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驿路梨花》精品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精品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精品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精品教案(2课时)

《驿路梨花》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驿路梨花》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而是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的表现。这样就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从而使得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文章情节富于戏剧性。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师生互动法——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2.迁移反馈法——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1.印发《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的片段(彭荆风);

2.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设计一: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一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板书:驿路梨花彭荆风)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优美的诗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设计二: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板书:驿路梨花彭荆风)【设计意图】创设温馨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读课文,自然进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层含义,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一、积累字音和词义(多媒体出示)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撵(niǎn)驿(yì)陡(dǒu)竹篾(miè)

陋(lòu)修葺(qì)恍惚(huǎng hū)麂(jǐ)子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打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设计意图】解决字的读音和容易理解(无需结合课文领会的)且课文上又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了解作者。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 8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第9 -12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明确: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到部分,掌握阅读的规律。这样安排,是为深入阅读作好准备。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4.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

板上(近观)。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上的几行大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也是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5.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早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6.总结、扩展。

(1)《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首先由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口头作文。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宿送米——“我们”投宿小茅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记叙顺序的对比研究,使学生理解本文顺叙和倒叙

逆向相迭的巧妙构思。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荆棘()陡峭()竹篾()简陋()

恍惚()()讴歌()

2.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人迹至香气四思巧妙充满气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陡峭:

(2)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

(3)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词,为下一课的深入品读做准备。

参考答案

l.jīng qiào mièlòu huǎng hūōu

2.罕溢构朝

3.(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2)修葺:修理(建筑物)。(3)修长: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文章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梨树林旁那草顶泥墙的小屋,不知给多少焦急劳累的路人带来了温暖和惬意;时间流淌,岁月更迭,围绕着这间普通而又神奇的小屋,也不知有多少雷锋

的故事在代代相传。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驿路梨花》。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直奔本课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1.提问: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

明确:(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3.请大家思考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加深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中。

(2)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读三次描写“梨花”的语句,从朗读中体会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神韵。

5.讨论、分析、理解标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第三阶段:总结拓展

1.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学习雷锋”这是无数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驿路梨花》表现了这一主题的新的高度和深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驿路梨花》在立意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1)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

(2)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形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

《驿路梨花》清新、深远的立意,就是这样从作者的独到见解中提炼出来的,这突破了一般的赞颂雷锋做好事的局限。

3.活动:请我们的家长一同参与。

设置情境

假如今天,你作为记者来到了哀牢山,看到了如下的情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哀牢山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梨花姐妹在驿站开起了一家旅店。旅店并不豪华,却也整洁、温馨。条件当然比小茅屋强得多了。路人到这里,不用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烧水做饭了,梨花姐妹为旅客提供了热情的服务:滚烫的洗脚水、可口的饭菜,舒缓的音乐,驱走了路人们旅途的劳累。人们尽情地观赏着哀牢山优美的景色。梨花姐妹为旅客着想,免费赠送旅客哀牢山地形图,免得旅客迷路。小店的生意很红火,梨花姐妹劳动致富了。她们的孩子不再是背着竹筐拾菌子,而是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现在,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梨花姐妹,让她们谈一下此时心中所想。(由学生扮演梨花姐妹)

同家长们就“梨花开店”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引导:雷锋精神应该发扬传递,同样,勤劳致富也无可非议。梨花姐妹的小旅店使路人更方便、更受益、更温馨,同时又增加了梨花姐妹的收入,一举两得,其间并不矛盾。她们的后代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有了学习的机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知识她们才有可能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何尝不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加强语文与社会,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见梨树,猜有人家梨花

初误会

一种花

见小屋猜谁是主人是她(哈尼小姑娘)?再误会梨花姑娘

解误会雷锋精神主人是它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根雷锋精神

苗解放军修建小屋

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照料小屋梨花妹妹照料小屋瑶族老人送粮食“我”和老余修葺小屋

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 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 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 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一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 学生自读课文 (1) (2) (3) (4) 4、 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诵读、讨论、探究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2课时。 (忧国伤民) 清泉石上流。 (沉郁壮阔) (清净无为 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 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 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 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 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一一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一―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一―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一—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 好? 评价,再表演。 (4)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戈y 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 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而毛泽东的“万 山红 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 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 多彩,充满生机? (看) (承上启下) (忆)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 设计(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 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导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

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一看,他的沁园春.长沙,又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秋景。 2.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及备课资料 人教版

第14课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14.驿路梨花 优秀教案

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文导入】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

说集《驿路梨花》等。 2.背景透视:《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相关资料: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简介作者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三、释题导思 1.文章的题目出自哪里? 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昭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什么是“驿路”?文中指什么? 古时专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高山之中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边默读文章,一边勾画出本文写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1.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 3.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4.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二)还是这些内容。如果按照时间先顺序概述,应该怎么说?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三)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六、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板忆并画山的简笔画)如果大山没有峰棱,没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诗句。一篇好的文章有曲折、有悬念才能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次误会、三个悬念。 (一)二个误会 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误会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二)三个悬念 悬念1:“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2:“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悬念3: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三)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七、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结合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赞美木屋主人,可在行文中却时时突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

《驿路梨花》讲课讲稿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 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八年级语文《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案

驿路梨花(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练习,练习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课文。 2、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发、质疑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研读1—8自然段,听录音朗读。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电,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梨花美景) 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4、再读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驿路梨花》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板书)二、回顾旧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板书并提问),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板书并提问)和三处悬念(板书并提问)。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 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板书:标题)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想不出来?那同学们先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通过梦境写梨花是虚写,其他3处是实写,一共是4处。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而非写景文章,但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梨花呢?逐个朗读,赏析,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一次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也衬托“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第二次描写梨花,是虚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梦境,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我”对梨花姑娘的衷心赞美之情。第三处,以陆游诗句结尾,赞美梨花姑娘,写出雷锋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既照应题目,又深化主题。

1《沁园春长沙》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明晰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能力目标: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3、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阙 1、问:上阙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 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驿路梨花”做标 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细读课文,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 修葺(qì)驿(yì)路 竹篾(miè) 香气四溢(yì) 恍惚(huǎng hū)山寨(zhài) 二、知文意 1、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 我和老余发现、留宿小茅屋 瑶族老人给主人家送粮食 我、老余、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 遇见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建造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照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 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梨花出嫁后,她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小屋后来送粮食 我和老余留宿小茅屋,并与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3、比较两种叙述顺序,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何效果? 留有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品波澜 1、文章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误会是他!瑶族老人 悬念二:“主人家是谁?” 误会是她!梨花姑娘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消除误会给过路人避风雨!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结构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使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讨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资料补充: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在他们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也曾和他们一起跋涉远行,钻老林,爬大山,睡过无人的山间小屋,也常在大树下肩并肩露宿…… ——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四、品梨花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做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找出文中的“梨花”,说说其含义 ?景物(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人物(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精神(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驿路梨花处处开”在文中有什么深意? 像梨花一样助人为乐、朴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人处处有。 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3、标题“驿路梨花”有何妙处? 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语出陆游的诗,增添文化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4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难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重点)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准备 朗读法。首先朗读的目标要明确。每一次朗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要体会语言所传达出的美,还是要体会所写景物的画面感,抑或是揣摩作者是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总之,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要胡乱读一通,读完就读完,读完学生还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读又有什么作用呢?其次,抓住关键词进行反复体会。很多诗歌、散文都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字词,只要把握住关键的字词,读准关键字词的轻重缓急,整句、整段、整篇所传达出的感情也许都可能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文意理脉络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竹篾(miè)麂子(jǐ)陡峭(dǒu)修葺(qì)恍惚(huǎng)火塘(táng)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走近作者彭荆风,江西鄱阳人。1929年出生,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分析插叙的作用。另外,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以及阅读体会。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就在 我们玩得很尽兴,但却很疲乏和饥饿的时候,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的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处休息的地方。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与意图 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 【学法指导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