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摘要:对内蒙古西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进行实地考察采样,采集植被生物量,测量植被的密度及盖度,比较两种草原的不同,分析两种不同草原的成员类型。关键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植被类型盖度密度

在2013年7月初,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苏旗及锡林郭勒盟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对这些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苏旗进行了荒漠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锡林郭勒地区进行了典型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我自治区西部,阴山山脉隔断了内蒙古地区,西部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过渡明显,利于调查取证。下面将对此次实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总体特征

荒漠草原是带干旱气候条件下,旱生、丛生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占优势的植被

类型。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我们在朱日和镇对小针茅草原

进行采样处理,这里的建群种是小针茅,是一种旱生丛生小禾草。荒漠草原常混

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

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地理位置处于大陆内部,年降水量≤200

毫米。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

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荒漠草原主要

分布于亚洲大陆内部,如内蒙古西苏旗一带,也就是我们实习所在之处。在荒漠

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

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地下水分。

典型草原是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

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我们实习之中对典型草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多次采样研究,例如在锡林郭勒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草原进行了详细的样本抽查。典型草

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

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典型草原主要由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至50cm。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但是均处于大陆内部,所生长的植物也多为旱生,但是同种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的外形外貌不同,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

2.研究方法

(1)选取样地:在实习中我们对不同的草原类型随机选取样地进行采样,用

1m*1m的样线围成正方形的样地。

(2)测量高度,丛幅:在样线围成的样地中,我们选取一种植被类型,从中选出标准株(即在样地中此种植被类型中较为平均的一株),对标准株进行测量高度,丛幅等一些数据,记录在样地登记表中。

(3)采样:将测量完的植物一株一株的剪下,记录植物数量,进行装袋

(4)风干测量:采集的植物要晒干,使其完全没有水分后进行植物干重测量,这就是植物的生物量,记录数据。

(5)计算:利用野外实习时测量的植物高度和丛幅,还有植物的干重进行计算,计算出植物的密度,盖度,平均高度,平均密度,平均盖度以及重要值。记录数据于平均数据表中。

(6)计算机统计:利用计算好的平均数据表中各种植物的数据,在计算机中使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

3.两种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数量特征与群落成员型分析

我们针对不同的典型草原类型进行了四处采样,分别为克氏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冷蒿草原,对荒漠草原进行了一处采样,即小针茅草原。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五个样地进行列表统计,表中植被的重要值是平均密度,平均盖度和平均生物量之和,也就是评价该种植被在草原中是否占有优势的重要依据。

表1小针茅草原

如表可知,在小针茅草原,即荒漠草原中,建群种为小针茅,它的重要值是所有植被类型里最大的,盖度也是最大的,在表中可以充分表现出小针茅与其他植被的不同。除小针茅之外,就是银灰旋花的重要值最大,银灰旋花是草本中的优势种,在小针茅草原中除去小针茅以外最重要的一种植被类型。但是在整个荒漠草原中,草本植物不占优势,故银灰旋花和薄叶燥原荠是草原的常见种,也称伴生种,如表中可见,冬青叶兔唇花重要值最小,密度和盖度也很低,属于草原中的偶见种,这样的种类一般在荒漠草原中很少见,同样属于偶见种的还有马莲。从表中可以看出,荒漠草原整体上来看,植被种类不丰富,植被盖度不大,估计在30%左右,密度稀疏,可以看出降水稀少导致草原的荒凉景象,人类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在荒漠草原中,植被的高度普遍不高,能看到裸露的土地,从远处看到荒漠草原都是土壤的颜色,植被的颜色因为太过于稀疏而不明显。

表2 克氏针茅草原

如表中重要值可知,克氏针茅在克氏针茅草原中占绝对优势,同时它的盖度也是最大的,是草原的建群种。除克氏针茅之外,猪毛蒿,小叶锦鸡儿,砂韭在表中也占有优势,是克氏针茅草原种的常见种,在典型草原中常见种多为杂类草,羽茅和薄叶燥原荠是草原种的偶见种。从克氏针茅草原表中的植被类型可以看出其与荒漠草原有很大不同,从克氏针茅草原开始就进入典型草原类型,降水比荒漠草原开始增多,植被类型逐渐丰富。

表3大针茅草原

如表可知,大针茅草原中羊草的重要值最多,但是由于羊草是丛生禾草,而大针茅是根茎禾草,在密度和盖度上,羊草占有优势,但是在实习期间,我们对大针茅草原进行目测调查,大针茅还是草原的建群种,大针茅草原中植被类型分布不均,一个样地存有误差,但是仍然可是看出羊草也是大针茅草原的优势种之一,在大针茅草原中,糙隐子草、小叶锦鸡儿是大针茅草原中的常见种,偶见种是山韭和细叶葱,从表中看出草本种类较多,类型和之前有很大不同。

表4羊草草原

如表可知,羊草是羊草草原的建群种,在这个表中重要值大小很明显,可以

看出在羊草草原中优势种和偶见种呈两极分化,优势种很多,偶见种很少,克氏针茅和羽茅是常见种,从建群种,常见种可以看出羊草草原以禾草占优势,草本的重要值都很少,在羊草草原中,草本都可以归为偶见种,其中最少的就是鹤虱、猪毛蒿和黄花葱。禾草多盖度大,草原外貌上看来植被不稀疏,不见裸露的土壤。从草原实地调查可发现放牧程度明显加大,野生动物活动明显增多,

表5 冷蒿草原

如表可知,冷蒿草原中建群种为冷蒿,糙隐子草、星毛萎陵菜和木地肤是常见种,冷蒿草原是典型的放牧过渡退化的草场类型,草本类型明显增多,腺毛萎陵菜和萹蓄豆是冷蒿草原的偶见种,冷蒿是草场退化的典型种类,星毛委陵菜是草场过度放牧的标识,在冷蒿草原中,冷蒿和星毛委陵菜是优势种,这就意味着

冷蒿草原是极度退化的典型草原类型,到冷蒿草原,降水又呈现下降趋势,植被类型丰富但数量不多,土地盖度不大,有向荒漠草原过渡的现象。

总体上来看,典型草原的盖度比荒漠草原盖度大很多,从野外实习实地调查看来,典型草原的植物覆盖度较大,估计全部在65%以上,土地裸露程度不大,降水量明显增加,放牧程度也加大了,野外动物的活动程度加大,各个方面与荒漠草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4.结论与分析

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是我国很典型的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降水稀少,

植被分布不均,没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盖度不大,呈斑块分布,可见明显土地裸露。放牧程度不大,是已经退化的牧场。而典型草原分类较多,其中的大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是其中降水量最充足,植被盖度最大,可见草本覆盖度最大的两种,在这两种草原中放牧程度最大,而克氏针茅草原和冷蒿草原是跟荒漠草原过渡的两种草原类型,克氏针茅草原降水较多,杂类草巨多,盖度也比较大,冷蒿草原是典型的退化的草原类型,是由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草原类型,放牧程度很小,是接近退化的草原。

典型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从野外调查中随处可见的动物粪便可以看

出放牧程度很大,在典型草原的四种类型之中,草本类型最多的是冷蒿草原,正是因为放牧导致的禾草退化,草本类型增多。羊草草原是典型草原中降水最充足,放牧程度最大的草原,禾草类型最多,草原的优势种几乎全是禾草。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是较为居中的两种类型,降水量和植被类型都处于羊草草原和冷蒿草原之间。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的植被高度在四个典型草原中是最高的,羊草草原居中,高度最小的就是冷蒿草原,多为一些低矮的草本组成。

利用spss软件将各种草原类型的主成分进行分析,附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各种草原类型的主成分,利用得出的结果可以精确分析出草原类型的特种和成分。

最新关于《草原》的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关于《草原》的优秀教学设计 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老舍先生把这份感情写进了《草原》,一起跟着小编感受一下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3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锡林郭勒盟概况(新)

锡林郭勒盟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东经111°59′至120°00′,北纬42°32′至46°41′,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全盟总人口101.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具有北开南联、贯通东西的优势。现辖9个旗2个市1个县1个管理区,即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古国的国家一类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最大的对蒙陆路口岸,也是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捷的大陆桥。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

气温1-4℃,无霜期90-130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二连盐池恐龙化石群世界罕见,主要有亚洲鸟龙、欧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民族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分布有青铜器时代的古岩画群,秦汉时期的长城遗址,以及乌桓山、鲜卑山和突厥石人等遗迹。辽代为上京道所辖,遗有大量古墓。金代曾筑有大量长城,史称金界壕,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十三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皇帝在此继位,元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会盟。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淖尔召集蒙古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盟。1743年,在锡林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贝子庙,乾隆皇帝赐名崇善寺,经过七代活佛陆续扩建,成为内蒙古喇嘛教四大寺院之一。锡林郭勒盟的形成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关于草原的资料

关于草原的资料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世界草原分布 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西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往东延伸,经罗马尼亚、原苏联、蒙古,直达我国境内,形成世界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自北方,由南罗斯咯撤河开始,沿经度方向,直达雷达河畔,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带。在南半球,因为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草原面积不及北半球大,而且比较零星,带状分布不明显。在南美洲,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及乌拉圭境内;在非洲,主要分布在南部,但面积很小。 人工种草 中国草原牧场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枯草期,也是草原生产的劣势期。发展人工种草,可以弥补天然草场枯草期产量低下的不足。实验证明,适合大面积栽种的良种牧草,北方有紫苜蓿、披碱草、老芒麦、羊草、无芒雀麦、红豆草等;南方有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人工种草可以使载畜量提高3~10倍,由~公顷草场养一只羊,提高到~公顷草场养一只羊。

草场的灌溉 中国的草原大都处于干旱地区,牧草因缺水而枯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灌溉是改良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76~1978年,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进行适当灌溉以后,使草层高度由15~17 cm增加到60~80 cm,覆盖度由50%提高到100%;同时,灌溉后植物种类组成也发生了变化,豆科牧草由%增加到%,杂草明显减少。 草场的灌溉大多采用自流漫灌的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进行较为细致的畦灌和沟灌。喷灌则是更为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并且节约水资源。 草场的鼠虫害及其防治 中国草原上栖息着170多种啮齿目动物,形成鼠害的常见种类有80多种,如田鼠、鼢鼠、黄鼠、沙鼠、旱獭等。这些害鼠的繁殖能力很强,能够大量啃食牧草,挖掘洞穴,破坏植被。发生中等程度鼠害的草场,一般每公顷有害鼠100~300只;鼠害非常严重的草场,每公顷有害鼠1 000~2 000只,使草场上鼠洞遍地,千疮百孔,失去放牧利用价值。中国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场鼠害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都在2×107 hm2以上。 中国草原上的虫害以各种蝗虫、草原毛虫、草地螟、草原叶甲虫等为主要害虫。其中蝗虫多发生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区草原上,分布范围较广。草原毛虫大多发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1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

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3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3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目标与任务. 9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1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1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3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5 (四)南方草地区. 16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7 六、保障措施. 22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 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3): 275–283 doi: 10.3724/SP.J.1258.2011.00275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763334.html, ——————————————————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5-3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11-12 * E-mail: lw076@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763334.html,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刘 伟1,2* 王继明3 王智平1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 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甲烷(CH 4)是仅次于CO 2的重要温室气体。内蒙古草原是欧亚温带草原的重要类型, 具有典型的生态地域代表性。该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 通过人工剔除植物种的方法来确定群落中的植物功能型, 并应用静态箱技术, 观测土壤CH 4的吸收, 以理解植物功能型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土壤CH 4的吸收受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且与温度显著相关。2)在2008年和2009年所测的大部分月份中, 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在植物生长旺季(8月), 不同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土壤CH 4吸收量最小。3)处理中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的存在能够增加土壤CH 4的吸收量, 而处理中多年生根茎类禾草、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存在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 植物功能型影响土壤的微生物代谢和环境因子, 进而影响土壤CH 4吸收量。该试验说明, 在痕量气体层面上, 植物功能型组成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和伴生种(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 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 对地-气的CH 4交换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甲烷氧化, 草原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 植物群落, 锡林河流域 Plant functional type effects on methane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LIU Wei 1,2*, WANG Ji-Ming 3, and WANG Zhi-Ping 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nd 3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Aims Methane (CH 4) is an important atmospheric trace ga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warming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Aerated soils are a biological sink for atmospheric CH 4. Our objectives were to quantify CH 4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 on the uptake. Methods We used static chamber sampling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easure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 perennial rhizome forbs (PR), perennial bunchgrass (PB), perennial forb (PF) and annuals and biennials (AB) ― on CH 4 uptake by aerated soils. Important findings CH 4 uptake by soils showed seasonal change related to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ver most of observed periods in 2008 and 200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CH 4 uptake rates among the various PFTs. During rapid plant growth in August,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were lower with PBs. AB and PF increased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 while PR and PB had little influence. 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and gas diffusion affect CH 4 uptake. Differences in CH 4 uptake rates by soils may be explained using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ed by PFTs. With regard to trace gas, PFT has prominent effects on this ecosystem. Sub-dominant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AB and PF), by regulating soil microb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s on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 Key words CH 4 oxidation, grassland ecosystem, greenhouse gas, plant community, Xilin River Basin 甲烷(CH 4)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痕量气体, 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100年 时间尺度内, 单位质量的CH 4全球增温的潜力约是CO 2的25倍(IPCC, 2007)。大气CH 4的浓度取决于各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摘要:对西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进行实地考察采样,采集植被生物量,测量植被的密度及盖度,比较两种草原的不同,分析两种不同草原的成员类型。 关键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植被类型盖度密度 在2013年7月初,我们在自治区西部西旗及锡林郭勒盟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对这些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旗进行了荒漠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锡林郭勒地区进行了典型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我自治区西部,阴山山脉隔断了地区,西部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过渡明显,利于调查取证。下面将对此次实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总体特征 荒漠草原是带干旱气候条件下,旱生、丛生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我们在朱日和镇对小针茅草原进行采样处理,这里的建群种是小针茅,是一种旱生丛生小禾草。荒漠草原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地理位置处于大陆部,年降水量≤200毫米。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部,如西旗一带,也就是我们实习所在之处。在荒漠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

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地下水分。 典型草原是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我们实习之中对典型草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多次采样研究,例如在锡林郭勒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草原进行了详细的样本抽查。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分布典型草原的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约为250至450毫米。典型草原主要由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中旱生杂草、灌木及半灌木组成,草丛一般高30至50cm。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但是均处于大陆部,所生长的植物也多为旱生,但是同种植物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的外形外貌不同,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 2.研究方法 (1)选取样地:在实习中我们对不同的草原类型随机选取样地进行采样,用 1m*1m的样线围成正方形的样地。 (2)测量高度,丛幅:在样线围成的样地中,我们选取一种植被类型,从中选出标准株(即在样地中此种植被类型中较为平均的一株),对标准株进行测量高度,丛幅等一些数据,记录在样地登记表中。 (3)采样:将测量完的植物一株一株的剪下,记录植物数量,进行装袋(4)风干测量:采集的植物要晒干,使其完全没有水分后进行植物干重测量,这就是植物的生物量,记录数据。 (5)计算:利用野外实习时测量的植物高度和丛幅,还有植物的干重进行计算,

概述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概述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期,由于草原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范围有所不同,因而承载的文献在内容上又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本文仅就与草原文化有关的文献进行概述。 研究草原文化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前,主要是外国学者对辽西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21年安特生的《奉天锦西沙锅屯洞)},其后法国传教士宣化对辽西地区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在《通报》上介绍了考查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再后

日本人又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发现。比较有名的文献有鸟居龙藏的《考古学上所见辽文化》、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庆陵》报告和岛田正朗《祖州城》报告。第二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北方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古技术非常落后,考古资料也非常少,在北方史前史研究上,可利用的文献也就很有限,因而,北方史前史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说到中华文明时,一般只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中华文明是从黄河、长江孕育出来,而后传播到华夏各地;而许多学者都认为北方文化是外来文化,在研究北方文化时,只是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层而上进行研究,当时,无论从研究内容或研究深度上讲,都是非常有限。因而,这一时期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是反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的。 乏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文献的概述文章非常之多,这里略去20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在草原文化没有确定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之前,中国文明起源经历了西来说—东西对立说—一元说—多元说这一演进过程。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和北方考古挖掘工作全而铺开,大量古文化遗址、岩画被发现和考古资料出土,特别是红山文化的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全 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 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内蒙古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的补偿性与稳定性

第28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8No.1 2014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4文章编号:1003-7578(2014)01-001-08 内蒙古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的补偿性与稳定性*李素英1,刘钟龄2,常英1,任丽娟1,王冉1,武晓霞1,樊强1 (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动学院环境科学系,呼和浩特010051;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提要:降水量引起草原群落生产力的年际间波动,而典型草原系统又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其稳定的机制如何,是目前草原生态研究急需探讨的问题。文中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 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研究区10类气候因子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4-8月的累计降水量对 草原生物量的影响最大,降水量仅能解释生物量的13%左右。草原地上生物量随降水量年际间变动而波动,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分析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 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相对生物量大的物种,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小,就是说草原群落优势种年际间的生 产力波动性较小,这有利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分析显示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些种之间可能存 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植物种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他非优势 种,非优势种之间均存在着补偿性,这表明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一个物种由于水分的限制使其生产力低于其 平水年的生产力时,其他物种的生产力相对的增多,弥补了由于该物种生产力波动引起的群落总生产力的波 动,从而相应地维持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总而言之,典型草原生物量随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强,而其 生产力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性依赖于群落中植物种类之间的补偿性。 关键词:羊草和大针茅草原;生物量;降水量;稳定性;补偿性 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A 草地植被生产力是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是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外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季间波动巨大的降水量成为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年降水量与草原植被生产力之间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时间性,不同的研究区与研究时段的降水与植被生产力间关系可能有所不同[2-4]。虽然诸多研究已分析了植被生产力随降雨量的波动性[5],尚少研究时间序列上植物群落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稳定性[6],这是通过补偿效应实现的[7-10],就是说在波动的环境中,一物种增加其丰富度与另一物种的减少,称之为补偿性[7,11]。目前,有不少研究工作是在人工控制的试验地上,从生理生态角度进行补偿性生长研究[12-14]。白永飞等[15,16]已经注意到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功能群间的补偿。因而进一步研究种群间的补偿性机制,将有助于解释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自组织机制。 内蒙古典型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和分布面积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6,17-19],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区,研究区年际间降水变化幅度较大,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波动也较大,而从长期的时间序列来看,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揭示其稳定性维持的种群生态学机制,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种群间的功能协调,为中国北方草地管理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属于温带蒙古草原区典型草原栗钙土亚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3?26' *收稿日期:2012-12-17;修回日期:2013-2-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078);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0BS1003);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Z20090141)资助。 作者简介:李素英(1970-),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博士,主要从事草地遥感方面的研究。E-mail:lisuying70@yahoo.com.cn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探析 [摘要] 植被演替一直是生态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演替学说,如欧美生态学家早在上世纪初提出的顶级演替学说,包括单元、多元顶级演替学说和顶级—格局假说等,国内著名的生态学家如祝廷成、贾慎修、任继周、李博、刘钟龄等也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草地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根据前人的成果,结合十几年对典型草原的调查研究资料,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关键词]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轨迹 锡林郭勒草原地处温性典型草原地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天然放牧草地,建群种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旱生杂类草,也有少量旱生半灌木、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草地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放牧强度的增大,使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据2007年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多点调查平均计算,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草群平均高度由42厘米降低为22.5厘米,植被的平均覆盖度由37.5%降低为21.2%,生物量平均由1540公斤/公顷下降到610公斤/公顷。特别在畜群频繁采食的地段,草原退化更为严重。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是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代表,据李博、刘钟龄等先生的研究表明,这里的原生植被类型是以禾本科针茅属植物、羊草及菊科杂类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类,土壤为暗栗钙土、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为了更详细地研究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刘钟龄先生于2005年在白音锡勒牧场桃林塔拉分场,设置了400亩典型草原放牧样地,该样地草地类型为克氏针茅+羊草草地,混生有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类型为栗钙土。笔者及研究团队以此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影响,并尝试找出典型草原退化演替轨迹。 实验样地用围栏划分出6个面积相等的放牧小区,设置不同的放牧强度(不放牧1个小区、轻度利用1个小区、中度利用2个小区、重度利用1个小区、极度利用1个小区),定期(每轮牧周期一次)观测每个小区内的植被状况,尤其是对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的生物量、草群高度、盖度、密度以及优良牧草出现的频度的观测,得出植物组成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植被及土壤的影响,结合锡林郭勒典型草原路线调查(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结果,找到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规律,并尝试提出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轨迹。 通过对2005年—2011年的放牧样地植物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利用程度下,群落内植物的变化规律。(见表1) 在群落放牧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植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羊草、克氏针茅、冰草、扁蓿豆、葱属植物和一些中生杂类草数量减少,并逐渐从建群种和优势种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 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 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 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讴歌自然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之一,充分表明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资源利用手段和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就是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科学利用资源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北方草原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2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 草原文化是开放型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方面。凡是与北方草原民族有联系的封建朝代,往往是思想最活跃的朝代大多数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突破。成吉思汗提出的所有宗教信仰平等的法律,作为一种政策,在十三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政策。时至今日,开放的思想依旧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也是拥有活力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文化被淘汰,而新的文化不断诞生。 3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伦理特征 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游牧人必须以诚信为最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_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444-1448 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 摘要: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和皇甫川流域的典型草原,分别以放牧退化梯度和不同植物群落两系列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测 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析了其与放牧强度和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草原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降低。不同地上植物群落维持的土壤微生物量不同。内蒙古草原沿东西走向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典型草原;放牧;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中图分类号:S1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7)04-1444-05 收稿日期:2006-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102011);内蒙古自然科学 基金(200508010604) 作者简介:谷雪景(1981—),女,硕士研究生。 E-mail:guxuejing@163.com 通讯作者:赵吉E-mail:ndzj@imu.edu.cn 土壤微生物调节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其生物质量被称为土壤微生物量[2],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4]。 微生物既可作为养分的“库”也可作为养分的“源”[2]。 土壤微生物量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库的很小部分,但 却是控制生态系统中碳、氮和其他养分流的关键,微生 物量库的任何变化将会影响养分的循环和有效性[9、14] 。 另外,微生物量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 系统功能的变化[12、13]。 放牧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中碳、氮的含量和分布,有的学者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锡林河流域过度放牧成为土壤有机质损失的重要因素,0 ̄20cm土体有机质损失平均12.4%左右,分析的时间跨度为 40年[4]。也有学者提出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作为衡 量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程度的量化指标[16]。本文研究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 谷雪景1,2,赵 吉2,王 娟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SoilMicrobialBiomassofTypicalGrasslandinInnerMongolia GUXue-jing1,2,ZHAOJi2,WANGJuan3 (1.KeyLaboratoryofForestEcology,EnvironmentandProtection,CAF,Beijing100091,China;2.CollegeofLifeScience,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010021,China;3.FacultyofNaturalResour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 Abstract:InXilinriverbasinLeymuechinensissteppeandHuangfuchuanbasintypicalsteppeinInnerMongolia,twoseriesofsoilsampleswerecollectedfromfieldwithdifferentgrazingintensityanddifferentplantcommunity.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nitrogenwerede-termined,therelationsbetweengrazingintensityandtheplantcommunityonthegroundwereanalyzed,andthechangeofsoilmicrobialbiomassintheInnerMongoliangrasslandwasalsostudied. Theresultsobtainedbythecorrelationanalysisshowedthatsoilmicrobial biomasscarbonandsoilmicrobialbiomassnitrogenhadstrongpositivecorrelationwithsoilorganiccarbonandtotalnitrogeninsteppe.Sotheycouldbeusedasoneofbio-indicatorsofsoilfertility.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of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soilorganiccar-bonwas0.907,while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betweensoilmicrobialbiomasscarbonandsoiltotalnitrogenwas0.942.Excessivegrazingre-sultedinthedecreaseofsoilmicrobialbiomasssignificantly.SoilmicrobialbiomassvariedwithplantcommunitiesandshowedadecreasingtendencyfromeasttowestintheoriginalgrasslandofInnerMongolia.Keywords:steppe;graze;plantcommunity;soilmicrobialbiomas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