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③⑤

6.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7.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9.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

①“暴”的常用义:

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

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

C.暴殄天物() 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

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10.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1.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14.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16.《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两个分论点是:

一、;二、。

18.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19.翻译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

译: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

20.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盖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愚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创新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二、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

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点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

..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率.赂秦耶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ào 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洎:jì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二.填空题:

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至于

..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可谓智力

..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

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8.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四.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

冠胄衣甲衣:衣服

据兵而寝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段苏辙的《六国论》,完成15-16题:

六国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犹,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项目

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

观点同异

结构同异

写法同异

16.试以《六国新论》为题,从人才的利用和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阐述新的观点。不少于700字。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朝的,请选择( )

A.《史记》西汉司马迁

B.《过秦论》西汉贾谊

C.《后汉书》西汉班超

D.《阿房宫赋》唐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文言文阅读口诀(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

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

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 .①C②D 7.B 8.B与D

9.①c a b d ②c b a b 10.C 11.D 12.A 13.C 14.C 15.B

16.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1)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

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2)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20.家,侯,地,众,秦,亡。士,疏,浅,也。

【创新能力训练】

一、

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2.A

3.C

3.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二、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

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

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

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1.C(宋仁宗年号)

2.B

3.C(使动用法)

4.B

5.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

古义:泛指祖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智慧

古义:旧例,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6.曹操、曹植、曹丕;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

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B. 8.B 9.A 10.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15:

项目

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

观点同六国灭亡,主要是内因。

异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自相屠灭。

结构同逐层深入

异设置分论点,分论合议。选其一点深入击破

写法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异议论有“破”有“立”,重在立论

16.略

【学科渗透训练】1.D 2.D 3.C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 ..百倍 ..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 C.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也。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资料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翻译)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 2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 是()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 ..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 3

词作名词。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六国论【1】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3】,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6】,何哉?与嬴【7】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9】连却之。洎【10】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12】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此文为苏洵论文章《权书》中的第八篇。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佑元年(1056)写下此文。文章以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像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像六国那样最终走向覆亡。 【2】赂秦:贿赂秦国 【3】互丧:相继灭亡。 【4】独完:独自保全。 【5】思厥先祖父:厥,其,指六国之国君。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6】迁灭:灭亡。古时一个国家破灭后,其传国重器都会被迁走,故称为“迁灭”。 【7】与嬴:帮助秦国。与,帮助。嬴,这里指秦国,因秦王姓嬴,故以“嬴”指代秦国。 【8】“至丹”两句: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未能成功,反而激起秦王的大怒,发兵伐燕,次年攻下燕都。燕王喜逃往辽东,杀太子丹以平息秦愤,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事见《史记·燕世家》及《史记·刺客列传》。 【9】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10】洎:等到。 【11】邯郸为郡:邯郸变成秦国一个郡。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当时是赵国国都。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C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慧和力量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始速祸焉(招致)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 文学常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六国论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 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考察秦国受贿赂所得 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 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 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 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 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 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 家,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把)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 7、洎牧以馋诛(由于,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7..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苏轼 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苏轼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 苏轼(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g过赵从车千乘,萧、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秦伯说,与郑人盟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其实 ..(祖辈父辈) ..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 B.①然后 ..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 ..(被灭亡) C.①而犹有可以 ..孤危(智商) ..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 D.①至于 ..(先例、旧事) ..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 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李牧连却.之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 ..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外连衡而斗.诸侯 5.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 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 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 7.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 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8.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A.洎牧以.谗诛 B.苟以.天下之大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士兵们不好,仗没有打好】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多达百倍】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抗秦的功效】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结局也许不是轻易就能确定的】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的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 不要屈服于辽和西夏,一味纳绢输币以求苟安,应当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C.《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其作者分别是贾谊、欧阳修、苏洵。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7题(34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完整版)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