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公元前11世纪是我国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其记载见于《礼记?内则》一文中,具体安排如下: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计划。《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不仅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二、宫廷学前教育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君主是天下唯一的主宰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君主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令,是臣民必须依从的。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本人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国计民生的首要因素。在一个“明主”的统治下,可以出现“太平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相反,一个暴君或昏君,则能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甚至国破家亡。因此,古代的儒学者,在提倡以德治国的宗旨下,尤其重视君主教育,特别是君主接班人——太子的教育。在这种情形下,由朝廷派人加强对未来王权继承人太子进行早期的学前教育,使其德性趋向完善,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大事了。由此可见,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双重意义。

(二)保傅制度

所谓的保傅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以前,就曾设置有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它们的副职分别是少师、少傅和少保,合称“三少”,这类官员统称为师傅、师保或保傅。“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备三母”制

所谓的“备三母”制,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根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她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料理。

除“三母”外,还要从大夫之妾或士之妻中选择乳母以哺育世子。乳母哺育世子至三岁断奶,然后出宫,国君通常要给予厚赏。特别是太子即位后,为报答哺育之恩,封乳母以厚禄显爵更是常见之事。

二、早期胎教的实施

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所谓的胎教就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

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施加特定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要的早期教育措施。

据史料记载,我国实施胎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天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根据《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叶怒不骂,胎教之谓也。”《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母亲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以上三篇谈到胎教内容都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外部约束。王后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的专门居室----“篓室”中去住。由太师持奏乐用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如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不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这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早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普遍的意义。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

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史 1.解释什么是“史”、“教育史”。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着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 2.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 3.古代官职:刺史、御史; 4.姓。 2.《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是如何规划我国未来10年的学前教育发展? 3.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史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史亦不例外。学前教育史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对幼儿教育这一概念,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指3-6岁儿童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幼儿教育是指0-6岁儿童的教育,将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等同看待。本课程里的幼儿教育一般指0-6岁,甚至包含了幼儿出生前的胎教。 在理解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时,必须把握如下几点,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应有历史的观点。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幼儿教育包括了自人类产生以来的幼儿教育,因此,它前后贯穿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作为今后的幼儿教师,或是今后欲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者或管理者,这些知识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史学观。 (2)应有全球的观点。幼儿教育自人类产生就有了,但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因此,作为幼教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全球的观点,这样才能对幼儿教育史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3)应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历史是发展的、动态前进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以往同类事物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欲从事幼儿教育,就必须对幼儿教育持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不停留于现时的幼教现状,而自觉地研究并加以改进。 (4)应有开放比较的观点。每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各国幼教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开放和比较的观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好的和先进的幼教经验。 三、课程学习要求 1.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缺席、睡觉;手机、讲话、随意离开教室) 2.必要的笔记 3.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考试 上篇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在学校未产生之前当然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史》练习题

《中外学前教育史》练习题 一、 一、填空题 1、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教师的第一人是,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助手。 2、1940年10月江西省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 3、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4、陈鹤琴指出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5、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6、1927年11月,在领导下,以张宗麟等为基干,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园——。 7、陈鹤琴认为、都是活教材。 8、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 9、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课程有两个根据,即和,而这二者是极不相同的。 10、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是。 二、名词解释 1、中外幼儿教育史 2、《颜氏家训》 3、南京鼓楼幼稚园 4、艺友制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2、简述张宗麟关于幼稚园教师的任务有哪些? 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4、简述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5、中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6、简述陈鹤琴关于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观点? 7、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四、论述题 1、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 师资培养的启示。 2、张宗麟有关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 么意义? 3、试论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启 示。 4、试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意义。 5、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6、评论张雪门的幼稚园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 革的借鉴意义?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官制(居中,黑体三号加粗) 对本块常识内容的简要说明。(首行空两格,宋体五号)200-300字即可。 中国古代官制 一.夏商周官制 夏代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掌管水土工程之职,后稷掌农业的官员,司徒主教化的官员,大理主刑狱的官员,共工营建百工的官员,虞人掌山泽畜牧的官员。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诸候统治区域为外服。内服设有百官,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政务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占、卜是负责占卜之事的。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与作册职掌相近。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武职官有亚、多亚、马、多马、射、戍、卫、犬、多犬等。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因为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西周朝廷的官员分为公、卿两个等级。地位最高的是太师、太保、太宰,属于公一级。它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类似于商朝的尹,多由有威望的大贵族担任。卿,在内服官中次于公一级。他们是公下面依照分工处理朝廷政务的官员。属于卿一级的官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宰、公族等。司徒主管农田图籍及人民户口等,兼管军事和卜事。司马掌管军队和军赋。司空掌管百工执事及土木营建。司寇主管刑狱治安。太宰掌管王的饮食起居、车驾仪仗、王家财产、王后命令等。因与周王接近,成为周王亲信,所以他的权力和地位也较高。公族是掌管公族内部画事务的官。司士,主管贵族的刑罚及版籍爵禄。 二.春秋战国官制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司徒掌管民政、户籍;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筑城等土木营建,所以有时也称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诉讼刑狱等。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 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

外国教育史49922

外国教育史 奴隶:苏格拉底柏拉图 封建 人物 近代:赫尔巴特(传统派) 现代:杜威 奴隶:智者 封建(中世纪):宗教昆体良西塞罗 思想 近代:人文主义新教主义天主教教育 现代:进步教育新教育运动种族教育 古巴比伦 东方文明古国埃及 印度 奴隶古风 古希腊古典 希腊化时期 西方文明古国 共和时期 国别古罗马共和后期 帝国时期 封建:中世纪 近代:英法德俄美日 现代:英法美德日苏 奴隶社会 东方文明古国 1. 巴比伦:泥板书舍师徒教授世界最早产生教育国家 宫廷学校 2. 古埃及僧侣学校:重视科技 职管学校:普通文化课程,培养官吏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律令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维持种姓制度《吠陀》体罚古儒学校3.古印度 佛教:寺院教育 东方产生最早的科学知识 阶级性等级性 4.特点教育内容丰富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知识成为统治阶级专利 教师地位较高

西方文明古国 1.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教育培养战士 古风 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古希腊古典:智者活动 初级:文法 希腊化 高级:雅典大学 智者:创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使教育平民化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学习即回忆《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白板说 柏拉图: 1.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2.第一次提出考试选拔人才 3.提出七艺中的其他四艺(天文音乐算术几何) 4.提出完整的学习体系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几何算术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比武打猎投枪吟诗 亚里士多德: 1.灵魂论:植物(体)动物(德)理性(智) 2.教育作用论:社会作用个人作用 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儿童教育道德教育音乐教育苏格拉底: 1.教育目的:治国人才 2.德育论:知识即道德 3.智育论:天文几何算术 4.产婆术(孔子的启发诱导) 2.古罗马教育内容教育机构教育目的特点 共和时期:家庭教育《十二铜表法》 培养目标:合格的农夫,勇敢的士兵 共和后期:较完整的学校体制 小学:读写拉丁文排斥体育和音乐教育 中等学校:文法学校希腊文拉丁文 专业学校:修辞学校培养雄辩人才辩论术修辞学 特色:系统的培养了古罗马优秀的演说家 帝国时期: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拉丁文学校官吏,顺民西塞罗:

自考中国行政史考试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战国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2.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部落酋长议事会

B.人民大会 C.“四岳”议事会 D.军事首长 3.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上实行( )。 A.乡遂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国鄙制 4.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 )。 A.尚书 B.丞相 C.太尉 D.御史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6.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 )。 A.门资 B.政绩 C.口碑 D.年资 7.在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 )。 A.册书

B.制书 C.敕 D.诰 8.我国历史上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 )。 A.唐玄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 9.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处理军政军令事务的机构是( )。 A.太尉府 B.中书门下省 C.枢密院 D.三司使

10.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人仕门径是通过( )。 A.举荐 B.世选 C.科举 D.门荫 11.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侍省 12.在明朝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中,省的派出机构是( )。 A.府

高三政治-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最新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夏朝(公元前218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奴隶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出现(如军队、刑法、监狱等)为标志;经济上,夏朝属于金(铜)石并用时代,其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后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化上,夏朝的一些突出的文化成就如夏历对后代影响深远。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世纪中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情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人牲”和“殉葬”也是商朝奴隶制发展的表现;经济上,商朝属于青铜时代,其农产品种类增多,产量增加,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种类和数量很多。其青铜文明更是举世闻名;文化上,商朝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以文字(甲骨文)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我国的疆域空前广大,农业和手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农业已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是我国农业原生作物系统的形成时期,而在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也渐趋完备。综上所述,西周被称为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制度的完备,是西周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标准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目的),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分封对象)。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对象)。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宋、晋等(主要分封国)。通过分封,周朝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也可以看作是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关系。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时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奴隶制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人与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关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产品分配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和井田制相适应。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奴隶社会的两种典型-分封制和井田制的解体。 在政治上,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大大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也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系,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在经济上,春秋后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影响到国君的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率先颁布“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贵族为提高劳动者的

中国行政史作业1

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 《中国行政史》作业1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C 】 A.战国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2.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 C 】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3.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 C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西周时期.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的政务官是【 C 】 A.司寇 B.司空 C.司徒 D.司马 5.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 D 】 A.单一制 B.乡遂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6.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是【 A 】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以理治国” D.“以仁治国” 7.汉武帝在组织蓄意分割、架空相权的方式是实行【 B 】 A.内外服制 B.中外朝制 C.独相制 D.三公九卿制 8.秦汉时期,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的核准任用权属于【 D 】 A.大鸿胪 B.丞相 C.尚书 D.皇帝 9.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 】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 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A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散骑省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主要体现为【 ABCE 】 A.强烈的神权色彩 B.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E.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 AD 】 A.田税 B.徭 C.人头税 D.军赋 E.丁税

教育史论文修订稿

教育史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术自由与中国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教育的产生,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教育活动。对于教育的发展,从古自今,人们各抒己见,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的生产力、政府政策、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学术自由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有了人类存在,便有了教育。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或是氏族的劳动生产。为了生存,人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分化,没有思想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是学术最为自由的时期,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虽然有生活习俗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和文字的产生,但是教育的发展终究围绕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相对于那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教育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教育在受到了奴隶主的控制,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夏代已进入了有文字记

载的文明时代,国家设立机构管理教育工作;商代有了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把文字记载在甲骨或是玉石上,用来记载事件;周代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夏、商、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随着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了对学术和人们思想的控制,他们推崇宗教迷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商代,出现了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学在官府”的现象。这种“学在官府”的出现导致了教育只是贵族等小部分人的教育,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自由的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相对于原始社会的低生产力水平来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高些的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的国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而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着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致使学术的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术的自由使得各家各抒己见,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们到各国游说,或是办私学,在推动自己学说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胎教的国家。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及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提示:重点是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难点是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社会公育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稺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稺,亦作稚,幼儿。稺子,泛指小儿。 (4)军事体育教育:部落战争需要军事体育技术与强健的体能。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 “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 《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中国赋税史(完整版)

中国赋税史 一、夏商周时期的赋税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亦即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后,阶级矛盾产生,导致国家产生。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赋税的基础;国家的出现,是赋税的前提。赋,古指课于土地之税。 ?1、田制。 在夏商周三代,尚处于奴隶社会。土地为奴隶主所有,商品经济未形成,赋税主要体现为劳役税和实物税。奴隶主将田地分给平民耕种,采取井田制----九百亩为井(井田法由来解释分歧,唯关于赋课方面,则可视为使人民耕作一定面积公田,其收获纳于官。税率有10%和12.5%之说)。 ?2、田赋。 ①夏代田赋有两种: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一是根据各地特产,规定贡纳土特产(也即贡,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如扬州贡金、玉、革、柚、桔等;徐州贡五色土、鱼等)。 ②商代的田赋---助 也即井田制,“殷人七十而助”,民耕七十亩,其助公家则七亩。 贡与赋形成商代以前之赋税,两者相互关联而斟酌赋课额,其赋少地则贡多,贡少地则赋多。 ③周代税制有了较大发展,共有五种:田赋、力役、关市、军赋和罚课。以王畿(中央直辖)之地所行政策为模板,诸侯俱效仿。 田赋较商助有不同。周人百亩而彻,即自耕百亩,助耕十亩,且以实物缴纳代替劳役。(对彻法的理解亦是异说分歧,莫衷一是)亦即什一而税。比例税征收方式较贡助是一种进步。 返回目录 ?3、力役,即丁中赋役,兴于周。一家无过一人,主要力役为田(狩猎)与追(追贼寇),运送官所收之贡。征用之日一年无过三日,凶荒之年,则减少。

?4、关市,乃总括关征与市征之名。关征于过境交界之处,本取缔行旅为目的,后乃利用之而课税。市征有总布、廛布、质布等,分别对营业、仓储、违规等行为征收。布为货币,意味着周代货币经济开始发达。 ?5、军赋为战时税,有事才征。战时每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每甸(四丘)出长毂(音古,轱辘)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6、罚课,对懈怠生产者所征的税,乃根据社会政策之意义。如凡宅不毛者(不植桑麻)一里课25家之布(曰里布);凡田不耕者,一屋课三家之粟(曰屋粟);凡民无职业者,出一夫之税(百亩之税)并徭役。又如,不畜者,祭无牲;不树者,无椁等等,俱是罚课。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 1、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此时诸侯割据,私 田开垦盛行,井田制开始废弛。赋税由此开始变革。 2、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衰(音催,按等级意)征政策,即根据土地好坏 远近分若干等级,按不同等级征收田赋。这有利于合理税负,调动生产积极性。 鲁国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母纳税。秦商鞅则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山泽收归国有,按土地征税田赋,按人口抽人头税和征兵等等。 3、该时期除了田赋、力役、关市税等,还有另一项新的收入,即专卖收入。专卖的产品最初包括盐和铁,始于齐国,出于管仲。齐系滨海之国,供给食盐于他国,课以重税,而使他国人负担,以此强齐而弱诸侯。后拓展到对粮食、木材和对外贸易的专营。 4、市籴。即国家购买货物而行贮藏,市上发生不足时,则公卖之,使平均需给关系,而图国库收入之一切官营事业之总称。此种事业因时代而异其名,盖以均输、市易、和买、常平、义仓、青苗等呼之。利用市籴以调节谷物市价,兼图国之收入者有齐之管仲、魏之李悝。管仲施准平法,意在增进国力;李悝取范于管仲施平籴法,意在社会政策和增进国力。谷价低时则收买之,高时则公卖之。 三、秦汉时期的赋税 1、田赋(秦汉称田租)。秦汉时期土地占有方式少部分是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 1古代希伯来:家庭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 2古代印度:在婆罗门的家庭中,儿童约在3~5岁经过剃度礼开始接受家庭教育 3斯巴达:尚武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灵魂,斯巴达式的训练始于儿童的诞生(军事化教育) 4柏拉图:创立阿加德米学园 5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儿童按年龄划分,教育顺应自然主张;论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体育7~14岁德育14~21岁理智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最早的教学法学者,西方教学论的奠基人,双语教育 7预成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型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8伊拉斯莫斯:《幼儿教育论》 9蒙田: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消化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教师的责任是用对道德的挚爱多于对道德的尊崇来充塞孩子的心 10康帕内拉: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 11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世界图解》对后世影响最大,“泛智”思想(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集体教育形式-4~6岁儿童为对象的“母亲督导的班”12英国政府的幼儿学校政策:国库补助政策,1840年8月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了国库补助的对象 13伦克夫妇:1851年夫妇二人在英国设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在伦敦举办了一次教育博览会,别劳夫人在这次博览会上展出了福禄培尔的恩物以及其他物品;在英国自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以后,幼儿教育的设施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 14奥柏林;开办编织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社会教育历史的序幕;至19世纪80年代法国已基本上确立起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国教育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织学校(1770年创设)15.托儿所运动:帕斯莱特、柯夏和马尔波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开展的托儿所运动的著名人物;1826年帕斯特莱领导妇女会创办了法国最早的托儿所;柯夏主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 16.托儿所性质的转变:183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具有视察和监督托儿所的权利,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出传阅文件,明确指出托儿所是公共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这标志着法国托儿所性质的重大转变,即由面向贫民的慈善救济事业转向面对全体国民的国民教育事业;1837年法国政府发布了最早的有关托儿所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规定,把法国的托儿所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 17:福禄培尔幼儿园方法的传入:由于19世纪中叶别劳夫人(德国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的领袖)的努力及法国政府的支持协助 18近代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1881年和1882年先后通过“第一费里法案”“第二费里法案”最终确立了法国初等教育“免费.义务.世俗化”三位一体的原则,原则的确立为普及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世俗化;1881年8月2日的政令采用“母育学校”这个名称并沿用至今,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政令的颁布意味着基本确立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凯果玛: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托儿所改造为母育学校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她指出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双重目的:社会目的和教育目的 20塞贡:为弱智儿童首创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着重感觉和运动神经的训练 21美国最早的幼儿园:由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兹于1855年在威斯康星州的瓦特镇创立的;1860年美国妇女伊利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1868年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1877年伦理文化社的领导人弗利克斯、阿德勒在纽约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

关于奴隶社会的教育 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处于奴隶制时期,其具体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奴隶制初期的夏代,前后约四百年。第二,奴隶制发展的商代,前后约六百年。第三,奴隶制鼎盛的西周,前后约三百年。第四,奴隶制崩溃的春秋,前后约三百年。奴隶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服务的,因而,它的发展变化也随着奴隶制的四个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1.奴隶制初期的夏代 夏部落的首领禹为废除禅让制奠定了条件,他的儿子启则建立的世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据史载,夏代已有“序”的存在。《礼记》说:“序,夏后世之序也”(《明堂位》)。《王制》说:“夏后世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则明确地说:“夏后世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序”起初是用于教射的场所,《孟子》说:“序者,射也”(《滕文公上》)。后来,“序”成为奴隶主贵族从事政治、祭祀、养老和教育的地方。可见,它虽有学校教育的功能,但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夏代还有地方学校——“校”和“学”;“校者,教也。……夏曰校。……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说文解字》说:“校,木囚也”,“学,觉悟也”。前者原义为养马驯马之地,后者原义是启蒙开导。由此可见,夏代学校教育着重于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已经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 2.奴隶制发展的商代 商是前十六世纪开始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奴隶制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直接需要,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从安阳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看,卜辞记录有160多万字,据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所用单字数量已达4672个。文字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能促使教育发生质的变化。商代文字的成熟化,为记录人类思想、积累知识和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进行传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而使正规的、专业化的学校教育成为可能。商代已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学制。如中央有“大学”、“小学”和“瞽宗”:“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明堂位》)。“大学”已为甲骨卜辞所证实,不仅仅是史料所载。地方有“序”和“学”:“殷曰序。……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本文是整理奴隶社会开始结束时间的资料,仅供参考。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从夏朝建立开始(前2070年)到东周战国时期开始结束(约前475年) 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最大区别就是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不同。 夏朝是我国最早搜索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夏朝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止,我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因此,公元前475年,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一般认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确切时间,它是春秋是奴隶制瓦解的时代,也是战国是封建制形成的时代 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到底是否存在奴隶社会(注意,不是存在奴隶制就一定

是奴隶社会形态)本身是一个争论很大的事情。所以,到现在连中国奴隶社会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五种形态说是马克思根据地中海沿岸所提出来的。但是,是否就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值得怀疑的。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是奴隶制时代,奴隶多产生于战争,从敌方俘虏的平民成为奴隶,也有因犯罪被贬为奴隶的,有官奴和私属之分。战国中期,秦朝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变法结束了这个体制,使国民(自由民)与奴隶获得了平等的民权地位。汉朝,奴隶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土地兼并而形成的私属,另外东汉末年,人民为躲避战乱,投靠大庄园主,也成为私属。汉唐时期,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良贱之分,如部曲(奴隶的一种)殴伤良民要处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论、部曲无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钱赎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没为官奴。宋朝以前,长期受雇于人的,其地位低于良民,也是奴隶的一种。宋朝开始,因雇佣关系形成的主仆关系不再视同于良贱关系。但实际上,私属奴隶的现象大量存在,不过在法律上禁绝了私属奴隶、也不允许将良民卖为奴隶。元代,由于蒙古族本身实行奴隶制,所以官奴盛行。清初也对汉人实行奴隶制,至雍正年间才废止奴隶制,清初经济繁荣,康熙皇帝采低税负,像明朝一样卖身为奴者实际上已大幅减少。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当禅让制被世袭制所替代时,即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中国开始了奴隶社会

中国教育史重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 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 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 2.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3.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 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五章隋唐五代 1.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5.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 1.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4.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第七章明清 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 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 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 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 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 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 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第十章新政时期 1.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 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初期 1.简述民国教育宗旨的主要内容。 2.简述“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试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及现代价值。 第十二章北京政府时期 1.简述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 2.简述职业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3.试析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4.简述主要教育团体的作用与影响。 5.试论《壬戌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试分析1922年中学课程改革的利弊得失。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典制定1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典制定(一) (一)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它并不是禹制定的,而是启为了悼念其祖先命名的法律。《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二)商朝的法律包括: 1.《汤刑》。《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2.《汤誓》。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 3.《汤诰》。商汤的政治纲领。 (三)西周的法律主要有一部《九刑》和一部《吕刑》。 1.《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即刑书九篇。 2.西周时期有一部重要的法典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吕刑》。它是当时的大司寇吕侯制定的,他根据夏朝赎刑的立法经验,针对西周时期的“疑罪”而规定的赎刑之法。在《吕刑》中,规定了九种刑罚即“九刑”。 (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制定的法律很多,大家要区分清各国的法律名称。 1.春秋时期郑国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遭到叔向的反对。二是邓析造竹刑,将刑书写在竹简上。 2.春秋时期晋国先后制定了:(1)晋文公4年,作“被庐之法”;(2)赵盾制定《常法》;(3)范宣子制定刑书;(4)赵鞅等公布范宣子的刑书,这是晋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遭到孔子的反对。 3.春秋时期楚国在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在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4.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制定了《法经》。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经》六篇。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而把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了篇尾。从《法经》的内容,可看出其阶级本质: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对各国立法曾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就是携带《法经》入秦为相的,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也有很大影响。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五)秦朝的主要立法:我们现在所指的秦律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它是后人对出土的秦朝秦简整理而成的。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挖掘出大量秦简,为我们研究秦朝法律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主要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和《封诊式》。 (六)汉朝的立法主要有: 1.汉刘邦进入咸阳时与秦民“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人与盗窃抵罪”,其

教育史笔记

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为“学在官府”。教师由官吏兼任,即“官师合一”。西周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 a、该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原有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b、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出现“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d、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