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1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3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以后,提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典型代表作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4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 近代中国,第一个喊出“救亡”这一口号的人是严复。198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

6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7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

8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个时代最强音。

9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动:

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②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③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④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

10 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在1859年丧失。

海关自主权丧失鸦片战争爆发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起,清政府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列强

四年(1854),上海道台吴健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达成《江海关组织协定》并组成"江海关关税管理委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C 7.B 8.A 9.B 10.B 11.B 12.C 13.A 14.C 15.C 16.D 17.A 18.A 19.D 20.B 21.B 22.C 23. A 24.D 25.D 26.D 27.B 28.A 29.D 30.B 31.C 32.C 33.D 34.D 35.A 36.B 37.A 3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D 4.CD 5.ACD 6.ABD 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 16.BCD 17.ABC 三、简答题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3.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类型及代表人物。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有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动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试重点

1.复古主义思潮时间: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潮。流星雨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原因: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2.古典复兴: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建筑风格:反对巴洛克、洛可可,束缚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艺术观,要求简洁明快。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勒杜(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 3.浪漫主义: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外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先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国。表现:a.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b.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第二阶段,又称为哥特复兴。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他们也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在新时代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外一种建筑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成各种试样,也称为“集仿主义”。产生的原因:a.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资产阶级也把文化当成是可以买到的商品,于是花大量钱建造各种历史样式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玩赏和猎奇的喜好。B.学术方面,为了弥补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各自设计上的局限性,就随意借鉴历史上的各种样式。C.交通的便利、考古、出版摄影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遗产,进行模仿和拼凑。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对建筑的影响:新材料(钢铁、玻璃)、新技术(框架结构)、新设备(升降机、电梯)、新建筑类型(图书馆、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火车站、码头等)。1.水晶宫:英国国际博览会,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由帕克斯顿设计,第一座现代建筑:a.现代材料--玻璃钢铁b.现场装配和拆除--预制构件、模数化。C.施工工期短---九个月。 2.埃菲尔铁塔:法国国际博览会建筑,高328米,工业革命的一座纪念碑。直接表现建筑结构本身,不附加任何繁饰,突破传统美学观念。 巴黎规划与改建:1853年奥斯曼目的:装点帝国首都:拓宽道路,疏导城市交通:从市中心迁出贫民,改善贵族居住条件与环境。改建内容:a.改建道路结构网,形成新的城市结构,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大十字”感到和环行路。b.城市中心区建设。c.新建主要基础设施:自来水、照明汽灯、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d.新建社会类型城市服务设施。e.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f.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实施状况: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铁路网所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问题未能解决。新协和村: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家欧文提出的规划方案。空想社会主义,公社,土地国有。人数300-2000人,耕地0.4公顷/人或略多。意义:1.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同步进行。2.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源泉。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一种思想城市规划模式。缘由: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问题。概念:“田园城市”即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个度,始终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环绕,城市土地归民众所有,由委员会托管。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1901年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出发点基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内容:1.功能分区:中央为市中心,长条形居住区与市中心紧邻,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2.城市交通 3.住宅组群... 优点:布局紧凑,工业用地连片,居民用地较为集中:重视规划的灵活性,为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发展留有余地。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泰在1882年提出的,认为圈层发展是导致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的原因,主张城市呈狭长带状发展。方格城市:华盛顿,采用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网系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1.代表人物:罗斯金(1834—1896年)和莫里斯(1834—1895年)。他们赞扬手工艺产品;建筑上主张 到城郊建造“田园式”的住宅,摆脱象征权 势的古典建筑形式。这种艺术主张,积极 的方面体现在:1)反对复古(认为:复 古艺术代表了上层资产阶级的艺术,它远 离了人民大众)。2)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和自然材料的美。3)力求功能、材料、 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消极的方面体 现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 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将工业生产、机 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进入20世纪,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 装潢,仅仅追求表面效果。3.代表作品: “红屋”(1859-1860年)大胆摒弃了传统 的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这 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新艺术运动: (比利时、德国、英国、西 班牙建筑师高迪)是在欧洲真正发出改 变“建筑形式“信号的运动。始于19世纪 80年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 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 展。 “新艺术派”在建筑方面的表现:1)在朴 素地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 着艺术的考虑。2)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 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柔化了冷硬的金 属材料,结构显出韵律感。3)努力使工 业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来,但是,这 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较简 洁。它的进步性在于不把目光局限于 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局限性 在于只限于艺术形式和装饰艺术手法,只 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没有全 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 术的结合问题。 比利时新艺术派:凡.德.费尔德 (1863-1957年)是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 之一。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 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在建筑装 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包括铁梁柱。新艺 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 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有 时用了一些曲线或弧形墙面,使之不致单 调。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 宅。 德国青年风格派: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 为青年风格派(中国近现代史中提到,我 国青岛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建筑),其主要 据点是慕尼黑。代表人物:贝伦斯和恩德 尔代表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新艺术派在英国叫 “格拉斯哥学派”,是19世纪末,以苏格 兰的格拉斯哥为基地,以追求建筑及各种 设计中艺术革新的学派,以麦金托什、赫 伯特.马可奈、麦当娜姐妹为核心(被称 为“格拉斯哥四人”)格拉斯哥学派的 设计构图以直线和直角为基调,配合以细 长流畅的曲线,秩序感强,色彩效果紧张 而又华丽。代表人物:麦金托什代表作 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格拉斯 哥艺术学院大楼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后现代派的始祖) 代表作品:1)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 族”教堂。该建筑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 筑(2)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公寓这 个建筑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形成。3)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该建筑以造 型怪异而闻名于世: 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1.背景:在新艺 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 首的维也纳学派。1895年他发表了《现 代建筑》一书,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 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 筑上的重演。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 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 去的传统决裂。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 和霍夫曼,后瓦格纳也参加了该学派。 2.理论:维也纳学派主张去掉多余装饰, 保持造型线条简洁,尽可能使用新材料如 玻璃、钢材等。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 重演。 分离派主张与过去的传统决裂,建筑造型 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 只有局部集中装饰。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 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进一步走 向简洁的道路。 3.代表人物及作品:1)瓦格纳代表作 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2)奥尔布里希 代表作品: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3)洛斯 代表作品: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19世纪 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 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创始人:詹尼 理论奠基人:沙利文背景:城市用地 紧张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促进作用。高 层三段式:底层和二层相似,为一段落。 办公室各层通过窗户把外立面统一起来, 为一段落。顶层设备层-小窗户、加压檐、 可以有不同的外貌。作用:突出强调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功能、结 构与形式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摆脱了折 中主义的形式羁绊,为现代建筑发展开辟 了道路。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中的应 用,使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故乡。在 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 风格使建筑艺术符合建筑技术特点,并符 合工业化精神。局限性:芝加哥学派 不过是资本家追逐利益的技术手段,市中 心高楼林立,带来城市交通卫生问题。 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折中主义全面 复活,对美国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沉重打 击。 草原住宅特点:1)造型上力求新颖,彻 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2)在布局上与 大自然结合,多建于森林地区与湖滨;3) 平面常作成十字形,并以壁炉为中心;4) 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故室内较暗淡; 5)惯用水平线条;6)起居室开窗较大, 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7)屋面坡度平 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一致。 莱特设计理念:a崇尚自然的建筑观b连 续运动空间c属于美国建筑文化d表现建 筑材料本性e室内空间和陈设着重低层 布局,显得有几分日本式室内面貌f采用 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了由企业 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 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同时该联盟也 是建筑方面新思潮的支持者。因它里面有 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其中最享有威望的是 贝伦斯,它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发展真正 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他认为现代 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这样才会产 生前所未见的新形式。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透平机车间:贝伦斯该车间造型简洁, 摒弃任何附加装饰,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 者,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 筑”。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 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表现主义者 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 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 一次大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 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 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 精神。未来主义派:是第一次大战之前, 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 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 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 充满希望。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 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 来的艺术。风格派:1917年,荷兰一些 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 造型艺术团体。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 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风格派认 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 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 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 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 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 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 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构成主义: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 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 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 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 主义。 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1)重视 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 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 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2)注意发挥 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 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 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 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3)努力用最少 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 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4)主张 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 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 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 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 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 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 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 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 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 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6)废弃表 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 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包豪斯校舍特点: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 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采用灵活 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3)按照现代建筑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 取得建筑艺术。有机建筑论:1)有机建 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 体性。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 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3)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 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4)建筑是用结 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 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 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5)强调建筑的 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6)对待 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 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 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7)它认 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 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 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 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8) 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 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有能形成传统的 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 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 搬现成的形式。9)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 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 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 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住宅是居住的机 器: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阅 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 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 的机器。他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随 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 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 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20世纪新时代的 机器学美学在具体的设计上,柯布西耶强 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 点,一方面使建筑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 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的原则。理性主 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 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 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 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后在世 界范围内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方盒 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2)使建筑适 应工业社会。缺点:1)过分强调功能和 技术;2)否定历史;3)过分强调客观性、 普遍性;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充实 与提高: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 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2)采 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 统一的方法。粗野主义:用来识别像柯布 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 样的建筑形式,或者受他影响的一些建筑 形式,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材料 最毛糙的一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 构件,并把它冷酷的撞在一起。技术精美 的倾向: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 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 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 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基 本主张:1)结构逻辑性: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 面空间”。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 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 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4)“少就是多”: 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 精简结构构件;净化形式、精确施工。密 斯风格: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 空间、纯净形式、模数构图为特征。典雅 主义:典雅主义(又译成形式美主义,又 称新古典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 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 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 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 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特点:运用传统的美 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 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现代建筑的传统美 学法则:a)以“纯几何形态“作为现代建 筑美学的基础(认为建筑就是直线及各种 几何形体的组合体。b)以表现材料、结 构、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的依据。优 点: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缺 点: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 手法贫乏。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 指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 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讲究 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战后讲究“人情 化”与“地域性”倾向,以及追求“个性”与 “象征”的尝试,都被称为“有机的”或“多 元的”建筑。其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 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 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要强调自己特 点的倾向。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 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 活和心理感情。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 新材料。3)处理亲和、多样。4)空间有 层次、变化丰富。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 尺度。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讲 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它是与讲人情化与 地域性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倾向, 是各种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特点:运 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和运用 具体的象征。后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在设 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 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他用来 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 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从此产生了后现 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 高潮。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 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 筑设计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 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 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 “排他性”。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 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 逆)学习的重要意义。后现代主义共同特 征:1)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 古典建筑元素。2)建筑形式有独立存在 的联想及象征含义。3)采用装饰、追求 隐喻与象征。4)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 文化。5)具有开放性与折中性,主张二 元论。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 “装饰主义” 新理性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 运动,也称“坦丹扎学派”,代表人物是意 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一种 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概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测题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 ) A.《中英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B ) A.经济侵略 B.军事侵略 C.文化侵略 D.政治侵略 3.中国近代史上割去台湾全岛的不平等条约是( A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外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是( A ) A.英国丽如银行 B.英国汇丰银行 C. 德国德华银行 D.美国花旗银行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 A.林则徐 B.孙中山 C.魏源 D.马建忠 7.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著作是( A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筹海篇》 D. 《夷情备采》 8.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 A ) A.“救亡”的口号 B.实行君主共和 C. 振兴中华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D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 A ) A.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 B.军事侵略与资本输出

C.政治控制与资本输出 D.商品倾销与政治控制 二、多项选择 11.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达到了( ABCD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强占中国租界 C.强租中国港湾 D.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E. “西方文明传播者” 12.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BCD ) A.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B.操纵中国的内政 C.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D. 操纵中国的外交 E.操纵中国的军事 13. 外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类洋行已达5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ABCDE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古典主义 2、解构主义 3、有机建筑 4、包豪斯 5、工艺美术运动 6、表现派 7、德意志制造联盟8、古典主义9、芝加哥学派 10、粗野主义11、密斯风格12、帝国风格 13、草原式住宅14.、风格派15、CIAM 16、国际式17、雅典宪章18、浪漫主义建筑 19、典雅主义20、新陈代谢派21、功能主义 22、高技派23、“净化”建筑24、先浪漫主义建筑 25、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26、理性主义建筑27、后现代主义 28、“装饰即是罪恶”29、西塔里埃森30、贝瑞 二、简述<答>题: 1、如何理解“少就是多”的内涵和意义 2、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反应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3、简要论述你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看法。 4、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简述风格派建筑的特点和意义。(或) 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谈谈风格派艺术是怎样把握绘画、雕刻和建筑的 5、在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密斯、柯布西耶与阿尔托、赖特的作品既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 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简述这些不同及意义。 6、简要论述现代建筑在空间方面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及意义。 7、简要评价本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现象。 8、简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手法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9、简述风格派、构成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10、简述密斯凡纳德罗在设计中如何处理结构、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 11、简要评述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 12、简述“ARCHIGRAM”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归纳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13、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从“板式”建筑逐渐转变为“塔式”建筑的原因何在。 14、简要评述“装饰即是罪恶”的内涵及意义。 15、简要评述密斯与赖特在空间观念及空间艺术上的异同。 16、从建筑评论的角度简要评述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17、从城市的角度评述"未来派”的城市主张。 18、简要评述沙利文及密斯关于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观点。 19、简述丹下健三山梨文化会馆的设计特点。 20、简要评价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 21、如何理解的有机建筑。 2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现代建筑是否等同于“国际式”?为什么? 23、结合珊纳特扫罗镇中心或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的设计,简述A.奥尔托作品的主要特征。 24、简述你对西班牙建筑师A.高迪作品的看法。 25、结合的设计思想,简要评述草原式住宅的特征。 26、简要评述F.L.赖特的“广亩城市”构想。 27、分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建筑创作中出现古典复兴的原因及各国之不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采用 B.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 “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于现状, 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B.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D.没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4.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6.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 在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走向社会、与工农群众结合开始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五卅运动时期 D.一二·九运动时期 8.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毛泽东 9.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辛亥革命 10.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成立了中国工人阶 级政党最早的组织。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12. 代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机关理论刊物是()。 A.《共产党》 B.《劳动界》 C.《新青年》 D.《劳动音》13.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 A.上海机器工会 B.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武汉工会 D.长沙工会 14.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民协会。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题 引言1 文化的变革:新古典主义建筑 一、填空题 1、17世纪后期,佩罗(Claude Perrault)提出了一种关于绝对美(客观美)和臆想美(主观美)的理论,以此来质疑维特鲁威的比例体系。 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典主义,建筑上的代表是古罗马建筑规范即维特鲁威(Vitruvius)的经典教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规范得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佩罗为维特鲁威著作所作的注释中,佩罗对于维特鲁威及其后继者的建筑美学 原则进行了攻击。他最主要的攻击点是有关比例的概念。 对于佩罗来说,比例并不像以前建筑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因此人 们也没有办法感觉到它所具有的标准性,它仅仅是“建筑师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由 习惯和传统所决定的。如此,则比例反过来变成为了某种经验主义的概念,其结果是, 所有以前的建筑理论的核心问题都将受到质疑。 2、借助于奔放的想像力,皮拉内西(G.B.Piranesi)的罗马及其废墟的蚀刻画,以及以监狱为题材的一系列绘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通过将建筑还原为原始棚屋,劳吉尔神甫(Abbé Laugier)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受卢梭的伦理观影响,劳吉尔神甫在他的论文《论建筑》(1753年)中提出了一 种通用的“自然”建筑艺术,一种由四根树杆支撑坡顶的质朴的“原始棚屋”。劳吉尔认为, 最初的棚屋体现了所有的结构逻辑。 4、布隆代尔的学生部雷和勒杜把建筑还原为基本几何形体,几乎抛弃了所有的装饰。 不同的是,部雷(Boullée)试图通过宏伟的纪念碑形式的纯几何体来制造敬畏和 肃穆的感觉,而勒杜(Ledoux)则沉湎于卢梭的平等理念,以及田园式的、分散的乌 托邦理想。 5、申克尔(Schinkel)创作的柏林老博物馆的布置方式后来在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被重新采用。 6、拉布鲁斯特(Labrouste)在巴黎的两座图书馆中使用的铸铁结构,预示了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