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一)

现在常常听到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东西,书本和学习用具常常丢失。曾经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一年要买好多橡皮擦,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学习用品乱成一团,更糟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常常需要家长帮助他询问其他同学。小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作为大班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因此我们重点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一)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幼儿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引导幼儿自我管理首先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1、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教育。

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这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中很关键的一步。例如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小小值日生”“环保小卫士”“擦洗桌椅”等活动,举行“叠被子比赛”“穿衣服”“整理书包”等各类小竞赛,激发幼儿兴趣,强化意识。

2、调动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一般说来,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设立了“评比栏”“每周之星”,结合家园共育,每周评选出两位在家在园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并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巩固了幼儿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管理中,幼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学会遵守的规则是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规则也是成人交给他们的,致使他们逐渐形成依赖性强,责任意识薄弱等不良品质。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清楚地知道每个环节应该做些什么事;经过讨论孩子自己制定出活动的规则,如:确立课间活动规则时,首先让幼儿讨论:课间活

动时可以做些什么?经过启发、引导,幼儿自己确定出课间活动的规则。比如:应该先上厕所、然后洗手吃完点心;再自主地选择图书、玩具等进行活动。又如讨论如何避免将椅子排放在走廊时拥护的现象,幼儿确定了第一张椅子摆放的位置,以及接下来应该逐个迅速排放好的方法等,教育幼儿在实施自己制定的规则时,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及时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

(三)拓宽经验传递的渠道,引发幼儿建构自我管理经验。

1、通过照片、录像帮助幼儿进行行为反思

教师把每一环节活动拍成照片和录象片段,和幼儿一起边看边讨论,帮助幼儿把每个环节的名称和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并分析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如开展《噪音与乐音》的活动中,我将幼儿喧哗嘈杂的声音和场景录制下来,让幼儿听,孩子们都捂着耳朵表示反感,接下来我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发出的声音时,孩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说出了如何让我们活动时声音不再刺耳的方法。采用这样的自我反思的方式,幼儿能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掌握活动的规则,这是自我管理的良好开端。

2、以图谱绘画强化幼儿活动规则

这主要包括和幼儿一起绘画、剪贴一日生活指定图。强化各个活动环节的规则等等。孩子在绘制的过程中,通过眼看、耳听、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完整深刻地感知理解并掌握活动规则,然后在实践中迁移已有经验,实施自我管理。如:在我们的睡室绘制了一张“静”字的标志,表示进入睡觉后就要静悄悄了;在盥洗室的墙壁上张贴小鱼哭了的图片,时刻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

(四)家园合作共育,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

1、父母在行为上做出表率。

首先让家长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因此要先进行自我检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无收拾的习惯?如看完报纸、杂志顺手就往旁一扔,丢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后就叠好、放好?衣物、鞋袜是否也是走到哪、脱到哪、丢到哪?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不易学到好的习惯。所以,父母应在行为上做出表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房间应当整洁有序、美观、卫生,各种物品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使用过后要整理物品,物归原处。这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让家长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园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家长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收拾图书玩具、整理床铺等。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特别是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只有幼儿园、家庭密切配合,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使我们的孩子顺利的融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

大班一日常规培养技巧(二)

所谓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保证的润滑剂,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于班级和幼儿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常规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地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长为遵守常规的小小文明人。

策略一:争做老师小帮手

孩子都是好动的,贪玩的,劳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都争抢着干,每次饭前让孩

子发盘子,勺子,餐盘等,每天轮流,保证孩子都能参加,饭后我都会挑选比较优秀的孩子帮助老师擦桌子,擦地,不仅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睡觉起床时,让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较弱的叠被子,时间一长,在同学们的互相关爱下,大家都学会了自己整理床铺。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告诉了我,常规的建立要科学、合理,不能由成人包办,应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觉。因此,在建立常规时,我运用了孩子已有的经验,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乐于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间接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从而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

策略二:排队管理

孩子都喜欢排在第一位,除去按规定位置排队时,其他时间我会有选择的进行排队,如洗手时,排在前面的孩子先把手弄湿,然后打香皂,再到队伍后面去排队,排队时搓一搓,最后用清水冲净,循环排队;出去玩时,谁速度快谁排在前面,后来的孩子自觉一个跟一个排,玩完回来时,教师会有选择的叫表现好的排在最前面,时间一长孩子们都能遵守规则,玩时不打闹,不争抢,

策略三:图标暗示

幼儿的规则形成往往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因而,运用具体形象的墙上图示暗示,将常规体现在墙(地)面上,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常规,并提醒大家遵守。如喝水时,我们将地面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取杯子,第二块接水,第三块喝水,根据地面上的线条孩子自觉养成喝水排队的好习惯,入厕时孩子根据墙面上的示意图,正确的洗手,入厕。图标的作用功不可没。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常规培养各环节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能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加以强化,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很多学者对常规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有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

(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

(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

(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还有的认为,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那些事情应该做,那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并坚持执行。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须的规定,良好的常规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给幼儿自助活动的空间,不是让他们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范性的要求也不是统一死板的指令。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幼儿逐渐理解并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