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homasHardy托马斯哈代解读

ThomasHardy托马斯哈代解读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

英国文学知识简介(English Literature) 一、中古时期英语文学(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英国中古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高文爵士与绿色骑士》) 2) 主要的作家、作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2.英国中古时期的主要作家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The Renaissance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2) 名词解释: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无韵诗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家: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其名著《乌托邦》而著名) 克里斯托夫?马洛C hristopher Marlowe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根据德国民间故事书写成;完善了无韵体诗。)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著有“四大悲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哲学家、散文家;在论述探究知识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论断;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约翰?邓恩John Donne (“玄学派”诗人)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诗人、政论家;失明后写《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The Neoclassical Period) 1.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流派。 2) 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主要作家: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批评家和戏剧家;在英国被封为第一位“桂冠诗人”;最先提出“玄学诗人”一词;他创造的"英语偶句诗体",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多用“英雄双韵体”。词句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 (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历程》,被誉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著作。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

(英语毕业论文)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注定的女性悲剧命运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3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文言语体在英文歌词 6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9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6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7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18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1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20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21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22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3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2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2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26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2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2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30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3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3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35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36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3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3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9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4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论哈代笔下的悲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2498968.html, 论哈代笔下的悲魂 作者:潘禹彦王慧芳耿凌菲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农家女苔丝悲惨的一生。苔丝的悲剧根源主要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等级观念,当时男性对女性的支配,社会的不公和她自身的性格特点。哈代将苔丝的悲剧展现给读者,让我们在悲剧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悲剧根源;等级观支配;社会不公;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78-01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托马斯·哈代,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他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多赛特郡,那里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哈代日后作品中的主要背景,在哈代的作品中常被他称作维克塞斯。哈代的创作时期包括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期,他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给劳动人民,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带来的各种不幸和灾难。1虽然他着重刻画的是几乎没有工业化涉足的农村,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落后而相对淳朴的地方也在悄然地受到资本主义的侵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的是贫穷农家女苔丝悲惨的一生。苔丝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过日子,但是周围的环境却将她一步步逼上死亡的边缘。 二、苔丝悲剧的根源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等级观念 《苔丝》呈现了两种复杂的社会状况,维多利亚时期的等级划分不像中世纪那样是按血统划分的,而是以财富来划分。德伯菲尔一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苔丝家按道理应该是正统的贵族血统,然而对于小说中所有的人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有关家谱的琐事。那个时代金钱比门第更具有话语权,因此,亚雷克的父亲才能够顺利地用一大笔钱买下一个显赫家族的姓氏。 (二)当时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支配 男性在人类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当今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男性地位的优越性还是随处可见。圣经中伊甸园中的夏娃就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转变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时间:2010-03-21 12:34:05 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哈代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爱情诗体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相对于他创作的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抗争为题材的悲剧小说,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自有其独特根源。本文从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和无处不在的命运征兆三方面为其爱情诗的悲观色彩寻根溯源,展现出哈代诗歌在其深层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因素与价值。 关键词:哈代爱情诗悲观主义怀旧时间征兆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他对于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的诗歌。20世纪后再无小说问世的哈代,却因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而成为代表当时英国诗歌主流的杰出诗人。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世人而言,作为诗人的哈代与作为小说家的哈代相比,似乎毫不逊色。在哈代本人心中,诗歌甚至比小说更能表露他的思想和感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诗里,我可以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绪…如果伽利略用诗来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也许不会为难他…”[①] 就世人评价而言,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能“年复一年地让人感到惊喜”。[②]无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歌中,哈代创作均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和阴郁的“悲观气质”,这一点已为众多的哈代研究者广为认同。然而在本文看来,这一创作特点在其形成根源和具体表现上却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 首先,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与其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就创作内容而言,虽然人物与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及其造成的悲剧在其诗歌、小说中皆有体现,但哈代小说中的悲观色彩主要来自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冲突的思考,包括威塞克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英国南部宗法制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入、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资本主义的伪善行为、农民日趋困窘的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扩张之间的冲突等。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展现,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随着这一社会背景的展开而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也夹杂着复杂的个性、心理、精神、自然及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复杂的悲剧因素被融入小说所展现的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活悲剧中而呈现更多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诗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素材容量显然不及小说丰富,也无法在短小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1. Geoffrey Chaucer 杰弗雷. 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omas More 托马斯. 莫尔 Utopia 乌托邦 3.Edmund Spenser 斯宾塞 The Fairy Queen 仙后 4.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 马洛 Tamburlaine 铁木尔 / The Jew of Malta 马耳他的犹太人 /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 5.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四大悲剧 Hamlet 《哈姆雷特》、Othello 《奥赛罗》、Kin g Lear《李尔王》 Macbeth 《麦克白》;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6.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 培根 Of Study 谈读书 7. John Milton 约翰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8.John Bunyan 约翰班扬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9. John Dryden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10.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 蒲波 11.Jonathan Swift 江纳森.斯威夫特Gulliver’s Travels 格列夫游记 12. Daniel Defoe 丹尼尔. 笛福 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13.Samuel Richardon 塞缪尔.理查德逊 Pamela 帕美拉 14.Henry Fielding 亨利.费尔丁 The history of Tom Hones, a Foundling 汤姆琼斯 15. Richard B. Sheridan 理查德. 谢立丹 The School for Scandal 造谣学校 16.Samuel Johnson 塞缪尔. 约翰生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William Blake 威廉. 布莱克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托马斯_哈代_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_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

第9卷第10期 2009年10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 i ng Un i versit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 19,No 110Oc t 12009 收稿日期:2009-08-20 第一作者简介:黄闪(1981-),女,浙江安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托马斯#哈代: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现实主义诗人 )))从哈代的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 黄 闪1 ,何孟秋 2 (1.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 要: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于一位悲观主义诗人。通过对哈代诗歌的认真研读,这种论断受到了质疑。哈代实为一位反映生活本质,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呼吁人们直面生活的痛楚,要勇于去承担生活重负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键词:哈代;诗歌;悲观主义;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9)10-0095-04 Tho m as H ardy:a R ea listic P oet in Q uest of H ope i n D espa ir )))A n In terpr etation of H ardy p s Ph ilosophy of L ife from the P er spective of H is Poetry HUANG Shan 1 ,HE M e ng 2q i u 2 (1.Facu lt y of Forei gn Languages and Cu lt ures ,Kun m i ngUn i ve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Kun m i ng 650092,Chi na ; 2.Schoo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Yunnan Nor ma lUn i ve rs i ty ,Kun m i ng 650092,Ch i na) Abstr act :R ecently ,so m e Ch i n ese scholars consi d er H ardy as a pessi m istic poe.t Th is argu m ent is ques 2ti o ned after a seri o us study ofH ar dy p s poetry .H ar dy is a rea listic poe,t who ,depicting the true nature of life ,appea ls to people to f ace up to the suff eri n g i n the world and to bear the heavy burden i n lif e . K ey words :H ar dy ;poetry ;pessi m i s m;Realis m 一、诗人哈代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享誉世界文坛。哈代在小说上的成就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他所著的5德伯家的苔丝6, 5无名的裘德6等小说被 翻译成多国文字,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推崇。然而,哈代本人却始终以诗人自居,写小说对他而言,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所迫而赖以谋生的手段。 近年来,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诗人哈代的声誉几乎都要超越其作为小说家的声望。英国著名诗人如奥登(W.H.Auden)和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 i n )等人就深受哈代诗风的影响,而拉金更是推崇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1](P1) 0。 当哈代已经以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0跻 身于杰出小说家行列之时,他却毅然放弃了小说创作,转投诗歌领域。与其说这是一个惊人之 举,不如说是哈代本人的兴趣所致。在以后的32年间,哈代一共出版了8卷诗集近千首诗歌。从最初的5威塞克斯诗集6(1898)到5命运的讽刺6(1914)再到5梦幻时刻6(1917),几乎每一卷诗集里都有哈代生活的点滴。其中,有对已故妻子爱玛的悼念,有对战争的反思,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有对生命及死亡的严肃思考和深切感悟。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把哈代定位为一位悲观主义诗人。王洪涛在5试论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意识6(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61989.8)中指出, /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是在叔本华和尼采两位哲人的同时或稍后同样为人类悲剧命运所困扰的一位缪斯

托马斯哈代

生平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无名的裘德》、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主要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008) 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2003) 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2005) 红色紧身衣The Scarlet Tunic (1998) 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998) 雪岭传奇The Claim (2000) 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8) 无名的裘德Jude (1996)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994) 集市过后的那天The Day After the Fair (1987) 西波雷奇遇Exploits at West Poley (1985) 两份雄心的悲剧A Tragedy of Two Ambitions (1973) 枯萎的臂膀The Withered Arm (1973)

教 师 简 介

教师简介 外国语学院 杨大亮,男,1952年出生,教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承担过大学专业英语一、二年级英语精读、泛读、语法、会话、听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精读、高年级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美文学史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美小说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作10 部。目前,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及商务英语翻译诸方面的研究工作。 江广华,女,1956年11月出生。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现任上海电力学院外国 语学院副教授。主讲“大学英语”。发表论文、译文十多篇。 庄起敏,男,1958年2月出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法、翻译、专门用途英语、测试。担任过的主要课程:研究生综合英语、英语语法、电力英语阅读、大学英语。近年来,出版编著20余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市级研究项目2项。被多次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得“师德标兵”称号。2008年赴英国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访学,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 冯为兰,女,1976年10月出生。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主攻方向:翻译,中英文对比;主要担任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学,英语写作。 李晓红,女,1979年12月生。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现就读交大博士。曾教授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报刊选读”、“大学英语”。主要研究兴趣及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沈雁,女,1971年7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曾主讲英语听力,口语,语音,外刊选读,高级英语,英美文学史,当代英美小说等课程。 张欲晓,女,1974年出生,毕业于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讲过的课程:英美文学选读、英美小说、经贸翻译。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曾荣获上海电力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电力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上海电力学院青年教师课堂礼仪展示比赛一等奖、上海电力学院“三八”红旗手称号。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编著10余本,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 胡汝昉,男, 1996年9月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1999年3月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国际贸易英语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4月起本人先后在电力学院基础部、外语部和外国语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所主讲的课程有:大学核心英语、大学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口语、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新编大学英语、实用英语教程、英语视听、英语写作、函授及夜大学的英语课程等。 武小莉,女,1978年4月出生,于2006年7月份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称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特殊用途英语。自入校以来,担任英语口语,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等。 田卉,女,1977年6月出生,2000年7月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经贸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3月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主攻商务英语及其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5月进入本校外国语学院工作,先后承担过《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珏, 女, 1966年10月, 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赴比利时学习, 于1993年毕业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至2000年获奖学金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学习, 于2001年8月获得旅游学管理硕士学位;现担任上海电力学院英语专业教师,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 托马斯哈代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omas Hardy A SATURDAY afternoon in November was approaching the time of twilight, and the vast tract of unenclosed wild known as Egdon Heath embrowned itself moment by moment. Overhead the hollow stretch of whitish cloud shutting out the sky was as a tent which had the whole heath for its floor. The heaven being spread with this pallid screen, the earth with the dark vegetation, their meeting-line at the horizon was clearly marked. In such contrast the heath wore the appearance of an installment of night which had taken up its place before its astronomical hour was come: darkness had to a great extent arrived hereon while day stood distinct in the sky. Looking upwards, a furze-cutter would have inclined to continue work; looking down, he would have decided to finish his faggot and go home. The distant rims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irmament seemed to be a division in time no less than a division in matter. The face of the heath by its mere complexion added half-an-hour to eve: it could in like manner retard the dawn, sadden moon, anticipate the frowning of storms scarcely generated, and intensify the opacity of a moonless midnight to a cause of shaking and dread. In fact, precisely at this transitional point of its nightly roll into darkness the great and particular glory of the Egdon waste began, and nobody could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heath who had not been there at such a time. It could be best felt when it could not clearly be seen. Its complete effect and explanation lay in this and the succeeding hours before the next dawn: then and only then did it tell its true tale. The spot was, indeed, a near relation of night; and when night showed itself an apparent tendency to gravitate together could be perceived in its shades and the scene. The somber stretch of rounds and hollows seemed to rise and meet the evening gloom in pure sympathy, the heath exhaling darkness as rapidly as the heavens precipitated it. The obscurity in the air and the obscurity in the land closed together in a black fraternization towards which each advanced half way. The place became full of a watchful intentness now. When other things sank brooding to sleep the heath appeared slowly to awake and listen. Every night its Titanic form seemed to await something; but it had waited thus, unmoved, during so many centuries, through the crises of so many things, that it could only be the imagined to await one last crisis---the final Overthrow. It was a spot which returned upon the memory of those who loved it with an aspect of peculiar and kindly congruity. Smiling champaigns of flowers and fruit hardly do this, for they are permanently harmonious only with an existence of better reputation as to its issues than the present. Twilight combined with the scenery of Egdon Heath to evolve a thing majestic without severity, impressive without showiness, emphatic in its admonitions, grand in its simplicity. The qualifications which frequently invest the fa?ade of a prison with far more dignity than is found in the fa?ade of a palace double its size lent to this heath a sublimity in which spots renowned for mere prettiness are utterly wanting. Gay prospects wed happily with gay times; but alas if times be not gay.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歌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歌的特点分析 在美丽的大不列颠之岛,在阴雨天气之中的英格兰人或许有着天生的一种浪漫气质,而这种浪漫气质又是有别于法兰西人和意大利人的,她似乎是种保守,是种有些东方韵味的含蓄。而诗歌更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吧。托马斯哈代的爱情是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现实性 爱情诗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期,爱情是抒情诗人最重要的主题。”这个时期的诗人多以抒情诗的形式歌颂爱情,歌颂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诗人更多关注的是爱情的丧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马斯·哈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歌颂爱情的纯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的同时,另一方面以冷峻的目光观照现实,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爱情丧失的悲剧,因而具有现代主义诗歌的思想情绪。哈代的爱情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揭示出爱情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欢乐和精神充实,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而爱玛组诗真实地讲述诗人的恋爱经过,婚后的不和谐,爱玛去世后对她的眷恋以及因反思过去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二、叙事性 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是始终如一的,尤其贯穿着民谣的叙事风格。他逐渐摆脱了过于直露的抒情方式,而更加注重感情表达的含蓄性。例如在在《比尼崖》(BeenyCliff)中,哈代描述了四十年前他同爱玛一起访游比尼崖的情景:“啊,西部大海上蛋乳石般的白浪,/蓝宝石般的碧波,/一位女人骑着马,/秀发飘风,/矗立在悬崖处,/那是我深深爱的女人,/她也深深地爱着我。”多么真挚的情怀,多么令人惋惜的经历。哈代的爱情诗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用极强的画面感冲击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仿佛自己和哈代此刻不分彼此,眼前的爱玛便是自己的爱妻,这个打动人心的叙述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用极富生命力的词汇描绘了内心的感受。使用“蛋乳石”和“蓝宝石”这样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波浪的颜色。爱玛在临终前时常回忆起她与哈代相见的情景以及他们访游的经历,并对当时美妙的时光充满了眷恋之情。“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和他的妻子有过如此浪漫的幽会。” 这样的感人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女性读者的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第21卷第1期 2008年3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gjiak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Vol .21 No .1 M arch,2008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成馨(1974-),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哈代诗歌的现代性 成 馨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关键词:现代主义色彩;形式;主题;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8)0076-03 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不仅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也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多以传统题材为主题且诗歌中充满了对原始农村生活的怀念,传统派诗作。英国诗人Philip s L artin 就认为:“英国有反现代派的乡土传统诗派,哈代就是这一派的中心人物。”[5: 69]我国著名学者张中载对哈代的诗歌进行了分析梳理, 也提出了:“哈代是英国传统派诗人”的观点。[6:23] 哈代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纪交替之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与西方哲学探索的深入使现代文学创作迅速兴起。他们挑战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对传统文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哈代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哈代研究的深入,评论界开始注意到哈代诗歌的现代性。吴笛[2:12-13]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写到:“一般认为,哈代是一位传统诗人。但也应注意到他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也对传统进行了突破。”并且她进一步表明:“哈代诗歌中有着浓烈的现代意识。”同样,张伯香也指出:“在哈代的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现在。”[4:310]A sh N icholas 认为:“哈代在其诗歌中以强烈的现代主义声音表现了对浪漫主义但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不仅表现在上述诸方面。本文拟从其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 一、诗歌的形式 传统派诗人注重诗歌的内容,其诗歌常囿于十四行诗,民谣等形式。而现代派诗人多为有机的形式主义者。他们认为形式是语义的有效荷载和补充。 哈代也十分注重诗歌的形式。正如张中载所说:“哈代 的诗变化多端,形式各异。他写诗不拘泥于传统格局,随心 所欲地设计自己喜爱的诗体。”[4:84]哈代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与他早年从事建筑师的工作及对音乐的爱好有关。他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可从其诗歌形式中窥见一斑。例如,在一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莫要为我遗憾》中,诗人劝说人们不要因为他的死而难过: 莫要为我遗憾;在和煦的大树下面,我无忧无虑,沉睡安然。 迅速如同光线,我飞翔,如仙女一般,狂喜地飘动,不害怕夜晚。 欢乐全然消逝,我对此却一无所知,把万变的世态看成静止。 …… 这首诗十个诗节,哈代借助音步的数量(每个诗节三行,第一行四个音节,第二行六个音节,第三行十一或十二个音节)巧妙安排使得每节诗在视觉上都形同一座坟冢,生动形象地呼应了诗歌的死亡主题。韵律是哈代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囿于传统格律,通过不断地变换格律、韵律和诗的长短为诗的内容也为诗的音乐感服务。例如,《身后》一诗。 ? 67?

试析哈代小说的多重隐喻结构_以_还乡_和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第24卷 第1期2010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 F CHAN GSHA UN I V ER S I TY Vo l.24 No.1 J an.2010试析哈代小说的多重隐喻结构 ———以《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刘晓露 (长沙大学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3) 摘 要:哈代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构造出一个个严密而有效的隐喻体系,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主义质素。他的代表作《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多重隐喻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揭示,集中体现了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相互映射的主题。 关键词:哈代小说;隐喻;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0)01-0098-03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一位多产而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站在往昔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传统的文学批评家们在论及其小说的伟大成就时,大都从哈代人生哲学和悲剧性的世界观以及性格描写方面去研究,对其间的现代主义因素却极少论及。笔者认为,其悲剧性经典之作所以流传于世并经久不衰,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他对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对隐喻、象征等富有现代气息的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而这也是促成其伟大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哈代创作后期“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为材料,运用现代隐喻理论,分析哈代小说中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相互映射,探讨小说中多重隐喻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揭示。 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亚里斯多德将一切修辞现象都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隐喻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辞性的语言使用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以莱考夫等人为代表的现代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1](P4)。同别的文本一样,哈代的小说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喻,即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而形成的艺术结构。这种结构蕴涵着意义,但并不一定总是把意义推向表面。换言之,附着于文字的并不是文字本身所要表述的,而是它的排列组合所能展开并暗示的隐含性的效力。在哈代的小说中,各种意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它们喻指人物间的关系,暗示人物的命运,从而构造出一个严密而有效的隐喻体系。 一 放大的隐喻VS缩小的隐喻 时间和空间隐喻的运用能赋予微弱的时间序列一种隐喻的连续性,其中包含着连接过去的所有偶然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人物不仅扩大到代表一切人类重复的命运,同时也将在茫茫时空中的自我减至最小,哈代的作品一向以这些令人观止的视点转移而著称。《苔丝》中,克莱尔在黎明时分陪伴苔丝散步:“她不再是一个挤牛奶的女工了,而是一种空幻玲珑的女性精华———是全部女性凝聚而成的一个典型形象。”[2](P153)《还乡》的女主人公游塔莎有着“冥界的庄严”,天生一副天神胚子。“她脑后要是有一钩新月,那她就可以说是阿提米,她头上要是戴着一顶旧盔,那她就可以说是雅典娜,她额上要是勒着一串偶然巧合的露珠作为后冕,那她就可以说是希萝。她和这些古代天神相似的程度,与许多受人钦敬的画家笔下那些传真的女神不相上下。”[3](P74)姚伯太太在儿子家吃了闭门羹后忧伤离去,不幸被蝰蛇咬伤,克林在土墩上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母亲,他“像伊尼艾斯(特洛伊战争中的勇士)背着他父亲那样,往前走去,那时只有蝙蝠在他头上回旋,只有蚊母鸟在他面前不到一码的地方上扑打翅膀,但是喊声所及的地方以内,却一个人都没有。”[3](P326)尽管就人物本身而言,这样的比喻也许稍显夸张,但在克林和游塔莎感情破裂的一幕中,情节的发展证明了这一隐喻的合理性,个人命运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神衹般的悲剧色彩。 认为个人能包含并超越自身独特的感知区域并非小说的唯一视点,通过视角的转换读者同样看到雨冢上的游塔莎好像“一个铁盔上的尖顶一样”,她转过身,“快得像花朵儿 3收稿日期:2009-10-12 基金项目:长沙大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编号:CDJJ-08020108。 作者简介:刘晓露(1978-),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

第5卷第6期 2006年1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5 No.6 Nov.  2006   [收稿日期]2006206201 [作者简介]许涵(19802),女,江苏南京人,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 许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现代主义在英国刚刚萌芽时,托马斯?哈代敏锐地感到现代主义的特点———思 想的深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这从哈代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哈代的作品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颇为相似。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精神隔膜、理想幻灭是哈代作品的基调。而神秘莫测的荒原意识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是体现出哈代对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开拓。 [关键词]现代主义;意识流;精神孤独;幻灭;荒原[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6)0620080204 Thomas H ardy ———A Pathf inder of Modernism XU Han (College of English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 Abstract :At t he t urn of t he 20th cent ury ,when modernism was in embryo ,Thomas Hardy was keenly aware of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sm and reflected t hem in t he feelings ,lexical feat ures and st ruct ure of his works.His works focuses on t he rep resentation of t he p sychic ache t hat modern civilization brings on to man.They have a grave sense of crisis and bear st rong affinity wit h t he modernist literat ure.Modern t hemes 2spirit ual isol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are t he keynotes of Hardy’works.In addition ,t he idea of wasteland ,t he technique of st ream of consciousness can also be found in his works. K ey w ords :modern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pirit ual isolation ;disillusio nment ;wasteland 从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非理性文化大潮的出现,正反映了19世纪传统文化的解构与20世纪现代文化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形成新的有序的文化过渡时期,其典型的文化形态是无序的混沌,在这种文化过渡时期,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偏离19世纪理性文化观念,吸收非理性文化因素,完成自己的解构与建构过程。哈代即是现实主义作家向非理性主义哲学探求的典型一例,他不仅对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悲观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借助于叔本华的意志概念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哈代作为跨世纪的小说家,在发扬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与勃兴20世纪现代派小说之间,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桥梁作用。其创作面貌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两种特征。一方面,他是19世纪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所称,是“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 年史家”[1] ;另一方面,他积极地探索与接受现代文学观念与 艺术方法,甚至被评论家认为是“弗洛伊德之前的弗洛伊 德”,“小说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2]。后者的评价虽有值得 商榷的地方,但却反映了哈代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哈代自己也承认:“我自己的兴趣主要在非理性主义的主题上。因为就一个人的认识而言,非理性似乎是宇宙的原则。我并不是用非理性来指荒谬,而是指一个存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