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巴音职教学术研究!""#·!""#·$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伍海霞

(巴
巴巴音学院教科系新疆库尔勒
&$’""")

陶渊明(%#(
)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
人。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
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因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选择了洁身
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
年中,他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广大劳动人民有了较
广泛的接触,与污浊的官场相比,他感受到了田园生
活的无比快乐,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和农村纯
朴劳动生活的美丽诗篇。同时他也尝到了农村生活
的艰辛,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
实。他的田园诗题材广泛,是后来的田园诗所不能及
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的内容丰
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对纯朴田园
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和郭主簿》是作者最早的一首田园诗,写于归
隐之前。“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
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此事真有
乐,聊用忘华簪”
+描写了夏日乡居淳朴、悠闲的生
活,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不慕荣华富贵
追求自由生活的乐趣。又如《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
首田园生活的颂歌,饱含着诗人的爱憎。“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把
黑暗的现实比做
“尘网”、“樊笼”,把自己曾经出仕比

“落入尘网”的
“池鱼”和
“久在樊笼”的
“羁鸟”,表
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反感和鄙视。“方宅十余亩”八句,
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田园生活的幽美、宁谧、淳
朴,与黑暗、污浊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

%&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得含蓄而幽默,表
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无比厌恶,和对自由生
活的热烈追求。

二、抒写躬耕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他的田园诗有着重写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其
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诗经》
中的农事诗,那是农夫一边劳动一边歌唱,至于士大
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的体验的,陶渊明
是第一位,这也是后来田园诗所不能及的。《种豆南
山下》一首,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一天平凡的劳动生活
及感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满意足。“衣沾不足

惜,
但使愿无为。”更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了诗人如愿以偿
的快乐。这首诗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了
深刻的思想,那就是“但使愿无为”。表现这类题材的
诗歌还有《久去山则游》、《结庐在人境》和《庚戌岁九
月中与西田获早稻》。

三、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代表作是《桃花园诗并序》。作者身处于饱经战
乱的黑暗时代,非常盼望有一个美好的社会出现。于
是,他根据自己的理想和长期住在农村的生活感受,
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人人劳
动、人人平等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很显然这是
作者的幻想,正象王安石所说,这是一个
“虽有父子
无君臣”的理想王国。(王安石《桃源行》)当然这只是
一种空想,但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根本否
定,没有对时代的感愤、对社会的反省和对人民的同


巴音职教学术研究!""#·!""#·$


情,绝不可能产生这一理想,这是当时的士大夫绝对
没有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这首诗一千多年来深得广
大人民喜爱和经久不衰的原因。

四、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友
谊。

如《归园田居》其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
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穷居郊野,弃绝了
世俗之念,
“披草共来往
”的是村野的农民,所谈论的
话题也是桑麻一类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说明他通过
躬耕,在思想感情上和劳动人民有了共同之处。又如
《移居二首》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
赏,疑义相与析
”、“农务各自忙,闲暇相思。相思则披
衣,言笑无厌时。
”写了作者与乡邻们朝夕相处,一起
叙谈、一起劳动耕作的共同欢乐,表现了诗人与农民
的息息相关和亲密无间。

五、叙写归隐后的贫穷的生活。

他在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环赌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此时的
陶渊明几乎赤贫,住房破漏,衣服破旧,食不裹腹,却
能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书怀述志,自得其乐。而
在以后的归隐生活中,他的贫穷和拮据每况愈下。
“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
粮。
”(《杂诗》)作者亲自耕种,却常常受冻挨饿,连粗
粮大布都得不到。诗中充满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愤愤
不平的感情。
“饥者欢初饱,束待候鸡鸣。
”(《丙辰岁
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诗人说他这个经常挨饿的人
刚刚很高兴地吃了顿饱饭,又要束紧腰带起来等候
鸡啼。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
主簿邓治中》)“敝庐

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
夜,晨鸡不肯鸣
”,(《饮酒二十首》其十六)呼啸的北
风在破烂不堪的房屋中穿行,庭院已没满荒草,忍着
饥饿和寒冷,披衣坐着直等天明,漫漫长夜使他彻夜
难眠,以至于怨鸡不肯打鸣,由此可见他的生活已困
苦到了极点。但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尽管他的生活
极其贫困,但他从事耕种的志愿却十分坚定,他情愿
劳动终生,一直贫穷下去,也不愿再在污浊的官场上
阿谀逢迎。这些诗描写了诗人屡受饥寒的境遇,也从
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六、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感慨。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过
“大济苍生
”的壮志,晚
年他回忆少年的生活时还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
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显示出
他青年时代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来他虽然

归隐了,但他对自己的功业未就并不甘心,
“人生无
根蒂,飘如陌上尘,风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
”(《杂
诗》其一)他说人的生命没有根柢,只是象路上的尘
土一样,随风飘散、消逝。透露出诗人感叹岁月流失
的沉痛、悲怆,道出了有志难酬的苦闷。
“夸父诞宏
志,乃与日竞走。
”(《读山海经》)这首诗歌颂了夸父
的远大志向和非凡的毅力,诗中更多的是寄托自己
的抱负。

七、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村民生活的贫困。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并灶有遗处,桑竹残
朽株。
”(《归园田居》其四)作者在坟堆前徘徊,,隐约
可以辨认出前人在这里居住的情景,水井、炉灶还留
有遗迹,桑树、竹子只剩下枯干的朽株。这个村子的
毁灭,也许是天灾,也许是人祸,但诗中对这一残败
景象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统治。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
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
农民早出晚归,冒着风霜雨雪,无法摆脱辛苦的劳
作。作者归隐之后,越来越多地参加了一些农业劳
动,真切地体会到了田家的辛苦,揭露了当时残暴的
黑暗统治。

此外,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有一些与朋友一
起结伴旅游的诗歌,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以清
新、明快、通俗的语言,记叙了和众人一起野外郊游
的快乐。

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只是描写田
园风光,而是涉及到他在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感
受。他的这些田园诗,用一个隐士特有的眼光和表现
手法,一方面,通过对田园生活地描绘,讴歌了田园
生活的和平、宁静与快乐;另一方面,

反映了诗人农
村归隐的生活并不完全都是田园生活的快乐,社会
现实的黑暗使他愤愤不平,壮志未酬的苦闷一直萦
绕在他的心头,生活的贫困和潦倒,更使他的田园生
活举步维艰。这些内容都体现在了他归隐以后的诗
里。因此,我们不能局限地把陶渊明的田园诗框定在
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和欢悦中,而要把它看作陶渊明
归隐后他的一部思想发展史和间接的社会发展史。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
社)

《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诗歌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