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一、木架建筑的优势:

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二、木构建筑结构体系:

①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用料小,整体性强,刚度大,穿插细,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小。

③井干式:用原木垒成墙体。用于东北与西南森林中,用井干壁体作为结构承重墙,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面阔、进深较小。

三、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

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②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③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④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间的名称: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五、斗拱作用有3个:

(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

(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

(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六、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特征已经形成,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唐:斗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的样式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然比较简单。

(3)宋:斗拱发展到宋代被认为是已经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

(4)明清:元起斗拱的尺度渐变小,明清时斗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了差别。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七、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

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上,支承角梁和屋角。

八、斗拱的构件:(1)斗: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2)拱: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3)昂:斜向的悬臂梁,作用与拱类似。

九、院落的围合方式:(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围墙围合;(2)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常称为“廊院”;(3)在住房前东西两侧各键一座厢房,前设院门和院墙,称为“三合院”,若在前院再建倒座,则称为“四合院”。

十、庭院式组群布局特点:

①突出内向性的布局。空间聚合功能,适和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气候调节功能,围护墙——遮阳、挡风内院——采光、绿化。形成小气候。防护戒卫功能;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

②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③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离散型”:中国建筑——历时性观赏

“集中型”:西方建筑——共时性观赏

④突出“门”的铺垫作用。建筑组群的外显立面、组群艺术的起点、庭院的节点

十一、历史上建设者从以下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①善择基址②因地制宜③整治环境④心理补偿

十二、建筑类型:①居住建筑②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③礼制建筑④宗教建筑⑤商业与手工业建筑⑥教育、文化、娱乐建筑⑦园林与风景建筑⑧市政建筑⑨标志建筑⑩防御建筑

十三、历史上有作为的“工官”:①隋代宇文恺;②宋代李诫;③明代蒯祥、徐杲等

十四、中国古代建筑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①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②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十五、旧石器时代——天然洞穴

北方穴居(地势高亢地区)——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南方巢居(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干阑式(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①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②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特点

十六、原始社会建筑

(1)半坡和姜寨原始村落的布局特色(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

半坡:分为三个区域,南面居住区,有46座房屋,北端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居住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姜寨:居住区房屋分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情况。东面为墓葬区,与居住区之间有壕沟。(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情况

距今约6,7千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房屋遗址的区别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窑穴设在室外,室内地面、墙面多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

字形,室内地面和墙面采用白灰抹面。

十七、夏:开始出现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

十八、商: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十九、西周:①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陕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南北中轴线,四合院对称布局,前堂后室,门堂之制,双开间厅堂;②突出成就——瓦的发明,制瓦

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

二十、春秋:开始使用砖

二十一、战国:①城市建设的高潮;②高台建筑盛行;③墓葬制度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发展;

④铁制工具巨大发展,提高了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⑤筒瓦和板瓦在宫殿

建筑上广泛使用。

二十二、秦:①城市建设——摒弃城郭制度(咸阳城——规模宏大,无城郭。渭水两岸建设, 270处宫馆);②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③修筑长城——御匈奴,心理作用;

④修驰道,全国交通连为一体;⑤开灵渠,连贯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二十三、汉:

①木结构渐趋成熟(1、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经形成;2、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通;3、斗拱普遍使用,其结构作用明显;4、屋顶多样化,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通,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②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有巨大的发展,大量使用空心砖,还发现条形和楔形砖,拱顶有纵联和并列2种砌法;

③石建筑主要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④礼制建筑发展,设计思想——月令图示,明堂制度及形式

二十四、隋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①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构架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④建筑的艺术加工真实、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

⑤斗拱的结构技能极其鲜明;⑥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⑦设计与施工有了进一步发展。二十五、宋: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里坊制和宵禁;

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营造法式》面世;

③建筑组合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衬托主体建筑(单体——体形变化多,屋顶形式丰富,轮廓起伏柔和秀美;群体——布局灵活,空间开敞;程式化、细致化、秀丽);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⑤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二十六、元: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发展迟缓的状态,建筑也发展缓慢,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特点:木构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明显逊于两宋时期。主要表现在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架被简化。

二十七、明:①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②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性的定型的木构架;③管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④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少,梁柱的整体性加强;

⑤砖已经普及到民居砌墙;⑥琉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广泛。

二十八、清:①园林达到极盛期;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住宅建筑多样化;④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与装修设计水平,《工程做法》面世;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⑥民族建筑形式融汇——汉藏、汉满、南北

明清木构建筑变化:

①形成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狗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侧脚、生起、月梁、梭柱逐渐取消;

②建筑模数改变,采用斗口模数制;

③屋顶采用举架法——举折一次完成,由下至上,举势升高,屋顶陡峻

二十九、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三十、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城市的初生时期,城墙用夯土技术比较原始。城市各要素散漫而无序地分布,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居民区按照氏族的关系聚居,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②第二阶段:里坊制的确立时期,城市被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和市,里作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被纳入定时启闭的市当中,里和市都围以高墙。统治者的宫廷和官署位于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夜禁。这个时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③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城市呈长方形,城市作规划严整地棋盘式分割。统治者的宫殿位于城北居中的位置。居民和市场纳入到组成棋盘格的“里”中。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规模壮观。

④第四阶段:开放街市时期,宋起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宣告了沿用1500年的里坊制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街市。

三十一、高台建筑的历史变迁

高台建筑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量建造高台宫室,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

战国时期高台宫室仍然盛行;

汉代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结构和施工技术有巨大发展,不需要依靠高台来组织大建筑群,高台建筑逐渐消亡。

三十二、各时期砖石建筑的发展

汉——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有巨大的发展,大量使用空心砖,还发现条形砖和楔形砖,拱顶有纵联和并列2种砌法;石建筑有石阙和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地面石建筑主要是墓阙、墓祠、墓表和石兽石碑等遗物。隋——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m。空腹拱桥可减轻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唐——砖石建筑仿木结构兴起;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砖石材料加工渐趋精致成熟。

宋——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明——①砖、石券结构建筑应用广泛;②石灰广泛应用;③硬山屋顶建筑增多;④琉璃瓦发展;⑤砖、石雕艺术发展

三十三、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前期

战国——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

秦——摒弃城郭制度

三国——曹魏邺城开创了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长方形平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棋盘中组成“里”。唐——确立里坊制和宵禁制度,南北分区,中轴线对称,集中市场,城市园林和城市水系发展

宋——取消里坊制,沿街设肆,家庭结构变化,四水贯都

明清——以皇城为中心布局;用南北轴线控制全城,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干道、胡同);市肆成行成市

三十四、各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

唐——造型朴实大方,屋顶平缓舒展,出檐深远,斗拱雄大,结构简洁合理,用料粗大,气质雄浑、洒脱

宋——建筑组合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衬托主体建筑(单体——体形变化多,屋顶形式丰富,轮廓起伏柔和秀美;群体——布局灵活,空间开敞;程式化、细致化、秀丽);

明清——①木结构定型化,卷杀简化;风格严谨平稳;装饰繁琐,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②设计定型化;③直梁、直柱;④梁柱直接交接;⑤檐口起翘平缓,举势升高,屋

面陡峻

三十五、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道城墙。唐宋时府城也通常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只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①新建城市;②依靠旧城建设新城;③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三十六、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①防御工程;②水利工程;③道路与下水道;④邮驿设施

三十七、(1)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

(2)乡村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①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②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脉关系为生存纽带

四十、住宅的类型:①木构架抬梁、穿斗和混合式;②竹木构架干阑式;③木构井干式;④砖墙称重式;⑤碉楼;⑥土楼;⑦窑洞;⑧阿以旺;⑨毡包

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

砖墙称重式: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砖墙承重的住宅普及形成了山墙式住宅

碉楼:主要分布在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楼是用砖石砌成的碉堡式的房屋,非常坚固,内部有三四层楼,平顶,窗户小,有很好的防御性,流行于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羌族地区。碉楼特点是平面呈方形,用石墙或者土筑墙与纵向排列的木柱、密肋梁组成承重的结构系统。

阿以旺: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

新疆维吾尔地区常见的一种住宅,平屋顶,土木结构,带外廊。所谓的“阿以旺”

是指带有天窗的夏室,中留井口采光,天窗高出屋顶40-80CM。

干阑式: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广西、

海南、贵州、四川

窑洞:主要分布在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巢居。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为原则,以拱券为结构特征。种类:①开敞式靠崖窑;②下沉式窑院;③砖砌的锢窑

优点:经济,就地取材,土尽其用,维持生态平衡,防火、防噪音,少占农田

缺点:空气不流通,潮湿排水,抗震有问题,施工周期长

通风问题解决:①前后院;②通风口

土家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赣南

①土楼的共同特点:(1)以祠堂为土楼的中心;(2)无论方楼还是圆楼、弧形楼均

已中轴线对成;(3)基本居住模式为单元式住宅。

②土家楼的技术特点:(1)出于防卫的需要,土筑的外墙很厚。(2)地处南方,主

义防晒,将檐口向外伸出,利用建筑的阴影减少阳光的辐射;(3)在建筑内部,采

用活动是的屏门,空间开阔通透,有利于空气的流通;(4)外环设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5)注意风水,保留坐北朝南,但是忌讳背水。

毡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

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搭建方便,构造简单。

四十一、四合院的特点:

①四合院的中轴线对成,等级分明,次序井然,宛如北京城的缩影;

②四合院经过长期规制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做法规范且成熟。主要建筑抬梁硬山顶,次要房屋也有用平屋顶。房屋墙承重,不对外开放,朝院内一面采光;

③四合院朴素、适用、色彩以灰砖青瓦为主。整体体现出尊卑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分、雍容大度的气质。

四十二、北京四合院特点: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倒座为会客厅,客房,院大门咋整个院子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多一间主要作为门房和男仆的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的小院内设有厕所。

内院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联系,内院正北是正房,又称北房和北屋。它是全院规模最大的建筑,供长辈居住。正房的左右两侧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内院东西两侧的房屋为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由耳房和东西厢房山墙构成的院子为露地用于堆放杂物,也有在此布置假山。连接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用抄手回廊连接,便于在雨雪天气行走。

后院为全院的服务区,以后罩房为主,布置厨房和仆人的居所,后院有井,在西北角的一间设有住宅的后门。

四十三、北京四合院意义:①反映了封建社会家长制家庭的生活方式:大家庭聚居、小家庭相对独立;②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了人群的等级;③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尊卑有序、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④重视生态环境

四十四、中国古代宫殿发展为四阶段:

①“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出现之前,即便是最隆重的宗庙、官室也用茅草该屋顶,夯土筑基;

②盛行高台宫室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构架建筑是一种梯形复杂的组合体,而非庭院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③宏伟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工程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分布着许多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④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天子的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用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诺干院落。

四十五、汉唐明三代的宫室,其发展趋势为:①规模变小;②宫室中前朝部分的纵向建筑和空间层次得到了加强,门殿增多;③后寝居住部分,自由布置富有园林气息的宫苑结合,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和刻板的庭院组合。

四十六、北京故宫的艺术手法:

北京故宫主要的手法是在长1.6公里的轴线上,连续布置对称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出三大殿的宏伟、庄严、崇高以衬托出皇帝的崇高与神圣。(采用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制)

北京故宫经过六个封闭的庭院后、到达主殿:①大清门以北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宽的横向院子,形成了一个“丁”字型的空间,北端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这里配有华表和金水石桥,构成了建筑群的第一个高潮。②进入天安门是一个较小的庭院,锦缎是与天安门形象和体量近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了加强。③进入端门后是一个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尽端的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大的体量,达到了建筑的第二个高潮。④午门内是太和殿门院,宽度达到200余米,豁然开朗。⑤通过太和殿庭院后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大殿坐落在中央“土”字型的高台上,四周门、殿、廊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四十七、故宫的特点:

①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

②采用了宏大的规模(72万㎡);

③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

④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

⑤尺度处理上也很严谨;

⑥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四十八、“三朝五门”(周代):

三朝:外朝、治朝、内朝。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四十九、坛庙有三类:①祭祀自然神;②祭祀祖先;③先贤祠庙

五十、天坛的艺术手法:

①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

②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与宁静。

③以圜丘和祈谷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

④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

⑤通过一系列的数字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和“天圆地方”的象征,充分显现了崇天的意识。

⑥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

五十一、祈年殿的象征手法:

①以圆象征天,以蓝色象征蓝天。

②殿内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

③内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月。

④外圈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

⑤内外圈两圈共二十四根檐柱象征二十四节气。

⑥再加上4根龙井柱,共28根柱子,象征二十八星宿。

⑦再加上上层的8根童柱,供36根柱子,象征三十六天罡。

五十二、陵园建筑的变化

商——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

汉——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官僚坟墓也多采取方锥平顶形式

唐——因山为陵,供食不便,因此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在山下设下宫

宋——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

明——陵墓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连在轴线上,致祭区形成院落2进或者3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

清——陵制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

五十三、五岳:东(泰山),西(华山),南(衡山),北(恒山),中(嵩山)

五十四、现存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佛塔主要类型:

楼阁式塔——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我国佛塔中的主流。材料由全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砖石。(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江苏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塔)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材料一般用砖,石(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单层塔——大多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喇嘛塔——主要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北京妙应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金刚宝塔——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高大,四角各一较低小(北京正觉寺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五十五、佛光寺正殿:

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①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②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③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

④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结构特征:①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②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③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④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五十六、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

释迦塔建于应县城角,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7年)。塔建在八角形两层砖台基上面。底层有内外两圈柱,都包裹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外檐柱外有一圈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而内、外两圈柱网构成《营造法式》中的“金箱斗底槽”样式。塔身亦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4层暗层,即高9层。各层檐柱与其下的暗层的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

木构架结构特点:①平面采用八角形,减少了风压,增强了抗风能力。②总体来看,整个佛塔总体比例偏粗壮,有利于结构的稳定。③采用内外两圈柱网,将中心塔柱扩大到内环上,大大增加了塔的刚度。④五个平座层和四个暗层的铺作形成了9道水平的刚性环。⑤平座暗层内添加了斜撑和立柱,把平座柱网与其上下铺作相联系,形成了整体框架,将四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⑥合理布置结构细节:如各个次间墙内都加斜撑,大大提高外檐柱的稳定性,楼梯也逐层移位布置,避免垂直布置楼梯带来结构不利环节。⑦尽量避免使用大料,多用小料,有利于减轻塔的自重。⑧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荷载重量最大,柱身最高的底层,内外槽柱用2.6米和2.86米的砖墙包砌起来,起到稳定柱网的作用。

五十七、石窟寺及其主要类型

特点: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②其规划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④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⑤除石窟本身,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分类:①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②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③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五十八、园林发展:

A.奠基时期: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它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识的关键时期。

B.唐宋至明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呈现几个特征:(1)理景普及化,即由都城向地方性城市扩散。(2)园林功能生活化:早期一向追求自然意趣,人工建筑物较少,但随着园林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相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逐渐增多。(3)造园要素密集化:早期院子大且布景稀疏。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加以及对山水奇险的追求,导致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4)造园手法精致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早期对景观的认识着重于景观内在的本质美的体认,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后期对画意一般的追求,“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五十九、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

儒道二学相互补充

儒学——大部分时间占主导地位,强调亲和自然,“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把造园看作修身养性;指导思想——积极入世

道家——曾两度在汉初及六朝占主导地位,道家崇尚回归自然,作为个人生活环境的园林和风景建设,六朝时在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时得以发展,升

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品类;指导思想——出世的

六十、唐宋——明清的园林发展

唐宋——①文化艺术兴盛;②皇家园林——皇家气派;③文人园林兴起——简远,意境深远;疏朗,整体性强;雅致,雅趣,修身养性;④创作手法——

写实,写意

明清——①皇家园林大盛——南北园林艺术融合;②江南私家园林兴盛;③园林理论成就——明代计成《园治》;④清末中西交流——中(圆明园),

英(后期风景式园林)

后期——功能复杂化,游憩,陶冶性情,多功能活动中心,建筑密度大,自然情趣减弱

六十一、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手法:

①园林布局:a.主题多样;b.隔而不塞;c.欲扬先抑;d.曲折迂回;e.尺寸得当;f.余意不尽;g.远借邻借。

②水面处理:小园水面处理以聚为主,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烟波之兴,分则曲折迂回,可起溪涧探幽之趣。水面分隔以桥、廊、岛等,使水面空间既分隔又联系,相交融渗透。

③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注意块体、缝隙和纹理的处理,用石得当。

④建筑营造:(1)活泼:建筑不刻守三间、五间,半间、一间也有出现;(2)玲珑:建筑处理不笨拙,装饰轻盈和家具精致;(3)通透:建筑不壅塞,室内外空间交流通透,有利于远眺,又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层次和深度;(4)朴素:建筑淡雅而且不华丽庸俗,和江南的自然风光非常和谐。

六十二、明清皇家苑囿的特点(包括江南私家园林理景手法的区别和联系)

皇家苑囿:

①建筑——规模大,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其中一些以塔殿楼阁作为中心,体量与尺度都很

高大;

②叠石——运用传统的叠石手法,小范围使用若干石山,大范围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

地形起伏,再与真山结合

③花木——群植或成林布置

④水面——因地制宜,巧于利用自然山水,形成各自特色

私家园林:

①建筑——尺度得当,造型空透、轻盈

②叠石——土石并用

③花木——单株欣赏为主

④水面——有聚有分,曲折萦回

六十三、古人选址时遵守6条原则:

①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②防卫性好;③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④注重小气候;⑤理想的景观模式;⑥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

六十四、中国清代建筑彩画的种类和特点

①和玺彩画(上伍彩)是清代的最高等级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体建筑.

基本格局:三大段: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

纹饰题材:遍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纹及吉祥草纹。

设色:以蓝绿色为基调,左右蓝绿相间,上下蓝绿对调。

绘法与等级:第一等级:龙和玺;第二等级:龙凤和玺,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藻头和玺,凤和玺;第三等级:龙草和玺

②旋子彩画:应用广泛,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

布局:与和玺彩画基本相同,只是藻头部位以岔口线、皮条线取代圭线、圭线光;

纹饰题材:藻头,枋心,合子;

绘法与等级:可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7个档次

③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源出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可分为早中期官式苏画和晚期官式苏画;有包袱式、枋心式、海墁式三种苏画

六十五、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

①邑效风景名胜;②村头景点;③沿江景点;④名山风景区

六十六、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①礼制②宗教③风俗④标榜政绩⑤开山采石⑥崇饰乡里

六十七、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①巧于因借;②旷奥兼用;③塑造意境(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2、涤我尘

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3、标志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六十八、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①庑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一般用于皇宫和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

②歇山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正脊、四条垂脊以及4条戗脊组成,又称为九脊顶。

③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两端伸出于两边的山墙

以外,又称挑山或出山。

④硬山顶: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是悬出山墙,山墙大多高出屋面,山墙一般为砖石。

⑤攒顶:宋称尖顶,用于面积不带的建筑屋顶,如亭、阁、塔。特点是无正脊,由无数条垂

脊交汇于中央一点,再在其上覆以宝鼎。

⑥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者辅助用房的屋顶,常附于城墙侧面。

⑦平顶

六十九、我国古代建筑屋面曲线构造上的成因与演变过程:

①檐口曲线:自唐起大殿檐口已有明显的曲线,宋代《营造法式》中已经有了很详细的阐述,元起又恢复了平直,明清亦是如此。檐口呈现曲线是檐柱自当心间起,向两端逐渐“生起”的原故。为了使檐口翘得更高,在屋角处使用了生头木等构件。

②屋脊曲线:汉代起正脊已经有生起,唐、宋、元建筑均在脊檩的两端置生头木。明清又恢复平直。

③屋面曲线:汉代文献中已经有“反宇向阳”的记载,建筑通过举折和举架的办法使屋面的横向断面上形成曲线。在檩的两端由于有衬头木的存在,屋面也依纵轴线形成曲面,因而屋顶形成了一双曲面,不但有利于排水,还能为室内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并且是屋面外观变得柔和与秀丽。

七十、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云南一颗印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

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

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三间两耳、三间四耳倒八尺。七十一、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大式做法小式做法

间架1间:5~11开间,架:5~11架,最多13架3~5间3~7架

出廊四种情况均可无周围廊

屋顶可用琉璃瓦和筒瓦可用各种,形式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不许用庑

殿、歇山,不许做重檐

斗拱可有可无无斗栱

构架细部有飞椽、随梁枋、角背、扶脊,木节点构造

比较复杂

无飞椽、随梁枋、角背、扶脊木,

节点构造比较简单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一)

1.简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土木构筑很少 ②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④开山凿石,工程量大,费时长 ⑤雕刻、绘画艺术中保存了许多早期建筑形象 2.结合汉、唐、明三代宫室实例,简述其发展趋势。 大明宫: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宫城共有九座城门,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北京故宫中轴线主体建筑序列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也就是故宫的“三大殿”。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北京故宫的特点:1)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2)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3)建筑处理上,采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 清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和使用的宫殿,现存古建筑100多座。清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 3.简述南京城的规划特点。 1)充分利用自然,顺应地然地形进行城市规划2)依照风水学说进行规划,选择了风水学中的“穴” 3)结合周礼,对古典布局做了一些改变,但是依然崇尚王权4)体现规划中的区划思想 4.简述哥特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1)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就减薄到25~30cm左右,拱顶大为减轻。材料省了,侧推力也小多了,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一点。 2)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 3)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第四,哥特式教堂的形制基本是拉丁十字式的。 5.请结合实例试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的区别以及都城建设的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三种:第一类新建城市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 第二类利用旧城建设新城。汉代以后常用。 第三类旧城基础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6.简述隋朝在建筑上的主要成就。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

中建史题目

绪论 一、选择题: 1.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什么?(A) A穴居和巢居 B.集体活动的大房子 C.祭坛 D.神庙 2. 下列哪项不是斗栱的作用?(C) A.增加挤压面 B.支撑挑檐檩 C.改善节点构造 D.标志等级 3.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的木构架是(A),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A穿斗式 B抬梁式 C干阑式 D井干式 4.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C) A有机 B简明 C舒适 D真实 5.斗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B大木作C铺作D檐下作 6.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B)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7.天坛的屋顶形式是(C)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8.斗栱的主要构件是( D ) A栱、斗。B斗,昂。C栱,昂。D栱,斗,昂 9.收分的柱身形态是( A ) A向上逐渐收小B向下逐渐收小 C 上下一般粗 10.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建筑部件,主要构件是:斗、拱、昂。其中“昂”指的是(C) A主干部件 B短的悬臂梁 C斜的悬臂梁 D长的悬臂梁 11.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其中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是(B) A简明 B有机 C真实 D三者都有 12.《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三本书分别成书于:(A) A.宋朝、清朝、清朝 B.宋朝、民国、清朝 C.宋朝、清朝、明朝 D.唐朝、清朝、宋朝

13.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形式是正确的?(C) A 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 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C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D 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 14.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 C ) A木头圆柱B檩条C大梁D额枋 15.以下关于庭院的围合方式的种类,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B.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并用廊围合。 D.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 二、名词解释 1.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2.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代表。 3.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4.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5.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6.棱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有梭形。 7.卷条:将栱端切削成柔美而又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 8.“庭院”是由屋宇,围墙和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9.“天井”为某些地方为减少夏天烈日暴晒之苦而做的很小的庭院,是一种形象的称谓。 10.卯榫结构的定义: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⑴. 取材方便; 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中建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试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取材方便②适应性强③抗震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震性能)④ 施工速度快⑤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①木材资源日渐减少②木建筑防火性能差,易遭火灾③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耐久性不佳④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要求,消耗量大 见书p2~3或笔记 2.复述周礼考工记中对王城(国都)建设的一段论述并解释。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战国时齐国官书,记载西周之事) 解释:工匠建造国都,方圆九里,每边开三道城门,城中九条纵向大道,九条横向大道(即九条东西向大道九条南北向大道),九条大道宽为九轨(道路能够让九辆马车开进行驶)轴线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堂,皇宫的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的地方,后面是市场,集市和市政面积各为一夫。 3.简述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并列举一个著名工官及其成就。 答: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着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见书p14~15 著名工官: ①隋:宇文恺隋大兴,东都洛阳的规划设计者。 ②宋(北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 ③明:蒯(kuai)祥,徐杲(gao) 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蒯祥,明,北京城规划及故宫建设) 4.简要介绍一下史官文化(解释)。 答:史官是专门记载历史之人,史官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少宗教色彩的,以伦理为本位的现世文化。 我们把这种过早成熟的,历史意义发达,重伦理色彩的,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现象的文化称为“史官文化”。 5.简要介绍窑洞的种类并阐述窑洞的优缺点。

中建史复习题完整

中建史复习题 1、名词解释:间:“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填空: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 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3、简答题: 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 1)依次递减 2)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 出廊的作用是什么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4、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5、名词解释: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6、填图题: 清式斗拱正立面、清式斗拱侧立面 7、简答题: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

一释义 1【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2【穿斗式木构架】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6【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7【间架、副阶周匝】 (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斗栱】 为我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栱端)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两柱间的枋上)。 9【华栱、昂、抄、栿、枋】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栿:较大的横梁称“栿”;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中外建筑史》作业题(一) (课程代码:06216) 一、单项选择题 1. “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 A、穿斗 B、内柱升高 C、彻上露明造 D、草栿 2. 唐代建筑的特征是【 D 】 A、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力 B、斗拱多而密,屋顶陡峭 C、运用多色彩画、绚丽华贵 D、结构复杂,用料硕大,坚固而稳定 3. 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拱券和:【 C 】 A、巢居 B、神殿 C、梁架 D、庙宇 4. 下列哪组建筑运用了“金厢斗底槽”及斜撑增强了建筑的刚性【 D 】 A、佛光寺东大殿,隆兴寺摩尼殿 B、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光寺东大殿 C、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苏州虎丘塔 D、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5. 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 A、晋 B、冀 C、苏 D、赣 6.《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侧脚”指的是【 B 】 A、山墙向内侧倾斜 B、外檐柱向内倾斜 C、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 D、即“移柱法” 7. 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 A、全面保护 B、重点保护 C、有限保护 D、酌情保护 8、沧浪亭、豫园、瞻园、个园分别位于【 D 】 A、苏州、上海、扬州、南京 B、南京、上海、苏州、扬州 C、扬州、上海、南京、苏州 D、苏州、上海、南京、扬州 9. 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 B、白虎B、朱雀D、玄武 10. 圆形大土楼住宅分布在哪些地方【 B 】 A、江西南部 B、福建南部龙岩、上杭、永定一带 C.广东东部沿海一带D.福建北部福安一带 二、名词解释题 1. 面阔 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间的宽度称为面阔。 2. 通进深 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通进深。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答案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答: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唐长安城特点是什么?需画示意图。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 简述罗马建筑对古希腊柱式的发展。举例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5.木构架建筑特点 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 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中国建筑史 论述题

论述题 简述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在古代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答:礼对建筑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对建筑的影响,其次表现在无论是城市、建筑群,还是建筑单体、建筑做法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等级现象: 1 城制等级 2 组群等级 3 间架做法等级 4 装饰、装修等级 5 数的等级 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它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的形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与建筑特点。 答题纲要:总体布局与建筑特点:1)三朝五门制度—纵深方向空间层次丰富,应用开敞-封闭的对比手法衬托主体,建筑沿轴线对称布局;2)前朝后寝制度,分区非常明确; 3)符合背山面水、阴阳五行的布局理念。4)建筑处理应用对比手法,强调等级制度,主次分明。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效果鲜明。每点应适当展开。 试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答: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以服务帝王为目的;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南方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建筑色彩淡雅,轻盈通透。 1、你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有无借鉴或指导意义?原因是什么?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架的优点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1.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2.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四)独特的单体造型,窗体底端 五)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 六)写意的山水园景 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八)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2、你熟悉哪一种民居,它有什么主要特征,它对现代建筑创作有什么作用?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特征P98--100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①突出内向型的布局.使用功能,安静,私密性强.精神功能上,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②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建筑成了空间的界面,突出空间美.③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④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我们把以单体建筑出现的门称之为单体门,如宅门,院门等,是唯一朝外的因子,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道.⑤色彩与装饰体现了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北京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建筑空间观念和环境观,即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人对聚居环境从功能到精神的要求。传统环境型无不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现在从事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用当代的眼光和现在的思维来处理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评析木构架。 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越来越少,成材慢;木建筑易遭火灾,易虫蛀,不耐潮,不耐久;无法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大。 4、“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这段话的含义,并说明其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 含义: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

中建史论述题

中建史篇: 古代建筑发展部分: 1,为什么说汉代木架建筑渐趋成熟p28 2。为什么说唐代木构建筑发展已趋成熟?以什么为特征?试述之?P36 3。唐宋建筑风格之不同p35 4。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是一种成熟体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5。明代建筑特点p44 6。清代建筑特点p46 城市: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较高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对明清北京城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明清北京城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利用的构想说明原因?P68 3。宋代都城陈是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加以评述。于近日思考之,有何意义和借鉴之处? 4。中国近代城市特征事什么?他较中国封建城市有那些变化与发展? 5。隋唐长安及于汉长安城廓关系? 6。明南京城p69 住宅: 1。传统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旧住宅,河南窑洞,徽州明清住宅等今天仍在使用,虽不适应现代生活,但其设计手法仍有 可借鉴之处,请以其中一例,指出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可资减借鉴之处各3点。P91 2。请概述徽州民居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p102 3。试举例合院形式四种,并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四合院优缺点及发展前景p91 4。干阑木构特点p85 宫殿: 1。宫殿在中国古代都城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通过对明清北京城和宫殿关系简述这种封建帝王城市设计的优缺点和意义? 2。布达拉宫是怎样创造出仙山琼阁意境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今天可以借鉴p152 3。北京故宫中路自天安门至乾清门的院落平面建图(注明建筑)并评析其群体空间手法及特点? 坛庙,陵墓,寺庙 1。画出天坛总平面并分析概况及其组成特点?P123 2。请绘出唐乾陵的平面图,并分析和概述其组成特点?P136 3。以南京中山陵为例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在吸收传统和创新方面进行的探索 4。明十三陵特点,并画出其最大陵墓平面图p138 5。中国古塔是怎样形成的?试从符号学角度论述其形成过程,对今天建筑创作的意义p165 6。画出应县木塔的平面示意图,并分析她的造型艺术特色和结构特点p166 7。试简述塔在中国佛寺钟的地点。作用。及其发展与变化? 8。佛光寺平立面。及其结构艺术特点,并说明它体现唐代建筑雄伟,舒朗风格的多种具体体现?(四点)p147 9。建筑空间序列的引导 园林 1请分析某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和设计特点,并以次概述说明那学院林设计手法在今天建筑创造中仍值得借鉴?P180 2。绘图并简要说明寄畅园的艺术成就p195 3。园中园在中国大中型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预和园中——————北海中——————

中外建筑史各章练习题

第1章原始社会的建筑 1.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2.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3.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B ) A 干阑式建筑 B 木骨泥墙房屋 C 穴居 D 巢居 第2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其中郭又称为:( C ) A子城 B大内 C罗城 D内城 3.著名的《考工记》成书于:( B ) A 春秋 B 西周 C 战国 D 商 4.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5.夏商时期宫殿的形式是:( A ) A茅茨土阶 B高台宫室 C宏大的前殿与广阔的宫苑相结合 D纵向三朝五门布置 第3章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 1.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 B )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3.秦汉时期宫殿的形式是:( B ) A茅茨土阶 B高台宫室 C宏大的前殿与广阔的宫苑相结合 D纵向三朝五门布置4.祖宗祭祀由庙祭到墓祭的转变发生在:( B ) 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

5.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指:(A) A 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 B 五台山、武当山、峨嵋山、普陀山 C 武当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 D 武当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 第4章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 1.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 )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 C )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 第5章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 1.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2.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 B )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北京故宫天安门前院落的形状为:( A ) A凹字形 B工字型 C“L型” D“T字形” 4.明朝天坛祈年殿三檐颜色为:(D ) A 全部青色 B 全部绿色 C 全部淡蓝色 D 分别为青、黄、绿三色 5.《园冶》是哪个朝代的著作?(A) A 明 B 唐 C 宋 D 清 第6章中国近现代建筑

中建史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3.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4.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5.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6.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长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7.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8.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书:佛光寺大殿体现出宏伟雄大的唐风。斗栱尺度巨大,屋面坡度较平缓,柱高与面阔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

外国建筑史简答题

简答题: 1.古希腊的的建筑成就? ①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柱式。②使用了视觉矫正法。③单体平面简单,入口朝东。④施工水平较高,墙体磨平,而不用砂浆。⑤装饰线脚细致入微。⑥石造梁柱,梁柱体系。⑦内部空间不发达。⑧把建筑作为雕刻处理。⑨对于美的追求是理性的。 2.罗马万神庙的建筑特点? ①平面:矩形门廊+圆形神庙。②结构:采用砖叠涩发券,在其间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分段。③外部处理简洁,内部华丽。④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典范。 ⑤多神教的产物,保存完整。⑥现代结构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 3.哥特式建筑结构特点? ①拱顶的承重构件为肋骨拱,拱顶覆盖各种形状平面。②飞扶壁飞过侧廊,便于中厅开大窗。③全部使用双圆心的尖券,尖拱,柱子一致,内部整齐,平面灵活。 4.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分期? ①早期,代表作品: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美狄奇府邸、育婴院、巴齐礼拜堂。 ②盛期,代表作品:坦比哀多、法尔尼斯府邸。③晚期,代表作品:维晋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 9.勒·柯布西耶提出新建筑五大特点:①底层架空。②自由的平面。③自由的立面。④屋顶花园。⑤横向长窗。 代表作品:萨伏伊别墅。 10. 简述流水别墅:①设计理念:崇尚自然,技术服务于艺术,表现材料的真实性,内部空间连续律动,有机。②充分结合地形,跨于小瀑布上,别处心裁,巧妙的利用了自然。③三层、混凝土结构体系,利用悬挑,空间丰富。④建筑外形横竖交错,构图完美,颜色、材料对比,光影变化丰富,生动活泼。⑤结合自然,体型疏松、开放,同自然交融。⑥由内向外,内部空间具有流动性。 11.赖特有机建筑论: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②整体性原则③“有生于无”实体与空间的有机④对待材料上的有机⑤对待装饰上的有机 12.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特点: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在我国石窟建筑中属于______功能布局类型。( ) A.佛像型 B.佛殿型 C.塔院型 D.僧院型 2.《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侧脚”指的是( ) A.山墙向内侧倾斜 B.外檐柱向内倾斜 C.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 D.即“移柱法” 3.下列______园林不是明清所建。( ) A.无锡寄畅园 B.苏州留园C扬州个园 D.苏州拙政园 4.瓦子是( ) A.明代的小型瓦窑 B.元代的马厩 C.宋代都市中的娱乐场所 D.清代的商肆 5.以下______园林名称与其建造地点是不吻合的。( ) A.豫园——上海 B.留园——苏州 C.瞻园——扬州 D.寄畅园——无锡 6.以下江南名园中______不在苏州。( ) A.沧浪亭 B.个园 C.网师园 D.狮子林 7.古埃及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 ) A.为了表现王权的至尊伟大 B.为了宗教仪典的需要 C.为了建筑艺术的需要 D.为了作为灵魂永生的宫殿 8.古罗马大角斗场集中反映了古罗马建筑______方面的艺术成就。( ) A.巴西利卡 B.巴洛克式 C.多层连续券柱式 D.多重空间组合式 9.拜占庭(武汉自考)建筑的教堂格局大致有三种,下列______除外。( )A.巴西利卡式 B.集中式C.十字式 D.列柱围廊式 10.对巴洛克建筑的褒贬差别之大,胜过任何其他种建筑潮流,请从下列形容词中选择合适的一组描述这一潮流( )Ⅰ、新奇的;Ⅱ、合理的;Ⅲ、典雅的;Ⅳ、动态的 A.Ⅱ、Ⅳ B.Ⅰ、Ⅳ C.Ⅰ、Ⅲ D.Ⅱ、Ⅲ 1.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是() A.《园冶》 B.《营造法式》 C.《工程做法规则》 D.《木经》 2.瓦是哪一个朝代发明的?()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中建史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P532) 1、黄肠题凑:西汉天子和诸侯王的一种墓葬方式,经天子特赐, 贵戚与勋臣亦可使用。 2、金厢斗底槽:平面形式内外两圈住,把室内空间分为内槽空间 和外槽空间 3、昂:斗栱中斜向设置的杆件 4、斗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向的昂组成。 5、彻上露明造:无平闇(吊顶)的做法,叫“彻上露明造”。 有无平闇(吊顶),也是殿阁与厅堂差别之所在。设平闇的 即殿阁型殿堂,以平闇为界,在结构上明确地上下分开。无 平闇的,为厅堂式建筑。 说白了就是不做吊顶 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 7、华栱:宋氏斗拱上外跳之栱 8、双抄双下昂:双抄即二跳华拱, 9、平谙天花: 10、天花: 11、藻井:高级天花 12、副阶周匝: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 檐柱外设有回廊 13、鱼沼飞梁:十字形木桥,桥在水上

二:简答题 1、唐长安、明清北京城、东京汴梁的共同特点? 方正、空间结构、功能严格。都著有城墙、护城河 2、唐长安、明清北京城、东京汴梁各考一个。 ㈠唐长安 ①唐长安(隋大兴城)(P65)隋文帝杨坚曾封大兴公→→隋大兴 城。 ②由高颖和宇文恺负责修建。 ③采用里坊制,划分109个里坊和东西二市场。面积大,棋盘式 布局,规整且理想化。街道虽宽,但都为土路,雨后泥泞不堪,排水运输不便。里坊制束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④朝臣权贵集中到东城,城市重点偏于一边。 唐长安复原平面:参考P65 ㈡宋东京汴梁: ①宋东京汴梁是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 都城,又包围一圈罗城。平面图参考P70. ②宫城规模小,只有一部分官府在宫城内,不如唐长安官府分布 集中。 ③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多烟火之忧。但人口众多、商业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2.斗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斗、拱、昂、枋4类分件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到柱上,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3.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峁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4.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5.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6.巴西利卡: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是用做法庭,商业贸易所或会议厅的大厅。平面是长方形,两段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比较宽的是中厅,侧廊窄,中厅比两侧高入口通常在长边。这种建筑容量大,结构简单,后来成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主要采用混凝土结构建成,主要承重结构为墙面和粗大的柱子 7.帕拉第奥母题:帕拉第奥创造的一种券柱式构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券柱式,具体做法:在两柱子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个独立的小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个大开间里有三个小开间。它影响到后来许多的大型建筑设计。 8..斗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斗、拱、昂、枋4类分件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到柱上,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9.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10..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峁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1..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下昂使用为多,用于外檐,因昂尖向下得名;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例: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12.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 13.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做水平切口,水平切口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部分,称“帆拱”。这是拜占庭建筑主要特征之一。14.坦比埃多:由伯拉孟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设计,是由穹顶统帅整体的集中形制,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神堂外墙面直径6.10米,周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16棵柱子,高3.6米,穹顶饱满,体积感强;体量不大,但层次清晰,圆厅内直径4.5米;有几何体的变化,虚实映衬,构图丰富,形体端庄,手法娴熟,雄健刚劲。 二、填空: 1.浙江_余姚河姆渡村落_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2、汉朝,后世常见的__抬梁式和穿斗式__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中外建筑史-考试原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保和殿)。 2、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2525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陵墓) 3 、清式彩画常用的有_和玺_、_旋子_、_苏式_三大类。 4、古典柱式由(柱头)、(柱身)、(柱础)、(基础)等四部分组成。 5、古埃及的方尖碑建在(庙门)位置,其一般细长比为(10/1)。 6、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在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地名),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7、佛塔类型大致可分为:(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缅式塔、花塔)等。 8、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 9、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 10、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平面形式主要有(大厅式)、(十字式)、(圆形平面式)等。 11、古罗马万神庙的大穹顶采用(石头)材料建造。 12、举出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的哥特教堂各一例(法巴黎圣母院)、(英索尔兹伯里教堂)、(德乌尔姆教堂)、(意米兰大教堂)。 二、单项选择题 1.庑殿屋顶正背两面与左右两侧面相交处之脊称( B )。 A.垂脊. B.正脊. C.博脊 D.角脊 2.宋代的雕刻中压地隐起华是指( C )。 A.线刻 B.高浮雕. C.浅浮雕. D.素平. 3.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主要的代表类型是( A )。 A.教堂建筑. B.宫廷的纪念性建筑. C.世俗的公共建筑. D.庄园府邸建筑.

4.罗马万神庙的建筑形制是( D )。 A.巴西利卡 B.希腊十字式 C.拉丁十字式 D.集中式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 A )。 A.唯理论 B.唯物主义 6. 下列构件哪个属于大木作?( C ) A .碧纱橱 B.花罩 C.雀替 D.卷棚 7. 下列屋顶形式中最晚出现的是哪一种?( A ) A .庑殿顶 B .歇山顶 C .悬山顶 D .硬山顶 8. 下列不属于巴洛克风格的城市广场的是( C )。 A. 纳沃那广场 B.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 C. 圣马可广场 D.西班牙大台阶 9.西方古典建筑是指( A )。 A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 B 学院派建筑 C 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 D 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 10.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式( D )。 A.罗马万神庙; B。巴黎恩瓦立德教堂; C。巴黎万神庙; D。卢浮宫东立面。 三、名词解释 1、抱鼓石 ---石栏杆尽头处的一种装饰构件。 2、斗口----计量标准。在大式建筑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计量标准。 3、券柱式 ----就是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的建筑样式。 4、帆拱-----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交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5、飞券(飞扶壁)----- 哥特建筑的两侧的斜撑墙,称作飞券。 6、巴西里卡 ---- 当时的教堂建筑,多为大厅式的,中间有纵向的两列或四列 柱子。 7、凯旋门-----是为炫耀战争的胜利的纪念性建筑,方形的立面,高高的基座和 女儿墙,三开间的券柱式,中央一间高大券洞,上面设浮雕。四、简答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