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情绪在歌唱的作用

浅谈情绪在歌唱的作用

浅谈情绪在歌唱的作用

一、引言

唱好一首歌,决定因素很多,比如要有一首好的歌曲,一个好的歌者,以及一个好的伴奏。而作为具体实现音乐目的的演唱者则是核心,唱好一首歌,其诀于把握演唱中的“情、声”。歌唱艺术是依靠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歌声来共同表现的。再优美的嗓音,再动听的歌声,缺少了真实、丰富的情感,就如没有色彩的油画,让人感到单调乏味。从歌唱艺术上来说,人的声音只是一种音乐语言工以“声”表“情”才是目的。所以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首先是“情”,为什么呢?我们首先从歌唱中情感和演唱的相互辨证关系来说。

二、歌唱中情感和演唱的相互辨证关系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音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开篇便指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说的是音乐作为“ 情”组合而成的韵律之声,无论是通过人体器官还是通过外在乐器以及其它乐舞形式展现出来,无非都是在表达人“ 感于物而动”的情感或感受,这表现了一种很朴素的反映论观点。譬如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强调“ 声者发乎情”“ 情动而辞发”,自然是主情说的刻意引申;“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也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喻意;至于“ 歌欢则声与乐谐,歌戚则音与泣共”,说明声与情相谐和而存在。常见有些歌者,不用心思,只求以“ 肥声”“ 猛音”自赏,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曲。他们在舞台上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颤抖,这是由于歌唱意识和思维高度集中于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均衡、共鸣的部位等等。过度的紧张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从而使演唱者的表演在观众的听觉和视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意大利声乐家兰培尔蒂说:“ 嗓音不等于一切,因为一个歌唱家必须表达出一个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讲,“ 唱情”之说,可基本概括为歌唱家的二度创作,而二度创作的主要任务又是音乐形象的刻画。音乐形象所揭示的是生活在音乐形象中无尽延伸。所以,歌声必须首先“ 入人”,然后才能“ 化人”。歌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 情通”。歌声要“ 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这是歌声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

深刻感应。

例如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歌曲《我是值日生》引导幼儿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在听完前奏后整齐地歌唱,唱了这首歌曲使同学们知道怎样才能做个合格的值日生。歌曲《小花猫戏鼠》这首歌指导幼儿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学习用眼神和体态进行角色的分配,并合作游戏。喵喵喵,喵喵喵,可以体现出小花猫的叫声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城市的很多孩子们都没有见过小花猫,会唱这首歌曲就会体现同学们更加深刻了解小花猫的特点,知道猫抓老鼠是最厉害的,小老鼠也最怕的就是小花猫,可以让同学们多想想其它的小动物尝试自己创编歌曲内容。歌曲《小鼓手》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活泼的性质,体会歌曲中表达出的自豪情绪,

学习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敲起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同学们唱到这句就特别高兴,鼓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玩的乐器,所以整节课同学们学得比较认真,开心。歌曲《卖报歌》要求幼儿能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品欢快、乐观的情绪。培养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啦啦啦,啦啦啦”的抒发,引向歌曲高潮,末句“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抒发出卖报的小行家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愿望的实现。歌唱者通过自己的独特创作,构筑出完整、生动的音乐形象,并注意在表达感情时如何去合理地、理智地、巧妙地运用声音的技巧,再令情动于中,情形于声。这个“ 情”字可以说是歌唱的灵魂,也是声乐技巧中的“ 内功”。

以上强调了情为声之本的道理,然而这个歌唱的根本因素却又不能代替声乐技巧,决不是说只要情真意切,歌声就必然优美动听。相反,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多么动人的感情也无法传递给听众。再如女高音歌曲《黄河怨》,有的人演唱起来十分投入,悲痛欲绝,特别是唱到“ 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乐句时,几乎气绝声绝,甚至掉下眼泪。尽管这样,但其声音的悲痛效果远远不及面部表情的程度,唱变成了哭,或变成了讲,可对于听众来说,似乎只看到了歌者悲痛而没有听到悲痛,其关键就在于缺乏理智地运用声音效果来表现歌唱中的悲痛,使听众只有精神上的意识共鸣而没有身体上的声音共鸣。要知道声乐中的“情”是一种艺术表现,艺术并不等于自然生活,从生活到艺术是有一个升华与飞跃过程的,而这个过程中的阶梯和桥梁就是声乐技巧,这种声乐技巧又是基于真切的感情,是情借技发出感人的歌声,技依情形成美妙的歌唱。中国古代文学中形容歌声美妙的词句颇多,诸如“ 莺声燕语”“ 响过行云”“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肃然六月寒”等等。这等美妙的声音,决非凭空而来,没有高超的发声技巧和演唱经验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在歌唱中强调情感的作用,强调二度创作,这些都必须以声乐技巧为前提。也就是说,二度创作的一切成果,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离开声乐技巧,歌者的二度创作便成为无的之矢。对于声乐艺术表现来说,声与情从来就不是各自单摆浮搁着的,问题是在于歌者的一切声音技巧都要有所附着,即附着于你的二度创作,运用已经掌握的发声技术,从声音的“ 库”中调动恰当的声音和歌唱方式,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内容和你自己理解的情感。真正使声乐表现达到“情为师,技为源,情深技活,字字贯连,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艺术境界。

三、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 声”与“ 情”的辩证和谐关系在于二者既是相对的两种概念,又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因为“ 声”的掌握最终目的是通过技巧和艺术来表现人的“情”。“情”是目的,“ 声”是手段,即“ 唱声”之功为唱情”之目的而存在,但没有精湛的“唱声”之功,也就难以达到艺术上完美的“唱情”之目的。所以,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表。在声乐艺术表现中,应正确建立起这种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和谐观念。如果观念上有所偏差,演唱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片面。

演唱的核心就是抒发人的感情,无情之声难为歌。有些孩子们可以没有高深的音乐素养,声音也可能不美,可他们因为开心、因为快乐、因为想着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常自觉不

自觉哼出些调来,这些感情的真切流露是音乐的源头,也是音乐的归宿,因为它包涵了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发声、歌唱、达情,甚至在听者看来,他们的声音是否优美已经并不重要了,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演唱中“情”的重要性,它是歌曲的灵魂。

数年来的声乐学中,更能体会到歌唱中的表情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看到的周围的不少业余歌手都在演唱过程中,缺乏内在的情,表情冷淡很难打动观众的心。一首再好的歌,它的词曲终究只是写在纸上无生命力的东西,要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将它唱活,一个好歌手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歌曲细致的分析,在体会歌曲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自理用深切的感情,充沛的激情的咬字、吐字、共鸣、用气,精巧装饰等声音技巧,将歌曲内容深刻地有特色地表达出来,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说:“你知道什么是歌唱吗?你脑子里怎样想,心里怎么感觉,你用感情唱出来。这才是歌唱。”那么,“情”从何处来?“情”从人“心”来,将眼中所见的人、事、物、景转化为心中所想,再转化为口中所唱,歌唱者一定要将自己的全身心,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之中去,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投身处地,摹仿其人的性情气象,宛若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人,而忘其为度曲矣。”

母亲节的时候自己深深地体会到这首歌曲“母亲您真伟大”是同学们最喜欢听并且最喜爱的歌。在母亲节那天我要求同学们回家都要唱给妈妈听的歌曲“母亲您真伟大”,母亲像月亮一样,照耀我家门窗,圣洁多么慈祥发出爱的光芒,为了儿女着想,不怕乌云阻挡,赐给我温情,鼓励我向上,母亲啊我爱你,我爱你您您真伟大,不辞艰难困苦,给我指引迷惘,亲情深如海,此恩何难忘。同学们唱着唱着自然就想起自己勤劳善良的母亲,感情马上投入进去,带着真挚的爱唱着又亲切,又深情的歌。就象歌颂着最勤劳善良、纯朴的妈妈。“伟大的妈妈们”也被感动得幸福的笑了。有些家长妈妈还特意打电话问我歌曲在哪里找的,孩子在家很喜欢这首歌曲但歌词忘记了,非要找到这首歌曲唱一唱才睡觉,晚自修也听到值班的老师说,她们都在很投入唱妈妈您真伟大的歌曲,感觉妈妈就在自己身边陪伴着很幸福,快乐。我听了之后,感觉很有成就感,当初不爱唱歌的同学们都爱上唱歌了。

好的歌唱者在演唱中能把歌曲中喜、怒、哀、乐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一曲唱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充分以情带声,才是完成歌唱艺术的根本。

四、如何在歌唱中以情带声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演唱者能巧妙自如地驾驭唱腔,他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给观众以清新隽水、韵味无穷的艺术享

受。

那么如何在演唱中较好地做到声与情的完美统一呢?我认为首先要把词意挖掘透。清代徐人椿在《乐府传声》:“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一索然无味矣。”任何违背歌曲原意的表现都只会适得其反。

当代与我们生活较接近的词义内容与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以及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或外国歌剧等,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特殊情境,而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地去唱,只闻声鸣音转,而不知所石所唱何事何情,这种无情之曲是绝不会感人的。比如《阳光三叠.》这首古曲,它是根抓唐代诗人土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虽然原词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弄通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这是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歌:清晨细雨蒙蒙,春色杨柳青青,景的点染增添了依依惜别的深情。“更尽一杯酒”把对友人留恋的祝愿、关怀、嘱托……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再没有故交挚友与之相伴相随了……。这首诗谱曲时,为了加深感情的打发,除增添了一些词句外,又使全诗反复唱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借助设身处地的想象,演唱时才能达到情意真切的感人效果。

其次,要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调。看它是深情赞颂、是亲切的自豪、是欢快热情,还是哀婉伤感……等等。演唱者都要在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感情的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比如新改编创作的歌曲《孟姜女》结尾两句“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自骨满青山”是全曲的高潮。本身按照歌曲的情感基调到这个地方应唱得高亢有力、凄厉悲切。但有的演唱者一在演唱的时候脱离规定情景与情感表现,一味卖弄所谓的声音技巧,唱得悲愤壮烈、刚强愤怒。这样就不是一百多年前古代受欺凌的柔弱妇女“孟姜女”了,而让人感觉是现代要报仇血恨、要翻身解放的“自毛女”了。

最后我认为除了挖掘词意、把握情感基调外,还必须注意一些细微的变化,不能放松一字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在一首歌曲里边,有很多细微的东西,哪个字该重、哪个字该轻、哪个字稍亮一点、哪个字稍暗一点。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强弱对比、色彩对比等等,这些细微的东西做到了,才能使歌曲丰满完整。比如《报答》这首歌曲在演唱时,它的对比就很明显。第一部分:是你把我养人,洒下多少汗水,是你教我成人,付出多少苦累。第一部分想起你的情我就心潮难平,想起你的爱我就饱含热泪,报答你啊只有一句话,泰献自己鞠躬尽瘁。第三部分;我的一颗心都捧给你呀,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我的家乡父老我的兄弟姐妹。结束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祖国母亲家乡父老,我的兄弟姐妹。第一部分在演唱时,从声音上内收一些,音色上稍暗一点要突出强调每句中的关键字,比如“养”字“汗”字等等。第一三部分就相对的放开一些,但不是高潮,还不能把它唱满,在结束部分高潮的地方是感情迸发的地方。这样整首歌曲的对比度就有了,也就变得有血有肉了。

我以为,要做到以情带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对声音的控制力

优秀的歌唱家具备的是连音的完美度、花腔中的敏捷性和优美的半音量。这就要求演唱者对声音有极好的控制能力。如果一位女高音,其声音缺少敏捷睦,演唱华彩乐段将无能为力。同样,当一位男高音表现半音量时,如果其控制力不够,也无法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演唱者对声音的质的要求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昨天、今天的声音相差甚远,究其原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全部把握发声的技巧,没有掌握控制声音的能力。所以,控制声音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

2、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力

作品本身的词意、曲意、思想表达方式,体现着作曲家的立意,这就要求演唱者能够正确地理解,认真地揣摩,准确地表达。经常听到一些初学者把山歌的形式唱成小曲,把外国古典作品唱成现代版,(改编的除外)使词不达意。所以,把握作品的内涵、明确作曲家的意图,将自身的理解力和情感溶入演唱中也是非常关键的。

3 、提高全面素质

演唱艺术有“三品兼备,声情入真”之说。“三品”即品词、品音、品味。品词就是研究分析歌词,加深对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品音,就是品试歌曲的音乐语言,分析与研究曲润与歌词之间的关系、体验、领会歌曲所提供的音乐形象。品味,就是在品词与品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歌曲本身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演唱者只有以科学训练为基础、表达原意为根本、融清入曲为目的,才能从“品”中唱出情,才能从声中闻到情。以情带声包含了丰富的理念和丰富的感性知识,蕴含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出演唱者的深厚功力以及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

五、结语

总之,演唱歌曲是一次二度创作。要唱好一首歌,就要把握好演唱中的“情、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音乐是建筑在美的基础上面的一种艺术”,把握好演唱中的“情、声”,就是为实现这“美的艺术”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以情带声使歌唱艺术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