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脓肿(8月)

脑脓肿(8月)

脑脓肿(8月)
脑脓肿(8月)

脑脓肿

外科曹文祥2011.8.9

什么是脑脓肿

通常所说的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什么原因引起脑脓肿

根据细菌来源可将脑脓肿分为五大类:

(一)耳源性;耳源性脑脓肿最多见,约占脑脓肿的2/3。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感染系经过两种途径:(1)炎症侵蚀鼓室盖、鼓室壁,通过硬脑膜血管、导血管扩延至脑内,常发生在颞叶,少数发生在顶叶或枕叶;(2)炎症经乳突小房顶部,岩骨后侧壁,穿过硬脑膜或侧窦血管侵入小脑。

(二)鼻源性;鼻源性脑脓肿由邻近副鼻窦化脓性感染侵入颅内所致。如额窦炎、筛窦炎、上颌窦炎或蝶窦炎,感染经颅底导血管蔓延颅内,脓肿多发生于额叶前部或底部。

(三)隐源性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隐源性脑脓肿实质上是血源性脑脓肿的0隐蔽型。;

(四)损伤性【外伤性】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战时的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经创口直接侵入或异物、碎骨片进入颅内而形成脑脓肿。可伤后早期发病,也可因致病菌毒

力低,伤后数月、数年才出现脑脓肿的症状。;

(五)血源性。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菌、变形桿菌、大肠桿菌等,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较常见;原虫以溶组织阿米巴常见。约占脑脓肿的1/4。多由于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细菌栓子经动脉血行播散到脑内而形成脑脓肿。原发感染灶常见于肺、胸膜、支气管化脓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皮肤疖痈、骨髓炎、腹腔及盆腔脏器感染等。脑脓肿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额叶、顶叶,有的为多发性小脓肿。

脑脓肿有什么症状

1.急性感染症状,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脑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

2.颅内压增高症状,随着脑脓肿形成和增大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脑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3.脑局灶定位症状:脑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

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

4.脑疝形成和脓肿破溃: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脑脓肿需要做哪些检查

1.脑脊液检查:一般蛋白含量增高,并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血沉加快。

2.脑血管造影,核素扫描、CT扫描或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占位性病灶(单发或多发)改变符合脓肿特征。

3.探查性脑穿刺发现脓肿。

4.为治疗或寻找感染源,应行耳鼻喉科检查,以明确有否中耳炎、付鼻窦炎,疑为血行播散感染者应行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可明确有否细菌性心内膜炎。

5.疑为脓肿但未能确定者,可考虑试行脓肿穿刺抽脓检查。

6.为选择抗菌素治疗,应做脓液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如何治疗

1.脑部感染初期,应用大量抗菌素使感染局限,2—3周脑脓肿形成后再行手术。依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混合有厌氧桿菌感染者加用灭滴灵。严重感染者使用抗菌谱广的抗菌素如

第三代头孢抗菌素,或两种以上抗菌素联合使用。脑膜炎重者,考虑鞘内给药。使用脱水药及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身体状况差或手术出血多者,使用人体白蛋白。

2.手术治疗:(1)穿刺抽脓,脓腔冲洗及注入抗菌素,此法简单易行,对脑组织损伤小。适用于脓肿较大,脓肿壁较薄,脓肿深在或位于脑重要功能区,婴儿、年老或体衰难以忍受手术者,以及病情危急,穿刺抽脓作为紧急救治措施者。;(2)脓肿切除最有效的手术方法。对脓肿包膜形成完好,位于非重要功能区者;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均适于手术切除。脑脓肿切除术的操作方法与一般脑肿瘤切除术相似,术中要尽可能避免脓肿破溃,减少脓液污染。;(3)脓肿引流导管持续引流术:为避免重复穿刺或炎症扩散,于首次穿刺脓肿时,脓腔内留臵一内径为3~4mm软橡胶管,定时抽脓、冲洗、注入抗菌素或造影剂,以了解脓腔缩小情况,一般留管7~10天。目前CT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或臵导管引流技术更有其优越性。。

3.脓肿破入脑室时,手术切除脓肿,抗菌素液体冲洗脑室并持续引流。

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脑疝和感染。

2、体温过高。

3、活动无耐力。

脑脓肿可发生两种危象:

1、脑疝形成:颞叶脓肿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脓肿则常引起小脑扁桃体疝,而且脓肿所引起的脑疝较脑瘤者发展更加迅速。有时以脑疝为首发症状而掩盖其它定位征象。

2、脓肿破裂而引起急性脑膜脑炎,脑室管膜炎:当脓肿接近脑室或脑表面,因用力、咳嗽、腰椎穿刺、脑室造影、不恰当的脓肿穿刺等,使脓肿突然溃破,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管膜炎并发症。常表现突然高热、头痛、昏迷、脑膜刺激症、角弓反张、癫痫等。其脑脊液可呈脓性,颇似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但其病情更凶险,且多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护理要点

1、依病情轻重分级护理,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若有意识加深、瞳孔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随着脑脓肿形成,颅内压增高进展迅速,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反应迟钝,意识加深,此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

3、脑脓肿为颅内化脓性感染疾病,开颅术后应住在单独的隔离房间,防止交叉感染。

4、术后有引流的病人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引流袋每日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更换,防止脓液外流。

5、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生素。

6、脑脓肿患者体温在37.5—38~C之间,体温过高时给予冰毯、

冰帽、酒精擦浴等降温处理,每4h测一次体温,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7、脑脓肿常有全身感染症状,病人多体质衰弱,营养状况。

食护理极其重要,因而必须给予含有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且化的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善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脑脓肿病人护理之欧阳歌谷创作

脑脓肿病人护理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定义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入侵脑组织引起的化脓性脑炎、脑化脓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并形成局限性脓肿。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症状 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脑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 2.颅内压增高症状 随着脑脓肿形成和增大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脑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3.脑局部定位症状 脑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

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 4.脑疝形成和脓肿破溃 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三)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语言沟通障碍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颅内压增高症状。 2.有无开放性颅脑损伤,及临近部位感染灶,如中耳炎等。 3.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脑膜刺激症等。 术后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有无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20例多发性脑脓肿的治疗

20例多发性脑脓肿的治疗 王学廉高国栋李永林潘宏学田应德赵振伟张宝国秦怀洲 多发性脑脓肿占细菌性脑脓肿的10%~50%[1]。在如何掌握其处理原则方面仍是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我院1987~1998年常规应用头颅CT后,共收治多发性脑脓肿20例,占同期住院脑脓肿的12.5%,采用了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 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5~15岁6例;16~35岁10例,36岁以上4例。明确或可疑病因有:双侧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肺部炎症2例,皮肤疖痈6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风湿心3例,脓毒血症合并双肺、肾多发性脓腔者1例。另2例原因不明。就诊时间:发病10天内4例,11~30天14例,1个月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 癫痫12例,头痛、呕吐、视物模糊10例,肢体无力6例,轻度意识障碍1例,精神异常3例,第V对颅神经麻痹1例,轻度发热1例。双眼底视乳头水肿10例。 1.3 CT检查: 20例患者均由头颅CT检查确诊,病灶均表现为多发性环形增强影。6例分布于单侧大脑半球,14例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其中额、颞、顶叶6例,颞、顶、枕叶4例,枕叶、基底节2例,顶叶3例,顶叶、基底节3例,颞叶2例。脓肿直径为1.5~4.5 cm,脓肿最多者达8个。 1.4 实验室检查:本组 行脓液培养者9例,仅2例阳性,分别为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肝菌。 1.5 治疗:本组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5例,抗菌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12例,单纯手术治疗3例。药物治疗为大剂量静滴青霉素加甲硝唑,青霉素最大剂量1?000万U/d,甲哨唑液500 mL/d,疗程1~3个月,平均1.5个月;急性炎症期加用氯霉素1 g/d,但应用氯霉素疗程一般不超过20天,无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即停药,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若临床症状好转,复查头颅CT全部脓腔均有缩小者,则继续应用上述抗生素治疗。若脓腔无明显缩小,则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复达欣,罗氏芬等,2~3 g/d,加甲硝唑,疗程1个月,在应用抗生素时,如有明显颅压增高或全身情况较差,则同时应用脱水剂并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注意纠正全身情况。药物总疗程2~4个月,平均3个月。用药2~4个月后病情稳定,但复查CT显示仍有脓腔较大且难以消失的表浅脓肿,则行手术切除。如较大脓肿位于脑深部则行CT立体定向引导下穿刺抽脓。本组3例多发脓肿位于单侧半球,位置表浅且邻近,入院前未进行系统抗菌治疗,于入院后1周内1次手术切除全部病灶。 1.6 结果:本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出院时CT复查示全部脓腔均消失;②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神经系统障碍(如癫痫),出院时CT复查部分脓腔消失,部分脓腔较前缩小;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CT复查示全部脓肿大小无明显变化。单纯药物治疗组,治愈3例,好转2例;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3例;单纯手术治疗组均治愈。

脑脓肿

脑脓肿(Brain Abscess) 脑脓肿是较常见的颅内局限性化脓性疾病,发生率约占神经外科总住院病人的1~2%,实际发病率可能还要高。脑脓肿主要临床表现有三:局部或/和全身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局灶症状。除感染症状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表现很难与颅内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隐源性脓肿和慢性脓肿。虽然CT及MRI应用后脑脓肿的正确诊断率可达92~100%,但仍有部分病例是以颅内肿瘤诊断收治,在手术中发现为脓肿。急性暴发性脑脓肿,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救治不及时常迅速导致死亡。脑脓肿仍是神经外科临床的重要问题。 一、脑脓肿的发生学 脑脓肿根据其感染来源可分为:耳源性、鼻源性、外伤性、血源性和隐源性。以前耳源性脑脓肿最常见,约占住院病人的1/2~2/3,其次为血源性,约占住院病人的1/4。其它3种较少。近20年来,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诊治水平的提高,隐源性感染明显升高,而耳源性和血源性感染则相对下降。例如1970年以前一组281例脑脓肿病人中,耳源性92例,占32.74%,血源性97例占34.51%,隐源性37例占13.16%,1980年后一组140例脑脓肿病人中隐源性感染57例占40.71%,血源性23例占16.43%,邻近病灶播散(包括耳源性、鼻源性及邻近软组织)52例占37.14%。 耳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颞叶和小脑。鼻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额叶。多为单房性,位置表浅,为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的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包括额、顶、颞叶及大脑深部,多发及多房性脓肿较多见。此类病人有原发感染灶,发病过程典型者诊断不难,但隐源性或慢性脓肿,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易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多发性脓肿、多房性脓肿,尤其位于脑深部者,临床处理也较困难。 二、脑脓肿的实验研究 70年代初CT应用于临床后,为了了解CT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对脑脓肿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及其CT表现进行了大量研究。 过去一般将脓肿的发展分为三期: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期。70年代后期,Briff、Enzmann等将致病菌接种动物脑内,形成脑脓肿动物模型,利用连续CT扫描及脑组织切片,观察脑脓肿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四期: ⒈早期脑炎期接种后1~3天,主要变化为接种区有炎性渗出,病灶中心有组织坏死,并有细菌扩散,周围血管出现炎症反应,小血管栓塞,周围白质出现明显水肿。临床上相应此期病人表现有显著的全身感染性反应,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数、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 ⒉晚期脑炎期接种后4~9天,炎症中心区多个液化坏死灶扩大并相互融合,出现不断扩大的坏死区,周围为炎性细胞、巨嗜细胞、胶质母细胞组成的炎症反应带包绕,外周出现新生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开始有炎性肉芽形成。此时病人全身感染表现逐渐缓和好转,

脑脓肿的治疗

脑脓肿的治疗 …… 一、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使脑脓肿的病死率由61%降到30%一40%。早期应用可防止脑炎转化为脓肿,出现症状小于一周比大于一周的病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抗生素的效果依赖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疗程、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及药物在脓肿中的浓度等。 脓肿穿刺液培养出结果前,应选择性应用抗生素。鼻源性脓肿主要为羧酶性链球菌,它对青霉素敏感但对甲硝唑耐药。耳源性脑脓肿通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早期青霉素、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是必需的。万古霉素加第三代头抱菌素对先心病的患儿有效。 由于耐青霉素的厌氧菌在脑脓肿中占主导地位,故用药应考虑到对病原有效而又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甲硝唑、羧噻吩青霉素(替卡西林)伍用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亚胺硫霉素(泰能)、新青霉素、磺胺增效剂等。应谨慎使用泰能,因为大剂量会导致惊厥发作。应用青霉素时应与甲硝唑合用。近年来头孢噻肟和优力新(舒巴坦和氨节青霉素联合制剂)联合应用或头孢噻肟和甲硝唑联用已被广泛采用。 抗生素治疗脑脓肿通常需大剂量静脉输入4-6周,继而口服抗生

素2-6个月,治疗期间CT扫描至少每周一次,治疗不连续后改为每月一次。经CT动态观察,脑脓肿体积缩小需2-8周,脓腔消失需3-6个月,病灶完全消失需8个月以上(增强扫描)。在多数病例,因为影像学脓肿消退所需时间远较抗感染疗程长,所以CT增强后残留对比强化不应作为需要额外治疗的指标。应注意的是对比增强的加重通常见于停激素的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脓肿的再长。 二、激素的应用 对脑脓肿应用激素治疗仍存在争议,虽有报道激素治疗脑脓肿并不影响其病死率,但多数学者认为类固醇激素减弱宿主的抗感染防御机能,可延长包膜形成、增加坏死并减少抗生素进入脓腔,而且可产生停药时的反弹效应,故主张激素短程疗法用于减轻脑脓肿时的脑水肿,如因有明显占位效压而导致神经体征的病人,激素应一直用至神经体征稳定并在临床状况许可下逐渐快速减量。但合适的激素剂量、疗程及对病程的影响尚不清楚。 三、脑脓肿的外科治疗 (一) 穿刺吸引可在脑脓肿的任何阶段进行,尽管在早期脑炎阶段可能无脓性物,任可提供阳性培养结果。许多外科医生已采用经穿刺吸引术后直接将抗生素滴入脓腔的方法,然而尚无明确的证据说明此法确可促进脓肿的吸收,且认为早期脑炎阶段滴入抗生素可能是有害的,可促进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并可引起惊厥发作。有些神经外科医师指出,多发脓肿、深部和功能部位脓肿、

脑脓肿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脓肿的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04-18T09:08:51.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史春波崔洪山马晋季亚清[导读] 引流管的位置应保留在脓腔的中心,故需根据X线检查结果加以调整,待脓腔闭合时拔管。 史春波崔洪山马晋季亚清(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333-02 【摘要】目的探讨脑脓肿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以来收治的60例脑脓肿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结果治愈3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密切观察和分析,熟悉掌握各种症状及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具备在危急情况下对症处理及配合抢救的技能。【关键词】脑脓肿手术治疗护理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脓肿的临床表现除感染症状外,尚有颅内压增高及定位症状[1]。治疗宜在包膜形成后施行手术,摘除脓肿。一旦脑脓肿形成,就不能单独用药治疗,还必须采用手术。选取临床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脓肿患者60例,采用手术治疗和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 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脑脓肿,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岁6 个月~62岁。诊断依据头颅CT 和(或)MRI检查, 结合临床均确诊为脑脓肿。从发病到就诊时间5~60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23例,呕吐18例,肢体活动障碍22例。 1.2 治疗与结果脑脓肿急性期,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和降颅压治疗。脓肿局限、包膜形成后可行脓肿穿刺术或切除术,对一次穿刺不能解决的脓肿,可行脓肿引流术。治愈3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给予适当心理支持,使病人及家属能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减轻挫折感,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帮助先天性畸形患儿父母渡过悲伤期,明确指出孩子的先天性缺陷并非家长责任,不必自责。根据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情况提供正确的通俗易懂的指导,告知疾病类型、可能采用的治疗计划及如何配合,帮助家属学会对病人的特殊照料方法和技巧。 2.1.2 饮食护理患者长期卧床、发热,能量大量消耗,应给予易消化、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1.3 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如患者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反应迟钝,意识障碍加深,此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生素。 2.1.4 术前常规准备术前进行抗生素皮试,术晨遵医嘱带入术中用药。协助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心电图、B超、出凝血试验等。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术晨更换清洁病员服。术晨剃头。术晨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患者、药物核对后,送入手术室。麻醉后置尿管。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状况等。颅前窝手术后常有额眶部水肿,可给予冷敷以减轻不适。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情况,加强敷料交换和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切口感染。分流术后早期应注意观察囟门张力的大小,以估计分流管的流量是否适度,同时警惕有无分流管阻塞和感染等并发症。观察有无脑脊液漏,一旦发现有脑脊液漏,应及时通知医师妥为处理[2]。病人取半卧位、抬高头部以减少漏液;为防止颅内感染,头部包扎使用无菌绷带,枕上垫无菌治疗巾并经常更换,定时观察有无浸湿,并在敷料上标记浸湿范围,估计渗出程度。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活动。定期观察皮肤状况,预防压疮。 2.2.2 疼痛护理切口疼痛多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给予一般止痛剂可奏效。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头痛,多发生在术后2~4日脑水肿高峰期,常为搏动性头痛,严重时伴有呕吐,需依赖脱水、激素治疗降低颅内压,头痛始能缓解;脱水剂和激素的使用应注意在24小时内合理分配。评估患者疼痛情况,警惕颅内高压的发生;遵医嘱给予脱水剂或镇痛药物;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应注意脑手术后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均不可轻易使用吗啡和哌替啶,因此类药物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不仅影响气体交换,还有使瞳孔缩小的副作用,影响临床观察。为防止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再出血,必须保持术后病人安静,若发现病人躁动不安,在排除颅内压增高或膀胱充盈的因素后,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泮或10%水合氯醛等。 2.2.3 营养和补液一般颅脑手术后1日可进流质饮食,第2、3日给半流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较大的脑手术或全身麻醉术后病人有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功能紊乱时,术后可禁食1~2日,给予静脉补液,待病情平稳后再逐步恢复饮食。颅后窝手术或听神经瘤手术后,因舌咽、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者,术后应严格禁食禁饮,采用鼻饲供给营养,待吞咽功能恢复后逐渐练习进食。术后长期昏迷的病人,主要经鼻饲提供营养,不足者可经肠外途径补充。鼻饲后勿立即搬动病人以免引发呕吐和误吸。 2.2.4 脓腔引流管护理保持通畅,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瓶(袋)应至少低于脓腔30cm患者应取利于引流的体位。脓腔冲洗,注意避免牵拉、扭曲管道及防止引流管脱落为避免颅内感染扩散,应待术后24小时,创口周围初步形成粘连后方可进行囊内冲洗;先用0.9%氯化钠溶液缓慢注入腔内,再轻轻抽出,注意不可过分加压,冲洗后注入抗生素。然后夹闭引流管2~4小时引流袋每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更换。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引流管的位置应保留在脓腔的中心,故需根据X线检查结果加以调整,待脓腔闭合时拔管。 3 讨论脑脓肿是颅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但是在病情还未确诊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使得脑脓肿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密切观察和分析,熟悉掌握各种症状及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具备在危急情况下对症处理及配合抢救的技能。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当然,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弹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科辅导:脑脓肿的治疗措施

2009年外科辅导:脑脓肿的治疗措施 外伤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上与耳源性或血源性脑脓肿相同,一般在脓肿还未形成前,仍处于化脓性脑炎阶段,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给予大剂量的强效抗菌药物治疗。特别是对多发性小病灶或部位较深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保守治疗亦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不过,对外伤后颅内异物残留而成为有感染核心的脑脓肿,即使在化脓性脑炎期,是否能完全防止脑脓肿的形成,还值得怀疑。对已有包壁形成的脓肿,应及时施行手术治疗。通常对病程短、脓壁薄,位于脑重要机能区的脓肿,多采用穿刺引流术;对病程长、脓壁厚,位于非功能区的脓肿,或包裹有异物的脓肿,则宜行手术予以摘除。 1.穿刺引流术:根据脓肿的定位,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或锥孔后使用脑针穿刺脓肿,进入脓腔时往往有明显的落空感,将脑针再稍深入1~1.5cm,以防脱出。然后用空针缓缓抽出脓液,待2/3的脓液排出后,即可以等量的抗菌盐水,每次5ml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转清。随后拔出脑针,经原穿刺孔的方向和深度插入硅橡胶管或导尿管。此时因脓腔内尚存有冲洗液,故可仔细调整引流管在引流位置,再经头皮刺孔出颅外并固定之。钻孔切口如常分层缝合,不放引流。术后每日或隔日用庆大霉素4万~8万u,及生理盐水溶液冲洗脓腔。全身继续抗菌治疗,定期复查CT,待脓腔闭合即可拔管。 2.脓肿切除术:全麻下施术,于病变区行骨瓣开颅,弧形切开硬脑膜,选择近病灶的菲功能区。若颅内压不甚高,可直接通过脑皮层切口分离至脓肿壁,完整将其摘除才能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若颅压甚高或脓肿巨大时,则需用空针先行穿刺排空脓腔,再注入庆大霉素4万~8万u,并用双极电凝封闭穿刺孔之后,紧靠脓壁周围的水肿组织钝性分离摘除脓肿。脑部创腔需用庆大霉素(1500u/ml)或杆菌肽(500~1000u/ml)溶于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术毕分层严密缝合,不放引流。术后继续抗菌治疗至体温正常及脑脊液阴转后1~2周为止。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地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 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 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 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 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治疗脑脓肿的两种手术方法

关于手术时机,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一旦确诊为脑脓肿即应手术,另一种主张用抗生素治疗1~2周,待包膜形成完善手术。多数人偏向后一种意见,但当病情恶化时,应立即手术。手术方法有: 1. 穿刺抽脓术简便安全,既可诊断又可治疗,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脓肿,特别对位于脑功能区或深部脓肿(如丘脑、基底节)或老年体弱、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及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开颅术者适用。穿刺法失败后,仍可改用其它方法。因此随着脑CT的应用,穿刺法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甚至用于多房性脑脓肿。对深部脑脓肿(如丘脑脓肿),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或脑CT简易定位法,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但是缺点是疗程较长,对厚壁脓肿、脓腔内有异物者不适用。穿刺抽脓时,应根据脓肿部位,选最近脓肿而又不在脑功能区或大血管部位钻孔。穿刺入脓腔后,应保持针尖在脓腔中央,把脓液尽量抽吸出来,并反复小心地用生理盐水作脓腔冲洗,防止脓液污染术野。最后向脓腔内注入含抗生素的硫酸钡混合悬液,作脓腔造影,以便以后摄头颅正侧位片随访和作为再穿刺的标志,也可不作脓腔造影,单纯注入抗生素,而用脑CT随访来指导穿刺。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脓腔造影或CT 显示脓肿缩小(直径小于1.5cm)、皱缩,则说明脓腔已闭合,可停止穿刺。但临床还应定期随访半年至1年。 2.脓肿切除术经穿刺抽脓失败者、多房性脓肿、小脑脓肿或脓腔内有异物者均应行脓肿切除术,对脓肿溃破者也应紧急开颅切除脓肿,并清洗脑室内积脓。术时应注意防止脓液污染伤口。本法治疗彻底,颅内减压满意,但它要一定的医疗技术和条件。可见,上述两法各有利弊,应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用。一般而论,手术方法与术后癫痫发生率、脓肿复发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在脑干尚未发生不可逆的继发性损伤以前清除病变,解除脑受压,并配合应用适当的抗生素、脱水治疗,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4211216;修订日期:2004212217作者简介:郑峥(19772),男,福建省人,在读硕士。 宿英英(19532),女,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症神经疾病监护与治疗研究。通讯地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 ,北京100053。联系电话:(010)6301335522475。(通讯作者) 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 郑 峥,宿英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 ,北京100053) 摘要: 抗菌药物、手术切除和穿刺引流术是目前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时机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几年,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脑脓肿治疗策略的改进和治疗方案的完善进行了报道,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脓肿;抗菌药物治疗;立体定向穿刺;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R65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963(2006)0120059204 目前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治疗、穿刺抽脓引流治疗等,临床医师面临 合理抗菌药物的选择、适当外科手术技术的选择和适宜手术时机的选择。选择时应考虑病情的轻重急缓,脓肿的部位、大小、分期和脓肿壁的厚度,致病菌的种类和毒力,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诸多因素[1,2]。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对脑脓肿病理演变过程已有更多、更新的认识,治疗的选择亦更趋合理。 1 脑脓肿病理分期和影像学特点 111 病理分期 脑脓肿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幕上或幕下),以皮质与皮质下交界区最多见,常 为单发,也可单发多房或多发。脑脓肿可同时合并局限性蛛网膜炎、浆液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传统的脑脓肿病理演变过程分为3个时期:急性化脓性脑炎(或脑膜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国外有学者根据脑脓肿病理组织学特点提出4个分期:早期脑炎期(1~3d )、晚期脑炎期(4~9d )、早期包膜形成期(10~15d )、晚期包膜形成期(14d 以上)。脑脓肿包膜一般于感染后10~14d 初步形成,4~8周完全形成。脑脓肿包膜的厚薄不一,在近大脑皮质处,因血管丰富而包膜形成较厚,在白质深处的脑室旁包膜薄而脆。因此,形成了脑脓肿易向脑室破溃的特点[3]。 112 影像学特点[4,5] 脑膜脑炎期:C T 表现为界 限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有斑点状或脑回样增强;MRI 在T1WI 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T2WI 上为片状高信号区,与周围水肿区融为一体,注射Gd 2D TPA 后呈不规则强化。化脓期:CT 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无环状影,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可引起中线移位,增强后有不规则环形增强影;MRI 在T1WI 上为低信号,T2WI 上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包膜形成期:C T 可见病灶中心为均匀低密度区,周围环形高密度影,增强后环形影明显增强,厚薄较均匀,形态规则完整;MRI 显示包膜在T1WI 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完整、薄壁、厚度均一的环形强化。破入脑室的脑脓肿,通常在C T 或MRI 上发现脑室旁脓肿壁较薄,以及脑室壁局部强化。 2 抗菌药物的选择 211 抗菌药物治疗指征 首选药物治疗脑脓肿 的指征各文献强调侧重点不同。Rousseaux 等认为若患者意识清楚,CT 示脓肿直径<3cm ,无明显占位征象者可单用抗生素治疗[6]。马云富等通过对89例脑脓肿治疗认为首选药物治疗的指征是:病灶体积在1cm ×1cm ×1cm 左右,病灶部位较深,颅内压增高征轻(或无),全身感染症状轻(或无)[7]。吕光华等研究指出,处于脑炎期的、位于脑

脑脓肿破入脑室系统的诊断与救治

13HoshimaruM,r,oy蛐T,na¥himotoN。eta1."ReⅫdts0f“cID刚IgicaltrealmetltforirI钿m"dullaryapinalcordep戗d≯嬲Ims:mlysia《36蝴.№P驰聊,1999,44(2):264—269.. 14Ch{waberlainMC.SalvagechemotherapyforrecurrentspinalcordqHldy— nma.Cancer,2002,95(5):997—1(302. 15Lee"IT,GromelskiEB,GreenBA。Suz孚锶ltreatmentofspinalependy-mⅢand postoperativeradiotherapy.ActaNcorochir(Wien),1998,140(4):309—313. 脑脓肿破入脑室系统的诊断与救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6l0041)侯敏综述游潮审校 摘要:脑脓肿破入脑室系统是脑脓肿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分析脑脓肿破入脑室前病情多有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头部增强CT扫描亦可见到邻脓肿的脑室壁有部分强化表现,这说明脑脓肿破人脑室即将发生。一旦病情突然加重即表明脑脓肿破入脑室。目前对本病的鉴别诊断除从病史、体征、CT外,也可用特殊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有效的鉴别。脑脓肿破入脑室后经有效的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但脑脓肿破入脑室系统的诊治及预防仍需更深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脑脓肿;破入脑室;危险因素 脑脓肿自发性破人脑室是脑脓肿最严重的并发 症,在临床上较少见,发生率在0—31%之间,死亡 率近80%。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预防脑脓肿破 裂及破人脑室后及时恰当的治疗。脑脓肿破入脑室 经常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呈浅 昏迷至深昏迷,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很快死亡。 因此,仔细分析脑脓肿破人脑室前的临床征兆、预后 因素、紧急救治的方法对脑脓肿破入脑室的预防和 治疗有重大意义【l'5J。 1脑脓肿破入脑室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脑脓肿的自然病程分三个阶段:急性脑炎期、化 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包膜形成的快慢与机体的防御 能力、炎症的性质有关。一般认为包膜7—14天初 步形成,1—2个月完全形成,虽然包膜形成呈时间 依赖性,但是在脑脓肿的皮质侧与脑室侧的厚薄并 不一致,脑室侧的脓肿壁较皮质侧薄倒5,因此脑脓肿 更容易破入脑室而不是蛛网膜下腔【5-6J。组织病理 学研究表明,脑脓肿形成时,脓肿附近血管内皮细胞 间紧密连接及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可形成严重的脑 水肿【11],同时脑脓肿的迅速增大,使腔内压力大于 脑室压力时,邻近脑室的脑脓肿即可能发生自发性 破裂。按传统观点,待厚壁脓胂形成后再行手术摘 收稿日期:2002—12—19;修回日期:2003一04一05 作者简介:侯敏(1975一),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颅内自发性出血的研究。 ?23l除,但等待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脑脓肿破裂,引起广泛的脑室炎、弥漫性脑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深部脓肿应早期处理,尤其顶枕部脑脓肿,因为该部位脑脓肿较其他部位脑脓肿有早期破入脑室的危险性[2,33。脑脓肿的部位与感染源有一定的关系,血源性与隐源性脑脓肿的部位较深在,多发生在脑灰白质交界处,包膜形成不完全【lJ,容易自发性破裂。Mikihiko等报道的33例破入脑室者,31例是血源性或隐源性脑脓肿,占93.9%,脑脓肿的部位分别是:额部13例、枕部11例、颞顶部4例、顶枕部6例、基底节区9例,其中主要位于额顶部者4例在发病后2周内破入脑室,10例大于2周;主要位于顶枕部者14例在发病后2周内破人脑室,4例大于2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P<0.004,说明在发病后2周内位于顶枕部者更易破入脑室。 除脑脓肿的部位外,治疗前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机体免疫能力低下、血源性感染也是脑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因素【l’2I。Takeshita报道113例脑脓肿病例,31例发生破人脑室(27.4%),12例死亡,2例有严重的并发症,深部脓肿者、治疗前神经系统表现较差者、血源性脑脓肿者及免疫能力低下者更易发生破人脑室。  万方数据

脑脓肿)

脑外科八月份业务学习 ——脑脓肿 什么是脑脓肿 通常所说的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 什么原因引起脑脓肿 根据细菌来源可将脑脓肿分为五大类: (一)耳源性;耳源性脑脓肿最多见,约占脑脓肿的2/3。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感染系经过两种途径:(1)炎症侵蚀鼓室盖、鼓室壁,通过硬脑膜血管、导血管扩延至脑内,常发生在颞叶,少数发生在顶叶或枕叶;(2)炎症经乳突小房顶部,岩骨后侧壁,穿过硬脑膜或侧窦血管侵入小脑。 (二)鼻源性;鼻源性脑脓肿由邻近副鼻窦化脓性感染侵入颅内所致。如额窦炎、筛窦炎、上颌窦炎或蝶窦炎,感染经颅底导血管蔓延颅内,脓肿多发生于额叶前部或底部。 (三)隐源性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隐源性脑脓肿实质上是血源性脑脓肿的0隐蔽型。; (四)损伤性【外伤性】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战时的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经创口直接侵入或异物、碎骨片进入颅内而形成脑脓肿。可伤后早期发病,也可因致病菌毒力低,伤后数月、数年才出现脑脓肿的症状。; (五)血源性。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菌、变形桿菌、大肠桿菌等,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较常见;原虫以溶组织阿米巴常见。约占脑脓肿的1/4。多由于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细菌栓子经动脉血行播散到脑内而形成脑脓肿。原发感染灶常见于肺、胸膜、支气管化脓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皮肤疖痈、骨髓炎、腹腔及盆腔脏器感染等。脑脓肿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额叶、顶叶,有的为多发性小脓肿。 脑脓肿有什么症状 1.急性感染症状,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

脑脓肿的药物治疗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脑脓肿的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脓肿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对于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方案。 【关键词】脑脓肿药物治疗 脑脓肿是指各种病原菌侵入颅内引起感染,并形成脓腔,是颅内一种严重的破坏性疾患。脑脓肿由于其有不同性质的感染、又生长于不同部位,故临床上表现复杂,病人可能是婴幼儿或老年,有时有危重的基础疾病,有时又有复杂的感染状态,因此,对脑脓肿的判断,采用什么方式治疗,以何种药物干扰菌群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临床表现 脑脓肿的症状和体征差别很大,与原发病的病情、脑脓肿的病期、脑脓肿的部位、数目、病菌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均有关。 1.原发病的变化 脑脓肿都是在常见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在耳咽鼻喉、头面部、心、肺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或脓肿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就应提高警惕,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如原来流脓的中耳炎突然停止流脓,应注意发生有脓入颅内的可能性。 2.急性脑膜脑炎症状 任何脑脓肿都是从脑膜脑炎开始,最早可表现为头痛伴发高热,甚至寒战等全身不适和颈部活动受限。突出的头痛可占70%~95%,常为病侧更痛,局部叩诊时有定位价值,更多的是全头痛,药物难以控制。半数患者可伴颅内压增高,表现尚有恶心、呕吐。常有嗜睡和卧床不起。 3.脑脓肿的局灶征 4.脑脓肿的危象 (1)脑疝综合征:脑疝是脑脓肿危险阶段的临界信号,都是脑脓肿增大到一定体积时脑组织横形或纵形移位,脑干受压使患者突然昏迷或突然呼吸停止而致命。关键是及早处理脑脓肿,识别先兆症状和体征,避免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避免不适当的操作,特别要严密和善于观察意识状态。必要时应积极锥颅穿刺脓肿或脑室,迅速减压。. (2)脑脓肿破裂:脑脓肿的脑室面脓肿壁常较薄,在不适当的穿刺、或穿透对侧脓壁,或自发性破裂,破入脑室或破入蛛网膜下腔,出现反应时,立即

脑脓肿

脑脓肿 …… 脑内有包囊形成的脓液积聚. 脑脓肿可起源于颅部感染(如骨髓炎,乳突炎,鼻窦炎,硬膜下积脓)的直接扩展,或穿通性头部外伤,或血循性感染播散(例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支气管扩张症,存在右心向左心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静脉注射成瘾药物). 在脑实质内,界限不清的炎症形成坏死,并为胶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所包裹.数天或数周后,脓肿周围的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产生与脑肿瘤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脓肿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都是厌氧菌(因此脓性物质都应在厌氧条件下作培养检查),有时候为混合性感染,往往包括厌氧性链球菌或类杆菌.真菌(如曲霉菌),原虫(如兔弓形虫)以及寄生虫(如猪囊虫)也可以产生局限性的颅内感染. 症状,体征和诊断 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倦怠,抽搐发作,性格改变以及局灶性神经障碍在数天至数周内发展出来.在感染的脑组织被包裹之前可有发热,寒战与血白细胞增多症,然后消退.只要事前有过感染病史或有感染危险因素存在,总是应该怀疑到脑脓肿可能. CT或MRI通常能作出诊断,大多数病人可直接接受治疗而不需要

细菌学诊断.腰穿属禁忌,因为有可能激发通过小脑幕的脑疝,而且在脓肿未破裂的病例中,脑脊液的发现通常无助于诊断(表 165-3).在脓肿破裂之前,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者<10%病例,在 脓肿破裂之后阳性率为20%.必须排除原发的或转移性脑肿瘤,硬膜下积液,脑血管疾病,亚急性和慢性脑膜炎以及脑部变性疾病. 治疗 脑脓肿若不经过治疗通常会导致死亡.青霉素G,400万u,静脉滴注,每4小时1次,或600万u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对链球菌及大多数厌氧菌都有效,但对脆弱拟杆菌无效,对后者须应用甲 硝唑750m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如怀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例如,头颅外伤后,神经外科手术或心内膜炎),可开始应用万古霉素1g,每12小时1次,直至新青霉素Ⅲ(3g,每6小时1次)的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因为从耳源性脑脓肿中常可分离出肠杆菌,在治疗方案中可加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肟1.5g每6小时1次).最好进行系列性CT或MRI复查来随访抗生素治疗(至少须持续4~8周)的效果.许多脓肿需要穿刺引流---经立体定向或开放性---根据脓肿的定位,占位效应的程度,水肿的存在以及内科治疗未见快速的临床效应.不过,在早期大脑炎症阶段,外科手术不能起帮助.如果颅内压增高已产生临床症状,必须采取积极的 对症治疗,可用有控制的过度换气(PaCO2 25~30mmHg),甘露醇(0.25~0.50g/kg静脉注射),以及地塞米松(4mg,静脉注射,每4 小时1次).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一,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意义,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吞咽困难可给予糊状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营养。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4、训练床上排便习惯。 5、协助术前各项检查。 6、术前1 日剃头,严防头皮损伤。 7、术前6?8小时禁水、禁食。 8、术晨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如有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9、术晨留置导尿管。 (三)术后护理 1、清醒后血压平稳,取头高位15?30 度,躁动不安者加床档。 2、注意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意识瞳孔的变化。 3、观察并判断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防止脑疝。 4、脑脊液漏者,如出现挤压性头痛,坐位或头高位时头痛加剧,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警惕低颅压发生,应及时协助处理,并做好鼻漏、耳漏的护理。 5、注意肢体活动情况。 6、鞍区肿瘤应注意有无精神症状、视力改变及尿量改变。 7、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插管未拔者应在患者出现吞咽反射后可考虑拔管。后颅凹手术者拔管不宜过早,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引流管通畅,脑室引流者按其常规。 9、术后肠蠕动恢复后1?2 日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流质饮食。昏迷及吞咽困难者术后3?5 日开始给予鼻饲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后组神经损伤者,进食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 10、注意输液速度,按时应用脱水剂,防止高颅压,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1、注意伤口渗血、渗液保持敷料干燥,有脑脊液漏时,防止低颅压。 12、大脑凸面手术者,按医嘱应用抗癫痫药物。 13、昏迷、高热者加强基础护理,有肢体偏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14、听神经瘤术后患者,眼睑闭合不全,应保护眼部,防止角膜溃疡。 (四)健康教育 1、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加强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 3、按时服药,观察药物副作用。 4、加强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5、如有头痛及时复查。 二、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病人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给予心理安慰,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防止出血。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2014-08-13 10:30来源:丁香园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尽管我们在成像技术,实验室诊断,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脑脓肿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病死率很高。脑脓肿可由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寄生虫 (原生动物和蠕虫 )等引起,报告的发病率从每 10万人 0.4例到 0.9例。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发病率增加。 近期 NEJM 发表综述总结了脑脓肿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推荐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治疗进展和临床预后。 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在大多数患者中,脑脓肿是由于易感因素所致,比如基础疾病 (如 HIV感染病史 ),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脑周围天然保护屏障破坏 (如手术所致创伤,外伤,乳突炎,鼻窦炎,或口腔感染等 )或系统性感染 (如心内膜炎或菌血症 )等。一半的患者中,细菌是通过临近组织的扩散进入脑内,1/3的病例是通过血行传播(图 1)。 图 1 A. 脑脓肿形成的病理机制

感染的发病机制取决于机体易感状况。由于实体脏器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而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肺结核或非细菌性感染,如真菌或寄生虫感染。HIV感染患者的脑脓肿通常由于刚地弓形虫感染所致,但 HIV也会使患者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不仅容易患诺卡菌氏脑脓肿,也容易表现为真菌感染,如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这些患者中 90%为真菌感染。 神经外科术后或头部外伤后也可出现脑脓肿。这些患者的感染通常是由皮肤表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等所致。由临近组织扩散所致的脑脓肿 (如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 )通常由链球菌引起,但也可表现为葡萄球菌脓肿和多细菌感染性脓肿 (包括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 细菌的血行传播通常与潜在的心脏疾病 (如心内膜炎或先天性心脏病 )、肺疾病 (如动静脉瘘 ) 或远处病灶(皮肤、鼻旁窦和牙齿 )感染相关。血行传播的脑脓肿主要由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致。由鼻旁窦和牙齿所致的血行感染通常为多细菌性。 脑脓肿的第一个阶段通常表现为早期的脑炎,是由坏死中心周围炎症反应以及周围白质水肿增加所致。随后,坏死中心达到最大体积,并通过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产生囊腔。囊腔增厚,伴有活性胶原蛋白增加,但炎症和水肿的大小超过囊腔的大小。图 2显示了脑脓肿的病理学表现。

脑脓肿的护理

脑脓肿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有急性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若出现发热、颈项强直或脑膜刺激征则提示急性感染。 2、评估体温及血象的变化。 3、评估脓肿的部位及波动情况。 4、评估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5、评估有无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颅脑外伤史、2 次以上手术史、手术时间超过 4 小时等感染的诱因。 (二)护理措施 1、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留置尿管等。 2、对症处理: (1)高热的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处理高热,如使用冰敷、冰枕等。 (2)颅内高压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颞叶脓肿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瞳孔不等大、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小脑脓肿者应注意呼吸的变化,防止枕骨大孔疝的发生。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2、肢体偏瘫的患者勤翻身,加强功能锻炼。 3、失语患者采用语言交流、自制图片、提供写字板等多种形式

进行沟通。 (四)注意事项 1、癫痫患者适当约束,防止坠床及意外的发生。 2、精神异常的患者加强巡视,禁止单独外出,并在患服上贴特殊标志,防止走失。 二、术后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麻醉方式及术中情况。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及体温的变化。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术后继续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切开引流的护理:引流管低于脓腔至少 30 厘米,手术 24 小时后可进行脓腔冲洗、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脓液外流。 3、并发症的护理 (1)颅内压增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症状。 (2)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痰液不易咳出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同时监测体温的变化,合理使用抗生素。 (3)用药护理:协助医生留取培养标本,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三、健康指导要点

脑脓肿病人护理

脑脓肿病人护理 (一)定义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入侵脑组织引起的化脓性脑炎、脑化脓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并形成局限性脓肿。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症状 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脉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脑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 2.颅内压增高症状 随着脑脓肿形成和增大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脑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脉搏缓慢,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3.脑局部定位症状 脑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 4.脑疝形成和脓肿破溃 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三)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语言沟通障碍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颅内压增高症状。 2.有无开放性颅脑损伤,及临近部位感染灶,如中耳炎等。 3.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脑膜刺激症等。 术后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有无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2.抗生素应用效果。 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的变化。 (五)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按神经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