地评价教师的说课。

(三)辩证性

辩证性指评说者对说课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肯定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评析方法

评析说课可以有以下形式:

(一)同行评

(二)专家评

(三)评委评

(四)书面评

第七章课堂教学技能

7.1课堂教学技能概述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联系获得的。教学技能是一种特殊技能,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体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智力技能——对外部的行为和方式起着

调节、完善的作用

教学技能

动作技能——具体的教学行为表现

一、特点

1、综合性

2、专业性

3、实践性

二、教学技能分类的意义

1、技能培训目的明确

2、便于示范

3、易于评价

4、利于提高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

1.导入技能

2.提问技能

3.讲解技能

4.板书、板画技能

5.演示技能

6.反馈和强化技能

7.结束技能

8.组织教学技能

9.变化技能

7.2计算机课导入、提问技能

一、导入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集中思想和精力,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恰当的方式激活这种结构,使之处于“待命”状态。

二、导入技能运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趣味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概括性原则

5、严密性原则

三、导入的类型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

旧知识导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

生动实例导入——

直观教具导入——主办、讲硬件构成

故事导入——比尔·盖茨到QBASIC

问题导入——“WINDOWS能做什么”“没有它行不行”实验导入——先给出程序运行结果(排序)再讲解排序方法

四、导入的程序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提问的定义

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六、提问的类型

会议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七、提问的程序

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7.3计算机课讲解、板书技能

一、讲解的定义

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

二、讲解的类型

1、事实性知识讲解(讲述)

2、抽象性知识讲解

三、讲解的程序

事实性:提出问题叙述事实提示要点核查理解

抽象性:

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指导分析综合概括巩固深化

演绎法:提出概念阐明术语举出实例(正反)巩固深化

四、讲解的要求

1、明确目标、重点突出

2、运用丰富实例,联系已学过知识

3、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学习方法

4、讲解语言要运用得体(语音、语速、语调),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启发性

5、注意讲解的阶段性,要穿插其他技能的配合

五、板书的定义

指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六、板书的类型

提纲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综合式

7.4计算机课演示、组织技能

一、演示的定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演示的类型

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

挂图的演示幻灯、投影的演示

电视、电影、计算机的演示

三、演示的方法

1、展示法

2、设疑法

3、分析归纳法

四、演示的程序

演示是一种完整的、连贯的行为方式,从起始至终结,有一定的程序,每一环节在整个行为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演示程序如下:

(1)心理准备(2)出示演示物(3)说明、讲解、总结(4)检查理解程度

五、组织的定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六、组织的类型

1、管理型组织——课堂纪律

2、指导性组织

3、诱导性组织

七、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3、重视集体、形成风气

4、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5、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7.5计算机课变化、结束技能

一、变化的定义

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二、变化的类型

1、动作变化

2、表情变化

3、眼神变化

4、声调变化

三、讲课的语言要求

1、要精确

2、要明白易懂

3、要生动

4、要注意语调

5、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四、结束的定义

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的教学行为方式。

五、结束的作用

1、稳定教学秩序

2、留下深刻印象

3、系统概括

4、拓展升华

六、结束的类型

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

七、结束的过程

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概念:

1、教练法

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的教学方法。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交流与归纳。

3、案例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也称范例教学法、示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出蕴涵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此类“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交流与总结。

4、合作学习方法

工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全员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合作学习----交流总结。

5、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 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 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 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 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 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③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④不断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创新 3、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轻信息伦理的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够。 问题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章第一节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①吃透教材,了解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③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①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②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③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①必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②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③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⑤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⑥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①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②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③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①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①目的明确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③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教学基本情况: 由于小学校际之间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差不齐,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态度的差异,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有所改观,但这种差异是无法消灭的。教学

中我们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要求授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些应对方法。 (一)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不同学生兴趣的任务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而拓展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可以做到“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潮中,各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举措,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其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范围并不大,可它却能包容下知识的海洋。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在这里生成,智慧的浪花在这里激荡,真可以说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如何在这个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学得更多,更好,达到高质、高效,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名教育研究人员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可是目前我们信息技术课“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如何上好这门课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们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就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游戏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例如:计算游戏、拼图、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

信息技术教学论总结

动作技能 1.讲台位移动作(1)书写线(2)取擦线(3)回头线(4)体势线 走动姿态应注意: 1.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次数”、“速度”、“自然”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 讲台位移动作训练目标: 姿态潇洒、干练、端庄。走动的次数和速度适当,走动的姿势自然大方,徐步而行。 2.站立姿态(明辨是非) 3.有意识手势: (1)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形象的感觉) (2)象征手势(抽象运用,引起联想,启发思维) (3)指示手势(知识具体对象) (4)情意手势(表达情感) 手势运用的要求: 简练。(简单、明了、清楚、精炼、干净、利落,不可琐碎、拖泥带水) 适当。(多少适当,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手势过少,显得呆板。内容与形式适当。动作与要表达的意思客观上要相一致。) 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切忌矫揉造作。不要紧张或僵硬。) 协调。(手势的起落和语音的出没是同时,不可互为先后;手势幅度和音调的高低协调; 与男女气质协调;上不超肩10cm,下不过腰10cm ) 多样。(随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切忌单调和呆板。) 手势运用的习惯: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讲台非位移动作训练目标:身要正,脚要稳,头平抬,挺胸收腹。掌握四种类型手势的用法,手势与表情和姿态、言语相协调。 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沟通情感的作用。 4.导入的类型(导入方式ppt) (1)衔接导入法(6)幽默语言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8)故事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9)审题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10)直接导入法 *5.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目标推进式问题、常规管理式问题) a.认知记忆性问题(强调是什么) b.推理性问题(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思维活动,强调“为什么。。。?”) c.创造性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例如,“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应用。”) d.评价性问题(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强调“怎么样”。)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a不同教学对象的提问,侧重点不同。b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性的问题。 c确保提问有意义、有价值。)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教学计划要灵活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小学生最爱上的课就是信息技术课,他们也具有好奇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人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而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冇领导及其他老帅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 年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 1.基础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教学计划要灵活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小学生最爱上的课就是信息技术课,他们也具有好奇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环境、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显示多媒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4.语言教学环境及资源 环境:①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仅能提供听觉训练的环境,单纯供听力训练使用。 ②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讲功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师生对话实现了信息双向交流。 ③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基础上给学生座位上又增添了跟读录音机因而具有师生对话和学生自录,重放对照比较,自我学习校正等双向交互功能。 ④视听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视觉演示媒体。 ⑤视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功能装置,从而使它具备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能记录仪比较等多项学习功能 资源:①听觉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为了教学目的而专门录制和传播的各种声音教学信息 主要是用方式有示范教学,听力教学,语言训练情景展示等形式 ②视听媒体教学资源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影视录像等媒体技术和艺术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一动态的方式来综合呈现教学过程和知识信息的,各种视听教学材料 5.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她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特点: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规模小参与性强,教学过程生像化反馈客观及时6.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他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种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实施的总称。它包括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和学习活动管理与实施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7.网络电子书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纸质媒介信息的电子网络版,即直接将各类印刷图书和报纸、杂志等信息内容转化成网络格式的电子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专为适应网络电子媒介而编辑制作的各种网络书刊 8.网络数据库和虚拟资源库一般集合了大量的信息对象并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检索使用这些数据资源。 9.教育网站一般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或相关领域而建立的各种主题型网络站点。 10.BLOG又称Weblog,原意为网络日志,通常称其为博客。BLOG是继email,bbs,l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 11.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内合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