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随着世界的剧烈变革,当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受到这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发展观以及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之中,经过提炼成“三大倡导”,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采取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等方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政策方针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普及为信息的传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全球的人都能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可能就使得有些人对合乎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的选择与认同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与科技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价值理念,它们把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如电影、书籍,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所以,我们要建立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应对外界各方面的文化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人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内容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发展观以及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基于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核心的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为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旳探索与认识。纵观毛泽东生前的有关论著,他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他对社会主义价

值问题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都蕴含在他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与认识的先导和基础,为我们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明确指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由此可以看出,独立、统一、平等与富强等基本价值理念,构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指出,独立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并认为,当代中国缺少的,最主要的就是独立和民主,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中国的事情就很难办好。同时又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就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自元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期的分裂状态。恰是基于此种认识,毛泽东将统一视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平等观是相对于特权而言的,他一生最痛恨特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就将平等价值置于重要位置。毛泽东视域中的平等内涵,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平等等方面。一是政治平等,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平等与国内政治平等;二是经济平等,毛泽东主张,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经济平等的体现;三是文化平等,这里主要意味着中外文化之间的平等;四是社会平等,主要包括身份平等、男女平等、资源分配与教育、卫生等理念的平等。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认识。邓小平本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但他对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思考始终存在于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不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一直把社会主义、井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把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纵观邓小平一生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他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并把它看

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

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价值手段和价值精髓的逐步揭示,初步建构起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更是倡导注重群众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对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异军突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等等,邓小平都把它们归功于群众的发明创造;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是“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对于如何运用正确的价值标准,科学地评价工作中的利弊得失进行过多次论述,特别是在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旳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至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评价标准的论述有了最终答案。这“三个有利于”,是一个价值评价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展生产力是首要的物质前提,增强综合国力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终目的。正是这个最终目的,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我们衡量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的价值手段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确定后,价值手段的选择成为邓小平遇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选择市场经济需要巨人的理论勇气,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思想障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价值精髓是价值观中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足,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产生的思想前提和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本方法论。

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认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和本质来看,江泽民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地触及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价值归属上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特别是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价值标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是中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给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让先进生产力处于至尊地位的崇高理念,深化了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学技术转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世界新格局新形势,大胆提出了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并通过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均衡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性社会举措,提出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内涵来看,它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问题,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5、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根据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现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文化价值贡献、思想理论成果。“三个倡导”集中反映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个层面的愿景与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与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党中央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

那么,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从自身的需要与社会主义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以及怎样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标准、性质与评价的基本态度与总体看法,考察与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以及主体的行为对社会与个人的意义。[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从地位来讲,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产生来讲,它是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引导我国健康发展的价值理念与目标。从功能来讲,它从更深层次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与公民个人层面概括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当然,党的十八大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并没有明确“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大的包容开放性,其概括只是初步的,并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凝练、概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手段,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推进。目前,应该主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恵陶、实践养成、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等路径,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灌输和渗透,使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中,思想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众教育体系之中。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力度、广度和强度。大众传媒将各种分散、独立的舆论力量集聚起来,并按照既有的价值观念加以整合,以高频率、高密度、高强度、快速度、广覆盖的现代信息传播体系传播开去,深刻、广泛而持久地影响、引导乃至操控着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因此,大众传媒是承担舆论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是营造主流舆论、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舆论强势。

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对培养人们的价值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文化渗透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这足因为:首先,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都是一定的价值观。从心理机制来说,它是一定社会的群体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和心理倾向,一般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也为大多数人否定,而文化

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就会为大多数人所追求。文化的这种心理机制对于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是很有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巾,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引导人们接受和内化这的主导的价值理念。其次,因为文化具有普遍性特征,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载体中,它是最具广泛群众性的载体。文化的这种特征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的特点。以文化为载体,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文化形象生动直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其中,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活拨,富有吸引力,从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认同和践行。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见真情。实践养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条重要路径。这是因为,首先,实践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而正确的价值认识最终足来源于实践。教育者通过教育传授给人们的价值理论,只有经过人们的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识。人们的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以及价值信念都是在人们的践行价值规范的实践过程中才得到强化的,人们的价值行为也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行为的目的,就必须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它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引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并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和巩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亟需进一步增强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历史使命感与紧迫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使之成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灵魂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党、政府、社会与广大民众的不懈奋斗,在不久的将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将结出累累硕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随之而完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5]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