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一2016,32(1):7-12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

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周大庆,高一军,钱者东,张昊楠,徐网谷,蒋明康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一210042)

摘要: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三通过分析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种群特征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对3632种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自然保护区内23 49%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8 59%的物种得到较好保护,14 92%的物种得到一般保护,47 66%的物种得到较少保护,

0 28%的物种未受保护,0 94%的物种保护状况不明,另有4 13%的物种未予评估三虽然有94 66%的脊椎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的比例明显偏低,多数物种的保护状况堪忧三为加强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应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重点加强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三关键词:脊椎动物;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36;Q959 7+26;Q-9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文章编号:1673-4831(2016)01-0007-06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1.002

EvaluationofIn?situConservationofVertebratesinChina.ZHOUDa?qing,GAOJun,QIANZhe?dong,ZHANGHao?nan,XUWang?gu,JIANGMing?kang(NanjingInstituteofEnvironmentalSciences,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Nanjing210042,China)

Abstract:Settingupnaturereservesisconsideredasthemostefficientwaytoprotectbiodiversityin?situ.PopulationsofwildvertebratesandtheirdistributioninnaturereservesofChinawereanalyzed.Insituconservationofthe3632verte?bratesinChinawasevaluated.Resultsshowthat23 49%ofthevertebratespeciesinthenaturereserveswereeffectivelyprotected,8 59%wellprotected,14 92%generallyprotected,47 66%lessprotected,0 28%notprotected,0 94%unclear,and4 13%notevaluated.Although94 66%ofthevertebratespecieswereprotectedtoavaryingdegree,thepercentageofthevertebratesspeciesbeingeffectivelyorwellprotectedwasobviouslyabittoolowandtheprotectionofmostofthevertebratesspecieswasaworrisomeissue.Inordertostrengthenin?situprotectionofthevertebratesinChina,itisessentialtofurtheroptimizethedistributionofnaturereserveswithemphasisonprotectionofminorityspecies.Keywords:vertebrates;in?situconservation;naturereserve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环境保护部专项(HBSY0915)

①通信作者E?mail:gaojun@nies.org

一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三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中国共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 97%三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 1%;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种数的20 3%;另有哺乳动物581种,爬行动物376种,两栖动物284种[1]三此外,中国有

7000a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三这些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三

由于生境复杂多样,加之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中国境内得以保存大量古老孑遗的珍贵特有种类,如大熊猫二麋鹿和金丝猴等三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在当前各种压力之下,很多野生动物种类成为珍稀濒危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三

1998年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认

为:中国濒危物种的比例范围大致在2% 30%之间;其中哺乳类濒危比例为22 06%,鸟类为

14 63%,爬行类为4 52%,两栖类为2 46%,鱼类为2 41%三根据2004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1-3,

与之前的评估结果相比,除鸟类的濒危程度有所下降外,其他类群濒危物种比例大多迅速上升,哺乳类二鸟类二爬行类二两栖类和鱼类的濒危比例分别为39 82%二7 36%二27 52%二39 88%和2 41%三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3],指出中国脊椎动物的整体濒危比例为21 3%,其中哺乳类

四8一四一生一态一与一农一村一环一境一学一报第32卷

26 4%,鸟类10 6%,爬行类29 7%,两栖类43 1%,鱼类20 3%三相对于2004年的情况,除鸟类濒危程度有所下降外,其余脊椎动物的濒危程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三由此可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仍存在保护空缺[4]三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国大会制定的‘爱知目标“要求各缔约方完成生物多样性评价二保护和恢复工作三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方式,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受保护状况基本可以反映我国脊椎动物的整体保护水平三开展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就地保护状况评估,全面二准确掌握脊椎动物受保护情况,可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保护濒危动物,或者通过调整功能区划二新建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优化自然保护区网络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三该研究拟通过分析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来评估其整体受保护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三

1一数据来源与评估方法

1 1一数据来源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结构最复杂二进化地位最高的一个亚门,包括鱼类二两栖动物二爬行动物二鸟类和哺乳动物5大类三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脊椎动物的分布状况,通过搜集编目建立了脊椎动物基础数据库,其中,哺乳类物种数据来源于‘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5],爬行类二两栖类和鱼类物种数据来源于‘中国动物志“,鸟类物种数据来源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6],同时参考了‘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7]中相关数据三为进一步掌握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就地保护情况,依据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资料库收集并保存的1458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二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题调查报告等资料,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种群保护状况数据库三数据库中共收集了3632种脊椎动物,涉及60目195科,其中哺乳类14目54科591种,鸟类19目77科1237种,爬行类4目24科421种,两栖类3目11科313种,鱼类7目21科1042种,非脊椎动物7纲13目18科28种三其中,受限于海水鱼类保护状况的调查和统计数据不足,数据库中仅收集了淡水鱼类,而未涉及海洋鱼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当下最需要关注和加强保护的物种,因此,数据库中同时收录了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部分非脊椎动物三

1 2一评估方法

不同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有的脊椎动物全部野生种群或其栖息地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另有一些脊椎动物仅极少数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区或栖息地则位于自然保护区之外三威胁和保护是评价物种状况的2个角度,物种威胁状况评估方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和推广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特种濒危等级评估体系,1998二2004二2009和2015年,中国引用IUCN相关标准开展了我国濒危物种状况评估工作[2]27-35,[3,8-9]三物种保护状况评估方面,尤其是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方面,尚未像‘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一样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因而在评价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时,往往仅能作出定性描述,即该脊椎动物是否在保护区内有分布三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价濒危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就地保护状况,该研究根据脊椎动物本身的生物学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二分布范围和能否正常繁衍等情况,将受评估濒危脊椎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二较好保护二一般保护二较少保护二未受保护二保护状况不明和未予评价7个等级三具体参数要求如下:

有效保护指该物种2/3以上野生种群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并且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正常繁衍三评价参数:该物种野生种群分布在30个以上自然保护区内,或者该物种野生种群分布区域狭小,虽然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小于30个,但其2/3以上种群分布于保护区内三

较好保护指该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种群基本能够保证其正常繁衍三评价参数:该物种在16 30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或该物种野生种群分布区域较小,但有>1/2 2/3种群分布于保护区内三

一般保护指该物种1/3 1/2野生种群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保护程度一般三评价参数:该物种在6 15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三

较少保护指该物种仅有少于1/3的野生种群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且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三评价参数:该物种仅在1 5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三

未受保护指有资料表明该物种在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有分布,但其野生种群未分布在自然保

一第1期一周大庆等: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四9一四

护区内三评价参数:自然保护区内未发现该物种的任何种群三

保护状况不明指该物种野生种群数量较大或其分布范围较广,根据其濒危状况和分布特点,在自然保护区内应有分布,但现有资料尚不能证明其在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三

未予评价指该物种仅分布在港澳台地区,大陆地区无分布记录;或该物种为迁徙性动物,在我国偶尔有发现记录;或有资料证明该物种的野生种群已灭绝三

2一结果与分析

按照评估标准,对3632种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有效保护的物种有

853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23 49%;评估结果为较好保护的物种有312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8 59%;评估结果为一般保护的物种有542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14 92%;评估结果为较少保护的物种有1731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47 66%;评估结果为未受保护的物种有10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0 28%;评估结果为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34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0 94%;评估结果为未予评价的物种有150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4 13%三共有3438种脊椎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94 66%三

2 1一不同类别脊椎动物的就地保护成效

2 1 1一哺乳类就地保护成效

受评估对象中共有哺乳类591种,涉及14目54科三其中,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猕猴(Macacamulatta)和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等145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24 53%;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巨松鼠(Ratufabicolo)和白唇鹿(Cervusalbi?rostris)等60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10 15%;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蜂猴(Nycticebuscoucang)和蒙古兔尾鼠(Lagurusprzewalskii)等100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16 92%;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和黑麝(Moschusfuscus)等229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38 75%;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印度穿山甲(Maniscrassicaudata)和真海豚(Delphinusdelphis)等22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3 72%;未予评价的物种有台湾鬣羚(Capricornisswinhoei)和琉球长翼蝠(Miniopterusfuscus)等35种,占评估哺乳类总数的5 92%三

2 1 2一鸟类就地保护成效

受评估对象中共有鸟类1237种,涉及19目77科三其中,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白鹭(Egrettagarzetta)和角(Podicepsauritus)等516种,占评

估鸟类总数的41 71%;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maxima)和黑眉柳莺(Phyl?loscopusricketti)等144种,占评估鸟类总数的11 64%;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小苇(Ixobrychusminutus)和纵纹绿鹎(Pycnonotusstriatus)等196种,

占评估鸟类总数的15 84%;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蓝耳翠鸟(Alcedomeninting)和北极鸥(Larushy?perboreus)等319种,占评估鸟类总数的25 79%;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红脚鲣鸟(Sulasula)和白腹军舰鸟(Fregataandrews)等6种,占评估鸟类总数的0 49%;未予评价的物种有台湾画眉(Garrulaxtae?wanus)和台湾蓝鹊(Urocissacaerulea)等56种,占评估鸟类总数的4 53%三

2 1 3一爬行类就地保护成效

受评估对象中共有爬行类421种,涉及14目54科三其中,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蟒蛇(Pythonmolurus)和乌龟(Chinemysreevesii)等85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20 19%;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巨蜥(Varanussalvator)和中国壁虎(Gekkochinensis)等35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8 31%;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青脊蛇(Achalinusater)和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等63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14 96%;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四爪陆龟(Testudohorsfieldi)和白眶蛇(Amphiesmoidesornati?ceps)等205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48 69%;未受保护的物种有斑鼋(Rafetusmaculatus)和短肢龙蜥(Japalurabrevipes)2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0 48%;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棘鳞海蛇(Astrotiastokesii)和棘眦海蛇(Acalyptophisperonii)等4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0 95%;未予评价的物种有阿里山脊蛇(Achalinusniger)和台湾滑蜥(Scincellafor?mosensis)等27种,占评估爬行类总数的6 41%三2 1 4一两栖类就地保护成效

受评估对象中共有两栖类313种,涉及3目11科三其中,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大树蛙(Rhacoph?orusdennysi)和大鲵(Andriasdavidianus)等45种,占评估两栖类总数的14 38%;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黑斑肥螈(Pachytritonbrevipes)和大头蛙(Ranakuhlii)等19种,占评估两栖类总数的6 07%;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峨眉角蟾(Megophrysomeimontis)和大蹼铃蟾(Bombinamaxima)等68种,占评估两栖类总数的21 73%;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哀牢蟾蜍(Bufoailaoanus)和康定湍蛙(Amolopskangtingen?

四10一四一生一态一与一农一村一环一境一学一报第32卷

sis)等165种,占评估两栖类总数的52 75%;未受保护的物种仅镇海棘螈(Echinotritonchinhaiensis)1种;未予评价的物种有台湾树蛙(Rhacophorusmol?trechti)和阿里山小鲵(Hynobiusarisanensis)等15种,占评估两栖类总数的4 79%三

2 1 5一鱼类就地保护成效

受评估对象中共有鱼类1042种,涉及7目21科三其中,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和鳜(Sinipercachuatsi)等62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5 95%;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东北鳈(Sarcocheili?chthyslacustris)等52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4 99%;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和东方墨头鱼(Garraorientalis)等114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10 94%;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和袋唇鱼(Balanti?ocheilushekouensis)等788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75 62%;未受保护的物种有阳宗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yangzongensis)和林氏细鲫(Aphyocyprislini)等7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0 67%;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扁吻鱼(Aspiorhynchuslaticeps)和裸腹肓鲃(Typhlobarbusnudiventris)2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0 19%;未予评价的物种有台湾拟鲿(Pseudobagrustaiwanensis)和台湾白鱼(Pararasboramoltrechti)等17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1 63%三

2 2一不同保护体系中的脊椎动物就地保护成效2 2 1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成效分析此次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包含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2和342种三采用物种就地保护状况评价指标,对46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得到有效保护的物种有128种,得到较好保护的物种有56种,得到一般保护的物种有59种,得到较少保护的物种有173种,未受保护的物种有5种,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19种,未予评价的物种有24种三(1)有效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得到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和紫貂(Marteszi?bellina)等128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27 59%,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0种三(2)较好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得到自然保护区较好保护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熊猴(Macacaassamensis)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等56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12 0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三(3)一般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得到自然保护区一般保护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拉步甲(Carabuslafossei)和灰蓝头鹦鹉(Psit?taculahimalayana)等59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12 72%,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三(4)较少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得到自然保护区较少保护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和塔里木兔(Lepusyarkandensis)等173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37 28%,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1种三

(5)未受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未受保护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镇海棘螈和阳宗金线鲃等5种,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1 08%三

(6)保护状况不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状况不明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南宽吻海豚(Tursiopsaduncus)和长尾鹦鹉(Psittaculalongicauda)等19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4 09%,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三(7)未予评价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未予评价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共有红顶绿鸠(Treronformosae)和台湾鬣羚等24种,占受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5 1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三

2 2 2一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就地保护状况分析

此次就地保护状况评估共涉及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脊椎动物(以下简称 红色名录物种 )2089种,其数量占受评估脊椎动物总数的57 52%,其中列入绝灭等级的脊椎动物4种,列入野外绝灭等级的脊椎动物6种,列入地区绝灭等级的脊椎动物2种,达到极危等级的脊椎动物55种,达到濒危等级的脊椎动物185种,达到易危等级的脊椎动物306种,达到近危等级的脊椎动物212种,尚处于无危等级的脊椎动物1282种,数据缺乏的

一第1期一周大庆等:中国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四11一四

脊椎动物37种三

(1)有效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

得到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等630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30 16%,其中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6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9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55种,极危和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为3 97%三

(2)较好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

得到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和拟大朱雀(Carpodacusrubicilloides)等213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10 20%,其中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4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6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23种,极危和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9 39%三(3)一般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

得到自然保护区一般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中华绒鼠(Eothenomyschinensis)和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等355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的16 99%,其中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7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32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35种,极危和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10 99%三

(4)较少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

得到自然保护区一般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克钦绒鼠(Eothenomyscachinus)和矮岩羊(Pseudoisschaeferi)等789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37 77%,其中列入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2种,列入野外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3种,列入地区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2种,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34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08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74种,极危和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18 00%三

(5)未受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

未受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短肢龙蜥(Japalurabrevipes)和大鳞白鱼(Anabariliusmacrolepis)等6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0 29%,其中列入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列入野外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2种,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16 67%三

(6)保护状况不明的红色名录物种

保护状况不明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梵鼠(Nivi?venterbrahma)和扁吻鱼等14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0 67%,其中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3种,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14 29%三

(7)未予评价的红色名录物种

未予评价的红色名录物种共有台湾蹄蝠(Hipp?osiderosterasensis)和台湾黄山雀(Parusholsti)等82种,占受评估红色名录物种总数的3 93%,其中列入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列入野外绝灭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种,列入极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2种,列入濒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9种,达到易危等级的红色名录物种15种,濒危等级红色名录物种数量比例达13 41%三

3 讨论

从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的整体状况来看,保护状况良好(评估结果为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物种比例明显偏低,其数量(1165种)仅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32 08%;多数物种(1741种)的保护状况仍然堪忧(评估结果为较少保护和未受保护),其数量达受评估物种总数的47 94%;部分物种(542种)的保护状况仍不稳定(评估结果为一般保护),仅在6 15个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其数量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14 92%;另有0 94%的物种(150种)保护状况不明三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3]认为等级为极危二濒危二易危二近危和数据缺乏的物种是中国需要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其数量为2471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56 7%;笔者研究中,评估等级为较少保护二未受保护二保护状况不明和一般保护的物种需要重点关注和进一步加强保护,其数量为2433种,占受评估物种总数的63 0%三就需要关注和保护物种的数量而言,两者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就比例而言,由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对物种濒危状况的关注中包括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多种保护手段,而笔者的研究仅考虑就地保护1种手段,需要关注和进一步加强保护的物种比例高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也是合理的三

尽管一些保护物种生存状况发生变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急需修编,一些濒危受威

四12一四一生一态一与一农一村一环一境一学一报第32卷

胁物种需要纳入名录或提升保护等级,但不影响笔者的研究结果三该研究关于物种受保护情况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二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题调查报告,受限于经费和科研力量的不足,部分保护区的数据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再加上一些早期的调查方法不尽科学,调查手段不够先进,有些物种的就地保护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对分析结果会造成一定误差,但该研究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关注物种的保护状况三

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获取脊椎动物保护状况数据的基本手段,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二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地,是开展科学研究与监测的理想场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将定期的综合科学考察和长期的专题调查相结合,建立起布局合理二手段先进的脊椎动物监测体系,为科学评估脊椎动物就地保护状况提供数据质量保障三

参考文献:

[1]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

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5.[2]一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一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5.[4]一蒋明康,王智,秦卫华,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成效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4):35-38.

[5]一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235.

[6]一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85.

[7]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编委会.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348.[8]一汪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20.

[9]一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328.

作者简介:周大庆(1985 ),男,安徽宣城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鸟类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三E?mail:daqingzhou@foxmail.com

(责任编辑:许一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再次被评定为中文核心期刊

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检索二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再次被评定为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三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二清华大学图书馆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二国家图书馆等28个单位115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三项目组在对核心期刊的评价理论二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前6版的经验,在总体研制原则和研制方法上仍采用分学科二多指标综合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三定量评价指标采用被索量二被摘量二被引量二他引量二被摘率二影响因子二他引影响因子二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二基金论文比二Web下载量二论文被引指数和互引指数12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有54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653650余万篇次,涉及期刊14728种三全国各地的377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工作三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式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3种核心期刊三

本刊从1996年开始已连续6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一直属于学术水平较高二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在此对长期以来给予本刊大力支持的编委二作者二读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本刊编辑部

2016年1月18日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2016

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能够在检测工作中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地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工作中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 3.职责 3.1 各岗位人员负责识别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3.2 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识别出风险的分析; 3.3 质量主管负责风险的评估和采取何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3.4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3.5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跟踪验证。 4.工作程序 4.1风险的识别 4.1.1在整个的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4.1.1.1检测前: a)合同评审的风险,例如:检测方法不适用与检测样品 b)样品风险,例如:检测样品信息与检测委托单不符的风险。 c)信息保密风险,例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 d)沟通风险,例如:未能将客户的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风险。 4.1.1.2检测中: a)人员风险,例如:检测人员资质不足; b)仪器设备风险,例如:仪器设备未定期校准或核查; c)试剂耗材风险,例如:使用无证标准物质; d)检测方法风险,例如: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 e)安全风险,例如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4.1.1.3检测后: a)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例如:样品丢失; b)数据结果风险,例如:人为更改或伪造检测结果; c)报告风险,例如: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 d)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例如: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信息泄露。 4.1.2各岗位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和识别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告知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 4.2风险的分析 4.2.1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在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后,立刻汇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4.2.2分析如果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情况: 1)检测数据错误 2)检测报告不准确、不规范 3)危害到检测人员的身心健康 4)影响环境等 4.2.3分析风险可能发生的频次。 4.3风险评估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兽药残留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兽药残留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简称兽药残留),是指兽药的原形或其代谢物在动物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奶、蛋)中的蓄积和贮存。兽药残留对消费者可能产生毒害作用,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和消费安全。为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适用范围 凡申请在食品动物(如牛、羊、猪、禽、水产养殖动物等)使用的兽药均需进行残留试验,兽药残留试验必须在靶动物进行。 (三)兽药残留试验的主要内容 1. 用于确定兽药在靶动物体内残留物的性质和量的代谢试验。 2. 用于建立兽药产品的休药期的残留标示物的消除规律试验。 3. 用于兽药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的残留标示物检测方法的验证试验。 二、试验设计 (一)用于确定兽药在靶动物体内残留物的性质和量的代谢试验 1.概述 首次用作兽药或改变靶动物且没有相关代谢研究资料的兽药需要进行此项试验。 一般使用放射性标记的兽药进行代谢试验。如果有其他试验手段可以科学开展总残留测定试验,也可以不采用放射性标记的兽药。所有试验必须遵守兽药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LP),所有涉及到放射性标记的兽药和其他基质材料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代谢试验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包括:(1)总残留的消除试验,即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样的动物可食性组织中毒性作用的残留(Residues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的消除数据;(2)主要代谢物的确定;(3)残留标

示物的确定;(4)残留靶组织的确定。 2.总残留的消除试验 一般在主要品种的靶动物体内进行,获得的试验数据有时候可以外推到次要品种的动物。 (1)放射性标记兽药 一般选择使用14C标记,也可以使用3H、32P、15N或35S标记。必须提供标记的位点,可以标记一个或多个位点。标记物的化学纯度必须达到95%。 (2)动物及饲养处置 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品种和靶动物群,要提供动物来源、体重、健康状况、年龄和性别等数据。 在猪(约40~80kg)、羊(约40~60kg)和鸡可以分别进行一个代谢试验。对于牛,在肉牛(约250~400kg)进行的试验可以应用于奶牛,反之亦然。成年反刍动物牛和羊的数据可分别外推到小肉牛和羔羊,若有原因表明反刍动物在未反刍之前和成年之间的代谢有明显不同,需要单独进行反刍前小肉牛和羔羊的靶动物代谢试验。对于泌乳期奶牛需进行单独的奶中总残留的消除试验。 所有动物在试验前必须有足够的适应期。尽管有时需要使用代谢笼进行试验,但饲养过程尽可能接近正常商业的方式。动物必须健康,用于试验前不能使用药物,但应做必要的处理,如接种疫苗、驱虫等。处理后,动物必须要有足够药物的消除期才能应用于代谢试验。总之,必须提供试验动物历史用药记录。 (3)兽药剂型及兽药处理 对于给药的兽药剂型的制备、稳定性要进行描述。尽可能使用接近预期的商业剂型。 给药途径必须与预期给药途径(如内服、皮肤、肌注、皮下注射等)相同。采用内服给药时,要确保通过混饲或饮水、灌胃或大丸的含药制剂要全部被动物摄入,而不会污染环境。 给药剂量采用预期最高的剂量,给药时间采用预期最长的给药疗程时间,或者兽药在动物体内可食性组织中达到稳态的时间。必须全程使

RBT精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

机构 检验检测机构应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ie,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 人员 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检验检测机构中所有可能影响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无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均应行为公正,受到监督,胜任工作,并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履行职责。 a)对公正性做出承诺; b)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c)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d)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e)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 f)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g)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 i)提升客户满意度 j)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 ,全面负责技术运作;质量负责人应确保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保持;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场所环境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固定的、临时的、可移动的或多个地点的场所,上述场所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将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场所、环境要求制定成文件。 设备设施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满足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设备和设施。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设备包括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并影响结果的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参考数据、试剂、消耗品、辅助设备或相应组合装置、检验检测机构使用非本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标准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租用仪器设备开展检验检测时,应确保: a)租用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纳入本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 b)本检验检测机构可全权支配使用,即:租用的仪器设备由本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操作、维护、检定或校准,并对使用环境和贮存条件进行控制 c)在租赁合同中明确规定租用设备的使用权 d)同一台设备不允许在同一时期被不同检验检测机构共同租赁和资质认定。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以去报设备和设施的配置、使用和维护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 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使用、隔离或加帖停用标签、标记,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面能正常工作为止。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对以前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 1972年6月5日至16日,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是世界是第一个环境日。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沙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了近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对会议作了总结,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198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到1995年出版各类环境图书860种,500多万册。 198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食品中化学物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本报告包含的是国际专家工作组的集体观点,并不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或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决策或政策。 This report contains the collective views of an international group of experts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decisions or the stated policy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o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环境健康基准 240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240 食品中化学物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IN FOOD 本专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出版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支持,符合政府间化学品良好管理规划组织(IOMC)的框架内容。 A 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ublished under the joint sponsorship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produc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Organization Programme for the Sound Management of Chemicals. ? 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9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授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翻译并出版本专著的中文版。该机构是中文版的唯一授权单位。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granted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rights for an edition in Chinese to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Beijing , which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1.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 身上长有.羽毛 ..的动物。前肢退化成翅膀,体型流线型,骨胳中空。 常见的有:鸽子 ..、老鹰 ..…… ..、喜鹊 ..、大雁 ..、燕子 ..、麻雀、 ...乌鸦 有些鸟不能飞,如:鸡.、鸭.、鹅.、企鹅 ..。 鸟的大小不一,有巨大的鸵鸟 ..。 ..,也有很小的蜂鸟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 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 ..小动物。 ..喂养 常见的有:狗.、猫.、兔.、猪.、牛.、羊.、狼.、鹿.、熊.、猴.、狐.、豹.、大象 ..、 狮子 ...、袋鼠 ..、松鼠 ..、仓鼠 ..、黄鼠狼 ...…… ..、熊猫 ..、老虎 ..、猩猩 ..、骆驼 ..、斑马 有些哺乳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如:鲸.、海豚 ..、海牛 ..、 ..、海象 ..、海豹 ..、海狮 河马 ..等。 有些哺乳动物能飞行。如:蝙蝠 ..。 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 终身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鱼鳞。 常见的有:金鱼 .....、鲨鱼 ...、黄鱼、带鱼 ..、 ..、鲤鱼 ..、鲫鱼 ..、草鱼 ..、包头鱼 鲶鱼 ..、鳗.鱼.…… 有些鱼的体型较特殊,如:鳝鱼 ..等 ..、比目鱼、 ....海马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有25000种。 一般是肚皮贴地 ..的(四肢和身体一般都附在地面或其他物体),....爬行 身体内有肺,体表有鳞片或硬甲。 常见的有:乌龟 ..、海龟 ..、.甲鱼 ..、鳄鱼 ..……。 ...蛇.、蜥蜴 ..、壁虎、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需要太阳和地热取暖。 在恐龙 ..时代,爬行动物曾主宰着地球。 6000多种。 小时候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上.,主要用肺呼吸 ...,长大后可以生活在陆地 有四肢。(即:水陆两栖),一般是卵生的,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皮肤能分泌黏液与辅助呼吸。 常见的有:青蛙 ..(娃娃鱼)…… ..、大鲵 ..、蟾蜍 目前,世界上的两栖动物约有4000多种。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和控制2018

1.目的 为了能够在检测工作中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地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工作中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 3.职责 3.1 各岗位人员负责识别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3.2 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识别出风险的分析; 3.3 质量主管负责风险的评估和采取何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3.4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3.5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跟踪验证。 4.工作程序 4.1风险的识别 4.1.1在整个的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4.1.1.1检测前: a)合同评审的风险,例如:检测方法不适用与检测样品 b)样品风险,例如:检测样品信息与检测委托单不符的风险。 c)信息保密风险,例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 d)沟通风险,例如:未能将客户的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风险。 4.1.1.2检测中: a)人员风险,例如:检测人员资质不足; b)仪器设备风险,例如:仪器设备未定期校准或核查; c)试剂耗材风险,例如:使用无证标准物质; d)检测方法风险,例如: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 e)安全风险,例如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4.1.1.3检测后: a)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例如:样品丢失; b)数据结果风险,例如:人为更改或伪造检测结果; c)报告风险,例如: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 d)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例如: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信息泄露。 4.1.2各岗位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和识别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告知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 4.2风险的分析 4.2.1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在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后,立刻汇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4.2.2分析如果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情况: 1)检测数据错误 2)检测报告不准确、不规范

中央企业双创案例-中远海运集团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2016.5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重组而成, 2016年2月18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新集团经营船队综合运力8532万载重吨/1114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158万TEU,居世界第四;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3352万载重吨/365艘,油轮船队运力1785万载重吨/120艘,杂货特种船队300万载重吨,均居世界第一。集团在全球集装箱码头将超过46个,泊位数超过190个,集装箱吞吐量9000万TEU,居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500万吨,居世界第一。集装箱租赁规模超过270万TEU,居世界第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接单规模以及船舶代理业务也稳居世界前列。 集团围绕“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抗周期性和全球公司”四个战略维度,着力布局航运、物流、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相关业务“6+1”产业集群,促进航运要素的整合,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商。 一、“双创”工作主要做法 (一)集团领导高度重视,聚焦战略愿景,落实“双创”工作

2016是新集团开元之年,集团领导本着改革重组的愿景目标,引导职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积极开拓思路、出谋划策、大胆创新,通过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和板块倾斜,实现高效分布,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按照六大产业集群各自行业的特殊性,根据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实现重点突破,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二)借力国家级创新平台,开拓持续发展道路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作为转制科研院所依托“航运技术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船舶运输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了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实验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 (三)创建网上众创空间、创新企业营销平台 广州海运旗下的“海星旅游”作为广海重点发展的旅游品牌,坚持“客户至上、质量第一”服务理念,打造海洋文化气息旅游产品的同时,结合客户需求设计行程,开拓独具特色“海味”生态旅游,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海星汇”作为线下业务交流平台品牌集咖啡品茗和旅游形象展示、产品发布、定期活动、顾客报名互动,充分展现“海星旅游”魅力。通过“海星汇”平台,向客户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完成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形成个性化定制产品。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rbt 214-217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1)

4.1机构 4.1.1检验检测机构应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ie,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 4.2人员 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检验检测机构中所有可能影响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无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均应行为公正,受到监督,胜任工作,并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履行职责。 a)对公正性做出承诺; b)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c)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d)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e)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 f)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g)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 i)提升客户满意度 j)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 ,全面负责技术运作;质量负责人应确保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保持;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3场所环境 4.3.1检验检测机构应有固定的、临时的、可移动的或多个地点的场所,上述场所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将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场所、环境要求制定成文件。 4.4设备设施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满足检验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设备和设施。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设备包括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并影响结果的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参考数据、试剂、消耗品、辅助设备或相应组合装置、检验检测机构使用非本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标准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租用仪器设备开展检验检测时,应确保: a)租用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纳入本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 b)本检验检测机构可全权支配使用,即:租用的仪器设备由本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操作、维护、检定或校准,并对使用环境和贮存条件进行控制c)在租赁合同中明确规定租用设备的使用权 d)同一台设备不允许在同一时期被不同检验检测机构共同租赁和资质认定。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以去报设备和设施的配置、使用和维护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 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使用、隔离或加帖停用标签、标记,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面能正常工作为止。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对以前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标准物质应尽可能溯源到国际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中国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媒体报导 报告称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市7个在中国 由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无节制的发展将会怎样?我们真的要像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那样,造成了惨痛的教训才会亡羊补牢?我们应该怎么做?国外的环保用了30-50年,我们呢?重要的不是用多少年,而是将会从什么时候开始环保? “十二五”中国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随着中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近来国际上要求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很高。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朝飞: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持续多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污染物总量大,影响全球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摩擦上升;资源需求增长,影响世界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已成为对外贸易制约因素。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风险评估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以及风险描述。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其余三步可以采用定性方法,但最好采用定量方法。相对于微生物危害而言,这一方法更适用于化学危害,这主要是因为考虑许多混淆因素比较困难。因此,对微生物危害来说,这一方法仍停留在概念应用阶段。 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的方法,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的特定问题。它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并且选择模型根据信息作出推论。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自资料和选择模型两个方面,前者源于可获得资料的有限性以及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实际资料的评价和解释;后者是当试图采用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具体事件的资料来估计或预测另外一种条件下类似事件的发生时产生的。风险评估的毒理学试验应采用标准化规程,并且具备有关权威组织认可的最少数据量。有时,为了克服知识和资料的不足,在风险评估中可以使用合理的假设。 简单来说,对于化学因素(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和天然毒素)而言,危害识别主要是指要确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即产生的不良效果),在可能时对这种物质导致不良效果的固有性质进行鉴定。由于资料往往不足,因此最好采用所谓的“证据力”(weight-of-evidence)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从适当的数据库、同行评审的文献以及可获得的其它来源(如企业界)未发表的研究中得到的科学信息进行充分的评议。通常按照下列顺序对不同的研究给予不同的重视: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和定量的结构-活性关系。阳性的流行病资料以及临床资料对于危害的识别十分有用,但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的费用较高,对于大多数危害的研究而言提供的数据有限,因此实际工作中,危害识别一般采用动物和体外试验的资料作为依据。动物试验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它们必须遵循广泛接受的标准化试验程序,同时必须实施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和标准化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程序。最少数据量应当包含规定的品系数量、两种性别、适当的剂量选择、暴露途径和足够的样本量。动物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无可见作用剂量水平(NOEL)、无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水平(NOAEL)或者临界剂量。通过体外试验可以增加对危害作用机制的了解。通过定量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对于同一类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可以根据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已知的毒理学资料,采用毒物当量的方法来预测其它化合物的危害。 简单来说,危害描述一般是由毒理学试验获得的数据外推到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严格来说,对于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为制定ADI值;对于污染物,为制定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 值,针对蓄积性污染物如铅、镉、汞)或暂定每日耐受摄入量(PTDI值,针对非蓄积性污染物如砷);对于营养素,为制定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目前,国际上由JECFA制定食品添加剂和兽药残留的ADI值以及污染物的PTWI/PTDI值,由JMPR制定农药残留的ADI值)。由于食品中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的实际含量很低,而一般毒理学试验的剂量又必须很高,因此在进行危害描述时,就需要根据动物试验的结论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估计。为了与人体的摄入水平相比,需要把动物试验的数据外推到低得多的剂量,这种剂量-反应关系的外推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此外,剂量的种属间度量系数也是目前争论很大的问题。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前者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引起靶细胞的遗传改变,其主要作用靶是遗传物质,后者作用于非遗传位点,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和/或靶位点的持续性的功能亢进/衰竭。某些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称为啮齿类动物特异性致癌物)在剂量大小不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致癌或不致癌),相反,遗传毒性致癌物没有这种作用。因此,从原则上讲,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以采用阈值方法如NOEL-安全系数法进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NOEL或者NOAEL值除以安全系数得出ADI值。目前,安全系数一般选为100,用以估计试验动物与人体、以及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遗传毒性致癌物应当采用非阈值法进行管理,一是禁止该种化学物质的商业性使用,二是制定一个极低的可忽略不计的、对健康影响甚微或者社会可

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准则内审员试题

一、单选题 1.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 B ),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A.编号系统 B.标识系统 C.识别系统 D.条码系统 2.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预先判据时,应采取( D)来纠正出现的 问题,并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 A.纠正措施 B.预防措施 C.必要措施 D.有计划的措施 3.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D)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 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A.质量主管B技术主管C质量管理部门D资质认定部门 4.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的(D)检验检测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A委托B许可证C监督D各种 5.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A),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A独立公正从业B质量方针声明C科学公正检测D保守客户机 密 6.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D)年。 A2B3C5D6 7.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C)的人员操作 A培训B学习C授权D训练 8.对检验检测(D)有这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 A数据B计算C运算D结果 9.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B)以证实其 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A.检定B核查C计算D检查 10.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A)、使用、有计划维 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 A存放B购置C验收D报废

11.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 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C)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 A性能B装置C功能D量程 12.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B)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号或其 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 A主要B所有C关键D部分 13.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示出(A)、超过规定限度 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 A缺陷B问题C不符合D不合格 14.当需要利用(B)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A计量检定B期间核查C内部校准D外部校准 15.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B)失效的调整。 A设备B结果C硬件D软件 16.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A)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回环境条件的设备), 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 A有效性B正确性C精密性D准确性 17.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B)的溯源程序。 A仪器设备B标准物质C有证标准物质DSI测量单 18.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C)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A工作量B组织机构C活动范围D人员水平 19.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A)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 手册管理等。 A检验检测机构B组织机构C工作范围D人员数量 20.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C)时予以评审. A内部审核 B方法确认 C管理评审 D期间核查 2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 包括保护(A)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思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 一、灾难就在前头 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沙漠可能吞没中国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 2.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