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沂市初中语文三五X教学策略

临沂市初中语文三五X教学策略

临沂市初中语文三五X教学策略
临沂市初中语文三五X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精读课Ⅰ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即学生依据既定的自学目标对所学课文自主学习,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精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需提前投放必要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应在上一节课结束前予以投放,以确保学生充分利用晨读、自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及写作艺术的初步鉴赏等,以确保学生自学时有基本的遵循和必要的目标导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控和诱导,但不能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2.明确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确定出精读的具体目标,并将相关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制订出下一步本组学习活动的计划、方案等。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提出相关的要求。

3.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依据新制订的精读目标,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用时长短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可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

4.展示交流:在组内充分交流并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又是检验各学习小组集体智慧及合作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这一环节用时一般在30分钟左右。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六个左右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学习组长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教师要及时进行过程调控、指导、评价和引导。

5.拓展迁移: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安排必要的训练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需要拓展迁移,须视教材内容、课堂容量而定;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拓展训练或活动的内容。

6.总结反思: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以上环节,按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

精读课Ⅱ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要提前编拟下发自学提纲,明确要求学习什么及达到的程度。自学提纲至少应包括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路、情感体验、写作手法、语言品味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

2.明确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基本内容。教师对下一步的学习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3.整体感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从宏观上明确文章的思路、结构、写法特点、感情基调、文章主旨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4.精读品品析: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对课文的精要语段、重点内容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精心研读,深入探究,在分析、归纳、概括地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5.展示交流: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阅读感受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各学习小组推荐出有代表性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

6.总结反思:学生就本科的学习内容给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略读课

一、基本流程

明确目标--个性阅读--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二、操作说明

1.明确目标:明确阅读的范围、要求和应达到的学习目标。阅读篇目以教材略读课文、“课标”推荐篇目及教师推荐篇目为主。

2.个性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兴趣自主阅读,用时一般70分钟左右。

3.展示交流:就自己的阅读成果先在组内交流讨论,然后班内讨论。

4.总结反思:学生就本课的阅读内容、感悟体验等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写作课

一、基本流程

投放题目--写前指导--自主写作--合作交流--佳作分析--反思提升

二、操作要领

1.投放题目:教师在作文前一周或更长时间投放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做好素材搜集等作文前的准备工作。作文题目要灵活多样,并尽量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

2.写前指导:明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教师指导不宜过细,一般安排5分钟左右。

3.自主写作:学生独立作文,并力求在45分钟之内成文。

4.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并推荐出优秀习作,以备班内

交流展示。

5.佳作品析:各小组展示佳作,并说出推荐理由,班内欣赏点评。

6.反思提升: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教师对本次作文加以指导点评。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写出自我反思,明确努力方向。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总体操作要求:

1.切实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2.坚持“五个贯彻始终”:即情感教育贯彻始终,文化育人贯彻始终,探究体验贯彻始终,展示交流贯彻始终,习惯养成贯彻始终。

3.切忌生搬硬套。以上个可行教学的环节只是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的基本遵循,至于每节课要进行几个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掌握,但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4.狠抓落实。教师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确保每一环节高质量完成,避免形式上的假合作,假交流。

5.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自能质疑问难的习惯、自能合作互助的习惯、自能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严格的要求,方能驾轻就熟。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模式初探(修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中学语文的课型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学“备课”和“上课”的进一步规范。 一、课型特征最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1、课型及课型的分类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主要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中学语文的新授课为例,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写作课。其中,阅读课按师生教学活动的特征可再分为:讲读课、半独立阅读课、自读课;按文章的体裁又可分为:古诗词阅读课、说明文阅读课、记叙文阅读课等。 2、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要依据和反应课型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教学规律。课型是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但课型与教学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且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应用于多种课型。 3、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在哪里体现?毫无疑问,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起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找准文体类型和基本课型的坐标,即上出文体特征,上出课型特征。 文体特征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体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如散文要理清行文线索、抓住情感流露,训练动情朗读;小说要欣赏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主题思想;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出发,分清论据的侧重,知晓论证的方式,体会语言的严密。文言文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直译文言句段,落实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知晓文理。 二、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 课型一般按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主要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课型特征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教学特征,分清课型,不含混在两三种课型之中,搞成四不象。 新授课的课型模式及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来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教学效果来看,如果只有教师教得精彩,没有学生学得自主,那么教学效果依然可能事倍功半。新的教学改革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一直以来,面对全国各个省市教学水平不均以及语文学科自身体系庞杂的问题,初中语文所呈现的教学状况与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仍有很大出入。因而为切实达到教学目标,并推进语文教育发展,教师们还要继续努力,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首先,教师要从课堂本身切入,创建新型课堂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再改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一、学会自主预习,自行解决简单的问题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学会预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预习的任务主要包括解决生字生词、熟练诵读和了解作者信息等任务。解决生字生词和熟练诵读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比如,首先通读课文一遍,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生字生词标注出来,然后借助字典、词典等自我掌握读音、词义等。再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次诵读的过程,没有了生字生词的障碍,要解决断句的问题,从而使诵读逐渐流畅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换气,哪里需要转化声调等问题要着力解决。最后要进行第三次诵读,这次诵读主要解决诵读时的感情色彩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通过上网等各种手段了解作者信息及写作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怎样的,以便把握诵读时的感情基调。如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顺利得多了。 二、构建开放型主体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程中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自主探究。首先,我们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心理、生理、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还要解放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他们从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双眼,不要只盯住课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他们的大脑,点燃思维的火花;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解放他们的嘴巴,使学生谈天、谈地、谈真理。要相信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建一个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事想请老师做,有困难想请老师帮的良好氛围。其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课堂上设计的学生探究与合作环节流于形式,未等学生思考好就急于"抢答",这实质上是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担心将课堂交给学生会拖延时间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在教给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后,给予他们足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在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也是一篇教会学生自学写景文章的好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同样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大段,分四步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海滨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海滨的特点。抓住特点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海滨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词语进行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策略作者:马丙印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8期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马丙印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各学科都在积极的寻求高效的教学方式,并且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 有效策略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指导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而言,使学生克服写作困难的难题成为了初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重点。 一、巧妙运用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以往作文课程教学方式的错误,导致学生将作文定义在了困难的级别,从而致使大多 数学生对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的心理,阻碍了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程 的顺利开展。故在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中要逐渐建立起学生做作文和写作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 极配合教师安排并且以端正的态度用心的对待每一次的写作。因为写作是对语言的充分运用,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魅力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明年逢春 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财运”,其不同断句方式所表达意思不同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对语 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培养起学生对写作和作文的兴趣。 二、多读几本好书,培养阅读习惯 写作除了要将学生对作文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还要在表达的基础上对表达的语言及表现 手法进行优化,并且在作文中加入素材,从而使作文有血有肉,更加的优美、主旨更加具体。 但要做到对作文语言及表现手法的优化和素材的合理添加,需要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重视对 作文写作手法和技巧以及优美语句等素材的积累,其中最直接的积累方式就是通过阅读好书, 使学生在好书的阅读中掌握一些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同时进行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但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作文写作手法、技巧以及写作素材最直接有效积累的机会,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指导中要重视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 学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举办“阅读 素材积累比赛”,使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其对阅读的习惯以及阅读素材、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积累;或是举办“读后感交流会”,在学生之间进行写作素材及作文表达手法、技巧的交流,促进学 生对作文表达技巧及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从而使学生能够写好作文。 三、注重以生为本,引导学会表达 新课程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其注重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发掘、保护和培养。但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作文的主题及思想都在教师的安排之中,并且作文的写作思路和方向 都得到了教师的固定,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作文发散性的理解,还阻碍了学生在写作中对自我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2-07-06T09:16:03.69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志勇[导读]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王志勇/河北省灵寿县青同镇初级中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几个环节。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显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积 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导入,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设置悬念导入,中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导入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知道答案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诗词导入,古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炼、意境深远、感情丰富,因此可以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导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歌曲导入、影像视频导入、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导入语。 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制定比其它学科稍加困难,因此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所谓的注重内容就是能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二是要注重重点。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许多老师想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任何一点,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以是否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教学重点取舍的标准。三是要注重难点。到底哪些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把握难点。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制定后,在每节课上要明确给学生,使每位同学明白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二、自学指导,紧张有序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教师列出的纲要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在讲《捕蛇者说》时自学指导的设计如下,自学指导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做到读准字音(5分钟)。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练习翻译,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第1自然段。这样设计自学指导是学生的自学紧张有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三、检测学生,探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检测,不但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同的文体其分析方法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多样分析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会更易掌握,从而不需教师的反复讲解。 四、综合探究,系统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完善与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可以再逐步分析段意和重点分析某些段落、字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总担心学生自学不好,关于这种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因此每位老师可以消除顾虑,放手给学生。同时它也启发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赏析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还要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语文知识变得更系统、完整。“系统”表现为在每一册的后面都附录有语言手册、阅读手册、写作手册等,还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部分系统介绍本单元相关的文体知识,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更系统了。 初中语文老师,要借助“知识树”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年级就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一册教材也可以画成一棵知识树,每一学期的学期开端就要让学生学习这棵知识树,在之后的各个单元知识都相当于这棵知识树上的枝干、叶片、果实。教学中要不断地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到的每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也已硕果累累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长其知识,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生命的精彩。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 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从我省类似课题研究情况来看,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对朗读教学十分重视,曾撰写了《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等系列文章。特级教师王崧舟开展了“小学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提出朗读教学要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宁波市东海实验小学开展了“研读型变式”语文教学法课题研究,提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变式朗读教学结构。诸暨市赵家学校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省外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江苏省东台市琼港学校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6-10-24T14:26:16.82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6月作者:王震 [导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新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却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只是关注工具性走向了过度关注人文性。语文课被掺入了太多的浮躁和喧嚣,语文课由此发生了严重的变异。那么,什么才是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起来的教学模式呢? 一、强化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培德之本、审美之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材料新颖、写法独特、富含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编排有序、层次分明、点拨精要,内容丰富,也是德育的好范本。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焦头烂额,叫苦不迭。殊不知“读”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将读摆在首位,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学写,在读中明理,在读中练说,在读中练读,从而达到开启智慧之目的,掌握学法之诀窍,培养思维之精妙。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依据教材特点,阅读把握重点。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以“课前插图”展示意境,以“致同学”激发学习动力,以“目录”为纲目,以“单元提示”为导向,以“阅读”为主体,以“探究?练习”为巩固,以“诵读欣赏”抓体验,以“写作”促提高,以“口语交际”抓应用,以“专题”抓合作与实践,以“附录”总结语法知识为点拨的整体结构。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读目录,把握主线;读提示,明确重点;诵读欣赏,扩大见闻;实践活动,培养兴趣;附录精点,注重积累。 (二)、阅读正文是核心,眼耳手脑齐并用。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熟读方可悟其精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单单靠埋头去做阅读题能实现的,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扩大阅读量。其实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经过精心选择了的很好的阅读材料,一定要使用好。具体教学中,我们可采用“五步分层阅读法”。 1、初读——疏通生字新词。中学生由于阅读量较少,每篇课文还有相当数量的汉字不认识,这成为阅读上的拦路虎,必须疏通并注意积累。 2、再读——了解大意。首先宏观把握,不作微观开掘,不追求细枝末节,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大意。能够明确“写了什么”的问题。 3、细读——理清脉络。能够找准线索,理清层次,把握结构。理解表达方法、表现手法。能够理解“怎样写的”的问题。 4、精读——把握思想。能概括中心思想,能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能够体会“为什么写”的问题。 5、熟读——理解写法。学会评价文章,作简单赏析。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读文章,不认识字是可耻的,不知道内容是可悲的,不理解目的是可怜的,不会赏析是遗憾的。要力求做到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主题、体会意境,隔岸观火必定肤浅,身临其境方可吸其精髓,在情景交融之中升华情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二、尝试练习 邱学华同志指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尝试练习,从而达到把握重点,理解难点,学会阅读、学会分析、积累知识、培养兴趣、获得德育之目的。如果说阅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那么尝试练习是应用语言的过程,是将在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又表达出来的过程,起到巩固、深化阅读之目的。 (一)、拟定尝试题 尝试题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尝试题力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出灵活性、主观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德育性。做到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渗透疑点、体现热点、张扬个性。 (二)、完成尝试题 1、教师编好激趣导语。好的激趣导语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高昂、思维高超、合作高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尝试环境,为尝试成功奠定基础。 2、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合作探究,完成习题。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读——找——读——讲——悟。读,即读题、读课文,明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方向;找,依据题目到文中去找,要找得准,找得快;再读,在文中不易找出来的题将文章多读几遍,达到理解的程度,要读懂、读深;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相互合作,探讨答案,要讲得准、讲得全、不能偏;悟,对于开放性的题目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找准醒悟点、切合点,做到准确作答。 3、依据题目强化“阅读”。课本是我们教学的范本,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只能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针对题目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课文的阅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增添活水源头。 三、评价赏析 评价赏析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成绩肯定的过程,也是讨论交流、学习方法的过程;既是教师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学生攻固应用的过程。 1、讨论交流。完成尝试题后,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中以心换心,在讨论中学习方法,明辩事理,增长智慧,对于答案虽不要求绝对统一,但应力求准确、简练、完整,追求最佳化。 2、教师精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反对满堂灌,教师不在乎讲得多,而应当讲得精、讲得准、讲得适时。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再作精讲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找准醒悟点。对于疑、难、繁、活的题,学生最棘手。在讨论时应力求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背景,去找准醒悟点,从而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学习、学会分析。 4、深刻反思,总结方法。从阅读到尝试到评价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反思,总结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初中语文系列作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71

初中语文系列作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作文练习, 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系列的主题作文的方式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系列写作类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以单元的形式对学生某一写作 专项进行突击练习,让学生逐渐深化自己的写作功底,逐渐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系列写作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不比其它,讲究阶段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其天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如精心开展“主题战略”,通过定期定主题 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系列化作文的写作练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下面就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依托单元环节,仿写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单元环节给学生布置对应的作文主题练习,让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 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进行课文的简单仿写,让学生在学习课 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更好地研究自己的语言组织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 的写作能力。当某一单元讲完了以后,这一主题的写作练习也就可以随之终结。 二、寻找生活元素,叙写精彩场景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元素。任何一门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让学生敢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并引导学生将 生活中的这些元素当作一个系列进行写作,从而让学生在分析“系列报道”的练习 过程中巩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个生活中的趣味元素,然 后给学生制定写作的计划,学生根据计划每天或者按周期写出一篇作文,写作时 应特别注意对精彩场景的描述和叙述。 比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题目“我家附近的闹市”,让学生深入 自家附近的闹市中去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寻找发生在这里的一 些趣事,尝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简短的评论和抒情。 这个题目贴近于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其中。于是下课后很多同学直接来到自家附近的闹市中进行感受。有同学每天都去能找 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两篇作文的节选:: 1.“今天去闹市中玩,发现一个摊铺围着好多人,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在那儿 摆了一个摊位,承诺抽牌给钱,除了抽到4以外,其余的点数都给钱。活动非常 刺激,吸引了很多人。我在这儿看了一会儿,感觉像今天学的‘聚众赌博’,于是 就离开了。” 2.“今天又一次来到闹市,发现在那聚众赌博的人更多了。我刚要过去看, 就听见有警车的声音,不知道是谁举报了摊位,摊主想跑没有跑掉。果然是聚众 赌博,幸亏我没有参与。”学生的两篇系列短文虽然简单,但叙事清楚,因此是很好的两篇短文随笔。 三、挖掘社会主题,引导多层反思 社会主题同样是学生应该留意的一个主要问题,各种社会热点的评论、各种 社会话题的发现和评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和叙述、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等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doc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 1904 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 ,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 , 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 ,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 ,从而忽略了诵读 ,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 ,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 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 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 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 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 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 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 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 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 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发表时间:2016-08-12T11:30:50.54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6月作者:安青芹[导读] 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安青芹 (大名县束馆镇冢北中学河北大名 056900)【摘要】把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培养;自主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多是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教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这种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根据自己从教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础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语言来肯定学生。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报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氛围。教师还应相信学生。师生之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仅能促进教学相长,而且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2.1 理解学生的“幼稚”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和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的否定,而是通过延迟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2 善于倾听。学会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高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说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听每个人的讲话,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并且提倡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综合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2.3 激发、鼓励。在教学中,教学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3.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担任一定地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历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4.与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终审稿)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