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复习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5分,每个3分)选择(15分,每个1分)简答(30分,每题5分)论述(第1题15分,第2题10分,第3题15分,共40分)

一、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3、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4、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6、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7、创造性学习: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具有和获得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8、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9、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10、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11、幼儿社会性: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

选择题:第一章

二、简答及论述:

1、幼儿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请谈谈你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看法。

萌芽时期

时间:18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特点:思想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还未能摆脱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痕迹。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初创期

时间: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特点:各种幼儿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幼儿教育心理学已转向对幼儿学习心理的关注。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

代表教育方案:直接教学方案、认知主义

教育方案、建构主义方案等

发展期

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

特点:1、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发展关键期,幼儿期脑的发展最快2、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答:通过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可以: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形成科学世界观、提高幼儿教育效能、促进专业化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3)提高教师素质,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的学习者。

4、请评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与教育的启示。

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5、相对而言,你更认同哪一种学派的学习理论?为什么?

答:我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因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6、你认为在促进幼儿学习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幼儿学习的同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原则,能引起大多数幼儿的兴趣。2)激励社会性学习。生活性原则,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衔接的内容。3)促进有意义学习。价值性原则,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4)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5)前知识的再建构。6)更注重理解而不是记忆。7)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内容的整合,要强调各种知识间形成有机的联系。8)投入足够时间进行练习。9)发展差异与个体差异。10)自我激励的学习者。整合性原则,教育的整合,突出课程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情感与丰富认知方面的知识。

7、你是如何理解幼儿学习的?脑科学研究对幼儿学习有何启示?

答:1)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2)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个体发展的关键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关。幼儿大脑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关键期的不同。错过了关键期,想要让幼儿的某方面的能力再度发展就变得艰难起来。

8、请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答:由于幼儿的学习价值观、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尚未形成,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也主要从好奇心、兴趣、诱因等方面入手。

9、什么是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答:幼儿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各不相同,个别差异现象在幼儿学习中普遍存在,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了解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有助于针对每一幼儿学习特点、兴趣与能力水平开展适宜性教学。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10、幼儿学习个别差异的表现。如何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答:幼儿学习个别差异的表现: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性别差异等。

如何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1、教师要设计适合不同幼儿的复试活动课程。(动与静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2、对不同幼儿要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3、改变心理定势,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幼儿。4、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补失教育。

11、你如何理解群体社会理论,请对这一理论进行评述。

答: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哈里斯是受到麦考比和马丁的启发,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麦考比和马丁1 0几年前的研究发现,同胞兄弟姐妹或被收养的子女,虽然都在同一家庭环境中长大,但他们后来形成的个性特征却大相径庭。他们的结论是:“(1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响;或者(2 )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

二、群体社会观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哈里斯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一般来说,儿童在家中,从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学到的东西,在家庭之外并没有很大作用。社会对儿童在家庭内外的行为要求并不相同,一个在家里随意宣泄感情的孩子,出了家门再这样做就得不到认可。哈里斯据此提出了群体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强化途径均不同。在家中,儿童做错事会受到惩罚,做对了会得到赞赏;在家庭之外,如果做错了什么,儿童必然会受到同伴的嘲弄,但他们行为表现很好时,也许根本没有人在意。

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哈里斯认为,既然家庭影响无法解释另外 3 0 %的个性差异,我们就应当分析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儿童社会化。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是要描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1 )关于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 (2 )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四、从我国文化出发评价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者J. R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新角度。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没有什么影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完成的,这种论断和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完全不同,同过去在我国很有市场的所谓“家庭烙印”的观点更是格格不入。因此,首先,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理论。在用我们自己的研究去验证这一理论之前,不妨先结合在我国文化中发生的一些事实,加以思考。

12、你如何理解幼儿的创造性学习?

答: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它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3、如何理解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答:蒙台梭利认为3-6岁儿童首先应该从感知训练开始,使他们直接接触实物,储存大量的感性经验。蒙台梭利教学强调了儿童感知觉的反复练习,这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知识经验。必须科学认识反复练习与创造性的关系。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就会对事物进行概括,去发现、思考、判断、推理,举一反三,从而使思维抽象化。

14、影响幼儿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1、相似性(相似性越大迁移越容易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4、学习兴趣和诱因。{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教材编排、教具玩具安排、讲解注意理解、课内外相结合(如:问好)、学习方法指导、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情。}

15、埃里克森和柯尔伯格的社会发展观带给你的启示及在幼儿活动中的应用。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主要观点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心理发展社会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社会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在学前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即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它还提示,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需求的不同,施以适宜的教育。

柯尔伯格理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如果超越了儿童的发展阶段,对儿童的道德学习将无济于事。柯尔伯格的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它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否则,将窄化道德教育的内涵,因为它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而这两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章(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俾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

(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冯忠良《教育心理学》)(6)教育心理学是对我们如何教和学有关的那些思想和行为的研究。(N.L.盖奇)

(7)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8)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

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

百科全书》)(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学校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世界是学校

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3)教育心理学是通过考察教育教育过

程中主体的行为来研究主体的心理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

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一)中国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引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推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一)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引入教育

领域

霍尔成为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和观点渗透了他对心理学的理解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成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学习研究的成果,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类型及各类型学习的内外部

条件;

奥苏泊尔则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与运作过程,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派的集大成者。各派理论之间的分歧日趋缩小,相互吸收对方的合理内容,学派界限趋于模糊,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内部印行使用,各师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继重开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1、对人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从实验室

情景发展到现实情景;2、从一般学习规律的研究到学生内在

学习过程的研究,逐渐注重人的本质特性

在学习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和分化过程并行

不悖;4、各派学习理论相互融合,东西方心理学也相互吸收。

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如果用成

人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去替代他们,那简直是愚不可及。”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

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

福禄培尔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之一。幼儿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础。1840年创立了以第一个幼儿园。婴儿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真正的”人的教育“应该从此开始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

信念的基础之上。

皮亚杰(1896---1980)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的“认识发生论”在心理学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对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使幼儿教育拜托了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双重束缚,重新认识儿童的心理世界,直接构成了幼儿学习及其指导,特别是幼儿园课程的理论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一的观点,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作用

(一)任务(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学科性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变化

1、研究课题的多元化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生态学等

2、研究程序的规范化从实验室到现场实验研究

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幼儿园与家庭衔接合作的重要性:1、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故幼儿园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如,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园所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更好地得到保证。

2、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3、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取得教育共识;盘活和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家园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醒着做梦。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 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自身状态引起。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个人意志。 3.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四、睡眠阶段及脑电波特点! 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2.保护自己 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cps,频率快,振幅小。 第一阶段:过渡期,α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2-4,振幅极大,梦游,呓,尿床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难唤醒,做梦。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今天,我们在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中,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自我的容。我们将其成为发现自我之旅。有一位哲学系的朋友,从另外一个高校过来到南开,他跟我说,南开的门卫真的很了不起。我说此话怎讲呢,他说门卫拦住我的车子,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觉得难死老夫也。我说,他问你什么问题了,他说他问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他说这是哲学里面的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作为哲学系的教授,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是好。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的问题。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携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也许是受到了这句箴言的启示,所以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发现自我之旅。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是自我概念,文化对自我是不是产生影响,因社会比较,自我在自尊的影响当中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来了解以下,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服务性的偏差。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经常会说的我是说的问题或者who I am 的问题,那你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呢。(提问学生)我们请第一排的学生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如果你对面说,我是谁,你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话,你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一会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几个如果算做被试的话,给我们的答案有特别惊人的一致性。那么呢,我们一会儿会看到在西方人的被试中,西方人会强调who am I 的实验的时候,他常常说,我是男性,我是女性。然后呢,我是开朗的或者我是乐观的。我是怎么样,他完全是个人的特质。但是,你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一个特性。他们都是关系中的人,他们都是某一种关系群体当中的人,当然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人的特性了。一会儿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会看到。好了,如果我们来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了,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的时候就指出来,他说,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那自我呢,也连接着我们在心理活动当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看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我概念就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性的信息。库里在1902年的时候,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中,提到了,他说我们的自我,其实来自于什么呢,我们的自我来自于镜中我。也就是说,别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呢,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去了解自己。比如说,别人认定的我们是开朗的,别人认定我们是敏感的,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信息,而改变对自己的一些看法。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叫戈夫曼,这会社会学家在自我的概念当中,提出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正所谓我们在梅兰芳先生的语句中经常看到,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整个的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我们世间的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已。那戈夫曼提到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说,前台是我们展现给他人的自我,而后台使我们可以自我的去暴露,最本真的自我的一些方式。他最早发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一些研究是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他发现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的斯文,非常的端庄,而且看起来饱览群书,对学生态度也非常的亲切。但是这些老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以为他们教学条件比较有限,所以三四十个人挤到办公室,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依然会存在着,根据一些非常小的琐事,可能会打架,甚至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的跟他的上课的状态不一样。那这样戈夫曼就提出了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老师来讲,那就是前台。而回到办公室,就是后台,之前他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后来他就发现了,在办公室当中,依然有很多的教师,是仍然非常斯文非常端庄的。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些老师就没有生活中的后台吗,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一如既往的这样斯文呢。后来他通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这几个女教师,都是未婚的女教师。她看到了在这个办公室里面,有未婚的男性,她希望这个男性来约会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后台展现出来。仍然是把前台展现出来,所以戈夫曼就提到了人有前台后台之分。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在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学习知识意识和注意.doc

心理学知识-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

心理学复习总结重点.doc

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选择(30分)名词解释(5题20分) 简答题(5题30分)论述题(20分) 重点:1—4章 一、名词解释 1、普心基本概念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 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成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组成。 3、观察级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知觉,是一个有语言和思维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4、个体性 个体性就是指个人对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个体的认识, 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性别角色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等。 5、自我观 自我观就是对自己普遍特征和能力的看法和观念。 6、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习惯性地加工信息的方式。 7、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又称学习爱好,指学生对不同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8、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9、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期到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各种特征在结构上合机能上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0、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具体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11、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认知过程上存在显著困难。 12、注意障碍性多动儿童 注意障碍性多动儿童指那些注意力上有问题,好冲动和活动过多的儿童,也称多动症儿童。 二、简答题 1?直观教学中应遵循的感知规律 (1)对比律 ⑵组合律 ⑶协同律 ⑷理解律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髙学习效率 ㈠科学地识记㈡有效组织复习 ㈢培养追忆的能力㈣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 3.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 A?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分布复习)B.恰当地安排复习资料 C.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D.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

心理学全部内容

1、根据心理现象的独特性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根据心理是发生在个体身上还是发生在团体间,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2、心理的实质:(辨证主义心理观)容易出论述题,回答就要详细一点 A、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物种进化的历史;个体发育的进程;脑生理学的研究 (2)脑产生心理的方式是反射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生理结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反射弧的构成)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另一方

面表现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善着人类本身。 C、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3、近代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后产生的第一个学术派别。 19世纪由冯特在德国始创 主张:认为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意识经验的分析。所有 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意识元素构成的。 (2)行为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主张: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而不应该研究意识。 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 主要内容。 (3)精神分析学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 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这种欲望或动机受 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 (4)人本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 的各个层面的问题,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 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 4、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5、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由冯特在德国创立。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注意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产生的。 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 8、注意的分类:(理解层次,注意相关的例子)

心理学考试复习总结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3.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6. 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7.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8.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4.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内化:内在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形成预期。预期的被证实也是一种强化,叫内在强化。 6.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7.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简述题 1.简述加涅(1974)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对学习种类的划分 答:信号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概念学习 原理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加涅曾把前四类学习归为一类,称做系列学习,于是学习就成为五类了,它们是:系列学习 辨别学习 具体概念的学习 原理学习 问题解决的学习 2.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 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哪些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1)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 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就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_名词解释总结)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