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 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 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 牧时代与农耕时代, 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 芒。 近年,随着易学热的升温,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了易学科学热。关于 易学与科学关系的会议连续召开,论文和专著更是数不胜数,文学 界、 哲学界和科学界都展开了科学易的研究。 本文即从几个方面论述 《周易》 中所包含的科学思想,以揭开《周易》与科学关系的神秘面纱。 一、《周易》与科学的界定 《周易》一般包括《易经 》和《易传》两部分,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易经》分为上经和 下经两部分。 上经由乾至离等三十卦所组成, 下经由咸至未济等三十四卦所组成。 每卦由一个卦象、一句卦辞、六或七句爻辞所组成。《易传》则由十篇文章所组 成,分别是《篆》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 卦》、《杂卦》它们如同为易经加上了翅膀一样,故又称为十翼。这十篇文章从 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 对易经科学的逻辑和唯物的观点的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 解释和阐述。 与《周易》相比,“科学”更不易说清。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科学事实的发展不断丰富、 充实其内容的。 “科学”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西周从 英文“science”翻译而来,中国则是康有为首次使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 “科学”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科学的概念、定 律、定理等。也就是对于客观现象的科学解释或说明,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 二是指科学的理论, 即关于理论的理论,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说明的“概 念框架”。这二者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缺乏任何一方,都没有“科 学”的存在,也不会产生“科学的”事实。 科学不是简单的累加已有的观察实例, 而是要对这些实例进行理论总结。 事 实上, 这种理解忽略了科学的发展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只是按照近代以来的科学
1/7

史实进行规划, 从而在界定“科学”时犯了“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错误, 否定了 多元化的科学模式。 定义“科学”要有历史意识, 不能把西方近代科学看作科学 的惟一标准。因此,在讨论《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时,有必要对“科学”一词加 以区分,区分为古代科学和近现代科学。 二、《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千丝万缕 在中国古代,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在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儒家的其他 经典如《诗》、《书》、《礼》、《春秋》,都是围绕伦理教化而展开的,与科 学很少涉及,但《周易》后来却同科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周易》作为哲学之书,它弥补了“性与天道”(即万物的本性与自然的道 理)的不足,而“性与天道”则是古代科学与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是《周易》 作为卜筮之书, 它是依据卦爻象的变化来推算人的命运, 其中包含有一些逻辑推 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并非依靠祈祷或单凭神灵的启示。这种特点就为《周易》 同各门科学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科学同 《周易》 的结合主要是 《周易》 成书以后, 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们在注释、发挥它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注释发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学大致可分成两个派别,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 派主张取象,即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派 则主张取义, 即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 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 他们都奉 《周 易》经传为神圣的经典,以其内容为“周孔之道”,认为《周易》本身有一个完 整无缺的理论体系。 三、《周易》与近现代科学的幻影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诺贝尔 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2004 文化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使得 《易经》 背上了“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罪名。 杨先生认为, 《易经》 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它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 并且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 萌芽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差异, 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形成 的惯性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代科学是科学实验和数学证明相结合, 其中的科学试验属于技术操作 层面,而数学证明则是原理阐述的部分,也就是说,近代科学强调技术操作和原 理阐述的结合;而中国古代科学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造,而不注重对事物 内在规律的阐述。 (二)近代科学把宇宙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界域, 如分为动物界、 植物界和矿物 界或者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等,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中
2/7

国古代科学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息息相关的整体, 研究对象是包 括人这个主体在内的整个宇宙,不做界域的划分。 (三)近代科学强调理性思维, 侧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形态结构、 空间位 置以及性质、能量等,其特点是非系统的、局部的、静态的;而中国古代科学则 是倚重直觉体悟, 忽视对事物细节的研究,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动态功 能结构,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 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几乎与近代科学相反的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限制了它向近 代科学的转变。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 影响作用, 《周易》的内核与古代科学的方法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才会有 论调说是《周易》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虽然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有 一定道理,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周易》 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成或许有推动作用, 但对近现代科学来说或许是没有太大影响的。 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周易热”的升温, 国际上出现了一支“科学易”的队 伍。他们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来挖掘解释《周易》的科学思想。但是,在他们的 许多评论和研究中,古老的《周易》几乎被描述成具备了同所有现代科学的思想 和方法的“一致性”和“相通性”。 《周易》 的“神奇性”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 有人以为《周易》的阴阳符号具备“二进制”的功能,启发了十七世纪德国科学 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原理;有人认为伏羲六十四卦图是“一张现代的遗传密码 表”;但是这些研究显然已经走入了误区。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 现代的易学研究者本身具备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训练,而古人却只能停留在经验 的阶段,因此,古人是不可能得出现代人那些“神奇”的结论的。但是,有 些现代的易学研究者却不顾这个前提,他们把自己的具备的知识附会到《周易》 身上,把自己的知识说成是《周易》上“古已有之”的知识。这实际上是在神化 《周易》,对科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四、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 《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 特的思维视角,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 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提 出的, 《周易》 与近现代科学中的任何精深理论都有关联, 这实际上是神化了 《周 易》的作用。 因此,现代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是要实现《周易》价值的现代转 换。但这种转换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周易这一古老的中华 智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7

4/7

5/7

6/7

7/7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周易和天文学

四、《周易》和天文学 李申 1.中国古代天文学概貌 《尚书》上说,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尧的事迹已不可考,但这段话至少说明,在很古的时候,我国天文学就有了高度发展。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商朝,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历法,懂得了置闰,而且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蚀的记录。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学有了飞快发展,那时至少有五六种历法并行,天文学家们已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周期,天文观测的记录也更加丰富。汉代,奠定了以后两千年间我国古代的历法体制,掌握了日食周期,早于西欧一千多年发现了太阳黑子,创制了测天的浑仪和模拟天象运动的天球仪(浑象),观测到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并把它引入历法,提高了推算日月食的精度。晋代,发现了岁差。南北朝时,发现太阳运动不均匀。唐代,一行主持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地测量,制订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元代,郭守敬等人制订的授时历,总结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积极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上述这些,有许多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古代天文学可说包括三个部分: ①天文观测: ②制订历法, ③天体理论。 天文观测和天体理论与《周易》无关,所谓《周易》与天文学,主要是和历法的关系。 《尚书·尧典》说尧命令羲和观测天象,告诉人们如何计时,这是历法的根本目的。但是实际上,后来的历法都把推测日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推测日食的目的则是为了探测天意,占卜吉凶。天意如何,与当时的国家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据统计,中国古代由国家颁布的历法有七十种左右。说明历史上每隔三四十年就要改革一次历法。而改历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日食预报不准。 记时,对于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更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对气候的要求有时非常严格,早一天晚一天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但这种要求严格的情况只是需要掌握即时的天气变化,与历法关系不大。历法上错一两天甚至三五天,并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只要错上一天甚至一个时辰,就会影响日食预报的准确性,从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造成混乱。 至少从汉代开始,太阳成了君主的象征。日食,表示君主受到了侵犯,或是说明有人搞阴谋诡计,在皇帝背后捣鬼。能够这么做的人往往是亲近大臣,所以汉代常常为日食免去宰相一级官员的职务,甚至把他们处死。大约从曹操的儿子曹丕开始,才免去了这一条,说,日食是因为自己不好,与大臣们无关。 远古的人们认为,日食就是太阳被某种动物吞食,就象猛兽食人一样,所以叫日食。后来也写作“日蚀”,也是食字旁,与食有关。所以他们每逢这时就进行救援,敲锣打鼓,弄出各种声响,就象要吓退野兽一样。后来,这种远古的习俗成为国家的一项制度。每到这一天,就在国家举行重大祭祀的场所敲锣打鼓,向神献祭。假若正在举行重要会议,也必须停

科学易与易科学

科学易与易科学 ——纪念业师《易》学大师黄寿祺教授逝世二十周年 江国樑 《黄寿祺论易学》(黄高宪教授编)于二00三年六月,由台湾“学易斋”出版,并被列选为台湾出版的代表性图书(TOP1),这是当代易学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它之所以深受海峡两岸及各地读者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黄老在“义理”与“象数”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义理源于象数”,“象数根本于古代科技”的科学论断,为“义理——象数——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它的出版,正值此时,读者赞之,吾师安矣,是以为祭。 黄老曾师从马振彪、高步瀛、吴承仕、尚秉和、林公铎、扬树达、余家钖、孙人和、朱师辙、柯昌泗、任化远、林义光、唐兰、陆墨庵、陆宗达等著名学者,对经史文,易诗礼,无不猎涉,学识精湛渊博。一九二九年,黄老入北平中国大学文科予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期间著有《六庵文稿》、《闽东风俗记》。一九三五年执教于北平云嵩中学,一九三八年执教于中国大学,曾协助吴承仕、尚秉和先生撰写了一百多篇《续修四库全书》中的《礼》、《易》类提要(其中多有他的专撰),并整理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一九四零年,黄老的大名,被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列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一九四二年,黄老返闽执教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撰有:《易学群书平议》、《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尚氏易要义》、《六庵读书礼记》、《先秦文学史》、《左传要略》、《世说新语注引书目》、《六庵别略》、《水南读书札记》等。一九四六年,黄老出任址在仙游的国立海疆学校为教授,撰有《群经要略》。一九五四年为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后任主任(至文化革命),撰有《清诗选》(主编)、《福建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等。一九七四年任《李贽著作注释》总纂。一九七九年出任福建师大副校长,为硕士生导师,出版有《楚辞全译》、《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等。 从以上各时期的学术成果来看,大家只认为黄老是经学家、诗人和易学家,而在易学研究方面,也只认为是“义理派”的研究者。然而,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是黄老的《易》研究具有“义理兼顾象数”和“象数根本于古代科技”的崭新创意。这从黄老的《周易译注》,可见端倪的。 “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吴承仕先生语) “《周易》源于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附”(黄老语) “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卦形符号象征中所包含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及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等特点”。(黄老语)“应当结合考古界发现的有关《周易》资料,细心分析《周易》经传的本来面目及《易》学史研究中的各方面问题”。(黄老语) “应当重视多学科,多课题相互贯通的比较研究。《周易》作为一部早期的哲学著作,其所旁及的内容至为丰富。如经传的文字价值,史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字音韵价值,以及古代科技研究中的价值等,都有认真发掘的必要”。(黄老语) 这些语录,本来可以体现黄老的易学基本思路及其科学思想。然而,可能黄老因未有“《易》与科学”方面的专著出版,故张其成教授为此曾问及黄高宪教授:“令尊在象数、占

周易的现代自然科学解读

《周易》的现代自然科学解读 秦燔六经,易以卜筮独存。《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大约成书于西周初期,是农业社会初期的产物[1](p3)。春秋时期经过了孔子儒家的笺注和阐发,被赋予以象数和义理为基本骨架的学理,使其完成了从巫术向科学的转型,这个转型的关键点就是《易传》。《易传》是中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它通过对易经的诠释,赋予易经以新的、文化的、哲学的和科学的意义。《易传》第一次从普遍的宇宙规律角度来理解自然、理解命运,从价值意义上来理解人生,第一次明确阐明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并规定了中国科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使易经从单纯的筮书转化为借以洞察和把握宇宙万物生成演变普遍规律的基本模型和符号系统。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学者们通过融汇古代历律学、天文学、地理学中的五行学说与医学阴阳学说,建立统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使之成为更为实用的古代科学模型。至汉,阴阳五行说纳入易学,形成汉易“象数学”的独特体系。易经、阴阳五行和干支计时法融为一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为最基本原则,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的功能性结构实用模型,周易为运演符号系统,整合为朴实的关于宇宙万物生成演变之统一的象征性模型,为中国古代科学各学科的确立准备了条件[2](p19)。实际上,中国古代科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科学体系,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几乎是凌驾于各学科之上的统一的模型体系。这一模型体系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科学关于世界构成和物质运动的组合性结构解释模型和数理逻辑体系,西方科学没有与之相对应者,由此也决定了中西科学不仅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而且涉及到人类认识的不同层面。 二十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科学家内部反科学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周易》当首先受到世人的关注。《周易》是一部由卦画建构而成的精妙绝伦的奇书,是运用符号与数理逻辑涵盖宇宙人生之万象与变化的法则,内蕴着生生不息、变化莫测的象、数、理、占之机,的确充满了东方思辨哲学的智慧。我国20世纪对《周易》的研究在义理之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对内涵深刻哲理的象数研究,而使其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同时由于《周易》内涵了思维方式、符号体系、对称图式、阴阳观念、整体性原则、中庸处世方法等,对当今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人格塑造、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高度哲理化的易学研究仍是易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在此经济文化背景下,《周易》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分析、选择、预见、管理、教化的功能,经过现代人的整合,而被视为新的管理学、决策学、思维学、伦理学,成为世界争夺的焦点,从而导致了易学研究的国际化。根据易学发展的趋势,易学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囊括融旧铸新的、高度哲理化的、世界共享的易学新方法和新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运用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加强古代易学研究、科学易学研究、易学哲学研究,从中吸收营养,逐步建立新的易学体系。 易学与科学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焦点。易学和科学在古代就密不可分,汉代、宋代和清代易学家就是吸收了天文历法算术等,自然科学才建立了博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和易学方法。但明确地把易学与科学作为研究对象始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一些易学家注意运用科学知识研究易学和用科学方法审视易学。20世纪中后期,这种研究趋向鼎盛。主要表现在海内外一些自然科学家通过比较近现代科学和易学,发现了许多易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相吻合,进而激发了他们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周易》,或用易学方法指导科学研究,或用易学和科学相互印证。特别是《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人们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古代经学中最高深的学问----《周易》。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周易》与自然辩证法 徐道一丘亮辉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流传将近3000年。长期以来,《周易》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用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理论依据,在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的宝藏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矛盾论》)在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自成系统的哲学著作是《周易》,它蕴涵着古代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本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中国,关于《周易》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处境,主要局限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内。尽管哲学家都认为,在《周易》中闪耀着中国古老的辩证智慧,但因它与卜筮的不清不白的瓜葛关系,多数学者对它是敬而远之,有的则把它束之高阁,斥之为“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对《周易》在科学上的学术价值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周易》的了解和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恩格斯说:“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了道路。”(《自然辩证法》,第30一31页)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来说,同时也应该回到《周易》中去。在50年前毛泽东已指出:“许多…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因此,发掘、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关于

自然和自然知识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龚育之,1991)。认真研究《周易》中的辩证自然观,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自然辩证法的今后发展开拓道路。 《周易》中辩证自然观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者成书时期不同。过去一般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的书,是以巫权神学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在唯心主义的神秘体系中包含着无神论思想的萌芽(张立文,1980),有些人更认为是一部神学著作,尽管他们也承认,在编写这些卦辞、丈辞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利用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得出了具有辩证思想的自然观。《易传》是对《易经》最早的注解、说明和发挥,但对它的评价比《易经》却要高得多,一般认为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系。张岱年(1981)认为它“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中国式自然辩证法,其中三个基本内容是:阴阳思想、五行(天干、地支)思想和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朴素系统论思想(肖荙父等,1990)。实际上,还应加上八卦思想。下面对阴阳、八卦和天地人自然观进行论述。虽然五行与《周易》也有密切联系,限于篇幅,本文对五行不作进一步介绍。 一、阴阳思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描述 《周易》把阴阳思想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种共性,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产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不仅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 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 与艺术思想的著作。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 代设计的集中体现, 同时书中有关造物、 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 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 正如风水学 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 《周礼-春官-大卜》 表明了“易” 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 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 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 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 正是其作为设计存 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 它对原始先人观察、 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 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 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 “坤 ” 为地, “震 ” 为雷,巽为风, “ 离 ” 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 之关键。 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 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 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 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 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 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
1/9

周易五行与数字关系

周易五行与数字关系 一,根据周易五行与数字关系,尾数3、8 为木,2、7 为火,5、0 为土,4、9 为金,1、6 8 2 7 5 0 4 9 1 6为水的原则。…………………………………………………………答:上面这条是《易经》八卦先天五行,由《河图》与《洛书》演变而来(易经的数理就是源于河图 与洛书)。………………………………………………………… 5 8 金二,但如果按后天八 卦数字排列,其五行性质如下:木为3、4,火为9,土为2、5、8,4为6、7,水为1。7…………………………………………………………答:这第 2 条内容是易经》八卦后天五 ”注解:这就是所谓“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及阴阳五行(金木行,由“周文王”推演而来。“  水火土)互为“变易”原理。“”“”…………………………………………………………三:1、2 为木,1 为阳木, 2 为阴木 2 1 23、4 为火,3 为阳火, 4 为阴火 4 3 45、6 为土,5 为阳土,6 为阴土 6 5 67、8 为金,7 为阳金,8 为阴金8 7 89、10 为水,9 为阳水,10 为阴水10 9 10…………………………………………………………上面的数理五行来源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10。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单数为阳, 偶数为阴。在“择日选吉” 方面要同时注意先后天五行的运用!比如《玄空大卦择日》最为 是它的精髓内容。在“风水”和“择吉”方法上“先天五行”主管“ 人丁”生死健康讲究,这也“” 富金钱,贫富与否。注意:一般择吉, 与否;“后天五行”主管“财帛”财“”“”“”“”“”“” 是第二项就是以“后天五行”为用。用“后天八卦五行”和“十天干五行” 即可。也就“”“”“”和第三项。还得注意一个问题:择日选吉是有多种门派和方法的,首先应该依照其各自门 派的方法使用!总之他们所用的这些五行归纳是完全相同的!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这样的神话故事,往往在解决了疑惑后,使人类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获得暂时的心理平息,这种为摆脱困境、恐惧的应激性的本能反应,源自于一种跳出现实存在的束缚的牢笼的生存的渴望。 而这渴望背后起终极性的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征服的欲求,不过这种征服的欲求的表现形式,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把神“人格化”的方法实现的。 神话,表面看来是人类恐怖的虚幻的产物,但最终极的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征服压迫的活动。 当这样一种对神灵的崇拜行为社会化后,便自然会产生特定的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由于特定地域的状况不尽相同,于是所崇拜的神灵体系也不尽相同。恩格斯曾解说:“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江堰市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空上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衰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死灭亡。” 有别于西方国家对宗教的崇拜,华夏民族显得早熟,对宗教并没有狂热的崇拜,反而神被背景化、模糊化。 麦克斯·缪勒:“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几乎都选中‘明朗的天空’这个名称,难道说‘天空’能充分表达人们心思中需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吗?人的心思因此感到满足了吗?人的心思承认天空是神吗?全然不是这样。人们很明白自己用可见到的天空来表达什么。那个第一个找到‘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在到处寻找以后,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名称,不过是寥胜于无,他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可悲的失败。当然明朗的天空是最崇高的,它是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百年易学菁华集成》目录08_《周易》与自然科学

《百年易學菁華集成》目錄 《周易》與自然科學目錄 通论 论哲学与科学·········································································· [中国台湾]廖维藩(3) 《周易》科学思想·································································· [中国台湾]陈泮藻(10)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理论的影响········································· 巫白慧王镛(26) 《周易》是用符号文字表述的古代科学思想体系········································· 刘蕙孙(32) 科学易········································································································ 潘雨廷(38) 《周易》“尚象制器”说与传统科技···························································· 贺圣迪(47) 易图与自然科学·························································································· 陈启智(53) 《周易》热与“科学易”················································································ 李申(66) 大哉方圆:易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 董光璧(73) 《周易》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周瀚光(84) 周易与科学:一个容易神化的议题······························································ 刘立夫(89)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席泽宗(97) 《周易》象数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关系略论··········································· 孔令宏(101) 《周易》与数学、物理、化学 莱布尼兹的周易学——与部佛往复讨论的几封信······· [日]五来欣造(刘百闵译)(111)莱布尼兹与中国·················································· [美]Thatcher Deane(杜泰池)(121) 先天图与二进制巧合的秘密······································································· 施忠连(127)

易经课程论文-《易经》与哲学

《易经》与哲学 《易经》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易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著作。易是变化不定的方式,经是对易变化的方式而实行的方法。易和经是一体的,是万变和万法的合体。易经就是一易一经的学问。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易经》有三大原则: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总体来说《易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 5.因果报应论,今世的果由前世做的因来决定,今世做的因决定了来生得到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易经》包含很多的哲理,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哲学思想。 一、实存的本质 在《易经》中可以看到了两个基本概念“太极”和“道”,它们描画了人类所体验到的终极实存的特征。两者都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中万物的形成以及转化的经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表现了变化的一般特征以及对变化的一般本质的更深领悟。“太极”一词首次出现在“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产生于八卦的两两组合,这一生成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建立起了一幅实存作为万物的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宇宙演化图景,而且提供了一个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结构中符号化了的宇宙结构学思维方式。此生成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道”,其持续之源被称为“太极”。“道”是过程位相中的“太极”,而“太极”是生成位相下的“道”。它们一起指向同一物,即创生、变化和转化的实存的总体。 实存与神性是所有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因为二者体现了对人类的根本关切。实际上,当我们追问如何能够确证我们的生活、安顿我们的感受以及决定我们的行动的时候,神性问题就不可否认地呈现出来了。因此,如果不提出实存或者人类起源和命运的问题,我们便几乎无法碰触到任何哲学问题。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印度对“存在”概念的各种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充分承认存在的变化这一事实,认为存在是存在的生成。 二、类比——等价性思维 《易经》是以事物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宇宙的创造性为基础,发挥为卦象的类比——等价意义和哲学注释所要阐明、解释的理。就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卦象的类比——等

相关文档