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①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摇摆不定);风为百病之长。

②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寒主收引;寒主清澈。

③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气夹湿。

④湿: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

⑤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

⑥火: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耗气伤津;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

13、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中情志活动)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的气机、影响病情。

14、望舌: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望舌苔(苔质、苔色、苔形)

15、切诊:分为片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临床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的寸口,依次为寸、关、尺。

16、浮脉:主表证。迟脉:主寒证。滑脉:正常人(平脉)常见脉,提示气血充盛调和;孕妇常见。

17、八纲辨证的各自特点:①表里辩证: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纲领。②寒热辩证: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③虚实辩证: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④阴阳辩证:概括病证类别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18、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

【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痛,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分析】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或其他疾病影响,损伤脾气所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脾虚不运,消化无权,则食后腹胀;脾虚生湿,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水湿下注肠中,则泄泻便溏;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面色萎黄;机体失于奉养,则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舌边有齿痕,脉缓弱等,皆为脾气亏虚、气血不充之证。

19、中药的四气五味:(1)四气:寒、热、温、凉四中不同的药性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淡附于甘,涩附于酸】20、药物的七情:(1)单行:仅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2)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功效。(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21、方药的组成原则:一般有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个部分。

君药:又称主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又称辅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与君药发生主要配伍关系】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防止药病格拒【呕吐】。

使药:①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2、名词解释

气机: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官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四个方面】。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

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藏象:指脏器虽居于体内,但其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有征象的表现于体外。

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劳过度等所导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

下的沉紧等感觉。

津液:津与液的合称,人体的正常水液。

正气: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贯串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的特殊通路

另一部分

1.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2.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

3. 一事物内部队里双方属性

的概况。

4.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凝聚、滋润、抑制;阳:推动、温煦、亢奋。(就生命状态

而5. 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是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阴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是阴。

6. 阴阳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7.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

阴阳的相互转化。

8.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①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②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③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④用阴阳来指9. 导疾病诊断

10. 五行的定义:木、火、土、金、水五中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11. 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变化

12. 五行的特征:①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②火:温煦、升腾③土:生化、

承载、受纳特性④金:肃杀、潜降。消洁、收敛⑤水:寒凉、滋润、向下、静藏13.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母子关系,14. 木生火,15. 火生土,16. 土

生金,17. 金生水,18. 水生木。

19.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祖孙关系,20. 木克土,21. 土克水,22. 水

克火,23. 火克金,24. 金克木。

25.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26. 是指27. 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28. 其

次序与相克同29. 。

30. 相悔:悔即欺悔,31. 有恃强凌弱之意,32. 是指33. 五行之间反向克制

的异常变化,34. 其次序与相克反。

35. 相生关心的传变:母病及子(顺传),36. 子病犯母(逆传)

37.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38. 相悔

39.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解释生理现象②解释病理传变③指40. 导诊

断疾病④指41. 导临床治疗

42.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角;奇恒之

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7.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

18. 心的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开窍于舌④心在液为

1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主肃降③通调水道④通调水道,朝百脉

20.肺的系统连属⑴肺在志为悲忧⑵肺在液为涕⑶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⑷肺开窍于鼻

2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④.主统血。

22.脾的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②在志为思③在液为涎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2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

24.肝的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在液为泪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④开窍于目

25.肾的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主水,③主纳气。

26.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在志为恐②在液为唾③开窍于耳和二阴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7.精: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8.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29.胃的生理功能①主受纳②主通降

30腐熟:是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31.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32.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33气的分类①元气②宗气③营气④卫气

34血:主要有营气和津液组成

35血的功能①营养滋润全身②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

3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37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温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④排泄代谢废物

38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39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40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神经。

41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组织,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铲倒作用。

42十二经络留住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43中医的防治原则:①预防为主②治病求本③调整阴阳④祛正祛邪⑤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4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用与疾病的相争与本质相一致的疾病。

45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从治”,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使用与疾病的争相与本质不一致,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6标本缓急:①急则治其标②缓则治其本③标本兼治

47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48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当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发生急骤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是六七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疫病发生时称六淫。49六淫治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50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④风性主动

51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主收引④寒性清澈

52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阳位

53淤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可成疾,按之痞硬,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血块,望诊,久瘀见面色黛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象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54.望神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55.望色包括:①青色:主寒症、痛症、惊风、血瘀:气血运行不畅②赤色:主热: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③黄色:主湿、虚、黄疸: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④白色:主虚、寒、失血:血行不利,脉络空虚,血气不容⑤黑:主肾虚、水饮、瘀血: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

56.望小二指纹的正常指纹: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

57.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58.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不去

59.望舌神:舌质红活明润为有神,说明津液充足,气血充盈或病情较浅,正气未伤:舌质干瘪晦暗为无神,说明津液方乏,气血虚衰,正气已伤,病较为危重的表现。

60.望舌色:①但白色:主虚症、寒症②红舌:主热症③绛舌:主邪热炽盛、主瘀④青舌:主阴寒、淤血⑤紫舌:主气血壅滞、淤血。

61.望舌质与舌苔的临床意义:①判断争气的盛衰②辨病位深浅③区别病邪的性质④推断病势的进退⑤测知病情的预后

62.闻诊语言:①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改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②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63.脉诊的部位: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脉候肾

64.正常脉象: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一息四到五至,从容和缓,流利有力,节律均匀

65.脉象有根是指以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

66常见病脉与主病:1浮脉:轻取轻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稍弱而不空。主

表证,也见于虚证,精血损阴不敛阳或气虚不能内守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实证可见气滞血瘀,积聚等:虚证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3迟脉: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主寒证,里虚寒者,多阳气衰微,里实寒者,多阴寒积冷,凝滞阻闭4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热证,数而有力多邪热鼓动,数而无力多精血不足5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多见于气血两虚6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主实证,邪气亢盛正气不衰,若虚证见实脉则为真气外越之险侯7涩脉: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实证脉涩有力有形之邪闭阻气机,虚证脉涩无力阴血虚亏8结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郁血,气血虚衰,实证脉实有力为实邪郁遏,虚证脉虚无力为气虚血衰

67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材料进行的一般修理和部分药物的特殊处理。

68中药炮制的目的: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2增强药效3改变药物性能4纯净,用量准确5利于贮存和制剂6便于服用

69中药的无味包括:辛甘酸苦咸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稳的作用,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的病证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滑脱,遗精遗尿,崩溃带下等病证

70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肿。

柴胡:,疏散风寒,和解表里,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石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71黄芩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

72.黄连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

73.黄柏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

74.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为苦寒之品,均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均可用于湿热火毒所致泻痢疮痈,相对而言,黄芩偏上焦,黄连偏中焦,黄柏偏下焦

大黄: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淤通经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排毒排脓

熟地黄:补血调经滋阴填髓(填精益髓,强壮筋骨,聪耳明目,乌须黑发)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消肿活络止痛催生下胎孕妇禁用

11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112.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113.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114.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药加强作用;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用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15.使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和药。

白虎汤:功用:清热生津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厚朴12克,枳实9克,芒硝9克,功用:浚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

二陈汤:组成;制半夏,茯苓,橘红,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胀满,恶心呕吐,肢体倦怠,舌苔白腻,滑脉。

归脾汤: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龙眼肉,茯神,酸枣仁,木香,远志,红枣,生姜,功用:脾健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紫癜,崩漏便血,舌淡脉细弱。

桂枝汤:组成:桂枝6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功用: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藿香正气散;功用;解表化中,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24克,山芋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主治:肾阴虚证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要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银翘散:主治:风热表征或温热病初起。

132.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成对穴309对,单穴52个:经外奇穴:阿是穴。

133.腧穴的主治规律:①腧穴的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②腧穴的远治作用: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③特殊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整的作用。

134.进针方法:①指切进针法②夹持进针法③提捏进针法④舒张进针法

135.针刺的角度:①平刺:15°②直刺:90°③斜刺:45°

136.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137.行针手法:①提插法②捻转法③刮针法④震颤法

痰饮:人体水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中医的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经络定义: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腧穴的远治作用:是十四经住址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有的还具有全身性作用

腧穴的近治作用:全身所有的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

腧穴的定位手法:解剖标志取穴;骨度分寸定位;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行针与得气: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驶一定的手法,成为行针,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成为得气

1、定义: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症型:①外感风寒:证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外感风热:证候: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涨,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微渴,咽喉焮红作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③外感暑湿:证候:身热,微恶风,有汗不解,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而晕,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④气虚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⑤阴虚感冒:证候: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头晕,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咳嗽

咳嗽是因肺失宣降而出现以咳嗽或咳吐痰液为主的主要表现的病症。“咳”指有声无痰,“嗽”是有痰无声,一般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咳嗽

(一)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二)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

(三)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咳,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清肺润燥;方药:桑杏散

二、内伤咳嗽

(一)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脕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

(二)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咳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咳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痰中带血,肺热内郁,灼伤津液,则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方药:清金化

痰汤

(三)肝火犯肺

【证候】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粘难咳,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引胸胁阵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肝降火,泄肺止咳;方药:泄白散

(四)气虚咳嗽

【证候】咳嗽咳痰清稀,面色(白光)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脉虚弱。治法:一起固表,只可初探;方药:六君子汤(五)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咽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无力或细数。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百合固金汤

胸痛:

定义:以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心血瘀阻】

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瘀血停着,血脉凝滞,不通则痛,故胸部刺痛,痛处不移;血属阴,夜间属阴,故疼痛入夜更甚;瘀血阻塞,脉络不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滞涩乃瘀血内停之候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生地黄、赤芍、枳壳、牛膝、柴胡、当归、川芎、桃仁、桔梗、甘草、红花)加减

【胸阳痹阻】

证候: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自汗,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气机凝滞加剧而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阳气不固则自汗出;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阳气不振之候

治法:通阳宣痹,散寒化浊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通草、大枣)。若证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赤石脂)合苏合香丸;若胸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气虚衰,心阳欲脱之征,应急服参附龙牡汤(人参、附片、龙骨、牡蛎)

【痰热壅肺】

证候:胸痛咳喘,咯痰黄稠,或见咳血,或咳痰腥臭,烦闷发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壅肺,气机不畅,故胸痛咳喘,咯痰黄稠;热伤肺络则咳血;瘀热内结成痈,则可吐浓痰腥臭;热毒内灼,故烦闷发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均为肺有痰热之征

治法:涤痰泻热,宽胸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全瓜蒌)合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初起兼有风热表证者,可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淡豆鼓、牛蒡子、薄荷、

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或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

痹证: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行痹:①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②治法:曲风通络,散寒除湿③方药:益蜀痹汤(羌活;独活;桂枝;当归;川穹;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

痛痹:①症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似锥刺,有定处,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加,关节屈伸不利,痛处皮色不红有冷感,舌苔薄白,脉紧②治法:温经散寒,曲风出事③方药: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芝;制川乌;甘草;蜂蜜)疼痛以肩为主加羌活;独活;姜黄,以膝关节踝关节为主加木瓜、牛腾,以腰部为主加杜仲;桑寄生着痹:①症候: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不仁,手足沉重,甚至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②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③方药:薏苡仁汤

热痹:①症候: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痛不可触,得冷则痛减,常伴随发热出汗,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②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③方药:宜痹汤

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谷疸”、“疸黄”等。

阴黄与阳黄的区别: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起病急,病程较短,多属实症、热证,病因以湿热为主,可伴热象,如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等,舌苔黄腻;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起病缓,病程较长,多属虚证、寒症,病因以寒湿为主,可伴畏寒、神疲、倦怠,便溏等,舌质淡苔腻或舌质黯紫。

治法与方药:1.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 2.阳黄湿重于热----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3.阴黄寒湿困脾----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4. 阴黄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软坚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5.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清热解毒地黄汤。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等症状。

一·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

二·肾精不足

眩晕耳鸣有空虚感,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神疲健忘,遗精。偏于阴虚者,办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偏于阳虚者伴见畏寒肢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脉沉细。治法:偏阴虚者,滋阴补肾;偏杨旭这,温阳补肾;方药:滋阴补肾:左归丸;温阳补肾:右归丸

三·气血两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唇甲淡白,神疲纳减,气短懒言,心悸少眠,舌质淡,脉细数。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归脾汤

四痰浊中阻

眩晕,头重如蒙,胸闷痰多,恶心欲吐,少食多寐,心悸,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1善于治疗疔毒的药物是?紫花地丁 2主治痈肿疔疮、湿疹、蛇伤的药物是?雄黄 3善治肝热生风,惊风抽搐的药物是?重楼 4既补气,又补血的药物是?党参 5既能涌吐痰涎,又能截疟的药物是?常山 6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涩肠止泻的药物是?乌梅 7紫河车可以安胎吗?不可以 8具有泻下软坚、清热功效的药物芒硝 9巴豆内服多入丸散,用量为?0.1~0.3g;熊胆入丸散剂 0.25~0.5g 10尤善治风湿顽痹的药物是?乌梢蛇 11“风药中之润剂”的药物是?秦艽虽味辛、苦,但辛散而不峻烈,苦而不甚燥热,质偏润性平而无伤阴之弊,对风湿痹证,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故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12既能袪风湿,又能利水而性寒的药物是?防己 13即可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散寒的药物是?苍术苍术苦燥力强,且味辛,在内燥湿健脾,在外祛风散寒 14善于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是?厚朴 15可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被称为“利水渗湿之要药”的药物是?茯苓 16能利水消肿、解酒毒,治疗饮酒过度,成痨吐血的药物是枳椇子 17附子、肉桂、干姜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吗?肉桂没有 18陈皮、木香共有的功效是疏肝理气吗?它们共有的功效是理气健脾(陈皮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9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是?山楂 20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功效的药物是?槟榔 21素有伤科要药之称的药物是?三七 22功能凉血止血,尤善治尿血、血淋的药物是?小蓟 23艾叶以产于何地者为最佳?湖北蕲州 24性善“上行头目”,为治头痛的要药是川芎川芎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止痛,既升且降,其升浮而善“上行头目”,可治疗多种类型、任何部位的头痛,但以感受外邪和血瘀头痛为主,是治疗头痛的要药,所谓“头痛不离川芎”就是的了 25既能安神,又能理气,活血止痛的药物是缬草

2020年中药药剂三基三严考试题库含答案(三)

2020年中药药剂三基三严考试题库含答案(3) 一.单选题(共100题) A1.在炼制黑膏药时所用的植物油,以下列哪种为最佳( ) A.麻油 B.花生油 C.豆油 D.脂肪油 E.精油 D2.下列成型技术中,可利用水溶性载体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是( ) A.雾化分散技术 B.微囊技术 C.包合技术 D.固体分散技术 E.乳化分散技术 E3.患者,女,7岁。一天前因不慎被热水烫伤足背,患部肿痛,创面有渗出液,舌红苔黄。治疗宜选用的药物是( ) A.仙鹤草 B.白茅根 C.蒲黄 D.茜草 E.地榆 B4.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药物是( ) A.地榆 B.白茅根 C.白及 D.槐花 E.蒲黄 C5.既能祛风湿,又能解表的药是( ) A.秦艽 B.防己 C.独活 D.威灵仙 E.木瓜

A6.患者,男,30岁。时值酷暑之际,因恣意乘凉饮冷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痞满,呕吐泄泻,舌苔浊腻。治疗宜选用的药物是( ) A.藿香 B.苍术 C.砂仁 D.白芷 E.羌活 B7.既能利水渗湿,健脾,又能宁心安神的药物是( ) A.猪苓 B.茯苓 C.薏苡仁 D.泽泻 E.车前子 A8.“用量为1%~3%,用于偏碱性注射液”,以上描述的常用防腐剂是( ) A.苯甲醇 B.苯甲酸钠 C.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D.山梨酸 E.三氯叔丁醇 B9.溶胶的特点是( ) A.属于热力学稳定但动力学不稳定性体系 B.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但动力学稳定性体系 C.属于热力学稳定且动力学稳定性体系 D.属于热力学、动力学均不稳定性体系 E.属于亲水胶体 B10.炮制制南星时每100kg天南星所用生姜的量为( ) A.10kg B.12kg C.15kg D.20kg E.25kg B11.盐炙药物时,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加水量应为食盐的( ) A.2~3倍 B.4~5倍 C.6~7倍 D.8~9倍 E.10倍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电子教案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年秋季期末考试 A卷(本科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 1.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炮炙论》 D .《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 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 .《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E.《本草经集注》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阴阳交感 B .阴阳的对立制约 C .阴阳的互根互用 D.阴阳的消长平衡 E .阴阳的相互转化 4.人体五官中的舌属“火”,这一归类主要采用下列哪一认识方法() A.比较法 B .取象类比法 C.推演法 D .试探法 E.反证法 5.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B.火C.土 D .金E.水 6.“藏象”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 .《灵枢》C.《类经》D.《难经》E.《伤寒杂病论》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肾B.肝C.心 D .脾E.肺 8.脾为“气血化生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化生水谷精微 B .脾主升清 C.脾主统血 D .脾为后天之本 E.脾运化水液 9.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退之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化作用 E .固摄作用 10.临证对于自汗的治疗常用补气药物,其组方的理论依据是() A.气有推动作用 B.气有固摄作用 C 气有温煦作用 D 津液能载气 E.津液能化气 11.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12.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疾病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 D .湿化E.火化 13.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 D .暑邪E.火邪 14.导致“气结”的情志刺激是() A.怒B.悲C.忧 D .喜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完整版)中药学练习题+答案

《中药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干姜的性味是 A.辛甘热 B.辛苦热 C.辛热 D.辛苦温 2.黄连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常与下列何药同用() A.半夏 B.吴茱萸 C.香附 D.石膏 E.竹茹 3.患者素来脾胃虚弱,近日因食鲜梨果汁1杯,逐觉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宜选用何组药物治疗 A.清热燥湿药配伍理气药 B.补气药配伍消食药 C.理气药配伍泻下药 D.理气药配伍补气药 4.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 A.甘遂与芜花 B.人参与丁香 C.人参与细辛 D.甘草与芜花 5.属于十九畏的配伍是() A.甘遂与芜花 B.人参与丁香 C.人参与细辛 D.人参与五灵脂 6能温化寒痰,降逆止呕的药物是〔〕 A.天南星 B.旋覆花 C.竹茹 D.半夏 7能清热化痰,清胃止呕的药物是〔〕 A.天南星 B.旋覆花 C.竹茹 D.白前 8.既能固精,又能补肾助阳的药物是:() A.巴戟天 B.牡蛎 C.金樱子 D.桑螵蛸 9.既能固精,又能收敛止血的药物是:() A.巴戟天 B.牡蛎 C.金樱子D E.海螵蛸 .10..既能补精、又可助阳的药物是( ) A.五味子 B.诃子 C.莲子 D.山茱萸 11.开窍药忌用于( ) A.寒闭 B.热闭 C.脱证 D.湿浊神昏 12.能开窍宁神的药是( ) A.朱砂 B.石菖蒲 C.琥珀 D.酸枣仁 13.既能滋阴益肾,又可凉血止血之药物是( ) A.桑椹 B.墨旱莲 C.女贞子 D.枸杞子 14.既能养心安神又可敛汗的药是( ) A.柏子仁 B.丹参 C.酸枣仁 D.远志 15.既涩肠敛肺,又可下气利咽的药是( ) A.肉豆蔻 B.赤石脂 C.乌梅 D.诃子 16.能治疝气偏坠胀痛的药是( ) A.鸡内金 B.莱菔子 C.神曲 D.山楂 17.既开宣肺气又能排脓的药是( ) A.半夏 B.桔梗 C.海藻 D.贝母 18.治湿痰的药是( ) A.天南星 B.白芥子 C.半夏 D.皂荚 19.能活血、凉血、养血的药物是( ) A.鸡血藤 B.桃仁 C.当归 D.丹参 20.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药物是( ) A.延胡索 B.郁金 C.川芎 D.姜黄 21.能补气安胎的药是( )

最新中药学三基三严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2012年第1季度中药三基三严考试题科室: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5分,共50分) 1、附子入汤剂时宜先煎,其目的是减轻毒性。 2、肉桂入汤剂的剂量是 1 — 4.5 g ;研末冲服的剂量是1 —2 g。 3、吴茱萸善于治疗的头痛是厥阴头痛。 4、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的药物是附子,善于“引火归原”的药物是肉桂。 5、香附、木香、乌药共同具有的功效是行气止痛。 6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的药物是香附,善于治疗—肝 气郁滞之痛经。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用于治疗亡阳证,汗出清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宜用( B ) A、附子、肉桂D附子、细辛 B、附子、干姜E、附子、吴茱萸 C、附子、人参 2、辛甘温热,治疗下元虚冷之要药是( E ) A、生姜D吴茱萸 B、附子E、肉桂 C、干姜 3、既善于疏肝又能暖肝的药物是( D ) A、肉桂C、山茱萸 B、花椒D吴茱萸

A 、川楝子 D 、 沉香 B 、木香 E 、香附 C 、佛手 10、善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的药物是( C ) A 、川楝子 C 、香附 B 、沉香 D 木香 治疗寒疝疼痛,睾丸偏坠疼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C ) A 、疏肝解郁、化湿止呕 7、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功效的药物是( C 、木香 8、既能行气止痛,又能健脾消食的药物是( C 、佛手 9、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杀虫疗癣的药物是( 精品文档 E 、枳实 精品文档 E 、 附子 4、 A 、 肉桂 D 丁香 B 、 干姜 E 、木香 C 、 小茴香 5、 干姜、高良姜都具有的功效是( A ) A 、 温中止痛 D 解鱼蟹毒 B 、 温经散寒 E 、 温中回阳 C 、 温肺化饮 6、 陈皮的主要功效是( B ) B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C 、温肺化痰、 行气止痛 D 温经散寒、 行气活血 E 、理气调中、 温肾纳气 A 、佛手 D 、 陈皮 B 、枳实 E 、 青皮 A 、木香 D 、 沉香 B 、香附 E 、 乌药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中药学复习题

第一章中药学基础 1.什么是中药? 2.什么是中药学? 3.简述清代以前重要本草学著作及其作者、成书朝代和学术价值(记载药物数量)(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 4.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 5.试述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6.试举例说明五味的含义,表示的作用(注意) 7.何谓药物的升降浮沉?其与性味、药物质地的关系如何?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8.试述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9.怎样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10.何谓有毒无毒?药物毒性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1.试述中药七情的含义、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2.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13.简述中药禁忌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解表药 1.试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 2.简述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薄菏、牛蒡子、菊花、柴胡的性能特点、 功效和应用 3.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异同点并指出配伍类型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桂枝-白芍 4.举例说明麻黄入药的特点 5.选药: 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少阴头痛

风药中的润剂并通治一切风邪阳明头痛项背强痛解酒 太阳头痛颠顶头痛和解少阳升举阳气 行气安胎温胃止呕(呕家圣药) 燥热伤肺 中气下陷少阳证热病烦闷疏肝解郁 6.写出下列处方别名:蝉蜕牛蒡子菊花 7.菊花品种不同作用何异? 8.紫苏药用部位不同作用何异? 9.生姜取材和炮制不同作用何异? 10.使用细辛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写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各10味 第三章清热药 1.简述清热药含义性能特点适应证分类及使用注意 2.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异同点: 石膏-知母天花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双花-连翘生地-玄参青蒿-地骨皮 3.简述石膏知母(性能特点)生地玄参牡丹皮金银花连翘青蒿夏 枯草龙胆草的功效和应用及特点 4.写出下列药物的处方别名:石膏栀子银花连翘黄连蚤休 5.选药: 清热凉血退蒸湿热赤痢热毒炽盛之咽喉肿痛梅毒 乳痈肠痈肺痈疮家圣药清热解毒要药清营凉血肺热咳嗽 清心火兼泻中焦火泻相火坚阴消渴证 内热胎动不安清三焦火引热从小便出治痢圣药 恶疮要药阳明气分实热(并解释名词) 小儿疳积发热 清解头面局部热毒清肝明目常用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

中药房试题

中药房三基考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中药处方不属于正名的是 A、石决明 B、马蹄决明 C、草决明 D 茺蔚子E、坤草 2、下列为妊娠禁忌用药的是 A、茯苓 B、白术 C、甘草 D、人参 E、甘遂 3、属于中药毒麻药的是 A、砒霜 B、马钱子 C、罂粟壳 D、水银 E、巴豆 4、常山不宜与下列哪种食物同服 A、葱 B、醋 C、苋菜 D、白萝卜 E、以上均不是 5、破故纸的处方应付是 A、天花粉 B、补骨脂 C、肉果 D、沙苑子 E、蛇蜕 6、洋故纸的处方应付为 A、破故纸 B、肉果 C、木蝴蝶 D、蛇蜕 E、补骨脂 7、医疗机构供应和调配毒性中药时,每次处方量不超过 A、1日极量 B、2日极量 C、3日极量 D、4日极量 E、5日极量 8、用姜汁、食醋含漱或内服解毒的是 A、关木通 B、草乌 C、雄黄 D、蟾酥 E、天南星 9、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表”中,下列哪项内容是表中的最重要内容A、病人的药物过敏史B、不良反应表现C、临床检查结果D、病人原有疾病情况E、病人的用药情况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木() A.胆 B.目 C.筋 D.怒 E.冬 11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 A.困重 B.闷胀C.酸楚 D.无汗 E.苔腻12使用毒性中药,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 A.二日常用量 B.二日极量 C.三日常用量 D.三日极量 E.四日常用量 13.旋复花需要()特殊处理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E另煎 14.阿胶需要()特殊处理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E另煎 15.人参需要()特殊处理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E另煎 16.大黄需要()特殊处理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E另煎 17、红色处方是 A、自费处方 B、公费处方 C、毒麻药处方 D、医疗保险处方 E、以上均不是 18、不属于处方前记的内容有: A、医院全称 B、就诊时间 C、患者住院号 D、就诊科别 E、患者住址 19、雷公藤的毒性成分是 A、二氧化碳 B、生物碱及二萜环氧化合物 C、生物碱 D、汞 E、二氧化二砷 20、药典的应用范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药材的种植 B、药材的检验 C、药材的使用 D、药材的管理 E、药材供应 21、要写清炮制品才给付炮制品的药材有: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 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 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 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 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 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 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 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 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 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 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 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 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 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 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 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 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 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 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 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 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 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 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 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 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 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 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 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 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 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 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2012、11、25) 1、简述五味的作用。 答: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又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又能助湿腻膈助湿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药易敛邪,有“闭门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苦能坚代表两个含义:一指泻火存阴;一指厚肠止泻。大苦之药能伤津、伐胃(败胃),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久食伤脉。 另外还有淡与涩味。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气味,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作用。 2、中药应用时为什么要性与味结合?请联系具体药物加以说明。 答:每味药均有性和味,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共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药物之间有气(性)同味不同,或味同而气(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明显差异。如黄连与沙参均属寒性,但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沙参甘寒可清热养阴生津;紫苏与薄荷味同而性异,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所以气与味必须结合起来分析,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正确应用。 3、生半夏及不同炮制品如何区别应用? 答: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化湿健脾,消食止泻。 4、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答:一、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二、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如用黄芩清肺热、清胃热,若再用生姜就不合适了。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与生姜同用或用生姜事先处理生半夏和生南星。 另外,对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的,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5、用药禁忌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如十八反、十九畏等。 2.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6、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药三基试题

中药三基考核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四气是如何总结得出的( D ) A、是从人体的感觉总结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E、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 2、下列各项,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 D ) A、降泄 B、通泄 C、燥湿 D、行气 E、清泄 3、五味的含义是( B ) A、全部味道 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C、指口尝味道 D、五类作用 E、不同的滋味 4、芳香药多具有的味是( A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酸味 E、淡味 5、作用趋向属于升浮的是( C )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酸、咸,热 6、平行药的含义是( A )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

7、外感风热,应选择的药物性味是( A ) A、辛、温 B、辛、凉 C、甘、寒 D、苦、寒 E、甘、温 8、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B ) A、阴阳学说 B、脏腑经络理论 C、气血津液学说 D、药味理论 E、五行学说 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是( D )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杀 10、药物“七情”的含义是( C ) A、喜、怒、忧、思、悲、恐、惊 B、辛、甘、酸、苦、咸、淡、涩 C、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D、寒、热、温、凉、平、毒性 E、温、通、补、泻、滑、湿、清 11、属于配伍禁忌的是( A ) A、人参与藜芦 B、人参与海藻 C、人参与大戟 D、人参与甘遂 E、人参与五倍子 12、下列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 D ) A、大戟与甘草 B、贝母与乌头 C、乌头与瓜篓 D、官桂与赤石脂 E、芍药与藜芦 13、下列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 A ) A、大戟与甘草 B、人参与莱菔子 C、白及与甘草 D、丁香与木香 E、人参与五倍子 14、与海藻相反的药物是( D ) A、藜芦 B、昆布 C、大枣 D、甘草 E、细辛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

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中药学复习题

中药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道试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语字母代码填入本题题干后()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用桂枝加强麻黄发汗解表称为(A ) A.相须 B. 相使 C. 相畏 D. 相恶 2. 生半夏被生姜减低毒性称为( D ) A.相须 B.相杀 C.相使 D.相畏 3. A.桑叶 B.菊花 4. A.车前子 B. 5. A.白术 B.甘草 6. A.益胃生津 B. 7. A.贝母 B.白蔹 8. A.山茱萸 B. C.枳实 D.厚朴 D ) C.泽泻 D.虎杖 A ) A.蕲蛇 B.桑寄生 C.秦艽 D.木瓜 12.既可杀虫,又可消积、行气、利水者是(C ) A.使君子 B.苦楝皮 C.槟榔 D.百部 13.善治蕴热胎动不安者是(A )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白术 14.丹参的功效是( D ) A.活血调经,安神 B.活血调经,消痈 C.活血调经,凉血消痈 D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15.被称为止呕要药,可用治各种原因所致呕吐者是(C ) A.藿香 B.吴茱萸 C.半夏 D.干姜 16.木香与香附相似的功效是(B ) A.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祛风止痛 D.活血止痛 17.橘皮的功效是(A ) A.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B.燥湿化痰,发散风寒 C.理气宽胸,和胃止呕 D.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8.治虚寒性崩漏下血的首选药是(C ) A.地榆 B.茜草 19. A.龙骨 B.白术 20. A.白芍 B.阿胶 21. A.淫羊藿 B. 22.郁金的功效是( A. C. 23. A.川芎 B. B.柴胡、黄芪 C.柴胡、薄荷 D.黄芪、人参、 A) C.防风 D.防己 26.功能解表,散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的药物是( B ) A.紫苏 B.白芷 C.荆芥 D.苍术 27.被称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是( C ) A.银花 B.黄连 C.白头翁 D.黄柏 28.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C ) A.唐慎微 B.陈藏器 C.李时珍 D.赵学敏 29. 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C ) A.四气五味 B.毒性 C.轻重 D.归经

中药三基试题

中药三基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四气是如何总结得出的( D ) A、是从人体的感受总结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E、是从药物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等推导出来的 2、下列各项,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 D ) A、降泄 B、通泄 C、燥湿 D、行气 E、清泄 3、五味的含义是( B ) A、全部味道 B、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C、指口尝味道 D、五类作用 E、不同的味道 4、芳香药多具有的味是( A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酸味 E、淡味 5、作用趋向属于升浮的是( C )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酸、咸,热 6、平行药的含义是( A )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 7、外感风热,应选择的药物性味是( A ) A、辛、温 B、辛、凉 C、甘、寒 D、苦、寒 E、甘、温 8、确定归经学讲的理论基础是( B ) A、阴阳学讲 B、脏腑经络理论 C、气血津液学讲 D、药味理论 E、五行学讲 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是( D )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杀 10、药物“七情”的含义是( C ) A、喜、怒、忧、思、悲、恐、惊 B、辛、甘、酸、苦、咸、淡、涩 C、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D、寒、热、温、凉、平、毒性 E、温、通、补、泻、滑、湿、清 11、属于配伍禁忌的是( A ) A、人参与藜芦 B、人参与海藻 C、人参与大戟 D、人参与甘遂 E、人参与五倍子 12、下列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 D ) A、大戟与甘草 B、贝母与乌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