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覃鸿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21-01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聚焦于“求真”“求证”“求实”的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是所有学科学习的主导方式,理应贯穿于人的终身学习中。基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时可采取如下关键策略。

一、情境体悟,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在整体认读环节先请学生共同品尝葡萄,然后师生沿着课文线索去寻找“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地”,“进入”葡萄沟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走”边考察,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在文本解读环节,学生扮演葡萄沟的“小导游”,用真切热情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加工工艺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结合课文的生字、词、句等提出读音、写法等相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合理分析,形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解答。

二、大胆想象,表达观点

决定科学探究或人文探究成效的关键是勇于提出观点或假设。在语文探究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发挥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例如,在探讨“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问题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凡是风景优美、盛产水果、人民热情好客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因此,中国的好地方可多了。”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也盛产葡萄,我的家乡肯定也是个好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葡萄沟的葡萄拿回家去种,这样我的家乡就能成为好地方了。”虽然这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文本,将论题转变成“什么样的地方才算是好地方”,但是学生的观点生成于文本解读,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究的结果。三、小心求证,达成共识

检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是否合理、可靠,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而强调基于证据的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成理”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实地考查等方式获得具有实证性质的证据,让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实的探究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文《葡萄沟》的教学中,如果要把葡萄沟界定为好地方的依据是“环境好、人文好、产品好、风景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举出翔实的数据或相关信息,并通过图片、表格、访谈意见等形式呈现证据,以证明“好地方”标准的合理性。同时也能举出反例,说明为什么有些地方不能称为“好地方”。

四、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归纳总结是学生将知识和观点结构化、简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减轻记忆负担,促成“每课有得,每考有喜”,形成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学习课文《葡萄沟》,学生掌握了描写葡萄的修辞手法、描写乡村或是某个景点的逻辑方法,还学会证明某个地方是否为好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对某一种水果进行描写,对某个村庄或社区进行介绍,探究我国的某个好地方,或是某个不太好的地方,从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创造“好地方”的兴趣。

随着探究式学习的拓展与深入,教学还会生成更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热身问题→基本问题→类似问题→拓展问题→生成问题”的路径,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有效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去感悟世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智慧的能力。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也有效落实

了新课程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

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07-19T10:55:16.3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代福民[导读]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福民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251400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14-01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之后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行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开始入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就伴随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围绕学生为中心这一中心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主导者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辅导中,要多提出疑问,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也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探究式学习,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焕发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进行。 一、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创设探究学习的直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探究式学习,可以创设更加丰富立体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激发和情感的渲染,从而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意识,带着这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探究的目标前进。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最终化为具体的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如何创造情境并提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在小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中,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既定的认识,此时如果教师提出另外的观点,就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雨后》、老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平常在下雨天兄妹俩他们摔了跤,反而很高兴,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听到以后发现这一说法,跟自己的原有认识,产生了矛盾,所以他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因此,迫不及待的拿起课本,一看究竟。第二,教师可以举出相关的实例,顺势提出问题。伴随着授课的内容,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到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的提出问题。如《鲸》一课,讨论鲸吃东西的方式,教师可出示:鲸吃东西与众不同,我们把这种方式叫“鲸吞”,学生一听,对“鲸吞”一词,反映较大,便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解决,进而进入探究情景。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三袋麦子》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文开始土地爷爷给三个伙伴一袋麦子的故事,他们不同的表现,可爱的样子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但一年以后这三个伙伴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呢?讲到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猜想:然后启发他们通过读书解决。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阅读观察和推理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做到逻辑严密,严谨求实。学习一篇课文,带着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首先要把课文的内容读懂,读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首先可以对整篇内容进行大概的浏览,了解的基本的结构和文章的含义之后,再仔细的从头到尾细读几遍。在让学生精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式的阅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综合的能力获得了提高。所以,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而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三、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教师平时要勤于思考养成多想一些为什么的习惯,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在过程中,教师得善于发问的习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定的影响,让学生也逐渐在头脑中多想到了一些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解读并针对课文题目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文章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设计,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者疑问是从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提出的,有的时候,这些想法非常的有价值,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想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丰碑》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老战士在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导读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该强调描写老战士神态、外貌以及外部环境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提问:天气如此寒冷,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人被冻僵了表情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为什么军需处长却是“十分安详”?带着这两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从课文的细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0:21.16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苗亚芬[导读]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苗亚芬(邯郸县兼庄乡汉霸庄学校河北邯郸 056100)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探究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时,必将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即于此。 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有个性的,并非千人一面的复制品。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独特兴趣并及时将之唤醒,使之成为探究求知的不竭动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学生课外爱做些什么活动,爱看些什么书,爱与哪些人交往等都是教师应当了解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因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杜威)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其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指导其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例如有位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爱养小动物,他就引导他们写“我与小动物”的观察日记;有的学生爱种花,他就让他们写“我的种花日记”。学生个性化的兴趣转化成了探究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写出的日记细致而有情趣,个性情感得到了体现,个性体验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要让学生拥有个性兴趣的成就感。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认同和肯定时,他才会将兴趣内化为更深层次的任务驱动,原始的兴趣才会转化为探究学习的动力。上例中,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养小动物、种花)和由其引起的探究结果(观察日记)的认同和肯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教师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尊重与关注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爱因斯坦《随感》)行动就是实践,没有行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此行动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整个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计划、找资料、探讨、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都是行动。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行动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的行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行动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行动特点――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到什么办法解决。关注不等于包办和代替,而是适时向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行动主权,给他们行动的自由。让学生多在探究中学习,多积累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处在行动中才会获得直接经验,这比教师给他的间接经验更为重要。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的经验是间接的,只能供学生参照,无法替代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直接经验;在同样的文本背景下,甲学生和乙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也存在个性差异。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要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融汇、契合,达到互相补充和互相修正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与作文都是间接经验与其个性化的直接经验互相修正与契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早期经验。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习者早期的经验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早期经验与后期经验累积的过程,当经验通过累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经验时,它便成为了能力。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早期经验并及时肯定其价值。比如在低段识字教学中,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课前对许多生字已经认识,对有些生字却不感兴趣,她及时的肯定了学生经验的价值,赞扬了他们识字的主动性,同时告诉学生光认识这些字是不够的,动员学生去找一找其他的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过,想想有什么用,比赛一下,看谁的发现多。学生识字的早期经验被调动了起来,进入了行动,他们通过原先识字的不同的经验途径(教材、画报、故事书、宣传标语、广告等)对本来不感兴趣的生字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由于有了具有个性化的早期经验的支撑,从而增加了探究学习成功的砝码。 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因素,也是个性化的核心因素。学习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有独立思维的积极参与。不能只有看似热闹的活动却没有思维的碰撞与闪耀。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早期经验、阅读体验等都因生活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思维便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善于求异,有的学生思维沉稳而追求周密。以作文教学为例,正是因为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学生表达方式的不同。写同一个人,不同的学生由于观察角度和体验角度的不同,写作的角度也就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敢的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语文教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宏观上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启发式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换位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点播、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规律。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否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就看教师启发的教学艺术是否到位。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告诉我们: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小学生们心中,老师就是最神圣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做榜样。 二、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再见了!亲人》,我们可以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从课题《再见了!亲人》我们知道,应该是亲人在依依惜别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亲人是谁?在什么地方?谁送别谁?场面怎样?同学们是不是根据这几个连贯的问题想象一下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样,学生自然急于知道是谁跟谁道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分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建设课题组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1-02-13T16:06:03.7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卫英霞 [导读] “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 卫英霞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水饭中心小学055350 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开发各种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应该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改 “唯分数”为“重能力”,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呢?这就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共同构建起小学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一、境,探究性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氛围的创设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既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自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表层要素,强调的是导入的自然、情境的切合、氛围的和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课堂导入应该成为“境”创设的首要目标。这里的“境”既包括了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也包括了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导入。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课堂的导入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大家一定还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那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位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也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长,给他的学生们作的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在听之前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设想,两位校长讲的内容会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既导入了新课,也提出了思考点,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与课文相关的“境”的创设有很多的方法,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借助多媒体,将音、形、义、背景等相关的内容一一呈现,或者通过光电等手段构建出一个动画般的情节。这样做非常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几句话、一幅画、几个问题等传统手段进行创建,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讲解,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设“境”的题材:“为什么人不回去,而将心脏带回去?向谁提出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题目本身有着怎样的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究。 二、质,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里的“独立见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不是学生一提出见解即为独立的呢?不得而知。因此,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质量问题,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维度。回顾以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文本探究的深度不够。诚然,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某篇课文,学生往往停留于“我喜欢××,我佩服××,因为他(她)……”,“我觉得××做得不对,我们应该……”上、这样的探究其实在低年级阶段是可以的。但我们强调的探究性阅读,应该实现学生由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的飞跃,实现思维从文字到思想再到人生的跨越。例如《船长》一课的探究内容,应该包含这些内容:“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精神?船长和千千万万个船长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信念在发光?”没有深度的探究是表层面的探究,说到底,就是形式主义的探究,是花架子。 三、度,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空间 教师终究是课堂的引导者,是探究性学习的指挥,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度”还需要教师来把握,那种对任何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都是“你的想法很有价值”的回答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1、“度”的基点在于围绕课文中心。离开了文章的主题的探究最多只能辅助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语文教学的重心即教材本身上,过度的泛化会丧失语文味。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教学,探究“日军的暴行”是可以的,但探究“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八路军的战果”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2、“度”的亮点在于突出课文重心。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并不求多,有时往往围绕文章的一两点即可,不需要“漫天撒网”。语文传统教学法“一点突破法”里提到的课文要点(如主线、中心句等)很值得借鉴。 3、“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回答情况。什么样的回答算是达到了探究教学的要求?这个度应该由教师来把握。一般来说,学生真正投入了,有了符合课文需求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算是基本可行了。 四、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 应该说,有效的形式是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组织课堂有效探究的前提。 从内容构成上看,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可分成:①知识点探究,即一节课往往涵盖了很多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可针对其中的重点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究;②情境式探究,即以课文的背景为突破口,围绕课文需要掌握的要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相关研究;③案例式探究,这是以一节课为单位,抓住课文的某一核心问题为探究要点,进行探究。 从组织形式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为班级集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三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不需要多说;班级集体探究在网络化教学中经常使用,大多采取网络发帖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究;而个人探究则可通过学生个体确定主题进行专项探讨。而从时间上看,探究式学习可分课前、课时、课后和日常四种探究方式。 当然,探究式学习毕竟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将其余几种方式综合使用,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探究性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文中以提问式学习为例,阐明探究性学习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又能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施,还能收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语文教师转变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

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6.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二、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摘要:中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在教师精心启发和诱导下,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潜心研究,最终学生可以自由质疑、合力释疑、充分表达的一种尝试活动。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既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意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无论对教育的主导还是对教育的主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大有作用,值得在教学中提倡与推广。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探究氛围。 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

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在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要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能使语文学习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习知识,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辅助探究式教学。 道德教育与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语文修养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把素质教育很好地贯穿于语文课教学中愈发显得重要,辩论会、课外活动、创新的课堂形式都是很好的尝试。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渠道。在讲课时,不可避免地要介绍这些课程的相关背景、相关历史,使学生接受爱国、爱家教育,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爱国观、道德观。语文教材中有的篇章着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和国情教育,我们就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般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自主探索的思维 创设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开水烫着、被火柴梗烧着时的感觉,有的说会大声惊叫,有的说会哭出来。然后,出示文章的重点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慢慢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该有多大的毅力啊!是什么力量使他忍住常人所不能忍的事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如:学习《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爸爸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①专门写人;②专门写物;③既写人也写物; ④表面写物实际写人。这样,就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创设兴趣激发的情境 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式教学,精心的情境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带着疑问去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就同一内容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交流。这样,学学之间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要鼓励学生更多地与同伴共同探讨,探究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二、a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谈语文启发式教学“三要素”

谈语文启发式教学“三要素” 发表时间:2013-04-08T15:24:39.09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潘鲲 [导读] 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时,教师再抓住时机,顺势利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课文中来,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二个要素。 潘鲲(鲁东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山东烟台264000;潍坊科技学院中专部山东潍坊262700)启发式教学,不管运用于何种学科,其精要都在于教育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的自己去探索”。 这段教诲告诉我们,要教好语文课,最关键的不是向学生讲授了多少知识,因为教材只是例子,文章是教不完的,而应通过教材这一例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自身能动性,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举一反三”。总之,整个语文教学结构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要考虑下面三个要素。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开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往往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亦可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实现教学整体艺术美的关键一步,是不可忽视的前奏曲。如我教台湾作家陈启佑《永远的蝴蝶》一文时,这样设计开头:《永远的蝴蝶》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小小说,主要叙写“我”的即将结婚的情人樱子因给我寄信突遭车祸而身亡的故事,“我”悲痛之情达到极点,但作者没有直接写樱子的死,而是这样写:“樱子的一生轻轻的飞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反复写蝴蝶,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便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了课文中来。 又如教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先问同学们,东莞的特产是什么?有的同学答道:“芭蕉!荔枝!”接着,我问你们吃荔枝时,有没有注意那荔枝的结构啊?现在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顺序。有一位同学上台写出:壳→膜→肉(假种皮)→核。接下来我便说;我们今天学习一篇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哪位同学能朗诵有关荔枝的诗句?有位女同学站起来念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又一男同学站起来朗诵:“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教室里一下子气氛活跃,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发言。 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精心设疑,启迪思维 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时,教师再抓住时机,顺势利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课文中来,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二个要素。古人云:学贵在疑。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是用口写,写是用笔说。那么,如何用“疑”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抓住兴趣点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如我教鲁迅先生的《药》一课时,在交代了写作背景后,提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自读课文,①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药”?有什么寓意?②《药》这篇课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的是什么?暗线写的是什么?请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列出表格。③文中的“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④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后,往往提出一些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解答,因为这样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主动变为被动了,学生惟有机械的听老师讲解,只是了解到问题的答案是这样,而不了解为什么是这样。那么,学生就不能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智力、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然后引导他们认真思考,最后再启发他们集中看法,明确答案。这样既能有效地开拓学生思维,又能交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还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自然得以提高。 三、发掘内涵,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教者在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文句、文段,潜心体会,加深感受,在感受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这是由初步感受到深入领悟的升华,并且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比如我们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之后,我让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出作者感受和寄托的文段,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都回答课文的最后一段,理由是:因为作者一行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所以才能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又因躲过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一旦攀上峰巅,便会顿然而生“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登临“天街”领略到无限的风光,心胸为之开阔,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说的就是作者的“独得之乐”,也是本文立意之所在。看来本文立意似平实,而一个“敢”字,一个“独”字,却使平实之中不乏深远的含义。有的同学谈感受时说,人生的道路,象泰山的道路一样崎岖陡峭,而人生的前程,也象泰山之巅一样气象万千。因此,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攻克难关,永攀科学高峰。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启发式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这“三要素”又是启发式教学课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三个要素,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感知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

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让学生感知课文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创作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1紧扣文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如:初学《狱中联欢》时,学生提出:监狱中怎么可以开联欢会?有哪些人参加了联欢会?各表演了什么节目? 1.2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1.3体会作者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白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了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 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标准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开卷) 一、筒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z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2分)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 (3分)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z自我教育的功能F创新功能。( 5分) 2. 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答:(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写字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 (3) 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5)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以上五点各2分。 3. 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 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 5分〉4. 关于事实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类别? 答: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观察报告、语文教学调查报告、语文教学测量报告、语文教学实验报告、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以上第一点、第二点各2分,其余四点各1. 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 8分,共36分} 5. 结合实际具体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E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4分)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 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 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 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 力来分析、解决问题。(2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 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 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 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掏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 和实施的能力。(2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 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 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2 分)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2 分) 增强情感教青的渗透性;(2 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性。( 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