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

【高考历史】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

【高考历史】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
【高考历史】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世界史部分

世界古代史

古代希腊、罗马

[高考考纲聚焦]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主干知识回扣】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制产生的过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贵族制特点: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变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作用: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③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离了政治权力;

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从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

影响:使雅典走了了民主化轨道。

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发主制

措施: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②成立上将军委员会;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影响:使雅典最终确立起民主政治。

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措施: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征的充分体现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的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世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采用的轮流坐庄形式导致的结果并非总是公正的,限制、窒息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才能。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罗马法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①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②《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成文法。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积极)。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消极)。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篡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当时——维系帝国,影响后世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

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②主张:关注社会,美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④地位和评价:智者学派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

基本思想:

①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伦理首先,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

②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意义: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的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都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人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高考考纲聚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主干知识回扣】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1、背景: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2、实质: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14—16世纪

4、地点: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人文主义w.w.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面平等,反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8、影响: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了一定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天主都会的腐败和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③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概况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序幕——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①因信称义;②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③简化宗教仪式,神甫可以娶妻。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核心:主张先定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②《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③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英国宗教改革

3、历史意义

性质: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支的反封建的思想和社会运动。

作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天文主义,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从自由。

二、启蒙运动

1、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其发展的障碍;②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其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这就为防止专制、确立民主提供了可行方案,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②伏尔泰: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强烈抨击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倡导自由、民主与平等,政体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卢梭;卢梭在其著名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并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卢梭坚持人民应推翻暴君,创立民主共和国,因此,他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对后来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w.w.w.k.s.5.u.c.o.m

④康德:提出“人非工具”的观点,宣扬科学和理性,倡导尊重他人,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启蒙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专制度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②启蒙思想家不仅对封建制度进行更猛烈的批判,其主张还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不仅对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也失去了北美大陆争取独立的斗争,同时还激励着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人民为发行旧社会而斗争。

近代世界(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考考纲聚焦]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主干知识回扣】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答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

对世界: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对欧洲:

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①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易

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

③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

过程:

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3、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国家: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③对世界: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

①前提: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妈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⑤市场: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①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④工业革命起迄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⑤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瓦生改良蒸气机

⑦交通运输业的发明: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③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成就:

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的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议

①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棉纺织为、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近代世界(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高考考纲聚焦】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主干知识回扣】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义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内容: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五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业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全,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能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②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③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经后经过多次改革,选民的范围不断扩大,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和迅速发展

【代谇制的概念】

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制定的背景: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松散邦联存在明显缺陷。

体现的原则:

①中央集权原则: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②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1787年宪法评价:

积极:①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②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保持政局的稳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世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作出了寄出贡献。

消极:①保障人权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才补充进去宪法的。②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③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联邦制的特点:政府各部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联邦制的巩固:

①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美国南方发动叛乱,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领导美国人民依法平定叛乱并取得胜利。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②确立联邦法律的至上原则: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通过宪法14条修正案,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原则。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大革命背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法国政体的演变

3、共和正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

建立途径:议会斗争和立法

最终确立: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内容: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4、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从法律上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宪法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规定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

特点: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皇帝和首相拥有特殊的权力,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评价: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但规定帝国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近代世界(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高考考纲聚焦]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主干知识回扣】

一、《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

阶级条件: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思想条件: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作运动经验,广泛吸收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队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二、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1、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

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直接原因: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车失败后,巴黎人民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准备解除工人武装。(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3、巴黎公社的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1、第一国际

时间:1864年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成为重要领导人

作用: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2、第二国际

时间:1889年在法国成立

作用:①使合法斗争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工作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工作阶级斗争信心②为国际工作运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近代世界(5)

近代科学技术

[高考考纲聚焦]

●经典力学

●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主干知识回扣】

一、经典力学——物理学的新发展

1、自然科学的开端——天文学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首先向教会权威和神学世界观挑战的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他提出“太阳中心说”,写出《天体运行论》一书,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都神学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2、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

基本内容: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特点: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意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是整个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局限: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二、达尔文进化论:

1、提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主要观点:优胜劣汰、“物况天择、适者生存”。

2、进化论的历史意义:㈠挑战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是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一声划时代革命;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时代”的到来;18、19世纪

①发明:

◆世纪后期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气机运用于交通运输领域,1807年蒸汽轮船、1814年蒸汽机车;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煤成为重要的工业能源,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②蒸汽动力的影响:

◆蒸气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帛,工业化速度加书;

◆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使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经济文件系日益密切。

w.■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把握

①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②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③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电气时代”(19世纪末一)

◆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成为继蒸汽动力之后的一种新能源,并到到广泛应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电影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汽车、飞机

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蒸汽动力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推动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队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促使全界市场形成;

③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使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考纲聚焦]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马乔夫改革

【主干知识回扣】

●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w.w.w.k.s.5.u.c.o.m

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长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

7、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

一、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三、作用

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

四、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

五、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验才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马乔夫改革

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㈠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2、措施: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

3、评价: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现代世界(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高考考纲聚焦]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干知识回扣】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2、具体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3、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二、危机的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破坏性严重

三、影响

①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信心,各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纷纷出台;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各车的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队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二、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实行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三、新政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级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

①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②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③“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

⑥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订指导性经济计划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

②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五、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现代世界(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考纲聚焦]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主干知识回扣】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

1、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

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二、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三、“冷战”的兴起

1、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2、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

四、“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5、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形成过程

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外因:“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内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

①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③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2、兴起的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宗旨与原则:独立、自主、不对盟、非集团。

4、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着两极格局。

5、中国的振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四、多极化趋势

1、表现:欧共休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2、原因: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消耗了双方的实力,欧共体、日本、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极大地改变了“冷战”下的国际力量对比

3、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此时的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①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表现:

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建立以自己的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

②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②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现代世界(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高考考纲聚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主干知识回扣】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一、背景

1、“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该组织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原则,使美元得到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3、世界银行

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成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向西欧国家贷款,后来也面向亚非拉国家

4、布雷顿森林体系

形成: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规定:美元与黄金真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作用:积极:布雷顿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原因: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③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④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㈠欧洲联盟

1、成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欧盟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㈡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形成标志: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影响:

①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②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③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形成原因

①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2、形成扩大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3、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和建立

1、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1947年英法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目的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动作,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性多边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全球性经贸机构。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④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⑤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意义: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有答案)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A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4、下图中的“?”应填( ) A.贵族、平民 B.公民、自由民 C.平民、贵族 D.罗马人、自由民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5)及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5)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专制皇权的加强。明代实行内阁制,阁臣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一切听命于皇帝。内阁阁臣势重或势轻取决于皇帝,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 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C 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提示“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说明元朝科举制的取消,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选A项。 4、“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与上帝直接对话” 【答案】C 5、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C 6、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阶段训练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 世界 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 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 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 ?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 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该史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实施的必要 B. 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 3. (2018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 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 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 位于今天的() A. 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5. (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 经济形式 ,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 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 )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 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 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 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 A. 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 A.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7. (2017 ? 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 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017?9月浙江五校联考高三上)《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 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 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 A. 《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9. (2017 ? 11月浙江选考猜押卷)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兰亭集序》风格一致的是 ( ) C D 10.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 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 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 ,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 )《太平寰宇记》记载,洪州分宁县“本当州之亥市 (乡 村 ,去武宁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 B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 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 A.皇权空前加强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 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4.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

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7.《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高考历史仿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新版.doc

江西省2019高考历史仿真考试试题 24.读下图,以下选项中符合此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分封宗法制度构建 B.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C. 生产关系开始变化 D. 郡国并行依然存在 25.下表是《汉书》中对汉朝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 史料出处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汉书·郊祀志》 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汉书·平帝纪》 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书·楼护传》 A.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B.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 C.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D.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26.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增强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27.热播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了乾隆打造的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它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瓷母的问世,突出表明了 A.皇权专制下国家具有强大动员能力B.中央集权制度利于手工业技艺传承 C.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艺始终领先D.小农经济为古代科技提供物质基础 28.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

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松舆论管制B.《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D.《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 29.近代历史上某一时期,武昌城内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用布或纸做的青天白日旗,街道上也挂着不少的口号标语,比如“政权归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等。这反映了A.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B.国共合作推动了革命形势高涨 C.开展土地革命赢得民众拥护D.驱逐日寇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30.1936年12月15日,苏联《真理报》针对中国的西安事变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B.苏联认识到事变将是团结抗日推进器C.苏联的社论批判了国际上的绥靖政策D.推动事变和平解决是苏联的根本目的31.下表是《中国1953-1956年经济数据统计表》。从该表的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优势 B. 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成效明显 C. 一五计划推动了经济较大发展 D. 国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2.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均处25阿司(古代罗马货币单位)的罚金。”这说明当时罗马 A. 法律强调保护富人的利益 B. 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 合理地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 法律规定具有一定教条性 33.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 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 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 A.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阶段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四)世界现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思路,故D项正确。 2. (加试题)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 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 ?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 .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3. (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检测)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 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苏联集体化改造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国家资本主义成分, 故A项错误;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 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 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5. (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提高农产品价值……将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 发表此施政方针的是() A .凯末尔 B .罗斯福 C ?戴高乐 D .撒切尔 答案B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值、统一救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干预”是材料的核心信息,与罗斯福 新政措施最接近,故B项正确。 6. (2018金华学考评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含答案

学霸解题 (一) 〔跟踪体验〕 1.(2017·衡水中学期中)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B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知识]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主旨]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 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历史概念。 [正解] 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可见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统治秩序尚未稳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到神权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北正定中学)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宥“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B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知识] 宋代的政治制度。 [主旨] 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能力] 调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 [正解] 材料不是反映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而是反映官僚体系的臃肿,A项错误;这样做是在加强皇权,但是也造成了宋代行政效率不高,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是反映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的问题,故本题选B项。 3.(2017·孝感)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

精选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十新人教版

(综合卷十)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4、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受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城邦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上表明两人( )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侧重于对人的思考 6、“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 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