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

人类在逐步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过程中,为了协调环境关系,不断按客观规律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便出现了环境保护工作。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环境保护需要按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使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2.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控制、防止各种有毒物质及致病因素进入环境,以免人类健康受到危害。

②保护和改善生活居住区的环境质量,防止由于环境污染及各种环境要素质量下降,功能减退,使人类生活条件恶化。

③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保护、改善生物多样性和可更新资源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向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使环境优美。

3.资源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

目前,衡量资源环境的主要指标是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环境容量的概念是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提出的。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采用这个概念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至今环境容量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于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规划。

环境容量是一定空间容纳某种物质的能力,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就环境污染而言,如果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环境区域的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环境容量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①环境本身具备的背景条件。如环境空间的大小,气象、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生物种群特征,污染物的理化特性等。例如,长江的流量比北京地区的潮白河的流量大得多,向长江排放100t酿造废水不会造成很大的环境影响,然而,往潮白河中排放100t同种废水就有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水体污染。

②人们对特定环境功能的规定。这种规定经常用环境质量标准来表述。以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为例,在城市居民区,国家规定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为0.06mg/m3(国家二级标准),工业区为0.1mg/m3(国家三级标准)。为了满足区域功能,对城市居民区排放二氧化硫的燃煤锅炉可能要采取与工业区不同的燃烧技术和脱硫技术。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它所承载的

是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指人类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的限制,因而其大小可用人类活动的方向、速度、规模等来表示。

4.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可为人类长期提供一系列利益。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正在加强。一旦因管理不善而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很难替代即使替代其代价也很昂贵。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社会目标要求关注更广泛的影响范围包括生态的如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所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经济的、社会的或健康的影响无论直接的、间接的还是累计的。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含义而言,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①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不存在失调症状;②系统的利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或维持能力,能缓冲外界的干扰,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

③对邻近的生态环境系统没有危害,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互一致;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

肖风劲等人把生态系统健康归纳为七个特征:①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②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③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④不影响相邻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⑤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⑥在经济上可行;⑦能够维持人类和其它有机群落的健康。

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限制阶段

环境污染早在19世纪就已发生,如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日本足尾铜矿的污染事件等。20世纪50年代前后,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镇烟雾、英国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和骨痛病、日本四日市大气污染和米糠油污染事件,即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由于当时尚未搞清这些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所以一般只是采取限制措施。如英国伦敦发生烟雾事件后,制定了法律,限制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时间。

2.“三废”治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但因当时的环境问题还只是被看做工业污染问题,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措施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加强法治。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净化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综合防治阶段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它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另外,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

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

4.规划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各国都急需协调发展、就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该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要在不断发展经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但环境问题仍然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起点:探求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方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至此,环境保护工作已从单纯的污染问题扩展到人类生存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广阔的范围,“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我国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但1966年之前,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如疏浚京杭大运河、兴建大中型水库、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市政公用设施等。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环保工作遭到与其它各项事业一样的厄运,最突出的表现是忽视环境保护。

1.环保事业的起步

1972年6月,我国派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此把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列入议程, 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从此时到1983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起步时期。

我国在工业污染治理、“三废”综合利用、城市的消烟除尘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时期主要是简单模仿西方国家的做法,是以单纯治理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为主,开发性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还很少,急于求成的倾向也逐渐暴露。

2.改革开发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

在这一时期,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三同步”、“三统一”)。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提出了到20世纪末的环保战略目标。

1989年底至5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第二次会议制定的大政方针具体化了,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1999年调整为谁污染谁付费)”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体系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3.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以后)

1996年7月我国召开了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为了确保跨世纪环境目标的实现,编制出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同时出台的还有一系列保证措施。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逐渐成熟的时期。

2002年1月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十五”规划,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创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新局面。

三、环境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一)对象

环境资源保护概念不只是保护现有的野生资源与环境,而且还要保护正在利用的已经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例如,森林是保护对象,当森林被砍伐后,其残留的裸露土壤也是保护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水土流失,营养丢失,河流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在人口比较密集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耕地肥力城市生态环境及其水源地的水质均在保护之列。

(二)主要类型

按照人工化的程度可将生态保护分为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两类。

1.自然保护:指采用各种手段,包括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和法律的,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行保护。

其保护的对象很广,主要有土地,水,生物(包括森林,草原和野生生物等),矿藏,典型景观等资源。其中心是布包哈,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1)自然保护的方式:

现在最常见的方法是就地保护,也即所要保护的自然资源划出一定范围加以保护,并有立法给予保障,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已遍认识的自然保护区。

另一种方法是异地保护,这种方法多用于抢救一些在自然界受到重威胁或珍稀、濒危物种,采用桔物同、动物园、物种繁台中心等方法将其饲养、繁殖,当到一定数量后冉放闪自然界。以上两种方法以前者为最有效而被世界广泛采用。因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对个别重要物种进行保护,而旦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也得到保护,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作用已经超越了建立自然保护区时的单纯目的。

(2)自然保护的主要目标:

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即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是指那些受生态系统支配、支持或制约,并对生产、人类健康、生存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的过程。

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破坏了环境,还加速或导致了资源枯竭。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如何合理调控其使用率,使资源的总量与质量保持在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则是一个资源最优耗竭问题。它包括根据资源的质和量以及人类发展的需求,对不同时期合理配臵有限的资源、研究开发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继续勘查未查明的不可再生资源等几个方面。从经济学分析,高效率资源配臵的社会目标就是使资源利用净效率的现值最大化。

要达到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和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目标,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技术程度,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程度,也与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密切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和保护,关系到生产发展的速度和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持续利用,

过度开发可能取得一定的暂时利益,但从长远看,势必破坏生产力,阻碍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人类才能从这些资源获得长期的利益。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自然资源的长期效益最大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要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其二是在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然而,由于资源类型不同,在开发利用中,其寿命的长短相差很大,人们对它的长期效用要求不同。

对于恒定性资源(降水、阳光、风、潮汐等)来讲,利用不利用都是如此,不利用就会流失。除了水可储藏起来以外,目前还没有保证将这些资源派到未来用场的可行性方法。其切实的保护工作,就是消除由于资源闲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海洋、河流的开发,水能的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等。只要对产品或劳务有需求,只要提供这些产品或劳务的成本都可望降到它们预期的售价以下,那么该开发就是经济可行的。

对于储存性资源(地壳资源)而言,其情况就大不相同。要求供给量分散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要求在开发利用时降低资源的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临界资源则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包括:生物资源、土壤资源,既流失又更新,还可通过一些方法提高生产力或降低水平,或维持现状。临界性资源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是指在每个开发规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而同时又维持或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

(3)自然保护的主要障碍

保护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克服保护措施实行时所遇到的障碍。其中有些障碍,如大多数矿物资源的埋藏特性和有些土壤比其他土壤更迅速地侵蚀的特性,主要说来是自然障碍。另外一些障碍则是经济的、制度的和技术的障碍。

自然障碍。自然资源基本上应该是哪里有就在哪里利用,而有资源的地方不一定有良好的长期明智利用条件,这就构成资源保护的自然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利用者可以开掘矿井、修筑堤坝、种植树木、修筑梯田和种草,以及采用其他方法来改善自然条件,克服资源明智利用的自然障碍。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或加剧的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诸如气候干旱化趋势引起或加剧的草原退化、森林大火、土地荒漠化等,对资源保护构成了最为棘手的自然障碍。克服此类障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措施和适应对策。

经济障碍。大多数经营者都拥有一定的资本。但是,很少有人拥有按其希望的方式进行经营所需要的全部资本。这种限制因子,往往使得他们从自己资源中抽资或采用较高的时间偏好率,这仅仅是由于他们觉得必须增加自己生活和经营所需要的眼前收人。

制度障碍。与人类其他类型的行为一样,保护决策往往受制度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将保护视为习惯或风俗,是因为他们受一定哲学的熏陶。另外许多人则觉得自己采用保护计划,是由于政府的相对稳定、明确的土地所有权、对公共保护的响应、渴望得到社会价格支持或借保护作为反对苛刻税收的理由。制度条例也可能对保护不利。固步自封、懒惰和对土地明智利用原则的忽视,都会导致对资源掠夺。租赁权有限、抵押期马上就要到了和房地产权不明的经营者,或者动摇不定的政府,对于采用低折旧率或长计划期是不会感兴趣的。习惯的租佃规定,往往使得地主和佃户都对保护没有多大兴趣。高额财产税或保险费、经营单位不能达到合适的规模,以及缺乏合适的信贷条件,是导致资源掠夺的另外一些重要原因。

技术障碍。资源利用往往受现有技术条件的制约。原始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保护,

因为他们缺乏开发土地资源的动力和技术。一旦得到了这种动力和技术,往往就会毁坏资源基础,这并非由于他们想这样做,而是由于他们在利用新技术时,没有能力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现在仍有不少人赞同盲目的资源开发策略,他们幻想技术会解决所有的资源贫乏问题,科学将改进开采和生产过程,并用新的代用品来弥补资源的消耗。显然,资源的明智利用需要仔细地考虑未来,技术能够在帮助人们增加大多数资源的供给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但是否仅靠技术就能解决我们未来资源利用的种种问题?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还需要正确的技术哲学,以指导技术在资源保护中的作用。这就是说,还需要克服技术使用不当的障碍。

2.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地生态系统(包括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从生态系统地整体性出发,保障生态系统地健康发展,自然资源地永续利用和生物生产力地提高。

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地含义不同,生态建设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地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

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柄息地及其他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筹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还须把科研、教学、旅游和生产结合起来,统一经营管理,使之成为以自然保护为主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和旅游的基地。

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原始状态保护较好的自然景观地区,是开展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地。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是半开发地区,由一些演替植被组成,可结合实际需要在不破坏原有群落环境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合理利用和改造的试验。实验区可根据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利用本地资源,生产自己特有的产品,为当地的植被恢复和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起示范推广作用。

保护对象主要是著名的、典型的生态系统及其所含的动植物。

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第一,自然保护区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储存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对于保护意义而言,自然保护区的最大作用方面是保护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各种有价值的自然遗迹;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丰富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对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生态学、生物学方面,还包括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第三,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是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的自然讲坛。其宣传对象(自然保护区)也是文化教育的天然课堂和实验场所。第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示范。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和消极的保护,而是

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也可以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科学研究,对自然资源进行间接利用,其中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也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的一种有效形式。

3.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也是国家倡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的重要前提。

保护自然资源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自然资源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到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时,多数自然资源还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环境要素。以生物资源为例,如果生物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一方面会出现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锐减,甚至于物种灭绝,另一方面会导致环境容量减少,导致污染加剧。因此,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

保护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资源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障。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作为一个工农业处于发展阶段,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作为保障。

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保护自然资源是充分保障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国家在国际上进行竞争的必备的物质条件。就国与国的力量对比而言,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开发利用的水平和现状,能够客观地反映该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甚至还会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如水资源、石油资源等自然资源之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诱因。因此,各国政府均非常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保护自然资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是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作为保障的发展,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未来人类的利益为代价,要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这种公平包括了对自然资源使用方面的公平分配。当代人有义务不能使属于后代人的资源消耗、属于后代人的资源质量下降,也不能使后代人从前代人继承到的资源使用并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减少。

二、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一)目标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健康生态系统,达到资源域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体保护项目可以由自己的具体目标,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共同的。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的时间,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存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21时纪中叶,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环境预防检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二)原理

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应用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原理,工程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生态保护的大量工作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实际上它是在人为控制

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因此,必须遵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演替的原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生态服务原理,生物资源更替繁殖速率和最大捕捞量原理、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原理等。

(2)工程学原理。不管是陆地生态系统,还是水生生态系统,只要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和生物组成,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相应地,系统内的光、热、水、起、土、和营养等环境条件均利于植被的生长。一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除有生物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某些环境因子的限制。

例如,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盐含量过高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受到Ν、Ρ营养盐污染引起水体生态环境恶化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为了加速生态恢复和良性演替,总要采取若干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例如,水土保持工程、湖泊污染综合防治的环境水利工程、盐渍化土地的排涝工程等。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也同样具有众多的农艺工程技术措施。所有这些,首先找出影响植被发育的限制因子,然后根据工程学原理,设计和采用有针对性的工程技术措施,目的是解决影响植被发育的限制因子,为植被的恢复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工程和技术措施的选用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3)生态经济学原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重建家园的伟大创举和社会实践。因此,生态保护应遵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然,不是遵从传统经济学中的,把生态服务的价值排除在经济学以外的原理。在生态经济学中,生态服务的价值被作为成本而纳入商品的价值。生态恢复应该满足于生态系统的整合性,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对策

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包括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两大部分。通常采取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针。

1.工程治理.根据引起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原因,采取工程的人工设计,如水土肥保持工程,降低盐渍化的排捞工程、防止土地沙化工程以及治理污染的各项环境工程等。工程治理的目的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善环境基质和环境条件。因此,工程治理是生物治理的前提和条件。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可以大大加速生态恢复的进程。

2.生物治理.生物治理的第一步是植被恢复。只有植被恢复了,才有可能招引来动物,逐步形成稳定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恢复的主要任务。对于每一项恢复工程而言,都需要制定恢复规划,包括恢复目标、恢复范围及功能区划、进度、经费预算、恢复的监测和评价等。

对于生态学工作者而言,重要的工作是恢复物种选择(地方种、经济种、外来种)和不同功能群落的配制,恢复和保持恢复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鱼类、鸟类等物种的恢复。

3.生态系统整合性.整合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水平上物质的良性循环的能量的合理高效流动,系统具有多样性和较高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应该强调的是:系统的整合性应该是经济有效的。每一项生态恢复工程都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进行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对恢复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现状及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出评估。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 ?A. 照搬照抄 ?B. 对自己完全的否定 ?C. 有针对性筛选 ?D. 自我探索,完全抛弃外国经验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生态公正 ?B. 经济发展 ?C. 生态安全 ?D. 新能源革命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生产方式层次 ?B. 物质层次 ?C. 生活方式层次 ?D. 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A. 政府监督 ?B. 企业守法 ?C. 公众参与 ?D.

环保部门执法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A. 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 ?B. 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C. 明显好转,整治效果突出 ?D. 质量有所好转,趋势稳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 艰巨性 ?B.

关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1、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工业废水大都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是水域的一个重要污染源。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工业企业,废水的排放量以及废水的成分也各不相同。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酚、氰、重金属、石油类、酸碱盐类和各种有机物等。工业污水排放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不少老企业废水排放还相当严重,并且无力治理;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的日趋缓解,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却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 就工业废水而言,有些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花资金去治理。因为他们治理的花销远比罚款多得多,在这种利益差的驱使下,他们宁愿去污染,然后交点小额罚款,让政府替他们“买单”。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政策,坚决杜绝这种情况。让他们“谁污染、谁治理”,政府加以调控协助,共同来环保。 现在,生活污水已演变成城市水污染的重头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的地区变成了中小型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这种扩大、超负荷的运转,给城市水污染治理提出了难题。再者,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规来规范城市生活污水这一块。我认为首先我们可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有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其次,可以考虑征收适当的环境税来支持水污染治理;寻求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治理水污染。 2、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现在,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我国也已成立专家组专门研究如何治理汽车尾气。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鼓励搭公交、骑自行车等,来减少机动车辆。还有就是绿化城市,多种点树、花等。 3、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有(1)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2)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叶等食品类废物(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不难看出,这些都可以称为生活垃圾,我们不可能消除它,而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填埋、焚烧,显然这两种方法都很有局限性。对于这个大的工程——分类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现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布日期:2010-9-24 16:36:46 来源: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态圈(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点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分区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合理分配污染确保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重点保护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防,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险废物,提高空气、水体环境质量,尤其要解决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后的突出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确保水源安全,保持一流的生活环境质量。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按照《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顿和新建扩建,高标准建设热带森林、红树林、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形成由60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使我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系为框架,有计划地新建或扩大一批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坡鹿等自然保护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廊道,将海南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和内部分区,实行规范管理,对现有的没有保护价值、不具备护区,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取消或改为风景名胜区。加强对西沙群岛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地,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珊瑚礁的恢复。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根据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同类型区的生态功能,制定分区理。对重点地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封山育林,严格保护;对一般地区,加强生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质资源保护。加强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理力度,严格控制掠夺式捕捞和养殖方式,加强对幼鱼、幼虾和海龟、玳瑁等珍稀海护,实行伏季休渔,加强禁渔期管理。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严禁非法猎杀及乱采滥挖野生保护植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重点建设尖峰岭、吊罗山和鹦哥岭3个生态监测站。 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研究,制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从省外地区引入外来物种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疫审批和监测监管,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的监督管理,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对种产生不良影响。对引进外来物种、大面积单一品种造林及推广林下产业等进行跟踪,及时发展和研究解决有关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对已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 理措施,保证生态安全。 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点是中部热带天然林和沿海基干林带(含红树林)。按理的要求,明确划定生态公益林范围。对现有林相较好的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木林进行封山育林。到2010年,封山育林面积保持23万公顷,逐步提高天然林的郁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热带天然林体系,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将沿海基干保加以严格保护,禁止各类开发活动破坏基干林带,对基干林带内养殖塘(池)及其他垦 退塘还林,加快基干林恢复。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试述城市生态环境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试述城市生态环境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摘要: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生态环境分为城市生态环境和乡村生态环境,找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找到两者面临的生态问题,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更好的解决好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乡村生态环境、区别、联系 一、城市生态环境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别 城市生态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区别主要在定义、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政策以及解决措施。 (一)定义的区别 1、城市生态系统因为科学重点、研究方向等不同,有着一定差 异,以下略举两种: (1)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改造和营 建的人工生态环境。 2、乡村生态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 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 土地、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构筑物等。农村生态环 境包括资源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资源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

们的生活需求,反过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会 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为生活消费提供了经济收 入,但没有生活消费需求,生活活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 础。 (二)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 1、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工业发展、尾气排放以及绿色植被的数量锐减,都直接导致了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发展。 (2)水污染。淡水资源是地球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数量逐年加大,再加上人类本身节水观念淡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待节水资源的工程建设尚缺乏重视,因此,淡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是日益严重。 (3)土地占用问题。城市交通和城市住房的发展都要求占用大量的土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促使过多依赖机动车辆的城市交通建设疾速发展,道路建设逐渐向外蔓延,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占用农田用地的速度;另外,一部分人的居住理想逐渐从市区高层建筑住房转变为到低层的带有园地的宅院里居住,此举同样会占去大量土地。 2、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一、增强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由于耕地质量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递减等不利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系统退化与农产品供给要求提升的双重压力。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源与工业源污染迭加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农业生态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供销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扎根农村,与“三农”息息相关,必须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化畜禽养殖产业,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源头减量。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拓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途径,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主要利用方式,宣传引导农民和多部门协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较为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三)推行化肥减量使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推广高产、高效、环保施肥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施肥

第十九章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九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角度上讲,大体上经历了从缺乏环境保护的知识,未能自觉地采取措施保护人类环境,到统一领导环境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治理污染;进而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经过10年左右的实践,到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时,把环境保护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总战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监测系统、科研系统逐步建立了起来,形成了几万人的工作队伍,为发展环境保护事业打下了基础。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概括地说,在立法上、制定标准上、污染防治上以及监督管理上都有新的进展。 一、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状况 在防治工业污染方面,国家把防治新污染作为一项战略措施。1981年底,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原国家建委、原国务院环办颁布了《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坚持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前完成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且在立项后,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同时,抓紧了对老污染的治理。 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城市是环境污染的集中地,改善城市环境是一项紧迫的任务。1985年召开了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推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能源消耗量增长、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8%的情况下,城市环境污染基本控制在“五五”时期的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对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认识上和工作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和作法。通常需要集中解决的有3个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