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王府述略

明代王府述略

明代王府述略
明代王府述略

明代王府述略

昔时明代王府,而今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片段如:山西代王府九龙壁、湖北襄王府绿影壁、广西靖江王府遗址、青州衡王府石坊和石山、西安秦王府北门、安阳唐王府石山、太原晋王府皇庙等。

那么明代王府的究竟有多少座?它们在全国的分

布又是怎样的?它们目前的状况怎样?笔者在收集靖江王

府资料时,发现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认真的统计和研究。

明朝有不少皇帝之子被封王爵或有王号【注[1]】,但并不是每个“王”都有自己的王府。有些藩王甚至还没来得及就位自己的藩国就一命呜呼;有些藩王则可能被“除藩”而使得王府被新封的藩王使用。

根据笔者统计,明朝曾有王号的皇帝之子共计85位,有封地藩国的亲王数计有54系,明代亲王府共计约40处,它们分布在我国西安、太原、开封、武汉、长沙、成都、桂林、大同、兰州、南昌、洛阳、昆明、济南等重要城市,其中在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就占有10个(约合42%),由于明代王府规划设计以明代皇宫为摹本,可谓是明代紫禁城的缩影,因而在历代藩王府第中对我国传统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明代王府。一、明代王府分布状况及特点

A 明代王府数目变更统计

通观整个明朝帝王之子继承及封建状况,其中除去追封王爵或早夭的帝子,到封地就藩的亲王数计有54府,分别为:

明太祖之子计有24府: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五子周王、六子楚王、七子齐王、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十二子湘王、十三子代王、十四子肃王、十五子辽王、十六子庆王、十七子宁王、十八子岷王、十九子谷王、二十子韩王、二十一子渖王、二十二子安王、二十三子唐王、二十四子郢王、二十五子伊王、另侄孙一靖江王。

明成祖之子计有2府:次子汉王、三子赵王。

明仁宗之子计有7府:次子郑王、五子襄王、六子荆王、七子淮王、八子滕王、九子梁王、十子卫王。

明英宗之子计有5府:次子德王、五子秀王、六子崇王、七子吉王、九子徽王。

明宪宗之子计有10府:四子兴王、五子岐王、六子益王、七子衡王、八子雍王、九子寿王、十一子汝王、十二子泾王、十三子荣王、十四子申王。

明世宗之子计有1府:四子景王。

明穆宗之子计有1府:四子潞王。

明神宗之子计有4府:三子福王、五子瑞王、六子

惠王、七子桂王。

由明初到明中期,亲王数目不断增加,数量最多时在弘治年间,明中期到明末数目则一直保持在三十位上下。明代276年的时间里,分封亲王兴建王府有五个高峰期:第一次为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首次分封“十王”,而后又分封亲王十多位,共建有二十多座王府;

第二次为仁宗分封九位亲王,后有七位就藩;

第三次为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分封七位亲王,后有五位就藩;

第四次为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分封十位亲王,后均就藩;

第五次为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分封六位亲王,后有四位就藩。

总体而言,54府到封地就藩的亲王中大多在明朝前半期,共计有48府,数量占明代王府九成。B明代王府变迁特点

一般而言,明代藩王封地不作变更,但实际上有因种种原因而改封迁国的,诸王府迁封大多在洪武、建文、永乐和正统四朝,如下所列:

周王:洪武三年四月原封吴王,藩国杭州府钱塘。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藩国迁河南开封府。

代王:洪武十一年原封豫王,藩国南昌府南昌。洪武十五年改封代王,迁至山西大同。

肃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国甘州左卫,建文元年迁兰县。

庆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庆阳府安化,洪武二十六年迁宁夏卫。

辽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封藩国广宁卫,建文四年迁湖广荆州府江陵。

宁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大宁卫,永乐元年迁江西南昌府。

岷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陕西岷州,洪武二十六年迁云南府昆明,永乐二十二年迁至湖广武冈州。

谷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藩国宣府左卫,永乐元年迁湖广长沙府。

韩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开原三万卫,永乐二十二年迁陕西平凉。

沈王:洪武二十四年封藩国沈阳中卫,永乐六年迁山西潞州长治。

汉王:永乐十三年封藩国青州府益都,永乐十五年迁山东武定州。

郑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陕西凤翔府,正统八年迁至怀庆府河内。

襄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长沙府长沙,正统元年迁至湖广襄阳。

荆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建昌府南城,正统十年迁至湖广蕲州

淮王:永乐二十二年封藩国广东韶州府曲江,正统元年迁饶州府鄱阳。

兴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湖广德安府安陆,弘治四年迁湖广承天府。

雍王:成化二十三年封藩国保宁府阆中,弘治三年迁湖广衡州府。

寿王:弘治四年八月封藩国四川保宁府,正德元年迁湖广德安府安陆。

根据王府兴建时期、地点和王府改迁封地等情况,可知明代王府设立的特点:

1 )洪武朝时,大明疆域尚处扩大时期,明太祖将诸子分封在边塞军事重镇,是明代亲王真正发挥分封效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亲王府曾设立在西北重镇的计有:西安秦王府、太原晋王府、北平燕王府、大同代王府;曾设立在西北军事卫所的计有:宣府左卫谷王府、大宁卫宁王府、沈阳中卫沈王府、辽东开原三万卫韩王府、宁夏卫庆王府、甘

州左卫肃王府、广宁卫辽王府;曾设立在西南重镇的计有:桂林靖江王府、成都蜀王府、昆明岷王府。开国后朱元璋着力把军权从武将手中转移到诸王手中,将明朝西北边境忧患寄附于诸王靖边【注[7]】,体现了他积极经营大明帝国的雄心。明代亲王府侍从人员分为相傅官属,礼仪护卫,承奉内官三类,诸亲王通过王府的官属对地方行省的利弊得失、都司卫所的军事部署调动以及地方官员的考察,均可予以过问。地方长官每月朔望得谒见亲王,有事随时听候召见。亲王俨然成为朝廷派往该地的政治军事代表【注[8]】,王府的文官及首领官可由亲王遴选,并且“杀予夺,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但到洪武十四年十月时朱元璋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俱取上裁”【注[9]】,目的在于将宗室内部关系也纳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致于因诸王权力过大而酿成祸乱。

朱元璋军事上特别重视晋、燕二王,军中大事通报二王,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王节制,晋、燕二王曾数次带兵出塞、筑城屯田。此外,各地藩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在军事也上颇有作为,如洪武十八年(1385)四月,楚王帅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往铜鼓、思州讨平诸蛮乱;洪武二十三年(1390),齐王帅护卫及山东徐、邳诸军跟从燕王北征;洪武二十四年(1391),肃王偕卫、谷、庆、宁、岷五王在临清练兵;洪

武二十六年(1393),代王帅护卫兵出塞,受晋王节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帅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叛军,使其投降,同年肃王开始掌握管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通观整个明朝,最有军事作为、最有文化素养【注[10]】的亲王当属明太祖诸子,朱元璋为分封制度的建立尽心着力培养诸子,其功不没。

2) 永乐一朝大多数亲王军权受到制约。明成祖主要目的是用内地丰厚物产笼络诸藩王,并削弱其军事势力,此时明朝的分封举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因懿文太子先于明太祖去世,太祖死后由嫡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这时大明帝国疆域基本稳定,俗语云:“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当时建文帝的叔辈诸王手握重兵,燕王、周王、宁王、谷王均有意于皇位,建文帝首要任务便是削藩,但最终没能成功。朱棣以藩王身份夺得皇位后,开始一边安抚诸藩王,一边削减他们的军权,使诸王府多由西北边塞卫所迁封至内地。如:建文四年(1402),辽王府由广宁卫迁封荆州府江陵【注[11]】;永乐元年(1403),谷王府由宣府左卫迁封长沙府;永乐六年(1408),沈王府由沈阳中卫山西潞州长治;永乐二十二年(1424),岷王由云南府昆明迁封湖广武冈州,韩王由开原三万卫迁封陕西平凉。

3)永乐朝以后亲王军权削弱,种种限定使得藩王军事

和政治地位成为中央的附属,难以有所作为,亲王多自请封于物产富足之地。

宣德年间,明宣宗(朱棣嫡孙)废除企图谋反的汉王和晋王,又使秦王、楚王、蜀王辞掉王府原有三支护卫中的两支,并让边镇军官调遣王府护卫,以削弱亲王军事力量,并禁止亲王进京觐见,不许宗室从商、做官,此时亲王在军事上对朝廷的威胁减少,但同时分封守边积极的一面也丧失了。

由于湖广“富产鱼米”,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亲王自请迁封多至湖广,使湖广“宗藩棋布”,成为明代最多建立藩国的行省。如:辽王封地原为辽东广宁卫,自请建藩荆州【注[12]】;兴王以“卫辉瘠洼,河水泛滥,不可立府”为由而得改封于安陆州;惠王、桂王,原拟封地分别是山西平阳府和山东东昌府,而惠王请求改藩湖广荆州,桂王请求改藩湖广衡州,最终皆达到目的。

C 明代王府分布影响

明代亲王分封之地或为边陲要塞,或为名都大邑,对明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均有很大影响。明代行政区划为南、北直隶和13个布政使司,南、北直隶不封王国【注[13]】,13司中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无长久的亲王藩国,其中浙江是由于明初朱元璋认为江南一带为供养

朝廷的财税富足之地不可封王,遂成为定例;广东、云南仅短暂时期有分封亲王,不久后迁封;贵州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因此无分封亲王。明代王府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广西,共计八司,以湖广、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数量较多。

表2-3:明代王府分布表【注[15]】十三司藩国持续到明末的亲王府数目曾有藩国的亲王府数目山东鲁王府1370年始,德王府1457年始,

衡王府1487年始。3齐王府(1370-1406) 汉王府(1415-1426)

泾王府(1491-1537)3山西晋王府1370年始,代王府1392年始,

沈王府1408年始。3谷王府(1371-1403)1河南周王府1378年始,唐王府1391年始,

赵王府1404年始,郑王府1443年始,

崇王府1474年始,潞王府1571年始,

福王府1601年始。7伊王府(1391-1564) 卫王府(1424

-1438)

秀王府(1457-1472) 徽王府(1466-1555)

汝王府(1491-1541)5陕西秦王府1370年始,肃王府1392

年始,

庆王府1393年始,韩王府1424年始,

瑞王府1601年始。5岷王府(1390-1393) 安王府(1391-1417)

郑王府(1424-1443)3四川蜀王府1378年始。1雍王府(1487-1490)

寿王府(1491-1506)2湖广楚王府1370年始,岷王府1424年始,

荆王府1443年始,襄王府1443年始,

吉王府1457年始,兴王府1487年始,

荣王府1491年始,桂王府1601年始,

惠王府1601年始。9潭王府(1370-1390) 湘王府(1378-1399)

辽王府(建文中-1568) 谷王府(1403-1417)

郢王府(1391-1414) 梁王府(1424-1441)

岐王府(1495-1501) 雍王府(1490-1507)

寿王府(1506-1545) 景王府(1541-1565)10浙江00江西淮王府1436年始,益王府1487年始。2豫王府(1370-1374) 宁王府(1403-1519)2福建00广东0淮王府(1424-1436)1广西靖江王府1370年始。10云南0岷王府(1393-1424)

滕王府(1424-1426)2贵州00

湖广在明朝时先后曾有19府亲王,隆庆年间郡王府共计约90府【注[16]】,河南曾有14府亲王分封在该地,山西则以宗室人数、禄米俱多著称。嘉靖初年,山西宗室1851人,禄米87.2306万石;河南宗室1440人,禄米69.025万石;湖广宗室587人,禄米25.983万石【注[17]】。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时,山西宗室禄米激增至312万石,河南宗室禄米192万石,实为地方行省之祸。地处西南的四川蜀王府【注[18]】、广西靖江王府独享一省供给。依明·王世贞《皇盛明事述》记载隆庆、万历之际藩王宗室见在者数目列表2-4:

表2-4:明代亲王府宗室数目表【注[19]】亲王数郡王数镇国辅国、奉国将军数镇国、辅国、奉国中尉数郡县乡君及宾仪数庶人数秦王府11107507242149晋王府112181522001511170周王府14613492559126515楚王府161986044474鲁王府181601702496靖江王府10157127414蜀王府174672560代王府118127913401330150肃王府156?81辽王府0910815012010庆王府166156576宁王府0327626532444岷王府1129015730韩王府11740358664329渖王府11624222027613唐王府132215350伊王府12282222赵王府181861172833郑王府146533襄王府141210100荆王府15384281淮王府113342310德王府157050总计(21)251(210)7100(6488)8951(9611)7073(7092)620(620)

注1:辽、宁二王府亲王爵位废。

2:括号内的数据为各府数据之和,与文中记载有出入。

3:此记录是宗伯所掌请名之后支禄米的名册记载,实际各地宗藩人员未请名入册者多。

洪武年间,明太祖就意识到“子孙众盛……斟酌古制量减各王岁给”,将亲王、郡王、各级将军、各级中尉、公主及驸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及仪宾等岁禄减少,但这个措施治标不治本,以后虽对藩王宗室岁禄作诸多规定也无法消除此难题,如此只食俸禄的世袭繁衍,实为明代藩封的最大弊病。到了嘉靖年间,御史林润直言:“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时年山西存留152万石,而宗禄需要212万石;河南存留84.3万石,而宗禄需要192万石,两省存留尚不够宗禄,而吏禄、军饷也都要从存留而出,无法维济。【注[20]】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全国每年供京师粮400万石,而诸王府每年禄米853万石【注[21]】,而仅仅十多年后隆庆、万历之际,笔者依上表(表2-4)初略计算诸王府每年禄米约1000万石【注[22]】,比之嘉靖晚期又有增加。明朝用折钞【注[23]】方式来减少禄米,如:中尉四分本色,六分折钞;郡县主、郡乡君及仪宾二分本色,八分折钞【注[24]】。此时宝钞已经贬值,折钞等于减禄。除了折钞以外,拖欠禄米已是

常事。如庆王于崇祯七年(1634)上书称:“崇祯六年(1633)方给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禄”【注[25]】。又如灵邱王等“(宗禄)有缺五十年不支者”【注[26]】。亲王、郡王可以霸占着大量庄田,仍然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但是折钞、欠禄则使将军爵位以下的宗族经济日益窘迫。宗室禄米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成为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注[1] 】其中的特殊藩王有如下等情况:1)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成为皇帝,即明成祖。

2)明太祖首封十王中,其中“靖江王”为太祖长兄之孙朱守谦。3)土木堡之役明英宗被俘,宣宗二子郕王遂成为皇帝,即明代宗。4)代宗将英宗所立太子废为“沂王”,而后英宗复辟,复立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5)明武宗无后,兴献王长子厚煾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奉诏进京膺承大统,接替了兄皇位,即明世宗,明世宗在“大礼议”之争后将自己的生父兴王追封为兴献皇帝。6)明熹宗无后,由其弟即光宗五子信王继位,即明熹宗。7)明思宗皇太子慈烺被李自成俘后封为宋王。

【注[2]】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弇山堂别集》、《明史》等资料绘制。

【注[7] 】《明史·诸王传》太祖谕:“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抵鸭绿江,北至大漠,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又东至山海卫,凡军民屯种地,毋纵畜牧。其荒旷地及山场,听诸王驸马牧放樵采,东西往来营驻,因以时练兵防寇。违者论之。”

【注[8] 】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记:王府文武官属每旦候见,省宪都司及府县官属朔望候见。若有事召见,不在此例。

【注[9]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

【注[10] 】明太祖诸子在文学、戏剧、医药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如:三子晋王朱 ,亲自编纂《宁夏志》,为宁夏最早成系统的地方志;五子周王朱橚称文学家作有《元宫词》,称植物学、医学家著有《救荒本草》、《普济方》;十一子蜀

王椿有“蜀秀才”之称,以礼教守西陲;十七子宁王朱权是明初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韵》、《琼林》和《雅韵》等戏曲著作,另八子潭王朱梓、十二子湘王朱柏也都博览群籍、英敏好学。

【注[11] 】文中纪年虽是建文四年,但当时朱棣已“靖难”成功。

【注[12] 】《明太宗实录》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己丑)敕辽王曰:“今勉从所请,建国荆州而仍旧封号。”

【注[13] 】明初北平为燕王府,那时明朝尚无北直隶。

【注[16] 】楚王系郡王15府,辽王系郡王20府,岷王有郡王25府,襄王系郡王9府,荆王系郡王6府,荣王系郡王6府,吉王系郡王4府,另有华阳(蜀王系)、永明等郡王。

【注[17] 】《明经世文编》粱材《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

【注[18] 】四川曾有雍王府、寿王府,均数年即止。

【注[20] 】《明史》食货志.

【注[21] 】见御史林润上疏内容: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二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为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议于朝,且谕诸王以势穷弊极,不得不通变之意,令户部会计赋额,以十年为率,通计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增封之数,共陈善后良策,断自宸衷,以垂万世不易之规。

【注[22]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可以作为明代中后期一般年份税粮收入的参考。

【注[23] 】宗禄岁支有本色和折色之分,米为本色,钞为折色,分折中半兼支,本色四分、折色六分,本色三分、折色七分等几种支付岁禄,也是缓解宗禄不足的种种办法之一。

【注[24] 】《明英宗实录》卷七十一.

【注[25] 】明·谈迁《国榷》卷九十三.

【注[26]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十五吕坤《停止砂锅潞绸疏》

高一历史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复兴高级中学朱文波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2. 完成“文献选读”、“读图学史”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3. 认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 难点——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 说明: 1. 本课内容呈现了明朝的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在这些重大史实的背后,其实从对外关系上折射出了明清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又一社会特征:即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因此本课的教学一者要帮助同学梳理和了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者是要引导学生把明清对外政策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及世界大背景去定位,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因此,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的相关史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辟难懂的,尤其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应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云南省红河州2020年高三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含解析

2020年红河州第二次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考古发现,西周大多诸侯国的青铜器皿上出现了与周王铭文书写极为相似的文字形式,这不仅在黄河中下游诸侯国出土,而且在南方的吴、越等诸侯国也多有发现。这表明当时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D.工官制下对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25.“开芳宴图”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主要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和睦与恩爱。其构图大多是夫妻二人端坐桌前,侍从奴仆左右侍奉,营造出墓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发展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绘画技术的进步D.政治权力的干预 26.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基层乡村治理都十分重视。表1为部分朝代有关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 A.乡村军事职能日益增强B.基层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C.君主专制得到显著强化D.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27.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江浙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大量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但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几乎每年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调运大量粮食。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明清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渐趋衰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政策调整导致人口剧增 28.下图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刊载的一篇关于“哈德门”牌女士香烟的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企业积极采用舆论宣传B.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C.民国成立推动社会习俗转变D.女性成为烟草业消费主体 29.《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 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 30.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来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树立民族自信心B.吸取历史教训C.探寻抗战的方法D.抨击日本侵略31.表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程 表2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高速发展B.对外开放面临强大的阻力 C.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中争议很少 32.梭伦改革的措施包括: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这些措施 A.提升了平民的经济地位B.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C.扩大了雅典的民主范围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33.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三幅作品都体现了 A.理性主义精神B.现代主义精神C.批判主义精神D.现实主义精神 34.二战结束后,美困本来计划在日本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和非军事化政策,但很快又决定发

明朝皇宫内部官职名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 女官六局 〔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并同尚宫,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征辨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领司四。) 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 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二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 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领司四。) 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司乐二人,典乐二人,掌乐二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 司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 司赞(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彤史(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领司四。) 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 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 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 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四人,掌酒酝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 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女史四人,掌廪饩薪炭之事。)〔尚寝局〕(掌寝二人,掌天子之晏寝,领司四。) 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司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囿园种植花果。)司灯(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 〔尚功局〕(尚功二人,掌督女红之程课,领司四。) 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四人,掌金玉宝贝。) 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四人,掌绘绵丝絮事。) 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四人记功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六局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于父母,听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见授职者,家给与禄。盖与妃嫔判然不同也。二十七年,铸六局印。二十八年,重定品秩。永乐以后,职移宦官,惟存尚宝数司而已。

2020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同学们在答题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 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 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2.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 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B. 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 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 D. 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加入试卷解析考情纠错收藏 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 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 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 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A. 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 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 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 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7.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 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8.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

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

2017年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WORD版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等几种。 洪洞大槐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

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 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 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 黄河泛滥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地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地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实录》所记录地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地规模. 一 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地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地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地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地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地编篡、续修时间.卷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地当地民众进行地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上述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巩县、祥符县)、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明初大移民

一、明初大移民 A、明初大移民的原因 综览《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通史》等有关史籍,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元朝统治中国仅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阶段压迫、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一个野蛮、落后的朝代。 到了元中后期时,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流民的生活,正如张养浩的长诗《哀流民操》所说:“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建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连年的水、旱、虫、瘟疫灾害,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为生存,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就是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其中以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 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湖北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群雄并起,战火连天。农民流离失所,饱受蹂躏,致使土地荒芜,连陌成阡。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无人烟。 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土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1367年,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乱后给社会带来的现状是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满目疮痍,残垣断璧,遍地哀鸿,到处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民不聊生。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被哉乱蹂躏的苦难。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是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蕃;其三垦田以实中原。 奏言中明确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骤然,兼之元政哀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八籍之民。”随后,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如是北方“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南方则江西、湖广,湖广坝四川。”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因而成了明大移民集结地。 B.明初大移民组织形式与对象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了苏琦等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移民政策。所谓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 明初的大移民,是明统治者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政府行为。 屯田,就是垦荒种田。《明史》卷七十·食货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明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军屯、民屯、商屯。

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7168558.html, 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 作者:芦敏 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9期 摘要:珠玑巷移民传说反映了宋元明清时期由黄淮、江淮等内地中心区域或人口稠密区域向南、向西迁入珠三角、河湟、桂东南等边疆区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它的广泛传布是社会认同的结果,基于生存竞争,移民提取了代表中原正统血脉的珠玑巷移民身份作为维度进行范畴化,当珠玑巷移民成为支配群体后,许多原住民和非珠玑巷移民也接受了珠玑巷移民认同。由于传播媒介和豫、粤两地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在珠玑巷移民群体的集体记忆里,祥符珠玑巷被遗忘,南雄珠玑巷被凸显为祖源地。 关键词:珠玑巷;移民;群体认同;集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122-05 有关珠玑巷移民传说,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汇编 ;①以及以珠玑巷移民为基础所进行的人口迁移史研究 ;②方面,多元化地探索了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意义 ;③。本文拟在梳理流各地珠玑巷移民传说的基础上,尝试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珠玑巷移民传说被移民群体认同的原因和过程。 一、散布各地的珠玑巷移民传说 珠玑巷移民传说主要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南部、青海河湟地区、河南开封等地。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珠玑巷移民传说 以陈乐素、谭棣华、牧野巽、井上彻、刘志伟等为代表的学者均认为,今广府人多言其家族自南雄珠玑巷而来的说法在明代即已形成。 ;④《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所收录的69姓共77种族谱、家谱序暴露出:构成南雄珠玑巷移民历史叙事的要件“宦游”“避乱”“胡(或作苏)妃之变”均于明代获得社会认可。“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原士族因避乱而由珠玑巷南迁这一混杂着历史与想象、事实与虚构的历史叙事的主要结构性要件开始逐渐在民间形成并普及化,成为珠三角各族姓关于自身历史渊源叙事的关键一环。” ;⑤如明末清初,屈大钧言:“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来。” ;⑥清人黄培芳、李星辉也在诗作中有类似提 法 ;⑦。不仅家谱如此,方志也多此类记载。明嘉靖《广东通志》引《南雄府图经》曰:“岭 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 ;⑧清乾隆《南雄府志》“珠玑巷”条云:“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 ;⑨道光《广东通志》“南雄州”言:珠玑巷,“相传广州诸望族俱发源于此”。 ;⑩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 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

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

明朝官职详表

明朝官职详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试题及答案)精选

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知,这 一时期 的藩镇A.控制 了朝廷 财政收 入 B.彼此 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

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在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诗词。清朝末年,有个叫的为官(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 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 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相商,募资修复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 的出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解手。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 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 一声:“。”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 身体特征。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 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 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 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跑马圈地。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有的“”, 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 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 送盘缠。迄今为止,栖息在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 名曰“送盘缠”。 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 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 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当大批的成群结队的男女不断拥入,当地民俗就很难把他们一口吃掉。进入山东的外省移民 一般都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如洪洞移民主要分布在东昌府、兖州府西部,枣强移民 主要分布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四川移民主要 分布在莱州府掖县。在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 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今莱州民俗就明显与周边地 区不同,原因就在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再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