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

缩聚反应

1、按聚合机理或动力学分类: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

*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大部分缩聚属于逐步机理,大多数烯类加聚属于连锁机理

2、逐步聚合的种类:

*缩聚:官能团间的缩合聚合反应,同时有小分子产生。

*聚加成:形式上是加成,机理是逐步的。

*开环反应:部分为逐步反应,如水、酸引发己内酰胺的开环生成尼龙-6

*氧化偶合:单体与氧气的缩合反应,如2,6-二甲基苯酚和氧气形成聚苯撑氧,也称聚苯醚(PPO)。

*Diels-Alder反应:共轭双烯烃与另一烯类发生1,4 加成,制得梯形聚合物.即多烯烃的环化聚合。

(附1)重要的逐步聚合物

3、绝大多数天然高分子都是缩聚物。

4、线性缩聚反应单体需要满足的条件:2-2官能度体系、反应单体不易成环、较少副反应。线形缩聚反应的机理特征

①逐步特性:官能团之间逐步反应

n-聚体+m-聚体=(n+m)-聚体+水

高分子链向两个方向增长,分子链逐步增长

②可逆平衡:缩聚产物被反应中伴生的小分子降解,单体分子与聚合物分子之间

)aABb +ab

存在可逆平衡的反应。aAa + bBb=( k?/k

-1

平衡常数:K=k?/k

-1

可逆程度,可根据平衡常数K衡量。线形缩聚大致分三类:

K较小:反应可逆。如聚酯化反应(K=4),低分子副产物的存在对分子量影响较大,需高温减压脱除;

K中等:如聚酰胺反应K=300-400),低分子副产物对分子量有所影响,一定程度减压脱除;

K很大:可看作不可逆反应。如聚砜、聚碳酸酯等反应K>1000。

单体的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总单体量的百分比

7、缩聚:官能团间的缩合聚合反应,同时有小分子产生。

8、缩聚反应的特点:单体具有官能团:OH,NH?, COOH, COOR, COCI等;产生小分子副产物;缩聚物和单体分子量不成整数倍;缩聚物有特征官结构能团。

9、官能度体系:(缩聚批注中也有提及)

官能度:分子中能参与反应的官能团数。

官能团:OH,NH?, COOH, COOR, COCI,(CO)?O, SO?H

1-n官能度体系:缩合反应

1-1官能度体系

例:酸醋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1-2官能度体系

例:辛醇与邻苯二甲酸酐(官能度为2 )反应

二元反应体系中若有一单体的官能度为1,则缩合后只能得到低分子化合物。2-2官能度体系:线形缩聚

单体含有两个官能团,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得到线形缩聚物的反应。如涤纶聚酯、尼龙聚酰胺等,二元酸和二元醇,生成线形缩聚物。

2官能度体系:线形缩聚

单体若带有能相互反应的两种基团(如氨基酸、羟基酸等) ,经自身缩聚,可形成线形缩聚物。

2-3、2-4等多官能度体系:体形缩聚

至少有一一单体含两个以上官能团,形成大分子向三个方向增长,得到体形结构缩聚物的反应。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

10、缩聚反应的分类(分类依据)

按反应热力学的特征分类

①平衡缩聚:通常指反应平衡常数小于103的缩聚反应。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的生成反应等。

②不平衡缩聚:通常指平衡常数大于103的缩聚反应。这种方法一般是使用高活性的单体。如二元酰氯同二元胺生成聚酰胺的反应。

按生成聚合物的结构分类

①线型缩聚:参加反应的单体都含有两个官能团,反应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发展,得到线型聚合物,如二元酸和二元醇生成聚酯的反应或二元酸和二元胺生成聚酰胺的反应等。

②体型缩聚:参加反应的单体中至少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大分子的生成反应可以向三个或三个以上方向增长,得到体型结构的聚合物,如丙三醇和邻苯二甲酸酐的反应等。

按参加反应的单体种类分类

均缩聚:只有一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即2-体系(如羟基酸或氨基酸缩聚),也称自缩聚。

杂缩聚:二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即2-2体系(如二元酸和二元醇)

共缩聚:在一般缩聚体系中加入第三或第四种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如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缩聚成涤纶聚酯,加入第三单体丁二醇共缩聚,降低涤纶的结晶度与熔点,增加柔性。

11、缩聚反应的副反应

官能团消去反应:合成聚酯时,二元羧酸在高温下脱羧反应;合成聚酰胺时,二元胺发生分子内(间)的脱氨反应。

化学降解:聚酯化和聚酰胺化的逆反应水解属于化学降解。

链交换反应:大分子端基与另一大分子大分子端基与另一大分子如聚酯、聚酰胺等本身都可以进行链交换反应。

12、提高缩聚反应程度:高温真空脱除小分子、单体等摩尔比

13、聚合反应的单体(monomer)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为单体

·可概括为三大类:

(1)含两个(或以上)末端功能基的单体,如:

泾基酸:HO-Z-COOH

氨基酸:H?N-Z-COOH

已二胺:H?N(CH?)?N H?

二元胺:H?N-Z-NH?

二元羚酸:HOOC-Z-COOH

二元醇:HO-Z-OH等。

聚合反应:通过单体功能基之间的反应进行,为逐步聚合反应。

(2)含多重键的单体,如:

C=C双键:乙烯、丙烯、苯乙烯等

C=C三键:乙快及取代乙快

C=O双键:甲醛等

聚合反应:多通过单体中重键加成反应进行,为连锁聚合反应。

(3)杂环单体

批注:附图,

14、大分子的微观结构

结构单元的本身结构

结构单元相互键接而成的序列结构

结构单元在空间排布的立体异构

1.结构单元的结构:

决定聚合物的种类和性能最主要因素。

2.序列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

链中结构单元的连接顺序。

━单体结构和反应条件影响结构单元的连接顺序。

3.结构单元在空间排布的立体异构

━原子或取代基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引起的

对映体异构 (antimer isomerism)

几何异构(rotamerism)

构象(conformation)

15、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代表物质的刚性,对变形的阻力,以起始应力除以相对伸长率表示,即应力-应变曲线的起始斜率。

抗张强度:使试样破坏的应力,单位N/cm2

断裂伸长率:最终试样断裂时的伸长率(%)

高弹伸长率:表示高弹性,以可逆伸长的程度来表示。

16、官能度、等物质的量及官能团等活性概念

①官能团单体分子中含有能参加反应并能表征出反应类型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官能度是指在聚合反应体系中每个单体分子实际起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

③等物质的量是指参与反应的两种官能团的数量相等。

④官能团等活性概念缩聚反应物的两个官能团的反应活性是相等的,它与分子链的大小无关。即在一定温度下,每一步缩聚反应的平衡常数及速率常保持不变,也就是不同链长的官能团,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及参与反应的机会,官能团的活性基本相同。这就是官能团等反应活性概念。

线形缩聚反应

(1)线型缩聚物的形成条件:

参加缩聚反应的单体都只含有两个官能团,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形成线型高分子。线型高分子可以由一种单体聚合生成,如氨基酸、羟基酸等,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聚合而成,如二元酸与二元醇生成聚酯,二元酸与二元胺生成聚酰胺。

(2)反应程度和聚合度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常用反应物的转化率来表示反应的深度。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可用已转化为聚合物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3)由于高分子反应的复杂性以及缩聚反应种类的多样性,至今尚无法建立普遍适于各种类型缩聚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

1.不可逆线形缩聚动力学

2.可逆平衡线形缩聚动力学

(4)“官能团等活性”假定:在一定的聚合度范围内,单体、低聚体、多聚体或高聚物,其两

端基团的反应能力(基团活性)不随分子链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步反应的平衡常数K相同。

1)聚合体系的粘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般认为分子链的移动减弱,从而使基团活性降

低;

2)实际上端基的活性并不决定于整个大分子质心的平移,而与端基链段的活动有关;

3)大分子链构象改变,链段的活动以及羧基与端基相遇的速率比质心平移速率高得多;

4)聚合度不高.体系粘度不大的情况下,不影响链段运动;

5)聚合后期,粘度过大后,链段活动受阻甚至包埋,端基活性降低。

(5)不可逆线形缩聚动力学

若将体系中的低分子副产物不断排出,则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如羧酸和醇的聚酯化反应采用减压脱水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可视为不可逆。

酸是酯化和聚酯化的催化剂,羧酸被质子化,质子化种再与醇反应成酯,碳氧双键极化有利于亲核加成。

在及时脱水的条件下,逆反应可忽略,即k?=0; k?、k?、k?都比k?大;

聚酯化速率或羧基消失速率由第三步反应控制。

①外加酸催化聚酯化动力学

外加酸时聚合速率由酸催化和自催化组成,但往往忽略自催化速率。

为了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往往外加无机强酸作催化剂,称外加酸催化缩聚。

外加酸氢离子浓度[H?]几乎不变,与k?、k?、k ?K HA合并成k',

二级反应

分离变量并积分:

引入反应程度p,并用羧基数N?、N代替羧基浓度c?、c

②自催化聚酯化动力学

当醇和酸为等摩尔,初始浓度为C?,此时羧酸经双分子络合,起到质子化和催化作用。

可逆平衡线形缩聚动力学

聚酯化反应平衡常数K值较小(约为4),小分子副产物若不及时排除,逆反应不能忽视,与正反应构成可逆平衡。

令羧基的起始浓度为C?,t 时刻的浓度为C;分别考虑水不排除和水部分排除(即残留水分的浓度为n w)两种情况:

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1)熔融缩聚反应体系通常由单体、少量的催化剂及分子量调节剂组成。反应在熔融状态下进行(通常聚合温度比单体和聚合物熔点高10~25°C),故称熔融缩聚。这种聚合方法比较简单,反应物浓度高、聚合速率快,产物纯度高。只是在反应程度为97%以上的反应后期,体系的黏度增加,散热困难,此时对设备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聚合反应通常分阶段在两台不同要求的反应釜中进行。同时,由于熔融缩聚反应温度较高(通常为200~300°C),易发生复杂的链裂解交换、官能团的脱除等副反应及逆反应。常在惰性气体(N2或CO2)保护下进行,以避免或减少这些副反应的发生。根据平衡常数大小及所需反应程度的高低,确定是否用减压方法来排除副产物小分子。当聚合物熔融温度不超过300°C时都可用此法生产,但是,对于熔融温度较高的聚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分解的单体,不适宜用此法。

(2)溶液缩聚在溶剂中进行的缩聚反应称为溶液缩聚,是当前工业生产缩聚物的重要方法,其应用规模仅次于熔融缩聚法。与熔融缩聚法相比,溶液缩聚法缓和且平稳,有利于热量交换,避免了局部过热现象且反应温度低,副反应较少。此外,在聚合反应后期不需要高真空。溶液缩聚制得的聚合物溶液或直接作为涂料成膜,亦可制成纺丝液体,在这种情况下便可省去缩聚产物的提纯过程。溶液缩聚法的主要缺点是由于使用溶剂,设备利用率较低,因而成本较高。此外,还需增加缩聚产物的分离、精制及溶剂回收等工序,比熔融缩聚法工艺过程复杂一些,因此,能用熔融缩聚法生产的缩聚物,一般都不采用溶液缩聚法。随着耐高温聚合物的发展,此法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聚苯醚、聚砜、聚酰亚胺等都用此法生产。

(3)界面缩聚参加聚合反应的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个溶剂中,在两相界面处单体进行的缩聚反应称为界面缩聚。界面聚合属多相体系,常常需要使用高活性单体,速率快,一般为不可逆聚合。聚合速度决定于两单体在相界面处的扩散速率,因此常在适当搅拌下进行反应。采用界面缩聚法合成的产品有聚碳酸酯、聚芳酯、聚酰胺等。

明确线形缩聚物聚合度的定义:

2-2体系缩聚物: a-[A-B]n-b

由两种结构单元(A、B) 组成1个重复单元(A-B),结构单元数是重复单元数的2倍。

通常以结构单元来定义。聚合度,记作X n = 2DP = 2n

2体系缩聚物: a-[R]n-b

结构单元(R)与重复单元(R)相同。聚合度,记作DP=X n =n

反应程度对聚合度的影响X n=1/1-p

反应程度越大,聚合度越大.上式有局限性!即要求两官能团等摩尔(两单体等摩尔或aRb型单体)

平衡常数对聚合度的影响

聚酯化是可逆反应,如果不将副产物及时排除,正逆反应将构成平衡,总速率等于零,反应程度将受到限制。

①反应体系封闭:

反应平衡时:

====>====>

聚酯化反应,若反应体系封闭,因K=4,则:

====>

表明所得产物仅仅是三聚体。因此,需在高度减压的条件下及时排除副产物水。

②反应体系部分排水

反应平衡时:

====》====》

平均聚合度与平衡常数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水含量平方根成反比。思考:是不是所有聚酯化反应,都需要高真空排除副产物水呢?

线形缩聚物聚合度的影响因素

?若反应体系封闭:

?若反应体系部分排水:

基团数比对聚合度的影响

反应程度p和平衡常数K是影响线形缩聚物聚合度的重要因素,但通常不利用它们调控聚合度。

调控制聚合度的有效方法是端基封锁,通过封锁端基使一定聚合度的大分子链失去活性。

基团数比对聚合度的影响

反应程度p和平衡常数K是影响线形缩聚物聚合度的重要因素,但通常不利用它们调控聚合度。

调控制聚合度的有效方法是端基封锁,通过封锁端基使一定聚合度的大分子链失去活性。aAa与bBb缩聚体系: 使一单体稍稍过量(即非等基团数) ,或加

少量单官能团物质,使大分子链端带有相同的官能团,即可使之失去进一步聚合的活性。aRb缩聚体系:加少量单官能团物质,亦起封端作用。

aAa和bBb反应体系,使bBb稍过量

两单体非等基团数:用基团数比r和过量摩尔分率q表示。工业上常用q而理论分析时用r。r=N a/N b<1;q=(N a-N b)/2 / N a/2=1-r/r;r=1/q+1.

N a,N b。:体系中官能团a. b的起始官能团数

aAa和bBb反应体系,使bBb稍过量

两单体非等基团数:用基团数比r和过量摩尔分率q表示。工业上常用q ,而理论分析时用r.

N a、N b :体系中官能团a、b的起始官能团数

aAa单体为基准,bBb微定量,设基团a的反应程度为p,

a、b基团的反应数均为N a p

基团a的残留数为N a-N a p,b的残留数为N b-N a p

(a+b)的残留总数(即大分子链的端基数) : N a+N b-2N a P

大分子总数(端基数的一半): (N a+N b-2N a p)/2

重复单元总数为: N a/2

结构单元数: (N a+N b)/2

②aAa和bBb基团数相等,另加少量单官能团物质C b

r与q的定义:

N c:含官能团b的单官能团物质C b的基团数;

2 : 表示1分子C b中的1个官能团相当于一个过量bBb分子双官能团的作用。过量的bBb只有一个基团b起封端作用,另一基团b不起反应。

通过同样推导,可得:

体形缩聚的定义: 多官能度体系(其中- -单体官能度f>=3 )缩聚时,先产生支链,而后交联成体形结构的缩聚反应。

体形缩聚的特点:

●反应单体之一的官能度f>2 (必要条件)

●合成一般分为二个阶段:1预聚物制备2成型固化

●产物为不溶不熔的体形高分子----热固性聚合物

缩聚反应初期产物能溶能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具有弹性的凝胶状态,即凝胶化出现凝胶时,聚合体系中许多溶胶进步交联成凝胶,进而形成不溶不熔的热固性高分子(Thermoset)。

出现凝胶点时,聚合体系中既含有能溶解的支化与线形高分子,也含有不溶性的交联高分子,能溶解的部分叫做溶胶(Sol) ,不能溶解的部分叫做凝胶( Gel).

1. Carothers法凝胶点的预测

理论基础:出现凝胶点时数均聚合度为无穷大,即: X→∞此时的反应程度p即为凝胶点pc. Carothers方程关联了凝胶点P。与平均官能度的关系。

①两基团数相等

平均官能度F : 单体混合物中每一个分子平均带有的基团数

N i:官能度为f的单体i的分子数

例: 2mol甘油, 3mol的邻苯二甲酸酐

Carothers 法的不足之处

◆忽略了官能团实际存在的不等反应性和分子内反应;

◆凝胶点时,体系中还有许多溶胶,X n并非无穷大;

◆假设X n无限大时才发生凝胶化。过高地估计了出现凝胶点时的反应程度,使Pe的计算值偏高。

Carothers方程在线形缩聚中聚合度计算的应用

====>

可由平均官能度及反应程度求出X n。

②两基团数不相等

平均官能度f: 非过量组份的基团数的两倍除以体系中分子总数。

◆A. B二组分体系:

N A :单体A的分子数; N b: 单体B的分子数。

两种以上单体非等基团数时的平均官能度也可作类似计算:

◆A、B、C三组分体系:===》

N A、N B.、N C: 单体A、B、C的分子数,

f A、f B、f C:单体A. B、C的官能度。单体A、C含有相同的官能团,单体B基团数过量,即(N A f A+N C f C)

熔融缩聚:

高于单体和缩聚物的熔点聚合,即反应在熔融状态下进行。涤纶聚酯、聚酰胺等通常都采用熔融缩聚法生产。

关键:分子量的提高

平衡缩聚:须高温减压,脱除小分子副产物,提高分子量

特点:

●配方简单,只有单体和少量催化剂,产物纯净;

●反应温度-般在200-300 °C之间,比生成的聚合物熔点高10-20 °C,速率快,有利于小分子排出;

●反应时间长,需在惰性气氛下进行。

优点:

●产品后处理容易,设备简单,可连续生产。

缺点:

●要求严格控制功能基等摩尔比,对原料纯度要求高;

●需高真空,对设备要求高;容易产生副反应。

熔融聚合工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反应:以单体之间、单体与低聚物之间的反应为主。

条件:较低温度、较低真空度下进行。

任务:防止单体挥发、分解等,保证功能基等摩尔比。

中期阶段:

反应:低聚物之间的反应为主。

条件:高温、高真空。

任务:除去小分子,提高反应程度,提高聚合产物分子量。

终止阶段:

反应:反应已达预期指标。

任务:及时终止反应,避免副反应,节能省时。

溶液缩聚:

溶液聚合:将单体等反应物溶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所用溶剂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几种溶剂的混合物。

溶液聚合广泛用于涂料、胶粘剂等的制备,特别适于合成难熔融的耐热聚合物。聚砜、聚苯醚、尼龙-66合成前期均采用溶液聚合。

溶剂的选择:

0对单体和聚合物的溶解性好;

0溶剂沸点应高于设定的聚合反应温度;

0有利于移除小分子副产物:高沸点溶剂;溶剂与小分子形成共沸物。

优点:

反应温度低,副反应少;

无需高真空,反应设备较简单;

传热性好,反应可平稳进行; r可合成热稳定性低的产品。

缺点:

反应影响因素增多,工艺复杂;

若需除去溶剂时,后处理复杂:溶剂回收,聚合物的析出,残留溶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等。

界面缩聚:

将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再将这两种溶液倒在一起,在两液相的界面上进行缩聚反应。聚合产物不溶于溶剂,在界面析出。

特点:

?总反应速率受单体扩散速率控制;

?必须采用高活性单体,以使聚合反应在界面迅速进行;

?聚合反应只发生在界面,产物分子量与体系总的反应程度无关;

?不要求功能基团摩尔比等于1 ,对单体的纯度要求不十苛刻;

?反应温度低,避免因高温导致的副反应,有利于合成

高熔点耐热聚合物。

界面缩聚能否顺利进行的影响因素

为使聚合反应持续进行,要求聚合物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

水相中需加入适量无机碱,以避免反应生成的HCI与二元胺反应生成低活性的二元胺盐酸盐;碱过量,易使二酰氯水解。

要求单体反应活性高,若反应速度太慢,酰氯可有足够的时间从有机相扩散穿过界面进入水相,水解反应严重,导致聚合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因此,界面缩聚不适合与活性相对较低的酰凰和醇。

有机溶剂的选择对控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很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界面的有机相- -侧,若有机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过小,会造成聚合产物的过早沉淀,妨碍高分子量聚合产物的生成。

固相缩聚:

固相缩聚是指单体或预聚物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主要应用于熔点高的单体或部分结晶低聚物的后聚合反应。

特点:

固相聚合反应温度一般比单体熔点低15-30 °C ,或者处于低聚物非晶区的玻璃化温度和晶区的熔点之间。

需用惰性气体(如氮气等)或对单体和聚合物不具溶解性而对聚合反应的小分子副产物具有良好溶解性的溶剂作为清除流体,把小分子副产物从体系中带走,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

多数逐步聚合物属于杂链聚合物分为:

线形聚合物:2-2或2体系单体缩聚而成,如聚酯、聚酰胺等

体形聚合物:2-3、2- 4等体形缩聚,如醇酸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等

从单体到聚合物制品,多分成两个阶段进行:

树脂合成阶段:先聚合成低分子量(3000~ 5000)线形或支链预聚物,处于可溶可熔可塑化状态。

成型阶段:预聚物中活性基团进一步交联固化(或外加交联剂)成不溶不熔物,称为热固性聚合物。

预聚物分为无规预聚物和结构预聚物:

无规预聚物:基团分布和后续反应无规律,主要有碱催化酚醛树脂、脲醛树脂、醇酸树脂等结构预聚物:基团分布有规律,本身般不能交联,成型时,须另加催化剂或其他反应性物质,重要代表有酸催化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等

聚酯

主链上有-C(O)C-酯基团的杂链聚合物

带酯侧基的聚合物,如聚醋酸Z烯酯、纤维素酯类等,都不能称作聚酯。

聚酯分类:分脂肪族、芳香族;饱和、不饱和;线形和体形。

形饱和脂族聚酯如聚酯二醇,用作聚氨酯的预聚物

线形芳族聚酯如涤纶聚酯,用作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

不饱和聚酯主链中留有双键的结构预聚物,用于增强塑料

醇酸树脂线形或支链形无规预聚物,残留基团可进一步交联固化,用作涂料

涤纶聚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点258C)

单体: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

K=4,典型的可逆平衡反应,熔融缩聚

分子量控制及提高:

原料等基团数比;

后期采用高温、高真空提高分子量。

涤纶生产的工艺路线:

直接酯化法

高纯度对苯二甲酸可以与过量乙二醇在200 °C下预先直接酯化成低聚合度(例如n=1-4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后在280 °C下自缩聚(终缩聚)成高聚合度的聚酯( n=100-200)。在单体纯度问题解决以后,这是优先选用的经济方法。

聚碳酸酯(PC)

●主链含碳酸酯结构的聚合物。

●工业化仅限双酚A聚碳酸酯,耐热、强度好、抗冲性能和透明性特好, 1是热塑性工程塑

料中最好的品种之一。

●PC可用作门窗玻璃,P C层压板广泛用于银行、使馆、拘留所和公共场所的防护窗。

●用于飞机舱罩,工业安全档板和防强玻璃。

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

酯交换法:以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为原料熔融缩聚。采用碳酸二苯酯过量进行端基封锁,排出苯酚以达到所需分子量。

光气直接法:将双酚A钠盐水溶液与光气(酰氯类,活性高)的有机溶液(如二氯甲烷)进行界面缩聚。界面缩聚不可逆,并不要求严格等当量比。加少量单官能团苯酚进行端基封锁,控制分子量。

聚酰胺(PA)

?主链中含有酰胺基团( -NHCO- )的杂链聚合物;

?聚酰胺化特点: -是胺基活性比羟基高,并不需要催化剂:另-是K较大( 400) ,可在水介质中预缩聚。

?分为脂族和芳族两类,脂族聚酰胺分2-2系列和2-系列:

1.2-2系列(二元胺-二元酸) :如尼龙-66,多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如改用二酰氯,用界面缩

聚法。

2.2-系列(内酰胺或氨基酸) : 如尼龙-6 ,内酰胺选用开环聚合, o-氨基酸则进行自缩聚。

尼龙-6:

●制纤维用聚酰胺-6 (锦纶)时,以水或酸作催化剂,按逐步聚合机理;

●以碱作催化剂时,属于阴离子开环聚合,采用模内浇铸聚合技术,制备机械零部件。

●逐步聚合时,最终聚合度与平衡水浓度有关,为提高分子量,达80 ~ 90%转化率时,须将引

发用的大部分水脱除。

●采用加单官能团醋酸来控制分子量。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要点

第二章知识点 一、机械运动 1、含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位置≠距离 3、关于参照物的题目 *思考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选择参照物。3、判断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变化→运动;不变化→静止) 例如:一列客车正在驶离车站,车内的乘客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车站是______的。 你可以这样思考: 脑袋中按照步骤确立好:研究对象、参照物、位置变化与否 研究对象 参照物 判断位置 车内的乘客 ? 静止 车内的乘客 车站 ? 第一个空,车内的乘客静止说明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参照物是车厢 第二个空,车内的乘客对于车站位置发生变化,变化→运动,因此是运动的 以此方法推类为其他的题目,即可解决。 4、关于旗子、火焰等题目 *思考步骤: 1、确立静止参照物。 题目参照寒假作业P9,第2题和第6题 5、关于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题目 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在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速度=受油机速度 加油机与地面、受油机与地面是相对运动的。 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常见单位换算 1km=103 m=103 mm=103 μm=103 nm 2、刻度尺需要掌握的几个概念: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 *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但仍要考虑实际情况 3、刻度尺使用的原则: A 、“选”:根据实际选择分度值、量程的合适的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不要忘记单位) *例题: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 ,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 2、与参照物方向相同 3、与参照物方向相反 →相反 静止 相同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 2 )五 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2O5 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点燃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 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 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 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一、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二、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三、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Summary of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second c hapter of phys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 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 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 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 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 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 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 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

化学有机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品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 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

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 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 ...2.F .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 ..2.==CHCl ......,沸点为....-.13.9....℃).. 甲醛(...HCHO ....,沸点为....-.21..℃).. 氯乙烷(....CH ..3.CH ..2.Cl ..,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 3Br ,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 2==CF 2,沸点为-76.3℃) 甲醚(CH 3OCH 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 2H 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 , 沸点为 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 3(CH 2)4CH 3 环己烷 甲醇CH 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 2H 5Br 乙醛CH 3CHO 溴苯C 6H 5Br 硝基苯C 6H 5NO 2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B 、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在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化学符号。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 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点燃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识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 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 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 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 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 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 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㈡、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 够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 g 、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年级: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知识讲解】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初二物理第二章考试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人、动物——声带振动 打击乐器——鼓面、锣面振动 弦乐器——琴弦振动 管乐器笛子等——空气柱振动 炮仗、气球爆炸——空气振动 水流声、煮开水水声——水振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及真空中速度为0m/s 【除了地球以外的环境,都是真空环境,都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音的速度——声速 1、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介质的种类 ②介质的温度 2、两个规律: ▲不同介质,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知识点四:回声及回声测距 ?声音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可以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如果小于0.1s,无法区分,此时回声能加强原声 s声=v声t 声音走过的距离 s距离=1/2 s声=1/2v声t

2.2声音的特性——知识点必记 姓名:完成情况:知识点一:特性①——音色 ▲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关键词:辨别声音(分辨不同的人、动物或乐器) 闻其声而知其人 模仿秀者模仿的就是音色 清脆悦耳、声音嘈杂 ▲波形图:波的形状不同 知识点二:特性②——音调 ▲影响因素:频率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 ◎定义: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听到回声时s回=1/2 (s声- s船) 发出声音时s发=1/2 (s声+ s船)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五篇最新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五篇最新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

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总体Cs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