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六大开

论六大开

论六大开
论六大开

论六大开

摘要:六大开是八极拳中的六种劲力和六种式法,而每式中含六手共三十六手法,每招中分八式,综合运用于八极拳中,出神入化,奥妙无穷。

关键词:六大开功法

六大开是八极拳中主要功法,是六种不同的劲力练法,即:顶、抱、掸、提、挎、缠。在八极拳中有六大开,八大招,六六三十六肘头,八八六十四接手等,八极拳是我国武术众多门派中的一个较大支源,是北方主要拳种门派,其发源于河北孟村,清雍正年间吴钟受业于南少林寺高僧癩公,经十余载刻苦练习,深得八极拳与六合大枪之妙,炉火纯青。雍正皇帝誉钟为八极拳始祖。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有吴钟之说,至今已二百八十年,传十余代。名人辈出,自吴钟传吴永、吴钟玉、吴荣三人后分传吴梅、吴恺、李大忠、张克明、王世同、王长锡、张永泰等一传再传,黄世海、吴会清、李书文、韩化臣、王中泉、强瑞清、张书年、吴秀峰、霍殿阁、鲍有声、马凤图、孙亮亭等数不胜数。分传支派,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有开门八极、岳山八极、金刚八极、罗疃八极、开极八极、泊北八极。以李书文为代表的金刚八极,李大忠为代表的罗疃小式八极,孟村吴会清代表的开门八极,张永泰为代表的泊北大八极;鲍有声代表的天街八极;孙玉龙代表的开极八极。无论那种八极拳其宗旨万本不离其中,均以六大开为主,其中心法则:六大开顶、抱、掸、提、挎、缠六种劲力和不同形式组成招式,而形成了八极拳的内外相合,刚柔相兼,阴阳相生,暴打发力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独特风格。开门必进,打中有开,劲讲崩、撼、突、击;挤、傍、挨、靠、锁、点、跺;抢、爆扫、截、拥、弹、蹬。以腰为轴,以膀胯为输,以内外三合贯通于肩、肘、手、膀、胯、膝、脚六个部位,发力于瞬间,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力、神、形相随。形就是形状、形象、身形。式就是架式、形式、姿式。即:龙、虎、熊、马、羊、鹞、鹏、鸡八种动物形象特征。龙之飞、虎之变、羊之触、熊之撼、马之抖、鹞之翻、鸡之斗、鹏之展。受节受益,用壮用解。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即济。八卦相生,变化无穷。其形与气合、气与力合、拳发则气发、拳回则气收、足腾则气起、足落则气沉。形、气、神俱备,其力自现,八极拳的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以六大开的招式体现发挥出来。

下面分述一下六大开之法则运用:

1、顶法:是上领,下沉,左顶,右拉,四面八方劲发的十字劲,以手肩膝足头撞击,触点即发,一遇外力即刻反弹作用,顶发力时其势如箭,身似弓弩,一触即发。顶肘练法歌云:“身腰腿脚皆拧转,两肩肘手左右翻,右足剁之咚咚站,眼要精神力要圆,骑马式不大不小,足扣住不倚不偏,头顶腰身俱端正,两膀塌下气要涵,二手挎蓝肘左右,不要饱力在两肩,肘到进身一抖展,力如千斤能拨山”。顶属乾卦,为天为阳、为建截式,是上方。顶分八式:有豁顶、抱顶、缠顶、勒顶,闪顶、捧顶、顺步顶。其招式在拳中体现出来如:双羊顶、马步顶肘等。

2、抱法:就是紧缩一团,枕戈待发,寓攻于防,防中有攻的技法,以膀臂或拳由外往里或由左往右,由右向左用力。抱乃八极拳中十字整劲的功法,是精气神溶为一体刚柔相济、阴阳交错、内外合一的上乘功法,发力时上下相合、阴阳相生、皆为抱法。抱法练歌云:“两手一抱如作辑,手臂前挥赶步势,前虚后实坐步势,前腿虚步后腿屈,翻身跺之将势变,势如抱桩力整齐,两肩并展挣一斗,变成马步足不移”。抱属坤卦,为顺拦式。抱分八式即扣抱、穿抱、虎抱、扑抱、拦抱、滚抱、缩抱。如:劈抱、手挥琵琶等。

3、掸法:是八极拳中独特手法,据不同的劲力分为单法、担法、掸法,凡拳中成招发力时以单手单足发力的或单阴单阳劲力进招曰单法,从下往上者曰掸法,从上往下者为担法。好似相争相扑、突发劲力,硬似铁、软如棉、力如弹簧。掸练法歌:“前手一掸后足踢,后手搂掸上步赶,拳找裆中名栽阴,顺手上翻打额骨,盘低昂势打通炮,翻身跺之扣住足,一掸即是手点子,学者俱须得知晓”。掸属震卦为串、为进式,掸分八式:掸引手、掸搬手、双搬手、搂掸、打掸、掛单、闪掸、外拨单。如:二郎担山、掸手进肘。

4、提法:提是八极拳中变化莫测的上乘功法,有提肘、提膝、提手、提胯。在提法中,成招发力时气与力相合为上行,欲进要用开力,欲退要有守力,前进后退、左移右闪、不失重心,动如雷霆、定若泰山。提练法歌云:“手腕上翻拳上撞,腿膝一提剁下打,骑马式要不大不小,扣步亦要不偏斜,上拳撞他下额骨,提裆伤他性命根,此是最绝至毒手,不许轻易用伤人”。提为兑卦为退、为抎式。提分八式:顺步提、内步提、抎手提、摞手提、搂提、绕步提、扑提。如:立地通天炮。

5挎法:胯挎通义,勾挂之变也,此功法为八极拳中发力之妙法,亦是变臂短击和快摔法,可刚可柔,刚柔相济,技击成招发力时,突然用巧力克敌为上乘,阴阳相合、虚实共用、借力打力、巧使多变。胯练法歌云:“胯肘进法走旁门,闪去一边躲避身,侧身贴身靠山势,两肩抖翻就外拧,抎掠抓用双靠手,腰势一煞往上穿,若是以法放不倒,急用引手莫留情。”胯属坎卦,为现为横式。胯分八式:崩胯、劈胯、挑胯、挤胯、坐胯、扑胯、托胯、横背胯。如:进步铁扇、挎打。

6、缠法:犹如蟒蛇盘绕,缠绕不休,分大缠、小缠,包括锁扣、粘、连、拿、发力时可以阴阳相合、连绵不断,钻空破绽,使其不能相顾,而克敌制胜。缠练法歌:“前手一缠后手随,足踏中门顺步跟,前手往下按他手,后手外拨猛进身,大缠犹如捆柴样,使上就是一跟头,小缠压腕折其肘,使摔使拿样样有,缠法是八极上乘功,出神入化妙无穷。”缠手腕向前向后绞缠、刁掳均谓之缠。八卦属离卦,为立为竖式。如左右大缠,霸王硬折江等,缠分八式:双缠肘、顺步缠顶、缠打、缠钩踢、单鞭缠、缠闪打、缠肘、缠抱。

六大开功法中手法综合运用:

顶中手法:顶、豁、挑、扒、搂、拨。

抱中手法:劈、搧、折、截、托、圈。

掸中手法:盖、展、单、撑、领、揣。

提中手法:拍、撩、钻、点、抓、削。

胯中手法:横、挤、扑、搬、拦、挂。

缠中手法:扣、扎、甩、搅、掳、带、

各分六手、共合三十六手。

六大开在使用中要综合运用,以腰膀胯加上内外三合,配合八极拳独特的步法,即震跺步、四六步、拥搓步,翻身跺步,冰上打滑步,鱼环步,招在变化中,步落而招发,步落则气落,招发则气发,以气催力,震脚闯步如穿石入洞,落地生根,出手如箭离弓弦,快似闪电,内功外功兼而修之。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比他先动,若彼不动,我可以手点子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进之法,强开对方之门户,贴身进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八极拳拳理云:“拳似流水要连贯,腰似蛇形脚似钻,刚柔圆活上下连,闾尾中正顶头悬,满身轻俐神贯顶,丹田气固精内敛,阴阳虚实极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又云:“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松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遥。”

练好六大开是练好八极拳的主要基本功法,需刻苦用心、用力去练、方得其真谛,开始单练,反复练习,后而合练,综合练习,熟能生巧,巧而则精,精则通神,以上所谈,是我在恩师张忠珍精心指导教诲下多年练习中,所体悟的一点点心得,我天生愚纯,后天用功不勤,未能承恩师功夫二三、今日谈出旨在抛砖引玉,为发扬我国武术振兴中华,使武术早日进入奥运,而尽心尽力,望诸位老师和同道多多指教和帮助,实我之心愿,亦我等之责任。

怎样练好太极拳站桩

怎样练好太极拳的站桩? 原创:一丰居士(中国式健身功法) 太极桩(或叫做混元桩)是太极拳、形意拳、意拳、八极拳等内家武术的基本功(各家拳法可能会改个名或者姿势上略作变化,但本质不变),也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无极桩练习的要领主要有: 1、双脚平行站立,间距一脚的距离,差多与肩同宽。 2、双手左右平伸,与身体成十字,周身放松。 3、头顶向上顶的劲,如同头发悬挂在房梁的感觉,下巴与地面垂直,这叫“虚领顶劲儿”。 4、双眼平视前方,不要用什么意念,不要用气功的方法增加什么想象。 5、双手缓缓合抱向前,如同抱着大树,形成圆型,手掌自然分开,相距10公分,拇指向上指,稍微用力上提。 6、臀部下坐,这叫坐胯。像坐着的姿势,裆部要撑圆,膝盖外展的感觉(不是真的外展),要放松后背,腿部略微弯曲,很自然的坐着的感觉,像坐在一个高凳子上一样。同时头部有向上顶的劲,这样身体才平衡,双脚行下踩的劲。 7、不断微微调整身体,做到完全放松,特别是双臂和双肩。双臂腋窝下如同夹着球,保持镂空,双肘外展但不要抬的太高,肩部自然下沉放松,这叫“沉肩坠肘”。 8、保持这个姿势,不断微微调整身体,使全身各部位都放松,特别是各关节部位,不

要吃劲儿。 9、呼吸上,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起下腹部,呼气放松下腹部),做到缓慢深长,不要憋气。自然放松,开始可能下腹部无法鼓起,没关系,坚持这样做,过一段年时间就能渐渐鼓起来了,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整个下腹部,直到大腿根都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并能感到丹田温热,内气充盈,并可以做到气沉丹田。这需要不断的坚持。 10、意念上,不要有任何意念,不要胡思乱想什么导引、引气、闭眼瞎想,都会出问题!!切记。我们不是练气功,我们的练功是科学的,是人体自然的体能激发,不需要什么想象。只要保持自己别胡思乱想、心烦意乱就行。身体本能的气血就会自动灌入丹田并沿经络游走周身,这叫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窍门:全心体会呼吸过程,不想别的事情。(类似人在愣神的状态)。我说边看电视边站桩,有人不信,其实,看着电视里无聊的节目,最容易让人放松,这种似看非看的状态,反而是很好的入定方式,等你真的能不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入定,那时候就好办了。至少一开始,越是安静的地方,越让你胡思乱想! 11、调整方式,为了尽量让自己放松,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做一些心理暗示,就是想象:头顶一个气球、下巴下含一个气球、双手抱着大气球、双腿夹着大气球、坐着一个大气球、腋下夹着气球等,有周身浑圆、外撑、内抱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一下子能找到,要慢慢体会。无极桩就是要有周身的“整”劲儿,浑圆劲儿才行。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其实都是这个装的姿态的变化,有关内容可以看《太极拳谱》。 总之,每个人的姿势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总体的架子上,微调自己的身体,找到让自己能完全放松的姿势,但不能破坏这个架子,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1周左右能周到合适的站位。 每次站桩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越长越好,但如果累了就停下。通常感到累了,往往是没有放松,可以微微调整自己的姿势,找到让自己不累的状态。 通常,站桩应该是越站越轻松,不会感到那里很吃力、发酸,很累的。慢慢地,你可以感到周身气血通畅,自然流动。双脚双手温热(不是火烧的那种热,那是出偏差了)沉重,仿佛可以一掌击碎玻璃一样的力道,周身内部温热舒畅,仿佛有热气遍布全身,感到自己像气球一样充满张力,一句话,很舒服、很有活力,即使不站桩,也能随时感受到周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走路也双腿轻松很多。等等还有许多好处,这里不啰嗦了,自己体会吧。

板板整理的站桩功法(修改版)

板板整理的站桩功法(修改版) 声明:以下内容引用于《超级散户》第320章《站桩不易,远离电脑》,以下内容虽然是小说中的内容,但属于板板向师兄请教过后的真实功法,因为师门规矩所限,不能加入配套的呼吸法,因此就是简单的站桩姿势,可以强身健体,仅供参考。高位桩如图,膝盖仅仅微弯,似弯非弯。但双手调整为手指尖距离只有一拳宽,不必如图上离这么宽,另外手心对着乳头,手指距离三至四拳远,沉肩坠肘,关节之间不夹紧就好。另外切记站桩时不要吹风受寒,不要用任何意念法引导。(原本在书里写的是双手距胸15-20厘米,那样太窄了,会影响关节的舒展,另外强调了不要吹对流风。)

以下是小说正文(这样便于理解站桩的要求): ………… 他正准备反击回去,却见父亲推开了书房,径直走到书房外的阳台上,摆了个双手抱球的奇怪姿势,轻声道:“儿子,关电脑,来陪我站桩!” “呃……”丁旭有些无语。 父亲最近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迷恋上了站桩,一站就是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还经常要自己去封闭式的阳台上陪他站桩,说是这里只要把书房门关掉,再开一点点纱窗,一方面仍然有空气在流通,有氧气进来,另一方面不会形成空气对流。因为站桩时不能吹风,特别是后脑勺,这叫防火如防箭,神仙也怕脑后风。 尽管没有冷风吹进阳台,但气温还是低。这大冬天的,谁愿意在阳台上挨冻啊,所以丁旭一次也没答应,特别是今天还是小年夜,丁旭就更不愿意了。 “过来,我讲个道理给你听!”丁怀广脸上却是少有的严肃,低喝道。

丁旭无奈地走了过去,说道:“老爸,我不会啊。” “不会就学嘛。这动作很简单,一分钟就能学会。来,我说给你听。” 丁怀广微微一笑,说道,“你看,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略略摆个外八字;然后屁股往前轻轻一送,然后挺直脊椎,这叫翻胯、拔椎,目的是使身体保持正直,成‘一条线’状态,也就是站如松。然后两手环抱胸前,高不过肩,低不过脐,成半圆形,松肩沉肘,手指微张,两手十指相距一拳距离,两手心离胸约3拳距离;下颌稍稍内收,头部稍稍往上一顶,两眼向前平视,或半闭目,口轻合,牙微开,自然呼吸;膝盖稍稍弯一点点就可以了,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的姿势要求和原则是:轻松、宁静、自然、舒适。” 丁旭依言摆好姿势,丁怀广又帮他调整了一下,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老爸,你这叫什么站桩法?你的腿都没怎么弯呢,有效果吗?你看少林寺的武僧,那都是大腿和地面水平,双手往前伸直,我记得好像叫四平桩什么的,那样才给力。”丁旭感受了一下,觉得毫无挑战性,不禁苦笑道。 “我这叫高位桩!我看了本于永年的站桩养生法的书,又看了些博客文章,里面的要求就是这样的。双腿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讲究的就是一个自然,放松。像我们这种中年人,长时间站桩,如果蹲得太低,膝盖骨很容易不知不觉间被磨损,那就很难治好的。”丁怀广答道。

八极拳两仪桩

八极拳两仪桩 八极拳因其自练拳术和功力的需求,既应技击应用和实力的特别要求,在几代人练习、发展中,形成了自身所需要的,独具特点的内修功法,故“两仪站桩”功法,在练习八极拳的过程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内外兼修的意义深重,成为八极拳训练中必须下大气力练习的基础功法之一,也是对自身功力提高很快的不可忽略的训练手段之一。 中外武林界有谚称曰:撼山易,动八极架不易,足以说明八极拳“两仪桩功法”的威力。八极门内练此功法讲究———盘架子;安拳势;蹲架母(既拙作“八极功架拳术”);行气、排打……而后练习八极拳其他拳术、械术、功法、技击术,依次而深入之,现将此功法的法诀、练法、内气运行介绍给广大网友武友,让我们来一起练。 “两仪桩”功法口诀 头顶悬领双目平视 微收下颌项挺颈顺 齿扣唇和舌抵上腭 松肩沉肘两向外撑 背圆胸空握开口拳 双膝内扣敛臀裹裆 塌腰坐胯两足分立

提涵涌泉五趾抓地 闾尾中正行气贯体 神圆自如五内蓄精 1、两腿跨立,站呈马步之势,身微沉坐。老技击者练此功可蹲的低些、沉一些,着力于腿重些;不以技击为目的,年老体弱,以健体为目的者,女性健身爱好者,可稍微下蹲一点,或者双足平行站立即可,以自身体势适宜而练此功为准。 2、双手握为“开口拳(五指扣拢住,“虎口”撑圆,拳心呈通状),一臂曲肘挎于胸部乳下约五分左右,拳心向下;一臂曲肘前顶撑,拳置于腮下,拳心向上——“托天盖地太极肘”势。 “托夭盖地太极两仪肘”口诀 头顶蓝天足踏清泉 手(后)抱婴儿 <前肘)肘顶山 注意:身立中正、两肘撑劲,稳健自如,心无杂念。 附照:1、两仪桩功架动作; 附照:2、两仪桩正视动作; 附照:3、两仪桩背视动作。 3、练习“两仪桩”功法之呼吸,通常用‘腹式深呼吸法”。既行功、修练时,要自然呼吸,既 为“鼻吸鼻呼”,深吸缓呼,意守海底(会阴部位),气行周身,腹实胸畅,两肾充蓄,精气神一如。 “五字诀”释意: “静”———心静意聚,环境亦清{此指练功场地,择草地,树林、溪畔); “畅”———身畅体舒,气走全身; “顺”———心意之指,气力所至;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是八极拳术中的根本招法。练架子以固根基,练六大开以致用。所谓“开”,是指开而后进,一切手均不离“开”。开有六招,即:顶,抱,掸(单),提,跨,缠。所谓招,乃招法,不是定式,定式是招已打成之式,非招法。招是在应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打招如闪电”,是过程。“招”是巧力,以力降人非招。 一、六大开歌 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 提跨合炼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 翻身顶肘堂中立,大开神拳往后传。 二、六大开附属招术 进步用法有:朝阳手,单体手,背后折缰,霸王折缰,猛虎爬山,拌步跨打,朝天掌,攉打顶肘,阎王三点手。 截手招法有:斩龙手,外搭肘,打踢蹬,打贯穴,开门炮,点扣穴,斜打太阳穴,背后肘,撩阴脚,背后撩阴,撩阴锤,劈砸,迎面锤,截腕掌,架打,压打,扁打,拧身腿,应门腿,漂腿,外拐腿。 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跨相连为宗法。“跨”乃横力,“突”乃冲力,所谓招招不离“突”“跨”。打招尤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固则招无所用。六大招中之“抱”“缠”“顶”“跨”“掸”五招,连同折僵、朝阳手两招之使用,均为一线之争。我占一线则我胜敌败,敌占一线则敌胜我败。明此,则见敌处处有可乘之机;昧乎此,则见敌通身无隙可乘。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一,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若闪转腾挪,犹豫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六大开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仍难致用。单练贵用手,尤贵闯步(无闯步则无突力)。松肩松胯方能合膝,方能吃步,不合膝,则跨力无所耐。 饱不练,饿不练,心不平不练,身过乏不练,节假日宜多练。 气功在微,用意不可重;擤气震地亦需轻。练运使功不可猛,修养生功宜常行。 德者,在武术论武德,在气功行功德,在人生讲道德。武学德为本,武艺德为先。学练八极拳,先须学做人,人品修优秀,技艺炼神化,寿命至仙成。 悲天悯人心常在,方便慈善时时行。 附: 手足练桩功后洗药: 川乌、草乌、南星、蛇床、半夏、百部、花椒、狼毒、透骨草、藜芦、龙骨、海牙、地骨皮、紫花地丁各30克,青盐120克,硫磺60克,以醋五碗,水五碗,熬至七碗,每日烫洗。 注:内中以透骨草、地骨皮、青盐三味药为主,可仅用此三位药。

八极拳的手法

八极拳的手法、步法与身法 任何一种武术,只要谈起手法与步法,就脱离不了身法,因为手法、步法与身体构成了人在运动状态中的有机整体,少了哪一部分都显得不完整。古人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九宫”思维空间,而人起决定作用。其它事物都随着人的存在而被认识、利用了发展。“天、地、人”,又被称谓“三才象”,要求在运动过程中人必须“知天时,识地利、百战不殆”。 就人体而言,在武术概念内可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指“膻中”穴以上部位;中盘指“丹田”穴至“膻中”穴部位;下盘指“丹田”穴以下部位。 拳歌曰:“上使云、捋、提、按、刁、抱、缠、战;中使挨、膀、挤、靠、盘、别、肘、胯;下使吃根,埋根,毒蛇摆头。” 又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尾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变化急,命意源泉在腰间”。 对于八极拳手法、步法和身法的认识,历代八极拳先贤都认为 不能把它们孤立看待,如果人为地将其截然分开,将会犯形式主义

错误,因为八极拳的显著特点是讲究“六力合一”、“三盘并击”,要求“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全动”。“动一发而牵全身”。手法运用上讲究,“进如殳错,撤如勾戈,发如炸雷,退若揉食”。手法变化因势而生,刁、拿、锁、扣顺其自然。 八极拳的步法与手法相协调,讲求“打一不打二”落脚呈“跺、碾、闯”三合一,并有抢吃半步的习惯,八极拳门称之为“半步拳法”。 要协调一致,以全静、全动,“静久生动,久动归静”的理念来支配远,取胜就在一寸间”的说法,故每拳、每式、每个步法、身法都不过膝”,“出拳不宜密”,动则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和“拳打百步不算化规律了。又因为八极拳在套路训练中多以中平为主,讲究“提腿果用这样一个顺序把它们串联起来,就足可以说明八极拳的身法变“引、进、打、摔、擒、扣”虽然在各种武术中都基本常见,但如个字进行概括,叫“一引、二进、三打、四摔、五擒、六扣”,这就能最大限度地扬已所长,避已之短。八极拳的使用原则用以下几身体各部位的肌能和抗击打能力、爆发力明显增强,在技击使用中三靠劈、贴山靠和单式的训练上,学生通过这种有目标的训练后,极拳训练之初,除桩功训练外,其大部分精力都应放在柔手、柔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八极拳训练的基本功法所决定。大凡在接受八八极拳的身法讲究贴近进攻,“动手如亲嘴”。而形成上述技法

金刚八极拳

金刚八极拳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金刚八极拳 金刚八极拳 金刚八极拳具有八卦掌的步法、螺旋劲法,戳脚的腿法,劈挂、通臂拳的放长击远等技法及金刚拳的转环。主要拳路有“六大开”、“八大招”,“六肘头”、“金刚八极架”八趟、“八极对接”、“金刚八式”等套路。 金刚八极拳的主要劲法有十字劲、沉坠劲、转环劲、爆炸劲、弹崩劲、震碾劲等。 金刚八极拳内外兼修的练法主要通过“两仪桩”、“旋极桩”等桩功训练,消除后天的浑浊之气、蛮拙之劲、僵硬之劲,使得体内的逆气转为顺气,浊气化为精气,达到内外兼修、阴阳和合、内柔外刚、浑圆一体、刚柔相济。所有的拳式虚实分明、快慢相间,上下相应,三盘连击,一气变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身之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非口传心授而不易得其精妙。该拳有“罗手者,天地转也”之说。腰步盼前顾后,运动方式讲究“圆”、“远”、“直”,远为极端,圆为太极,直为卦象,贯穿于手、腰、腿、脚,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金刚八极拳,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打八面,八意:惊、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形:龙、虎、熊、猴、燕、鹑、鹰、犬。 金刚八极拳主要步法有:拥搓步、抢步、震碾步,四六不丁马,进退一趾滑,劲起于脚,发于腰,达于手,可谓八极八极脚不离地。 金刚八极歌诀

上步顶肘中堂立,斜身绕步呈刚强,要打津拳朝天起,倒退一步闭了裆,两手一开分天地,抢步跪膝命难防,抱肘捋腕分前后,遮裆护耳归中堂。意薄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金刚八极拳风格,鹿腹鹤形熊立身,惊牛疯象龙虎形,虎踞龙盘狮吼腾,招招式式一团风。 练独立如入摩,练着观封闭拔,练内外筋骨合,练刚柔弹脆硬,练变化巧准快,练气动闪如电,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中间变,动手发招要留德。 金刚八极十大技法 1(姿势舒展2(手脚相随,上打下封,紧逼硬攻3(下盘稳固4(寸劲短快5(变化突然6(拥搓代缓7(以气催力8(刚柔相济9(阴阳顿挫10(神形兼备,沉坠劲为根基,十字劲为崩炸之力,缠丝劲是柔中含刚。 金刚八极八大要素 1(神如箭驰2(意如闪电3(身如旋蛇4(手法如魔5(进如风钻6(闪如火灸7(避重击虚8(抢位攻中 金刚八极进手之法 进手之法讲究神进,意进,身进,力进,抢步闪进,封手侧进。拳本无招法,无形有机变,步灵无定式,功发有阴阳,出手有螺旋,神机内崩撼,全身稳如山,支点力如簧,发力不露形,形变不露象,潜力如丝连,提胯化攻合,缠绕体宜中,无形无式,无招无象。善用方位角度的变化,重心力度的机变,巧用杠杆力、离心力原理,硬开硬打。出手划圈,出脚走边,进招封手侧进,远闪近缠,以闪为进。闪打闪进,离开即闪,逢手则缠。闪中打,打中闪,缠中打,打中缠,闪进缠打,打打缠缠,闪闪打打。闪后打,缠中打,打中缠,你直打,我斜打,你斜打,我拧步拨打,不招不架,不动不打,见招打招,见式打式,发招连珠炮打法,静则抱元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作者:吴连枝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 文章录入:子牙河]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特点法则和套路,是八极武术独立门户的根本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生命源和潜在力。 “开门”是八极门的总特点故称“开门八极拳”。何为“开门”其意有四:一、“开门”即始立门户,独树一帜;二、技法变化讲究“六大开”,巧也、猛也、开门无阻也;三、开门八窍,慧人心脑,晓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万变为自然;四、开门不闭门,独立不独存,“天下武林是一家”,提倡外传内引,开门交流,取长补短,永无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极拳的身法特点。清同治年间,孟村“八极新传”记有:“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要寸接寸拿寸出入;四要自由架式懒龙卧;五要五藏气攻到;六要五行周身合”。吾之祖训拳谚:“手似太极,身似形意,怀揣八极”。所谓手似太极,是指八极之招法(即“手”)须阴阳变化至极;“身似形意”是指八极拳身法之圆活,腾挪须象“十大形意”;“怀揣八极”是指习八极拳法者须达到“八极”(“八”为阴阳变化,“极”为巧妙变化至极,趋于“无形”之境界。)这里所指的“太极”、“形意”、“八极”并非指的是武术门派。所谓“十大形意”,就是八极拳之身法要求运用“龙、虎、熊、猿、蛇、鸡、鹿、鹏、鹤、鸵”十种动物在运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的“十大劲别”,体现在八极拳法中,以提高练者稳健、快捷、多变、勇猛、含蓄、虚实之效。 八极拳吴钟公初创时期,“吴家拳”主要“三拳”八极小架,八极单对打,四朗宽;“三刀”:“四门刀,提柳刀,春秋大刀”;三棍(棍棒一样):“袖棍,乞丐棍(亦称八棍头),行者棒”;以及行劈拳(十二趟)、六大开拳等。吴钟公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戴氏)长拳、华拳、六角式、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对练)等长拳套路引入孟村吴门,并与师弟吴溁(永)、吴钟毓共贯以八极拳理。至祖父会清公进一步改革套路,将八极小架由一路增为三路,又增编黑虎拳,引进劈挂掌(亦称抹面拳)青龙拳,双刀、对练器械引进刀进枪、三节棍进枪等。至先父吴秀峰再创开拳,连手拳,十二形抱拳;由桃花散与八极对打创编了一至四路扶手对练;引进罗汉功拳、八仙剑、青龙剑等。从八极拳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是八极门新的里程碑。 八极门“三位一体”的拳法套路结构: “八极小架”为八极拳最基础的套路,吴钟公时仅一趟,由会清公编为三趟,秀峰公编为十二趟。八极小架是“易学易练,老死难精”的入门基础。 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是以吴氏“两仪”为框架“搭建”的。其动作朴实无华、简单大方,而内涵深奥的“架子”之桩功基础,演练时一招一式、一动一静,一动则发如炸雷,一静则似如处子,速度越慢越能提高“站桩”之功力。八极小架的科学性、全面性,八极拳法浓缩性,均达到不可挑剔的最高境界,实为八极门人必修和永修套路。君不知,八极小架初学者和八极拳法精通者,对“架子”的内涵理解是有天壤之别的。八极小架称谓“小架”,并非还有“大架”相对应。凡持“大八极、小八极、死八极、活八极”之说者皆为讹误。 八极小架是以“两仪”为“架子”,以《易经》八卦图为理论基础思路形成的套路。 两仪定乾坤,乾坤动而又左顾右盼生“四象”之态。乾为父、坤为母,生六子,得乾爻生艮、坎、震,得坤爻生兑、离、巽。两仪变化生六大开:顶、抱、单、提、胯、缠。

错误的桩功与震脚发力

错误的桩功与震脚发力 什麽是「桩」? 「桩」是打入土中作为支柱的木头,所以好的「桩」要直而坚硬,才可以承载重量,当然「桩」也有横斜摆放的,但那是作为辅助的支撑,不是「主桩」。 人的「桩」是两条腿,用来承载身体和行动所产生的力量,基本上也耍求直而强壮,问头是腿有三个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可以活动,其中「髋关节」是用来承受(以腿而言是「承受」,以全身而言是「传递」)力量,「膝关节」是用来正确衔接大腿骨和小腿骨,以顺利转承上力下达或下力上达,「踝关节」衔接小腿骨与脚,是身体直立时人力与地力作用的关口,所以在结构上而言,「髋关节」与其周围的肌肉筋腱最大最强,活动度也最广泛,「膝关节」和「踝关节」只负责调节传递,不能担负重任。 了解了以上的说明,我们就知道无论静态的「站桩」或动态的「行桩」都应该保持两腿能够「流畅」的传递力量,如果关节位置偏移或僵硬,不但无法传递力量,更会造成运动伤害。为了要「流畅」的传递力量,膝尖永远要与脚尖同一方向,受力的小腿(这是主桩)要尽量与地面垂直,也就是所谓的「膝尖不过脚尖」,但是「弓箭步」的前腿应该「膝尖不过脚踝」以保持住膝后弯处的圆滑平顺。 同样的道理,站「骑马步」时,尾椎不可低于膝弯,否则不但影响力量传递,更可能导致痔疮或疝气,又有许多人站「骑马步」时不是「坐」于跨部(髋关节之间),而是「跪」于膝盖,这样把大部分的力量交给脆弱的膝盖承受,不但错误,而且危险。 最有问题的桩步是「虚步」和「仆腿」,后坐的那条腿几乎承受全身的重量,居然有许多人还是「跪」在膝盖,这时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严重走位,请自己感觉一下这两处的压力就知对错,如果练武而对身体没有感觉,岂不是白练。 各门各派都强调「松胯」、「坐胯」、「沉胯」、「收胯」、「吸胯」、「抽胯」…等等,不一而足,其所讲的就是要会用「髋关节」,「桩步」的问题大多出在此处,希望有志者能在这里多下工夫,其效果胜过多学十趟拳路。 为什麽要「震脚」? 脚底水平落地而产生震动与响声的动作称为「震脚」,也就是因为「震脚」具有这种威吓与音效,所以颇为表演者喜爱,但是「震脚」的原意是什麽呢?震脚失当有没有害处呢? 拙见以为「震脚」源于两种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现,二是换劲的需要使然。 练「陈家太极拳」的「金刚捣碓」有人震脚,有人轻落,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八极拳」中的许多震脚也应是如此。 类似「小缠丝」的震脚是属于换劲的一种,也就是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其应变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时完成变式而产生震脚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己。 由上可知,「震脚」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裆劲」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裆劲,必然导致疝气或子宫下垂等流弊,所以依照传统练武的规矩,女子不可以震脚,功力不到也不宜震脚,更不可以用膝盖震脚,如果把「震脚」当成表演效果而硬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谁可以「发劲」? 与「震脚」同一原因而流行的是「发劲」,尤其「陈家太极拳」的新架套路流行之后,大家更以「抖劲」为尚,殊不知「发劲」的条件是「有劲可发」,而「劲」是一种长时间积蓄而有的能量(有关「」劲的讨论参阅《台湾武林》创刊号拙作「劲与身、心整合」),不是一种「方法」,所有的「发劲」动作之前必有蓄劲的阶段,功力高者,其蓄劲阶段或许隐而不显,但功力不足者必要多蓄劲而少发劲,初学者更要蓄而不发才是正理,许多习武者身体单薄瘦

霍氏八极的八大功

霍氏八极的八大功 一个拳种的功法,均包括内功和外功,发力练习也可以称为功法。而本节所讲的主要是操身功法。 何为操身? 操身在就是徒手或利用器械,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自身的专项能力进行超出先天所具备条件而进行的加强性练习。这些练习有的是各个门派都必须练习的,如发力、抗击能力等;有的是特点突出拳种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更有杀伤力而练习的专项功法,比如鹰爪门的指力、南拳的桥手等等。这个专门功法必须与某个拳种的技术特点相对应,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这个专项训练,这个拳种的某些技术就不能够实用或者说用了但效果不好”。 八极拳的特点,决定了桩功的重要、贴身靠撞能力的重要、双臂缠带能力的重要和沾衣发力能力的重要,因此,八极门的许多功法都是为了加强这一能力而设计和训练。 霍氏八极拳的主要操身功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弓(弹力弓)、把(竹把子)、球(黄泥球)、板(木掌板),桩(活树桩)、包(布砂包)、衣(铁坎肩)、气(气口)。 一弓。 弓,顾名思义就是象发射箭的弓一样,是练习外撑功夫的,可以增加进攻时的突破能力和沾衣发力的穿透能力。弓有两种练法:一是练上肢,二是练整体。 就练习上肢的功夫而言,弓的最现代的替代品就是拉力器。它的制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个弓就行。但拉力器比弓差的地方是:拉力器只有前后的力,而没有折拉手腕的力。如果弓是较长的,则对

于手腕稳固性的练习是拉力器所不能代替的。将弓套在身上,还能练一些撩击和劈砸的技术,这也是拉力器不能承担的。 弓的弹力要因人而异,因人的体力和功力而异,循序渐进。 弓的练法是:攻击之手抓弓背、另一手抓弓弦,两手同时发力到位并挺住。手在抓时要先松擎,发力时再抓紧,这是原则(图223、224)。练习时要左右互换,发力之手的方向也不应该固定在一个位置和方向上。如果是练习肘的发力,弓的里侧则应该是凹形的,有利于肘的支撑。 就练习整体之功而言,弓就不单纯是弓,而是要借助桩。具体方法是:将一圆木松埋于地下,圆木木身要包上比较厚实的棉絮(用布裹好)。然后在圆木的背面(相对于练功的人)加一个弓或竹扁担横向兜住并固定,弓或扁担两头扯绳,向练功者的身后拉,固定起来,使木板在受到击打时具有较大的反弹力。 练习发力不是随意地做动作,必须使用规范的武术技法。如果练功和练拳是脱节的,那就失去了意义。 练功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前文中有详细论述,希望学者尤其注意。其它功法亦是如此,后不赘述。 二把。 把的称谓还是源于民间常用的工具,也就是扫帚把的部分(图225),它是练习手的抓握力的。可以增强对敌过程中和控制对手的能力,也是增强擒拿能力的关键。 做的时候,用细竹扎捆,一般三道铁带,把长约二尺,去掉毛刺,练双手拧劲。同时可做全身拍打和对小臂、小腿骨的擀压。 把功不是李书文所传。

八极拳桩功(特选内容)

八极拳之桩功 1)两仪桩”功法口诀 头顶悬领双目平视微收下颌项挺颈顺齿扣唇和舌抵上腭松肩沉肘两向外撑背圆胸空握开口拳 双膝内扣敛臀裹裆塌腰坐胯两足分立提涵涌泉五趾抓地闾尾中正行气贯体神圆自如五内蓄精 1、两腿跨立,站呈马步之势,身微沉坐。老技击者练此功可蹲的低些、沉一些,着力于腿重些;不以技击为目的,年老体弱,以健体为目的者,女性健身爱好者,可稍微下蹲一点,或者双足平行站立即可,以自身体势适宜而练此功为准。 2、双手握为“开口拳(五指扣拢住,“虎口”撑圆,拳心呈通状),一臂曲肘挎于胸部乳下约五分左右,拳心向下;一臂曲肘前顶撑,拳置于腮下,拳心向上——“托天盖地太极肘”势。 3、练习“两仪桩”功法之呼吸,通常用‘腹式深呼吸法”。既行功、修练时,要自然呼吸,既为“鼻吸鼻呼”,深吸缓呼,意守海底(会阴部位),气行周身,腹实胸畅,两肾充蓄,精气神一如。 “五字诀”释意: “静”———心静意聚,环境亦清{此指练功场地,择草地,树林、溪畔); “畅”———身畅体舒,气走全身; “顺”———心意之指,气力所至; “绵”———勿憋无阻,恰然自如; “炸”———练击技的朋友,行拳练功时,与人交手之际,所发之呼号,声如炸雷,以气催力,内外合一。 女性练功者可采用“胸式呼吸法”,既“鼻吸口呼”,深吸长呼,练习效果依然。 反之,易以气入内下,压迫腹中内脏,不利健康。· 4、“两仪站桩’’功法练习以早上、晚间(五时——六时;二十一时——二十二时许颇佳)。古时一般讲究“晨、晚’’两课。现在,可根据个人的时间,空闲来安排适当的练功时间。不必过于讲究时辰而刻意按排. 练功讲究:早功———面对东方练习。午时———面对南方练习。晚间———面对西方练习。古人说为采太阳之“精华”,我想,与中国人盖房等习俗相近,故练功时注意一下方向自身之位置。 练功时间青壮年每次(初练)三十秒——六十秒。可根据功力之增长逐渐延长;同时桩架、身势可愈来愈蹲低沉{不可过低)。以蹲时自己臀部稍高过自己膝部五—十公分为好。 切记;勿过于疲劳,更不要因太累而受伤。但练功一定不要因过于轻松,自懈而使功力滞之不增。另外,练功切择清凉处,勿曝于阳光强烈处;勿于污秽处和热闹的娱乐场所之强灯光、强噪音之下练功。心情不好,或郁闷之时,饭后二小时之前,尤其是饮酒、抽烟之后,切勿练功。另外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之时,亦勿练此功,可以闭目静坐,自养心神,呼吸用胸式呼吸法,自然、徐徐、周身放松坐养顺畅之内气。十四岁以下少年、儿童一般不练此功法,欲练当有明白人指点,勿自行其事。 关于动作正规之练习,可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并可于居室、练功屋内对壁上镜子练习势法,功架、对镜自纠己势之不足处,自规动作,当严格要求自身<此指初学,初练八极拳者);还可以在灯影下练,月光下自审体势,拳架当否。勿盲目瞎练,只练“架子”不“整架子”(自整、老师整架),同时勿蹲沉过低,一般臀部稍过己膝即可,过低者架子蹲

武术之八极拳简介

武术之八极拳简介 八极拳不仅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拳法,而且从动作到功法及实战方法都自成体系,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 八极门中的许多练功方法是独特的,因此才有独特的发力和打法。抛掉这些独特的功法训练,动作练得再好、招法的使用再精,在实战中也是“花架子”。八极门历代不乏高手,如果没有独特的功法训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一击必杀”的高手,必定有“一击必杀”的功力,这种功力必须建立在如下几点之上: 一)套路和招法的训练: 八极拳中的套路从前人代代流传至今主要有三路,即八极架(也称八极小架或小八极)、八极拳(也称大八极或八极大架)、八极对接(也称对接趟或八极对练)。其中以六大开门劲法和八大招法为核心。由于八极拳的代代延续及发展,又产生了几个支系,这是八极门各代传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将八极拳发展和改进的必然结果,是进步。比如:霍系的“应手拳”、吴系的十二路小架等。套路和招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套路训练可以锻炼人的体力和耐力,使人的呼吸与动作协调、动作与身法协调、身法与步法协调,即做到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前后协调、左右协调,即整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会八极拳独特的发力。招法的训练简单说,就是将套路中的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将几个关联的动作组合训练和演变,使能在实战中应用。二)功法的训练: 功法的训练主要以气功和桩功为主。因气功只能心法传授、循序

渐进,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桩功: 1)马步蹲桩:两脚平行,略比肩宽,两手轻握成耙子拳,拳心向下收于两肩前,与肩平,两肘外撑与肩平,两臂与背在一平面,曲膝下蹲。要求:膝盖不出脚尖并与两脚垂直、外撑,背部与尾闾垂直、中正,裆部要撑圆,此称“圆裆坐胯”,十趾抓地,肩要沉,颈部要上顶,此称“头顶顶破天,脚趾抓破砖”。意守丹田。歌诀: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2)磕桩:以树为桩(15-20公分),磕击时面向桩,马步站立,两手握拳于腰间,抡右臂用桡骨棱向下向内磕击树桩右侧,再反手用小臂外侧向上向外磕击树桩左侧,随即用小臂尺骨棱向下向外磕击树桩左侧。然后换臂。两臂循环由轻到重,量力而行,循序渐进。3)靠桩:在此仅介绍三种。①背靠,起靠时距桩两步,面向桩成丁字步,如先靠左面,右脚在前,上第一步时准备用力,先调准方向,第二步脚的落点要稍越过桩位,触桩时身体正直,左侧背部触桩,两手臂弧形前伸,两腿成马步。触桩时发力勇猛果断,同时要掌握好呼吸,用鼻孔行气,气下沉,形成三盘合一的整劲。以上动作可以重复练习,也可左右交替练习。②肋胯靠,起始动作与背靠同,触桩时前手伸向桩的另一侧,形成手脚在桩两侧,将桩夹在中间,触桩部位为胯上至腋下肋部。后手可向后伸直,两腿成弓步,重心可略高。③胸靠,起始动作同上,用身体胸部和上肋部触桩。落步时如左步在前靠右胸,右步在前靠左胸,两手同时沿桩两侧前伸,两腿成弓步,

开门八极拳(吴氏)

八极拳手型与步型 八极拳的手型大致可分成静态手型和运动手型两种,其静态手型主要有掌、拳、勾三种。 掌:五指自然分开,掌、指微屈向前,静态时,掌心空虚内收;动态触物时,意、气、力合一外凸, 掌型呈荷叶状,八极拳门称之为荷叶掌。拳:四指屈卷松握,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节处。勾:屈腕 垂指,拇指搭于食指、中指第一指肚结合部,五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 八极拳除以上介绍的三种基本手型外,运动中还有八种变化手型,吴秀峰先生总结为: 锤

瓦 斧 杆

刺 叉 锛

镰 其实,八极拳的手型本无固定模式,要随机应变,手型变化必须结合于实用,不能由于教条而殆 误战机。 八极拳的步型分马步、弓步、虚步仆步和歇步,运动变化中大致还可分为十六大步型。其实,八 极拳的步型以马步为基础,其它各种步型都是马步的派生与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八极拳手型 要求的思想是一致的,只要马步的基础打牢了,其它步型会迎刃而解。 1、马步 马步与其它拳种的马步在动作要求上略有不同。要求两足平行叉开时,脚尖稍内扣,两个“涌泉” 穴的距离在两脚半至三脚之间。身体屈蹲时,“会阴”穴与“涌泉”穴的直线距离呈等边三角形。十 趾抓地,两脚掌外撑悬“涌泉”,如趟泥状,双膝外扣内撑,“会阴”与“丹田”、“肾俞”穴相抱, “百会”与“会阴”、“涌泉”三穴平行垂直于地面。 2、弓步

弓步与马步两脚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身体略向前俯,弓屈一腿的膝盖顶端与脚尖平行垂直于地 面,另外一腿蹬直,全脚掌踏地,高度与马步基本相等。弓步又分正弓步、侧弓步、左弓步和右弓步 四种形式。 3、虚步 八极拳的虚步有着自己的特色,讲究3:7分力,“双脚踏地”。虚步两脚之间的距离略小于马 步与弓步,松胯夹裆,与马步同高。分左虚步、右虚步两种形式。 4、仆步 八极拳的仆步与其它拳种基本相同,不作详细介绍。 5、歇步 八极拳的歇步与马步同高,后歇一腿放松,且自然弯曲。 八极拳除以上介绍的几种步型外,运动中还有许多变化着的步型,如四、六步、三、七步、跟提 步、盘提步、翻蹄步、独立步、跪膝步、并步、闯步等,八极门称之为“十六大步”,而这些步型都 是以上几种步型的运动变化。 八极拳的手法、步法与身法 任何一种武术,只要谈起手法与步法,就脱离不了身法,因为手法、步法与身体构成了人在运动 状态中的有机整体,少了哪一部分都显得不完整。古人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 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九宫”思维空间,而人起决定作用。其它 事物都随着人的存在而被认识、利用了发展。“天、地、人”,又被称谓“三才象”,要求在运动过 程中人必须“知天时,识地利、百战不殆”。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小架与易筋 来源:《搏击》作者:李会宁李会勇 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易筋经 1、什么是易筋经 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 “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易筋经最初是由古代道家(道士)所创,后流传于少林寺佛家弟子中,而非达摩所创;二是易筋经不但具有养生的价值,还有技击的价值。 2、易筋经的功理 康戈武先生《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载:《易筋经》白天台紫凝道人创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先后有多种版本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了自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易筋经《总论》、《内壮论》、《内壮神勇》、《外壮神勇八段锦》、《十二式图》等。易筋经从理论上总结提出了“内壮”和“外壮”相统一的观点,也就是内功和外功均衡修炼。修炼的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总论》)。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内壮论》)。《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强身与技击统一,而

第12课 学习笔记

《入行论》第12课讲义摘录 一、名词解释:教证理证 1)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2)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法本P198 第二段 二、利益众生和获得佛果哪个更重要?原因何在? 利益众生更重要。佛陀获得佛果,一是自己圆满功德,一是能够利益众生,两者的功德哪一个大呢?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利益众生的功德大!所以,仅仅以饶益心消除少数众生的头痛,功德也相当大,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生身心上的不安乐,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了。 每个众生都有身体的疾病、心情的痛苦,如果我们发一个菩提心:“愿天下众生的身苦、意苦全部消失,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什么可疑问的。 法本P200 第三段第四段 三、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我们都要发愿去帮助他。 法本P206 第二段 我们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八极拳“两仪桩”

八极拳“两仪桩” 1)两仪桩”功法口诀 头顶悬领双目平视微收下颌项挺颈顺齿扣唇和舌抵上腭松肩沉肘两向外撑背圆胸空握开口拳 双膝内扣敛臀裹裆塌腰坐胯两足分立提涵涌泉五趾抓地闾尾中正行气贯体神圆自如五内蓄精 1、两腿跨立,站呈马步之势,身微沉坐。老技击者练此功可蹲的低些、沉一些,着力于腿重些;不以技击为目的,年老体弱,以健体为目的者,女性健身爱好者,可稍微下蹲一点,或者双足平行站立即可,以自身体势适宜而练此功为准。 2、双手握为“开口拳(五指扣拢住,“虎口”撑圆,拳心呈通状),一臂曲肘挎于胸部乳下约五分左右,拳心向下;一臂曲肘前顶撑,拳置于腮下,拳心向上——“托天盖地太极肘”势。 3、练习“两仪桩”功法之呼吸,通常用…腹式深呼吸法”。既行功、修练时,要自然呼吸,既为“鼻吸鼻呼”,深吸缓呼,意守海底(会阴部位),气行周身,腹实胸畅,两肾充蓄,精气神一如。 “五字诀”释意: “静”———心静意聚,环境亦清{此指练功场地,择草地,树林、溪畔); “畅”———身畅体舒,气走全身; “顺”———心意之指,气力所至; “绵”———勿憋无阻,恰然自如; “炸”———练击技的朋友,行拳练功时,与人交手之际,所发之呼号,声如炸雷,以气催力,内外合一。 女性练功者可采用“胸式呼吸法”,既“鼻吸口呼”,深吸长呼,练习效果依然。 反之,易以气入内下,压迫腹中内脏,不利健康。· 4、“两仪站桩??功法练习以早上、晚间(五时——六时;二十一时——二十二时许颇佳)。古时一般讲究“晨、晚??两课。现在,可根据个人的时间,空闲来安排适当的练功时间。不必过于讲究时辰而刻意按排. 练功讲究:早功———面对东方练习。午时———面对南方练习。晚间———面对西方练习。古人说为采太阳之“精华”,我想,与中国人盖房等习俗相近,故练功时注意一下方向自身之位置。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易筋经 1、什么是易筋经 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

印度高僧所著。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

聊聊我所知道的“桩功”

看了今年第7期杂志"读者乐园“栏目中读者秦俊平的文章后,我也想说说我知道的“桩功”。 我今快70岁了,身板还算不错。近年来,体重指数保持在22~23之间【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是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指数范围。最感庆幸的是这些年来很少感冒、咳嗽。有几次,身边人感冒都非常严重,我一点感冒症状都没有。想来想去,应该与我平时练习太极拳和桩功有关。 我接触桩功,大概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40来岁,并不注重体育锻炼,对武术也一窍不通,体重在150多斤。有次,我要写一篇关于某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马骥良的文章。当时,马老已经90多岁,身体很好,他曾在著名武术家王芗斋(编注:2017年5月刊封面报道中曾介绍王芗斋先生)先生门下习武学艺。采访近半个多月,临别提出让马老教我一招半式。马老很爽快地答应了:“你为强身健体,也为防身,就练站桩吧。”我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练了些时日,但没啥感觉,就又去 文/刘利国 退休职工 聊聊我所知道的“桩功” 读者乐园 投稿邮箱:zyjkyst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5233955.html,,来信请注明“读者乐园投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一经刊用,稿费从优。 请教马老。马老告诉我,王芗斋先生晚年,几乎只练站桩,一站就是半天,让我继续练。我又练了些时日,还是没啥感觉,后来因为工作忙,慢慢就懈怠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有次看电视节目教站桩,介绍能增强体力,强健筋骨,引血下行,轻身祛病,调节血脂,稳定血压,我被吸引了。因为当时我的血压高压有时达150~180毫米汞柱,许多人已经劝我吃降压药了。 为了降血压,我就又从头开始了站桩。后来又接触了太极拳及其他拳种,发现站桩在各类拳种里都是必不可少的功夫。八极拳有八极桩,形意拳有形意桩,八卦掌有八卦桩,少林拳有少林桩,太极拳有太极桩……后来又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站桩的好处真是太多了,深深为自己以前没能按照老先生的教诲好好站桩而懊悔。到现在,我已经坚持多年站桩,最大的收获是不仅很少感冒,血压高压也降到了145毫米汞柱以下,平时基本在88~135毫米汞柱。至今没有吃过降压药。 关于站桩的要领,我的体会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 定。拳种不同,师傅不同,所教的姿势、要领有所差别,我把它分为动桩和静桩。动桩有扶云桩、磨盘桩、起伏桩、揉球桩、转臀桩、箭步桩、虚步桩等;静桩又分为高位桩、低位桩、大马步小马步桩等。 无论什么桩,怎么练,只要尾闾中正,舌抵上腭,放松心情,自然呼吸,摒弃杂念,长期坚持,就一定王芗斋先生 77 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