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体的喻义_0

人体的喻义_0

人体的喻义_0

人体的喻义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看看下面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知识和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人体的喻义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2、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3、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4、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5、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6、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7、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8、心腹: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9、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

10、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人体的喻义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_重点_公选临床生化_考点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临床生物化学/公选) 重点 名词解释 1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血糖浓度过低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利用低下而引起的以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高血糖,甚至出现尿糖. 3胰岛素抗性:又称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陷,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差,不能将胰岛素信息转换为生物学效应的现象。 1.胰岛素释放试验:常与OGTT同时进行,利用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测定空腹及服糖后1h\2h\3h的血清(浆)胰岛素水平,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可以观察\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2.胆石症:(cholelithiasis) 是指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的现象。 3.酮症酸中毒:指在脂肪大量动用的情况下,如糖尿病\饥饿\妊娠反应较长时间伴有呕吐症状者\酒精中毒呕吐并数日少进食物者,脂肪酸在肝内氧化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并超过了肝外组织的利用量,因而出现酮血症 4.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的结果。 5.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6.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异常堆积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7.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严重的神经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8.假性神经递质:某些物质结构与神经递质结构相似,可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从而影响脑功能,称假神经递质。 9.肾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经肾脏清除。 10.微量蛋白:是指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包括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Tamm-Horsfall蛋白(THP),α1-微球蛋白(1-MG)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视黄醇结合蛋白 1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病变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较多的血浆蛋白滤出,主要是白蛋白。 简答 2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机制 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①多尿:血糖升高,超出肾糖域(8.9~9.9mmol/L),出现尿糖,引发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的症状; ②多饮:多尿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加之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口渴思饮,出现多饮的症状; ③多食:尿液排出大量葡萄糖,加机体糖利用障碍,能量代谢紊乱,使患者出现饥饿感而多食; ④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导致机体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加之机体脱水,从而引起体重减轻; 3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 ①胆结石核心:脱落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固醇结晶等 ②胆固醇过饱和——致石性胆汁 ③胆汁排空障碍:肥胖\迷走神经部分切除\妊娠\不吃早餐 4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指动脉内膜脂质和血液成分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并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 机制: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不断地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于受损处并被激活。 5列表写出血浆高脂蛋白血症的分类\异常血浆脂蛋白\发病原因

生化指标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L以上为增多;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 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

人体健康与疾病

一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二.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预防:管理和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血液的成分是什么?血液具有哪些功能? 答: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四.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肝脏具有哪些功能?如何保护肝脏? 答: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肝脏的功能: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合成与贮存作用;分泌胆汁;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功能);均匀饮食;高质量的睡眠;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快乐的心情;主动休息;防御天敌。 五.什么是激素?试举人体中的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 答:从广义上讲,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的化学信息分子,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组织或腺体合成,并且不需要管道而直接分泌到体液(对于动物指的是血液、淋巴液等)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经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发生激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糖、脂及蛋白质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过程、肌肉活动及智力和体质的发育等均有显著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是调节糖代谢, 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生长激素能通过促进肝脏产生生长激素介质间接促进生长期的骨骺软骨形成,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从而使躯体增高。生长激素对中间代谢及能量代谢也有影响,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六.人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科学用脑? 答: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大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参加运动;注意营养。1早用脑2勤用脑3适时用脑4劳逸结合5强化右脑

生物化学与我们生活

生物化学于我们 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解释为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规律,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可能会有些不是很好理解,但是生物化学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简而言之即研究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酶类的分类,组成,性质,功能。糖类,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脂肪,能够储存能量,参与人体构成;蛋白质,人体一切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里,母乳喂养的原理就是人体对半乳糖的吸收较强;脂类物质中有一种类固醇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它在激素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当中是较为广泛的;蛋白质中,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蛋白质的补充在营养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的缺乏与脚气病,夜盲症,干眼症的发病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酶的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白化病,全身色白症状。当然,糖,蛋白质,脂类等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 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就生物化学而言,研究的是体内的代谢活动。糖类代谢活动与我们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糖尿病的治疗常规治法是胰岛素的注射,其机理便是促进糖代谢中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脂类代谢活动障碍能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蛋白质代谢异常中,帕金森综合症便是由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所导致的;核苷酸的代谢中,代谢异常常常会引发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所以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就是我们机体代谢的稳定运

行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生命本质主要便是针对基因的相关研究。时代发展到今天,基因水平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高端,它的研究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渠道。生物化学中学习了从DNA合成到蛋白质合成的整个合成流程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解开了生命密码。 此外,生物化学中的血液生化的研究与我们血压,止血,免疫等有着直接的调节;肝胆生化涉及到的胆汁在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有人可能会有生物化学很高大上的固有观念,但其实不然,它于我们,千丝万缕的相关。如果你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物化学时时刻刻与你我同在! 13级中西医临床2班 白慧明 2014年12月

人体科学结业论文

姓名:李亮亮 学号:2012213917 院系:物理学院

人体健康与疾病 摘要: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压力。这都导致了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面临了更多多种多样的疾病的威胁。因此我们要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是什么,如何去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本身含义的考察不难发现,人体的健康实际上意味着人体正常生存状态的维持;相反,人体对的疾病则意味着人体正常组织状态的破坏。我简单的谈了几个关于人体健康和所相关的疾病,如:生理系统方面的、身体内物质元素方面的、心理因素方面的。 关键词:疾病、健康、身体因素、心理因素 正文: 我们每个人都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是否正常、良好息息相关。当初选修人体科学这门课,就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人体有更多的了解,人体的奥秘像苍穹一样广阔,人类已经对人体有了诸多的了解,不过仍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并不觉得生病有什么,但一到身体的某些机能发生病变的时候就会觉得身体健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我们的身体状况,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良好,预防疾病。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人体研究最基本内容之一。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存在着许多争论。对健康最具有权威的定义还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对于疾病的争论也同样如此,目前对于疾病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没有一种能概括疾病的本质而得到人们的公认,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中医学倒独具特色。按中医学的观点,疾病是人体阴阳双方协调统一关系的破坏。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且一个人也正是处于不断的健康与矛盾运动中。① 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1.药物疗法,它是临床中使用最多的治疗方法。2.手术疗法,也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的适应范围主要是器质性病变,如组织器官的损伤修补,组织增生的切除等。3. 针灸按摩疗法,主要是作用于人体信息层次的治疗方法。4.心理(精神)疗法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精神层次的一种治疗法①。 人体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理系统可分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不同生理系统分别完成不同的生理过程。例如,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但同时心脏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 A/G 1—2.5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5-18.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 5.1-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 1.7-6.8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0-40u/L 增高:

生物化学与人类健康

生物化学与人类健康 ------益生菌 陶玲 (化学系 07410120taoling7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9443054.html,) 摘要: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益生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作为人体必须得菌群,具有 营养,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抵抗肿瘤,延年益寿的作用。本文以乳酸菌的 作用为例,简要的说明了益生菌的功能。 关键词:益生菌;免疫调节;乳酸菌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有过发酵制品。然而,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人提出乳酸菌含有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此后,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才开始起步。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人类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以证实“益生菌”(或者称之为“友好细菌”)给健康带来的益处,这项工作持续至今。 益生菌,那么,何谓益生菌呢? 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 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人体肠道及体表栖息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其种类多达400余种,重达两公斤,其中包括:黑曲霉、米曲霉、孢杆菌、厌氧性拟杆菌、发酵乳杆菌、乳酸乳杆菌、 长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嗜热性双歧杆菌、短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啤酒片球菌、酿酒酵母、乳酸链球菌、二乙酰乳酸链球菌、乳链球菌、嗜热链球菌等。其中有对人有害的,被人们 称为有害菌;有对人有益的,被称为有益菌;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条件致病菌,即在一定条件下 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实际上你肠道中的细菌总数比你身体里的细胞总数还多。在健康肠道中,正 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与有害菌的比例为10:1。肠道中庞大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正常情况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护人体的健康。 益生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迄今为止,科学家将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分成了三大类: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等)、 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 通常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孢 杆菌、酵母菌等。 约在65年前,科学家就开始对益生菌进行研究。有关益生菌的益生特性,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营养作用 益生菌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具有帮助消化、促进铁和维生索D的吸收,以及某些B族维生素和 维生索K的合成:如尼克酸、叶酸、泛酸、烟酸和维生素Bl、B2、B6、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 化吸收。尤其是叶酸及维生素B12,在食物消化系统中,起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另外,乳酸菌中的乳糖 5-b'解-产生的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 2:改善胃肠道功能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与20世纪也有了很大变化。而这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便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这个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概念。大家也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常发在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数据么: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排名居世界死因首位!而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上百万。 可怕的数据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我们更应该全面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据研究人员研究得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征。并且,幸存者也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 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原因是人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状态。饮食习惯出现问题,摄入油脂类和醇类过多,但是又没有进行合理的运动以促进脂类和醇类的新陈代谢,造成体内的杂物增多,进入血液,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得推移,那些堆积的脂类和醇类很容易和体内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而血栓呢,则容易呆在血管的拐角堆积,进行钙化的过程。当堆在拐角处的血栓越来越多,血管的直径就越来越小,血液的流动就越来越缓慢。而心脏呢,为了保持人体足够的供血量,便会增加血压,自然会造成高血压。自然而然的,血压过高则有可能会导致血管的破裂,所以便产生了出血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若是因为血管被堵塞,造成供血不足,就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它带来之前就把它拒之门外,而不是在病痛到来的时候才想到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没有好好预防和珍惜身体。网上流传的很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是“合理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少吃盐,还要保持内心平衡,情绪要保持稳定”等等。这些都说明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血管在冬季寒冷的时候容易收缩、痉挛,这样就易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所以中老年的人们应该注意保暖;睡眠的时候,人体的各个神经系统都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没有很大的活跃能力,清晨起来突然的锻炼,神经就会突然的兴奋,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吃入大量的补热或者是滋补性质的食物或者是药物,容易造成血脂急剧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情绪激动容易使血压升高,所以情绪激动被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忌;运动量如果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从而血脂升高…… 从以上的原因和例子,结合书上网上查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要保暖,防止栓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晨练,清早起床也不宜过猛烈,应该缓慢起床;冬季进补要适度,不能过量;要心态平衡。尤其是患者要放宽胸怀,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要合理安排膳食。增加纤维膳食,多吃鱼或者鱼油(据说鱼油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多吃豆制品,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要有适当的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冬天要等到太阳升起之后才出去锻炼;尽量少吃干扰血脂代谢的有关药物,避免使血脂升高;定期体检。四十五岁以上的中年人,肥胖者,有遗传家族史者,常应酬者,高度紧张的工作者,都是高发群体,应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血压等指标。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抽烟。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意义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0-40u/L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作者:————————————————————————————————日期:

生物化学讲义(2003) 孟祥红 绪论(preface) 一、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的含义: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chemistryoflife)。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 1、生物体是有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容易回答。 2、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即这些物质在生物体 内怎样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大部分已解决。 3、这些物质结构、代谢和生物功能及复杂的生命现象(如生长、生殖、遗传、运动等)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复 杂。 二、生物化学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植物生化;动物生化;人体生化;微生物生化 从不同的研究目的上分:临床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病理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等。 糖的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代谢调控等。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1、历史背景:从十八世下半叶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成果(1)化学方面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并认为动物呼吸是像蜡烛一样的燃烧,只是动物体内燃烧是缓慢不发光的 燃烧——生物有氧化理论的雏形 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柠檬酸、苹果酸是生物氧化的中间代谢产物,为三羧酸循环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2)物理学方面:原子论、x-射线的发现。 (3)生物学方面:《物种起源——进化论》发现。 2、生物化学的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842年撰写的《有机化学在生理与病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名词。另一位是德国医生霍佩赛勒: 1877年他第一次提出Biochemie这个名词英文译名是Biochemistry(orBiologicalchemistry)汉语翻译成 生物化学。 3、生物化学的建立: 从生物化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前半叶,在蛋白质、酶、维生素、激素、物质代谢及生物氧化方面有了长足 进步。成就主要集中于英、美、德等国。 英国,代表人物是霍普金斯——创立了普通生物化学学派。

生化指标检验及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 2.26mmol/L 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血清载脂蛋白AI测定的临床意义: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疾病与健康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