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有关工作乐趣的几句话。

3、怎样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防止神经衰弱。

4、要善意待人。

5、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6、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个时辰。

7、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8、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

9、“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

10、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

11、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12、关于获取知识。

13、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

14、教材的首次学习。

15、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16、怎样使家庭作业的检查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

17、评分应当有分量。

18、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

19、怎样减轻批改作业之苦。

20、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活动内容。

21、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

22、怎样通过阅读发展知识。

23、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

24、技能和知识之间不可比例失调。

25、兴趣的奥秘何在。

26、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27、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

28、传播知识与参与社会生活。

29、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

30、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

31、为了不造成负担过重,必须有自由活动时间。

32、教儿童利用自由活动时问。

33、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

34、通过爱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35、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6、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

37、向初到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

38、向准备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

39、怎样研究学前儿童的思维。

40、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41、怎样培养记忆力。

42、爱惜并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43、培养儿童热爱绘画。

44、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45、教儿童用左右手工作。

46、向在规模大的学校里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

47、给单班制学校教师的建议。

48、教师应制订哪些计划。

49、关于写教育日记的建议。

50、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51、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在教育方面什么取决于教师,什么取决于其他教育者。

52、怎样培养母亲和父亲做好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工作。

53、怎样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

54、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

55、培养情感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

56、为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该做些什么。

57、怎样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而加深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58、怎样同家庭一道指导儿童劳动。

59、怎样通过劳动使心灵高尚和培养人性。

60、怎么样和家长—道培养未来的母亲和父亲。

61、怎样培养对妇女──姑娘、母亲的尊重。

62、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具备什么品质。

63、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怎样建立集体,它靠什么来维持。64、怎样通过集体使个性全面发展。

65、怎样培养服从和领导的能力,怎样用高度严格要求的精神进行教育。

66、怎样培养少年列宁主义者,教师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的作用。

67、怎样向少年列宁主义者灌输共产主义思想。

68、怎样使青年在领到印有伟大列宁肖像的红色共育团证时激情满怀,怎样使他们珍惜共青团员的称号。

69、怎样培养共青团员的上进心。

70、怎样激励人们经常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道德。

71、怎样使青年对我们的生活和斗争不要漠不关心。

72、怎样使共青团员胸怀社会主义祖国。

73、青少年的思想是怎样成熟起来的。

74、不要害怕困难,有困难是好事,否则就谈不上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

75、要保护青少年内心的纯洁激情。

76、怎样教育共青团员关心公共利益。

77、怎样在学校集体内建立劳动关系。

78、不同年龄学生组成的集体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

79、要使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

80、要教育学生对孤独者不要漠不关心。

81、要教育学生不说空话。

82、怎样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83、要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

84、怎样激发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

85、怎样启发学生在劳动和学习中进行自我教育。

86、怎样在脑力劳动中培养自觉的纪律。

87、怎样在体育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88、在哪些条件下集体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个人的作用。89、在学校集体中什么可以讨沦和什么不可以讨论。

90、集体的自主活动重在什么。

91、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

92、怎样把时代精神送到青少年的心坎里。

93、要善于使美德具有吸引力。

94、教师的权威是什么,应该表现在哪里。

95、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

96、要用书籍、智慧与信念控制学生的心灵。

97、怎样做教育工作计划。

98、怎样同集体进行有教育作用的谈话。

99、怎样和懒惰作斗争。

100、最后一条建议──保密。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什么是爱情?”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致女儿的信》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充满诗意的故事为我们的初中学生阐释了爱情的真谛。我设想借助这为数不多的“爱情”教材资源,给学生一次综合的“爱情”引导与启迪。

在我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教学顺畅的进行着:情境导入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很容易得找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的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认识到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它“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研读与赏析部分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上帝的最后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出乎意料的是在体验与反思部分出现了一个不和谐音。我本来设想先唤起学生朦胧的情感体验(我想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正常的而又自然的,但他们决不会公开表达这种感受),再引导学生借助他人的生活智慧,更好地思考爱情。谁知当我问道:“你们一定也有过朦胧的爱的体验吧?我觉得这对你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自然的情感……”下面先是一阵骚动和轻笑,紧接着倾听明显地专注起来。

“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刹时间所有的目光都像专注到了这个学生身上。真有敢于吐露心声的学生?“那请你说说看。”

“我的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我的妈妈。”全班哄堂大

笑。刚刚渐入佳境的氛围瞬间荡然无存,我恼怒异常──这分明带有捣乱的成分,而且抓住了我表达上的不严谨──“爱”,而非“爱情”。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由对母爱的认识转而到对爱情的认识呢?再说周一批阅的一篇学生周记一直让我如鲠在咽,这位学生因与妈妈在学习问题上产生分歧,而称妈妈为“披着人皮的狼。”我灵光闪现,决定因势利导。“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人类所有美好的感情。这当中有来自同学朋友恋人的感情,有来自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来自父母亲人之间的感情。这当中最伟大最真挚的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西北那个母牛为小牛拦水车的“母爱”故事吧?”

在我的深情诉说的引导下,学生们接下去诉说的母爱故事更是精彩纷呈。其中一个学生讲述了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结果这个姑娘是女巫,他答应小伙子求爱的前提是要他母亲的心。小伙子苦恼不已,而这位母亲得知原因后,毫不犹豫的挖出了自己的心脏。小伙子兴高采烈的捧着母亲的心脏去献给女巫。在路上不小心摔到了,那颗心立即说:“我的儿,你摔疼了吗?”

还有一个学生娓娓讲述了《血色母爱》:一对母女在滑雪场偏离滑道遇到雪崩,因为她们身穿浅色的滑雪服,给空中搜寻他们的飞机带来了难度,母亲不惜用自己的鲜血营救自己的女儿。

这时,已有近一半的同学在她的讲述中潸然泪下。我也心潮起伏,于是我给学生讲起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其实母爱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它的不求回报。我们同学都提到了母爱的伟大,但父亲的爱可能更深沉伟大,

这是我在为人母之后才感受到的。我一直与母亲比较亲近,因为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肃的,在学生时代为数不多的交流也全是训斥。曾经有一度我甚至认为自己可能不是他的孩子。再后来,我毕业了踏入社会,我们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再后来,我结婚了,我的新家与妈妈家仅有3分钟的路程,经常去蹭饭吃。可是每次回家,父亲总是远远的跟着我,看着我打开门,屋里亮起了灯才独自离去。只为怕他20多岁的女儿在这3分钟内有什么意外。而他粗心的女儿经从未觉察过。这件事是我在很久以后听母亲说起的。现在,我有了孩子,下班后要和孩子一起在妈妈家吃饭。每次回家的时候,父亲总要送我们到楼下,看我们上了车,默默记下车号才一个人回去,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仅仅怕我们母女出什么意外才这样来回的上下5楼……”我已然哽咽住了。“……我想你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全身心爱着你们,你们愿意把这份爱与大家分享吗?”

这真情告白又一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大家无一例外的满含深情的倾诉着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而且都不自觉的着力渲染细节,倾诉者和倾听者均在不觉中泪流满面……,然而,这并非我要达到的目的。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是怎样回报这份爱的呢?”答案可想而知,与刚刚的热烈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大家都明显地陷入了沉思。个别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力:好好学习,帮父母作家务……“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爱,学会爱,回报爱。”这才是我想要的效果。那个称妈妈为“披着人皮的狼”的学生默默低下了头。“我们连人类情感中最基本的父母之爱都不尽了解,更何况是爱情呢?

我想“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的必修课。下面我们还是从故事和古诗中去借鉴一下他人的生活智慧,来好好的反思爱情的真谛吧。”于是我又将转走的话题引入正题。

因为意料之外的这段插曲,学生在“收获平台”的“与大家分享你对爱情的认识”中又掀起了这堂课的第三个高潮。“爱情除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外,还包含生活积淀的大智大勇。”“爱情是双方面的,它不止意味着索取,还应意味着付出。”“爱情是美好的,要珍惜这份感情”“爱情就是要负责任”……

听着这些极富哲理的感悟,我感慨万千:“爱情是如此美好,但在我们还没有学会爱我们的父母之前,在我们尚未积累生活的智慧之前,在我们还没有学会付出、负责任、珍惜之前,就偷吃禁果,只能饱尝酸涩,甚至是伤害,希望我们同学能从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开始,用我们一生的时光去学习爱。当我们的身心真正成熟时,再去用心品尝爱情的甘美。”

这堂课学生对“爱情”等达到如此深刻的理解是我始料未及的,而这恐怕与课堂中意外出现的插曲不无关系,通过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爱情观。由此可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学生的思考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势利导,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点”,由此生发开去,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出现教学事件时,与其简单的否定学生,不如“将计就计”,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顺势轻松解决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我想,这堂“爱情课”不仅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对学生的一次“爱”的洗礼,而且也给了我一次生活的反思。我想,我也在随着学生一并走向成熟。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教女信”,选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对于此文,我已是多次听课,也读过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偏移阅读教学本位。“理解爱情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成了教学的中心目标甚至教学重点,以致某些课异化成“谈情说爱”课。

课堂教学,大都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于是,课堂热闹非凡,有的说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有的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想望,有的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有的说不能早恋……有的腼腆,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大言不惭,有的吞吞吐吐……下课之后,学生脑海里也就只有“爱情”,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一篇很有语文价值的课文就这样被敷衍了,打水漂了。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教材的引导不到位。课文前面的导语是这样写的: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不过,当涉世未深的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时,恐怕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这段导语,为老师们导出的教学目标是“阐释爱情的真谛。”再来看“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三个问题,虽然提问角度不同,但总的看来,都偏向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关于这一点,韩军老师曾客观地指出过。至于教师教学用书,也表现出这一倾向。“教学建议”中写道: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指向就更加明显了。

第二,教师对阅读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对课文的人文性过度阐释和拓展,语文课就会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是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一大偏向。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坚守“本位”。洪镇涛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于漪老师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把

握三个方面:

1、文章写了什么?

2、作者是怎样写的?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目标应有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理解内容,学习语言为主,理解内容为辅。二是学习写作,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写作方面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绝不是研究语言和章法。

要真实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与其亲密接触。同样,要准确把握文章的“真义”,就必须与文本亲密接触。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前提。

那么,这封信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有哪些呢?用韩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应该“研讨”哪“两三点”呢?

其一,研讨文章的悬念。信的第一句话: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要么对女儿的问题感到不可思议,谢绝回答;要么怒目而视,责怪孩子居然提出超常的问题;要么敏感到女儿可能会“出轨”,加强防范。可作者却偏偏“非常激动”,为什么呢?下文接着给出答案,作者意识到女儿正在跨越“界限”,应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教会女儿做人。从“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一句可知,作者只是以“爱情”为话题,谈的是做人的道理。这正是作者激动的原因。

其二,研讨奶奶童话中的三个场景、三种境界。“三个场景、三种境界”是韩军老师的概括,也是整封信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这样一个哲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三个场景,伴随着出现的上帝的态度变化,上帝由“勃

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反衬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作者是这样描述三次“爱情”的:“他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同过去一样的力量”。“美”和“力量”前的修饰语,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历久弥香。从“爱情”到“忠诚”再到“追念”,逐层升华,显示出人性的光辉,这是远远超越于庸俗的爱情,这才是作者需要女儿真正理解的。至此,我们才从一个新的视角发现作为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用意的深刻。

抓住这些根本,抓住这“两三点”,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透过这些血肉丰满的语言,学生一定会品出味儿来,对爱情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无须刻意深刻的讲解,否则,学生就会堕入“情网”,忘记鲜活的语言。

坚守阅读教学的本位,就等于掌握了打开阅读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把教育与教学分割开来。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光是班主任和团队工作者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我们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自觉的行为。思想政治课上,可以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历史课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民族荣辱感;尤其是语文课,围绕课文中心思想、主人公、作者或思想倾向等,可以对学生进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习什么、追求什么、批判什么的道德观教育,学生受到熏陶。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是潜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为最高的,也是最不易实现的目标。同时,我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更是时刻将教学与德育联系在一起。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一文中,作者就“爱情是什么”这一敏感话题作了深入浅出而又形象生动的阐释,它告诉了我们爱情的真谛。在备课时,我想到了近段时间某个别同学在这方面的思想动向,还想到了前不久发生在某中学一女生深夜外出,惨遭污辱的案例。我打算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让他们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不应该涉足早恋?”

在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发现好多同学脸上带着好奇和羞怯,有的还在窃窃私语。我问道:“你们敢不敢大胆、大声、大方地说出你们的心里话?”只听得一两位男生的回答“敢”,随之而来的是满教室的哄笑。看来,这条路并不好走啊……

随着作者亲切地讲述,大家渐渐沉浸在那个意味深长的童话故事里,很多同学都被故事里男人和女人眼里“爱情”的力量所感染,陷入了沉思。很快地,在老师的点拨下,他们懂得了“爱情是能经受住时间磨砺的忠诚,和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念’”,明白了“爱情”是“两颗心的相融与契合”。接下来,在自由发言讲述自己所熟悉的经典爱情故事时,虽然举手的不多,但凡被请到发言的同学都开了口,讲起了故事。从欧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到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从童话故事《灰姑娘》到武侠

巨著《神雕侠侣》,同学们用不太准确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所听到看到的爱情故事。他们如此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联想真令我吃惊。

接着,谈谈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和自己眼中的父亲母亲,以及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时,同学们都打开了话匣子。有同学说“我曾经以为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就是爱情,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平平淡淡、相守到老才是人间真爱”;有同学把“爱情”比作“朝阳”,带来温暖和光明,而“早恋”却如“夕阳”,虽然美好,但随之而来的是彻夜的黑暗和孤寂;还有同学把“早恋”喻为“带刺的玫瑰”,绚丽迷人却容易使人受伤……同学们的妙语连珠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我提到了那个女中学生惨遭流氓强暴的案例,让他们辨别“情”与“性”即“精神性”与“生物性”的根本区别,使他们真正明白了文中“从人本身来看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一句话的真正内涵。

在“谈谈你对本课学习的感受”作业中,大多数女同学表示要自尊、自重、自爱,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与男同学交往要注意分寸。个别男同学还坦然认错,认识到以前对某些女生敲敲打打、磨磨擦擦实为不该,表示今后要尊重女生,尊重自己。

+qq 10:44:32

时至今日,要是还有人对在语文课堂上谈论爱情持否定态度,或者还要对爱情问题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因为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

是需要人生的经历的“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借助一些课文来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来获取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语文课上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还需要用更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

就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语文教师自身的种种原因,文本中本来少之又少的爱情内容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浪费了宝贵的爱情教育资源。对爱情内容的屏蔽,其结果是屏蔽了学生的心灵,中国青少年在爱情面前或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普遍傻乎乎、常戚戚,家长一听到这个话题就谈虎色变。

因此,我认为,在21世纪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用更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所谓以开放的心灵来谈爱情,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各种手段,激发自己同时引导学生突破心灵的封闭和桎梏,将心灵的每一个通道与文本中的爱情内容接通。只要这样,语文教学中的爱情内容才能生动活泼,摇曳多姿,才能教学出语文味来。

我的这个案例的初衷是想通过一个个语文训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家长对话,与艺术家对话,与学生对话)来切入爱情这个问题,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全方位的了解爱情这个神秘之物。

这个案例并没有抛开文本,而是对文本中的隽永、灵动、飘逸而且极富个性色彩的爱情故事加以研读,并且还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但编者的目的何止于此?因此才有了与家长对话。这一步早在课前已进行了采访,课堂上只是回放,用以和作

者比较,再分析家长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的原因。

也才有了下一步:与艺术家对话。旨在更进一步的参悟爱情的含义。

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又有了下一步:与学生对话。在前一步多媒体的渲染催化下,学生有可能敢于更大方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设计教下来,果然是取得了好的效果。学生愿意说,而且说真话(当然,是不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也不可知)。

后来,我又反思,这样板块化的方法处理是不是死板了些?是不是还可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有待于同行商榷。

人物:语文教师一人(男)、学生甲、乙、丙、丁四人(其中甲乙为男、丙丁为女)

道具:讲桌一张、学生桌椅两套、学习文具若干、移动黑板一面。

(幕起。在班级教室里的学生正说笑、打闹,上课铃响起,学生们立刻回到自己的位置,安静下来。语文老师走进教室。)

老师:上课!

学生丙:起立!(学生起立。)

老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的课文《致女儿的信》。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学生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乙:(小声地看其他同学笑)苏联的车多,“斯基”也多。课文里的故事很不错。

老师:好,那你说说,学过课文,能明白了什么道理没有?

学生乙:(毫不在意,很随便地。)爱情。(学生听后都笑。)

老师:(严肃地)我知道大家对“爱情”很感兴趣。(学生不笑了,老师接着很郑重地说)因为“爱情”很神圣,“爱情”更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学生甲:老师,这篇课文我们都学过了,能不能这节课咱们对“爱情”进行一下讨论?

老师:其他同学以为如何?(学生都表示同意。)

学生丁:老师,我知道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是有关爱情的。我给大家背一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我不明白,诗中既然说爱情比生命还重要,那为什么为了自由连爱情都可以放弃呢?

老师:问得好。要知道这首诗是有背景的。试想: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为了国家、民族,真正的革命者是不是也会做出牺牲爱情的选择?(学生点头。)

学生丙:老师,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很多《无题》诗,也是有关爱情的。像我们学过的那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点头。)

学生乙:当代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致橡树》的诗,也与爱情有关。

老师:你能背诵几句吗?

学生乙:我……没记住。(摇头。)

老师:谁能背?

学生甲:我如果爱你──(学生笑。)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老师:这首诗告诉我们爱情的真谛:彼此要相敬、相依。同学们,我想听听你们真实的看法?能不能谈谈?(环视学生。)有点不好意思?没关系,要知道一般的人在这一

生里总是要与爱情有联系的。

学生乙:老师,还是你先说吧。

老师:那好,每人说一句。我给大家带个头。我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也暗恋着班上的一位女同学,那位女同学学习好,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惜后来转学了,到现在我也没见到。我说完了。

学生丁:老师,我想问一下,像我们这样的年纪,喜欢和异性同学交往,是不是正常啊?

老师:正常啊,交往是正常的,男生女生总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吧,即使有想谈恋爱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我看才不怎么正常。

学生丙:有想法还不能去试,那我们怎么做呢?

老师:有想法可以,但现在不是时候。你们的年龄还是太小,你们把爱情看错了、看简单了。你们心里想的爱情准确地说是对异性的“爱慕”。“爱情”与“友情”不一样,“爱情”有它的特点,谁能说说。

学生甲:学生时代所谓的爱情像青苹果,还不成熟,如果非要吃,那只能是酸涩的。

老师:这个比喻很恰当。我忽然想到以前在一个学生作业本里夹着的所谓“情书”,一共不超过100字,就有十多个错别字,语言也不通顺,真有些好笑。我想应该得到信的同学一看,不得吓一跳,这素质怎么能行啊。我就说到这儿吧,其他同学呢。

学生乙:我理解一下爱情的特点。就说我爸我妈吧,只要我爸的手机一响,我妈马上就精神,接着就得问是谁打的。我看这爱情具有唯一性。

学生丙:我看爱情更需要彼此信任,你回去之后,得劝劝你妈,别老疑神疑鬼的。

学生丁:我说说我爸我妈,我妈在纺织厂上班,有时候上夜班,每次我妈快下班的时候,我爸早在厂子门口接她了。依我看,这能体现爱情的责任。

学生丙:我爸和我妈的爱情,我倒没啥感觉。我说说我爷爷,自从我奶去世后,我爷爷是总翻我奶的照片,跟他一唠嗑,保证不出三句话,就说到我奶奶。我看爱情中的感情是超越时间的。

老师:我看你们又扯远了,大家怎么总避开自己呢?现在我问你们:在你们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学生甲:我听说有一个女孩一起处了三个朋友,最后给人家知道了,一个也没成。

学生丙:我邻居家的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也处上了对象,后来晚上打算偷学校的电脑卖点钱,让值宿的老师给抓住了,找了家长。

学生乙:我听说三班的一个男生说自从有了女朋友,学习成绩提高了。

老师:那我们就再探讨以下现在恋爱的成功率吧?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讲你知道的。

学生甲:我们邻居家的小华在初三谈的朋友,后来毕业后他没考上重点,现在早断了联系。

学生丁:我知道四班张亮他哥在初二处的对象,最后结婚了。因为两人都没考上大学,现在做买卖,经常吵架,这不,前天离婚了。

老师:(下课铃响。)同学们,看来关于爱情的讨论一节课的时间太少了,但不管怎样,经过我们一节课的讨论,大家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爱情。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把握好现在,开创美好的未来。也祝愿同学们今后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侣,记住:是今后,不是现在。

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一书,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使我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困惑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霍姆林斯基所写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没有过时,它仍像一场及进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书中的建议如同一条条观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当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和注意力集中”对我启发很大,把控位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应”,孩子刚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交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者,做到注意力集中,

从而轻松学习,在书中霍姆林斯讲过,“只有当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时”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支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读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有很多的观点、理念深深的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指挥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2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教育经典,是因为作者是一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最基层教育岗位的教育工作者,书中的内容是他从教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他从自身的深切体验出发,发掘出对于人们有着广泛指导意义的哲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过年期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深有感触。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很少会有说完整的系统的培训,很多老师接受完学校的课程学习便参加工作。之后也是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和自己日常的积累,慢慢的才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多想有人能给建议,怎么样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而这本书,恰恰就能回答我的疑问,通读此书,就如一个前辈在耳边教导,指引方向,帮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更好的前进。 首先我认为,教育不是说只是老师单方面的事,它是老师与学生共同的配合。那么就应该划分成多个方面:一是对于老师,首先自身要有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教学方式的专业,专业的教案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等,只有老师专业,学生才能信服。再是得学会分配时间,书中便提到教师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利用时间。合理的时间分配,不仅是说有足够的空闲来提升自己,对于课程的进度展开、学生的阶段的知识的掌握都会有极大的好处;还有是老师的定位,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书中便提到,不要把学习之母变为后娘,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校里,老师便是学生的家长。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去对待,细心呵护,关心鼓励,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获得学生的喜欢,才会在学习上有积极性。 当然,不仅是教师的自身要改变,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上也要改变,即外部的改变。学习既然是学习知识,那么思维很重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意义,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等,都能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而好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可以使知识更成系统,有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这时候老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搭建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进入到知识之门。 这些宝贵的建议,是所有教师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教师,就得多听多学,听取好的建议,学习好的方法。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这些建议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同时也会多向前辈请教。自身也要提高认识,建议虽好,如不运用,也是枉然。

最新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精品文档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篇一】 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今天再读犹感亲切。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也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进步的最佳武器。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一、寻找闪光点。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

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精 品文档. 精品文档 当当体育委员…… 二、不可公布差生的成绩。既然跟“差”“后进”沾边,他们的成绩 一般都很烂。所以,适当给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的自尊,不在同学面前取笑他们可怜的成绩,他们有时反而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注意说话的分寸。教师要注意克制,哪怕后进生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篇二】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及思考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及思考 大安镇中心学校邢丹凤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利用假期及周末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以下是摘录及感悟: ◆摘录:从“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然而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

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感悟:上课时,学生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维随着老师的要求转,或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双边”活动,这样的学生成绩肯定拔尖,但全班几十个学生,难保个个能做到这一步,我班就有一部分学生,全班齐读他不开口,点名回答问题他不知所云,这时,怎样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 过去我采取的办法是在三个大组中进行竞争,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搞小动作或不知读到什么地方就倒扣一分,一节课下来,哪一组获胜就做相对奖励。这个办法刚采用还行,能约束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但用久了,觉得学生越是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就会越疲劳,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后,才知道控制注意力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研究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 2、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认为可以采取多鼓励的方法。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且要鼓励得恰到好处,“帽子”不能戴得过高,过高了学生容易产生沾沾自喜或骄傲的情绪,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学生的情绪不会高涨,难就难在教师要把握合适的度。 智力振奋是注意力持久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智力振奋呢?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感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后感 ——取舍之间彰显教师艺术 听别人提起这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不禁让我想起,苏氏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刚入职的时候就拜读过苏氏的一百条建议,觉得不错,就决定读,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个人觉得内容不错,朴实易懂,郑杰校长谦虚,序中所写:“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其实本人比较懒,尤其是看书,很挑剔当看到这句话时便下决心看下去。 书中提到的东西可谓是苏氏的中国现代版,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身,教授知识,自我学习方面都有很多深刻的见解,教师所处的环境学校也做了一些介绍,读时觉得自己也是一位老师怎么就没有做出如此深刻的领悟而惭愧。 书中很多章节都写的很好。书中17章提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想想这个事情比较简单,但是要如何用自己的语言使表述的思想让人明白,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让学生深刻的明白,理解其实

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只有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提到的学校礼仪,让我想起我们每个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看到学生整齐有序的排列才广场上也就产生了,对祖国的热爱,学生们标准的站姿也就影响到彼此,这就是仪式所带来的魅力。其中一条顺乎人性最美,一看到这句话我心就澎湃起来了,何为顺乎人性,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如否顺乎人性,我们的导入、探究、讲解、巩固环节是否顺乎人性,我们的评价巩固环节是否顺乎人性,郑杰老师在书中做了讲解,让我感受颇深,真正意识到教学顺乎人性才是最美的。 理解学生的苦衷,各行各业都有苦衷,现在学生比我们那时候苦的多。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平时考试都认真把关,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就给孩子报上辅导班,现在的孩子想玩也玩不成,平时和小伙伴出去一起玩玩成了奢侈的事情。限制太多我们成年人都受不了何况小孩呢呢?当学生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我们即使能体谅在平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去关心呢? 书中提到:体谅不体谅学生,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数学课,爱我这个班主任。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读后感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适宜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因此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下,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

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忙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下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忙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必须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忙后进生就必须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就应明白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第一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大泊中心校沈春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问题不管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因为没有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不可能有他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技巧,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两个章节来谈。他主要是从课堂上来对教师提的建议的。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

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如何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 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了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问题。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 暑期我为职称面试做准备,在网上搜索资料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最敬佩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敬佩他?我把认识的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近代的教育家,放我面前一一欣赏,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我感动于他高尚的人品,感动于他给我工作的具体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教育基层,将23年的心血投注在一所学校,他提出的理论来自于他对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的长年观察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二十年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校长,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主动辞去教育局长的职务,谢绝到大学当教授的邀请。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院校都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正是这种甘于平凡工作的精神,铸就了他一部部光辉的作品,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平平常常的一段话,可是我每读到此处,都心潮澎湃,能做到淡泊一切,不为名利所诱惑,几十年专心做一件事者能有几人?只有他这样心灵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与这样的大师对话怎不叫我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他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对象。经他长期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对每个学生

都写了观察日记。他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学研究。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是对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的反思和归纳,对教育现实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他的教育理论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更注重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有利于人个性的发展,十分注重在教育中尽可能的注入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所最缺乏的。所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容易感受到感情的力量,感到一种对心灵的抚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与其他经典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将理论熔铸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中,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及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我形象的感染,有给我思想的冲撞。比起许多充斥着晦涩生僻术语的理论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我的最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学教师认为是讲解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决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学会思考。无论对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5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1-50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实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使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有的。也不存有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水准,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仅仅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个点。教师理应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防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理应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能够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个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读后感

“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作者是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就是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此书是一位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他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每一条建议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让人反复咀嚼,受益无穷。我就对其中的一条建议“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谈谈自己的感想。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教师的工作,说到底是一种服务——一种教育的服务,服务中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积累的也无非是服务的本事罢了。”在竞争日益强盛的今天,教师不但要明确教育服务的意识,还要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服务意识的树立: 服务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由于长期形成“师道尊严”意识的影响,教师习惯地把自己当成一个知识的拥有者、教学的主宰者甚至有时候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教师服务,如很多公开课,就是全体学生为老师的表演而服务的过程。 仔细分析我们的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包括为了孩子的教育,对家长所做的工作,哪一样不是服务性质的?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一个服务者的心态去对待工作,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有没有服务好?哪儿出了问题?怎样做更好?这样不但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会为教师自身赢得更高的声誉。服务意识是未来人的基本素质,只有从心底里做好服务准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为学生服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求只有教师真心服务于学生,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学生学习赶不上去,教师要帮助他们补课;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教师要帮助他们改正;学生在成长中遇到了麻烦,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有这一系列的帮助,都是对学生的服务。班里有一个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还经常欺负同学。对于这样的同学,我除了平时多关心一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以外,还经常让他做一些小事情,使他觉得老师很看重他。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关心起班级、主动帮助同学了,自控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也日益高涨,学期结束评上了“飞跃之星”。这就是教师根据孩子的特点专门对他进行的有效教育,这是一种有效服务。 一位老教师说过:“做别的工作你也许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但是要记住,你从事了教师的职业,你面对的永远是有感情的人。”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是先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偶像从而去赢得他们的尊重;不是用严格控制或批评惩罚去征服学生,而是了解所教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设法用自己的魅力,用身上蕴含着的真善美的因子,以及得体的语言、激情和幽默去吸引并指导着每一个孩子。要想学生所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只有与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许多的活动让一个集体充满温馨,让孩子感觉我喜欢这个集体,喜欢这个老师。有了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师的许多要求学生就容易接受,执行的就比较好。 教师要站到被服务者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所期所盼,为他们解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一多微笑。微笑能改变学生心境,更奇妙的是能改善教师自己的心情。教师应让微笑伴随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微笑。教师越是在生气的时候越要自己保持微笑,这样教师的言行才不会偏颇。二是学会倾听。教师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要沉得住气,让学生说完。这不但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了解学生心理以便“对症下药”的重要手段。比如有些孩子生气的时候来找你说事,你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10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10篇) 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最近又看了郑杰老师的给《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他在书的代序中很谦虚的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大体看了一下书目,感觉不错,就读了读。 郑杰校长在文中提到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下面几条对我的启发更大。 首先,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 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说的?( ) A、陶行知B、杜威C、爱弥尔D、苏霍姆林斯基A 2、“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说的?( ) A、陶行知B、杜威C、爱基兰德D、萧伯纳C 3、“为增长知识走进来、为服务你的同胞和社会走出去”。这句校训是哪所大学提出的?( )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 C、哈佛大学 D、香港大学C 4、“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是哪位伟人说的?( ) A、爱弥尔B、陶行知C、苏霍姆林斯基D、托尔斯泰D 5、科学家主要用哪种智能来处理工作?( ) A、语言智能B、空间智能C、数理逻辑智能D、人际关系智能C 6、英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提出( )的口号。A、教师成为研究者B、教师成为探索者C、教师成为发明者D、教师成为创造者A 7、合作学习最常用的是( ) A、集体学习B、小组合作学习C、同伴学习D、合作探究B 8、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 )。”A、指导B、引导C、唤醒D、激发B

9、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 )本? A、60 B、64 C、70 D、66 B 10、“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这句话是哪个教育家说的?( ) A、苏霍姆林斯基B、爱弥尔C、杜威D、爱基兰德A 二、多项选择题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 )的过程。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分析问题 D、解决问题ABCD 2、妥协与宽容要做到( )。A、掌握分寸B、掌握技巧C、掌握得失D、掌握是非ABC 3、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 )的学习。A、自主的B、探究的C、合作的D、主动的ABC 4、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 )的作用。A、衡量B、激励C、导向D、质量监控BCD 5、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 )的方向转变。 A、学会学习 B、学会生存 C、学会做人 D、学会工作ABC 6、“用教材教”是对“阅读教学是学生、( )、( )之间对话的过程”。A、教师B、课本C、文本D、教材AC 7、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 )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A、素养B、情感态度C、思维能力D、自我意识BCD 8、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 )。A、自强不息B、上善若水C、厚德载物D、厚德强技AC 9、人际关系智能主要用于哪些职业?( ) A、政治家B、销售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这段时间来我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的感受很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要认真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正如郑杰老师说的:“教师要有一桶水,教给学生一杯水还不够。”要不断的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一、读“教师要继续学习” 书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 教师一旦停止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是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保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但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读了这段话使偶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二、读教师要有“静气”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人一生匠气,只知机械的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任务的,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搜取营养。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询问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不过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动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理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使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个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个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个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实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个课的教材。理应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切都能够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个切都是怎样实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个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个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个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仅仅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实行思考,实行紧张的脑力活动。所以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洮南三小商宏宇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满慢滋养者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

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后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