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

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居此,虞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名制止寺。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内原有十二殿、六堂、钟鼓楼等。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东西铁塔、法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寺内保存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3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寺内苍榕翠竹,繁茂交阴。

广州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广州历史上是一个音乐戏剧之乡,著名的有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是中国著名的大乐种之一,在世界乐坛上也有一定地位。传统乐曲《雨打芭蕉)}、《柳摇金》等风格独特,曲调优美。

广东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红木雕刻、玉石雕刻、织金彩瓷、广州刺绣",更为工精艺巧,闻名中外。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广州历史人文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雅号。 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白云山、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 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友好城市:洛杉矶、温哥华、悉尼、里昂、法兰克福、马尼拉、光州等。 饮食文化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 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如今,“食在广州”呈现饮食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酒家饭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发展相配套,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建设,与旅游产品整体规划,互相促进;旅游部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广泛推介广州饮食文化,把饮食与旅游的有效地结合起来。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羊城”。相传周朝时,南海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留下五羊化为石头。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

第四单元 一、单选题 1.(2018·广东汕头一模·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B.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C.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3.(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6)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抢占商品市场4.(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6)“(东印度)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于是,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这种“替代物”是() A.鸦片 B.棉纱 C.枪炮 D.蒸汽机5.(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江苏镇江近日挖掘出一门大炮,新闻报道称“炮体印有清晰的王冠标志和英文字母”,大炮“在沉入江底100多年后重见天日”。该大炮沉入江底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6.(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5)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2017·山西学业水平·4)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7)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 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9.(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7)“(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至21日,城内守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

广州文化介绍

粤剧 【粤剧】地方戏曲。流行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美洲华侨聚居地区时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曲调,于清雍正年间汇合形成粤剧。腔调以梆子(相当于西皮)、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粤剧是广东主要剧种,深受广东、广西粤语地区人民喜爱,其活动中心在广州市。主要演员有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等,代表剧目有《苦凤莺怜》、《贼王子》、《搜书院》、《关汉卿》、《王昭君》、《花染状元红》、《闯王进京》等。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完善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20年代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以上,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这期间的主要作曲家有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1949年后,广东音乐又有进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刘天一、余其伟等。从60年代起,他们分别到过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各国演奏,使广东音乐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 粤曲 【粤曲】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广东木偶戏 【广东木偶戏】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明、清两代,粤西的吴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歌曲中的历史

历史活动课教案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活动设想: 1、此活动是历史教研组“我身边的历史”系列活动的延伸之一,也是历史与音 乐学科整合的一次尝试。 2、充分挖掘并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活动课的方式了解歌曲中的历史,以此纪 念并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通过绿色课堂的延伸,培植并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历史歌曲,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知识与 音乐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能力及历史想像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 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在同学们心中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陶冶情操,形成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内容与步骤: (入场音乐背景:《我们走在大路上》,曲目循环播放) 1、导入: 活动课开始前调查:在座的学生老师,平时喜欢听歌或喜欢唱歌的请举手。师:我们今天活动课的主题是《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根据你已有的音乐和历史知识,你认为歌曲与历史有什么关系吗? 生:交流 师:历史谱写了歌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下面,让我们伴着歌声走进历史,在一幕幕雄浑壮观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历史。 生:首先学唱国民革命时期的一首歌曲。按《两只老虎》调学唱《国民革命歌》,字幕:《国民革命歌》(学生电子琴伴奏)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 命,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 功,齐欢唱,齐欢唱。 师:《两只老虎》实际上是一首欧洲儿歌,法国(雅克兄弟)、英国(约翰兄弟)等国叫的名称不同。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重新填词后,《国民革命歌》诞生了,北伐战士就是高唱这首歌走上战场的。(北伐的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 2、师:下面所唱的歌曲是我们所熟悉的,听完后回答:歌曲名叫什么?从歌词 中可看出是哪一时期的作品?

广州历史与文化

广州历史与文化

广州历史文化 广州历史介绍: 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越”人创造了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辖4县。郡尉任嚣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13年历史。 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吴黄武五年(前226),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军节度

使刘龑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清顺治三年(1646),朱聿在广州自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这是广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叶剑英任市长。1954年中央决定撤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区,广州市归广东省领导。1960年9月20日,广州市开始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镇海楼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

另外,文学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光孝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三元宫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六榕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隋唐 南海神庙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湛江历史人文风情

寸金公园的历史 寸金桥公园原名“西山公园”、“人民公园”,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并于当年闰三月初二(1898年4月22日)派出军舰在遂溪县的海头汛武装登陆,强占海头炮台。对此,清政府却委曲求全,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员与法军划定租界。法帝国主义入侵后,所到之处四出烧杀掳掠,妄图扩大“租借”范围。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进而爆发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1898年6月19日)南柳、海头、绿塘、洪屋等村民众500多人在吴帮泽等的率领下首揭抗法义旗,歃血誓师,以大刀、长矛、木棍等为武器,攻打广州湾的法巢。尔后,抗法斗争风起云涌,湛江人民在代理知县李忠珏(上海人)的支持下成立抗法团练,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的信念,与敌战斗十余次,打退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数次进攻。 慑于人民的反抗,法国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现遂溪县新桥糖厂附近)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桥(今寸金桥),租界范围从纵深一百几十里缩小至三十里。 1964年2月中央领导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听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隔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湛江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强大富饶而奋斗! 湛江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于1961年与湛江戊戌抗法纪念馆会并成立湛江专区博物馆,1972年改称湛江地区博物馆,1983年称现名。内设文物保管部、陈列美工部、群工宣教部和行政办公室。下辖美术装潢服务部和雕塑室。 该馆展览大楼外观仿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楼高5层,顶置五星尖塔。分设6个展厅,布置基本陈列、地方历史、文物专题、自然资源、建设成就和各类艺术作品的临时展览,提供讲解、讲演、报告、导引考察文物古迹等服务项目,是湛江市中小学校的重要社会教育基地之一。馆藏文物、标本约7000件,多具地方特色。珍品有独木舟、铜鼓、唐代昆仑女人铜头像、明代灭虏铁铳和一批瓷器、字画、近代文物。 市博物馆一贯重视积累地方人文、史志资料,逐步编辑成册,供社区学校教学和有关部门修志编史参考。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湛江、遂溪抗法斗争》、《黄学增传》、中学历史乡土教材《湛江历史》等;参与编撰《中国文物地图·广东分册》《广东省文物志》、《湛江市志》、《凌十八起义》等史志书籍,曾多次受到省文物部门的奖励,并被评为省文明博物馆 湛江革命史讲解(1921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广州有名的历史地方

广州别名羊城,简称穗,广东省省会.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我国著名地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辖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区和增城市、从化市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地美誉.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世纪地周朝,生活在这里地“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地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地名字.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度分—度分,北纬度分—度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地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地“南大门”.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广州悠久历史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地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地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地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年,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一十年地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生动地反映了广州在各个历史阶段地发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广州地城垣建造始于秦代.当时南海郡地统治者任嚣率军平定了百粤,就在这里筑建城池,取名“任嚣城”.后任嚣城地名字改为番禺城,位于今日地边仓街附近.其后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再次扩建了番禺城.三国时期地吴国,划交州东部为广州,番禺遂为广州所管辖,自此,广州之名正式出现了.广州有悠久地历史,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地起点,因而留下众多地古迹.主要有镇海楼、五仙观、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石室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广州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鲁迅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是广州近代史地见证.这些历史景观与白云游览区、越秀公园、流花公园、麓湖、华南植物园、东方乐园、南湖乐园、世界大观等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地景观群.广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现代轰轰烈烈地中国革命风云,同样在此留下辉煌地过去.英雄地史迹,令人缅怀追思,肃然起敬.同时,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起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地沿海重要港口城市,为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呈现出千古不衰地繁荣、兴旺、美好地景象.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广州物产资源 广州目前已发现个矿种,主要产地处,其中大中型矿点处. 广州地区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多种,其中兽类多种、鸟类多种、两栖类多种.广州水域面积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地,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地水电资源达万千瓦.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地地下水,水温℃—℃,含有丰富地矿物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广州地花卉和盆景也久负盛名,主要有白兰、桂花、含笑、茉莉、米兰、剑兰、菊花、金桔多个品种,分为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广州旅游资源 广州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有丰富地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年,广州评选出十大旅游美景,分别是: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州世界大观、

社会历史的变迁

教案内容:历史科第二章(单元)第11 课 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目标: 1、情感目标: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2、知识目标: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3、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案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案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案方法:根据对教材内容、教案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案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案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案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案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学生准备: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自学指导(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湛江历史人文介绍

今湛江辖地远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夏、商之间),已有人类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代,设徐闻县辖整个雷州半岛,并为合浦郡治。唐代,“徙闽民于合州”(即雷州半岛),南宋未年,元兵南进,闽、潮沿海大批居民从海路南迁,老市区赤坎开始成埠,元以后,沿海制盐业颇兴。明清两代,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尤以葛布著名。1898年起今市区范围为法国租借,时名“广州湾”。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作为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今湛江市区)偏安一隅,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繁盛一时。1943年,日军占领后广州湾日渐衰落。抗战胜利后广州湾回归,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历史大事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遣任嚣、赵佗平定南越,其地设置桂林、象、南海3个郡。本地归人中华版图,属象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徐闻、高凉、合浦等县,今本市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和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属合浦郡徐闻县,合浦郡治徐闻县。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名始于此。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2月21日,法国使臣向济政府送交照会,提出“在南省海面设立趸船之所”要求。3月30日,清政府同意将吴川县南三都(今南三岛)的广州湾几个小村落和附近海面,面积约20平方公里;租借给法国。4月22日,法海军以“接收”广州湾领地为名,未待划界即强行在遂溪县海头汛(今霞山)武装登陆,向遂溪、吴川内地扩展,激起以农民领袖吴邦泽、爱国官绅李钟钰等人为首的遂溪、吴川人民历时1年多的抗法斗争。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月14日(公历11月16日)清廷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借地大大超过原吴川县属的广州湾范围,把遂溪、吴川两县部分陆地及两县之间的麻斜海(今湛江港)划为法国租借地,海陆面积共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18平方公里,统称“广州湾”,租期99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沿海各港口城市相继沦陷后,广州湾成为我国通往海外唯一可以利用的吞吐港,对外贸易和航运业空前繁盛。由于大批难民、游资涌人,广州湾“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16日,日本侵略军约1600人,汉奸武装约300人,在飞机掩护下分乘舰艇于广州湾通明港和海康下岚港同时登陆,占领海康县城和沿公路线的南兴、客路、遂溪,2月20日,日军攻占寸金桥。次日,日、法签订《共同防御广州湾协议》,广州湾被日本占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国帧与法国驻华使馆代办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庆签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广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8月22日,广东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