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贸易第1-2-3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第1-2-3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第1-2-3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第1-2-3章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答案

提示:单选题第22小题A选项更改为:20世纪60年代

一、1、剩余产品2、制成品3、对外贸易量4、贸易统计5、外贸总额在GDP中

6、净出口

7、专门贸易

8、交换比价

9、贸易平衡10、各类商品

11、世界出口总额12、是否有第三国参与13、EDI 14、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二、1、√2、х3、х4、√5、√

6、√

7、√

8、√

9、√10、х

11、х12、√13、х14、√ 15、√

三、1、D 2、D 3、B 4、A 5、B

6、D

7、C

8、B

9、D 10、B

11、A 12、D 13、D 14、D 15、A

16、A 17、B 18、B 19、D 20、C

21、C 22、A 23、B 24、B 25、A

26、A 27、A 28、A 29、A

四、(答案要点与关键词,仅供参考)

1、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行为;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工业革命促进贸易、交通、经济结构、贸易方式发展,政府作用加强;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和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并不是一直稳步上升,而是经历了一个由迅速发展转向缓慢、停滞和回升的过程,按其发展历程,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自由贸易为主流,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电子数据交换将成为主流的贸易方式。

2、18世纪60年代后,欧洲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对世界贸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大工业得以广泛建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加,国际贸易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体,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便利和快速。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攀升,工业品生产的大幅增加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工业原料和制造品作为贸易商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增大。工业革命促进了贸易方式的进步。样品展览会和商品交易所取代了国际定期集会,根据样品签订合同开始被广泛接受;期货交易也已经出现。信贷、汇票和票据等贸易支付手段也产生了。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服务的组织也日趋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等。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发生了转变。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由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形成。

3、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世界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所以国际贸易也可以称为世界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实物商品和有形商品的交换,即国家或地区之间买卖原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的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增强,国际贸易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当代国际贸易不仅包括实物商品的交换,还包括服务和技术等非实物商品、无形商品的交换,并且这些非实物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4、进口(Import) 与出口(Export)。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与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是贸易国进行对

外货物贸易统计时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对外贸易额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外贸货物贸易量指标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对实际贸易规模的影响,准确反映货物贸易的实际规模。贸易条件:如果某一时期内一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则表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也就是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仅可以反映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还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Trade Dependency),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也称货物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也称劳务贸易或服务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5、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表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贸易顺差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长期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输出到了国外,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再者,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扩大出口,还会造成同贸易伙伴的关系紧张。而贸易逆差也并非坏事,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一段时期的贸易逆差通常是难免的,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是顺差好还是逆差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中国为例)

6、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仅可以反映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还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7、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自由贸易为主流,保护贸易仍然广泛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电子数据交换将成为主流的贸易方式。

8、第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试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第三阶段: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和稳步发展的阶段;第四阶段:以WTO规则为基础改革外贸体制。

第二章练习答案

提示:1、填空题第5题改为:机会成本递增导致生产可能曲线是_______ 原点的。第12题将“一个”改为“一国”;2、判断题第11题加一句:依据比较优势理论;3、单选题最后4题的题目序号应该为:29、30、31、32,第29题D选项改为:李斯特。

一、1、相对价格弹性2、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3、低于4、生产可能性曲线5、凹向

6、专业化

7、要素禀赋

8、要素密集度

9、劳动10、要素禀赋(H-O)

11、均等12、丰富13、较小14、要素禀赋15、增加

16、贸易增加货币17、汉密尔顿18、幼稚产业

二、1、√2、√3、х4、√5、х

6、х

7、√

8、х

9、х10、√

11、√12、х13、х14、√15、х

16、√17、х18、х19、√20、√

三、1、D 2、D 3、D 4、D 5、C

6、D

7、B

8、A

9、D 10、A

11、B 12、C 13、C 14、C 15、D

16、B 17、B 18、D 19、A 20、C

21、A 22、A 23、C 24、C 25、D

26、B 27、B 28、B 29、D 30、D 31、D 32、 A

四、(答案要点与关键词,仅供参考)

1、 如图:

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为b+d ,外国贸易净利得为m ,本国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本国国内均衡价格与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 e —P w e ),外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外国国内均衡价格和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 w e —P f e ),由于(P e —P w e )>(P w e —P f e ) ,则有 (b+d )> m ,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多于外国贸易净利得。本国进口需求曲线D m 较为陡峭(价格弹性较小),外国出口供给曲线S x 较为平缓(价格弹性较大),由此决定贸易后本国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外国价格变动幅度。因此,贸易利得在两国间的分配最终取决于两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一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越小,该国的贸易曲线(进口需求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就越陡峭,贸易后国内价格变动幅度就越大,贸易利得就越多;反之则反之。

2、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即使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也就是没有绝对优势,只要两种商品的成本差异不同,两个国家依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3、我们用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来看国际均衡价格水平的确定。如图所示,RD 表示X 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相对需求曲线下降的趋势表示了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即当X 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增加X 产品购买量,减少Y 产品购买量,因此X 产品的相对需求量上升。图中的RS 表示X 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表明随着X 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上升,世界的相对供给量呈阶梯式上升。X 产品的相对国际均衡价格由X 产品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交点决定,图中的交点为E ,对应的X 产品相对均衡价格为(P X w / P Y w )E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本国只生产X ,外国只生产Y 。 P

P e

P w e

Q Q

P P S E S x S f D

D m D f

E w E f P f e P w e P e P f e Q p Q c P w e Q w e Q f c Q f p Q e Q f e 进口量

出口量 c

a

b d b+d m f h m e Q

4、如图所示,本国从A 点出发,向右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尽量更多的生产X 产品,减少Y 产品的生产,但生产X 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增加,X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增大,X 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外国从F 点出发,向左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尽量更多的生产Y 产品,减少X 产品的生产,但生产Y 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增加(也就是X 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减少),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增大(X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缩小),X 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越来越低;最终,两国的专业化分工进程在两国X 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恰好相等时为止,这一共同的相对价格就是贸易后相对国际均衡价格P X w / P Y w 。即:MRT MX = MRT MY = P X w / P Y w 。两国的消费水平不再像封闭条件下那样依赖于各国的生产可能曲线上,而是依赖于国际均衡价格线,两国无差异曲线分别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边际替代率等于国际均衡价格P X w / P Y w 。即:MRS

AT = MRS FT = P X w / P Y w 。

在国际均衡价格P X w / P Y w 水平上,通过彼此交换,两国可以在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上实现更多的的消费,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本国贸易平衡条件为:HM X ·P X w = HA T ·P Y w

外国贸易平衡条件为: JF T ·P X w = JM Y ·P Y w

5、所谓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单位X 产品所放弃的Y 产品产量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是自由流动的。所谓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 产品,必须放弃更多的Y 产品的产量,机会成本递增导致生产可能曲线是凹向原点的。与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不同,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两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分工,本国虽专业化生产X 产品,但仍需生产较少的Y 产品,外国虽专业化生产Y 产品,但仍需生产较少的X 产品,其根本原因是,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过程中,该产品机会成本的上升使该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彼此接近对方国内相对价格,两国该产品相对价格一旦相等(国际均衡价格),各国扩张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产

X Y

Y

X

A ●·●·●· ● A T

F T F ● ● M X M Y P X w / P Y w

P X w / P Y w H

J X 的国际市场相对价格

P Y w / P X w

P X / P Y RD

(P X w / P Y w )E X 产品的相对供求量

(X+X*)/(Y+Y*) RS

P X */ P Y *

(L/ R X )/(L*/R Y *) E

品的进程也就终止了。

6、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本国工资w和利率r的相对价格w/r低于外国,则本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外国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给定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w/r,在该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小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那么商品X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则是由要素供给比例、即要素禀赋不同决定的。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7、某一商品(劳动密集产品X)的相对价格上涨,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实际价格或实际报酬(工资率)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利率)则下降。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叫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它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引申。由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即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意味着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8、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金银货币就是财富;(2)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国内的流通领域只能改变财富的分配,不能增加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货币量,增加财富;(3)必须保持贸易顺差,才能保证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4)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早期重商主义也称重金主义,流行于15~16世纪,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 1554-1612),他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主张“多卖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流行于16~17世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他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输出的思想,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其主要观点是:“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9、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通过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学说。李斯特认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古典学说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未予以重视。李斯特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提出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产业,以免税或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他主张保护的对象是将来有前途的幼稚产业,而农业、没有竞争对手的工业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则不需要保护。他提出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本身还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应慎重使用这一理论,如,在保护幼稚产业时,政府强制性地把资源部分地从出口优势部门转移出来,最终损害了出口的增长;如果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制造业缺乏比较优势的话,一段时间的保护并不能为制造业创造出竞争力,反而使低效率的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再要取消保护就困难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护政策的实践并没有缩短与发行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第三章练习答案

提示:1、题目序号不规则的用红色标出;2、单选题第18题A选项改为:研究和开发密集型产品;单选题第26题改为:以下哪项不属于支持自由贸易的理由;单选题第29题改为:以下哪项不属于支持保护贸易的理由。

一、1、南北贸易2、外部3、产业内4、历史或偶然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或的市场份额11、自由贸易政策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14、出口替代政15、规模经济16、最优关税

二、1、√2、√3、√4、√5、√6、х7、√8、√9、10、11、12、13、√14、√15、х16、х17、х18、√19、х20、√21、√22、√23、х

三、1、D 2、B 3、A 4、C 5、D 6、C 7、C 8、A 9、A 10、D 11、

D 12、D 10、A 11、B 12、A 13、B 14、D 15、B 16、C 17、C 18、A 16、B 17、B 17、C 18、B 19、A 20、D 21、D 22、D 23、A 23、D 24、B 25、B 26、D 27、B 28、C 29、C 30、A

四、(答案要点与关键词,仅供参考)

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的理论基础是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因此发达国家成为资本密集的制成品净出口国,发展中国家劳动相对丰裕,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劳动密集的初级产品净出口国。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贸易的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大部分贸易发生在电子、通讯设备、机械、化工、运输工具等行业内部,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在同一产品系列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品内贸易(Intrapruducts Trade)的现象。

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同一个行业内,是产业内贸易,贸易形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现实中两个国家的贸易往往同时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这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小,那么两国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那么两国的贸易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2、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效率的原因,他认为产业聚集的效率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厂商的集中能促进专业化设备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第二,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余劳动力市场的共享。第三,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可以改进交易效率。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集中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和共享商业中心的便利;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寻找成本,刺激行业总需求。新增长理论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行业学习曲线表现出来:随着行业整体知识和技术的不断积累,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有助于行业中各个厂商生产成本的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有动态收益递增的特征,行业的历史累积产出越大,则行业中各厂商的产品单位成本也就越低。总之,当一个行业的厂商大量在一个地区聚集时,尽管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规模不大,但行业规模扩大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能够降低该行业中各个企业的成本。

3、一个国家最初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可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资源配置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外部规模经济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而另外一些国家擅长于另外一些行业。此外,一国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国内知识和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这种生产格局就会有利可图而继续存在。因此,历史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一些已经形成的专业化模式继续下去,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被“锁定”在某种不愿意的专业化模式中。

4、如图所示,我们先看贸易前。假定本国在封闭条件下国内的市场规模是既定的,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厂

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的产量

就越少,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平均成本就越高,因此行业成本曲线CC 1线向右上方倾斜;与此同时,厂商数量越多,相似而又有差异的产品种类就越

多,竞争就愈激烈,行业价格就越低,因此行业价格线PP 线

向右下方倾斜,行业中均衡的厂商数量为N 1,均衡价格为P 1。

因此,在封闭条件下,每个国家的市场规模都较小,在行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每个国家能够生存下来的厂商数量有限,这些厂商向市场提供有限的几种差异化产品,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较少。

再看贸易后。如果本国和外国相互开放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行业产品的销售量扩大,行业成本曲线由CC 1下移至CC 2,厂商数量增加至N 2,均衡价格下降至P 2,本国可以更廉价地同时出口和进口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因此,在开放条件下,市场规模扩大一方面导致两个国家原有的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果;另一方面会导致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生产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每个国家都可以向其它国家出口或进口差异化产品,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差异化产品大大增加,产品价格也降低了,因此每个国家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都提高了。

5、林德(Staffan B ·Linder )的重叠需求理论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会较少。

6、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生产,其他国家的需求会先于模仿产品而出现,由于模仿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时间差距,在这一段时间内创新国就可以向模仿国出口新产品。当其它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以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模仿国的规模经济和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创新国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导致创新国的出口下降,甚至最后创新国可能从模仿国廉价进口该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一般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并且获得广泛认可,它就变得标准化了,然后可以使用不熟练的劳动力大规模生产该产品,产品的生产就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发达国家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在各国之间转移。

7、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各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两国没有贸易时,各国的生产是由国内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决定的,本国有生产X的比较优势,外国则有生产Y的比较优势。技术外溢会有可能导致不同结果:一种情况是,本国原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外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本国引进了外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结果发挥了本国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的长期增长。另外,商品X本来就是外国相对劣势,在两国实行分工和贸易后便不再生产。本国多生产X可以使外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也有利于外国。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外国生产商品Y的技术比本国先进,本国从外国学到这种技术并用此来改进发展其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对本国来说,这种技术引进的结果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外国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本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资源,对本国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

8、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局限性:(1)在国内充分就业时,如果扩大出口,就应相应地增加进口,以避免

成本C 、价格P 厂商数量N

CC 1 CC 2 PP

1 2 P 1

P 2 N 1 N 2 贸易前 贸易后

出现因过渡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或降低出口商品价格时才能实现。(3)虽然贸易顺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但如果为了追求顺差而不加节制地实行“奖出限入”政策,会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盛行,发生各种贸易战,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战略性贸易论的局限性:(1)它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和补贴给出任何通用的解决方法;(2)它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严格苛刻的限制条件。除了产业必须具备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这两个条件外,还要求政府必须有齐全准确的信息、接受补贴的企业必须给予配合、市场需求旺盛且目标市场不会诱使新厂商加入、其他国家不会采取报复措施等等。(3)它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掠夺他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9、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10、自由贸易政策能够消除扭曲增进社会净福利;自由贸易的收益主要来自竞争带来的效率改进;自由贸易的竞争效率还体现在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学习、模仿和革新的机会;为了防止政府的贸易政策为利益集团所控制,在没有最优选择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政策是次优选择。

11、某种商品的进口大国设置一定程度的关税会使贸易条件向有利于本国不利于外国的方向转化,使国内实际收入最大化,这种程度关税也叫最优关税。如图: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净福利=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税收收入,也就是图4.2(a )的a -(a +b +c +d )+(c+e )=e -(b +d )。当e >b +d 时,征收关税能使该大国的福利增加b +d ,当e <b +d 时,征税会使该国福利减少。

价格

数量 进口数量

12(a )本国市场 (b )本国进口市场

21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术语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试题) 1、我西北某市出口公司于某年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甘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付款,装运期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出口公司在天津有办事处,于是在2月上旬便将货物运到天津,由天津办事处负责定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存仓后的第二天,仓库午夜着火,抢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公司总部并要求尽快补发30吨,否则无法按期装船。结果该公司因货源不济,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 问:从该案例中应汲取什么经验教训? 2、买卖双方按FOB条件达成一笔大麦种子的买卖合同。合同规定大麦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在90%以上。卖方在装船前对货物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合同的规定。货到目的港,买方提货后由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发现发芽率不到60%。于是买方要求退货,并提出索赔。卖方予以拒绝,理由是:卖方在装船前进行过检验,证明所交货物是合格的;买方在目的地检验发现质量有问题,说明货物品质的变化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在FOB条件下,货物在装运港装船时越过船舷,风险转移,运输途中货物品质变化的风险,应由买方承担。双方协商后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遂将争议提交仲裁。仲裁庭审理时发现,大麦种子包装所用的麻袋上粘有虫卵,正是这些虫卵在运输途中孵化成虫,咬坏了种子的胚芽,造成发芽率降低。但对于应由谁来承担这一后果,买卖双方仍然各执一词。 问:应由谁来承担上述责任? 3、我国东北地区某外贸公司于2002年9月按照DAT满洲里条件与某俄罗斯商人签订了一笔矿产品的买卖合同。合同规定的数量为8000吨,可分批装运,交货期为当年12月底之前。签约后,卖方即开始备货,安排铁路运输,并于12月30日前将8000吨货物分批发运出去。买方在满洲里接受了货物,经检验发现有短量现象,同时发现有一部分货物是在2003 年1月份到达满洲里的。于是,买方向卖方提出异议,指出卖方违反交货期和短交货物,并就此提出索赔。但卖方以铁路承运人出具的运输单据证明自己按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 B.买卖双方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 B.相同 C.成正比 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 段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 C.国际贸易的产 物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自然条件 D.资本流 动 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 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课程——理论部分 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INCOTERMS2010》中11个贸易术语的基本含义 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因素 贸易术语的特殊解释、变形 贸易术语对比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一)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price terms)。其表现形式为三字母英文代码,如FOB或英文短语,如Free on Board(insert named port of shipment)。其含义是用来说明价格的构成,以及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风险、手续和费用的划分。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真题回顾 多项选择题(2010)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用来说明: A.价格构成 B.物权所有 C.风险划分 D.费用划分 E.责任划分 一、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二)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1.《华沙——牛津规则》 1928年由国际法协会制定,专门解释CIF术语 2.《美国对外贸易定义》 美国的商业团体制定,主要在美国、加拿大采用 解释6种贸易术语(EXW、FOB、FAS、CFR、CIF、DEQ ) 对FOB术语有特殊解释 FOB术语的特殊解释 适用范围:FOB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如为水上运输,则必须在FOB后加缀“Vessel”字样,并列装运港名称,才表明卖方在装运港船上交货。 风险划分:FOB V essel风险划分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同2010通则相同。 出口手续:买方提出请求且买方承担费用,卖方才有义务协助买方取得各种证件,且出口税和其他捐税由买方承担。

国际贸易术语(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术语中卖方不负责办理出口手续及支付相关费用的是()。 A、FCA B、FAS C、FOB D、EXW 2、象征性交货意指卖方的交货义务是()。 A、不交货 B、既交单又实际性交货 C、凭单交货 D、实际性交货 3、CIF Ex Ship’s Hold 属于()。 A、内陆交货类 B、装运港船上交货类 C、目的港交货类 D、目的地交货 4、我方出口大宗商品,按CIF新加坡术语成交,合同规定采用租船运输,如我方不想负担卸货费用,我方应采用的贸易术语变形是()。 A、CIF Liner Terms Singapore B、CIF Landed Singapore C、CIF Ex Ship’s Hold Singapore D、CIF Ex Tackle Singapore 5、在以CIF和CFR术语成交的条件下,货物运输保险分别由卖方和买方办理,运输途中货物灭失和损坏

的风险()。 A、前者由卖方负担,后者由买方负担 B、均由卖方负担 C、前者由买方负担,后者由卖方负担 D、均由买方负担 6、按照《2010年通则》的规定,以FOBST贸易术语的变形成交,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 A、货交承运人 B、货物在装运港船上 C、货物在目的港卸货后 D、装运港码头 7、《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合同而制定的。 A、FOB B、CFR C、CIF D、FCA 8、CIF Ex Ship’s Hold 与DAT相比,买方承担的风险()。 A、前者大 B、两者相同 C、后者大 D、买方不承担任何风险 9、在交货地点上,《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中对()的解释与《2010年通则》中对FOB的解释相同。 A、FOB Under Tackle B、FOB

国际贸易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利益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的不同解释和看法,了解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教学计划 共4课时 导入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二节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三节对外贸易与国民利益 第四节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兴趣导入 课堂教授 课后复习题 本章重点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本章难点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动因理论 本章要点 复习思考题

兴趣导入 综观古往今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极其不同的解释和看法,而首先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经济学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最初的出色论述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国际贸易理论,因此,我们将这两位经济学家称作国家贸易的鼻祖。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一、解决社会再生产的继续 (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而交换又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乙方之间的媒介要素”。 马克思不仅仅把交换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而且还把交换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 (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的交换——便不能发生。”由此可见,恩格斯把交换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看作几乎与生产同等重要。 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 世界各国社会生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之间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在生的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流通过程。 (一)对外贸易与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 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提条件下,两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一部类中的社会产品超过(或少于)两大部类中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而第二大部类中创造的社会产品不能满足(或超过)过剩(或不足)的第一部类社会产品的替换,进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费资料,以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发展。 (二)对外贸易与产品的实现 1、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 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品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期,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80%要输往国外。 例如: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主要是为国外市场而进行生产。日本造船、化肥、缝纫机和纺织机械的产品一半以上靠出口;汽车、电视机、人造合成纤维成品三分之一靠出口。美国农产品对出口以来很大,每亩耕地中有一亩是为出口而生产的。 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1)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使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跨越了过境。随着欧美各国产业革命的成功,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出现了以下趋势: 第一,补偿的实物形态越来越多。从19世纪的金属扩充到20世纪的有色金属、石油,又扩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稀有金属。就连资源比较丰裕的美国也日益感到匮乏,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偿。在13种现代经济所必需的矿产资源中,美国依靠进口的数目从1950年4种扩大到1970年的6种,1985年扩大到9种。制造一架喷气式飞机所需的最重要的6种原料,除铜外,都要靠进口。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术语教案资料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E U R500.00p e r M/T F O B S h a n g h a i 计价货币单价计量单位贸易术语 第一节贸易术语(t r a d e t e r m s,p r i c e t e r m s)概述 一、贸易术语产生原因 避免每一次交易都对复杂的责任、费用、风险的划分进行磋商,清晰地说明价格的构成。 责任指因交货地点不同而产生的租船定舱、装货、卸货、投保、检验、申请进出口许可证及报关等 费用指因货物的移动而产生的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检验费、码头捐税、仓储费等风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货物被盗、串味、锈蚀、水渍和灭失等危险 二、贸易术语的含义 1、含义: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通常缩写为三个英文字母。 2、定义的两个要点: (1)价格构成:FOB,CFR,CIF (2)风险、责任、费用的划分:FOB 贸易术语说明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 三、贸易术语的作用 1、明确责任,规范、简化手续 2、影响合同的性质:启运合同装运合同到达合同 3、具有法律作用 (1)虽本身非法律条文,但一旦在合同中使用,即对双方有约束力; (2)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既未排除,也未注明该合同适用某项惯例,在合同执行中发生争议时,受理该争议案的司法和仲裁机构也往往会引用某一国际惯例加以裁决。 四、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CIF); ---《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 Ex point of origin, FOB, FAS, C&F, CIF, Ex dock (一)《Incoterms 2000》简介 由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制定,简称ICC(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 Incoterms 1936 ; Revised in 1953, 1967, 1976, 1980, 1990, 1999 ●内容特点 (1)完成一笔国际贸易需要销售合同、运输合同、保险合同和融资合同,而Incoterms只涉及其中的一项合同,即销售合同。 (2)只涵盖有形货物,不包含无形货物(如电脑软件); (3)只涉及货物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不涉及货物的所有权和其他产权的转移问题,也不涉及违约及其后果等问题。所以,贸易术语不能涵盖销售合同的所有内容。 (二)《通则2000》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详细界定买卖双方的10项义务定义了4组13个贸易术语: —G r o u p E:E X W?启运d e p a r t u r e —G r o u p F:F C A,F A S,F O B?主运费未付m a i n c a r r i a g e u n p a i d —G r o u p C:C F R,C I F,C P T,C I P?主运费已付m a i n c a r r i a g e p a i d —G r o u p D:D A F,D E S,D E Q,D D U,D D P?到达a r r i v a l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1、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国际市场调研 (2)寻找客户 2、寻找客户的途径: (1)出国访问; (2)根据国内外出版的各种进出口商名录、国内外报刊(比如国际商报)上的广告和出版物中的“贸易机会”,利用上面留下的联系方式,直接以函电等方式进行接洽; (3)邀请国内外进出口同业公会、商会、银行或有关贸易促进结构代为介绍; (4)请本国驻外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或外国驻本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代为介绍; (5)利用国内外的专业咨询公司介绍客户,他们的业务关系中有许多具有一定影响、专业经验和能力的客户; (6)在国外刊登广告招揽生意; (7)参加各种机构(如贸易中心、外贸协会)举办的商展,包括我国的出口商品展销会(如每年春秋季举办的广交会、一年一度的华东商品交易会和华北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在国外举办的展销会; (8)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B2B平台)的计算机数据库中提供的客户信息;(9)建立企业网站,对公司的发展历程、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10)直接走访进口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办事处; (11)到国外设立办事处,联络客户。 3、构成一项有效发盘的条件有: (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受盘人提出; (2)发盘的内容须十分确定;

(3)表明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 (4)必须送达受盘人。 4、构成一项有效接受的条件有: (1)接受必须由发盘中确定的收盘人作出; (2)接受的内容必须与发盘相符; (3)接受必须在发盘规定的期限内作出。 5、逾期接受一般无效,只能看做一项新的发盘。但公约规定,如果发盘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和书面通知受盘人,确认该接受有效,则该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逾期接受是由于传递不正常造成的,对此,除非发盘人毫不延迟地通知受盘人,发盘因逾期而失效,否则接受有效,合同于该接受到达时成立。 6、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即可以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履行合同的依据,还有利于加强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心,使其依约行事,即使履约中发生纠纷,也便于举证和分清责任,故书面合同成为合同的一种主要形式。 7、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是: (1)当事人必须在自愿和真实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2)当事人应该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3)合同必须有对价或约因; (4)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5)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书面形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合同的约首(首部)、正文(主体)和约尾(尾部)。 五、案例分析 1、根据《公约》规定,发盘有效期开始的时间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计算。本案例中虽然没有约定发盘有效期的起始时间,也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受盘人在4月17日收到发盘,4月19日就表示接受,在发盘人规定的15日以内。故双方合同关系成立,该公司可以向H公司索赔。 2、由于采用电传方式发盘到对方需要10个小时,如果当天下午2点发现问题,可以采用更为迅捷的方式,比如打电话等撤回该发盘,但是撤回的通知必须要在发盘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或者同时到达,撤回有效;而第二天9点发现该问题,由于发盘已经生效,如果发盘人要想取消发盘的效力,只能采用撤销的方式,但是撤销的通知必须要在对方接受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撤销有效。 3、根据《公约》规定涉及到货物包装方式的变更,除非双方合同中另有约定,属于非实质性变更,只要原发盘人没有马上表示反对,接受是有效的,双方合同成立。 4、双方交易过程中确定要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则合同的生效以签订书面合同为准。而本案例中我方明确表示交易达成需要签订确认书,但是后来对方将草拟的合同条款发给我公司,但是我方并没有确认,故双方合同关系不成立。 5、(1)1、双方交易已经达成。因为虽然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明确提出不承认口头协议,只认可书面协议或合同。但根据公约的解释书面协议包括:函电、电子邮件等。所以合同成立。 (2)就此案例我方应向对方据理力争,陈述利害关系,否则可向我国法院起诉对方。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习题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习题 考试内容 1.贸易术语含义和作用。 2.《INCOTERMS 2010》中11个贸易术语的基本含义。 3.FOB、CFR和CIF变形的含义。 4.FOB、CFR和CIF与FCA、CPT和CIP的异同。 5.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CFR成交,应由( )。 A.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B.卖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C.卖方办理租船订舱,买方办理保险 D.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卖方办理保险 2.按照《2010通则》,以CIF汉堡条件成交,卖方对货物风险应负责( )。 A.船到汉堡港为止 B.在汉堡港卸下船为止 C.货在装运港装上船为止 D.货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为止 3.在下述FOB的变形中,加大出口人费用的是( )。 A.FOB Liner Terms B.F OB Stowed C.FOB Under Tackle D.FOB Landed 4.按CIF Landed成交,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限为()。 A.货物交给承运人 B.货物在装运港装上 C.货物在目的港越过船舷 D.货物交到目的港的码头 5.FOB术语下,程租船运输时,若买方不愿承担装货费用,应选用()。 A.FOB Liner Terms B.FOB Under Tackle C.F OB Trimmed D.FOB Landed 6.就卖方承担的货物风险而言,()。 A.CIF比FOB风险大 B.FOB比CIF风险大 C.CIF与FOB风险相同 D.无法判断 7.根据INCOTERMS 2010,DAT是()。 A.指定目的港交货 B.指定目的地交货 C.目的地交货

国际贸易第二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交易磋商案例分析 模块一对外磋商程序(一) 案例2---1 出口脱皮芝麻磋商案 【一】案情: 泰国A(下称A公司)2003年2月23日致电我国湖北B公司(下称B公司)询购脱皮芝麻,电文如下:欲购2002年产脱皮芝麻204吨,4月装运,请报CIF曼谷实盘价。B公司2月24日发盘:你23日电悉。发盘,脱皮芝麻204吨,每吨782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27日复到有效。 A公司2月26日复电:你24日电悉。价格偏高。如降价,购买250吨。 B公司2月28日复电:你26日电悉。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4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4日复电:你28日电悉。用户要求延展发盘,请合作。 B公司3月7日复电:你4日电悉。发盘展期至3月14日。 A公司3月12日复电:你7日电悉。接受你发盘。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除通常装运单据外,要求提供产地证、植物检疫证明书,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 B公司发现脱皮芝麻市价上涨,不想成交,于3月16日致电A公司:你12日电悉。抱歉,脱皮芝麻世界行市变化,在收到你接受电报前我货已售出。 A公司3月17日复电:你16日电悉。对你货已售出我感到惊讶并提出异议。你7日电已将发盘有效期延展至3月14日,我于12日接受此实盘,是有效的接受,合同已告成立。如4月交货有困难,我可与用户商谈延期一个月,但不保证有任何结果。 B公司3月20日复电:你17日电悉。250吨脱皮芝麻确已售出,深表歉意。现应你请求,经过努力可供脱皮芝麻150吨,每吨790美元,CIF曼谷,5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23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22日复电:你20日电悉。在目前情况下无法谈新的交易,我坚持我3月12日电。我接受你的实盘是有效的。如你不履约交货,根据目前市价,你应赔偿损失每吨10美元,共2500美元。考虑你方情况,为表示我方合作,我可同意5月装运,但须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原价。请电告合同号码,以便开证。如不同意上述建议,则只有提请仲裁解决。 B公司3月25日复电:你22日电悉。考虑到双方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同意你方建议,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售给你250吨,5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合同号码980223号,航寄中。 A公司3月28日复电:你25日电悉。谢谢你方合作并理解你方处境,待收到合同后即开证。 【二】案情分析: 〔1〕本案例的焦点问题: 本案例的焦点问题在于我国湖北B公司3月7日所做的发盘是“实盘”还是“虚盘”,对该公司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泰国A公司于3月12日所做出的接受表示是否有效。〔2〕本案例的特点: 本案例表现出的特点在于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虽然我国各行业以及企业在掌握、适用国际惯例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部分企业仍然缺乏既熟悉国际贸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 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 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李斯特 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 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 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 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 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 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 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 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 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 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C、不同的成本比例 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 A、产业内贸易说 B、技术差距说 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 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D、《国际贸易纯理论》 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14、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分工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各国间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存在()差异。 A、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 C、要素禀赋 D、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15、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若两国能够进行分工生产和贸易,其结果会使两国的福利水平() A、一国提高,另一国降低B、均提高C、均降低D、不确定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内容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盛行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进口(尤其是奢侈消费品)。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且金银有限,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之上的。 (1)个人财富或国家财富的多少基于他所持有的金银的多少,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2)对外贸易是金钱的重要来源。出口――金钱流入;进口――金钱流出; (3)国家应干预经济,促进出口,增加财富。 二、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理论意义:重商主义至今仍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如“限入奖出”原则依旧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信奉的教条。在鼓吹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对于本国的重要产业仍给予严格的保护。 当社会总需求低于生产能力时,促进出口政策,对特殊行业的保护,也适用于贸易保护政策。 2、不足之处: (1)从贸易政策取向看,重商主义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这实质上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这意味着自由贸易永远不可能。 (2)重商主义仅把注意力放在流通领域,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而忽视了对生产领域的研究。 (3)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博弈。 (4)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积累不一定意味经济繁荣。 (5)从理论上看,存在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使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顺差。(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转机制)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货币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国内物价上涨→出口竞争下降→贸易顺差缩小或者消失→出口=进口 重商主义出发点是追求贸易顺差,最终又将使贸易顺差消失,因此,这也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776年斯密发表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在这部书中,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 一、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 1、绝对优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处于绝对优势指生产该商品需要投入的劳动绝对水平低于贸易伙伴国,或者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贸易伙伴同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2、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 B.水平型 C.垂直型和水平型 D.水平型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 B.xx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 B.相同 C.xx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 C.国际贸易的产物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xx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术语教学内容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 E U R500.00p e r M/T F O B S h a n g h a i 计价货币单价计量单位贸易术语 第一节贸易术语(t r a d e t e r m s,p r i c e t e r m s)概述 一、贸易术语产生原因 避免每一次交易都对复杂的责任、费用、风险的划分进行磋商,清晰地说明价格的构成。 责任指因交货地点不同而产生的租船定舱、装货、卸货、投保、检验、申请进出口许可证及报关等 费用指因货物的移动而产生的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检验费、码头捐税、仓储费等 风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货物被盗、串味、锈蚀、水渍和灭失等危险 二、贸易术语的含义 1、含义: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表明商品的价格构成,说明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通常缩写为三个英文字母。 2、定义的两个要点: (1)价格构成:FOB,CFR,CIF (2)风险、责任、费用的划分:FOB 贸易术语说明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 三、贸易术语的作用 1、明确责任,规范、简化手续 2、影响合同的性质:启运合同装运合同到达合同 3、具有法律作用 (1)虽本身非法律条文,但一旦在合同中使用,即对双方有约束力; (2)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既未排除,也未注明该合同适用某项惯例,在合同执行中发生争议时,受理该争议案的司法和仲裁机构也往往会引用某一国际惯例加以裁决。 四、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CIF); ---《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 Ex point of origin, FOB, FAS, C&F, CIF, Ex dock (一)《Incoterms 2000》简介 由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制定,简称ICC(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 Incoterms 1936 ; Revised in 1953, 1967, 1976, 1980, 1990, 1999 ●内容特点 (1)完成一笔国际贸易需要销售合同、运输合同、保险合同和融资合同,而Incoterms只涉及其中的一项合同,即销售合同。 (2)只涵盖有形货物,不包含无形货物(如电脑软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练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练习题 要素禀赋论 1.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由________________提出,由______________创 立,由______________发展的。 2. 要素禀赋论中的生产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素禀赋论的要素价格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要素密集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要素禀赋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 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哪些途径而逐步缩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单项选择题: 1) 第一位系统地表述比较优势原理的经济家是: A.Bertil Ohlin B.Eli Heckscher C. Adam Smith D.David Ricardo 2) H—O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 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的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 丰富要素的商品。

国际贸易知识-第二章-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贸易知识-第二章-国际货物运输

第二章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 个重要环节。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很多,并且具有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时间性强、情况复杂多变、风险较大等特点,因此,合理选择与运用运输方式、订好合同中的装运条款和正确缮制与运用有关装运单据,有利于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货物运输和顺利履行合同。 第一节运输方式 国际货物运输包括海洋运输、陆上运输、航空运输、江河运输、邮包运输等方式,其中海洋运输占最大比重。 一、海洋运输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海洋运输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其运量占国际货物运输总量的80%以上。海洋运输之所以被如此广泛采用,是因为它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通过能力大,运量大,运费低的优点。 海洋运输虽具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海洋环境复杂,气象多变,船舶在航行途中,随时都有遇上狂风、巨浪、暴风、雷电、

海啸等人力难以抗拒的海洋自然灾害袭击的可能,遇险的可能性比陆路、江河运输要大;同时,海上运输还存在着社会风险,如受战争、罢工、贸易禁运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海洋运输的速度也相对较低。 按照船舶经营方式的不同,海洋运输可分为班轮运输(Liner Transport)和租船运输(Shipping by Chartering)。 (一)班轮运输 班轮运输又称定期船运输,指船舶按照预定的航行时间表,在固定的航线和港口往返航行,从事客货运输业务,并按事先公布的费率收取运费的运输。它具有下列特点: (1)船舶按照固定的船期表(Sailing Schedule),沿着固定的航线和港口来往运输,并按相对固定的运费率收取运费,因此,它具有“四固定”的基本特点。 (2)由船方负责配载装卸,装卸费包括在运费中,货方不再另付装卸费,船货双方也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 (3)船、货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豁免,以船方签发的提单条款为依据。

第二章 国际货物贸易法适用的法律、惯例

第二章国际货物贸易法适用的法律、惯例 第一节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 国际货物贸易(买卖)是国际贸易的最古老形式,与国内货物买卖相比,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当事人位于不同的国家,彼此不是很了解,缺乏信任; 第二,当事人所处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同,由此导致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同,争议解决方法,争议解决的时间长、难度大; 第三,国际货物买卖一般需要经过长距离运输,货物较长时间处于第三人控制中,风险大; 第四,货物和与货物有关的单据是分别处理的,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甚至有时交付单据即可获得偿付; 第五,货款交付一般很少即时清结,通过需要通过某种付款安排; 第六,货物的交付很少是双方直接交接,通过需要经过第三人转交,转交时货物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 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律适用的特点 1 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主要是合同法,而合同法的最重要特点是契约自由。各国均奉行这一规则。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公约、国内法还是国际惯例。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才会按照合同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适用的法律,即当事人约定优先。如中国《合同法》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2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一般是实体法,而不包括国际私法规则,以避免产生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违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曾对涉外经济合同中处理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明确指出指的是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规范和程序法。 3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对该公约第1条第2款的私法原则作出了保留。美国对此也作出了保留。据加拿大法律,合同的准据法也仅指某法律制度中的实体法,而不包括国际私法规范。 4合同当事人选择的用于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规范,可以是国际公约、某一国内法,也可以是国际惯例。 二、各国关于货物买卖的立法概况 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般都离不开国内法的调整,在选择某一国内法作为买卖合同的适用法律时更是如此。我国没有单独的买卖法,买卖合同适用〈合同法〉 2在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在普通法系国家,既有成文的货物买卖法,又有法官创造的判例法;在具体适用时,判例法往往比成文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脱离了判例法是不能适用成文法。 三、调整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 统一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规范一直是世界各国、各国贸易团体追求的目标。国际社会在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有代表性的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关于国际货物销售的统一法公约〉(ULIS)、〈关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成立的统一法

国际贸易第二章 练习题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中心 2、世界市场 3、国际分工 4、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5、调拨价格 6、垄断价格 7、世界货币 8、国际价值 二、填空题 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分工。 2、国际分工是和的基础。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和之间的最初分工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越来越多的部门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的分工。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为基础的分工,形成了以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6、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世界市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以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市场和市场;按商品用途分成市场、市场;按交易对象划分为市场、市场;按要素划分,则可以将世界市场进一步划分为资本市场、市场、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8、国际价值与国际生产价格的区别在于两者形成的因素不同。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 ,而国际生产价格取决于各国商品的和各国之和。 9、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等因素外,也有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因素。许多国际贸易中心都具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贸易市场,如商品交易所、、等。这些就构成了所谓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相对于这些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我们把诸如单边进出口、、、租赁贸易、、、、寄售等称之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10、所谓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各国都能通用的,担任的商品,它为参加世界市场交易的人们所接受。早期的世界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并用,是一种。1816年英国过度到单一的。但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则是在年间的事。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复本位制而采用单一的金本位制。 三、单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形成的阶段是在()世纪时期。 A、11~12 B、14~15 C、16~18 D、18~19 2、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 A、自然条件 B、人口规模 C、资本的国际化 D、国家的出现 3、各国在()决定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A、生产力水平 B、市场规模 C、自然条件 D、社会制度 4、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制度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净进口: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小于进口量 净出口: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2、出口部门: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总贸易:总进口加上总出口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 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专门贸易: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就是一国的专门贸易额。专门贸易额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应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与国内贸易有什么区别?国际贸易量的计算 1)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 3) 2、什么是贸易差额?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1)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 差额 2)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好事。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 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使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集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扩大出口国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垂直型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