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1、【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1)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8)数署不入挎池,(9)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0)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鸡豚狗盘之畜无失其时,(1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串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义,(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2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1)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注释】(1)寡人:朱熹《集注》云:“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2)焉耳:赵岐《孟子注》(以下简称“赵注”)云:“焉耳者,恳至之辞。”焦循《孟子正义》云:“当作‘焉尔’。何休注:‘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耳者,犹云尽心于是矣。”(3)河内,相当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凄竞,北边翟,东至河内。”凶:荒年,《墨子·七患》:“三谷不收谓之凶。”(4)移其民、移其粟:朱熹《集注》云:“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并引杨氏说云:“移民移栗,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厅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河东:指令山西省西南部,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该地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5)填然:鼓声充盈的意思。古代作战,以击鼓表示进军,以鸣金(击钲,钲是一种形似钟的乐器)表示退兵。之:句末助词,无义。(6)曳(yè叶)兵,拖着兵器。走,《说文》云:“趋也。”古代所说的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跑;而现在所说的走,在古代称为步。(7)直:只是。(8)胜(sheng 升):尽,朱熹《集注》云:“不可胜食,言多也。”(9)数罟(shuò gǔ朔古):网孔细密的鱼网。毛传云:“罟必四寸,然后入泽梁。”当时的四寸约相当于现在的9 厘米左右。赵注云:“密细之网,所以

捕小鱼鳖者,故禁之不得用。鱼不满尺者不得食。”洿(Wū乌):大的意思。又,朱熹《集注》云:汗下之地,水所聚也。”(10)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以时:按一定的季节,《礼记·王制》云:“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11)丧死:葬送死者。(12)五十者可以衣(yì艺)帛:朱熹《集注》云:“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衣在此作动词用。(13)鸡豚狗彘(zhī支):豚是猪,彘是小猪,此处概指农家养殖的家畜。无失其时:不耽误养育的时节。朱熹认为是指庄家畜繁育的季节不宰杀母畜。(14)七十者可以食肉:朱熹《集注》云:“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15)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16)申:重复、一再,《左传·成公十三年》:“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17)颁白:同“斑白”,花白头发的老人。负戴:古代用人力搬运重物的两种方式,负指背在背上,戴指顶在头上。《礼记·祭义》“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郑玄注:“任,所担负也。不以任,少者代之。”赵注云:“壮者代劳,心各安之,故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18)黎民:老百姓,朱熹《集注》云:“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19)检:节制、制止,赵注云:“以法度检敛也。”一说,有的本子此字作“敛”,意思是说,丰收的年成粮食富足,人们不知爱惜,连猪狗都吃得像人一样好,这时国家就应该收购粮食以备荒年,如不去购敛就是失职。(20)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21)刺人而杀之:古代作战的主要兵器是予,这是一种以刺杀来伤人的武器,故此处云“刺人”。兵:此指武器。(22)无:同“毋”,不要,(23)斯:那么。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吧!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了解一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

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千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

【段意】孟子认为,梁惠王的办法不能说一无是处,但还是没有在根本问题上着力,所以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来打比喻。梁惠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使更多的民众来归顺他,孟子因势利导他讲述了“王道”的政治、经济措施。盂子认为,要称王称霸,首先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而做到这一点的起码条件是民生有保障,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孟子在此所规划的施政措施,概括起来是两条:一是使百姓富庶,二是要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这与孔子所谓“富之”(先使民众富庶)、“教之”(然后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观点(见《论语·子路》篇)是一脉相承的。宋代瑰学家程颐说:“孟子之论玉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朱熹《集注》引)

2、【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 间(7),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 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②餍(yan):饱。③间 (Jian):窥视。④蚤:同“早”。⑤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 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6)国中:都城中。(7)墦问:坟墓间。 (8)讪

:讥消、讥骂。(9)中庭:庭中。(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样 子。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 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3、【原文】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 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②兹:年。③攘;偷。

【译文】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 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4、【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

然谁能御之?’”

【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