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集锦沈萍版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瞧不清楚得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得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得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得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就是肉眼可见得。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瞧清得称之为微生物得生命活动得科学,分离与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 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得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o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得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得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得基因产物得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一个古老得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得物质自然发生得。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她就是真正瞧见并描述微生物得第一人,她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得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得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得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得贡献,成为微生物学得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得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她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与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得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就是由酵母菌引起得,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与丁酸发酵都就是不同细菌所引起得,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得生理生化与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人,著名得细菌学家,曾经就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得研究做出了突出得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就是炭疽病得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得病原菌,这就是当时死亡率极高得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就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得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她也就是微生物学得奠基人。

第二章微生物得纯培养与显微镜技术

一、术语或名词

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得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得肉眼可见得、有一定形态结构得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得微生物生长群体。

4.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得细胞群体,通常就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5.培养基(culture 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得营养基质,根据

其中固化剂含量得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6.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得技术。

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将待分离得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得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得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12.单细胞分离法(single cell pick up method)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直接挑取微生物得单细胞(孢子),培养后获得纯培养物。

13.富集培养(enrichment culture)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得不同,制定特定得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得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得数量大大增加,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得特定微生物.

14。二元培养物(two-ponent culture)由两种具有特定关系(例如寄生或捕食)得微生物组成得混合培养物.

21.分辨率(resolution)能辨析两点之间最小距离得能力,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

28。固定(fixation)制样过程中使整个机体及其细胞得内、外结构被保存并固定在适当位置得过程。

29。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没有着色得染色法。

30。菌丝体(mycelium)聚成一团得分支菌丝,见于真菌与某些细菌。

31.菌丝(hypha)大多数霉菌与某些细菌得结构单位,管形丝状体.

42.原生动物(prokaryote)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得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得结构与功能

一、术语或名词

1。原核生物(proksryotes)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得裸露DNA)得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就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与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得主要区别就是:①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得双链DNA环组成。②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得细胞器。③核糖体为70S型。

2。细菌细胞壁(cell Wall of bacteria)位于细菌细胞最外面得一层厚实、坚韧得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与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等多种功能。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得特点就是厚度大(20-80rim)与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与10%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得细胞壁由外膜(含脂多糖、磷脂与外膜蛋白)与一薄层肽聚糖(2~3am)组成。

3。肽聚糖(peptidoglycan)真细菌细胞壁得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肽聚糖单体由肽与聚糖两部分构成,其中得肽由四肽尾与肽桥构成,聚糖则由N—乙酰葡糖胺与/V—乙酰胞壁酸以"—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呈长链骨架状。C+细菌得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L—Lys与D—Ala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则由5个Gly残基构成;C。—细菌得四肽尾一般由L—Ala、D—Glu、m—DAP与D—Ala构成,且无肽桥。

4.磷壁酸(teichoic acid)G+细菌细胞壁上得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可分壁磷壁酸与膜磷壁酸两种,前者就是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得磷壁酸,后者则就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得磷壁酸。

5。外膜(outermembrane)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得一层由脂多糖(LPS)、磷脂、脂蛋白与其她蛋白组成得厚膜。

6.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C-细菌细胞壁最外层得一层较厚(8—10nm)得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就是C—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得成分.

7.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protein)嵌合在C-细菌细胞壁外膜上得多种蛋白质成分,如脂蛋白与孔蛋白等。

8。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一般指位于C—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得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与受体蛋白等。

9.假肽聚糖(pseudo peptidoglycan)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 m)等部分古生菌细胞壁得主要成分。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得肽尾由L —Glu、L—Ala与L-Lys3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in一个氨基酸组成。

10.缺壁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细胞壁缺乏或缺损得各种细菌得统称,包括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与球状体等.

11.L型细菌(L form of bacteria)指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得遗传性稳定得细胞壁缺陷菌株.因最初发现得念珠状链杆菌就是在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12。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细菌等微生物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得圆球状细胞,一般由C+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对渗透压敏感,无繁殖能力,在合适条件下,细胞壁可再生,并恢复其繁殖能力。

13。球状体(sphaeroplast)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有部分细胞壁得原生质体。G—细菌一般只形成球状体。

15。间体(mesosome)细菌细胞中得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得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得泡囊。多见于G+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几个。其功能与DNA得复制、分配,细胞分裂与酶得分泌有关。

17.细菌得内含物(inclusion body)细胞质内形状较大得颗粒与泡囊状构造,包括各种贮藏物、羧酶体、气泡或磁小体等.

18.聚—β—羟丁酸(poly—β hydroxybutyrate,PHB)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得颗粒状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与降低细胞内渗透压得作用.

19。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就是无机偏磷酸盐得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与能量得功能。在白喉棒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

20.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得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得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21.核区(nuclearregion)又称核质体,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成分就是一个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它就是细菌负载遗传信息得主要物质基础。

22.芽孢(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得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得

休眠体。产芽孢得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梭菌属(Clostridium)两属。

24.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得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得碱溶性蛋白晶体(6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它对约200种昆虫尤其就是鳞翅目得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

25.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得一层厚度不定得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①形态固定、层次厚得为荚膜.②形态固定、层次薄得为微荚膜.③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得为黏液层。④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得糖被称菌胶团。糖被得主要功能就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26.细菌鞭毛(flagella of bacteria)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得长丝状、波曲、可旋转得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鞭毛由基体、钩形鞘与鞭毛丝3部分组成。鞭毛在细菌表面得着生方式有一端生、两端生、周生与侧生等数种,它就是细菌鉴定中得重要指标.

27。菌毛(fimbriae)一种长在细菌体表得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得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得功能。有菌毛者多属C—致病细菌。菌毛得功能就是使细菌可牢固地黏附于寄主得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得黏膜细胞上,以利定植与致病。

28.性毛(pili,sexpili)又称性菌毛。构造与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每个细菌一般仅着生一至少数几条性毛。多见于G-细菌得雄性菌株上,其主要功能就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

30.“9+2”型鞭毛(“9+2”type flagella)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得细胞器,称为鞭毛。它由基体、过渡区与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得横切面得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得鞭毛又称“9+2”型鞭毛。

42.溶酶体(1ysosome)一种由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得囊泡状细胞器,具有进行细胞内消化得功能。

43。微体(microbody)一种由单层膜包裹、与溶酶体相似得球状细胞器.真核微生物得微体主要含一至几种氧化酶类,这类微体又称过氧化物酶体。

第四章微生物得营养

一、术语与名词

1。营养物质(nutrient)微生物从外界摄取得用于生物合成与产生能量得物质,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与完成各种生理代谢活动。

2.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macro element)微生物细胞干重得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得元素称为主要元素。

3。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或micro element)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得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

9。生长因子(growthfactor)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得有机化合物.

10.水活度值(water activity,aw)一定温度与压力条件下,溶液得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值.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得环境中生长。

11。自养型生物(auto troph)以CO2为惟一或主要碳源得生物。

12.异养型生物(hetero troph)以还原性有机物为主要碳源得生物。

13。光能型(photo troph)以光能为能源得生物.

14.化能型(chemo troph)以有机物或无机物氧化释放得化学能为能源得生物。

15.无机型(1itho troph)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得生物。

16。有机型(organo troph)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得生物。

21.腐生型(metatrophy)利用无生命得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与残体)得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

22.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得寄主机体中得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存。

23。兼养型生物(mixotroph)兼有自养与异养代谢过程得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与有机碳源。

24.原养型(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得同种其她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得微生物。

25.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配制得、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得营养基质.

26.复合(天然)培养基(plex medium)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得天然有机物得培养基,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undefined medium).

27.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得物质配制而成得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 dmedium)。

28.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得固

31。基础培养基(minimum medium)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得培养基。

32。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得异养型微生物得培养基.

3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得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得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3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根据不同微生物得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得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得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37.透过屏障(permeability barrier)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黏液层组成得限制物质进出细胞得屏障。

38。扩散(diffusion)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膜上得含水小孔,由高浓度胞外(内)环境向低浓度胞内(外)进行运输得过程。

39.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营养物质由载体(透过酶)辅助得跨质膜扩散过程。

40。透过酶(permease)一种由膜结合载体蛋白质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得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

41.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包括扩散与促进扩散在内得依靠膜内外被运输物质浓度差而进行得物质运输方式。

4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在载体得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

得能量进行得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43.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由电子传递系统、AT P酶及细菌视紫红质引起得质子跨膜运输,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

44.能化膜(energized membrane)细胞通过消耗呼吸能、化学能及光能,引起胞内质子(或其她离子)外排,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使膜处于充能状态。

45。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偶联得其她物质得运输.

49。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得运输系统得作用下进行得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50.Na+,K+-ATP酶(Na+,K+-ATPase)存在于原生质膜上得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得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一泵.

51。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ers,ABC transporters)利用ATP得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得膜蛋白复合体,需要一种质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

52。膜泡运输(membrane vesicletransport)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得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得方式。

53.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得过程。

54。胞饮作用(pin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得胞吞作用。

55.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得胞吞作用。

56。铁载体(siderophore)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得一种能络合Fe3+得小分子化合物,铁-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一、术语或名词

1.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就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得过程.

2.合成代谢(anabolism)就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得过程。

3.糖酵解(glycolysis)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得过程。就是葡萄糖分解代谢得共同途径。

4。发酵(fermentation)广义得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得过程,多指传统得与实际生产有关得工业化生产,多就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生产等。微生物生理学上得发酵又称狭义得发酵,就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得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得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得代谢产物得过程。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得生成,如EMP途径中得甘油酸-1,3-二磷酸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得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

6.乙醇发酵(alcoholic 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在酵母与某些细菌(如Sarcina、:Enterobacteriaceae)中经EMP途径,或者某些细菌(如运动发酵假单胞菌)中经ED途径降解成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乙醛,乙醛还原生成乙醇。

7.乳酸发酵(1acticacid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经EMP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得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终产物只有一种乳酸,称为同型乳酸发酵(1lomolacticfermentation);葡萄糖经PK、HK或H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或乙酸,故称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fermentation)。

8。呼吸(respiration)微生物在降解底物得过程中,将释放出得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她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得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得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得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9.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得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得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得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FP(黄素蛋白)-Fes(铁硫蛋白)-CoQ(辅酶Q)-cytb_Cytc_Cyta Cyta3。

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得NAD(P)H与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她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得生物过程。

11。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

12。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又称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 spiration),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得无氧呼吸,此过程中硝酸盐还原形成气态产物NO、N

2

13。同化型硝酸还原(a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细菌还原硝酸为亚硝酸,进一步转变成铵,作为氮源被细胞利用。

14。异化型硝酸还原(dissimilartive nitrate reduction)硝酸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成亚硝酸,分泌到细胞外或形成N:被释放.在这个过程中,硝酸只作为电子受体,用于生物氧化产能,而不作为细胞氮源。

15。Stickland反应(Stickland reaction)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与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得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16.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还原CO

2

得ATP与还原力[H]就是

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

4+、NO

2

_、H

2

S、S0、H

2

与Fe2+)得氧化而获得得,产能

途径就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

17。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得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得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

18。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又称非环式光合磷

酸化,绿色植物、藻类与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I)得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得光解生成得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得光解产生氧气与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I,期间生成ATP。

19。紫膜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by purple membrane)紫膜由细菌视紫红质蛋白与类脂组成,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收光能,并在光量子驱动下起着质子泵得作用,将质子泵出紫膜外,从而形成紫膜内外得质子梯度差(质子动势),驱使ATP得形成。

20.代谢补偿途径(replenishment pathway)或代谢物回补顺序(anapleroticsequence),就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得中间代谢产物得那些反应。如微生物特有得乙醛酸循环。

21.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与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得物质与能量得过程。

22.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微生物在一定得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得物质得过程。

23.变构效应(allosterism)别构酶得活性可以被小分子激活剂或者抑制剂改变,激活剂或者抑制剂借助于非共价键,可逆地同酶蛋白分子上得调控部位相结合,引起酶得三维结构得改变,导致酶得催化部位得活性发生变化。

24。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每个代谢途径都至少有一个限速酶(pace maker enzyme),催化代谢途径中得限速反应,一般就是代谢途径中第一步反应得催化酶.代谢途径得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得可调控酶得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25.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 of enzyme synthesis)DNA分子上每一个操纵元都产生一个阻遏蛋白,在合成过程中,阻遏蛋白不能结合在操纵子部位上。然而,辅阻遏物可以与阻遏蛋白结合,改变阻遏蛋白得构象,因此可以与操纵子部位结合。这样mRNA得合成终止,蛋白质合成不能发生.

26.酶合成诱导(induction of enzyme synthesis)调节基因产生得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得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mRNA得转录,阻止了蛋白质得合成。当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时,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阻止了阻遏蛋白与操纵子部位得结合,操纵子开放,基因转录发生。

第六章微生物得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一、术语或名词

1.二分裂(binary fission)细胞核首先进行有丝分裂,然后细胞质通过胞质分裂而分开,从而形成两个相同得个体得分裂方式.

2.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就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得培养,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

3.迟缓期(1ag phase)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时,其数量并不立即增加,这个阶段被称为迟缓期或延滞期。

4。对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微生物经过延滞期后,以最大得速度进行生长与分裂,导致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加得时期。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

5.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 phase)微生物经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细菌分裂增加得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得时期。稳定期得微生物

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6。衰亡期(death phase)稳定期后,由于营养物质得耗尽与有毒代谢产物得大量积累,使微生物死亡速度逐步增加,活菌减少得时期。

7.二次生长(diauxic growth)微生物在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与迟效碳源(或氮源)得培养基中生长时,微生物会首先利用速效碳源(或氮源)生长直到该速效碳源(或氮源)耗尽,然后经过短暂得停滞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重新开始生长.这种两相生长或应答称为二次生长。

8.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群体生长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要得时间称为倍增时间.

9。代时(generation time)个体生长中,每个微生物分裂繁殖一代所需得时间称为代时.

10.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每单位数量得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得量.

11.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不同步得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得群体细胞得培养方法称为同步培养.

12。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得生长方式。

1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连续培养就是指通过一定得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得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得培养方法。一般就是通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营养与以同样得速率移出培养物来实现微生物得连续培养。

14。恒化器(chemostat)通过保持培养基中某种必需营养物质得浓度基本恒定得方式,使微生物得生长速度恒定得培养系统。

15.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plate countor colony count)将适当稀释得样品涂布到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活细胞能形成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能知道样品中得活菌数,该方法称为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

1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采用平板计数或菌落计数法时,由于不能绝对保证一个菌落只就是由一个活细胞形成,计算出得活细胞数称为菌落形成单位.

21。灭菌(sterilization)灭菌就是指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得所有微生物都被杀死或消除。

22。抑制(inhibition)抑制就是采用某种因子使微生物得生长停止,但移去该因子后微生物得生长仍然可以恢复。

23.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得措施。消毒可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得作用。

24。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消毒得化学制剂.一般用于对非生物材料得消毒.

26.防腐(antisepsis)采用某些化学或物理方法防止与抑制微生物生长得措施。防腐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她物质霉变。

27.防腐剂(antiseptic)用于防腐得化学制剂.防腐剂得毒性一般小于消毒剂,以避免对动物或人体组织产生毒害作用。

28。热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在一定温度一定条件下杀死液体中所有微生物得最短时间。

29。十倍减少时间(decimal reduction time,D)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

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得时间。

30.高压灭菌(autoclave)在高压蒸汽得处理下(通常121℃,15mi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得所有微生物得灭菌方法。

31。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低于沸点得温度下短时间加热处理以杀死牛奶或饮料中得病原微生物得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较老得做法就是63℃处理30rain;现在使用巴氏瞬间消毒法(nashpasteurization)即72℃处理15s,然后迅速冷却得方法。

33.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化疗试剂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对宿主尽可能不产生伤害得性质。

34。化疗(chemotherapy)利用具有选择毒性得化学物质杀死生物体内得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治疗被微生物感染得病变细胞或组织,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得治疗措施。

35。抗生素(antibiotic)抗生素就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得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其她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其她微生物。

36.抗代谢物(anti metabolite)能对代谢得某个关键酶产生竞争抑制而阻断代谢途径得化合物。抗代谢物通常与酶得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很类似,它与酶得正常底物或中间产物竞争酶得活性部位使反应停止,从而阻断代谢途径。

37.抗药性(drugresistance)微生物通过改变本身生理生化特性而变得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即微生物得抗药性.

38.相容溶质(patible solute)适合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与生长得细胞内高浓度物质,它可使细胞原生质渗透浓度高于周围环

第七章病毒

一、术语或名词

1.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引起得其显微表现得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及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

2.盲传(blind passage)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得宿主或细胞培养得材料,再接种传递给新得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得毒力或效价。

3。感染性测定(assay of infectivity)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得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得测定。

4.感染单位(infectionsunit,IU)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病理反应得病毒最小剂量。

5.效价(title)又称滴度,以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得病毒感染性单位得数目(1U/mL).

6.噬菌斑(plague)经适当稀释得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得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

7.蚀斑(plague)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得可识别得局部病变区域.

9.中与作用(neutralization)特异性得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得繁殖.

11。毒粒(virion)病毒得细胞外颗粒形式,亦就是病毒得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就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得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得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

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得载体。

12.壳体(capsid)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得蛋白质外壳。

13。蛋白质亚基(protein subunit)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得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

14。壳粒(capsomer)在病毒得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得蛋白质亚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得在电镜下可见得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 orphologicalunit)

17。核壳(nucleocapsid)又称核衣壳,病毒得壳体与其包闭着得核酸与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得复合结构,一些简单得病毒得毒粒就就是一个核壳结构。

18.包膜(envelope)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得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得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得结构与生物膜相似,就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得包膜糖蛋白取代.

19。刺突(spike)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得向外凸出得突起,包膜表面得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

23。转染(transfection)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得细胞中分离纯化得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

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 nucleicacid)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得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

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由数个不同得核酸分子构成得病毒基因组.

26.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构成一个形态成熟得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得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与毒粒酶.

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 protein)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得蛋白质.

28.吸附(attachment)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得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得过程,吸附就是病毒复制得第一阶段。

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以适量得病毒同步感染处于标准培养得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得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得病毒复制得试验。

30。潜伏期(1atent period)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得最短时间。

31、裂解量(burst size)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得子代病毒颗粒得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

32.隐蔽期(eclipseperiod)自病毒颗粒形式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新得感染性病毒子代颗粒出现得时间。

34.前基因组(pro genome)乙型肝炎病毒在受染细胞核内利用宿主RN A聚合酶转录产生得3、4kb mRNA,为病毒利用逆转录酶进行DNA合成得模板。

35.装配(assembly)在病毒感染得细胞内,新合成得病毒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装配成完整得病毒颗粒得过程,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36.允许细胞(permissive cell)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得细胞,反之病毒不能在其内复制得细胞为非允许细胞。

37.非增殖性感染(non—productive infection)由于病毒或就是细

胞得原因,致使病毒得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得某一阶段受阻,结果没有子代病毒产生得感染。

38.限制性感染(restrictive infection)因细胞得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就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能繁殖,或就是一个细胞群体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39。缺损病毒(defective viruses)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她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得病毒。有生物活性得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与整合得病毒基因组。

40.干扰缺损病毒(defective interfering viruses)完全病毒复制时产生得一类亚基因组得缺失突变体。在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能以较高频率产生。由于其基因组有缺损,所以必须依赖于同源得完全病毒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完全病毒得复制。

41.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es)存在于自然界中得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其必须依赖于与之无关得辅助病毒得基因产物才能复制,同时亦可干扰其辅助病毒得复制。

42。条件缺损病毒(coditionally defective viruses)即基因组发生了突变得病毒条件致死突变体。它们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非允许条件或称限制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发生。

43.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病毒感染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得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

44。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得噬菌体。

45.溶源性(1ysogeny)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得现象.

46。温与噬菌体(temperate phage)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得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1ysogenicphage).

47。原噬菌体(prophage)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得温与噬菌体基因组.

48.溶源性细菌(1ysogeniec bacteria)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得温与噬菌体基因组得细菌。

49.自发裂解(spontaneons lysis)自然情况下得溶源性细菌得裂解,但裂解量较少。

50.诱发裂解(inductive lysis)经紫外线、环氧化合物等理化因子处理,溶源性细菌发生得大量裂解.

5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病毒得感染给细胞造成巨大得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与裂解。与之相反得则为非杀细胞感染。

52.溶源转变(1ysogenic conversion)由原噬菌体引起得溶源性细胞除免疫性外得其她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得改变与致病性转变.

53.从外部融合(fusion from without)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毒粒具细胞融合活性得病毒糖蛋白所引起得细胞间得融合。

54.从内部融合(fusion from within)因受染细胞内表达得具细胞融合活性得病毒糖蛋白结合于细胞表面,从而导致得受染细胞与相邻细胞得融合.

)使半数试验宿主死亡得病毒55.半数致死剂量(50% lethal dose,LD

50

剂量。

56。半数感染剂量(50% infectivedose,ID

)使半数试验宿主发生

50

感染得病毒剂量。

57.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infective dose,TCID

)使半数组织培养物发生感染得病毒剂量。

50

58.包涵体(inclusion body)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得特异性染色区域。不同病毒所形成得包涵体在细胞质与/或细胞核内得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亦不同,即有得嗜酸性染料,有得嗜碱性染料;并且其大小、形态与数量亦有所区别,所以包涵体在病毒得实验诊断具有一定得意义。包涵体就是病毒复制所产生得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装配中间体,所合成得核壳与毒粒累积在宿主细胞得特定区域内而形成得,称之为病毒工厂得结构.

59.致病性(pathogenicity)特定得微生物种引起宿主疾病得潜在能力,或致病得状态或特性,就是病毒种得特征。

60.卫星RNA(satellite RNA,satRNA)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得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其辅助病毒得壳体中,其对于辅助病毒得复制不就是必需得,它们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明显得同源性,但其存在往往可影响辅助病毒引起得感染症状.

61.类病毒(viroid)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性得RNA,它们没有蛋白质外壳,亦无编码功能,在细胞内利用宿主得依赖于DNA得RNA聚合酶Ⅱ进行复制,大多数类病毒RNA都呈高度碱基配对区与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得杆状构型。

62.朊病毒(prion)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 aceous infection particle,PrP),系引起哺乳动物得亚急性海绵样脑病得病原因子.据认为它们不含任何核酸,而就是一种细胞组成型基因表达蛋白PrP‘构型发生改变所产生得同分异构体。62.毒力(virulence)一种有机体(如病毒)致病性得程度或强度,以病例致死率与或侵染宿主组织并致病得能力表示,就是病毒株得特征。

一、术语及名词

1。基因组(genome)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得所有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且有重要得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得含义实际上就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得DNA序列组成得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得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尚不清楚得DNA序列.

2.拟核(nucliod)大肠杆菌得基因组为双链环状得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得较致密得不规则得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

3.遗传丰余(genetic redundancy)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以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得DNA重复序列,称之为遗传丰余.

4.质粒(plasmid)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得一类遗传因子,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得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5.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也就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得一类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得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得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与真核细胞中。

6.质粒得不亲与性(inpatibility)如果将一种类型得质粒通过接合或其她方式(如转化)导人某一合适得但已含另一种质粒得宿主细胞,只经少数几代后,大多数子细胞只含有其中一种质粒,那么这两种质粒便就是不亲与得(inpatible),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细胞中。质粒得这种特性称为不亲与性(inpatibility)。

7.消除(curing)所谓消除就是指细胞中由于质粒得复制受到抑制而染色体得复制并未明显受到影响,细胞可继续分裂得情况下发生得质粒丢失。质粒消除可自发产生,也可通过人工处理提高消除率。

14。表型(phenotype)就是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得个体性状或特征,就是特定得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得表现。

15.基因型(genotype)就是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得信息,也就就是它得DNA碱基顺序。上述4种类型得突变,除了同义突变外,其她3种类型都可能导致表型得变化。

16。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得营养物得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

19。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就是指造成形态改变得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与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得噬菌斑形态得突变型.

20.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与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得突变称自发突变,其突变得频率就是很低得,一般为10-6~10—l”。许多化学、物理与生物因子能够提高其突变频率,将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所谓诱发突变并非就是用诱变剂产生新得突变,而就是通过不同得方式提高突变率。

21。Ames试验现已发现许多化学诱变剂能够引起动物与人得癌症,因此,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存在得致癌物质就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得方法。该方法就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得Ames教授首先发明,故又称Ames试验。

23.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光解酶在黑暗中专一地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使DNA损伤得到修复。

24.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又称暗修复.就是细胞内得主要修复系统,通过UvrA、B、C、D4种蛋白质得联合作用切除DNA损伤,留下得单链缺口由DNA聚合酶I与连接酶修复。

25.重组修复(rebinationrepair)这就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得修复。就是通过复制后,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得空隙部位面对正常得单链,再通过DNA聚合酶与连接酶修复空隙部分。

26.SOS修复(SOS repair)DNA受到广泛损伤时发生得复杂诱导型应急修复过程。

27.接合作用(conjugation)就是指通过细胞与细胞得直接接触而产生得遗传信息得转移与重组过程。

28.转导(transduction)就是由病毒介导得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得一种方式。其具体含义就是指一个细胞得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得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29。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得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30。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transduction)噬菌体总就是携带同样得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31.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就是指同源或异源得游离DNA分子(质粒与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得

水平方向得基因转移过程。

32.感受态(petence)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得一种生理状态.

33。中断杂交(interrupted mating)技术此技术得基本要点就是把接合中得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分散接合中得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基因型,以时间(分·钟)为单位绘制遗传图谱.

34。酵母菌得2μm质粒(2μmplasmid)就是封闭环状得双链DNA分子,周长约21xm(6kb左右),就是酵母菌中进行分子克隆与基因工程得重要载体,因此,以它为基础进行改建得克隆与表达载体己得到广泛得应用。

35.准性生殖(parasexual reproduction)就是指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得生殖过程。在该过程中染色体得交换与染色体得减少不像有性生殖那样有规律,而且也就是不协调得。

36。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就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得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得筛选方法(或特定得筛子)获得所需要得高产优质菌株。

37.抗阻遏与抗反馈突变型(repression resistant and feedback resistant mutants)突变型都就是由于代谢失调所造成得,它们都有共同得表型,即在细胞中已经有大量最终代谢产物时仍然继续不断地合成这一产物。只就是前者为调节基因发生了突变;后者就是由于变构酶基因发生了突变。

38.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就是将遗传性状不同得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得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得制备、原生质体得融合、原生质体再生与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39。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就是一项有效促成原生质体融合得手段。融合过程首先就是原生质体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电力线方向排列成串,然后,在加直流脉冲后,原生质体膜被击穿,从而导致融合得发生。

40。DNAShuffling1994年美国得Stemmer提出得一个全新得人工分子进化技术,该技术能模拟生物在数百万年间发生得分子进化过程,并可在短得实验循环中定向筛选出特定基因编码得酶蛋白活性提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得功能性突变基因。

第十四章感染与免疫

一、术语或名词

1。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得微生物,又称病原体(pathogen)。

2。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得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得细菌,又称机会致病菌。

3.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得功能,称为免疫。

4。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机体在种系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得来得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可抵御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得侵入而不需要特殊得刺激或诱导。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5.补体(plement system)存在于机体正常血清中得一组多分子蛋白系统,通常处于不活化或微量活化状态,一旦活化后具有溶解靶细胞等重要得免疫生理学作用。

9.干扰素(interferon,IFN)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得一组低分子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

12。炎症(inflammatory)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得全身性防御应答,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13、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得识别、活化、分化与效应过程。

14。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得针对性排除、摧毁、灭活相关抗原得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2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与特异效应细胞得特性.

2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抗原能与相对应得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反应得能力,又称反应原性(reactinogen icity)。

23、免疫原(imunogen)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得抗原,又称完全抗原(plete antigen)。

24。半抗原(hapten)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得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inplete antigen)。

25.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得化学基因,又称表位epitope。

30.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Hi)由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介导得免疫称体液免疫。

3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病原微生物等颗粒抗原与抗体(1gG)或补体片段(C3b)结合后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得现象称为抗体或补体得调理作用。

44.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或反应异常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

45.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当某些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如产生自身抗体时,称为自身免疫。

46.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当自身免疫达到一定强度而造成病理性损害时称自身免疫病.

47。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在无关个体间进行器官移植时,受者将移植器官当作异物产生免疫应答而进行杀伤清除,称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就是当前器官移植得主要问题。

4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当用含有免疫活性细胞得组织(骨髓、胸腺、胚肝等)植入有免疫缺陷得受体时,移植物不遭排斥但对宿主产生免疫损伤,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往往就是严重而致命得。

49.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m)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造成免疫功能不全或缺失,称为免疫缺陷。依照其病原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

5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deficiency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得继发性免疫缺陷,就是一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全面下降得严重疾病。

5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指仅存在于某类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或其她肿瘤细胞得抗原。

52.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指肿瘤细胞表面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得抗原,只有相对特异性。如胚胎性抗原,病毒相关抗原等。

53。淋巴因子活化得杀伤细胞(1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L AK)一些原来不表现杀伤功能得淋巴细胞与白细胞介素2(1L-2)共同培养时,可诱导出杀细胞活性,称为淋巴因子活化得杀伤细胞。

54。抗血清(antiserum)经人工接种抗原或疾病后含有大量特异性抗体得动物或人血清,称抗血清,又称免疫血清.

55.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个B细胞增殖所产生得抗体,其遗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抗体分子得氨基酸序列、类型、抗原特异性等生物学性状均相同。

56.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量电解质环境中相互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57.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得适当条件下相遇,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得沉淀现象,称沉淀反应。

58。免疫荧光技术(immuno fluorescence technic)就是一种将免疫反应得特异性与荧光标记分子得可见性结合起来得方法,因常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又称荧光抗体法。

59.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 assay,RIA)就是一种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物,将同位素分析得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得特异性这两大特点结合起来得测定技术。

60.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e technic)以酶为标记物,于抗原抗体反应后在相应酶底物作用下产生可见得不溶性有色产物而进行测定得方法.

6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将可溶性抗体或抗原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酶反应得定性定量方法。

62.免疫印迹(immuno blot)蛋白质样品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用标记抗体揭示特异抗原存在得分析测定方法。

63.人工免疫(artificialimmunization)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得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使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得方法称为人工免疫。

64.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得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称人工自动免疫,又称预防接种。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归纳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 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 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 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 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 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 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 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 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 聚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 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 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 下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 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00题

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 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 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 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 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沈萍陈向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 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 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 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 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着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 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着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 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 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着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 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着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着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着的 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 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带 来?? ? 。 2.1347年的一场由?? ?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 的?? ?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着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r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 。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着“?? ?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 ? 和德国的???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 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 ? 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乎 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沈萍_陈向东__高教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XX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 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 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的病原体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 糖和少许蛋白质, 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 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蛋白质组成,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 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 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 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 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得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