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各市统计数据

河北省各市统计数据

河北省各市统计数据
河北省各市统计数据

2011年河北省行政区划

河北,别称冀,全省面积19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185万4202人(六普)。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222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266个街道、1007个镇、901个乡、52个民族乡)。省会石家庄市,省政府驻维明街10号。

石家庄市辖6个市辖区、12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长安区。

长安区(育才街道)桥东区(中山东路街道)桥西区(振头街道)新华区(革新街道)

裕华区(裕兴街道)井陉矿区(矿市街道)

辛集市(辛集镇)藁城市(廉州镇)晋州市(晋州镇)新乐市(长寿街道)

鹿泉市(获鹿镇)

平山县(平山镇)井陉县(微水镇)栾城县(栾城镇)正定县(正定镇)

行唐县(龙州镇)灵寿县(灵寿镇)高邑县(高邑镇)赵县(赵州镇)

赞皇县(赞皇镇)深泽县(深泽镇)无极县(无极镇)元氏县(槐阳镇)

唐山市辖6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路北区。

路北区(乔屯街道)路南区(学院南路街道)古冶区(京华街道)开平区(开平街道)

丰南区(胥各庄街道)丰润区(太平路街道)

遵化市(遵化镇)迁安市(永顺街道)

迁西县(兴城镇)滦南县(倴城镇)玉田县(玉田镇)唐海县(唐海镇)

乐亭县(乐亭镇)滦县(滦州镇)

秦皇岛市辖3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市政府驻海港区。

海港区(建设大街街道)山海关区(路南街道)北戴河区(西山街道)

昌黎县(昌黎镇)卢龙县(卢龙镇)抚宁县(抚宁镇)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邯郸市辖4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丛台区。

丛台区(丛西街道)复兴区(胜利桥街道)邯山区(火磨街道)峰峰矿区(临水镇)

武安市(武安镇)

邯郸县(南堡乡)永年县(临洺关镇)曲周县(曲周镇)馆陶县(馆陶镇)

魏县(魏城镇)成安县(成安镇)大名县(大名镇)涉县(涉城镇)

鸡泽县(鸡泽镇)邱县(新马头镇)广平县(广平镇)肥乡县(肥乡镇)

临漳县(临漳镇)磁县(磁州镇)

邢台市辖2个市辖区、1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桥东区。

桥东区(南长街街道)桥西区(钢铁街道)

南宫市(凤岗街道)沙河市(褡裢街道)

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柏乡县(柏乡镇)任县(任城镇)清河县(葛仙庄镇)

宁晋县(凤凰镇)威县(洺州镇)隆尧县(隆尧镇)临城县(临城镇)

广宗县(广宗镇)临西县(临西镇)内丘县(内丘镇)平乡县(丰州镇)

巨鹿县(巨鹿镇)新河县(新河镇)南和县(和阳镇)

保定市辖3个市辖区、18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新市区。

新市区(先锋街道)南市区(联盟街道)北市区(五四路街道)

涿州市(双塔街道)定州市(南城区街道)安国市高碑店市(兴华街道)满城县(满城镇)清苑县(清苑镇)涞水县(涞水镇)阜平县(阜平镇)

徐水县(安肃镇)定兴县(定兴镇)唐县(仁厚镇)高阳县(高阳镇)

容城县(容城镇)涞源县(涞源镇)望都县(望都镇)安新县(安新镇)

易县(易州镇)曲阳县(恒州镇)蠡县(蠡吾镇)顺平县(蒲阳镇)

博野县(博陵镇)雄县(雄州镇)

张家口市辖4个市辖区、13个县。市政府驻桥西区。

桥西区(新华街街道)桥东区(红旗楼街道)宣化区(建国街街道)下花园区(城镇街道)宣化县(宣化区)康保县(康保镇)张北县(张北镇)阳原县(西城镇)

赤城县(赤城镇)沽源县(平定堡镇)怀安县(柴沟堡镇)怀来县(沙城镇)

崇礼县(西湾子镇)尚义县(南壕堑镇)蔚县(蔚州镇)涿鹿县(涿鹿镇)

万全县(孔家庄镇)

承德市辖3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市政府驻双桥区。

双桥区(中华路街道)双滦区(元宝山街道)鹰手营子矿区(鹰手营子镇)

承德县(下板城镇)兴隆县(兴隆镇)隆化县(隆化镇)平泉县(平泉镇)

滦平县(滦平镇)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

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

沧州市辖2个市辖区、9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4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运河区(水月寺街道)新华区(建设北街街道)

泊头市(解放街道)任丘市(新华路街道)黄骅市(骅西街道)河间市(瀛州镇)

沧县(沧州市新华区)青县(清州镇)献县(乐寿镇)东光县(东光镇)

海兴县(苏基镇)盐山县(盐山镇)肃宁县(肃宁镇)南皮县(南皮镇)

吴桥县(桑园镇)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

廊坊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广阳区。

广阳区(解放道街道)安次区(银河北路街道)

霸州市(霸州镇)三河市(泃阳镇)

固安县(固安镇)永清县(永清镇)香河县(淑阳镇)大城县(平舒镇)

文安县(文安镇)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镇)

衡水市辖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桃城区新华路。

桃城区(中华大街街道)

冀州市(冀州镇)深州市(深州镇)

饶阳县(饶阳镇)枣强县(枣强镇)故城县(郑口镇)阜城县(阜城镇)

安平县(安平镇)武邑县(武邑镇)景县(景州镇)武强县(武强镇)

河北省各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9年

区划名称面积(公里2)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河北省188,848.07 69,431,900 70,315,592 石家庄市14,052.56 9,780,800 9,550,523 唐山市14,334.59 7,389,100 7,246,557 秦皇岛市7,791.57 2,930,000 2,833,138 邯郸市12,070.67 8,758,700 8,963,597 邢台市12,433.19 6,884,400 6,946,812 保定市22,187.96 10,854,500 11,234,317 张家口市36,861.55 4,196,500 4,571,818 承德市39,511.89 3,386,600 3,668,942 沧州市14,348.96 6,928,800 7,001,974 廊坊市6,417.29 4,062,200 4,018,554 衡水市8,837.84 4,260,300 4,279,360

2010年河北省各市GDP

1. 唐山4300亿元

2. 石家庄3401亿元

3. 邯郸2250亿元

4. 沧州2203亿

5. 保定2050亿

6. 廊坊1331亿

7. 邢台1275亿

8. 张家口966.12亿

9. 秦皇岛930.49亿

10.承德880.5亿

11.衡水781.5亿

工业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选择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题一: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下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 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结合表1,回答1~2题。 1.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 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接近燃料地②接近铁矿 ③接近消费市场④廉价劳动力充足 A.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2.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A. 燃料运输费用 B. 铁矿石运输费用 C. 产品运输费用 D. 废弃物的排放量 题二:材料: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根据材料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主导因素选择形成指向型工业 题三:木糖醇是可以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 味剂。据此完成1~2题。 1.木糖醇生产厂应当接近() A.消费市场 B. 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动力 D.研发基地 2.材料所述木糖醇工业原料中的糖料作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的省区是()

A. 四川、吉林 B. 宁夏、新疆 C. 江苏、河北 D. 广东、台湾 题四:下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1~2题。 1. 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 印刷工业 B. 电解铝工业 C. 电子工业 D. 制糖工业 2.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 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 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A. L1点 B. L2点 C. L3点 D. L4点 题五: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 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回答1~2题。 1.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A. ①生物制药厂②食品罐头厂③电脑装配厂④玻璃厂 B. ①彩印厂②造船厂③纺织厂④皮革厂 C. ①水泥厂②造纸厂③家具厂④烤烟厂 D. ①啤酒厂②炼铝厂③缫丝厂④榨糖厂 2.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题六: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 制糖厂 B. 造船厂 C. 瓶装饮料厂 D. 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主要分析各城市的主导产业

主要分析各城市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该城市经济产业处于哪个阶段以及发展模式 一、 常州的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常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采用了定量分析,使用的指标为产业专门化率。 产业专门化率: E E e e q j i ij ij // 式中:qij 为i 地区j 部门的区位商; eij 为i 地区j 部门的产值; ei 为i 地区工业总产值; Ej 为全国j 部门的总产值; E 为全国工业总产值。 当qij >1,可以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qij ≤1时,则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二、常州的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常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居于第二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中仅工业产值就占了全部GDP的51.65%,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与常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的地位相符。 但同时,在常州市2009年GDP贡献率中第三产业(52.71%)比第一产业(2.86%)与第二产业(44.43%)之和还高,这说明在2009年,常州市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由于常州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为了进一步增强常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常州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需要进行调整。在现有的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条件下,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或大部分工业领域内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应该集中精力,突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依托现有产业,围绕结构调整目标,强化优势产业,从总体上增强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四、阶段 钱纳里等人研究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发展模式

唐山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唐山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经济 城市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式与支柱,产业类型决定了城市类型,同时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进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整个地区协同发展。因此产业发展处于何种时期,在这个时期产业应进行如何调整,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区域界定:唐山素有中国“钢铁大市”和“世界钢都”之称。全市钢铁产量约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占世界的5%以上。钢铁工业是唐山最重要的主导产业,钢铁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唐山市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唐山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钢铁产业发展。唐山钢铁产业历经三个阶段: 1.唐钢孤立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自1982年以后,唐山市在总产值、利税、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上黑色冶金工业一直居于各行业之首。 2.地方工业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支持农村工业发展,并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扶持地方工业,唐钢技术员工帮助地方企业,周边地区通过各种关系从唐钢找到废料、钢胚,相继建起一批轧钢厂、炼钢厂。 3.钢铁工业整体水平提高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唐钢自七五以来,一直进行技术改造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05年钢产量居全国钢铁企业第二,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胜略汰,地方企业实力增强。 产业概念:主导产业也叫主导增长产业,它是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主导产业有以下特征: 1.导入了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3.具有突出的扩散效应 唐山高校云集,高等教育在同类型、同级别城市中已经处于领先。尤其是河北理工大学领先全国的冶金专业,为唐山钢铁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使得钢铁业向专精尖化迈进。唐山钢铁工业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集采矿、选矿、烧结、焦化、耐材、炼铁、炼钢、轧钢、冶金机械、金属制品、钢铁物流等主辅行业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接、比较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_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以杭州市为例 谢守红 1内容提要2本文介绍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罗斯托经济理论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主导工业进行优选,认为杭州宜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 1关键词2城市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与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与国家和省相比,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单元,往往不具备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城市经济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城市经济的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到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高一级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与相邻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 11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角。主导产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但第一次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新准则。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准则,如短缺替代弹性准则、瓶颈效应准则和增长后劲准则、可持续性准则等。 (1)比较优势理论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0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前者认为,一个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代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向,成为主要的经济力量。后者则强调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产业虽然现在比较幼小,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但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加以扶持。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各个地区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一个地区应优先发展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产业,并同其他地区进行产品贸易和交换。要素禀赋论的核心仍然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优势),它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总之,从比较优势理论可得到以下两点启示:第一,任何区域都不能/大而全0或/小而全0地发展所有产业,而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产业结构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目前的支柱产业上,而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产业的潜在优势,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支援,幼小产业的比较费用可以变化并取得优势。 (2)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名的5经济发展战略6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 总第108期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xx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 本文根据《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中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以及产业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以深圳市的主导产业选择为对象,在国内外专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析深圳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首先论述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介绍关于主导产业具有的显著特征以及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接着介绍深圳市的总体概况、产业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判定深圳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并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相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论证深圳的主导产业选择。经过论证得出深圳的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二、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地影响。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三、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个方面考虑。其中,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包括六项主要内容: 1、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 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判断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 四、xx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8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方法的探讨

文章编号:1000-8462(1999)06-0023-04 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方法的探讨 ① 冯 杰,荣朝和 (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北京 100044)摘 要:在理论界对近十多年来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估和反思的同时,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正越来越多地引起许多地区或城市的重视,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转移的趋势。本文论述了地区或城市层面相对于国家层面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与产业政策实施上的特点与区别,进而对符合目前我国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基准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基准;方法 中图分类号:F3;F224.9文献标识码:A 在地区或城市(以下简称地区)经济发展中,尽管理论上在有关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上存在较多的分歧,特别是由政府出面去弥补“市场失灵”这一不足时,不可避免地又要面对“政府失灵”的问题,但关于主导产业理论争议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是否应该选择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而主要集中在能否科学地选择确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主导产业,以及对于选择确定出的主导产业,在其发展主体和手段上,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措施。因此,与此并不矛盾的是,每一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优先发展那些基础良好,有比较较优势,能够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制定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主导产业又具有多种社会经济功能,因此,如何根据地区自身不同于国家的特点,构建和运用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确定方法,较好地解决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面的困难,就成为适宜于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关键。 1 地区或城市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实践与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由数个主导产业部门的高度发展带动起来的。罗斯托较早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经济成长是一个经济起飞和经济成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积累率在10%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正确选择和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这是由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核心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所决定的。作为主导产业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②形成较高的持续增长率;③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主导产业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它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其它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主导产业由于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中,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扶持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引起了许多后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国际上来说,较具有代表性的日本、韩国等都是通过制定并采用适宜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树立和倾斜发展主导产业,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本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实现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机制都不足以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足够的推动力,人们对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抱有较高的热情和期望。因此,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是一个较多推行包括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在内的产业政策的国家。对于有关产业政策推行的结果,目前理论界正在积极进行的评价与反思,尚不能形成一个比较明确和统一的结论。但在实践上,推行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体正表现出从国家到省再到地区和城市的变化趋势。 第19卷第6期1999年12月 经 济 地 理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19,N o.6Dec.,1999①国家科技部区域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深圳市龙岗区工业结构升级与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内容。 收稿日期:1999-06-13;修回日期:1999-11-25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 265 825 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 899 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 852 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 872 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 459 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 616 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 225 932 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 792 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 537 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 362 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 636 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 985 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 656 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 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 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 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2014年末中国人口数据

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126,58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2012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调整》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这时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报告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直接推算,中国总和生育率为0.83.,考虑到出生漏报,当前的综合出生率应在1.0以下。研究认为,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非

2019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语文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9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xx人口为552300人。 xx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9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 人,比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一)?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内蒙古自治区 24706321 1.88 1.84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