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重点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重点

《政治理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3)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也暴露了缺乏先进思想理论武装的弱点。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的,他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对象上看,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点统一,从使命上看,不仅强调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体系。

4、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同情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则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的善心上,科学社会主义是要革命,推翻。

5、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及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两部分,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社会革命的时代就来了,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绝不会)

辩证法的规律。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反之,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作用是生产力。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6、价格与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可能绝对平衡,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从长期看供求是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购买者价值损失,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

量的分配,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生产剩余价值,(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走向灭亡。(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金融资本形成金融寡头,三、资本输出,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五、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8、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观点。列宁关于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批判民粹派的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首先,提出并阐发了经济社会形态概念,认为他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综合,其次,阐明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性,再次,认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的在工人运动中产生,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起到先锋队的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9、列宁关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必须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和教义,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一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10、列宁关于防止党脱离群众的观点。列宁晚年关于新型民主建设和新兴无产阶级政党的思考和理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为了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必须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11、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1)建设社会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

12、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

13、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革命领导权不同,

1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

15、1940年1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基本形成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15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化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6、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7、毛泽东在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他修改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初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亦称中等资产阶级,他们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根本目的就是要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1956年,毛泽东提出,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19、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20、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基本理论,1945年7月,黄炎培,请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1949年3月,毛泽东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艰苦风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路线概括为任人唯贤,十八大加了五湖四海。

21、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自我批评。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22、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区别不同阶级,历史时期,地区条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政策略思想。根据新的形势,毛泽东在70年代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毛正确的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力驳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意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存在巨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致是与时俱进。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集成商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不同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那种权力争夺型的政党关系,是一种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崭新的合作型政党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六个紧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实践中不

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八项基本要求,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他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或者说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具体的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几乎额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最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步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民主是实现这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可靠依托和制度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中国共产党要严格按照宪法法律办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步骤、有秩序,有阶段,积极稳妥的进行,坚持以科学标准衡量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标志着我国民族工作走上了法治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要求。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