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版学案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金版学案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金版学案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金版学案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天行刚健,地道宽弘。品物流形,化育功隆。人禀五常,灵秀所钟。法天之德,效地之用……华夏文明,赖以发皇。驯致大同,协和万邦。与时俱进,弥足珍贵。”这是2012年孔子诞辰2 563周年上的祭文。极富文采的话语道出了对先哲的景仰,也昭示着对儒学大师的追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微言大义修吾身。

赏美文

孔子和《论语》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被后世封为“素王”(北齐)、“至圣先师”(明)、“万世师表”(清)。毛泽东同志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二是首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并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对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三是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作《春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寓己意,以古鉴今,形成经典,作为教材,传之万世。对抢救、保留、传承古代文化,功垂千古。

孔子思想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便从根本上回答了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此前2 5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又以其思想体系、智慧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2 500多年。孔子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孔子思想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民力和包容力。对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思想的精华,超越时空,光照千秋、魅力永存,是我们恒久的精神家园。孔子被西方哲人称为“智慧之父”,被列在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并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孔子斥责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有弟子三千,竟无一位女性。孔子也有“过”,有“不及”,有些不合时宜的空想因素。这些都曾发生过某些消极影响。但是瑕不掩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这份宝贵遗产,这是我

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只是不要苛求先圣了。

一本《论语》,博大精深,从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到治国之道,无所不包。弱水三千,只取其中一瓢饮,就够我们琢磨的了。请从《论语》选取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课外运用】

示例: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水的融合,才是纯粹的美,才有无穷的魅力。仁者在山的沉稳博大中,磨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望水而思,思考宇宙人生无穷哲理,

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水,由于各人际遇、心境不同,有不同的读法。静品,方能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荀子对于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有不同的读法。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一种自知之明的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山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灵动的,有生命的。读山,读怪石嶙峋中一棵树木,读出生命的顽强。读草木攒动,读出生命的活力。读岩石积淀,读出生命的沧桑。各人眼中的山体现更多的是他们的人文情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解析:C项“已”通“矣”,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聪敏,聪明

B.饭.疏食、饮水饭:动词,吃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克己复礼.为仁礼:礼貌

解析:指“礼”指周礼。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解析:例句和C项的“焉”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A项,谦辞,“于是、于之”;B 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一般我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盍:何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C.颜渊、季路侍.侍:侍立

D.老者安.之安:使……安逸

解析:A项,盍,何不。

答案: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敝之而.无憾敏于事而.慎于言

B.愿无.伐善君子食无.求饱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盍各言尔.志非死则徙尔.

解析:B项均为副词,不,不要。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和,跟/连词,和;D项,代词,你们的/助词,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答案: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的人在位尊的人身旁叫侍。如果坐着就叫“侍坐”,站立两旁就叫“侍”。本文中颜渊和子路就是侍立在孔子身边。

B.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路重义好交游,颜渊志大而不伐功,孔子希望有一个安定和谐而有序的社会。

C.这一章孔子师生自述志向,主要是对个人政治理想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到孔子“仁”的思想。

D.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师生关系相当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

解析:C项,这一章孔子师生自述的志向,主要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从此可以看到孔子的道德思想,通过他们所述的志向可以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无代善,无施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2)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三、迁移发散

阅读《论语》选段,完成11~12题。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②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③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④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2)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能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12.上面四段文字中,孔子认为士应当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士应当刚强而有毅力,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有知耻之心,不留恋安逸的生活,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勇于献身,在有利可得的时候,往往能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

参考译文:

①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②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

③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④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能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自动化35 蔡启阳 21305041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 正文: 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 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看看几位名流千古的士子是如何对待这无常世事、百态人生。 首先看陶渊明。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门阀世家当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陶渊明出身并不显赫而且为官清正,自然不能如鱼得水的混迹官场,只有早年时受到地方官赏识,不为五斗米这药后便一直赋闲在家,靠门生供养朋友接济度日。面对不在出仕导致的经济拮据,靖节先生选择自给自足以尽量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时常吟诗作赋、纵情山水,淡泊宁静,更是从清净的生活中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虽说内心落寞不可能全然没有,但从未像怨妇一般怨天尤人。相比于古往今来热衷功名甚至不择手段的人,陶渊明实在是一个随遇而安内心明净的典范,是一个真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再看苏东坡,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但由于文人相轻以及政见不同等原因被一一次贬谪,以致被贬黄州后从未在一地待到两年以上。这样的遭遇是任何有志向有抱负的文人都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更何况是希望“西北旺、射天狼”、“谈笑间,强撸灰飞按灭”的苏东坡。但是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胠箧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本文选自《庄子·外篇·胠箧》,此篇旨在发挥老子“绝圣弃知”之旨。表现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极端憎恶之情。

一、注音 胠箧..________ 缄縢.. ________ 扃.________ 罔罟.. ________ 耒耨..________ 阖. ________ 苌弘肔.________ 掊. 击________ 斗斛.________ 符玺. ________ 轩冕.________ 斧钺. ________ 擿.玉________ 擢. 乱________ 瞽. 旷________ ________ 工倕.________ 攘. 弃________ 爚. 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 戮 于是乎.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然?????何以知其然.邪 然. 则乡之所谓知者 然. 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其声呜呜然. 杂然.相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亦(y 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 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儒道互补的思想 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 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 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 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 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 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 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 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 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 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 提的。。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 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2.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 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 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 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 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 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

论语十则(整理)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第一则:为人处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论语十则]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十则]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儒道相济

论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 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 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 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在这个世界中, 部分和整体互渗, 整中有分,分中有总。这里的总, 不仅包括经验的物质世界, 也包括它背后的可知、不可知原因, 形上世界和形下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有机性、整合性、全息性。 (三)经验的现象世界, 存在着被称之为阴阳!、两仪!的对立力量。在逻辑上可对应于科学的波粒二象互补性的当代科学世界观。世界的两种力量处于永 恒的动态平衡之中, 以相互补充的方式主宰着这个世界。于是, 世界虽然充满着矛盾, 却不会因此而崩溃, 它将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循环往复的秩序和总的和谐。 (四)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一个自明的本然的事实,没必要寻求它背后的第一因!或第一推动!。世界上各类、各个体事物相互为因, 形成因果网。既没有物理学上的以太, 也不需要心灵上的以太,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五)世界不为人而存在, 人也不是为了神而存在。人依靠外物生存, 能维持生存的我们视之为有用, 趋利避害、趋福避祸、趋乐避苦、好逸恶劳, 选择有用物以自 存是人的本能。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 .庄子. 德充符# ), 在美学性感恩中生活并享受生活。人是幸运的存在, 这存在是自足的。 (六)人与世界(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广义的伦理性关系。对这种伦理关系背后的原因进行无限的追问是一种愚蠢。因为, 这个世界在最终的意义上是没有答案的, 它的答案就是它的存在本身。时间能解决所有问题, 时间就是上帝。在时间的大化流行中, 一切问题在早晚要报!的信念中都将各得其所。 (七)中国的儒、道哲学有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时间来解决的思想倾向。我们不仅相信时间会再来!, 而且相信明天会更好。对未来的乐观信念和在乐观的信念中 追求幸福生活, 是我们这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基本动力。具体表现在儒家对后代的教育和各种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 北京丰台二中张海岩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和《老子》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儒道两家学说比较,从而对儒道两家基本思想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儒道互补”是本单元的单元题目。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可以说,选择“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既可以进一步认识儒道两家思想,更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了解了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高中必修及这册选修课本中共选《论语》十七则,高二的学生通过这十七则《论语》的学习,已经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学生们对道家思想的了解甚少,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上。学生学习了《老子》五章后,多数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道家学说的关键概念的表面理解上。由此,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借用丰厚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儒道两家思想。 同时,“儒道互补”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它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些问题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仍未达成共识。它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但

论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就像李泽厚所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家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而道家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从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游走于政治集团间权力斗争中,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着,这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观。相对于儒家,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他们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采取入世的积极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必要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成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就说后来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魏晋玄学是儒道互补的新道家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的新在于他在道家的基础上不断接纳儒学,玄学家郭像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学治理社会。而宋明理学是儒道互补的新儒家,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与汉魏的儒学,并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使得宋明理学成为儒家哲学理论的高峰。 纵观历史,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就像苏轼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怡然自乐。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语文[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五十四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 析]五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名天地之始,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D、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敝之而无憾,②少之时,血气未定 B、①天下归仁焉,②就有道而正焉 C、①请问其目,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D、①敝之而无憾,②不义而富且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 C、盍各言尔志 D、阖四竟之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è€?é?—?…??o2者?1?é?—???é?—?????????????€? B、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显露,表现。 C、故逐于大盗逐:追随。 D、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累:劳累。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 B、不远千里而来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老子》五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本 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奥妙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掩饰 D.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持守 解析:选C。C项,“文”的意思是“条文,原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选C。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道可道,非常 ..道 B.有,名万物 ..之母 C.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 解析:选B。A项,“非常”古义是“不是永恒不变的”。C项,“音声”古义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作音;简单的发音叫作声。D项,“坚强”古义是“坚固”。 4.下列句子从句式来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解析:选D。D项为省略句,补出后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

(完整版)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老子》五章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 徼.________ 音声相和. ________ 为而不恃.________ 见. 素抱朴________ 什.伯之器________ 远徙.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故.荆轲逐秦王 亲故. 多劝余为长吏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君安与项伯有故. 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其无以易.之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属???????故令有所属. 若属. 皆且为所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