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新闻写作简本

第二章 新闻写作简本

第二章 新闻写作简本
第二章 新闻写作简本

第二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和新闻体裁

一、新闻的基本含义

新闻一词,含义十分丰富,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思。单纯从字面上讲,“新闻”有见闻、听闻等含义。据考证,“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朝,《旧唐书·隐逸传》孙处玄“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1这时“新闻”的所指为新近听说的事。宋朝“新闻”则指以文字记载之新鲜事。明代陈继儒文中:“吴俗,坐定辄问新闻。”这里的新闻泛指各种社会动态。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便两次出现“新闻”这个词。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失礼陪笑道:‘老先生的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甄士隐同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后,“当下轰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2这时“新闻“就被当作新鲜事和新鲜事的文字记载了。时至今日,新闻的这个基本含义仍然在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一词的解释就是:“泛指社会上最新发生的新事情”。

西方新闻理论家考证,英文“NEWS”——“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15世纪,有的学者认为,这个词分解开来,分别是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这四个英文词的词头。他们解释为,“新闻是发生于四面八方的新鲜事,或是关于新鲜事的记载。”

在新闻学研究中,学者们对新闻下定义早已超过百种以上,其中有影响的有“事实说”,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还有“记录报道说”,例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猎奇说”,例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约翰·博通加,美国报人)又如:“新闻建立在三个W上,妇女(woman)、金钱(wampum)和坏事(wrong doing)上。”(斯坦利·瓦利克尔,美国报人)还有“信息说”,如“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信息。”(中国二十所大学新闻院系联合编写《当代新闻学》)在我国新闻学界,陆定一的观点影响最大。

二、新闻要素

19世纪60年代,西方新闻理论家创造了“新闻五要素”说,20世纪初,这种理论说传进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新闻学教材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我国的《新闻学简明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指新闻报道必须有的五因素,实为新闻报导的基本要求。就是说一则新闻报导,必须交代清楚人物(何人-who)、时间(何时—when)、地点(何地-where)、事件经过(何事-what)和原因(何故-why)五个方面的问题,缺一件,这项新闻就不完整(有人认为缺一就不成为新闻,不妥)。这一说法,是对新闻事件存在的客观联系的揭示,它对指导新闻采访与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包括哪些要素,对此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各有所长。比较通行的是“六要素说”

1、真实性。就新闻的本意而言,真实性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因为既然是事实,就应该是事情真实的情况。不仅要求确有其事,而且要求恰如其分地反映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将新闻事实置于真实背景之下报道,而且要求其联系是必然的,其分析是可靠的。

2、新鲜性。新闻事实的新鲜性,首先是指刚出现不久,没有变质的,但是,也不应局限于此。因为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受众身上。受众是否刚刚听说,是否有新鲜感,也是决定新闻是否具有新鲜性的一个方面。例如,美国《纽约时报》七十年代公布了五角大楼60年代的侵略越南战争的文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些都具有新鲜感。

1《旧唐书》142传

2《红楼梦》第1、2、57回。

3、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新闻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超过一般事实。比如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发生8.0级大地震,死伤失踪几十万人,成为震惊世界的新闻。新闻是大众传播媒介,其重要与否应以其对相应传播范围内广大受众的影响大小为标准。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也不同,对新闻重要与否的判断也不尽相同。

4、接近性。接近性就距离而言,指新闻距受众距离越近,他们的关注度越高。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方面的,指两地两物之间地域上的距离,可以使用厘米、米、千米来测量的;另一种是心理方面的,是以不同的兴趣、爱好、情感等为指标的。空间距离远的人可能因为对某事物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感觉心理距离很近。所以,向受众的兴趣靠拢,是新闻争取读者的有效方法。

5、显著性。新闻事实显著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具有出众之处,超常之处,其特点非常明显;(2)事实本身具有较为强烈的冲突性;(3)牵涉到人或事或者位居显要,或者非常著名,即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西方新闻理论家归纳出一个公式:普通人+普通事≠新闻;普通人+新奇事=新闻;重要的人物+普通事=新闻。这个公式具有普遍意义。显著性也不只限于名人,身怀绝技、智力超常、奇特经历、著名山水、贵重物品都可因为其显著性而成为新闻。

6、趣味性。所谓趣味性是指事物具有使人感到意外,感到愉快并对人产生吸引力的特性。这种特性使人们对该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产生探究其究竟的欲望。虽然民族、年龄、性别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兴趣爱好大相径庭,但对反常、变态、奇特、罕见事物的兴趣还有很大的一致性,有趣味的新闻可以令广大受众得到一种满足、一种愉悦。四、新闻体裁新闻体裁指的是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所采用的各种形式。在报刊上,

它可以表现为消息、通讯、社论等。

(一)消息

消息是现代新闻的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新闻报道中最经常最大量采用的基本体裁。这种文体简明扼要,报道迅速及时,以沟通信息为主要任务。消息一般配置醒目标题,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以叙述为主但不排除必要的描写。消息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简明新闻又称“简讯”、“快讯”、“短讯”、“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等,是内容单一,文字简短的新闻体裁。它概括地报道事实,不交代背景,不做叙述和说明,往往只有一个自然段,甚至一行字,一句话,可以做无标题处理。

2、短消息通常只五百字左右的消息,是消息作品的代表。它具有简明新闻及时迅速的长处,格式较为规范。

3、长消息千字左右乃至字数更多的消息。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常常有背景分析、现实意义、趋向评价。长消息庄重严肃,常被用来报道经验教训,宣传大政方针,为我国报纸所常用,多见于报纸头条。为区别于普通消息,又被特称为“报道”。

(二)、通讯

在西方,新闻报导中有消息和特写之分。如果说消息是简略的新闻报道的话,那么特写便可以说是翔实的新闻报导。通讯大致相当于特写,是中国独有的新闻文体。

“通讯”是由“通信”发展而来的。刚刚采用电报传送新闻稿的时候,由于费用昂贵,记者们不得不字斟句酌,删去议论描写和其他不必要的文字,形成简要的消息文体。但是这种文体不能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需要,作者便另行撰文,详述事件始末,邮寄到报社,报社一般冠以“通信”发表。这种文章虽不及电讯及时,但因详细具体,受到读者欢迎。辛亥革命后,黄远生任《申报》驻京记者,1912年写下《北京通信》168篇,影响很大,奠定了通讯这一文体的地位。“五四运动”前后,便形成“通讯”这种新闻体裁。

1933年10月,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刊登了《怎样写地方通讯》一文,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通讯写作上的要求:

可以用作通信材料的,第一这事项必须是某地特殊的。第二必须是一般人有兴味的,第三必须是描写现状的,凡是叙述过去的事实,除非是为了说明现状的起源,都是不需要的。最重要的是深入社会底层,和各种人物接触,实际体验生活,方能采取有价值的通讯材料。

文体必须力求简短,通常每篇二三千字为适宜。

根据表达内容,通讯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行为、经历、思想为主要报道对象的通讯。

2、工作通讯报道实际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教训的报道。

3、事件通讯报道新闻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意义的通讯。

4、风貌通讯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精神状况的通讯。

另外还有特写、专访、新闻小故事、侧记、巡礼、花絮等

(三)、言论类新闻体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社论代表媒介编辑部的意见,及时评述当前社会上重大事件或问题,表明媒体

立场和态度的文章。

2、编辑部文章:就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政策性、理论性的

文章。

3、评论以报刊评论员的名义,对重大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不同角度评述的文章。

4、短评针对某一热点问题发表的篇幅短小的编辑部评论。

第二节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完整的消息,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材料、作者署名组成。

消息结构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1、倒金字塔式结构所谓“倒金字塔”是一种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消息结构的方法。即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前面,次要的内容安排在后面的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有利记者迅速采写消息,便于编辑抓住实质制作标题,删改稿件和设计版面,便于读者迅速掌握消息的主要事实。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新闻实践。当电报业务还处于草创阶段的时候,线路少,故障多,报社要求记者们想方设法将重要的新闻事实往前排,次要的往后放,这样即使线路中断,编辑部也可以把主要新闻报道出去。这样就形成了倒金字塔结构。下例是1861年4月12《纽约世界报》上发表的一篇消息,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作品:

炮弹开花,内战爆发。今晨四时,沙利文岛、英里斯岛以及其他阵地的炮台向萨姆特要塞开火,萨姆特要塞予以还击,炮轰激烈,经久不息……

倒金字塔结构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发展,是因为它符合读者心理。读者总是急于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具体内容。这种标准的新闻形式,也存在着某种美学的因素,就是迅速交流和传递信息。

2、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虽有众多的优点,但是由于它的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按重要性把事实分成条条,从而难以显示事实的完整面貌。于是,在情节性强、趣味性强的事实报道中,人们便更喜欢使用另一种结构方式——金字塔式结构,它一般不用总括性的导语,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情节展开的过程报道新闻事实。

二、消息各部分的写作要点

(一)、消息头

1、消息头的含义

消息头是消息前面交代消息的来源,发布消息的时间、地点的简要文字。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报纸常用的有的有“讯”“电”两大类,是以它们的传递方式为标准划分

的。又称电头。由发布新闻单位、发布地点、时间组成,如“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2、消息头的作用

(1)、消息头是消息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标志。不同文体担负的任务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新闻界规定以它作消息的标志。

(2)、能够标明消息的来源,以供读者判断。对一件事情,不同的新闻机构会发出不同的报道,甚至互相矛盾。由于消息头标明了媒体的名称,就给读者判断相关国家或政党的态度提供了方便。对于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亦有帮助。

(3)、是消息所有权的标志。标明“本报讯”表明这条消息是本报独家采写的新闻,其他新闻媒介不得任意转载、抄袭。对通讯社稿件,报社不能任意增补更改。如有删节,应在消息头上标明:“据×社×月×日电”。

(4)、消息头是新闻发布单位文责自负的标志,与发布消息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消息头虽简短且模式化较强,但不是可有可无,新闻史上就有因忽略它而在激烈竞争中吃亏的例子。1961年5月7日,我国运动员陈镜开以148.5公斤打破自己保持的148公斤的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记者拟写消息时没有标出时分,而且等到晚上才发出去。就在同一天的几个小时后,美国运动员举出了同样的成绩,由于外电抢先发出消息,结果形成美国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陈镜开只是平了人家的纪录的尴尬局面。(二)、标题

1、标题的含义标题是消息的眉目,它概括、提示、评价消息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消息的标题一般分为主题、副题、引题。

主题又称正题、母题、大标题、主标题,是多行标题中的骨干和核心,作用在于概括说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居于显著位置,在报上以较大较粗重的字体排印。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标在主标题的前面,起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揭示消息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作用。

副题,也叫辅题或子题,标在正题后面,常用于补充交代新闻中的部分事实,弥补主标题的不足。

一篇消息如只有一个标题,称为单行标题;如有主题加副题或主题加引题,称为双行标题;如引题、主题、副题俱全,称为多行标题。

另外,现在许多报纸发表消息时使用提要,又称提示或纲要,作用是将新闻的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形成内容提要,比一般标题文字较长。

2、标题制作要求

要准确鲜明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能夸大不能缩小。不能故弄玄虚、耸人听闻,文字也应恰如其分。要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引题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和造势;主题要准确概括说明消息的实质,副题要能扼要地说明消息的具体内容,要鲜明表达作者的态度。

请看下列标题:

坚决刹住随便打骂群众的歪风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最大星体

第一个标题由于限制不当而错误,难道打骂群众还需要区分“随便”与否再制止吗?第二条标题的错处在于缺少必要的限制,使用“宇宙间最大的星体”过于武断。

要虚实结合新闻标题有实题和虚题之分,实题重在叙事,一般要扣住新闻事实,直接点出新闻中事件、人物、地点等要素,使读者一见就知道这条消息报导了什么事情。虚题则重抒情、议论,显得比较抽象、含蓄,一般不直接涉及消息要素,只用来烘托气氛、渲染主题。或侧面说明某个原则、道理等。如果使用单行标题,一般应是实题,使用多行标题,应该虚实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引题一般是虚题,副题以实题居多,主

题可实可虚。如:

团结奋进文明育人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羊城揭幕

市领导看望天津运动员

这则标题的引题是虚题,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主标题是实题,概括说明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副题是实题,点明一个次要的事实。

要简洁工整,生动传神标题字数不能太多,语言要简明扼要。许多主题和引题采用对偶句式,形式工整。副题多用解说性的,散文化的句子,也要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如:

上周的雨与市区“捉迷藏”

这则标题下,记者报道了当时天津市出现的郊县降雨,市区无雨的现象。

新颖生动的新闻标题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标题感染力强,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如:

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虚题)

爱吃瘦肉者,请您多付钱(主题,实题)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实题)

1983年9月24日《羊城晚报》

这条标题因其新颖别致,简洁明快博得人们的喜爱,几十年来为新闻工作者所称道。(三)、导语

1、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中以简练生动的文字介绍主要新闻事实,并引导读者阅读的开头部分。较长的分段消息,第一段是导语,短而不分段消息,第一句就是导语。

导语的产生与前述电讯运用于新闻传递紧密相关,报馆要求记者抢先将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些读者最关心的内容传来,这就形成导语。1865年纽约一家报纸破例把一篇长篇报道中新闻性最强的结尾提到开头,大受欢迎,记者竞相仿效。

但是第一代导语的缺点是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深,甚至有冗余杂乱的感觉。后来,美国人讥笑它是晒衣绳式导语。后来,人们根据新闻的特点,选取几个最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的要素写进导语,其他内容放到主体里交代。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重点,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又避免重复冗长。同时,由于个人选择的要点不同,也便于作者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各自不同的新颖导语。用这种方法写出的被称作第二代导语,又叫做“部分要素式导语”。试比较以下两条消息的导语:

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同在私人包厢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从背后接近总统,

向总统开了一枪。

(1865年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1963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

同是报道总统遇刺,第二条导语采用了部分要素,突出主要事实,简明扼要,直入主题,比第一条更具震撼力,对读者也更具有吸引力。一条优秀的导语,一是能抓住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二是能吸引读着往下看。

在第二代导语的特点是突出部分要素,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突出这些要素,人们挖空心思,争相创造,又形成第三代导语。

2、导语的制作要求

(1)、抓住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一条优秀的导语,必须抓住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导语既

不能写得空洞无物,也不能把次要的内容塞进去。取舍之间能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如:

中新社上海1984年2月23日电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这是2月22日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邀请

上海市著名肺科、放射科专家参加的“鲁迅先生胸部X光片读片会”上得出的

结论。

这则导语开门见山告诉读者消息的基本事实,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可取的,而以下的时间、会议名称等进入导语,把句子拉得很长,一定程度上起了冲淡主旨的作用。不如放到主文里去交代。

(2)、应当简短、精练西方一些专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导语的长度应限制在35个词之内。中国有些学者认为,汉语新闻的导语,一般不应该超过50个字。虽然这些限制不是绝对的,但可以说明精炼是导语的重要特征。好的导语首先应是简练的,比如:

美联社台北1988年1月30日电台湾今天埋葬了蒋经国的遗体。

另外,象“日本投降了。”“人类已经登上月球行走。”都以简洁精当成为著名导语。(3)、要强调可读性增强可读性,起码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不要将一连串的数字、名词术语、人物头衔、单位名称塞进导语;其次,遇到专业性强的问题,应当尽可能作出通俗化的表述;再次,使用新鲜的词语、手法,尽可能使其新颖、形象。如合众社1972年报道中美两国会谈成功,举行宴会的消息时的导语“……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在周恩来的正式宴会上胃口好极了,吃得津津有味,象老手一样使用筷子。”这段描写性的导语以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重大事件的细节,至今为所新闻界津津乐道。

(四)、主体

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导语比做人的骨骼那么主体就是肌肉。

主体功能:第一,对导语里提到的各个事实加以阐述,使它们更加清晰起来;第二,补充导语未提到的次要材料。随着新闻的展开,5个W和1个H(How)变得更加明确,交代更加清楚,新闻根据更加扎实可靠。

2、主体的写作要求

写作消息主体,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按照事实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主体的层次结构。其特点是能使读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鲜明完整的了解。另一种是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这种结构方式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主次关系。首先叙述重要的事实,再叙述次要事实。有主有从,排列有序。

并列关系。主体不同段落是相对独立、平等的关系,共同围绕一个中心设置。

因果关系即先摆出事实的结果,然后阐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主体写作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变换角度和叙述方法,做到不重复导语。避免重复导语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变化写作角度,从不同的要素、不同的侧面去展开导语,也可以使用代词,代替前面已经说过的情况,还可以设法加强语言的力度和深度以减轻重复感。

(2)、二要注意紧扣主题,不枝不蔓。如果导语写得准确,它实际上就是消息的主题。主体补充导语,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对事实作进一步的说明,或者说就是补充和交代与主要新闻事实紧密相关的细节和背景材料,如果主体中出现的东西无助于人们理解主要新闻事实,就是离题,如果主体不能满足人们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认为他没有起到应有的注释和补充作用。

(3)、要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消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因此主体写作必须言之有物。不要把空泛议论和抒情作为消息的主体,而应该通过一条一条具体事实

使导语涉及的内容得到充实。要遵循一定规律,使诸多材料主次分明,各得其所。

(4)、要注重可读性,防止简单罗列,西方新闻写作中有一种意使文字波澜起伏的叙述方式称“断裂行文法”。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消息,段落一般比较短小,段与段之间相对独立,一般没有衔接和过渡的文字,而是依靠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接成篇。它的叙述打破时空限制,形成跳跃式推进的快节奏,全文似断实连,内容形散神聚。这种手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避免平铺直叙的简单罗列大有好处。

(五)、背景和结尾

1、背景的含义

背景是指新闻报道中同主要事实有某种关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人物经历、科学知识等,就是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的材料。背景材料一般分为三类:(1)、说明性背景材料。就是用来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政治背景、历史演变以及新闻人物的身份、经历、特点的材料。

(2)、注释性背景层背景材料。即注释、解说有关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和物品性能特点方面的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即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在新闻中,往往通过不同方式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达某种观点。

2、背景的作用

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读者不熟悉的新闻事实作注释;(2)、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3)、便于作者表达观点;(4)、使新闻的内容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并增强新闻的情趣、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国新闻理论家强调,掌握起码的背景材料,是写好一篇新闻的必要条件。是采写独家新闻的基本条件。而掌握大量的第一流的精彩的背景材料,是一个优秀记者特殊的技术储备。

3、怎样运用背景材料

(1)、背景材料要为主题服务,不能节外生枝,冲淡主题。背景是辅助性的材料,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长过多,以免喧宾夺主。事实简单明了的短消息,也可以不使用背景材料。关键看它能否为突出表达主题服务。比如新华社记者报道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盛赞:“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后,使用了一段文字介绍了七大奇迹指的是什么,对于突出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2)、背景材料要为读者服务。一般说来报道错综复杂的事件,偶然发生的事件,从来没有报道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技术性、知识性比较强的事件,都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和理解上容易遇到的困难,适当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以便读者看得明白。有些背景材料,要看地域、读者群、时间等条件,决定交代与否,就是要看读者是否需要来决定。

(3)、要灵活安排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消息中没有固定位置,可以安排的标题中,导语中,导语之后,或独立成段或化整为零,灵活穿插在整篇消息中。也可以背景材料作消息的结尾。

4、消息的结尾

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是最后一个段落。有人认为消息不存在结尾问题,因为在占绝大多数的倒金字塔结构消息中,任何一段都可能成为结尾。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如最后一段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使消息的结尾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写作结尾应注意不可拖泥带水,而要增添信息,或升华主题,或给人回味。

第三节通讯

一、通讯的含义和种类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深入报道客观事实和情况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

达方式,迅速、具体、生动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

通讯的种类通讯有多种划分方法,通常根据报道的对象,通讯划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新闻小故事、专访等。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的通讯。报道对象主要是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宣传先进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宣传报道中,人物通讯一直十分突出的地位,几十年来许多先进人物就是通讯宣传开来的,不少优秀的人物通讯,在引起强烈反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物通讯也不排除对一些有争议人物、转变中的人物,甚至对反面典型的报道。

2、事件通讯是以报道事件为主要内容的通讯。选择典型的新闻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始末,形象具体地描绘其细节,深刻地揭示其主题,给读者以较强的思想教育和启迪。事件通讯报道的题材十分广泛,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全面客观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具体的形象地描绘细节。

3、新闻小故事如果报道的新闻事件比较小,故事情节比较生动则被称为新闻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性强的事件通讯。它的特点一是短小,不要求多方面地反映事物的全貌或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一般只截取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主题集中。二是情节单纯而生动,三是以小见大。

4、概貌通讯是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在写法上类似于游记散文。主要着眼于新闻事实,可以报道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发生的变化,可以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光、物产、风土人情。概貌通讯是由旅途通信发展而来的。早期旅途通信如周恩来的《旅欧通信》、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大都以客观的笔调描绘作者的旅途见闻和所思所感。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历史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这类通讯的新闻性和时代性不断得到加强,发展成反映社会新貌的概貌通讯。

5、工作通讯是通过报道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经验、教训等,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通讯形式。比其他通讯更富有我国特色。这个文种的出现,是由我国报纸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因为我们的报纸除了报道新闻信息,还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工作通讯这类报道形式,可以通过各种生动、典型的实例,介绍某个地区,某个单位在某项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推动和指导其他地区的其他单位的工作。还可以揭露和批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通讯与消息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文体,他们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是新闻文体,都具有新闻文体的共同特点。从它们的不同点可以看出其各自的特征。

1、外在形式不同。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在导语之前用醒目的字体标出,通讯无此标志;另外它们的标题不同,消息使用多行标题,通讯一般使用单行标题,有时加一个副标题,前面使用一个破折号,写在主标题下面。如:

东方风来满眼春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从结构形式上看,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往往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以时间为顺序的、以空间变化为顺序的、时空交错式的,不拘一格。另外,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相对较长。

2、取材范围不同,消息取材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比较强调新鲜性。通讯取材相对严格,比较强调重要性。只有那些比较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而又有一定思想性的材料才能写成通讯。从内容上看,消息只是简明、扼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历史交代清楚。从下列标题,我们可以看出

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消息)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活烈士”(通讯)

3、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运用描写、议论、抒情,语言简洁明快,

点到为止,以交代事实为主要目的;通讯则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要求具体地叙述,形象地描写,深入地议论,强烈地抒情。试比较以下文字,便可见两种文体的区别: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这里刚刚跳过2米38的横竿,再次创造了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

时针指向5点15分,横竿升到新的世界纪录的高度238米。虹口体育场坐满了观众,3万双眼睛注视着横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盛况,是因为有朱建

华这位世界瞩目的跳高名将出场。

表达的口吻不同。出于表达客观信息的需要,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追求给人客观冷静的感觉。通讯则可以使用各种人称,也不刻意掩饰作者的主观倾向,可以直接介入对人物的评价。

4、从时效要求看,消息要求争分夺秒,因为耽误了时间就会丧失新闻价值,通讯没

有那么严格的时间要求,因为材料的搜集、主题的挖掘、手法的选择都比消息复杂些,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通讯的写作

1、要写出人和事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闻文体,通讯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内容的真实性。但是,任何一件事情被媒体记载和陈述之后,肯定已不是纯客观的面貌,一定会溶入记载和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换句话说,一个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一家媒体为什么要发表关于某人或某事的报道,回答只能是记者和编辑认为这人或事有意义。所谓有意义是说他们表现了一种观念、一种精神。这就是心理学上反复强调的行为推动力说。从写人物要交代他的行为动机这一点来分析,表现人物行为的推动力来源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通讯中要把表达思想意义放在重要位置。表现人物的通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人物的行为动机,就使要说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通讯作者一定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有四种推动力,即传统的、情感的,价值合理的、目的合理的。这种分析是否全面、科学暂且不论,但是一个典型人物的行为得有合理的行为动机,是通信作者应该下功夫考虑和解决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人物通讯才有可能多层次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价值观、道德观趋向多元化。新闻媒体中的人物和事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这样的文中人物写出来更加真实可信。2007年,各大媒体对空军某试飞团的了大量的报道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体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革命军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全全身心地投入新型战斗机的试飞工作,与老一辈试飞员不同,他们有知识,有智慧,有双学士学位,有国际飞行学院是试飞证书。他们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爱妻爱子,有普通人的一样的胸怀。同时他们又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崇高境界,对国家利益的执著追求。

2、自然表现主观倾向作为新闻文体,应该客观表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但是,

像任何文字作品一样,通讯也不可能纯客观地表现写作对象。作品中必然会表现作者的主观取向,这一点通讯比消息更加明显。但是应该知道,通讯中太多的说教是不受欢迎、事倍功半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这就要求作者讲究表现的艺术,让读者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2007年初诸多媒体发表了署名为“长城”的通讯,名为《中国空军试飞团秘闻》,作品通过几位英雄试飞员圆满完成歼-10飞机的试飞任务,挑战

失速尾旋,扬威异国蓝天的几个片断,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风采。作品中没有滔滔不绝的说教,但它能通过细节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其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和试飞员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讯作者应该尽量做到把主观倾向隐含在客观叙事中,做到理不直指,情不显出。尽量少发议论,少下断语。

3、适当使用文学表现手法。与消息相比,通讯的文学色彩更浓,写作手法更为灵活多样。文学与新闻有其矛盾的一面,文学强调虚构,新闻强调真实。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与新闻真实并不冲突。所以通讯也可以适当采用文学手法。

首先,可以借鉴散文的写法。通讯和散文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时甚至没有界限。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大量采用散文的写法,成为篇脍炙人口的通讯。新闻实践中采用散文手法写通讯,取得成功的范例还很多。

其次,运用小说技法,把人物和事件写活。小说是虚构的,通讯是真实的,除了这个区别之外,小说使用的人物、景物、场面描写方法都可以借鉴到通信中来。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发掘事件本身存在的情节性,故事性,就可以把通讯写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再次,使用好细节。人物和事件细节的使用,在文学创作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讯要写好人物和事件,应该强调细节的使用。使用细节有如下要求:

1、典型性强艺术作品的细节为增强典型性,可以虚构,可以合理想象,可以张冠李戴。新闻作品中的细节不仅要真实可信,查有实据,就要靠精心选择增强典型性。如1990年9月11日,新华社播发《商业部长买鞋上当记》,写当年的商业部长胡平在武汉百货商场买了一双皮鞋,刚穿了一天,就发现右脚那只鞋的后跟已经掉了一块。翻过来,调过去,细看才发现这双鞋既没有商标,也没有标明产地和生产厂家,……这篇通讯曾经轰动一时,原因至于它选材的典型性,细节的典型性。

2、传情达意细节应该是为主题的传神之笔,是极富感染力的细腻之处,是具有特别用意的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的细节,不仅能将人物的思想的性格,事件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传达出来,而且能将作者的感情、思想认识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请看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写延安舞会上,中共高级领导人跳舞的细节:“朱德是一个想把世界上的东西都学尽,而且永远不顾到有失尊严与否的人,他首先跟我跳给大家看。第二个是周恩来,可是他边跳边研究,好像在处理一个数学上的问题。彭德怀只是站在那里望望,他自己都不想动一动脚,他是跟革命结了婚的。动作有韵律美的贺龙在摆动的地砖上旋转到屋子的那边才心满意足。”她用这些细节表现了在那艰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3、独具特色不论文学艺术创作,还是通讯的写作,都要追求人物、事件具有典型性,追求作品中的形象能体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强调细节能够表现新闻主题的普遍意义。而具体到事实材料,新闻细节只能是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特定细节,这个细节只属于特定的人和事,没有通用性,不能张冠李戴。比如彭子岗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使用了这样一个细节:

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当他大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记者象追着看新新嫁娘似的追进了张公馆,郭沫若夫妇也到了,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簇新的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客厅

里的一切,显得对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三)细节的作用

1、细节具有认识价值轻巧精妙的新闻细节,能细致入微的向读者展现人的精神和事物本质,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中国空军试飞团秘闻》中写道:“三名中国试飞员以标准的军姿接过俄方校长颁发的国际试飞员证书和证章,三个男子汉唱着国歌,泪水夺眶而出!”这个细节对提升作品的价值作用不言自明。

2、细节还能够提供审美材料。高明的记者在选择细节时,常捕捉体现世间美好事物的闪光点予以表现,如徐文、古平《斯霞和孩子》写到斯霞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纸包,里面是一件毛衣,打开纸包里面滚出一个苹果。原来斯霞前一天把自己孩子的毛衣穿在学生身上,现在毛衣送回来了,还留下一个苹果。斯霞为孩子诚挚的心感动。

3、细节还能表现人物性格。《基辛格——三面人》写到:1975年,基辛格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廷珊陪同。当王说一对古动物的角是犀牛角时,前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又摇头了,“不对”,他说。“是犀牛角。”王说。基辛格说:“我从没有见过长一对角的犀牛。”这时一位中国专家挤到前面对王说,那是一副古代牛角。这个细节起了多方面的作用,基辛格的博学和自信;文革时博物馆长的无知都展示无遗。

4、展示特定环境。人在一定环境中生活的,事件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通讯展示环境,可以给读者以时代感和真实感,一个小景物的利用可以提升作品的格调,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美联社记者苏尔配特《访基辛格》

基辛格的办公室很安静,客人进去,立刻注意到墙上挂着一幅彩色大照片,是一个兽医给受了惊的狼狗打预防针。俄国大使因基辛格喜欢就送给他,还提了词:“亨利,别太认真了,别紧张,悠着点。”

这个环境细节描写耐人寻味。

5、推动情节,丰满作品。用细节推动情节的展开,是讲故事的决窍。中国传统小说特别喜欢使用这种方法,尤其是一些小物件,对传奇故事连接人物,表现情节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讯写作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了她家养一只小黄狗,原来一个下雨的夜晚,外面有人叫门听不见,险些耽误了一次抢救。李医生就买了这只小黄狗,只要有人来,小黄狗就汪汪地叫,李医生屋子里就点亮了灯。(四)细节的分类

通信中可以使用的细节可以说无穷无尽,我们将常用的细节做一下分类,可以为初学者提供一些启示。

1、人物的行为动作。在通信中,抓住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加以细致入微的表现,往往能以微言明大义,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国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微笑着站在飞机的舷梯旁,尼克松伸出右手,大步向周总理走来。以后,多少记者阐述过照片上凝固的这个细节的意义已无法统计了:中美两个大国,经过20多年的互相敌视甚至仇杀,现在终于走向一起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通讯,写珍珠港被袭击时“某舰建长在司令塔间来回奔跑着指挥战斗,不幸腹部被弹片撕开,倒在甲板上,这位舰长不准别人把他抬到安全的地方,却躺在那里坚持着指挥,直到舰桥被烈焰吞没。”:这些细节都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典型事物细节。即那些与众不同的强烈体现主人公精神品格、生活经历和所写事物基本特征的事物细节。构成这些细节的事物有的带有通用性,有的只是某些人物所特有的,只属于一个具体人物,其他人不能使用。前者如毛泽东出访重庆的时候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这个细节反过来说明他在延安的时候可能没有新衣服;医生李月华为了方便病人养了一条小黄狗,这些细节放在别人身上也可以使用。而有些典型事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北京部队某部给水团长李国安因为腰部的椎骨切除了三节,他只能戴一条十五厘米宽的钢制腰围。这些典型事物表现特定的人物的作用显而易见。

3、典型环境。通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环境对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写松骨峰战斗以后战场上的细节: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4、人物对话。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特别是如果能形成冲突,则更加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如高山的通讯《华罗庚教授的星期天》,写华罗庚教授和他的孙子下棋:“小孩将车往下一沉,一拍手跳起来:“爷爷,你输了!”老人一拍额头,忙说:“不跳马,不跳马,悔一子,悔一子。”边抢子边说:“知错能改好男

儿。”“你赖”,“你赖”爷孙俩争得不可开交。

5、相貌表情。善于观察、善于表现的作者笔下,每个人物的相貌都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被选择写入通讯人物的面孔,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力。马三立、侯宝林、赵本山这些人物已经在许多文字中得到表现。又如《文化周报》刊登了安傲的一篇通讯《你一见他就想笑——与严顺开聊天》是这样写的:“他一见你就笑,你一见他也准得乐:蓬而散的头发,短而淡的眉毛,迷耳神的眼睛,瘪而翘的嘴巴,无时不在书写着——喜剧。

通讯中可以使用的细节丰富多彩,这里的分类只作为给大家的启示。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哪类事件可构成新闻,哪些可写成通讯。

2、简说消息和通讯的互补性。

3、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4、怎样选择通讯的细节。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写作课程复习资料 一、识记:概念类 1、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它是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事件)进行浓缩、提炼,展示其最新鲜、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简言之就是消息开头用来揭示新闻要点和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部分。 导语的类型包括:归纳性、描绘性、叙述性、提问式等等。 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二是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三是设置悬念激起受众兴趣;四是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2、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包括内容的延展、时间的延展、空间的延展、背景的延展等。作为文体群的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等一般通讯,也包括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手记、专访等文体。 通讯与消息文体的差别就在于它的延展性。 3、深度报道:就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以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总称。即“以今日的势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4、新闻小故事: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 5、特写:是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断,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6、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它是报道新闻的依据,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时间依据和价值依据;价值依据表明为什么报道,时间依据表明为什么此时报道。“新闻根据”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 7、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一是对片断加以突出和放大;着力写富有特色的片断;着力写绕有情趣的片断;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式。 8、蒙太奇式结构: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语言,其特点是镜头之间讲究必要的跳跃和组接。把电影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连接方法,即“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通讯写作中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蒙太奇”手法就是依据情节的发展和受众注意力关心的程度,把一个个镜头合符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受众得到一个明确的印象和感觉,这样的一种手法,就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其作用是省去句、段之间过渡文字。 9、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主旨和灵魂。它是作者从新闻素材中提取出来的、用来烛照全篇的、可以给人以启发的理念,是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的“话”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话”。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详情。 10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就是内容高度概括的、简明而醒目的题目。或者说,标题就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关注的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 消息标题有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种形态。 11、复合标题中的引题作用是引导,为正题的出场作准备;正题的作用在于以简洁的语言交待新闻事实(事件),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新闻,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副题的作用在于对正题的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延伸,以进一步扩大引题和正题的效果。P236-237 引题引出正题的方式可以是交待背景进行铺垫,可以是渲染气氛加以烘托,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引出正题。12、综合消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记者围绕某一个中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另一种情况是由媒体编辑对各媒体就某一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报道加以综合。写作技巧“点面结合用材料” 13、述评消息:有述有评、夹叙夹议的消息类型。特征:以述为主,以评为辅,言简意赅。 14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背景是对人物或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说明、烘托的材料。 15、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或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模板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模板 首先感谢大家在我实习期间两个多月来的教导与关爱! 在泉州电视台实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 很多收获,使我更真实、准确地理解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制作。从理 论方面来说,实习期间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 检验,也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使用的考核,另一方面实习活动,增长了更为具体实在的新闻采访经验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老记者对于 各种新闻采编的经验,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最实用的理论知识;从实践方面来说,从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到后期的编辑工作,真 真切切地理解了整个新闻采编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 在没有到电视台实习之前,对新闻的采编工作也仅仅一知半解,一般 都是通过书本和电影电视了解的,认为记者是很强势的群体,知识面 涉及很多领域,既是政府的喉舌,也是受众的****窗口,能够为政府 做时事宣传,也能够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实习经过告诉 我不是这样的,因为记者他首先也是人,所以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 先学会的是做人,先做好人,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灵活应对不同 的人群,才能做好工作。下面就谈谈我在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 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多看多写多总结”。 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对我们专业领域上的一些操 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能够让我们更快地适合新闻的采编工作,但 是实际上,新闻采编工作远远要比在学校所学的要来得更复杂、更细致。比如说写稿,如果你永远用从书本上的所谓“实用写作”来指导 你的写作,有很好的悬念、很好的逻辑,辞藻优美,你的稿子也许会 是一篇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适合于专题类的新闻写作,却不是一 篇很好的新闻稿,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的写作方式,在稿件的处理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出现大量的形容词、设 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

网络新闻写作素材

新华网柏林3月28日电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魏茨泽克前总统, 尊敬的施密特前总理, 尊敬的魏迈尔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腾塔克!大家好!我很高兴应魏茨泽克前总统和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对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5年前,我曾访问过贵国。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访问期间,中德决定推动各领域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实际行动共克时艰。 5年后,我高兴地看到,欧洲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稳定锚”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我们为中国同德国和欧洲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实证明,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什么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的好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借此机会,我想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就中国改革发展谈点体会,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新闻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总序)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让人颇为倾心的时候,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却把人们对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搅得天翻地覆了。MSN、ICQ、QQ、博客、播客、微博、公民新闻网站等自媒体的层出不穷,令人们目不暇接。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历史上,人们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正如消费社会,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创造和培养出来的一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接近权与传播权也是被提醒的权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绝不会想去拥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只有当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产品丰富、精神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一些政治家与学者们突然告诉人们,“传播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于是,对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奋争,似乎成为人类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是民主平等应有之义。因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媒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改弦易张,不断地进退自若,成为极具魔力的法杖,令人们对之心神俱醉。

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此,成为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梦想。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终于遏止了这个梦想的无限蔓延。如同中国古人的飞天传说一般,随着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梦想竟为现实!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Gillmor 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即全民新闻报道,全民受众即时接受全民生产者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声音来自多元世界,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总之,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写作试题库(超全)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 、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为主. 25通讯重于(叙述、描写); 26述评新闻兼有(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 27、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28、新闻通常有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29、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30、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31、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导语)。 32、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33、新闻导语的“导”字有(开始、启发、引导)三个涵义。 34、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道和说明。 35、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36、消息一般分为(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37、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横断面综合报道) ,二是(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38、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39、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魏巍)。 40、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特)。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研究·研讨与交流 引言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以一种新型媒体的状态存在,并在近年来实现了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传媒领域的变革与发展。新闻写作作为传媒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关乎着媒体传播质量,且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写作领域受到了来自思想、模式、渠道等领域的冲击,因此必须在探索网络传媒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专门的写作模式来满足受众对信息获取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网络传媒的传播目标。 1.媒体融合时代网络传媒概述 1.1网络传媒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诸多传统行业带来了深远的技术变革,随着网络新闻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大、交互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定制化服务成为媒体领域的典型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民的阅读习惯。所谓的网络传媒实际上就是一种介乎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媒介系统,与传统的媒介系统不同的是网络传媒是完全依托于网络和信息技术之上的,起到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作用。网络传媒的出现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获取以及推广等多个环节的深度变革,用户可以根据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自身感兴趣的新闻信息,甚至可以享受定制化的服务,这无疑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访问体验,提升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之间的交互性。 1.2网络传媒的基本性质分析 1.2.1信息量大 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媒体传播领域的生产力,使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处理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实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大大增加了新闻的信息含量,可以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同时,在信息传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单位面积的存储芯片可存储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且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快,即单位时间内用户接收的信息含量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奠定了网路媒体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成为传媒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1.2.2系统复杂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书信交流,再到后来的电报、电话交流,如今正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亲朋好友“见面”、畅聊,可以说网络化媒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使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快速、便捷,同时在信息传播的途径上更好地体现了网络传媒的复杂性,所需要的平台和资源支撑也越来越庞大,同样的人们通过这一复杂的平台也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和交流方式。 1.2.3交互性更强 交互性强是网络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网络传媒更是将这一特征发扬光大,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交互平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倾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的人的声音,更好地体现了“家天下”的宗旨。同时,网络传媒特有的信息搜索、智能识别以及网页定制等内容还可以为网民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尤其是大数据的开发和运用更加提升了用户的浏览体验,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网站均可以对用户地浏览记录进行自动识别,归纳出网民的个性爱好和感兴趣的专题报道,从而自动给浏览者推送相关内容,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异属性。 2.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写作的规律性分析 2.1写作风格 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新闻写作的风格出现了较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摘 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新闻媒体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技术变革,网络传媒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媒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写作的模式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加强对网络信息时代新闻写作的规律性分析,可以帮助媒体从业人士更好地把握新闻写作发展的时代脉络,并为网络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媒体融合时代网络传媒的定义和性质出发,深刻剖析了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传媒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写作;特殊规律;网络传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1-100-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7290668.html,ki.11-4653/n.2017.11.034 文/靳树乾

新闻采编知识要点

1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3新闻的真实性:指在新闻报导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4、电视新闻的分类:1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和图片新闻。 图像新闻业也叫影像新闻,它采用ENG的方式。特点:有新闻现场生动形象的画面。 字幕新闻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以最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特点:时效快、运用灵活方便、传播新闻信息简洁明快 口播新闻以播音员出图像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报道形式。特点:1增强新闻的时效性2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里,口播新闻具有采制的简洁性、编播的灵活性等特点。3在整体综合的新闻节目中,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灵活的调节性;在语言文字及信息容量上,它具有简洁性、精炼性和密集型。 图片新闻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新闻照片并配以文字解说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专题类新闻节目,分为专题新闻和电视深度报道。 专题新闻是指针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充分、完整、深入的报道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的报道形式。 电视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特征:题材较为重大;主题较为深刻;完整地、有始有终地追踪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理论追求;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充分调动电视的立体表现手段,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分为单篇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电视专访)和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及时的报道)、系列报道(围绕某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多次的报道。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相同之处:都是多个单元集合而成;都是在一定阶段密集播出,都能产生轰动效应。区别:不局限于同一事件的阐述,是对既定话题选取多种题材,侧重于事物之间的横向机理联系,改变播出顺序不会出现对主体的理解 3电视新闻评论特征: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正性、正确的导向包括三种形式:“用事实说话”类型“深入分析”类型“灵活幽默”类型,中国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节目是《观察与思考》,走向成熟的是《焦点访谈》 5、业务流程:一发现:从新闻线索出发二了解:获取事实的真相三传达:新闻事实的讲述(分为拍摄、编辑和写作) 6、电视记者具备的素质:A专业素质1充满好奇心2观察分析能力强3正直勇敢4适应别样的生活方式B业务素质:较强的新闻敏感2熟练地采访能力3得体的出境能力4熟练的现场抢拍能力5较强的文字表达、视听表达能力6机动灵活能力C道德素质 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A求异思维的作用是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洞察事物表现形式或运动状态上的细微差异,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规律,达到“见微而之著”的作用。发现思维的特征:流畅

新闻采编与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记忆点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现在常说的“两报一刊”,即重要宣传口径要以“两报一刊”为依据,这“两报一刊”指的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的《解放军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境内外媒体提供供稿服务。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指导方针四个“以”:宣传工作的“四个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中国的记者节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每年的5月12日)、教师节一样(9月10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作风素养、科学素养、技能素养等。 ●新闻敏感: 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判断某些事实(事件)的社会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的能力。 2、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3、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听众兴趣和兴趣大小的

能力。 4、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同类事实中,迅速判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5、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见微知著,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它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6、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注意宣传口径并且能发现某些宣传口径有所变化的能力。 ●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之。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之。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之。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之。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之。 ●采访提问的三种形式 1. 正面提。 2. 侧面探。 3. 反面激。 ●具体地讲,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制定报道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 ●排版面等几个方面。 版面的元素包括有版面空间、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等。 ●新闻策划的流程有五个步骤: 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B拟订报道方案 C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新闻稿写作要求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以下有几种新闻的格式: 新闻的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五个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 “一个H”:How(如何) 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评论等 新闻的结构: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写作要律: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一页尤佳)。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倒金字塔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新闻采编规范

新闻记者培训2013 练习题 《新闻采编规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D) A.不使用计谋获取材料 B.确保对当事人不造成任何伤害 C.不采取隐性采访手段 D.遵守法律 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A) A.知情同意原则 B.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C.真实准确原则 D.平衡报道原则 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不做任何有偿新闻 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 C.报道中客观呈现各方观点 D.报道中避免歧视与偏见 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 A.致歉 B.勘误 C.更正 D.声明 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B) A.现场采访 B.核实事实 C.深入调查 D.多方求证

6.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 A.引语深化新闻主旨 B.引语增加趣味性 C.引语增加信息量 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 7.朱镕基总理神色凝重,严正地指出:“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 有好下场!”话语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此处引语的使用有何优点?(A) A 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B.概括地指出了具体事实 C.语言简洁 D.巧妙地过渡 8.“整整5 天,我一点都没有睡觉。24 小时备战,全面布控,就怕 慢一步就成了炮灰”,电话那头,国美人士情绪有些激动,“我现在 可以说的是,我们这几天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黄老板(黄光裕)会为此骄傲。”此处在使用引语时存在的问题是。(C) A.引语使用不够简洁 B.引语无消息源 C.引语的消息源不明确 D.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9.如何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对象的意思?(A) A.保留原始材料,编辑核实 B.全篇报道使用直接引语 C.直接引语不做丝毫修改 D.记者将自己的观点附加在引语中 10.使用间接引语的优点是什么?(A) A.语言更具概括性 B.更具现场感 C.更有趣味性 D.能体现受访者的鲜明立场和个性

新闻写作

第一章绪论(请参考《当代新闻写作》第一章) 1.新闻写作要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2.重要的是告知受众什么以及受众需要什么。 3.新闻是选择与再现的艺术。 (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而不问马.) 4.新闻写作是有规矩、有劝诫、有要求、又有限制的写作。 5.新闻写作,责任重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参考资料: 1.《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课程》 2.《新闻写作与研究》 3.《记者生涯》 4.期刊:《中国记者》,《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5.新闻工作者需要博通类:哲学史,历史,文学等。 6.《新闻经典评点》人大 7.《百年新闻经典》湖大(《百年新闻经典标题》) 第二章新闻写作,媒介演进与写作总体要求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收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做平。(狭义) 宏观的两大类: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例:《中国青年报》,黑色、红色、绿色“三色报道”,是中国深度报道的诞生标志。 消息,多倒金字塔结构。 经济财经报道,最典型的是华尔街日报体。 (《新闻写作与报刊记者指南》沃尔特.福克斯:新闻犹如建筑,外在的形式总是适应着内在的功能。) 第一节 1.什么是新闻写作? 2.新闻写作的地位与作用。 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学写作是新闻学的一个落脚点。 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写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方面应符合新闻传播的各种条件与要求。(如5w模式) 从新闻伦理学角度: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苏辙的一个方面。 从媒体演进的角度:明理、明德。 第二节媒体演进 1.把记者看作新闻的出版人,成为全新的概念。 2.打字机的发明对新闻写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记者融合可新闻写作与出版,导致一种全新的对手写作与印出的字词的态度。(更加谨慎,精炼) 3.其后,“电子革命”发生。广播的出现,使报纸比不了速度,便出现大幅度深度报道。 4.网络时代,又是共融、共存、共荣的媒体新时代。 5.新闻写作需要创新。

新闻写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1.广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狭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方面的各种体裁的写作)。 2.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包括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 3.新闻文体的功能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舆论引导),以及(传播知识)和(监督社会)。 4.新闻事业的功能有(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5.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信息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等。 6.新闻报道的基本写作程序有(发现)、(采集)、(制作)以及(传播)四个阶段。 7.新闻语言要求新闻记者做到准确、(简洁)、(鲜明)、(生动)、要有(时代感),而(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8.新闻导语的类型有(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以及(橱窗式导语)四种类型。 9.新闻背景的两个层面有(宏观)以及(狭义)。 10.通讯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围绕主题选材)以及(选材忌重复)。1.简要谈谈新闻写作有哪些重要性。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2.简要谈谈采写人物通讯因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在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该就事论事,而要“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的形神皆备,以“形”传“神”。 (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到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的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俩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关系。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3.简要叙述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1)政治修养。 表现在俩方面:一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二是强烈的正义感。 (2)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所以一个记者处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3)思想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4.简要谈谈新闻写作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2)事实胜于雄辩。

浅析当前新闻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浅析当前新闻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这些信息,报纸、网络,又或是手机。而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抑或是现今的数字媒体,都离不开新闻这一重要的写作形式。以传统纸质媒体为例,它之所以被社会群体所需要,是因为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便是通过新闻这一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时政、财经,还是娱乐、体育。电视上的新闻报道,也是在成为文本形式后又被主持人播报,这一文本形式便是新闻稿件。 新闻写作是媒体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基本功。若是离开了新闻,想必各类媒体立身的第一要素便消失了。正因为此,媒体从业者有必要对新闻写作加以重视,从而为自家媒体的发展争得社会群体的关注。但是,在当前这个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新闻写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当前新闻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们常说“看电视”,而电视媒体发布的新闻多是通过人们看电视的过程被人们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般会略去次要内容,只把重要内容记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这个新闻是怎么写的,是否存在错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而报纸等纸质媒体是白纸黑字印刷出来的,在读报的过程中,因为眼睛也在关注,一篇新闻稿件中存在什么问题,读者一目了然。网络媒体也是如此,文字在网页上,读者一览无余。因此,在这里,我以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例,来说一下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新闻写作拘泥一种格式,即“套”,每一篇套用同一种格式,死板没有生气。某高校网站曾有一篇新闻稿件,内容是写一次会议,文中首先是“某年某月某日,我校某系召开会议”,接下来介绍会议主要内容,最后是会议的意义,典型的“三段论”格式。作为一篇新闻稿件,这样的格式倒也算是中规中矩,但是在看该网站上其他稿件,竟也都是这么个格式,甚至于“意义”这一部分竟也都大同小异。 其次是文章只有一副骨架,而缺乏骨肉和灵魂,即“空”。很多文章只是泛泛地写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却没有深入了解事件。以写某组织挂牌仪式的一篇稿件入手,这篇文章除了写到新闻稿件这些基本的要素之外,还写到这个挂牌仪式的背景,这个组织是如何筹划的,并且还采访了现场部分人对这个组织成立的看法,这样,就为这篇文章注入了灵气,读者读到这篇文章,便能较为全面的了解整个事件,从而避免了文章的空洞,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最后,新闻写作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真实性,即“假”。很多新闻稿诞生都诞生于新闻事件发生前,即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提前写好新闻稿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