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极本无言经典传后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

太极本无言经典传后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

太极本无言经典传后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
太极本无言经典传后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著作

太极拳本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身心修养之功夫,然而,智慧的中国人,还是以太极文化的独特语汇,不断的对之进行阐述,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太极拳著述的风景林,也因之使得太极拳从“秘不外传”的秘本秘籍,变成了大众健身、休闲娱乐、哲学研究均可借鉴参考的一种学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太极拳著作陆续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太极拳、太极文化的发展。其中,以下著作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1、《太极拳学》(1919年出版)。孙禄堂著

孙禄堂先生于1919年出

版的《太极拳学》一书,是第一

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经典著

作。书中拳照皆为孙禄堂先生

亲自示范,开创了太极拳拳照

入书的先例。此书把太极拳每

一个姿势的研练都称之为“学问”,如“单鞭学”、“提手上式学”等。此外,该书还让世人第一次明确了太极拳体用兼备的核心内涵是内功劲法,并深刻阐述了太极拳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的关系。由于该书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不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理解,所以,其影响力并不是特别大。人民体育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孙禄堂武学录》收录了《太极拳学》一书中的全部内容。

2、《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太极答问》(1929年出版),陈微明著

《太极拳术》一书首次披

露由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的“太极拳十要”。“太极拳十

要”对学练各家各派太极拳的

人都有指导意义,并为后世太

极拳研究者广泛引用。此书的

每一拳式,都有详细的讲解和

说明,读者可照图自学。本书的重点是动作详解部分,但其对太极拳理论和内在境界的介绍却有所不足。不过,4年之后出版的《太极答问》,则刚好弥补r其中的不足。《太极答问》是《太极拳术》的补充,有问有答,言简意赅,指导性强,几乎涉及到太极拳的方方面面问题。现在这两部著作皆收录在《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中。

中华养生保健2005年8期>>>固

太概拳惫言

轻典传庸太 万

方数据

_函圈圆b轰嚣篡者赣㈣麟㈣㈥鬻一一一熬懿3、《陈式太极拳图说》(1933年出版),陈樵、姚馥春著

鑫著

从太极拳发展史的角

度来看,当代太极拳的发

源无可置疑的有一个源头

是来自陈式太极拳。不过,

或者由于保密的缘故,陈

式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在

1933年才姗姗来临。此部

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陈式太极拳之太极劲法命名为缠丝劲,并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易经》和人体骨架结构等理论,对缠丝劲法的要义进行了阐述。本书共分四卷,对陈式太极拳的招法、劲法、理论均进行了归纳,为后世陈式太极拳的研习者必读的经典。

4、《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出版)。杨澄甫著

杨澄甫被誉为“中

国太极第一人”。这个称

谓并不是指其功夫水平

最高,而是指经他归纳、

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对

太极拳社会化的发展具

有标志性的意义。因此,

他所撰写的《太极拳体

用全书》的出版,不仅仅

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

成为后世各类太极拳研

究者编创太极拳的范

本。本书最大的特点就

是设计了应对假设敌的

招式,虽然按图如是操

练,肯定出不来真正的

太极拳功夫,但还是让学练太极拳的人趋之若鹜,当成了宝贝。其实,这还只是一本太极拳的普及读物。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关于“四正推手”的阐述,已成为当代太极拳推手运动的规范教程。书中拳照由杨澄甫亲自示范,这些拳照,已成为杨式太极拳传人们反复临摹的标本(其实揣摩形体过多,并不一定就能练好太极拳)。

5、《太极拳讲义》(1929年出版)。姜容衄<<<中华养生保健2005年8期

这是一本注定会引

起争议的太极拳著作。该

书共分10章,包括太极拳

的历史、流派、基本理论、

技术要领、拳式、推手的

基本方法等。书中所介绍

的太极拳套路为90式,据

作者介绍是习之于好友汤干林。该书每一个式子都包括“名解”、“变动”、“注意”、“功用”、“讲义”等,很是细致。此外,该书还对出自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做了注解。《太极拳谱》在当时为第一次披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为后世研究太极拳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6、《简化太极拳》(1956年出版)。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编写

该书以杨澄甫先

生传授的杨式太极拳

为蓝本,主要编写者

是李天骥先生。该书

以普及太极拳基本知

识为己任,弱化了太

极拳的武学功能和太极文化内涵,但却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并由此进入国家体育比赛的项目。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举措,对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书为24式简化太极拳的图解及文字说明,简炼、准确,是学练太极拳的入门读物。

7、《太极拳运动》【1995年出版)。专业武术工作者编著

该书是当代体育系统

武术工作者所编写的太极

拳著作集,内含24式太极

拳、42式太极拳、48式太

极拳、88式太极拳、32式

太极剑、42式太极剑、太

极推手等内容。本书基本

上反映了当代专业武术研

究者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本书所选编的太极拳套路受到民间太极拳家

的质疑,但却是专业武术运动员练习太极拳的规 万方数据

范读本,受到他们的高度重视。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并请全国和北京市太极拳比赛的冠军作了动作上的图片示范,显得更具权威性。

8、《太极拳全书》(1962年出版)。顾留馨、沈家桢、傅钟文、徐致一、孙剑云、郝少如编写。

本书是人民体育出

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

拳》(顾留馨、沈家桢编

著)、《杨式太极拳》(傅钟

文演述、周元龙笔录)、

《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

著)、《武式太极拳》(郝少

如编著)、《孙式太极拳》一(孙剑云编)等五部著作

的合编,是传统太极拳泛化体系之五大流派的代表作,涵盖了陈、杨、武、吴、孙在解放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五大流派各自的独特表述,多元共存,便于学练者了解五家太极拳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由于本书依据各派领军人物的亲自示范图片进行绘图,加之拳理和动作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对五派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太极拳研究》(1964年出版),唐豪、顾留馨著

这是一部探讨太极拳

理论的专著,在当时对推

动太极拳的发展产生过重

要影响。该书第一章介绍

的是“太极拳的起源和发

展简史”;第二章是“太极

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

求”;第三章是“太极拳整

体动作的要求”;第四章是“太极拳的呼吸”等。其中,有关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的论述,在后来引起了广泛争议,认为所采用的材料,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足以构成史学价值。其实,客观的看待此书,会发现其中的“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太极拳的整体动作”等内容对于学练太极拳的人还是有很好借鉴价值的。

10、《杨式太极拳述真》(1990年出版),汪永泉著,齐一、魏树人等执笔;《杨式太极拳术述真》(1996年出版),魏树人著

《杨式太极拳述真》和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是一

脉相承的两本书,而这两

本书只有一个字的差异。

前一本是杨式太极拳老六

路89式,后一本是杨式太

极拳老六路22式。许多人

认为,招式招法多才是高

级的,其实不然,相对于这

两本书的内容来说,89式

是初级水平的内容,22式

才算是中级的。然而也不

能简单的如是划分,主要

原因是,后一本书相比前

一本书,太极内功心法的

介绍更细腻一些,便于学

练者理解。这两本书确实是来自于太极拳“门内”的内容。这两本书出版后,很快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太极拳著作。其按照理法、心法、招法、功法、劲法、拆手拆架等层次对太极拳所进行的梳理,对传统太极拳学术体系的建立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这两本书出版之后,在太极拳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较为普遍的好评。

上述太极拳著作对当代太极拳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虽然在太极拳学术界,对上述个别太极拳论著中的观点持质疑态度,认为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正负面皆有,甚至对太极文化的发展有所桎梏;然而,正是这些

慧之光,才使得太极拳这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

全世界的有识之士所

接受,并日益产生广泛

的影响,深刻地改变着

人类健身活动的思维

模式和行为方式。

责编:曹革林

lanshen91234@sina.com

中华养生保健2005年8期>>>咽 万方数据

太极本无言经典传后人--太极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著

作者:闻一静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英文刊名:ZHONGHUA YANGSHENG BAOJIAN

年,卷(期):2005,(8)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6708702.html,/Periodical_zhysbj20050800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9日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 ①此论文作者### 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1.1太极拳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是大学生的生理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才能更健康地生长发育。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还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 1.2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消除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太极拳运动节奏舒缓而柔和,在意念引导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协调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完成各种动作,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皮层的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 1.3太极拳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虚实等变化,要求整套动作都要自然地与呼吸相配合,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以及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1.4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

性和力量。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认为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身、调息,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1.5太极拳对大学生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增强了人体各部位器官的机能,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2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太极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心情开朗,不怕挫折,明辨是非,更加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因此,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形成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2太极拳对大学生的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太极拳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园活自然的形动,更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好心情,而且强调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内守,除恶念和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 2.3太极拳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坚持练习太极拳,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自己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躁、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参考文献: [1]张茂珍主编.陈式太极拳精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姜娟.太极拳对青少年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200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 [4]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班级:能动 152 课程: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学号: 1500160269 姓名:潘成东 老师:郑志兵

关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浅悟 摘要:太极拳的由来,其蕴含的思想与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太极图思想中国传统哲学 千百年来,不同的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但这次我想来谈谈“武”文化。这个简简单单的“武”字也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 什么是“武”?止戈为武。当这个字被创造出来时,就蕴含着先人赋有哲学的思想。“武”是用来停止战争的方法,代表着和平,而不是用“武”来挑起战争,持强凌弱。我认为,对世界而言,中国最具有代表性,思想哲理性的武术应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然而关于传统太极拳的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我认为太极拳之根本应为“太极”,又何为之“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作者:高国忠《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5日 07版)太极拳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武术。它崇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注重吐纳导引、内外兼修,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健身养生智慧。人们在长期研习太极拳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包括太极拳套路、拳理、技击健身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等。太极拳文化具有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双重特性,弘扬太极拳文化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树立环保理念以及濡养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 太极拳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人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长期不能调试和舒缓,就容易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有关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要求身心放松、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返观内照,专注于意、气、神的运行,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即所谓“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黄帝内经·素问》);“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对人的神经系统是很好的养护,可以健脑益智。有关研究发现,长期习练太极拳者,其脑电波中α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α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这对于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很有益处。有关研究还发现,习练太极拳还能促进脑下垂体分泌“快乐荷尔蒙”——内啡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思维活跃、记忆力和创造活力增强、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另外,太极拳拳理所强调的“中

正安舒”,既是一种拳理身法,也是一种心态和人生智慧,为人处事“中正”“适欲”,避免“过”与“不及”,可以减少和化解许多矛盾冲突,有助于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有利于树立环保理念 太极拳文化所诠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太极”之理,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习练太极拳要顾及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以及四季运行等等,这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天乃自然界,人乃自然界的产物,人与天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这有助于人们树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逐渐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和征服之中。与此同时,物种灭绝或变异、温室效应、酸雨蔓延、雾霾笼罩等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危机,尽管我们可以声讨“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界立法”等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撕裂,以及因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和灾难,但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克服环境危机。到目前为止,人们主要强调通过科学技术、法律规范等来实现全球性环境治理,应该说也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科学技术和法律规范归根结底要由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人来实施,价值观或者说环保理念是引导、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意识力量。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差之不得。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我师金锡武说: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直线步。不少初学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和谐太极内外兼修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论文

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习练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能够领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数百年来传播日益广泛,如今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日渐繁荣,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民健身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太极拳已成为习练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太极拳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明末清初陈王庭在 河南温县陈家沟“《黄庭》一卷随身伴”,隐居造拳,“教下些弟子儿孙”,传承陈式太极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直到杨露禅三进陈家沟学拳,后来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 流派的各式太极拳,300多年来流传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亿人,国内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6千万。全国各 地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习练太极拳人群的身影。人们为什么喜爱太极拳,主要是认可太极拳的健身方法和效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早提出健身长寿观念的拳种,古诗说得好:“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一来太极拳以动作缓慢轻柔为主,比较容易入门。习练者一旦研习太极拳就会觉得太极拳有学不完的学问,有探讨不完的乐趣,可以终身受益。通过长期练习,可以达到祛病健身、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功效。太极拳与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同的是,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受人多人少的限制。有器械可以练,没有器械也可以练。武术谚语说:“拳打卧牛之地”,太极拳一个人可以练,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 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也可以一起练,象199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后来各地举办的万人太极拳表演活动,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实在是一项其它体育运动难以相比的。 2、太极拳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太极拳 的内涵中也包含了人体“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谐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太极拳运动不论从健身还是技击,以及观赏,都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方式。习练太极拳者群体活动居多,集体练拳容易亲近,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也提高了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水平。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太极拳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在普及与推广的过程中,逐步扩展到群体,进而扩展到社会,建立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3、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功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武术谚语说:“太极天天走,活到九 十九”。太极拳已成为我国传统医疗体育项目之一,它的练功方法主要是把人的意念、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动作平静柔和,阴阳开合转换,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内外合一,完整一气,这对调解和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功能。太极拳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在“意到身随”、“内外相合”、“松静自然”的意境和动作中,得到“身心皆修”的良好效果。久而习练之,能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智力开发,使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都得到提高,还可以达到修身养性,改变人的消极个性,使之成为沉稳、豁达、随和、乐观之人,健全人的性格,又能陶冶情操。常年坚持、持之以恒地习练太极拳,还能培养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精神。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健身方法,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以及呼吸方式增加全身血氧含量,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慢性病,且已用于预防与治疗中。美国的研究专家发现,太极拳练习可以加强老年人下肢的稳定能力,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地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并且对改善老年人整体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重在养心,在“致虚极,守笃静”的意念下,调心、调息、调身,对不同年龄段的练习者的心理素质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太极拳与慢性疾病防治 太极拳作为某些慢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骨关节炎、纤维性肌肉痛等)的干预方案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老年医学学会和英国老年医学学会先后将太极拳作为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进行推广并出版了相关指南。近两年全球著名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先后刊登的两项新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纤维性肌肉痛,而且对帕金森氏症具有显著地预防与康复作用。 太极拳与免疫系统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规律性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运动生理学家却发现,在比赛或高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有更高的感染率,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适度的运动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 激烈的运动则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其抑制效果在运动结束后持续3-72小时,免疫抑制 期间更易于感染,故称“开窗期”,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开窗”理论。因此,对以追求健康为目的人来说,就应当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这种适当的运动不至于使运动者体力上和精神上产生过重负荷而造成免疫抑制,反而因其适度的负荷量和愉悦安抚心境的特点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太极拳就是这样的一项运动。科学家测定运动员练习太极拳时工EMG只是最大用力的13/左右,表明太极拳是中等强度的运动。实践表明太极拳运动对机体有轻度而适当的刺激,对骨髓、脾和淋巴结等造血器官是一良性刺激,可促进体内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刺激因子分泌,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与成熟,从而使血液循环系统出现积极性的生理适应变化,增强免疫功能。 太极拳与糖尿病治疗 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前后对比Ins水平略升高却无显著差异, 但能降低II型糖尿病人的血糖。通过一次性太极拳运动前后InR的变化对比, 说明只有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才对II型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太极” 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文化与《周易》 《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XXX 学院 专业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太极拳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太极拳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事物的运动必取一定的形式。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它借助一套拳路或刀、剑、杆(枪)以外,还有独具风格的推手法,供两人或多人互换地进行锻炼。太极杆(又称黏杆)也是两人一起来练习的。太极拳的宗旨是通过锻炼改变人的自然运动素质。人身(包括思想和体质)本来就是一个能够自己运动的统一(有机)体。人自出生以后,就具一定的独立运动的条件。随着生活的前进,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包括思想和体质)培养出的本领,就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只是被动地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其在思想上的表现,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反映出极大的惰性。在体质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运动速度和力量,但反映出极大的笨重性。对于来自外界的侵袭,思想是紧张的,排除的方法是以体力和速度进行直接对抗或逃避。为了有效地排除各种侵袭,用”强化本能的方法来解决,即增强体力,加快速度,并在这种基础上变换运用方式。它的运动特点是用视觉接收外界攻击的信号,反映给大脑,由大脑作出判断,发出指挥信号,使肢体形成见力加力或见速加速的运动形式,表现为间接地反复进行。主动地攻击或被动地对抗,其效果就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太极拳称这种直接以体力和速度来排除外来侵袭的能力为”先天自然之能。这种信息反应指挥系统,称为第一信息指挥系统。太极拳则是采取另一条线路来进行锻炼。它不但不有意地强化人的本能,而且还要对人固有的本能加以改造。太极拳并不否认力和速度的效能,而力和速度的运用方式方法是辩证的统一。在速度上太极拳的实质是快,但不是绝对求快,而是求速度快慢的辩证统一。对于力量也是如此,不否认用力,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主要包括:九大关节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性训练,关节的功力催化,呼吸与内息的训练,丹田的功力催化,锻炼以后的收功和日常保养方法等。以深厚基本功为基础的招式,才是实用的招式。就算以养生为目的的锻炼,如果不练基本功,那么养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2.以脊柱运动为主。 人体力量最大的关节是:尾闾和腰椎,所以尾闾和腰椎力量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一个的人功力深浅。脊柱上通大脑,下领神经,中间挂着五脏六腑,与人的健康息息相连。脊柱强则身体强,精神旺盛;脊柱弱则身体弱,百病丛生。所以脊柱运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手和脚的运动。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把脊柱练得像蛇一样节节涌动折叠,打套路的时候要求盆骨、脊柱、脚和手的整体配合运动,特别是脊柱的运动占主要地位。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3.腰是总枢纽,引领全身走。 初期关节运动模式中,腰是指尾闾、盆骨和腰椎以及其周围软组织组成的大关节组合。锻炼过程中,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大脑控制尾闾运动,尾闾引领全身其他所有关节运动,拳经里说“刻刻留心在腰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体所有的关节都能够

受到大脑的控制而灵活自主运动,只是很多关节不经常运动,大脑已经忘记怎么控制它们运动了,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个控制能力给找回来,通过锻炼达到控制尾闾运动就像控制手指运动一样灵活,那么整体协调性就练到达标了。 先把全身每根骨头都练得能够灵活自主运动,再有系统、有秩序地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组合。拳经里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腰一动,其他关节也都跟着动,大关节大动,小关节小动,没有一个关节不动,这个“动”全部是自主运动而不仅仅是被动跟随。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4.仿生学原理。 动物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生存与搏杀技能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没用的技能早就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所以搏杀中的动物神形是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攻击力的;因此以模仿动物神形而形成的中国内家拳体系是最科学的、最具生命力和攻击力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5.左右平衡。 大部分人练拳都是以右手式见长,左手式普遍略逊,甚至没有练左手式,这样会导致左手和右手一边倒的现象,惯用右手不用左手还有可能造成脊柱侧弯,长此以往对功力和健康都会有影响。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左手和右手两个方向都得到锻炼,纠正形体的对称性,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6.注重锻炼过程。 任何没有过程的结果都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无论从养生还是武术角度去看锻炼过程,都是一步一个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现状解析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现状解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校太极拳开展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太极拳开展的建议,主要是:加强体育课的文化导向性,提高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太极拳教学知识分层体系;开展比赛交流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制约因素;促进建议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是最佳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种体育健身运动进入了大学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一直以来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有着深远的意义。一种文化不能靠几个家族几个门派来传承和发展,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大弊端,从学校入手把太极拳作为体育课必学内容,政府出面定期组织太极拳的比赛和交流,将太极拳掌握情况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一、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

近几年高校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和其它一些体育项目相比可以说是处境尴尬。从教材大纲上看国家很重视太极拳在学校的开展和学习,一直以来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都被编写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中,高校都将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对待,但实际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太极拳在高校已被边缘化。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学习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从宏观上讲,学校教育是国家贯彻实施其方针政策以及文化走向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更是有效的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从微观上讲,太极拳运动集健身与医疗为一体,是最佳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因此可以看出在学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性,国家有必要也非常值得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可概括为“教法很单调,内容很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课外活动中几乎看不到太极拳的身影。 二、高校开展太极拳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学习的压力却不断增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各种文明病不断产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拥

太极拳推广价值研究

太极拳推广价值研究 太极拳集多家拳种的优点于一体,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我国文化发展催生出太极拳的大众文化传播范式、传统文化输出范式和文化产业主导范式。建议把太极拳推广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和体育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容,在资源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和积极推广。 标签: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文化品牌 太极拳是我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是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在融汇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传统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美学等多种思想成就,它折射着民族智慧与性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一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人的一个运动项目,它采择诸家拳法之精华,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使太极拳成了一项集养身、健身、防身于一体全民喜爱的武术运动。坚持习练太极拳,能很好地调节身体各部位的机能,调节自身的阴阳失调。使气血畅通而起到医疗保健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颈肩椎炎,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能增强心肺功能,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等疾病,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研究太极拳的品牌意义和推广范式,有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逐步实现,以及文化强国的整体建设和最终形成。 一、太极拳起源 太极拳,最早曾经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也有人称它为“哲拳”。“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长拳者,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也”,这里长拳实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动作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而称长拳,又根据其动作用力柔和,连绵不断而称绵拳,还因为太极拳所包含的八法(八种劲力方法)、五步(五种步、身、眼法的变化),暗合五行八卦十三之数,叫十三势,更由于太极拳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被称为哲拳。太极一词,源出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太极之理即阴阳的对立、统一、互化,太极拳以此解释拳术的刚柔、虚实、动静、开合、攻守的变化,故名太极拳。据记载,从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开始,用太极、阴阳哲理解释拳意,从此,普遍采用太极拳的称谓。 关于太极拳起源问题,近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发源于陈家沟;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时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秘、元时张三丰、明清为王宗岳,蒋发,清中叶陈长兴发展起来。目前,我们还很难断定究竟是何人何时创造的太极拳,但是可以肯定,太极拳绝非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的过程,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形成的,这也说明了太极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管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难以定论,但是从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传 统 文 化 与 太 极 文 化 的 关 系 姓名:靳亚亚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0913224015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代表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 中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太极、处事态度、太极内涵 正文: 太极源于《易》。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章)。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圆圈,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指出“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一个生衍过程到八封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太极图。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 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